免费论文网 首页

农业部统计监测系统

时间:2017-02-22 07:47:20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遥感农情监测系统国内外发展状况

遥感农情监测系统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

1.1.1 国外行业发展状况

(一)美国“大面积农作物估产实验”计划(LACIE)

从1974~1977年,美国农业部(USDA)、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NQAA)、宇航局(NASA)和商业部合作主持了“大面积农作物估产实验(Large Area Crop Inventory andExperiment)”项目12J№Ju8|。该项目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对美国大平原9个小麦生产州的小麦种植面积、单产和产量作出估算;第二阶段,对包括美国本土、加拿大和前苏联部分地区小麦种植面积、单产和产量作出估算;第三阶段是对世界其它地区小麦种植面积、总产量进行估算,估产精度达到90%以上。这是最早的农情遥感监测工作,成为农情遥感监测的里程碑。

(二)美国“农业和资源的空间遥感调查”计划(AGRISTARS)

在LACIE计划以后,从1986年开始,美国农业部、宇航局、商业部、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和内政部又开展了农业和资源的空间遥感调查计划(AGRISTARS,1980~1986)。这是一个研究、发展、评价和应用空间遥感技术以满足农业部各种需要的计划。它主要包括灾害早期预警、作物状况评价、国外8种农产品产量预报、作物单产模型发展、作物波谱特性及技术手段支持研究、土壤湿度测量、本国作物和土壤覆盖分类与面积估算、再生资源清查以及水土保持与污染影响评价等内容。此计划成功地将面积抽样框架技术(Area Sampling Frame)和遥感技术引入农作物种植面积估测中。随后,将这种成熟的技术方法分别由不同的部门应用到农作物估产实践当中,如美国农业统计局(NASSAJSDA)负责将遥感技术应用于美国国内的主要农作物估产;农业部外国农业局(FASAJSDA,Foreign Agricultural Service)负责美国以外的国家的农作物估产。由于估产区域大小不同,所要求的精度不同,因此在方法上也有相应的差别。美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为了在世界粮食市场占据主动地位,专门在农业部设立了外国农业局,其主要任务是监测全球其他国家的农作物长势,估计其单产潜力,而对作物种植面积主要靠各国政府的报告和统计资料。

目前,FAS的工作重点范围是前苏联、中国、印度、澳大利亚、美国、巴西、阿根廷、墨西哥、中东地区、阿尔及利亚旧J。 FAS通过监测全球农业产量和农产品供需信息为市场提供指导, 并为本国提供早期预警信息。FAS的监测与分析依赖于气象数据、田间报告和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等所获取信息的整合,其中遥感数据主要提供长势、生长阶段和产量信息。这些信息一方面用于对作物产量信息进行验证, 另一方面用于识别一些没有被报告上来但会对农业生产产生明显影响的事件。 FAS的全球监测结果以“世界农业产量”(Worl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月度报告和“产量、供给与分布”(Production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PSD)数据库的形式进行发布, 是USDA全球经济信息系统的基础组成部分。 在本土监测上, 农业部下属的NASS负责为美国农业部提供及时、准确和有效的统计数据。NASS每隔 5年做一次全国农业普查, 以提供美国农业的全面状况信息。遥感数据及遥感技术在提高其统计数据准确性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包括:NASS使用遥感数据来建立农业统计的采样框架、估算作物种植面积、为分析系统提供面向作物的土地覆盖数据等。在遥感的应用上,首先,NASS的有相关的遥感面积估算项目;其次,NASS与 USDA农业研究局 (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 ,ARS) 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以 NASA MODIS为数据源在中部和西部的几个州开展了早期的小范围单产预测;此外,NASS还在作物生育期内基于 NOAA-AVHRR获取的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进行作物长势的监测, 为农业部相关决策者提供独立的全国尺度作物生长信

息。

除美国农业部外, 美国国际发展管理委员会(U. 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USA ID)还建立了预警系统网络(Famine Early Warning Systems Network ,FEWS NET),与国际上不同国家及不同地区的机构、政府与组织开展合作, 针对粮食安全, 提供及时、准确的早期预警和脆弱性评价信息。该系统将基于遥感和地面观测获取的早期预警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与融合, 提供预警信息。

(三)欧盟农业遥感监测计划(MARS)

欧盟MARS计划是遥感技术应用于农业统计的10年研究项目,由欧盟第六司(负责欧盟农业)于1987年提出,1988年与欧盟委员会统计办公室合作开展,它通常被称作为MARS项目(Monitoring Agri—culture with Remote Sensing)。该项目中的优先研究内容是:农作物种植面积清查,农作物总产量清查,农作物总产量预报。MARS项目研究的农作物类型是那些产品具有较大市场的农作物,不包括农场内部消耗其产品的农作物类型,如饲料作物。监测和预报的代表性将分别具有3个水平,或者说是3个不同的尺度,即共同体水平、区域级水平和国家级水平。为了达到这一要求,该试验项目被组织成7个行动。行动1是区域面积清查,行动2是植被状况监测和单产参数确定,行动3是单产预报模型,行动4是欧洲农作物种植面积和潜力单产快速估测,行动5是高级农业信息系统的建立,行动6是面积抽样及其测量,行动7是长期研究计划。从行动1到行动5的每一个行动均对应一个运行目标,行动6是其它各行动的支持项目,可直接向其它各行动提供地面测量结果。行动7是不具有任何特定运行目标的长期研究内容,主要目的是研究解决其它行动遇到的基本方法问题。 MARS计划实施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在欧盟范围内对农作物申报结果的核查;二是利用遥感技术常年监测农作物并进行估产。

针对农作物核查的起因是根据1992年对共同农业政策所做的彻底修正,农民按照新的政策可以依据耕地面积申请补助金。1996年,大约1.7亿欧洲货币单位直接支付给了申请欧洲农业指导和保证金(EAGGF)的农民。共同农业政策的改革主要关注那些被称之为“可耕地的农作物”(如谷物、油菜籽和高蛋白质作物)以及一定面积的饲料作物。为了得到直接以可耕地面积为基准的补助金,农民必须保持可耕地面积所占的比例。另外,为了获得补助资格,农民需每年在一定的时间申报耕种的作物状况,为信息管理起见,对每一个申报称之为一个文档。而申报时间在欧盟各国稍有不同,主要分布在3月底至5月中旬。执行这一新政策的关键问题是如何管理由农民每年申报的300多万个地块的信息,以及如何在收割之前检验这些申报的准确性。为了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核查农作物申报结果,遥感卫星影像被选用并成为最有效的工具。很显然,对于农民申报结果的核查是执行新的共同农业政策的基本前提。而且这种核查的范围至少要包括申报总量的5%。在考虑采用何种技术进行这种核查时,欧盟各成员国都将以卫星影像为基础的遥感技术作为可选手段之一,而另一种可能的选择就是传统的实地检验方法。1996年欧盟成员国选定了86个地区作为以卫星影像为基础的遥感核查区,相应的数字在1992年、1993年、1994年和1995年是分别是27,44,56和72。1996年对这86个地区的核查共涉及122 000个文档。1995年平均一个文档包含13个地块,土地面积共约32平方千米。这样,在1995年,以卫星影像为基础的遥感监测共核查了1600万个地块,总土地面积为380万平方千米。

MARS计划监测农作物的目的是为了快速提供关于欧洲的农作物状况的早期统计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每年的种植面积较前一年变化的百分比,以及预计当年的农作物产量。这些信息

必须动态地,在每月出版的农作物状况通报上,在欧盟范围内公开发表。如果用常规的传统的方法进行农作物估产,无论在任何地区都需要在9~10月间才能进行。但利用卫星遥感估产可以使欧盟在每年的4月开始。为了监测整个欧盟国家的农业状况,靶区的数量和分布必须能够充分代表欧洲的农业耕地。在财政费用和数据处理能力允许的条件下,应该尽可能多地选取靶区。JRC决定选取分布在15个国家的60个靶区,每个靶区为40kin×40km,靶区总面积占欧洲可耕地面积的6%。

(四)埃及农业资源监控系统(ALIS)

埃及农业资源监控系统(ALIS)是由埃及农业和土地部下属的水土研究所(SOil and Water ResearchInstitute,SWRI)和法国SPOT IMAGE公司于1991年开始研制的。其目标是通过该系统的运行为埃及政府提供实时的主要作物种植面积变化情况、城市扩展占用耕地情况以及分析发展新的耕地的可能性。该系统采用SPOT图像监测了埃及耕地变化情况,监测结果表明监控城市无序扩张及控制非法占用尼罗河谷地肥沃耕地,是埃及农业通向明日发展的关键。同时利用该系统进行了埃及的农业统计及制图。研究范围为400万平方千米土地。具体做法为首先利用SPOT图像用来标识独立的土地利用单位,通过交叉相关处理,结合行政界限,产生了400块700m X700m的样本区域。然后有12人的野外调查队用一个月的时问调查了6 240块地块上的作物信息,这些数据和SPOT图像一起,便产生了最初的农业统计结果。

(五)其他及应用举例

除上述农情监测系统以外,俄罗斯、加拿大、日本、印度、阿根廷、巴西、澳大利亚、泰国等也相继开展了对小麦、水稻、玉米、大豆、棉花、甜菜等的遥感估产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它们不仅发展了不同的单产模型,特别是遥感估产研究,而且还采用了不同的遥感资料估算作物的种植面积。如澳大利亚用陆地卫星MSS数据对新南威尔士的莫著毕季区双季稻种植面积的估算,精度达到98%。 全美219万个农场,农场主户户配有电子计算机。通过计算机网络,农场主不出门就可以了解诸如农产品期货价格、国内市场销量,进出口量、国内生产量和最新农业科技、气象等信息。同时还可以在网上销售农产品,购买农业生产资料,进行农业技术咨询。专业农业信息网站,是美国当今新时尚。如最近开发的一个大豆信息网络系统,一端是进行大豆研究的几十位专家,另一端是从事大豆生产的农户。该网络系统每个月平均提供50条以上的信息,内容涉及国际、国内的产供销各环节的技术和经营情况,有1万多农户可以获取信息。农民每月只需交20美元的上网费。

1.1.2 国内行业发展状况

(一)国家气象局农作物遥感监测计划

从1984年开始,国家气象局组织北方11省、市开展冬小麦气象卫星遥感综合测产技术研究,开创了国内以应用气象卫星为主的大面积遥感综合估产的先例[S-10]。该计划发展了气象卫星遥感估产信息的提取、加工和处理技术,组建了全国冬小麦遥感综合测产地面监测系统,开展了气象卫星大面积监测冬小麦长势的方法和技术研究,研制了NOAA/AVHRR数字图像解译技术、遥感估产方法和遥感辅助估产模式,建立了不同类型的气象卫星遥感面积测算与估产方法。但该计划没有进行农作物面积的遥感监测。

(二)中国科学院农作物遥感监测计划

该计划来自国家“八五”攻关项目“重点产粮区主要农作物遥感估产”,由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综考会、遥感所等单位主持,农业部、科技部、国家气象局等单位共同参加。该计划以遥感信息估测作物播种面积、长势监测、单产估算的技术流程为线索,融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为一体,结合地面采样实测和历史状况分析,研究了农作物

遥感估产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重点研究了小麦、玉米和水稻大范围遥感估产的机理和方法,包括估产区划、地面采样点布设技术、利用TM提取面积,在GIS支持下,TM和NOAA资料结合提取面积的基本方法和流程,以及作物在一个生育期内所进行的长势动态监测及预报、墒情和苗情的监控,遥感估产综合模型的研制等。另外,该计划还研制了在GIS技术支持下的大面积多品种遥感动态监测和估产综合集成系统,包括遥感图像处理系统、估产背景数据库、估产模型系统及模型自动生成工具库系统、综合集成软件系统等,有机地将异机平台的系统综合集成一个平台上实现大面积估产运行。应该说该计划首次在国内进行了大面积、多作物的遥感估产运行系统的全面探索,为作物遥感估产业务运行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但在某些估产关键技术、运行成本、时效性和监测精度方面与业务运行方面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三)农业部农作物遥感监测计划

从1998年开始,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农业部发展计划司)为及时了解和掌握每年全国农作物实际生长情况,实施了一项“全国农作物业务遥感估产”项目。该项目以业务化农作物遥感监测为目标,利用“3S”技术,发展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作物遥感监测系统。监测的主要对象是冬小麦、玉米和棉花,并逐步扩大到水稻和大豆等作物。其技术思路是通过采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手段,动态监测每年农作物生长状况;准确了解农作物播种面积变化率,并对农作物单产变化率和总产变化率进行准确估测。该项目由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主持。参加单位有: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太原、成都、南京、哈尔滨分中心,安徽省计委区划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区划所,以及相关省、市区划办公室。该项目从1998年启动,经过项目设计、农作物长势和旱情遥感动态监测、农作物播种面积的遥感解译、农作物单产建模和预测、地面样点的实况调查、农作物总产估测等技术过程,对每年农作物播种面积变化(与上年相比)、农作物单产变化预测、农作物总产变化估测等有了一个准确了解和预测。为农业部及时、准确了解每年全国农作物生产状况提供一个比较准确的信息源。

(四)其他农情遥感监测计划

国内除上述农情遥感监测计划以外,许多科学家从20世纪70年代末就在不同方面和层次上开始了农情遥感监测的机理和方法研究。如中科院等单位对农作物的光谱特性、绿度指数、作物长势及其和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热红外和微波监测土壤水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对陆地卫星图像数据辅以航空遥感和地面采样进行大范围农田耕地面积计算的问题开展了试验研究。农业部及所属单位开展了全国300个县的农业资源动态监测及3省两市小麦估产工作。80年代末,北京大学和江苏省农科院等单位开展了气象卫星和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河南省小麦和江苏省水稻等的遥感估产机理研究工作。江苏省农科院研制

成功水稻、小麦、棉花和玉米栽培计算机模拟优化决策系统等。

2.2技术趋势及产业关联度分析

(一)技术趋势

遥感农情监测速报工程项目的技术趋势主体是以系统集成、多元数据融合、大数据挖掘、数据同化,四个方面进行的。各项趋势内容如下:

1. 系统集成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决策水平,人们在加强农业生产管理领域的数学物理方法研究、遥感农情检测技术研究的同时,还利用系统工程理论方法、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各种现代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研制开发综合的遥感农情检测信息管理系统,这些技术方法的集成,对促进农业生产系统管理决策的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对于大量的空间属性数据,结合具有空间数据管理功能的3S(GIS、RS、GPS)系统,将有助于

农情监测系统充分利用各种属性和空间信息,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情监测系统决策水平。通过系统集成,一方面可以统筹规划农情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大范围的数据共享;另一方面,还能理顺农情监测管理工作及信息流程,强化各级决策环节,进而提高农情监测管理系统工作效率和综合效益。最终使本农情监测系统达到低成本的、高效率的、性能匀称的、可扩充性和可维护的目标。

2. 多源数据融合

此前的农情检测系统主要使用遥感影像数据,本监测系统在此基础上融入气象、水务、农业部门的监测数据,进行产品质量评价,以此提高产品精度,并且结合天气情况可以为农户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耕作等的实施方案。

3. 大数据挖掘

本工程的遥感农情监测速报系统针对不同功能、用户对象而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且此次系统工作过程中需结合大量多源数据,产生了大量的数据,激增的数据背后隐藏着许多重要信息。因此,要科学、合理地解决农情监测管理工作中遇到各种的实际问题,必然会涉及到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而加强农情监测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是提高农情决策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促进农情监测管理决策高效、科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故采取数据挖掘技术对农情监测、决策两个层次中的一些定量分析方法进行研究与探讨,挖掘出潜在有价值的知识以提高系统整体效率。

4. 数据同化

在本示范工程中,我们根据数学模型与优化标准,将不同空间、时间、采用多种手段获得的农业观测数据资料有机结合,建立相互协调的分析或预报优化系统,确定那些不能直接观测的量,以及没有观测到的地方的相关信息,同时模式本身也可以得到优化。其本质就是观测数据和数值模拟数据通过某种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最后得到更加客观的、接近自然的分析结果。使农情检测系统分析决策更加完善、准确。

2.2.2 产业关联度分析

遥感农情监测应用示范工程项目重点在于基于遥感技术提供多角度对农业作物长势监测、种植估产,提升农业部对粮食资源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为国家宏观决策和管理提供信息支持,同时扩大使用人群,为农户提供可靠的耕种决策,为未来的农场机械一体化操作经营提供有效依据。其中涉及到了多光谱遥感技术、中低分辨率遥感技术、海量存储技术、数据共享技术、卫星数据管理技术、地面农业数据管理技术、农业作物生长病理决策技术、GIS

篇二:智慧农业监控系统及成功案例

目录

1/2 全国客户图/公司简介 .............................................................................................................. 1

3/4 系统概述、系统优势 ................................................................................................................ 2

5/6系统功能 .................................................................................................................................... 2

7/8用户案例 .................................................................................................................................... 3

1/2 全国客户图/公司简介

1页 客户图

全国市场

慧云信息提供从前期规划、研发、施工,到后期运营、维护的全程工农业信息化解决方案。服务项目覆盖全国多省区。

(北京、黑龙江、河北、甘肃、重庆、四川、云南、福建、广西、广东、海南)

2页 公司简介

ABOUT US

关于我们

慧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专注于智慧生产领域的高新技术,作为业内领先的智能物联网提供商,公司牢牢把握转型发展带来的机遇,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技术为基础,以不断创新为驱动力,升级改造传统行业,助力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慧云信息专业领先,是 “微软创投加速器”成员,开发和创新了多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慧云信息放眼全球,携手合作伙伴微软公司、海克斯康集团、金蝶软件,实现对每一位客户的承诺,共同创造智能物联网的美好未来。

慧云精英汇集,核心团队来自微软、康卡斯特、毕马威、惠普、金蝶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具备在美国、日本、香港等地的工作经历,是一支高素质、负责任、有激情的精英团队。

公司秉承“精英智汇?智惠精英”的理念,本着“正直、积极、担当、专业”的企业价值观,不断超越用户预期,实现公司发展愿景与社会价值,努力打造国内一流智能物联网企业。

3/4 系统概述、系统优势

3系统概述

【系统概述】

监控中心

监控中心用来管理种植园区。可实时查看园区环境数据、作物生长情况、设备运行状态,并对种植园区设备进行远程控制。

报表中心

报表中心可同时查看、对比所有种植园区环境数据、设备运行数据,也可单独查看单个种植园区环境数据、设备运行数据。

任务中心

管理者可在任务中心对员工进行任务下发、查看任务汇报,并进行任务汇报批复、任务审核、任务驳回;员工可在任务中心接收任务、汇报任务。

4【系统优势】

多功能合一云端监控

在同一个系统中,用户可同时在云端监控所有种植园区的种植环境、作物情况及设备运行状态,无需购买数据中心设备,不仅节约了大量的系统设备购买成本,同时大大降低了日后的维护成本。

数据采集精准高效

系统采用智能物联网设备自动采集数据,精准度高,无需人工进行采集上传,可避免人为操作错误,确保对环境的精细管理。

移动管理方便快捷

系统已实现与手机端、平板电脑端、PC电脑端无缝对接。管理者可随时随地对种植园区进行远程监控。

5/6系统功能

监控中心功能

实时查看数据

在监控中心可结合园区平面图直观显示园区的气象数据、土壤数据、设备状态。

气象数据: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时长、光照强度、降雨量、风速、风向、二氧化碳浓度

土壤数据: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土壤pH值、土壤EC值

设备状态:水泵压力、水肥流量、设备运行记录

视频图像监控

可通过360°视频监控设备以及高清摄像机拍摄的图片对种植现场进行实时监控,对作物情况进行远程查看。同时可进行视频录像,视频回放。

远程自动控制

采用全智能化设计的监控系统,设定监控条件后,可完全自动化运行,远程控制生产现场的设备,自动实现灌溉、排风、降温等作业。

智能自动报警

根据作物种植所需环境条件,对系统进行预警设置。一旦有异常情况发生,系统将自动向管理员手机发送警报,如高温预警、低温预警、高湿预警等。预警条件触发后,系统可自动对农业生产现场的设备进行自动控制以处理异常情况,或由管理员干预解除异常。

报表中心功能

对比查看园区数据

可对比查看多个园区的数据情况,也可查看单个园区数据情况;可按日、周、月等时间段或自定义时间段查看数据报表。支持excel表格导出、图片导出、报表打印,方便企业的人员管理。

查看员工执行力报表

可查看根据员工的任务执行情况自动生成的所有员工的执行力报表,并进行自动打分,同时查看员工在所在部门的执行力排名。

7/8用户案例

用户案例

广西南宁相思葡萄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广西南宁相思葡萄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目前拥有自建葡萄园五处,南宁、武鸣、柳州、海南、桂林,共占地面积500多亩,引进国内外优良鲜食葡萄品种10多个。相思葡萄以“技术至上”为理念,并且于2013年正式在各大园区投入使用慧云“智能农业监控系统”,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

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升级传统葡萄种植技术,保证葡萄的品质。

【应用前种植情况】

园区大而分散,技术人员疲于奔波

为了保证一年两收葡萄的高品质,公司技术人员经常奔走于广西以及海南的各生产基地,详细采集记录各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变化情况,观察葡萄的生长情况,并且采集到的数据上传到电脑,进行人工统计分析。这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而且严重影响了技术人员的工作效率。

现场设备需人工操作,突发情况难控制

由于葡萄的种植环境要求较高,属于精细种植作物,工作人员需持续关注大棚的环境变化情况,及时操作大棚的降温设备、喷灌设备、通风设备等。遇到天气突变而工作人员不在种植园区时,如大幅降温天气等,往往容易造成严重损失。

【应用后种植情况】

随时随地管理,降低管理成本

通过使用“智能种植监控系统”,技术人员只需要通过手机或者电脑登陆智能种植监控系统,就能轻松对分散各地的五个园区进行管理,大大降低了因地域分散造成的管理成本。

自动化远程控制,降低人力成本

当有异常情况出现,系统会发送警报至管理员手机,并自动启动设备开关实现远程控制,管理员也可以在手机实现对现场设备的控制。如监测到温度接近35℃,系统就会自动打开喷雾降温,防止晒伤葡萄。这不仅保证了葡萄良好的种植环境,同时为相思葡萄节约了30%的人力成本。

精细标准种植,降低水肥成本

根据种植的标准流程以及实时采集的各种环境数据,相思葡萄严格控制了水肥的使用量,有效节约了30%水肥成本。

科技高效种植,实现增产增值

应用高新技术进行种植管理,相思葡萄不仅保证了葡萄产品的优良品质,同时提高了种植管理的效率,实现了增产增值。

【案例故事】

广西南宁相思葡萄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种植作物:夏黑葡萄、巨玫瑰葡萄、美人指葡萄等

种植规模:500亩

应用时间:2012年正式在各大园区投入使用慧云“智能农业监控系统”

地处中国南疆的广西,是适宜葡萄生长的特殊区域,依靠独特的“一年两收”技术,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人们依旧可以品尝到新鲜的优质葡萄。然而,要掌握好“一年两收”的种植技术可不简单,因为生产管理人员需要在葡萄生长过程中

及时准确地掌握周边环境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环境变化信息,并对高温、低

篇三:智能农业环境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智能农业环境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一、环境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植物只有在一定的环境范围内才能够生长。环境对生长的影响是 综合的,它既可以通过影响光合、呼吸、蒸腾等代谢过程,也可以通 过影响有机物的合成和运输等代谢过程来影响植物的生长,还可以直 接影响土温、气温,通过影响水肥的吸收和输导来影响植物的生长。

1、温度和湿度:作物的生长与温度和湿度有密切关系,塑料大棚的 控制参数中,温度与湿度检测、控制是主要参数之一。 2、土壤干燥度:作物生长需要水份,在设施农业中如何灌水,做到 既不影响作物生长又不浪费水资源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3、CO2:农作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又与 CO 2 有 关,所以控制 CO 2 的浓度,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

4、光照度:采用光传感器来检测和控制光照强度,使作物可以得到均匀一致的光照。 5、土壤养分:土壤养分依赖于施肥,合理施肥不仅可以提高作物产 量,而且可以避免过量施肥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相关资料表明,在可自动控制室内的温度、湿度、灌溉、通风、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的温室中 ,每平方米温室一季可产番茄30kg~50kg,黄瓜40kg,相当于露地栽培产量10倍以上。其他各类作物在这种环境下的产量也将得到明显的提升。

二、系统概述

温室的农作物及花卉等在培养等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温室的温度,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参数,因此在温室农业的培育过程中对环境参数的控制显得格外重要。目前,针对大多数农业温室大棚环境的监控被动、落后,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不高,并且存在诸多问题和不安全因素,如:

1、采用人工测量、记录的方式,不能够24小时实时、动态监控。

2、不稳定、误差大、容易受干扰。

3、采用人工监控,时效性很差,特别是针对名贵农业,其对环境变化敏感,一旦环境发生改变而未及时采取措施,将可能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三、系统性能1、更高的精度

2、更高的稳定性

3、更透彻的感知

4、更智能化的自动控制

5、更全面的互联互通

6、更方便的安装与施工

7、更加人性化的界面设计

8、更方便的维护

四、系统建设目标

1、环境自动监测,提升管理效率

2、环境自动控制,显著提高产量和品质

3、运行成本低,维护量少

4、减少施肥、浇水用量,节约能源支出

五、系统原理

系统24小时自动采集当前环境信息,并采用主动方式发送采集到的数据,数据经无线传感网络传递至中心控制平台。通过这种以数据位中心的网络,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查询各温室大棚以及大棚内各个节点当前环境信息,具有高度的实时性和精确度。标签发射信号时间间隔可根据用户实际要求调节,整个过程无需人为干预。

系统中心监控平台对采集标签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通过事先设定的阀值范围,系统可以自动启动与调节风机、卷帘机、空调、光照、灌溉等设备,为农作物提供一个最适宜的生长环境。

六、系统组成 该系统包括:传感终端、通信终端、无线传感网、和应用软件平台。 1

、传感终端

无线空气温湿度传感器、无线光照传感器、无线土壤温湿度传感器、无线 CO2传感器、无线基站(传输中继Relay)、通过无线基站将采集数据传输至监控中心,以指导生产。

2、通信终端及传感网络建设

温室大棚无线传感通信网络主要由如下两部分组成:温室大棚内部感知节点间的自组织网络建设;温室大棚间及温室大棚与农场监控中心的通信网络建设。前者主要实现传感器数据的采集及传感器与执行控制器间的数据交互。温室大棚环境信息通过内部自组织网络在中继节点汇聚后,将通过温室大棚间及温室大棚与农场监控中心的通信网络实现监控中心对各温室大棚环境信息的监控。

3、控制终端 温室大棚环境智能控制单元由测控模块、电磁阀、配电控制柜及安装附件组成,通过

GPRS模块与管理监控中心连接。根据温室大棚内空气温湿度、土壤温度水分、光照强度及二氧化碳浓度等参数,对环境调节设备进行控制,包括内遮阳、外遮阳、风机、湿帘水泵、顶部通风、电磁阀等设备。

4、应用软件平台

通过应用软件平台可将土壤信息感知设备、空气环境监测感知设备、外部气象感知设备、视频信息感知设备等各种感知设备的基础数据进行统一存储、处理和挖掘,通过中央控制软件的智能决策,形成有效指令,通过声光电报警指导管理人员或者直接控制执行机构的方式调节设施内的小气候环境,为作物生长提供优良的生长环境。

(1)实时检测

(2)仪器设定与报警

(3)报警管理与实时运行数据

(4)查询历史数据、生成报表

(5)报警查询

七、系统功能 如下图所示,智能农业(温室大棚)环境信息监控系统功能包含实时环境信息查询、设备自动控制功能、运行状态实时监测、实时设备控制功能、短信报警功能、数据统计与分析。

八、公司设备


农业部统计监测系统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7639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