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中国组织人事报新闻

时间:2017-02-21 07:45:38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中国组织人事报》2013年基层党建研究文章合集

创新是基层党建工作活力之源

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课题组

基层党建工作创新还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中也有一定程度的表现,不仅影响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实效,而且损害了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形象。要把握好创新推动方法、创新推动机制,紧紧围绕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大力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

(数据来源:课题组问卷调查)

现状:当前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存在的问题

从调研情况和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来看,基层党建工作创新还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其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中也有一定程度的表现。比如,一些新任的领导干部搞“新官上任三把火”,对现有的即便是成熟有效的做法也置之不理,把前任的创新推倒重来,重打鼓另开张,造成财力、人力、精力的极大浪费,存在“因人而兴、易人而废”现象,创新的继承性、接续性差,一届一个新思路。比如,一些领导干部通常要求创新见效快,盲目追求在任内见到效果,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注重形式的多,求得实效的少。比如,有的地方认认真真搞样板,集中资源造亮点,创新成果停留在点上,经验总结不够,面上推进不力。创新只是为上级来检查和新闻宣传作“盆景”。再比如,一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重制度制订、轻操作实施,搞制度“面子工程”。这些,不仅影响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实效,而且损害了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形象。

趋势:创新是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必由之路

把握好创新推动方法。1.提高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开放性。基层党建工作创新从内容到形式都要体现开放的特点,使党建工作更好地渗透、融合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增强对改革发展的推动力及贡献度。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党建工作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创新要有效整合方方面面的力量和资源,注重引导社会组织资源、社会人力资源、社会资本资源向党建资源转化,统筹推进城乡基层党建工作。要引导和凝聚广大群众支持、参与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真正使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成为党员群众“大家的事”,达到“大家来唱”。2.畅通基层党建工作创新互通互学渠道。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如果无法解决持续性和推广性问题,就始终无法走出停留在发起实施阶段的困境,甚至导致创新夭折。改革创新不能永远停留在试验阶段,永远停留在局部范围。一是加强地方党组织之间的学习考察。二是实行地方党组织之间的信息共享。要通过设立大组工网平台、手机信息传播系统等,尽快建立跨区域的党建工作信息共享平台,发布基层党建工作创新信息,以实现党建信息上的互通有无。三是完善区域之间熟悉党建工作干部的交流制度。通过干部异地交流任职,不仅可以将本地的创新经验推广出去,也有利于把外地的创新成果吸纳进来。

把握好创新推动机制。1.形成“抓书记、书记抓”的基层党建工作创新领导机制。突出强化市、县、乡三级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建议普遍推行“书记领办基层党建创新项目”制度,市、县、乡镇党委书记每年领衔抓好一至两个基层党建工作创新项目,健全抓基层党建工作“三级联述联评联考”制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推动的良好格局。

2.形成组织部门指导的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服务机制。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加大对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指导力度,深入一线指导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建立“组工干部下基层”长效机制,推动组工干部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摸实情、办实事、求实效,通过跟踪联系、动态监测、结对帮扶、工作记实,指导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创新。

3.形成项目化的基层党建工作创新保障机制。以项目管理的理念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像抓工业项目建设一样重视抓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投入。将党建工

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积极探索建立财政投入为主、社会各方支持、基层党组织自我补充的多元化经费保障机制。

4.形成典型引路、整体推动的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推进机制。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上下联动,加大先进经验的推广力度,形成一盘棋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营造百花齐放的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局面。定期开展基层党建工作创新项目评选,着力培育典型、打造品牌,发挥示范效应。

5.形成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的基层党建工作创新评价机制。将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评价工作纳入到各级党组织目标管理体系中,把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评价结果作为考核各级党委领导班子及其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内容,切实做到述职述党建、评议评党建、考核考党建、任用干部看党建。按照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基层干部的要求,进一步探索建立政治待遇与经济待遇相结合、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配套的基层干部激励保障机制。

对策:紧紧围绕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大力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 贯彻重心在基层、基层在服务的思想,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主体功能。一是增强服务意识。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核心在服务;关键在把功能定位从管理转到服务上来,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根本要求是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检验标准是群众欢迎、群众受益、群众满意。二是整合服务资源。大力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各类组织和单位的沟通协作,健全无偿服务与低偿服务相结合、社会化和产业化相结合的多类型、多层次、广覆盖的服务网络体系,综合发挥行政机制、市场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志愿服务机制的作用,形成服务群众的经常性机制。三是提升服务能力。拓宽培训渠道及方式,分层次开展社会服务知识技能的专业培训,着力提高党员干部服务大局、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能力,协调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四是创新服务方式。推广一些地方创造的服务全程代理制等做法,推动服务时间全天候、服务内容全方位、服务对象全覆盖,广泛开展窗口服务、预约服务、常规服务、应急服务、自助服务、互助服务和组团服务等。五是健全服务制度。推行公开承诺,完善群众评议机制,加大服务群众考核权重。大力推广近年来各地在联系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方面好的经验做法,比如信息收集、建立台账、首问负责、限

时办结、责任追究等。

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进一步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工作覆盖。一是抓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党组织。具备组建条件的要做到应建尽建,暂不具备组建条件的要积极开展党的工作,采取挂靠建、联合建、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等形式加快组建。二是继续加大在中介机构、协会、学会以及各类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力度。推广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产业链、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相对集中点建立党组织的做法,实现“有形”覆盖和“有效”覆盖的统一。三是抓好党群共建。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互促、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共同提高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坚持以基层党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大力推进党建带工建、带团建、带妇建,把各类组织和社会群体团结凝聚在党组织周围。

建立选拔、培育、激励、管理“四位一体”工作机制,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一是拓宽基层干部来源,选配好基层党组织书记。二是加大培训力度,教育好基层党组织书记。三是提供服务保障,激励基层党组织书记。四是加强考核监督,管理好基层党组织书记。明确岗位职责,健全目标责任制,完善民主评议和考核制度,完善重大事项议事决策制度。

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长效机制,扎实推进党员队伍建设基础工程。一是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完善和落实党内组织生活制度,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决反对党内组织生活庸俗化;健全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和民主评议制度,提高党性分析和民主评议的实际效果;坚持领导点评、党员互评、群众评议相结合,使党员始终置于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二是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探索建立“一方隶属、多重管理”模式,加强进城务工人员中党的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健全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党组织配合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制度。强化各项服务措施,成立流动党员党支部,建设党员服务中心,规范“12371”党员咨询服务电话受理工作,探索利用互联网、手机等信息手段,保证党员不管流动到哪里都能有效纳入组织管理、参加党内生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坚持严格质量进、严肃政策出,形成党员队伍吐故纳新、自我纯洁、充满活力的机制。探索建立定期分析评议的党员考核评价体系,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疏通出口,纯洁队伍,健康肌

体。

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稳步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一是落实党员主体地位。进一步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推进党务公开,拓宽党员意见表达渠道,建立党员定期评议领导班子成员制度,鼓励和保护党员讲真话、讲心里话,参与民主监督。二是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进一步完善基层党务公开办法、党内基层选举制度、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议事决策规则和程序、党内基层民主监督制度等,完善“四议两公开”、民主恳谈、党员议事会等做法。建议在基层推广设立党代表工作室的做法,建立党群新的沟通平台。三是正确引导党内基层民主实践。充分尊重基层组织和党员、群众的创造精神,鼓励和支持基层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创新。对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成功做法,应及时总结推广;对正在进行的探索实践,应密切关注,加强指导;对出现偏差的,应及时纠正。

《中国组织人事报》(2013-11-25)

从四方面提升发展党员质量

四川省委组织部课题组

党的影响力和战斗力不仅取决于党员数量,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党员质量。党员队伍的规模和质量,既要与完成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和任务相适应,更需与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相符合。这既是党的自身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也是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现实问题。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当前,加强发展党员宏观调控、保证发展党员质量,应着力实现“四个转变”:调控目标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调控重点从重领域向重结构转变、调控手段从重计划向重基层转变、调控保障从重领导向重机制转变;坚持“三个并重”:抓宏观调控与重源头培育并重,严格标准程序与健全完善机制并重,发展党员与培养使用并重,不断提高发展党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以制定长远规划为基础,进一步明确调控方向和目标

实行发展党员总量调控。调控思路由单一性向多元化转变,坚持年度计划与

篇二:中国组织人事报评论员:扎实推进新一轮“人社援藏”工作

中国组织人事报评论员:扎实推进新一轮“人社援藏”工作

2012年08月15日10:47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刚刚召开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对口援藏工作座谈会,是新部组建以来人社系统首次召开的援藏会议,具有里程碑意义。会议全面总结了“人社援藏”取得的突出成效和基本经验,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总体思路、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吹响了新一轮“人社援藏”的号角。

当前,西藏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援藏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新形势和新任务。承担援藏任务的各级人社部门,要把这次会议精神转化成援藏的强大动力和具体行动,扎实推进新一轮“人社援藏”工作。

扎实推进新一轮“人社援藏”工作,要提高对援藏工作的认识。对口支援西藏是中央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做好西藏工作,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事关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事关中华民族长远生存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持讲政治、讲大局、讲奉献、讲感情,既要用真心、动真情,更要办实事、求实效,切实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

扎实推进新一轮“人社援藏”工作,要把握好对口援藏的四个关系。要处理好“输血”与“造血”的关系,坚持内地省市对口支援和提高西藏自我发展能力相结合,增强西藏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能力;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坚持满足西藏当务之急与促进长远发展相结合;要处理好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的关系,坚持资金、项目援藏与干部、人才援藏相结合,更加重视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要处

理好单方支援与双方共赢的关系,坚持对口帮扶与互利合作相结合,努力实现支援与受援双方共同发展。

扎实推进新一轮“人社援藏”工作,要增强对口援藏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坚持从人社工作实际、支援省市实际、西藏实际出发,把人社部门的职能优势,支援省市的资金、人才、管理优势与西藏的资源、区位、政策优势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帮的要实,援的要好”。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把改善民生作为首要任务,协调推进政策援藏、干部人才援藏、资金项目援藏,千方百计促进西藏各族群众就业,支持西藏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扎实推进新一轮“人社援藏”工作,要建立完善对口援藏的长效机制。体制机制管长远、管根本,要着力把这次会议精神转化成援藏工作的长效机制。要强化领导责任机制,完善对口援藏专门机构和职责,“一把手”要负起第一责任,分管领导要抓好具体落实。

要完善项目落实制度,按照明确任务、责任、要求、时限的原则,分解细化各项任务,确保每一分援藏资金都落到实处。要建立健全工作协商制度,定期沟通会商,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交流新经验,形成上下衔接、各司其职、协调有序、高效运作的工作格局。

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把雄伟辽阔的青藏高原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安定祥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充分发挥人社部门的职能优势,以实际行动支援西藏发展,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篇三: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系列话题讨论之一(中国组织人事报)

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系列话题讨论之一 干部考核如何体现作风标准

《中国组织人事报》(2013-04-03 02版:组织工作 版)

编者按

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当前组织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干部考核如何体现作风标准?干部选拔怎样树立作风导向?干部教育如何体现作风内容?面对这些新的课题,各地组织部门都在深入思考、积极探索。本版今日起特邀请嘉宾进行系列话题讨论,以激活思路、启发实践。敬请关注。

本期嘉宾:

吴松元 北京市东城区委常委、组织部长

曹征平 河北省唐山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长

温 暖 浙江省金华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彭爱华 湖南省益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统战部长

吴卫华 广东省佛山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问题:作风考核的具体标准怎么设?

吴松元:要让作风考核切实有效,必须研究制定科学规范、明确具体、易于操作的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使标准明确、指标过硬,切实解决作风考核刚性约束不够的问题。为解决考核标准设置问题,东城区作了一些探索。干部形象民意调查主要设置了“公道正派、原则性强、作风民主、善于沟通”等16项集中反映干部形象的关键词,通过选择印象最为深刻的3个关键词来调查了解干部在群众中的口碑,使干部德和作风的测评看得见、摸得着、测得出。今后,还需进一步明确作风考核指标确立的依据,完善指标体系和具体测评要素,以考核依据的充分可靠来保证考核工作的科学性。

吴卫华:作风考核具体标准的设置要切中时弊,抓住症结,体现作风建设的基本要求。一要确立“基准线”。应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提炼出党员干部改进作风的基本要求。“基准线”的设置应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易记易考核易监督。二要确立“引导线”。应具有时代性、导向性,体现党的作风建设根本要求和重要目标。可围绕保持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谦虚谨慎等,提出目标要求。三要确立“高压线”。即党员干部不能触犯的法律法规,如违法乱纪、贪污腐败、玩忽职守、拉帮结派等严重问题。触犯“高压线”的党员干部要坚决予以查处、决不姑息。

温暖:作风考核必须与工作紧密结合,促使干部履职尽责,体现虚功实做。当前,干部作风考核评价应紧紧围绕“为民务实清廉”主题,从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细化设置具体标准。一是考核思想作风,重点看大局观念和群众观念,即是不是能够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群众感情是不是真挚、能否得到群众拥护;二是考核工作作风,重点看敬业精神和落实能力,即是不是有事业心和责任感,说话办事是不是有灼见、有效率;三是考核领导作风,重点看工作方式和务实态度,即是不是能够与时俱进、在实际工作中把上级政策落实好,是不是求真务实,对上对下都实实在在、不玩虚招;四是考核生活作风,重点看道德情操和廉洁自律,即是不是能够遵守法律法规和党政纪律,能不能够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保持健康的生活情趣。

问题:群众如何有效介入干部作风考核?

吴卫华:要让群众有效介入干部作风考核,一是在考核指标设置上要让群众介入。干部作风好不好、实不实,群众更多的是看结果。因此,指标设置上应该注重听取群众的意见,将作风的“直接指标”转变为“间接指标”,让群众感觉具体、直观、可感受。二是在介入考核的对象上要增强针对性。请群众参与干部作风考核,除了要考虑广泛性、代表性,更要突出针对性。干部作风考核应该更多地将评判权交给其服务对象、身边同事和工作人员、生活圈和社交圈有交集的人员,让知情人评知情事,评价结果才会有说服力。

彭爱华:只有将考核的内容多维化设计,才能方便群众有效地参与到干部作风考核之中。要根据不同的参与对象,科学合理设置考核内容,增强考核的针对性,最大限度地保证考核质量。比如单位同事参与评价时,可以从干部的德能勤绩廉方面全面了解;社区邻里参与时,要重点了解遵守社会公德方面的情况;家人朋友参与时,重点了解遵守家庭美德,“八小时以外”的情趣爱好情况。

曹征平:群众参与干部作风考核的渠道,可以通过以下形式拓宽:其一,开展作风建设民主评议。结合干部年度考核工作,开展干部作风建设专项测评,请“两代表一委员”、机关干部职工代表、服务对象代表等对干部的作风表现情况进行评价;其二,聘请群众代表担任作风建设监督员,对干部的作风表现进行日常监督,每年年终由作风建设监督员根据平时了解和掌握的情况,对班子和干部的作风建设情况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确定考核结果的重要依据;其三,还可探索干部作风网上评议,面向社会公众征询对干部作风表现情况的评价意见。这样,通过开门搞评议,可以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干部作风考核中来。

问题:怎么用好考核结果推动作风转变?

彭爱华:在干部作风考核结果的运用上,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要与干部的切身利益相结合,特别是与干部的职务晋升、调配使用挂钩。要让那些作风实、办实事、求实效的干部得到提拔重用;让那些作风漂浮、搞形式主义的干部没有市场。二是要与干部的评优评先相结合。对于作风考核优秀者给予晋升工资、加薪或荣誉奖励,并记入个人档案,对表现较差者给予诫勉谈话、经济处罚、纪律处分,真正做到有奖有罚、奖罚分明。三是要与推动工作相结合。要根据考核结果,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作风纪律整顿,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找准问题,明确方向,制定措施,狠抓落实。

吴松元:为了推动作风转变,作风考核要注重考核结果的反馈。今年,东城区就探索采用“一表式”反馈考核结果,将年度考核测评情况直接反馈给干部本人,让干部清楚地了解群众对自己的评价,切实增强自律意识,转变工作作风。此外,还要把作风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将考核结果运用到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和管理监督之中。今后,我们还将探索把干部作风考核结果作为换届考察、后备干部考察、任职考察的重要内容。

曹征平:在依据考核实施奖惩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拓展作风考核结果运用的范围。比如,可以通过运用考评结果发现并树立标杆,总结提炼作风建设比较突出的单位或个人的典型做法并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以带动各地区、各单位和各级干部对标赶超。再比如,可以通过对作风建设考核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及时发现班子和干部在作风方面存在的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从而补齐作风建设的“短板”。


中国组织人事报新闻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7535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