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聋校数学第二册教案

时间:2017-02-17 14:35:23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特殊教育数学2册教案

2011年9月6日 星期二加入收藏 | 管理登录

州市武进区特殊教育学校 容阅读

年9月6日 星期二

聋校数学第二册教案

发布人:武进特殊教育学校 发布日期:2011-6-7 点击:85

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63课时)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比较迅速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

退位减法。

2、 使学生能够根据加、减法的含义,理解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

的图意,并能正确地列式计算。

3、 使学生初步了解求总数,求剩余和求另一个加数表格形式的

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够根据条件和问题正确地列式计算。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2、 难点:溱+法及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

教具准备:20根小棒

课时数:63课时左右

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16页上的例1、例2,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和练

习四中的第1、2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凑十法‖,能正确地计算9+2、9+3、

9+4。

教学准备:复习和练习卡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写得数。

9 +()=10 9 + 1 + 1=□

9 + 1 + 2=□

9 + 1 + 3=□

2、看卡片口答。

24 6 8 9

1 1 1 1 1

二、新课。

1、 教学例1。

教师拿出装皮球的纸盒。

提问:纸盒里一共有多少个格子?教师指着让学生数一数。(10个格子)

教师在盒里放9个皮球,盒外放2个皮球。问:要求一共有多少个皮球?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9+2=

提问:9加2得多少?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如果学生回答是数出来的,是从头数的或从9接着往下

数的,教师可以先说这个方法是可以的。

然后提问:如果我们不数实物,该怎样想呢?

盒子里有9个皮球,想一想,还差几个皮球就凑成10个?

从盒子外边的两个皮球拿出一个,装到盒子里去,盒子里现在有几个皮球?(要学生说出盒子里有10个皮球)盒子外面2个皮球,拿了其中的1个到盒子里后,还剩下几个皮球?(剩1个)现在盒子里是10个皮球,再加上盒子外面的1个皮球,一共是多少个皮球?(10加1是11)想一想,为什么要先拿1个皮球放在盒子里?(9添1是10)

教师着重说明:要把9凑成10,就想9加几

得10。9加1得10。先放进去1个和9个凑成10,盒子外面的皮球分成1和1,盒子里有10个,再加上盒子外面1个就是11个。

9+ 2=11

1 1

10

9加2得10,10再加1得11,所以9+2=11。

2、 教学例2。

(1) 教学9+3,教师边讲边贴出小棒图,同时让学生仿照老师在左边摆9根小棒,在右边摆3根小棒,接着在小棒的周围画上一个集合圈。

教师引导学生用―凑十‖法计算:先想9加几得10,9加1得10,就把3分成1和2,9加1凑成10,10再加2得12。在启发学生说计算过程的同时,教师在算式下面注明―凑十‖的过程。

9+ 3 =12

1 2

10

(2) 教学9+4时,让学生自己摆一摆,教师作指导,指定一两名学生说摆的过程。同时教师在算式下面注明―凑十‖过程。 教师边小结边板书想的过程:9加( )得10。

10加( )得( )。

三、巩固练习。

做―做一做‖的两道题

(1)先让学生用图片仿照书的图摆一摆。

(2)根据摆的过程,在算式下面填写―凑十‖过程和得

数。

(3)说一说―凑十‖的推想过程。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9加几的一部分题目(即9+2、9+3、9+4),

教师板书―9加几‖,怎样计算这种题目呢?

五、作业。

练习四第1、2题

教后记:

本节课教学了9加几部分内容,初次接触到进位加法,初步接触了―凑十法‖。在一方面教学中通过图示说明,一方面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初步体会。感受凑十的方法和过程。绝大部分学生都有了感知。

第2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7页上的例3~5,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及练习

四的第3、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凑十法‖,能正确地计算9+7、9+8、

9+5、9+6及9+9。

教学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指名学生板演。

做完后,集体订正时让学生分别说一说9+2、9+3、9+4的凑十法过程。

篇二:聋校数学第十八册教案

聋校数学第十八册教案

第一单元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概念,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解

教学过程:

一、二元一次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

有甲乙两个数,它们的和是10,甲数的2倍比乙数小四,求这两个数。

解:设甲数为X,则乙数为10--X

2x+4=10--x

X=2

10--x=8

甲数为2,乙数为8。

设甲数为X,乙数为Y

X+Y=10

Y--2X=4

含有两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二元一次方程组

X+Y=10

Y--2X=4

X=2

Y=8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例 P3

练习P5----

二、作业:

P5----1、2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教学目标:用正确的方法判断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教学过程:

一、回顾。

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概念

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P3---3

三、习题讲解。

P6----4、5

四、作业。

P6--4、5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代入消元法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方法。

教学过程:

一、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甲、乙两数的和是25,甲数的2倍比乙数大8,求甲乙两数。 解:设甲数为X,乙数为Y

X+Y=25(①

2X-Y=8②

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由①得Y=25-X ③

把③代入得

2X--(25-Y)=8

X=11

把X=11代入③

Y=14

所以X=11

Y=14

练习:X+Y=25

2X-Y=8

二、作业:

P11—2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理解代入消元法的指导思想,较熟练地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过程:

一、回顾代入消元法。

代入消元 ——

二、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1、 用含有X的代数式表示Y或X。

(1)X+Y=-3 (2)2X+Y=5 (3)3X+4Y-1=0 (4)5X-2Y+12=0 解:(1)X+Y=-3 Y=-3-X

(2)2X+Y=52X=5-Y

X=5/2-1/2· y

略……

2、练习。

P15—1

三、作业。

P15—1、2(3)、(4).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方程中未知数的系数都不是1的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过程:

一、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X+3Y=19

X+3Y=8

二、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X+3Y=19

3X-2Y=8

分析:两个方程中未知数的系数都不是1.用代入法也可以解,可化①,也可化②,哪简单化哪。

由①得2X=19-3X

X=19/2-3/2·Y ③

略……

X=2

篇三:聋校数学第十二册教案

全日制聋校教材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数的整除,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在数和数的计算方面,是在数的整除的基础上教学整数的一些性质,其中包括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第九册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在量的计量方面,教学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

在几何初步知识方面,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教学目的:

1、结合本册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熟练程度。

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体积的含义,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3、使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够进行简单的名数的改写。

4、使学生掌握约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理解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5、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特征,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关于它们的一些计算;数的整除;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2、概念的教学。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1、语言的理解和应用。

2、分数的意义。

课时安排(总86课时):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26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3课时左右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5课时左右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5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3课时左右

二、数的整除(26课时)

1、约数和倍数?????????????3课时左右

2、能被2、5、3整除的数????????4课时左右

3、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5课时左右

4、最大公约数?????????????4课时左右

5、最小公倍数?????????????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3课时左右

三、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9课时)

1、分数的意义?????????????10课时左右

2、真分数和假分数???????????6课时左右

3、分数的基本性质???????????3课时左右

4、约分和通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3课时左右

四、总复习(5课时)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知道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含义。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和容积单位(升、毫升),掌握这些单位间的进率和名数的改写。

3、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2、难点:表面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 教学课时数(24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例1、例2,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具准备:

长方体物体2——3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几何图形?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将学生说的图形写在黑板上。

2、观察、分析。

教师出示不同形状的物体,让学生识别,说一说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3、归纳。

二、新课。

1、教学例1。

让学生拿出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

(1)认识长方体的面: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2)认识长方体的棱。

让学生拿出长方体的盒子或实物,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每两个面相交的地方。 教师:在长方体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长方体的棱。一个长方体一共有多少条棱?

教师指出:可以把这些棱分成3组,每组4条。(教师用彩色粉笔画上标志)棱是直的,是线段,可以度量。

小结:长方体有12条棱,可以分成3组,每组的棱互相平行,互相平行的4条棱长度相等。

(3)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一个有几个顶点?过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和高。长、宽和高决定了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

(4)揭示长方体的特征。

有6个长方体(特殊情况下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2、教学例2。

(1)出示例2,齐读。

(2)观察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

(3)观察长方体中相交于同一点的棱有几条,(3条)这3条棱的长度相等吗?(不相等)

(4)归纳。

三、练习:

做教材上第3页的“做一做”中的题目。

四、指导看书。

五、课堂总结。

六、作业:

练习一的第1、2、3题。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教科书第3——4页的正方体的认识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比较,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4——7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具准备:

正方体物体2——3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指名学生复述长方体的特征,然后教师小结。

2、引入新课:正方体的认识。

二、新课:

让学生拿出一个正方体的物体来观察。

1、认识正方体:它的各个面有什么特点?它所有的棱有什么特点?它有多少个顶点?

学生观察后,教师引导总结:正方体有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正方体也有12条棱,它们的长度都相等。

2、长方体和正方体比较: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正方体和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数目都一样;只是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

它们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图表示:(图略)

三、练习:

做教材P4的“做一做”。

师生一起完成。

四、指导看书。

五、课堂总结。

六、作业:

练习一的第5、6、7题。

教学后记:

这两课时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通过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情况和练习情况来看,基本上学生都能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只是对它们的关系有点模糊。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一的第8——11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为以后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解决实际问题做准备。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后,分别让学生复述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二、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一的第8、11题:

指导学生看图,使学生理解题意。做题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 计算出来的。最后集体核对。

2、做练习一的第9题:

教师出示第9题,指名学生读题后,提问:正方体有几条棱?每条棱都怎么样? 弄清数量关系后,让学生列式解答,做完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一的第10题:

教师用实物演示,观察两个正方体粘在一起变成一个长方体后,它的长、宽和高有什么变化,然后让学生独立求出长方体的长、宽和高各是几厘米。

三、作业:

练习一的第9题。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教科书第7页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完成练习二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概括、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长方体的长、宽和高,确定各个长方形面的长和宽。

教具准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几个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观察后,分别说一说长方体中各个面的长和宽。

二、新授:

让每个学生拿一个长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纸盒粘接处多余的部分要剪掉),再展开。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纸盒展开的形状,提问:展开前长方体的每个面在展开后是哪个面?哪些面的面积相等?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对照。

让学生在展开后的每个面上,分别标明:“上”“下”“左”“右”“前”“后”,用事物进行对照。

最后指出: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3、小结:

在长方体中哪些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和高有什么关系?在正方体中呢?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二的第2题:

让学生读题后,观察图形要算的面积,要知道什么。然后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2、做练习二的第3题:

教师提问:左侧面的面积是多少?底面的面积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是什么?

五、作业:

练习二的第1、2、3题。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教科书第8——9页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例1),完成第9页的“做一做”和练习二的第4——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具准备:

长方体表面积展开的教具,纸盒,火柴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练习二中的第2题第一个图形,让学生说出长方体的长、宽和高各是多少。

2、指出这个长方体前面的长和宽,并口算出它的面积。


聋校数学第二册教案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7248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