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聋校数学第六册教案

时间:2017-02-17 13:38:39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聋校数学第十三册教案

聋校数学第十三册教案

七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分数加法和减法,分数乘法,分数除法。 在计算方面,教学分数加、减、乘、除法,分数加减、乘加、乘减、乘除混合运算,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分数与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在应用题方面,着重教学简单的分数四则应用题。

教学要求

1、 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的计算分数加、减法(简单的能够口算)。

2、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的计算分数乘除法(简单的能够口算)。

3、 使学生会进行分数、小数的互化,会进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分数四则两步混合运算。

4、 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

5、 使学生能够按要求用算术方法或方程解法解答分数一、二步分数加、减法应用题,会解答分数乘除法一步应用题以及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的计算分数加、减、乘、除法以及四则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用算术方法或方程解法解答分数一二分数加减应用题,会解答分数乘法、除法一步应用题以及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课时安排:

一、 分数加减法(31课时)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0课时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8课时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4课时

4.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7课时

5.整理复习 2课时

二、 分数乘法(23课时)

1. 乘法的意义和

计算法则15课时

2. 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4课时

3. 倒数的认识 2课时

4. 整理复习 2课时

三、 分数除法(26课时)

1. 分数除法的意义和

计算法则 12课时

2. 分数除法一步应用题 4课时

3.比 7课时

4. 整理和复习 3课时

一、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并能够比较熟练的计算分数加减法,会口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 使学生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加法同样适用,并会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3. 使学生掌握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正确的进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4. 使学生回2解答分数加、减法应用题。

教学课时:3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内容:例1、2

目的: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教具:小黑板

过程:

一、 复习(小黑板)

的分数单位是()。 是( )个 。

是4个()。3个 是()。

二、 新授

1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学习指导

例1 一张长方形纸,做纸花用去 ,做小旗用去 。一共用去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小黑板)

做纸花用去2/5 做小旗用去1/5

共用去?

想:2个 加1个 是3个 ,就是 。

+ =

答:一共用去这张纸的 。

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练习: + =+ =

例2 一块布长 米,用去 米。还剩多少米?(小黑板)

用去 米 剩?米

布长 米

想:9个 米减去6个 米剩3个 米,就是 米。

- = (米)

答:还剩 米。

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练习: - = + =

小结: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整数相同。

作业:1、课堂作业:P6 45

2、课外作业:P63

教学后记:

教学新知识前,可以先复习分数单位的概念,让学生说说什么叫分数单位,然后给出一个分数说出它的分数单位,并说出里面含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再让学生说说几个几分之几是多少。

第二课时

内容:例3、4

目的:学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教具:小黑板

过程:

复习(小黑板)

+ =+ =

- = + =

新授

1、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学习指导。

例3 王老师拿来一张硬纸,做数学卡片用了这张纸的 ,做试题卡片用了这张纸的 。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小黑板)

共?

想: 和 的分母相同,也就是他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可以把3个 和2个 直接加起来,是5个 ,也就是 。

+ = =

答:一共用了这张纸的 。

练习: + = + =

例4 王老师用一张硬纸的 做数字卡片和试题卡片。做数字卡片用了这张纸的 ,做试题卡片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小黑板)

- =()/7=想: 和 可以直接想减吗?为什么?

答:做试题卡片用了这张纸的 。

练习: - = - =

比较上面两个例题,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有什么共同点。 同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的法则:(小黑板)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小结:分数加减法的法则。

作业:1.课堂作业:P77 8

2.课外作业:P79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运用加减法法则计算。

教学内容:例5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复习(小黑板)

+ = + =- = - =

新授

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指导学习:

例5计算: (1) + = (2)1- =

+

=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 能化成整数的要化成整数

=1

1-

= - 把整数化成分数

=加减法法则

=

练习:+ = 1- =

+ = 1- =

小结:熟练的运用分数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

作业: 1.课堂作业:P7 10 11

2.课外作业:P7 12

教学后记:

教学例5时,可以先复习分数的意义和怎样把1化成与其他分数的分母相同的分数。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计算。

第四课时

教学目的:运用加减法法则熟练的进行计算

教学内容:例6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复习(小黑板)

+ = 1- = + = 1- =

新授

1. 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 学习指导:

例6计算 + (小黑板)

+

=

= 假分数需要约分

= 化成带分数

=1

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是假分数的,一般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小黑板)

练习: + = - = + = - =

小结:在分数加减法计算的时候,能化简的要化简。

作业:1. 课堂作业: P8 14、15

2. 课外作业: P8 14

第五课时

教学目的:进行连加或连减计算。

教学内容:例7、8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复习(小黑板)

1- = + = + =

新授

1. 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 学习指导。

例7 小华做数学作业用了 小时,做语文作业用了 小时,画图画用了 小时,一共用了多少小时?(小黑板)

+ +

=约分

= 化成带分数

=1 (时)

答:一共用了1 小时。

练习: + ++ +

例8 计算1- -

1- -把整数化成小数

= - -

= 分子是0的分数等于0

=0

练习:做一做

小结:学习了分数的连加和连减。

作业: 课堂作业:P8 17、18、19

课外作业:P8 20

教学后记:

教学例7时,着重引导学生把两个同分母分数相加的方法 推广到几个分数连加。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明确题中已知条件中的分数是带有单位名称的,因此在写出计算结果后还要注上单位名称。

第六课时

教学目的: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21---25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复习 +

篇二:聋校数学第十八册教案

聋校数学第十八册教案

第一单元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概念,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解

教学过程:

一、二元一次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

有甲乙两个数,它们的和是10,甲数的2倍比乙数小四,求这两个数。

解:设甲数为X,则乙数为10--X

2x+4=10--x

X=2

10--x=8

甲数为2,乙数为8。

设甲数为X,乙数为Y

X+Y=10

Y--2X=4

含有两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二元一次方程组

X+Y=10

Y--2X=4

X=2

Y=8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例 P3

练习P5----

二、作业:

P5----1、2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教学目标:用正确的方法判断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教学过程:

一、回顾。

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概念

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P3---3

三、习题讲解。

P6----4、5

四、作业。

P6--4、5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代入消元法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方法。

教学过程:

一、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甲、乙两数的和是25,甲数的2倍比乙数大8,求甲乙两数。 解:设甲数为X,乙数为Y

X+Y=25(①

2X-Y=8②

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由①得Y=25-X ③

把③代入得

2X--(25-Y)=8

X=11

把X=11代入③

Y=14

所以X=11

Y=14

练习:X+Y=25

2X-Y=8

二、作业:

P11—2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理解代入消元法的指导思想,较熟练地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过程:

一、回顾代入消元法。

代入消元 ——

二、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1、 用含有X的代数式表示Y或X。

(1)X+Y=-3 (2)2X+Y=5 (3)3X+4Y-1=0 (4)5X-2Y+12=0 解:(1)X+Y=-3 Y=-3-X

(2)2X+Y=52X=5-Y

X=5/2-1/2· y

略……

2、练习。

P15—1

三、作业。

P15—1、2(3)、(4).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方程中未知数的系数都不是1的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过程:

一、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X+3Y=19

X+3Y=8

二、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X+3Y=19

3X-2Y=8

分析:两个方程中未知数的系数都不是1.用代入法也可以解,可化①,也可化②,哪简单化哪。

由①得2X=19-3X

X=19/2-3/2·Y ③

略……

X=2

篇三:聋校数学第十四册教案

聋校数学第十四册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例1、2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

新授

1. 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 指导学习:

例1 1/2+5(1/3)÷1(1/3)

=1/2+16/3×3/4 想:这个算式里含有几级运算?

= 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

例2 3(1/5)÷{[1(2/3)+1/5]×2(1/7)}

=16/5÷{(5/3+1/5)×15/7}

=16/5÷{28/15×15/7} 想:这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 =括号,应该怎样计算?

=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练习:做一做

作业:练习一1、2、3题。

教学后记:

在学生练习时教师应注意巡视,随时发现问题,随时给予个别的辅

导和纠正。还应提醒学生做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不仅要注意运算顺序,还要注意分数加减法和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差异较大,必须要分清什么时候需要通分什么时候需要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一5—8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练习:

5. (1)学生练习:

先让学生说说计算顺序,然后再计算。

(2)老师讲评。

6. (1)学生练习:

先让学生说说计算顺序,然后再计算。

(2)老师讲评。

7. (1)学生练习:

本题都是三四步的分数混合运算,计算比较复杂。学生做题时,可先学生说说计算的顺序。

(2)老师讲评。

8. 说出下面的图形的名称,并计算出它们的面积。

(1) 学生练习: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2) 老师讲评。

作业 :练习一6、7、8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例3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复习:

新授:

1. 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 指导学习:

例3 2(1/7)+1(1/8)×5/9+3/8

=2(1/7)+9/8×5/9+3/8

=2(1/7)+(5/8+3/8) (应用了什么定律?)

=

=

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有时可以应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练习:做一做

作业:练习一10-12题。

教学后记:

教学例3时,可以先出示例题,让学生想一想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然后指名让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教师在黑板上演算。

第四课时

教学目的:混合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一13—18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复习:

练习:

13. (1)学生练习:

(2)老师讲评。

14. (1)学生 练习:

要充分运用各种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2) 老师讲评。

15. (1)学生 练习:

要充分运用各种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2) 老师讲评。

16. (1)学生练习:

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

(2)老师讲评。

17. (1)学生练习。

读题,列式、计算、答题。

(2) 老师讲评。

18. (1)学生练习。

读题,列式、计算、答题。

(2) 老师讲评。

作业:练习一14—18题。

第五课时

教学目的:学习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例4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复习

新授:

1. 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 指导学习:

例4 计算3.25×8/39÷2/5

=13/4×8/39×2/5

=1(2/3)

因为计算分数乘除法时,有时可以先约分,再计算比较简便。所以,分数、小数乘除混合运算一般先把小数化成分数后再计算。

练习:做一做

作业:练习二1、3题

教学后记:

教学例4以前,可以先复习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出示例4,让学生想一想,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方便。由于本题中的8/39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所以都化成分数计算比较简单。 第六课时

教学目的:巩固练习


聋校数学第六册教案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7235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