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时间:2017-02-16 14:55:50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案

教学目的:

1.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培养诵读的习惯,训练阅读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分析、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抒情主人公思想感情的把握。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背景。

1.每当中秋月圆之时,合家围桌而坐之际,念及异地他乡的亲朋好友,一句绝妙好词定会跃入你的脑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词是何人所作,因何而作,这节课我们将追根求源。

2.放幻灯:苏轼头像

这位“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哪个同学简单介绍一下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北宋大文学家,唐宋八家之一。诗词、散文、书、画皆工,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号称为“三苏”。

3.苏轼与其弟苏辙自幼感情甚笃,皆因反对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新法,先后被贬出京。到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兄弟俩已有六年未见了。中秋之夜,苏轼仰望着明月的清辉普照大地,想起自己政治上被压制,抱负不能施展,怀念着远方的兄弟不能团聚,不禁感慨万千,趁着酒酣兴浓,写下了这首富有浪漫色彩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板书:“水调歌头”)

二、正音正字,听课文录音。

1.我们先看一下这首词的生词。(放幻灯)

绮(qi)户 婵(chan)娟 不胜(sheng)寒 宫(que)阙

2.听课文录音,注意朗读的节奏。

三、题解:

1.我们来看注释①有关“水调歌头”的介绍,请同学读一下。

2.师读小记亦即题目:“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解释“达”、“旦”,生译。

这句话有何作用?(?联系《梅岭三章》小记的作用。说明作词的由来,表明这是醉后抒怀之作,同时表达对远离他乡的弟弟的思念,概括了全词的内容。)

四、研讨分析词的内容: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师解释:“几时”、“把”(复习“把酒临风”、“把酒话桑麻”之“把”)指名翻译。

这两句化用了李白《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句。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明月几时有”的劈头一问,写出了词人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和迷惑之感。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板书:问月)分明带有几分醉意。紧接着又是一问: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生译“阙”。师解释:“何”。指名翻译。

古代传说神仙世界很美好,对时间的感觉也和人间不同。

齐读前三句,思考这“问月、问年”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开头三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了问月问年的疑惑,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他为何向往月宫呢?(联系背

景材料)写此词时正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冷寞的现象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师解释:“乘”、“宇”、“胜”。指名翻译。

唐朝李白曾被称为“天上谪仙人”,意思是说他神态飘逸,人品高尚,是天上降谪到人世的神仙。这里词人也以“天上谪仙人”自比。

这句词又表现了词人怎样的一种心情?词人一方面仰慕“琼楼玉宇”,想“乘风归去”(板书“乘风”),幻想忘掉一切;一方面又担心“高处不胜寒”,不能忘情于现实。此句形象地写出了词人在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做官与退隐之间选择上的徘徊困惑的情态和矛盾的心理,这“进亦忧,退亦忧”的矛盾该如何解决呢?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师解释:“弄”、“何”。指名翻译。

身在人间,又不像在人间,月下起舞(板书“起舞”)。清影随人的境遇直令词人陶醉,这境界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有了这样的人生境界的感受,还有什么进退的矛盾呢?

行文至此,意境一转豁达,情绪一转乐观,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相比之下,作者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生的。

齐读上阕,概括其内容。

上阕写月下饮酒,由消极(板书:“消极”)的遁世转化为积极(板书:“积极”)的入世。下阙由望月到怀人,过片处仍从月亮写起。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解释“低”义。?指名读P229注释①内容。

月光在朱阁上转移,形容时光渐渐过去。

“低绮户”月光低低照进雕花的窗户。此处“低”能否改为“照”?(不能。“低”的含义比“照”更丰富,它表达了月已西斜,夜已深这一含义;且下句有“照无眠”,此处换“照”用词又显得重复)这三句只是写月?(还写了“崐人”)如何看出?(“无眠”。)(板书:“无眠”),既写月,也写月下无法入睡的离人(作者)这就自然过渡到对子由的怀念。词人因和子由分隔两地,看此圆月,词人心中不免惆怅,因而引起了对月亮的怀疑和不满,用反诘的语气问月亮。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指名读P299注释②内容。(月亮对人不应有什么怨恨,可是为什么它老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此句运用拟人手法,笔势淋漓顿挫,表面上是责月问月,实际上是怀人。“月圆而人不圆”,“不应有恨”却恨在其中,但词人是否一直沉浸在这离别的感伤中呢?没有。他很快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的遗憾。因而自解自慰自叹了。(齐读下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师用现代汉语翻译此句:人世间有悲哀、欢乐、离别、会合,月亮有时遇到阴天、有时遇到晴天、有时圆满、有时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以求全。这一句话是最富哲理的诗句。它从月亮的圆缺的自然规律,说到人间悲欢离合是自古已然的事实,难以求全(板书:“古难全”)。讲出了一个自然界和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哲理:客观事物是难以求全的。既然如此,那上阙问月问年的疑惑也就无须再问了。既然这样,那就: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指名朗读P299注释③。词人终于从感伤(板书:“感伤”)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向弟弟发出了深挚的祝愿,希望从共赏明月中(板书:“共婵娟”)得到慰藉,离别的遗憾可从兄弟长久的友爱中获得补偿。人生不求长相聚,只要两心相照,明月与共,也就“不应有恨”了。词人的情绪从感伤转为乐观(板书:“乐观”)。需要说明一下的是:这脍炙人口的名句已被各种关系的离人(不仅仅是兄弟)所广泛借用了。 轻声吟诵,并指名朗读下阙,概括其内容。

五、小结。

请大家齐读整首词,考虑:小记亦即题目作用之一概括了全词的内容,如何概括的?

“欢饮达旦,大醉”(板书:“欢饮”、“大醉”)提示上阙的内容,“问月”分明带有几分醉意。“天上宫阙”“乘风归去”者是醉中之想,“起舞”则是醉中之态了。

“兼怀子由”(板书:“怀子由”)提示下阙内容。“无眠”是因为孤独,“古难全”是因离愁而生,“人长久”“共婵娟”则是对子由的寄语。

这首词虽有想“乘风归去”的消极,离别的痛苦感伤,但基调还是积极乐观的。

整首词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通过想象来描述“天上宫阙”,实际上是对“人间宫阙”的关注。传说宋神宗后来读到此词,深有感触地说:“苏轼终是爱君。”当然,即使没有这些政治背景,这首词仍以其神奇的想象、优美的意境、音乐性的词句以及感人的手足之情,被公认为是中秋词中的绝唱。

六、复习巩固:

1.自由吟诵,争取背诵,请两名同学试背。

2.齐诵。

3.做课堂练习。(放幻灯,发打印好的练习)

七、再次整体感知课文,有机进行德育渗透。

这首词我们就讲到这儿,请大家合上书,再听一遍课文的录音,体会词作者神奇的想象、优美的意境和通达的言辞。

是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每到中秋,让我们互致问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让那皎皎明月送上我们对台湾同胞满腔地思念、真诚地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们期盼着她的回归,让我们中国大家庭早日过个圆圆的中秋节。

八、布置课外作业(放幻灯,发练习题)

板书设计:

问月

大醉 乘风 消极

水调歌头 起舞 感伤

苏轼无眠

怀子由古难全积极

共婵娟乐观

课堂作业:

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把酒问青天( )我欲乘风归去(?)

低绮户 ( )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 )又恐琼楼玉宇(?)

今夕是何年( )何似在人间 (?)

二、填空题。

1.把“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译成现代汉语。

2.这首词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怀,但也流露了一些消极感崐伤的情绪,如“我欲敁 ,, 。”又如:“ ,,此事古难全。”

三、选择题。

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是。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课外作业:

一、背诵课文

二、名诗名句欣赏

(一)苏轼: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内容或意境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异曲同工之妙者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5.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

(三) 把 酒 问 月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 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 宁知晓向去间设?

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此诗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显露看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

师:同学们,上个学期,我们背过很多诗词,现在请大家回忆,在我们背过的诗词中,有哪些是描写月亮或月光的?

生1:“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这是谁的诗?

生众:李白的《静夜思》。

生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 愁眠”

师:这又是谁的诗?

生众:张继的《枫桥夜泊》。

生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这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

生4:柳永的《雨霖玲》“今宵酒醒何 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生5: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师:(启发)上学期,我们还学了台湾女诗人席慕蓉的——

生6:《乡愁》“故乡的歌是一只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师:很好!这些描写月亮或月光的诗句,大家记得非常清楚。现在,请跟老师再把这些诗句朗读一遍。

(师出示幻灯,带读。)

师:大家读得很不错,声音洪亮,吐字清楚。那么请问,写这些诗句的诗人,想通过月亮或月光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7:表达思念之情。

师:对!表达思念。(启发)是思念——

生8:思念故乡。

生9:思念亲人和友人。

师:太好了!通过复习,大家知道我国的文人常用月亮、月光表达对故乡或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月的词,请看课题。

(师幻灯出示课题)

师:(指示生看课题)“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

生10:词牌名。

师:对!这首词有没有词名?

生11:没有。

师:好!再看作者。昨天有哪些同学通过网络或者其它途径查阅了作者的生平以及他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生纷纷举手,师检查)

师:不错,大多数同学都去查阅资料了。现在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最好不看资料,凭记忆能说多少说多少。

生12: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最高官至礼部尚书。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被人弹劾“谤讪朝廷”,下狱,先后被贬谪到黄州、惠州、琼州等地。一生坎坷,飘零不定。

师:讲得很好!把苏轼的生平概括得既简洁又明了。(又向大家问)关于苏轼,他介绍完整了吗?

生:(齐声)没有。

师:对,他只介绍了生平,苏轼在文学史上的贡献,谁来补充?

生13:苏轼的学识广博,他开豪放词风,在散文、诗歌、词、书法和绘画等方面都很精工。民间有“苏文熟, 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一说,可见,苏轼在当时的影响力是很大的。有《东坡乐府》流传于世。

师:两位同学学习态度很好,不仅查阅了资料,还整理出主要内容并能说出来,精神可嘉。

(生齐鼓掌)

师:现在,大家把书翻到144页,把这首词先朗读一遍。

(生齐读,师聆听)

师:大家读得不错,老师仔细听了,没发现有字读错音。下面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把小序读一遍。

(师生同读小序)

师:序中的“兼”字是什么意思?

生14:“兼”字指所涉及的内容不止一个方面。

师:那我们从“兼怀子由”四个字看, 这首词至少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生:(齐)两个。

师:对。是哪两个呢?作者除了怀子由,还怀什么?请大家结合课文注解,把这首词的意思疏通一下。

(生自读课文及注解)

师:都看完了,看懂了没有,谁能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

(众生默然)

师:(微笑)没人举手。那好,我们先把这个问题留着,等词的意思都吃透了,再回头来解决这个问题。不过,请大家把这个问题先记在心里,带着问题来揣摩这首词。现在我们先看第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从书上的注解,我们知道这两句词出自李白的《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为什么要问天?他真正想问的是“明

篇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质课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幻灯片1)(古典音乐响起)

同学们,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的古人尤其是曾经有人说,如果你拿起一本中国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会掉下好多个“月”字来同学们能抖出多少句有关“月”的诗歌呢?

听了同学们的呤诵,我感觉像是在和诗人交谈一样是啊,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小楼吹笙有月,芦花深处有月诗人都爱将自己的情怀寄托在浪漫的月亮上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美丽的词——《水调歌头》,(幻灯片2)(板书课题、作者)看看他将寄月亮向我们诉说怎样的情感呢?

二、了解作者,熟悉背景

提问:对于作者苏轼,同学们了解多少呢?

学生预习汇报,教师补充(幻灯片3)

苏轼(1037 - 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广博,文章诗词书画均工著有《东坡乐府》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在散文、诗词、书画方面均有较高成就,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才比天高却命运坎坷,常被贬谪异乡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三、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1、看着这首词,你是否想读一读呢?初读课文之前,给自己提什么要求呢? 教师引导、评价

教师提出要求(幻灯片4)

初读课文: 要求:字正腔圆的读

教师引导自由朗读,个读,学生的教读(幻灯片5)

巡视、做出中肯的评价

一边听学生读,一边进行字词检测(幻灯片6)

宫阙(què )琼楼玉宇(qióng y&365; ) 朱阁(gé)

绮户(qǐ )婵娟(chán juān )不胜寒( shēng )

2、教师范读 (幻灯片7背景音乐)

如果你认为老师读得好,那么请你像老师读的那样学一学,读一读

3、再读课文: 要求:有板有眼的读

4、齐读课文: 要求:有情有味的读

四、赏读课文,品析语言

(一)初步感知:读出情感了,我们还要懂得词的情感透过刚才的读,你读到了些什么呢?或者你有怎样的问题要提出来供我们一起探讨?

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业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幻灯片8)说东坡的这首词可以说是中秋词中的千古绝唱如此高的评价,让我们不得不再对这首词做一番深入赏读

(二)深入品读:这是怎样的一个夜晚?引出小序小序有什么作用?你从小序还发现了什么?

补充:子由是苏辙的字苏轼、苏辙两兄弟从小志同道合,在文学上珠联璧合,生活上更是手足情深写此词时,作者41岁,被贬到密州,除政治不得意外,他与弟弟分别已有六七年不见了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幻灯片9)

词分为上片、下片女生一起来朗读上片,看看上片写了什么内容?

合作探讨:

(1)苏轼现在被贬为了地方官,又和弟弟六七年未见,想想他的心情会怎样?

(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 ( 4 )、“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 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归”是什么意思,作者想要归到哪里去?你们怎么理解“寒”字?(可从朝廷勾心斗角考虑)

小结:“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时的苏轼的得意之状

板书 上片:把酒问月——徘徊矛盾

男生齐读下片,看看下片又写了什么内容?

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作者此时怎样?(无眠)为何无眠?(怀弟)你从词作哪个句子的背后感受到作者在怀念亲人,盼团圆,却没有团圆,说说看,你是怎么发现的?

理解“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含义

苏轼说是月亮惹的祸使他睡不着,我们替月亮平冤:

用“不关我月,是君 ”说话(幻灯片10)

苏轼是否一直陷入这样幽愤和伤感中呢?从哪些语句可读出来?

(可从读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刻意蕴和旷达情怀考虑)

合作探讨; 词中作者的感情有哪些变化?

由怨月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到感悟人生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最后又说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以共赏人间美景作结(前三空填原文)表现出作者不为失意、离别所苦的 豁达 胸襟(幻灯片11) 板书 下片:难眠怀弟——哲理思考

五、体悟拓展:

如同苏轼一样,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不如意,学了这首词,你有哪些启发?

六、妙笔生花:

假如你穿越时空隧道,站在东坡大师面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幻灯片12)

七、课堂结束语:

同学们,如此优秀的作品我们用再多的语言也难以领略它的美好,老师想用音乐为大家演绎这首词,大家想不想听?

吉他弹唱《但愿人长久》

在美妙的歌声中结束此课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7193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