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徐悲鸿画的蒋碧微

时间:2017-02-16 06:50:45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徐悲鸿出轨后想吃回头草,原配回应“对不起”

徐悲鸿出轨后想吃回头草,原配回应“对不起” 从国外参加画展归来后,徐悲鸿的名气又一次得到了提升,可以说,画展办得相当成功,蒋碧薇作为徐悲鸿的夫人,社交礼仪做得恰到好处,她和徐悲鸿在一起,人们都说是一对璧人。

1934年8月,蒋碧薇和徐悲鸿回到了国内,蒋碧薇没想到的是,徐悲鸿仍旧对他们婚姻中的“小三”孙韵君念念不忘,蒋碧薇觉得夫妻感情将无法挽回,于是,和徐悲鸿开始分居。

此时,张道藩由于受到陈立夫重用,在国民党政府担任要职,此时的张道藩,衣着名贵,气质轩昂,事业上又处于春风得意的关口,他的心里,依然对蒋碧薇感情深厚,此时,看到蒋碧薇整日落落寡欢,作为一位温柔体贴的“男小三”,他不失时机地又一次走进了蒋碧薇的生活。

当时的南京城,经常遭到日本的轰炸,徐悲鸿的心思不在蒋碧薇这里,经常半个月消失不见。蒋碧薇已经没有心力去管徐悲鸿了,她也知道,丈夫可能又去湖南长沙找孙韵君去了,鞭长莫及,她很失落。

张道藩像一股清泉,流进了她的心里,他们开始通信,最初,蒋碧薇把自己的烦恼通过信笺告诉了张道藩,张道藩安慰着她,并且在警报响起的时候,帮助她和孩子一次次逃难。

蒋碧薇第一次得到了被呵护的感觉,她对这份感情投降了。她接纳了张道藩,在漫长的通信过程中,他们的心发生了碰撞,终于,在1937年初,他们住到了一起。很多人为蒋碧薇的这场感情所不齿,就连蒋碧薇的两个孩子,长大后也不屑于母亲和张道藩的这场感情,其实,蒋碧薇是个女人,她需要爱,需要在自己受到惊吓的时候,有一个男人,勇敢地保护自己,她希望一份完美的感情,可是,她已经对徐悲鸿失望了。

蒋碧薇做张道藩情妇二十年,光写的情书就有两千多封,随便从信笺里挑出一封,就可以看到他们的真实感情:“宗(指张道藩):心爱的,我想你;我行动想你,我坐卧想你,我时时刻刻想你,我朝朝暮暮想你,我睡梦中也想你。宗,我有一个谜语,要请你猜猜,若猜中了,我会给你一千个吻作奖品,若猜不中,那就罚你三个月不准吻我,下面便是谜语:心爱的,我想你,我行动想你,我坐卧想你,我时时刻刻想你,我朝朝暮暮想你,我睡梦中也想你,我至死还是想你,到天地毁灭我也还想着你,可是有一个时候,怎么样也不想你。请你猜猜,那是什么时候?”

张道藩给蒋碧薇的信:“亲爱的雪(指蒋碧薇),我本来不愿意你用这个名字,因为雪虽然很洁白,但是太容易融化了;可是我现在叫你雪了,就让你自己所选的这一个字,永久留在我的心坎上吧……我的雪本来是人家的一件至宝,我虽然心里秘密地崇拜她,爱着她,然而十多年来,我从不敢有任何企求,一直到人家侮辱了她,虐待了她,几乎要抛弃了她的时候,我才向她坦承了十多年来深爱她的秘密,幸而两心相印,这一段神秘不可思议的爱,但是忽然人家又要从我的心坎里把她抢了回去……请问上天,这样是公道的吗?……”

字字关情,信信是爱。张道藩用爱,融化了蒋碧薇那一颗受伤的心。

另一厢,徐悲鸿追求孙韵君的过程却是步履艰难。首先,孙韵君的父母接到蒋碧薇的“投诉”后,非常生气,他们不赞成这门亲事。徐悲鸿为了打消孙家父母的顾虑,还在《广西日报》上刊登了一则信息,大致意思是,我和蒋碧薇解除非法同居关系。不消说,蒋碧薇看到那则启事,是如何的受伤。想当年,她离家私奔,陪着他吃苦,还生养了两个孩子,却被说成“同居”,蒋碧薇的脸都气青了,此时此刻,她觉得徐悲鸿还没有张道藩亲近。

蒋碧薇和张道藩正式同居,正是徐悲鸿在报纸上登载和她解除关系的那几天。这说明,当时徐悲鸿的举动给蒋碧薇的刺激很大,本来还对张道藩保留距离的蒋碧薇,终于捅破了防线,也可以说,从她决定和张道藩同居的那一天起,她就决定了和徐悲鸿彻底分开。

心灰意冷的女人,一旦决定投入另一个怀抱,就已经对以前的怀抱,不再留恋。徐悲鸿的追求孙韵君的道路并不平坦,孙韵君的父母不赞成女儿和徐悲鸿结婚,并在很快的时间内,把孙韵君许配给了国民党浙江省教育厅厅长许绍棣。徐悲鸿和孙韵君这场师生恋,就此收场。

蒋碧薇心里是恨的,即使在她老年之后,写了一本《我与悲鸿》,蒋碧薇还对这个小三,报之以仇视,《我与悲鸿》的后记里说:“而他自己,更由于他的性格使然,一着错,满盘输,生活即不安定,情绪更感苦闷,于是健康的耗损,严重地戕害了他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我敢于说:如果不是这场恋爱事件所导致的一连串恶果,他在艺术上的成就会更辉煌,说不定他还不至于五十八岁便百病丛生地死于北京。”从这些话里,我们分明听到了蒋碧薇对小三的不满。她认为,是小三的介入,导致了徐悲鸿的早死。

徐悲鸿追求孙韵君不成之后,又于1944年和廖静文结婚,廖静文只和徐悲鸿相处了八年,她对于徐悲鸿的死,是这样说的:“为了还清她(蒋碧薇)索要的画债,悲鸿当时日夜作画,他习惯站着作画,不久就高血压与肾炎并发,病危住院了,我睡在地板上照顾了他四个月才出院。”

关于徐悲鸿的早死,两个女人各有所指。原配怨小三,原配和小三闹得都散场之后,廖静文收拾了残剧,嫁给了徐悲鸿,她怨的是“狮子大张口”的蒋碧薇。抛弃个人恩怨不谈,在徐悲鸿死后,我看到的,是她们对于徐悲鸿的那份痴心。

蒋碧薇肯定是爱着徐悲鸿的,我相信她至死都爱。她对徐悲鸿,是妻子的爱,她不允许他出轨,一旦他做错一点什么,她就严厉指责,其实,苛刻的起因,是源于她对徐悲鸿是用妻子的观点来要求的;而对张道藩,蒋碧薇却宽松了很多,张道藩曾经答应在蒋碧薇六十岁的时候娶她,可是,当蒋碧薇等到了那一天,张道藩提也没提,蒋碧薇淡然受之,不急不恼。

徐悲鸿在孙韵君的父母那里碰了钉子,很是失望,他在国外周游了几年,又回到了蒋碧薇身边,希望蒋碧薇接纳自己。蒋碧薇神情淡远地说:“假如你和孙韵君决裂,这个家的门随时向你敞开。但倘若是因为人家抛弃你,结婚了,或死了,你回到我这里,对不起,我绝不接收。”

这话说得堂堂正正,不卑不亢,结果是,徐悲鸿的确是因为孙韵君出嫁,而吃“回头草”来了,蒋碧薇没有给他草吃,她要活出自己。

同样是被抛弃的命运,鲁迅的原配朱安,至死守着鲁迅的宅院,让别人管自己叫“周夫人”;徐志摩的原配张幼仪够强势了,在美国又是办工厂又是办企业,可是她至死还把自己说成是徐志摩的原配,还说在所有爱过徐志摩的女人里,她是最爱徐志摩的。蒋碧薇心里是恨的,即使在她老年之后,写了一本《我与悲鸿》,蒋碧薇还对这个小三,报之以仇视,《我与悲鸿》的后记里说:“而他自己,更由于他的性格使然,一着错,满盘输,生活即不安定,情绪更感苦闷,于是健康的耗损,严重地戕害了他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我敢于说:如果不是这场恋爱事件所导致的一连串恶果,他在艺术上的成就会更辉煌,说不定他还不至于五十八岁便百病丛生地死于北京。”从这些话里,我们分明听到了蒋碧薇对小三的不满。她认为,是小三的介入,导致了徐悲鸿的早死。

徐悲鸿追求孙韵君不成之后,又于1944年和廖静文结婚,廖静文只和徐悲鸿相处了八年,她对于徐悲鸿的死,是这样说的:“为了还清她(蒋碧薇)索要的画债,悲鸿当时日夜作画,他习惯站着作画,不久就高血压与肾炎并发,病危住院了,我睡在地板上照顾了他四个月才出院。”

关于徐悲鸿的早死,两个女人各有所指。原配怨小三,原配和小三闹得都散场之后,廖静文收拾了残剧,嫁给了徐悲鸿,她怨的是“狮子大张口”的蒋碧薇。抛弃个人恩怨不谈,在徐悲鸿死后,我看到的,是她们对于徐悲鸿的那份痴心。

蒋碧薇肯定是爱着徐悲鸿的,我相信她至死都爱。她对徐悲鸿,是妻子的爱,她不允许他出轨,一旦他做错一点什么,她就严厉指责,其实,苛刻的起因,是源于她

对徐悲鸿是用妻子的观点来要求的;而对张道藩,蒋碧薇却宽松了很多,张道藩曾经答应在蒋碧薇六十岁的时候娶她,可是,当蒋碧薇等到了那一天,张道藩提也没提,蒋碧薇淡然受之,不急不恼。

徐悲鸿在孙韵君的父母那里碰了钉子,很是失望,他在国外周游了几年,又回到了蒋碧薇身边,希望蒋碧薇接纳自己。蒋碧薇神情淡远地说:“假如你和孙韵君决裂,这个家的门随时向你敞开。但倘若是因为人家抛弃你,结婚了,或死了,你回到我这里,对不起,我绝不接收。”

这话说得堂堂正正,不卑不亢,结果是,徐悲鸿的确是因为孙韵君出嫁,而吃“回头草”来了,蒋碧薇没有给他草吃,她要活出自己。

同样是被抛弃的命运,鲁迅的原配朱安,至死守着鲁迅的宅院,让别人管自己叫“周夫人”;徐志摩的原配张幼仪够强势了,在美国又是办工厂又是办企业,可是她至死还把自己说成是徐志摩的原配,还说在所有爱过徐志摩的女人里,她是最爱徐志摩的。蒋碧薇活出了自己,她不为第一段感情活,因为那男人不在乎自己,她为在乎自己,关心自己的男人活得有滋有味,痛并快乐着。

徐悲鸿在1944年重新觅得一红颜知己廖静文,又一次登报,说和蒋碧薇已经解除了同居关系。

蒋碧薇一笑,这个时侯,她打算打一场官司,争取自己的权益,于是,她开口朝徐悲鸿索要一百幅画,四十幅古画,还有一百万元钱。

徐悲鸿一一照办,并且为了赶出蒋碧薇的一百幅画,废寝忘食,很多人不理解徐悲鸿的所作所为,我想,他的心里,对蒋碧薇自始至终是愧疚的,也是有爱的,而蒋

碧薇到了台湾后,也正是有了这笔财产,才要车有车,有房有房,日子过得滋润自如。这个女人,面对离婚,要青春损失费,要高额离婚费,因为她的付出,值这个钱,为了徐悲鸿,她付出了青春、才貌,背弃了豪门之约,背弃了父母,十多年陪着徐悲鸿打拼,受苦。徐悲鸿知道自己欠她,所以他给她,还特意多给了一幅她最喜欢的《琴课》。

这幅《琴课》至死,都摆在蒋碧薇的卧室里,而张道藩给她的画,一直在大厅里。这个摆设,是不是反映了女主人的某种心理?

徐悲鸿,永远是她的爱人,是放在最私密地方的男人;而张道藩,永远是情人的身份,情人在外面,爱人在心里。

假如哪一天,情人玩累了,她放他走,不计较他的疏忽;可是,爱人永永远远不能背叛自己,永永远远属于自己。女人,是自私的,爱情,更是自私的。

后记1958年,张道藩倦鸟知还,结束了和蒋碧薇三十年的爱情长跑,接回了自己的家眷,蒋碧薇理智退出,1978年12月16日,蒋碧薇死于台湾。享年80岁。此时,张道藩已经作古十个年头,徐悲鸿作古二十五个年头。

张道藩生前写了一本回忆录《酸甜苦辣的回味》,里面无一字写蒋碧薇,却对自己的原配妻子大加赞赏;徐悲鸿一生画了无数的女人,画得最多的,画得最好的,还是蒋碧薇。据悉,2010年6月4日,徐悲鸿的一幅《蒋碧薇女士》,以7280万元在北京天伦王朝拍卖会拍卖成交,打破了以往徐悲鸿的所有油画拍卖纪录,创历史新高。油画上的蒋碧薇,似颦非颦,眼神婉转,徐悲鸿肯定是爱过她的。

蒋碧薇生前,写了上下两册回忆录,一本是《我与悲鸿》,字里行间,都是对悲鸿的怨怼、埋怨、指责,还有对徐出轨的气愤;在下半部的《我与道藩》里,却不惜溢美之词,处处夸赞自己这位情人。

有一句话是说,我们往往对亲密的人苛责,对陌生的人宽松,这话说得有理。

篇二:徐悲鸿绘画人生艺术追忆

悲鸿马中情怀之绘画心理探究 08艺术设计学 高波 0805404017 指导老师:陈正俊 关键词:马 徐悲鸿 绘画

摘要:古今画家传名后世者多矣,为艺术疯狂的不在少数,徐悲鸿作为其中一份子,亦是在艺术大河中徜徉不知疲倦。他如一匹奔驰的骏马,从少年奔驰到青年,从青年奔驰到中年,从中年奔驰进晚年,从年轻奔驰进衰老。一生不辞辛苦,至死不渝,为艺术献身,颠簸半世,以马作为人生写照。绘制千幅骏马之作,亦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诠释,那这些骏马图是如何表现徐悲鸿的心理的呢?又是如何诠释徐悲鸿的一生呢?

画者,古今名人灿若群星,集绘画技巧与思想的大家亦不在少数。西方艺术巨匠如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梵高、毕加索、罗丹、达利等等,皆是一代思想与艺术卓有成就的大师,享誉世界;中国名画家古有顾恺之、阎立本、吴道子、李思训、王维、苏轼、赵孟頫、徐渭、梁楷、唐寅等,今有齐白石、吴昌硕、潘天寿、黄宾虹、林凤眠、李苦禅、徐悲鸿、张大千、吴作人、丰子凯等,个顶个的响当当的名画家。

有人说艺术家都是疯子,我认为此话有几分道理。成为艺术家,在心里和思维方式上都会和常人不同,多少表现出一点另类,或表现在行为上,或表现于绘画追求上,或在行为与艺术两者皆有。对艺术家的心理和艺术研究一直是后来研究者极其感兴趣的,并总会有各种不同的答案与收获,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最受大众喜爱的疯子艺术家莫过于梵高、毕加索、罗丹、徐渭、梁楷等,这些名家是人与艺术都表现了一种疯狂,一种心理的特殊极端的表现,对整个时代以及艺术都有着极大的影响。虽然我也对这些奇怪有趣的艺术家表示感兴趣,但是我更对近代中国画喜爱至极,而在近代中国名画家中,我比较喜欢齐白石和徐悲鸿,相比二人各有千秋,画坛泰斗,无与争锋。在这里,我舍白石而就悲鸿,略述私心,窥其衣角毫末当足心愿,虽有差池,更待时日。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徐悲鸿少时家贫,没上过大学,从小被人看不起。其如陈涉辍根之垄上,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独自外出拼搏,两赴上海,历尽艰辛,谋求发展。后东渡日本,再至欧洲,留学八年,学习西方美术史,了解西方美术思潮,回国创业,成为一代美术大家。一生不折不挠,可谓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创业拼搏的精神让我为之钦佩和学习。

众人拾柴火焰高

个人的成功离不开个人的努力,离不开社会的背景,离不开众人的帮助。机遇对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抓住机遇,并能获得其他人的帮助是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而徐悲鸿就是这样一个让人无法想象的拥有无数给予他帮助的

人。在无路可走时离不开黄警顽的帮助,离不开黄震之的赏识;困难时是高剑父和高奇峰的支持;和康有为的相识是徐悲鸿得以留学法国的一个转折;和蒋碧薇的相知相恋成为徐悲鸿艺术发展的一个有力催化剂。此外徐悲鸿获得的机遇还有很多,有自己的努力,有他人的介绍,有幸运的光环。众人拾柴火焰高这句古话一直没有过时,任何大的成功都联系着一大帮人的共同努力,人脉关系可大可小,却不是可有可无的。

艺术上,徐悲鸿是毋庸置疑的大家,是写实主义的最主要代表。在国画和西画结合上表现出天才的创造力。而在徐悲鸿所有创作中,最吸引我的是他的国画,而在他的国画里最让我为之感动和激动的是那一匹匹生动传神的骏马。

马踏中原抒豪情

古往今来,中国画多以表达山水、人物、自然、动物或宗教,历史上名画家皆各有所长,各有其绘画的代表性。有爱画梅者、有爱画花者、有爱画兰者、有爱画竹者,有爱画自然,山水,人物,亦有画鸟和动物类的。今者亦然,齐白石爱画虾,李可染爱画牛,徐悲鸿爱画马等等。吾独爱徐悲鸿的马,或立或奔,或卧或回首,或嘶或鸣,形态各异,神形皆备。古者画马者多矣,而画的最好的,我觉得除徐悲鸿以外前无古人,每次观其马就会激动万分,草草数笔,非有细致之工,却力量无穷。

徐悲鸿的画有很多,题材广泛,在油画,素描,国画上都有极大的成就,每一块都有着他心理的包括思想的外化和表现。但是不可能通过对其所有作品一一进行描述来探讨其对生活的追求,对理想的向往,对美的热爱的。可是我们依然可以探究他的某一方面的艺术心理,所谓一叶而知春秋,就是观其一隅即可知其全貌。我们知道徐悲鸿最为人熟知的是他画的马,画马的作品在他整个创作作品中虽然不是很大比例,却影响巨大,成了徐悲鸿的代名词,说到徐悲鸿一定会谈到他的马,可见了解徐悲鸿的马,对了解徐悲鸿的人是多么重要。

徐悲鸿一生坚持“艺精于勤”的思想。他一生画了很多马,没有重复的,而且都是那般的好,可以想象他是下过很大功夫的。他曾在《徐悲鸿复问学者的信》中说:“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用过极长时间的功,即以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的骨架、肌肉组织,夫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方能有得”。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背后都有着极大的努力,徐悲鸿画马之如达芬奇画鸡蛋,之如爱迪生发明灯泡。

徐悲鸿画中的马形态各异,或静立凝视,或回头仰望,或搔首弄姿,或奔驰于田野之间,或长啸或低鸣,或独马悠闲,或群马追逐等等。看这些马,仿佛不是马,仿佛是徐悲鸿自己,马的动作和状态也许是他心情的表现,如果徐悲鸿以马自比,那么画中的马的形象就是徐悲鸿的追求,是他心里的外在表现。他经常把马画的身材高大,腿部修长,善于奔跑,向往自由,我想这应该是徐悲鸿的理想和艺术追求吧。非写实性的马使得马更漂亮,更具有骏马的气质和姿态,奔驰起来更具律动感,更是飒爽英姿。

不同时期的马有着不一样的风韵,也体现着不同时期的徐悲鸿。徐悲鸿的绘画是独树一帜的,在很早的时候,他就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

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充分体现了他对美术改革的态度和努力,并且是身体力行,赴欧经过八年苦读,他以变革陈陈相因的中国画为出发点,通过对欧洲艺术的如饥似渴的吸收,达到了卓越的艺术造诣。初期的马静立比较多,中期的马奔跑前进的比较多,后期的悠闲轻松的比较多。虽然每一个时期都有奔马,但明显所表现的内容和时代意义已经不一样了,每一段时期的马都表达着徐悲鸿的心情和寄托,或苦恼悲伤,或意气风发,或斗志昂昂,或轻松愉快,或自由洒脱。比如徐悲鸿送给齐白石的一幅奔马做祝贺的画,此幅奔马集聚了千里马的特点,腿部修长,在画面上飞驰狂奔,体现愉快的心情。

有很大一部分的马是在抗战期间的作品,这一时期的艺术难免会寄托一些政治情怀,而在抗战前徐悲鸿画马的作品并不多,或者说是非常少而且画的也不是太好,可是在抗战期间类似于马,公鸡,狮子等动物画成了徐悲鸿创作的很大一部分,这很难不让人把它与政治相联系。而马的创作在这一时期是最多的,表现最丰富。为什么他会选择马呢,马有什么寓意吗,通过马能反应什么呢?

仔细想想马的品质,马的精神,再看看徐悲鸿画的马,并不是写实的马,只是那么几笔有力的墨色,似那鲁迅的小说很有力量。每次画马,他都会把马的鼻孔画的稍大,他认为马的肺活量大才有足够的体力,耐力奔跑,头部画的饱满,使马更具神采。徐悲鸿对马的速度要求这么高,难道只是希望马跑的快一点吗?我大胆猜测,这是一种暗喻,奔马象征自己或者抗战的人们,希望抗战早日取得成功这样的一种希望寄托。马是自由的象征,马是成功的标志,马到成功是句古话却激励了无数人向前拼搏。奔跑,一往向前,不畏困难险阻是马的特点,这应该是徐悲鸿对抗战的一种态度和支持,或者是他的一种信念,对抗战胜利的希望。

在他的马中,有很多奔跑着的马,尤其是奔马,精彩之极,马的不辞辛劳,至死不渝反映出作者一生的追求。徐悲鸿一生为艺术事业尽心尽力,变革美术开创新美术道路,可以说是功不可没,国际上说他是中国近代绘画之父一点也不为过。

马的情怀,马的追求,其实是徐悲鸿自己的情怀,自己的人生追求,像马一样日行千里,不畏艰难,为人类事业奔波劳累。在他的画里永远的是神采飞扬的骏马,而真正的骏马确是他自己,然而已经从年轻气盛的骏马成了一只年老体衰的老马,即使这样还是一如既往的坚持着人类事业,从不知疲倦,为艺术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爱情对徐悲鸿艺术生涯的安慰

诗人说:“还没死之前,我活着,中间隔着一段又一段的爱情。”徐悲鸿这匹老马奔波一生,一生都没放弃过爱情,因为徜徉于艺术中太孤单,尤其是达到一种高峰时。我想如果没有爱情,徐悲鸿或许不会有这么大的成功,或者会在某个时候疯掉,像梵高一样。爱情之于徐悲鸿就如牵马的绳索,没有绳索的马,一般都会变成野马。

在他的一生中有三个女人,可是给他带来爱情的或者说对他的艺术具有重大帮助的要数蒋碧薇和廖静文。陪伴徐悲鸿奔跑大半生的是蒋碧薇,从留学法国,到回国创业二十多年,对他的影响是极大的,而给徐悲鸿晚年带来欣喜和安慰的是廖静文。徐悲鸿是需要女人的,否则会疯掉的。徐悲鸿似乎明白,快五十的人了,本来离开女人是没什么的,可是他知道虽然自己热爱艺术,但是生活上还是需要填补的,这样才能专心的做艺术。这就是他为什么到晚年还不放弃爱情的原

因,完全是对艺术事业的痴迷,自己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好,无法分身。

一生都在画马,画上的依旧年轻,而眼前的已经衰老,虽是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但仍旧是奔驰着向前进。徐悲鸿的骨子里就有一种马的精神,马的骨气。画的是马,说的其实是自己啊!马是徐悲鸿一生的写照,不屈不挠,不辞辛劳,至死不渝。

藏考资料:《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 徐冀 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名画家全集》 陈传席 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徐悲鸿谈艺录》徐悲鸿著 张竟无 编湖南大学出版社

篇三:徐悲鸿的一生

追寻艺术的生命

——《徐悲鸿的一生》读书笔记

他是那个灰色时代的孤独文人,他是动荡社会的艰苦生存者,他又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灵魂大师——徐悲鸿。和那个时代的大多数学者一样,出生贫寒的徐悲鸿,在追逐理想与维持生计中度过了他,沧桑、沉重而又伟大的一生。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江苏宜兴人,生于中国江苏宜兴屺亭桥。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徐悲鸿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搏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对于绘画,我一窍不通,对于大师,我也仅闻其名。但我却经常读一些名人小传,这些名人并非振臂一呼而万人应的风云人物,亦非引领时尚潮流的娱乐明星。他们大都是一些舞文弄墨的学者文人,我读他们不是附庸风雅,也不仅是为了欣赏他们的逸闻趣事。只是因为从他们的人生轨迹和治学道路上,我能获得一些读书学习的方法,对于自己今后的学习也应该有所裨益和启迪。 虽不懂欣赏徐悲鸿的绘画作品,但就是这本书,《徐悲鸿的一生》,使我读出了对徐悲鸿其人其事的浓厚兴趣,读出了对徐悲鸿精神的强烈认同,读出了作为现代知识分子应有的沉重而真切的历史使命感。

第一次拿到这本书时,封面里徐悲鸿那忧郁、冷凝、倦怠的表情深深触动着我,是什么让一个人无需一言一语就能带给人如此深刻的感伤。细细品读,才真正体会到,他的一生是如此艰辛。在读到他由于生存压力流落街头,动念自杀时,我感到了生命的无助;读到他为了真心开始新的生活,不惜贴钱贴画与蒋碧薇了断时,我感到了生命的无奈;当读到他颓然倒地竟无法写下遗嘱时,我感到了生命的脆弱。伟大的人必定是孤独的,正因为深感孤独,青年时代的他就为自己改名“悲鸿”。“悲鸿”,一只飞翔于天际的孤独鸿雁,象征着画家的生命体验、艺术感悟和价值主张。

全书以这样一句话为开头“夕阳收起了它最后的微笑,暮霭轻轻地飘落下来,夜的浓黑的翅膀温柔地覆盖着大地,一切都静悄悄的,只有河水在哗啦啦地流着。”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开头,让我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冬天的傍晚,门前那条小河早早积冰,我常凿开冰面,垂耳听那冰下哗啦啦的水声。浓黑的夜幕降下来,我这个贪玩迟迟归家的孩子,总被那静悄悄的世界所吸引,我沉溺其中,把一切忘记,把时光停留。而一切夏天的傍晚,在我的印象中都是聒噪的,不能使我沉寂下来去聆听那哗啦啦的水声,河的神秘私语。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先人建立的,我们打碎;我们建立的,我们不信。这样的时代,没有大师。因为大师就是让我们师法的人。我们师法大师,大师师法造化。徐悲鸿绘画的宗旨是师法造化,我们的宗旨是师法自己,但我们从不认为自己就是造化的上帝。

如此美的一段话是出自徐悲鸿的妻子廖静文女士之笔,那是一个默默陪伴徐悲鸿直至生命尽头,用生命来保护徐悲鸿作品的女人。据徐悲鸿的女儿回忆初见徐静斐时的情境:那是在青城山,常常看到一位漂亮的年轻姑娘坐在一棵大银杏树下,聚精会神地读书。她穿着一件紫红色的布旗袍,留着一头乌黑的短发,很少言语。廖静文二十二岁与徐悲鸿结婚,当时徐悲鸿已年过半百,看起来像个佝偻的老人,银丝霜鬓,满目苍凉。廖静文在亲友及舆论的诸多反对之下越过看似不可逾越的年龄鸿沟嫁给了性情中人徐悲鸿。

蒋碧微一直都称廖静文是因为贪图钱财和名利才和徐悲鸿在一起。但我们看到一个二十岁的女人把她最美丽的青春交给一个五十岁的孤独的衰弱的男人,并陪伴着那个男人走完他最后十年的人生。一九五三年,徐悲鸿这颗世界美术界的巨星陨落,当时廖静文仅三十岁。二十六年后,这个女人用纤丽隽永的文笔写下他的丈夫的一生,回忆的她,不禁泪落如雨。这个用一生的好年华去守护一份爱情、一种承诺的女人,无论她是否是人们所说的注定为徐悲鸿而生的女人,无论她是否是现代爱情荒原上的一颗奇葩,无论她曾用怎样的方式去阐释另类的人生意义,她都是一个无可挑剔的奇女子,一个让我们仰望的女人。虽然她仅仅和悲鸿生活了十年,但是对徐悲鸿来讲这是他最为幸福的十年。我不知道这十年是短暂还是长久,我只能说,这短短的十年即是一个女人永恒的一生。

想起上小学的时候,老师总爱问每一个孩子长大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有的说科学家,有的要开飞机,有的说当老师,有的说考大学,每一次我都脱口而出:我想成为一个画家。年幼天真的我也曾披上床单扮演戏中人,也摆出戏中人的姿势,也唱着无词的歌。现在再也没有人问我你将来的理想是什么,我也没有去学画,也没有天真的去做一些不切实际的梦。曾经有想过,如果有一天你突然发现自己在高中的课堂中突然醒来,发现原来经历的都是一场梦,你告诉你的同桌你梦见了你的未来,他会说,别傻了,快上课吧。那时你会觉得现在真好,因为一切都还有可能。是啊,年幼时的我们总是充满无限可能,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都隐藏着创造的奇迹,而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则不再有很多可能。你的家境,你的朋友,你的恋人,你受过的教育以及你所处的社会正在决定你必须是怎样一个人。一切都在无可奈何地安排下走向平庸。我想,当一个人的梦想一再被否定却能始终如一的实现自我的人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徐悲鸿就是这样的人。

徐悲鸿自小就学画,而出身贫寒的他,根本没有这样的条件支持他去学画,他的父亲是个穷困潦倒的画家,不允许儿子学画,而是教导他熟读诗书经传;然而,天生我才,必有所用,徐悲鸿似乎注定是一位画家。当有一天,他的名声享誉国际,回首走过的路,我想他必定惊叹不已。因为那路途的起点,站着的是一个穿着粗布衫的穷孩子,那个孩子出生在一座寂静的江南小镇上,若干年后,孩子长成了血气方刚的青年,站在黄浦江畔,那时父亲贫病死去,母亲独守在家,妻死儿夭,他也在偌大的上海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只要他纵身一跃,中国便没有大师徐悲鸿。然而,他在那样的境况下挺过来了。他的梦想依然是成为世界上第一流的画家。他成功了。但他的一生有过太多的贫苦、疾痛、屈辱、挫败和破灭,生命诚可贵,我不知道,太多的苦难会不会使人所追求的那些孤独的辉煌变得有些荒谬,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物欲横流、崇高失落、价值错乱的时代,我实不知道,徐悲鸿一生的执着追求,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徐悲鸿的作品,无论是油画、国画还是素描,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他在油画方面最大的成就是使印象主义的光与色的表现与古典主义严格而完美的造型相结合。在早期中国油画家中,杰出者首推徐悲鸿。徐悲鸿凭藉着他的天才智慧、坚毅的精神和毕生的努力,成为近现代中国画坛上少有的能够全面掌握东西方绘画技法的艺术大师。

但是如果近仅仅以画家来定义徐悲鸿不足以包含徐悲鸿的全部意义,徐悲鸿的意义还在于他是一个真正的人文知识分子。人文知识分子是阐释并守护世界意义的人,是保护意义境界的公共精神的关怀者,是社会的良心,有勇气在一切公共事务上运用理性。艰苦卓绝奋斗了一辈子的徐悲鸿,怀着一份人文知识分子的激情、冷静、高贵和朴素,可谓令人敬仰的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典范。作为人文知识分子的鲁迅终身保持了伟大的人格独立精神,作为人文知识分子的瞿秋白在投身革命后重返人文知识分子立场著书立说,而作为人文知识分子的徐悲鸿即使在说“艺术家是革命家”的同时,又坚定地说“一定要刻苦地从本行实干”。这种精神对我们同样是一种启示:既能铁肩大义介入革命而守护社会良心,又保有人文知识分子尊重科学、尊重艺术的个体审美本性。

像徐悲鸿一样的人还有许许多多,每一个身处这个时代的人恐怕都与革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的周遭与革命息息相关。他们怀着一颗爱国之心,洞察着时局的变换。看到了自己身处的国民党是如此的腐败不堪,也看到了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以及只团火为人民带来的曙光。他们虽没有奔赴前线却以各种形式发挥着自己的力量,影响带动着革命超前迈进 他们抵挡着各方的压力,支撑着走到了最后并迎来了真正的解放,永久的胜利,是历史背景造就了他们的英雄事迹,还是他们的英雄气概影响了历史的步伐,这些都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前辈学人的学术功力和成就也许是我们难以忘其项背,但前人的光芒正可以为后继者引路,没有动荡的社会,没有饥荒的困苦,我们是否能坚持最初的梦想,谱写别样的人生,也许在这位一代国画大师身上能找到让我们执着与坚持的原因。


徐悲鸿画的蒋碧微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7149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