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中国人之聪明林语堂

时间:2017-02-15 15:09:20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中国人之聪明》学案

二《中国人之聪明》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查阅网络资源,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文中涉及的人物及事件。

2.能够理解文中语句含义,感悟在幽默的语言背后蕴含着的作者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忧虑。 5.拾得和尚 6.热河之败 7.锦州之退

四、自学思考,合作研讨。 【重点与难点】 1.理解文章语句含义。

2.感悟在幽默的语言背后蕴含着的作者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忧虑。 一、知人论世,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林语堂——

二、阅读课文,疏通文字,将重点难点字词写下来。

三、 查阅资料,了解下列人物和事件。 1.郑板桥2.陈眉公3.老庄4.朱文公

1.作者所说的“聪明”是何意? 明确:

2.“聪明”的后果是什么? 明确:

3.“聪明”的文化根源是什么? 明确:

4.作者的感情基调如何? 明确:

5.结尾段的“糊涂大汉”如何理解?明确:

五、认真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一、二

第1 页,共 1页

篇二:2016届高三第二次学情检测语文试题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阶段测试

语 文 试 题I

(总分:160分 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1)人的美德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 最浓郁的芳香。

(2)对人类基因进化的贡献份额,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 。

(3)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产,适应风土,,努力发展传统的生产才是切合实际的做法。

A.挥发 反应 因地制宜B.散发反映因地制宜

C.散发 反应 恰如其分D.挥发反映恰如其分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传统伦理道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深深影响了元杂剧的作者

们,这就使得元杂剧具有寓教于乐的教化功能。

B.阅读经典名著可以让读者切身感受高品位文化,长期阅读有助于读者夯

实底蕴深厚的人文素养,构建内涵丰富的精神大厦。

C.被誉为“东方荷马史诗”的《格萨尔王传》是研究古代藏族社会的一部

百科全书,可以堪称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全著字数逾一千多万。

D.专车软件将移动互联网和传统的交通出行结合起来,不但推动了互联网

共享经济的发展,而且增加了车辆的使用率,改善了人们出行的方式。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3分)( )

A.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B.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

一青螺。

C.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D.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

颜色。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词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一直得到人们的好评。 , , 。 ,

, 。可以说,在关于西湖的吟咏中几乎没有超越苏轼这首诗的。 ①这首诗还微妙表达了一个美学原则

②而且用拟人手法将西湖比作美人

③人们读了它会对美有更清晰的认识

④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它的丽质都无法掩盖

⑤诗人不但表现出西湖的形象特征

⑥美的形式是天然与雕饰的统一

A.⑤④②③①⑥ B.③①⑥⑤②④ C.⑤②④①⑥③ D.③⑥①④⑤②

5.对下列材料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两只蚂蚁想到桥那边去找食物,第一只蚂蚁顺着往上爬,刚爬到一半就掉了下来,如此反复了几次。另一只蚂蚁看到这种情况,就绕过墙到了那边。一只蚂蚁爬过墙时,另一只蚂蚁已将食物吃玩了。

A.正确的方法胜于盲目的坚持。 B.忽视方向的选择会误入歧途。

C.取得成功需要摒弃思维定势。 D.汲取他人教训可以少走弯路。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贻华亭诸亲友诗序

(明)何良俊

余旅寓留都,故乡诸亲友每有来讯,即讽余南归。尝闻昔人以轩冕为桎梏。..

夫轩冕者本荣身之具也,然不免于牵曳,由达情任性者视之,其于桎梏等耳。若.

吴中士,竞营厚产,多者以万计,其次不减数千。故皆受有司绦笼,每一接见病若夏畦,其为桎梏,孰甚于是 余羁旅贫困,有时绝粮,岂不知故乡尚有旧业可赖,或庶几不至乏绝?然士可杀不可辱,纵令饿死,不犹愈于低头就之乎且良俊譬若笼中之鸟,今幸已解决,宁可自求更处笼中哉脱去一笼,复入一笼,此自贻伊戚。他日谁复怜之?谁复念.

之又谁复肯解放之耶?

夫建康旧都,其留守大臣暨诸僚,皆与内庭埒,但事简乏权,颇称闲局。士.大夫避炎畏逼者辄来就之,并是一时胜流,亦皆怜才下士。见良俊颇工笔札,兼善名理,说剑谈兵,考文辨制,下至词曲亦能知其音调,故常下榻待之。又以良.俊失意无聊,不欲责以苛礼。良俊性复疏宕,每至,即抵掌谈笔于其坐。诸公亦.

无牾也。假令亲友强之南归,不知教何此着此其能免穷愁勃窣窘死哉故聊寄傲以.

毕余年。古人常寄傲泉石,余乃今寄傲于公卿间,此亦一大奇事也。

吾家子晳,史称其明目秀眉,真素通美,博通群书,善于谈论,率到好狎,遨游人间,大言箕踞,公卿皆下之。时驾柴车,恣心所适,致醉而归,时人号为通隐。此即秣陵故事。今日良俊适在秣陵,熟知子晳千年之后,复有一云孙似之.

耶辄用韵寄怀,以贻同好。 (选自《何翰林集》) .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即讽余南归 讽:指责 .

B.见良俊颇工笔札 工:擅长 .

C.今日良俊适在秣陵 适:恰逢 .

D.以贻同好 贻:赠送 .

7.下列句子中划线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尝闻昔人以轩冕为桎梏 又以良俊失意无聊 ..

B.然不免于牵曳即抵掌谈笔于其坐 ..

C.其留守大臣暨诸僚 其能免穷愁勃窣窘死哉 ..

D.他日谁复怜之复有一云孙似之耶 ..

8.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岂不知故乡尚有旧业可赖,或庶几不至乏绝(3分)

(2)士大夫避炎畏逼者辄来就之,并是一时胜流,亦皆怜才下士。(3分)

(3)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韩愈《祭十二郎文》)(3分)

9.请根据文意概括作者的品格特点。(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生

白居易

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 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⑴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来表现“春生”?从全诗看,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4分)

⑵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鉴赏其抒情的妙处。(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3) ,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4)地崩山摧壮士死, 。(李白《蜀道难》)

(5)俄顷风定云墨色,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 。

(7)子曰:质胜文则野,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8)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福 贵

余 华

①我比现在年轻十岁的时候,获得了一个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那一年的整个夏天,我如同一只乱飞的麻雀,游荡在知了和阳光充斥的村舍田野。我头戴宽边草帽,脚上穿着拖鞋,一条毛巾挂在身后的皮带上,让它像尾巴似的拍打着我的屁股。

②我喜欢喝农民那种带有苦味的茶水,他们的茶桶就放在田埂的树下,我毫无顾忌地拿起漆满茶垢的茶碗舀水喝,还把自己的水壶灌满,与田里干活的男人

说上几句话。最喜欢的是傍晚来到时,坐在农民的屋前,看着他们将提上的井水泼在地上,压住蒸腾的尘土,夕阳的光芒在树梢上照射下来,拿一把他们递过来的扇子,尝尝他们和盐一样咸的咸菜,看看几个年轻女人,和男人们说着话。我曾经和一位守着瓜田的老人聊了整整一个下午,这是我有生以来瓜吃得最多的一次,当我站起来告辞时,突然发现自己像个孕妇一样步履艰难了。然后我与一位当上了祖母的女人坐在门槛上,她编着草鞋为我唱了一支《十月怀胎》。

③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是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树叶的树下,田里的棉花已被收起,几个包着头巾的女人正将棉秆拔出来,她们不时摔去根须上的泥巴。我摘下草帽,从身后取过毛巾擦起脸上的汗水,身旁是一口在阳光下泛黄的池塘。一声吆喝从远处响亮地传来,我走过去,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正在开导一头老牛。

④犁田的老牛或许已经深感疲倦,它低头伫立在那里,后面赤裸着脊背扶犁的老人,对老牛的消极态度似乎不满,我听到他嗓音响亮地对牛说道:“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做鸡报晓,做女人织布,哪只牛不耕田?这可是自古就有的道理,走呀,走呀。”疲倦的老牛听到老人的吆喝后,仿佛知错般地抬起了头,拉着犁往前走去。

⑤随后,我听到老人粗哑却令人感动的嗓音,他唱起了旧日的歌谣,先是口依呀啦呀唱出长长的引子,接着出现两句歌词——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因为路途遥远,不愿去做皇帝的女婿。老人的自鸣得意让我失声而笑。

⑥可能是牛放慢了脚步,老人又吆喝起来:“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

⑦一头牛竟会有这么多名字?我好奇地走到田边,问走近的老人:“这牛有多少名字?”老人扶住犁站下来,他将我上下打量一番后问:“你是城里人吧?”“是的。”我点点头。老人得意起来,“我一眼就看出来了。”我说:“这牛究竟有多少名字?”老人回答:“这牛叫福贵,就一个名字。”“可你刚才叫了几个名字。”

⑧“噢——”老人高兴地笑起来,他神秘地向我招招手,当我凑过去时,他欲说又止,他看到牛正抬着头,就训斥它:“你别偷听,把头低下。”牛果然低下了头,这时老人悄声对我说:“我怕它知道只有自己在耕田,就多叫出几个名字去骗它,它听到还有别的牛也在耕田,就不会不高兴,耕田也就起劲啦。”

篇三:高三语文-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I卷

(总分:160分 时间:15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⑴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 ▲ 最浓郁的芳香。

⑵对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贡献份额,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 ▲ 。

⑶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产,适应风土, ▲ ,努力发展传统的生产才是切合实际的做法。

A.挥发反应因地制宜

B.散发反映因地制宜

C.散发反应恰如其分

D.挥发反映恰如其分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传统伦理道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深深影响了元杂剧的作者们,这就使

得元杂剧具有寓教于乐的教化功能。

B.阅读经典名著可以让读者切身感受高品位文化,长期阅读有助于读者夯实底蕴深厚

的人文素养,构建内涵丰富的精神大厦。

C.被誉为“东方荷马史诗”的《格萨尔王传》是研究古代藏族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可

以堪称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全著字数逾一千多万。

D.专车软件将移动互联网和传统的交通出行结合起来,不但推动了互联网共享经济的

发展,而且增加了车辆的使用率,改善了人们出行的方式。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3分)

A.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B.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C.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D.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一直得到人们的好评。 ▲ , ▲ , ▲ 。 ▲, ▲ , ▲ 。可以说,在关于西湖的吟咏中几乎没有超越苏轼这首诗的。

①这首诗还微妙表达了一个美学原则

②而且用拟人手法将西湖比作美人

③人们读了它会对美有更清晰的认识

④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它的丽质都无法掩盖

⑤诗人不但表现出西湖的形象特征

⑥美的形式是天然与雕饰的统一

A.⑤④②③①⑥B.③①⑥⑤②④C.⑤②④①⑥③D.③⑥①④⑤②

5.对下列材料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两只蚂蚁想到墙那边去找食物,第一只蚂蚁顺着往上爬,刚爬到一半就掉了下来,如此反复了几次。另一只蚂蚁看到这种情况,就绕过墙到了那边。第一只蚂蚁爬过墙时,另一只蚂蚁已将食物吃完了。

A.正确的方法胜于盲目的坚持。

B.忽视方向的选择会误入歧途。

C.取得成功需要摒弃思维定势。

D.汲取他人教训可以少走弯路。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贻华亭诸亲友诗序

(明)何良俊

余旅寓留都,故乡诸亲友每有来讯,即讽余南归。尝闻昔人以轩冕为桎梏。夫轩冕者本荣身之具也,然不免于牵曳,由达情任性者视之,其于桎梏等耳。若吴中士,竞营厚产,多者以万计,其次不减数千。故皆受有司绦笼,每一接见病若夏畦,其为桎梏,孰甚于是?

余羁旅贫困,有时绝粮,岂不知故乡尚有旧业可赖,或庶几不至乏绝?然士可杀不可辱,纵令饿死,不犹愈于低头就之乎?且良俊譬若笼中之鸟,今幸已解决,宁可自求更处笼中哉?脱去一笼,复入一笼,此自贻伊戚。他日谁复怜之?谁复念之?又谁复肯解放之耶? 夫建康旧都,其留守大臣暨诸僚,皆与内庭埒,但事简乏权,颇称闲局。士大夫避炎畏逼者辄来就之,并是一时胜流,亦皆怜才下士。见良俊颇工笔札,兼善名理,说剑谈兵,考文辨制,下至词曲亦能知其音调,故常下榻待之。又以良俊失意无聊,不欲责以苛礼。良俊性复疏宕,每至,即抵掌谈笔于其坐。诸公亦无牾也。假令亲友强之南归,不知教何此着此?其能免穷愁勃窣窘死哉?故聊寄傲以毕余年。古人常寄傲泉石,余乃今寄傲于公卿间,此亦一大奇事也。

吾家子晳,史称其明目秀眉,真素通美,博通群书,善于谈论,率到好狎,遨游人间,大言箕踞,公卿皆下之。时驾柴车,恣心所适,致醉而归,时人号为通隐。此即秣陵故事。今日良俊适在秣陵,熟知子晳千年之后,复有一云孙似之耶?辄用韵寄怀,以贻同好。

(选自《何翰林集》)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即讽余南归 讽:指责.

B.见良俊颇工笔札 工:擅长 .

C.今日良俊适.在秣陵 适:恰逢

D.以贻.同好 贻:赠送

7.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尝闻昔人以.轩冕为桎梏 又以.良俊失意无聊

B.然不免于.牵曳 即抵掌谈笔于.其坐

C.其.留守大臣暨诸僚 其.能免穷愁勃窣窘死哉

D.他日谁复怜之. 复有一云孙似之.耶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岂不知故乡尚有旧业可赖,或庶几不至乏绝?(4分)

(2)士大夫避炎畏逼者辄来就之,并是一时胜流,亦皆怜才下士。(5分)

9.请根据文意概括作者的品格特点。(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客 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宾 至

杜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1)《客至》的颔联写主客对话,表达了主人什么样的心境?请简要概括。(3分)

(2)《宾至》一诗写出主人当时怎样的生活状态?(3分)

(3)主人对“客”和“宾”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态度?试分别结合两首诗的尾联简要分析。(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 ,万钟于我何加焉。 (孟子《鱼我所欲也》)

(2)惟草木之零落兮, ▲ 。 (屈原《离骚》)

(3)▲,官盛则近谀。 (韩愈《师说》)

4

(4)黑云压城城欲摧, ▲ 。 (李贺《雁门太守行》)

(5)锦瑟无端五十弦, ▲ 。 (李商隐《锦瑟》)

(6)寄蜉蝣于天地, ▲ 。 (苏轼《赤壁赋》)

(7)伤心秦汉经行处, ▲ 。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8)大道之行, ▲ 。 (《礼记·礼运篇》)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福 贵

余 华

①我比现在年轻十岁的时候,获得了一个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那一年的整个夏天,我如同一只乱飞的麻雀,游荡在知了和阳光充斥的村舍田野。我头戴宽边草帽,脚上穿着拖鞋,一条毛巾挂在身后的皮带上,让它像尾巴似的拍打着我的屁股。

②我喜欢喝农民那种带有苦味的茶水,他们的茶桶就放在田埂的树下,我毫无顾忌地拿起漆满茶垢的茶碗舀水喝,还把自己的水壶灌满,与田里干活的男人说上几句话。最喜欢的是傍晚来到时,坐在农民的屋前,看着他们将提上的井水泼在地上,压住蒸腾的尘土,夕阳的光芒在树梢上照射下来,拿一把他们递过来的扇子,尝尝他们和盐一样咸的咸菜,看看几个年轻女人,和男人们说着话。我曾经和一位守着瓜田的老人聊了整整一个下午,这是我有生以来瓜吃得最多的一次,当我站起来告辞时,突然发现自己像个孕妇一样步履艰难了。然后我与一位当上了祖母的女人坐在门槛上,她编着草鞋为我唱了一支《十月怀胎》。

③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是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树叶的树下,田里的棉花已被收起,几个包着头巾的女人正将棉秆拔出来,她们不时摔去根须上的泥巴。我摘下草帽,从身后取过毛巾擦起脸上的汗水,身旁是一口在阳光下泛黄的池塘。一声吆喝从远处响亮地传来,我走过去,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正在开导一头老牛。

④犁田的老牛或许已经深感疲倦,它低头伫立在那里,后面赤裸着脊背扶犁的老人,对老牛的消极态度似乎不满,我听到他嗓音响亮地对牛说道:“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做鸡报晓,做女人织布,哪只牛不耕田?这可是自古就有的道理,走呀,走呀。”疲倦的老牛听到老人的吆喝后,仿佛知错般地抬起了头,拉着犁往前走去。

⑤随后,我听到老人粗哑却令人感动的嗓音,他唱起了旧日的歌谣,先是口依呀啦呀唱出长长的引子,接着出现两句歌词——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因为路途遥远,不愿去做皇帝的女婿。老人的自鸣得意让我失声而笑。

⑥可能是牛放慢了脚步,老人又吆喝起来:“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

⑦一头牛竟会有这么多名字?我好奇地走到田边,问走近的老人:“这牛有多少名字?”老人扶住犁站下来,他将我上下打量一番后问:“你是城里人吧?”“是的。”我点点头。老人得意起来,“我一眼就看出来了。”我说:“这牛究竟有多少名字?”老人回答:“这牛叫福贵,就一个名字。”“可你刚才叫了几个名字。”

⑧“噢——”老人高兴地笑起来,他神秘地向我招招手,当我凑过去时,他欲说又止,他看到牛正抬着头,就训斥它:“你别偷听,把头低下。”牛果然低下了头,这时老人悄声对我说:“我怕它知道只有自己在耕田,就多叫出几个名字去骗它,它听到还有别的牛也在耕田,就不会不高兴,耕田也就起劲啦。”

⑨我看到老人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里面镶满了泥土,就如布满田间的小道。老人的脊背和牛背一样黝黑,两个进入垂暮的生命将那块古板的田地耕得哗哗翻动,犹如水面上掀起的波浪。

(选自《活着》,题目为编者所加,有删改)

12.文章第②段叙写“我”与农民交往的情景,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13.第④⑤段中福贵的语言体现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4分)

14.请理解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含意。(6分)

15.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取向。(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中国人之聪明

林语堂

①聪明系与糊涂相对而言。郑板桥曰“难得糊涂”,“聪明难,由聪明转入糊涂为尤难”,此绝对聪明语,有中国人之精微处世哲学在焉。俗语曰“聪明反为聪明误”,亦同此意。陈眉公曰“惟有知足人,鼾鼾睡到晓,惟有偷闲人,憨憨直到老”,亦绝顶聪明语也。故在中国,聪明与糊涂复合为一,而聪明之用处,除装糊涂外,别无足取。

②聪明糊涂合一之论,极聪明之论也。仅见之吾国,而未见之西方。此种崇拜糊涂主义,即道家思想,发源于老庄。老庄固古今天下第一等聪明人,《道德经》五千言亦世界第一等聪明哲学。然聪明至此,已近老猾巨奸之哲学,不为天下先,则永远打不倒,盖老猾巨奸之哲学无疑。盖中国人之聪明达到极顶处,转而见出聪明之害,乃退而守愚藏拙以全其身。又因聪明绝顶,看破一切,知“为”与“不为”无别,与其为而无效,何如不为以养吾生。只因此一着,中国文明乃由动转入静,主退,主守,主安分,主知足,而成为重持久不重进取,重和让不重战争之文明。

③此种道理,自亦有其佳处。世上进化,诚不易言。熙熙攘攘,果何为者。何若“退一步想”知足常乐以求一心之安。此种观念贯入常人脑中时,则“和”“让”成为社会之美德。若“有福莫享尽,有势莫使尽”,亦极精微之道也。


中国人之聪明林语堂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7042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