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走近文学大师教案

时间:2017-02-15 14:23:28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走进文学大师

<梳理探究走近文学大师>课堂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梳理探究 走近文学大师

一、梳理积累

1.你读过哪些文学大师的名著?请梳理你的阅读记忆,填写下列表格。作家

姓名 国 籍 作品名称印象深刻的作品形象 作品的思想精髓狄更斯 英国 《大卫?科波菲尔》 大卫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家》

《巴黎圣母院》

曹雪芹

《高老头》

《哈姆雷特》

罗贯中

《唐吉诃德》

2.默写名家名句,走进文学大师。

(1)屈原《离骚》:“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兮,?”

请你谈谈对“余独好修以为常”的理解,并说说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人格?简

答:

(2)李清照《醉花阴》:“, 。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 。”

请你对照李清照的这两首诗歌,谈谈你对这位宋代著名女词人的评价。

简答: (3)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恰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

在这首词中“书生意气”的内涵是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具体指的是。这首词反应了作者当时怎样的精神面貌 ,与他后来的成就有怎样的关系?

简答: 二、实践探究

3.品读名著名段。

觉慧走到琴的旁边,问琴道:“琴姐,你觉得有趣吗?”

“我不觉得有什么趣味”,她淡淡地答道。

“你看了,有什么感想?”觉慧不肯放松地追问了一句。

“没有感想,”依旧是简短的答语。

“太平淡了,小时候看起来倒有趣味,现在却不然,”觉民在旁边接口说下去。“你们当真一点也不感动吗?”觉慧严厉地问道。

觉民不明白他的意思,便掉过头看他一眼,不以为然地说:“这种低级趣味的把戏,怎么能使人感动?”

“难道人就没有一点同情心吗?”觉慧愤愤地说。

“你说得太过火了。这跟同情心有什么关系?五舅他们得到了满足,玩龙灯的人得到了赏钱。各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这还不好吗?”琴发表她的见解道。“真不愧一位千金小姐,”觉慧冷笑地赞了一句,“像你这样聪明的人也看不出来。你以为一个人应该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吗?你以为只要出了钱就可以把别人的身体用花炮乱烧吗?这样开来你的眼睛还没有完全睁开嘞!”(摘自巴金《家》)

(1)这段对话是针对一件什么事情展开的,请简要概述。

(2)对于这件事情琴姐、觉民、觉慧三人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姐:

民:

慧:

(3)作者通过觉慧之口表现出怎样的思想?

4.“对于文学经典,通读全本和只读节选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现在有许多所谓的简写本,以及许多根据经典改编的电视电影,对于了解经典也有帮助,但这些都代替不了自己诵读经典。”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明自己的观点。

参考答案:

1.

作家

姓名 国 籍 作品名称 印象深刻的文学形象 作品的思想精华

(答案不是唯一的,仅供参考)

狄更斯 英国 《大卫?科波菲尔》 大卫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巴金 中国 《家》 (略) 反叛封建家庭,追求民主、幸福的理想家园雨果 法国 《巴黎圣母院》 (略) 教会的丑恶与贫民百姓的真善美互为反衬

曹雪芹 中国 《红楼梦》 (略) 反叛封建礼教,崇尚个性解放,哀悼封建社会的末落

巴尔扎克 法国 《高老头》 (略) 揭露资产阶级暴发户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的金钱关系

莎士比亚 英国 《哈姆雷特》 (略) 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道义最终战胜了邪恶

罗贯中 中国 《三国演义》 (略)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

塞万提斯 西班牙 《唐吉诃德》 (略) 崇高的理想一旦脱离现实,便只能酿成悲剧

(略) (略) (略) (略) (略)

2.(1)岂余心之可惩“余独好修以为常”的意思是,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屈原在此强调了自己坚定的立场和鲜明的信仰,表白他一生自尊、自重、自爱,至死不改的人生态度。

(2)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不肯过江东“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写女词人把酒与菊花相对,见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而人却悲秋伤别,无从消愁,此情此景让女词人顿生人不如菊之感。“人比黄花瘦”一句,含蕴丰富,情思无尽。“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借古讽今,用项羽的故事发泄对南宋朝廷误国的愤恨。在国难当头,李清照一名纤纤女子不可能象辛弃疾那般“挑灯看剑”,“把吴钩看了”,但她深刻的思想痛苦远比浅薄的欢乐更有人生价值,更有思想意义。南宋统治集团在那"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的醉生梦死之中花天酒地,而区区一柔弱女子,却能痛切国破家亡、始终为此而愁思郁郁,不肯去追欢取乐(《永遇乐?元宵》:"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这两首诗体现了女词人外柔内刚,忧国思民的宝贵人格。

(3)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粪土当年万户侯“书生意气”指有革命理想的青年学生,意气风发,奔放豪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表现青年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撰文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这首词反映了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和建设美好国家、造福人类的豪情壮志。这种远大的志向激励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卓绝地奋斗,打下无产阶级的江山,缔造了伟大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

3.(1)五舅等阔少花钱拿耍龙灯的人的身体来放花炮。

(2)琴姐:没有什么趣味。但五舅和耍龙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两下公平。觉民:太平淡了,是低级趣味的把戏,不能使人感动。觉慧:应该同情迫于生计的耍龙人,有钱人不该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穷人的痛苦上。

(3)富于同情心,正义感,呼唤人的尊严、平等。

4. 答题示例:我生在农村,常在农村,这里人们对于读书不是十分热衷,而学校的条件也并不好, 买书对于并不富裕的农家少年,总不是一件易事。幸运的,因为有了电视的普及,很多书都被搬上了银幕,我们间接的也就“读了书”,可是,这样的读书总给人一种不真切、不充盈、缺乏原汁原味的感觉。转眼,到了高中,学校图书馆可以借到一些名著,书向我展示了一个别样的世界。书像一个 永远都不会背叛我的朋友,无论何时何地,它都真诚地牵着我的手,给我鼓舞和勇气。有些人看了一些书,知道了书中故事。知道了名人轶事就大肆炫耀,我不赞同他们的做法,读书关键在于从书中学到什么,当书中情节和我身边的事相同或接近时,我产生强烈的共鸣,继续去追索下文,用我的观点和看法与书中的看法比异同。 名人事迹对我产生鼓舞作用,给我人生启发,指点迷津,伴我快乐成长。读书就如同爬山,登得愈高,望得愈远。读书,品味的不仅是不同的人生,不同的情感,更是品味哲理。当带着书中的理性爬上山顶,擦亮眸子,目光就会穿越世俗的尘埃上升为一种高度、一种品味、 一种潇洒、一种脱俗。博览经典名著,能让众多的智慧之光聚焦我的头脑,开启我的智慧之窗。(湖南怀化中方县一中学生)

走近苏轼(高一)

【概述】 苏轼(1037~1101)北宋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苏 轼 的 文 学 成 就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

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 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 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双龙对起,白甲苍髯烟雨里。疏影微香,下有幽人昼梦长。湖风清软,双鹊飞来争噪晚。翠颭红轻,时下凌霄百尺英。

东坡爱和僧人交往,喜欢谈禅说法,这首词既是应和尚的请求而作,其中透露出禅机。词前有小序,来介绍这种创作背景。

“双龙对起”,起笔峭拔。两株古松冲天而起,铜枝铁干,屈伸偃仰,如白甲苍髯的两条巨龙,张牙舞爪,烟雨中飞腾。词前两句写古松,写的是想象中的幻景。词人乍一见古松,即产生龙的联想,而龙是兴风作雨的神物,恍惚中似见双龙风雨中翻腾。当时已是傍晚,浓荫遮掩的枝干,若隐若现,极易使人产生烟雨的错

篇二:25 诗词曲五首优秀教案

25 诗词曲五首

教材分析

本课中的五首诗词曲都是传统名篇。学习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内容,以多种形式的诵读为主,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品读,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读出诗歌的优美意境,读出诗人的内在感情,读出字里行间的深刻内涵。如要读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作者身经危难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百折不回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作者以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历史认识,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利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读出其中抑郁不平之气;读出<过零丁洋》中文天祥不幸被俘,决心以死明志,感人至深的忧国之痛和愿为国难死的满怀豪情;读出《水调歌头》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中,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读出《山坡羊?潼关怀古》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的作者对国计民生的无限忧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读准字音、读出韵律,熟读成诵。

2、品味字句,研读赏析,掌握古诗词曲的表现手法。

3、理解古诗词的优美意境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过零丁洋》《赤壁》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在我国卷帙浩繁的古代文苑中,有几朵瑰丽的奇葩,那就是唐诗、宋词、元曲。它们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学的辉煌。那脍炙人口的绝唱,响彻千年仍生机盎然。今天,就让我们漫步诗苑长廊中,接受一次美的洗礼吧。

二、赏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老师范读,学生注意其节奏,重音。然后学生练习朗读。

2、回顾刘禹锡作品思想特点:

《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

《秋日》——“我言秋日胜春朝”,可见刘禹锡的作品风格是什么?

(积极乐观向上)

3、了解本诗写作背景:

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

4、、理解诗意:参照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小组合作释词后串译大意,然后找学生按四联展示)

我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时光。

怀念旧友我徒然吟诵起闻笛小曲,回到家乡才感到人事皆非。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万艘帆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已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章,我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5、品评全诗,按以下问题进行赏析(小组合作交流)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弃置身”表露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交代: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心情:痛苦而又孤寂。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特点:用典。用“闻笛赋”和“烂柯人”典故。现状: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心情:面对此景诗人抒发自己对老友的怀念和无限悲痛惆怅之情。

(3) 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这两句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 ?“沉舟”与“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与“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心胸豁达。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了哲理,

(4)结合诗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6、齐读这首诗并背诵。

三、小组合作学习《过零丁洋》

1、解文天祥及诗作背景。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大臣、文学家。他二十岁即中进士,状元出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1279年元军追击宋军路过零丁洋时,强迫文天祥写信劝降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宋将张世杰,被他严词拒绝,并写下了这首咏志诗作为回答。

2、四人一小组,参照课下注释理解诗意,思考探究:

①首联写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②颔联“风飘絮”和“雨打萍”比喻什么?上下两句有何联系?

③颈联中的“惶恐?‘零丁”双层含义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④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⑤请同学们谈谈你所知道的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及写骨气的诗句。

(3)全班展示研读赏析收获。老师补充明确。要点提示如下:

①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抗元,出生入死,历时四年。

②“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以比喻写国势和身势,生动形象,而蕴藏其中的感情尤为深挚沉痛。

③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心情。表达了对战争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④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⑤如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诗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自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四、自学《赤壁》

1、 教师导学:这是一首咏史诗。名为咏史,实是咏怀。

2、 参照注释理解诗意。

3、思考探究:

①诗人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请找出诗中原句)说说作者认为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名扬千古的原因是什么?

②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结合写作背景说说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学生自学后交流。

要点提示:

①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不以成败论英雄,诗人认为英雄成名靠得是机遇。

②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

《水调歌头》《山坡羊 潼关怀古》

教学过程:

一、教学《水调歌头》

(课前欣赏邓丽君歌曲《但愿人长久》)

(一)导入

1、大家觉得刚才欣赏的歌曲优美吗? 就让我们在这首歌曲的引领下解读宋词《水调歌头》,走近文学大师苏东坡。 (板书课题、作者)

2、了解东坡词的风格。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花样诵读。

1.生初试读,生评价。

2.老师范读,生评价。

3.听录音,跟读。

4、齐读全词

(三)品读赏句。

1.分小组探究,利用课文中的注释疏通词意。

(1)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2)文中哪些词语流露出作者思念亲人之苦?

(3)哪些语句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4)词中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

(5)从这首词中,你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从这首词中,你又学到了什么呢?

2.小组交流。师巡视辅导。

3.全班展示交流收获。师补充明确:

(1)本词上片望月写景,在“天上”“人间”徘徊矛盾。下片对月抒怀,抒发对兄弟的美好祝愿和思念及自己积极乐观、旷达的情怀。

(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哲理: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是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是原始自然界的规律。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全词上片问天,下片问月,归根结底是在问人生。在想象和探索中,战胜矛盾彷徨,终于得到人生哲理的启迪。整首词无不体现了苏轼那种乐观积极的心态和豁达的胸襟。 教师小结:是啊,苏轼就是这样一个心胸豁达、乐观积极的人。在苦闷矛盾中,问天问月问人生,最终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二、自学《山坡羊?潼关怀古》

1、你了解作者及背景资料吗?张养浩,元代著名散曲家。这首曲是作者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张养浩以锐利的眼光看穿这纷纭的历史争斗的本质,极大地体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解题板书题目。

3、自主阅读、独立思考: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2.“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

○3.“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4.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4、集体交流:

(1)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途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感。第三层(后两句),总写作者的历史感慨。

(2)“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如怒”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3)写作者远望长安。曾几何时,长安是那样的辉煌,如今却一片荒凉,顿生悲凉伤感之情。这是国家由盛到衰的真实写照。

(4)一代王朝兴起,必卷土重来,建筑宫殿,劳民伤财的是百姓──苦;一代王朝灭亡,首当其冲,深受其害的还是百姓──苦。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隔千里兮共明月”,隔千年兮共文字,回顾所学的五首诗词曲,你是否诗情更加勃发,精神更加饱满,脚步更加稳健,那就请敞开你的心扉,虔诚地接纳古人给我们的文化馈赠吧,做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那么我们再一次一起诵读下列名句,说说你的体会: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五、布置作业

背诵并会默写五首诗词曲。

篇三:把语文学习落到实处 全稿

把语文学习落到实处

——略谈语文必修1.2现代文教材处理

(高一语文培训讲座)

庄河市第六高级中学 李大彬2008.9.22在大连23中学

开头的话:

-篇课文放在面前,怎样处理?教师首先应想到的问题是这篇课文“有什么可教”或“能教什么”;其次的问题是“用它教会学生什么”;第三个问题是“具体教点什么”。

这是个困难而复杂的问题。今天只能就着必修1.2部分现代文课文谈点粗浅意见。

第一讲 赏识·仿作——句段教学落实

涉及篇目:《记念刘和珍君》《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大堰河——我的保姆》《包身工》《别了,“不列颠尼亚”》《荷塘月色》

1.语言的顿挫之美

请看《记念刘和珍君》第四节: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一折)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二折)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三折)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

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四折)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五折)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转折连词的连续推出,深沉而有力地写出了作者莫名的惊愕,满腔的义愤,切腹的沉痛。卫队的惨无人道,刘和珍遇害的出人意料,血腥事实的确凿惨烈,反动政府的暴虐凶残,走狗文人的卑劣无耻,每一转每一折都力抵千钧,声如震雷。惊愕、义愤、沉痛之情如汹涌火热的岩浆,涌流于狭窄曲折的河床,一折再折,百折不挠,右冲右突,摧枯拉朽。摧毁、再摧毁,冲决、再冲决,雄沉顿挫,势不可挡。——转折连词连珠炮似的发排,慷慨顿挫,沉郁雄奇。

这是情感的力量,也是语言的力量。

鉴赏之后,教师应创设情景,引领学生仿写,要求能写两折的写两折,能写三折的写三折。这种练习,不仅有益于知识目标的落实也有益于情意目标的达成。

2.语言的矛盾之美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是新闻的标题句,中间作者又写道:“今天,在奥斯维新,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结尾又强调:“在奥斯维新,没有新鲜的东西可供报道。”

作者反复陈述没有新闻,无可报道,可为什么还“非写不可”呢?还有,作者在开篇就表现得很矛盾,说:

“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阳光明媚温暖、杨树婆娑起舞,儿童在追逐游戏,这里多么平静美好,怎么“居然” 成了“最可怕的事情”?

语言的张力、魅力乃至吸引力,就在这矛盾的述说之中。是的,这里没有新闻,太阳照常明媚,绿树照常成荫,孩童照常在追逐游戏。多么平静美好啊!可是,这里又不平静。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而来到这里的参观者的心却不时地遭到猛击,受到震撼,感到震惊,常常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张大了嘴巴,想叫,但是叫不出来”。这里是什么美好的地方?这里是没有阳光的地方,这里是百花凋谢的杀人工厂。400万鲜活生命的鲜血喷溅在这里,浸染了这里的每寸土地,400万逝去的灵魂在呐喊,震颤着全世界活着的人的心灵。这就是没有新闻的新闻。和平的脚步不可阻止,但历史、充满血腥的历史不可忘记,我们呼唤和平,我们反对暴力。对和平的呼吁、对暴力的控诉,就在这平静而矛盾的语言中实现了。

语言矛盾错位,就有陌生感、新奇感,就有顿挫之力。抓住它就会引发学生对语言神奇魅力的探求欲望。

3.语言的方圆之美

《大堰河我的保姆》全诗13节,其中语言形式上外圆内方的结构就有8节之多,请我们看其中的第7节。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

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

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

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

她含着笑,背着团箕到广场上去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这种结构,首尾反复回旋成闭合圆环,中间铺排叠展成整齐方阵,重心突出鲜明,内容充实厚重,即收放自如,又整齐和谐。大堰河的乐观、大堰河的勤劳,大堰河的仁爱,被表现得具体充实又灵动和谐。

学生为诗作文,语言上常犯的毛病是空洞干瘪,浅白散乱,引领学生认识这种外圆内方的语言结构,并即时仿写,对纠正空洞干瘪之病定是有益的。

4.语言的虚实之美

请看《包身工》中的范例:

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

这段话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情况,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的关切与同情。浓浓的情感灌注在字里行间。

我问学生:如果把段话排比的项裁开,从哪里切分?为什么这样切分?如果拿掉其中的一段,效果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从“服役”后切分;前面写实,后面写虚(比喻);拿掉前段,后段就显得空泛,没有基础,不够充实有力;拿掉后段,前段就显得太实太满,

而不能扩大了看、放开了看、概括了看。现在这样,既能具体看到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工作情形,又能使人联想到他们每天每月每年乃至整个一生的生存状态。

虚实相济,疏密有度,前后呼应,相得益彰。既具体充实,又形象灵动,笔法摇曳多姿,情感的表达充沛淋漓。

课文中还有这样的表达:

“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 两相比较,前者的排比项是前实后虚,这一个的排比项是前虚后实。由此可见,排比项的虚实安排可前可后,灵活无拘,随文而动。

就此,让学生拿起笔来,立即仿写:《自己的一天(或他人的一天)》《轻松愉快的一天》,《紧张忙碌的一天》,《幸福痛快的一天》,《苦恼郁闷的一天》??把语言学习落到实处,学生还是乐此不疲的。

5.语言的时空之美

请看《包身工》三个场面描写的开头句:

(例1)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例2)四点半之后,没有线条和影子的晨光胆怯地显出来的时候,水门汀路上和弄堂里面,已被这些赤脚的乡下姑娘挤满了。

(例3)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声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一扇铁门一推开,就好像鸡鸭一般地无秩序地冲出一大群没有锁链的奴隶。

这几段文句有什么妙处?有什么语言美点可供落实训练?如果仅仅是重复“点明了时间、地点(场所)、人物、事件”,这种学生在初中已经明了了的知识常识的介绍,学生就感觉不到语言的妙处了。对划线的部分,学生们通常会认为


走近文学大师教案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7030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