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浚县大伾山门票

时间:2017-02-15 06:15:01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我家乡的大伾山作文

[我家乡的大伾山作文]

要说那座山最有名?肯定是大伾山啦;要说是哪座山历史最悠久?当然还是大伾山啦,我家乡的大伾山作文。我的老家在鹤壁浚县,大伾山就坐落在那里。尽管大伾山只有200米左右的高度,但它却是豫北地区著名的旅游景区。今天我来给大家来讲讲我家乡的大伾山。 大伾山系太行余脉,东西宽0.95公里,南北长1.75公里,面积约1.66平方公里,海拔高度135米,平面高起70米。它不是丛山中的峻岭,而是平原突起的孤峰。大伾山上现存道观佛寺建筑群7处,名亭8座,石窟6处等,都各具特色。

山上还有很多景点。有盘山路、恩荣坊、吕祖祠、壶天道院、八卦洛书图,斗姆阁等,最有名的是大石佛,建造于南北朝,大石佛面方颊圆,目平视、唇紧闭,很是庄严。有八丈佛爷七丈楼之称。

这美丽幽静,巍峨壮丽的景色怎能不令你心旷神怡呢?

篇二:河南省浚县大伾山地质成因探析

豫北浚县大伾山地质成因探析

聂彦冲

(安阳师范学院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摘要:豫北浚县大伾山出露的中、上寒武纪地层中含有大量古生物化石、遗迹,是研究该地区古环境的实际地质资料。本文通过实地考察,结合豫北地质资料分析山体及区域地质构造,同时将大伾山与该区域内与其同时期且相似的浮丘山、象山、同山等对比来研究大伾山。笔者认为大伾山是豫北平原上突起的一个形成于中生代燕山期(205~135Ma),以寒武纪张夏组、崮山组地层为主体的背斜穹窿构造,该地区在中、上寒武纪大部分时期处于动荡的浅海沉积环境。

1. 概况

大伾山位于现在河南省浚县县城东关,孤峰突起,高程为135.3m,系太行山余脉。山体呈梭状,南北长1.75㎞,东西宽0.95㎞,面积约1.66㎞2。其西不到1㎞处,另有一浮丘山,高程为l01.5 m。浮丘山紧邻的浚县北关外高程为60.1 m,大伾山和浮丘山实际上仅高出周围地面75.2 m和41.4 m。大伾山南偏西70°约16㎞处为同山,高程为145.3 m。同山北偏东15°方向16㎞处为相山(又称象山),高程为225 m。相山与其东北的善化山(高程203 m)以及其东南的另一小山峰(高程150 m)合称枉人山。相山正南7.5㎞处有白祀山,位于同山北偏东40°。白祀山稍低,高程在90 m以上。同山、白祀山和枉人山一线以西为丘陵地区,当地人称火龙岗[1](见图1)。为方便阐述,笔者将上述三山及其周边地区称为大伾山地区。

图1 豫北浚县大伾山地区地质图

2. 地层及生物化石、遗迹

2.1 地层构成

大伾山及该区域内的浮丘山、枉人山、童山地层组成大体相同,可分为三部分:

太古界基底:结合1︰20万鹤壁地质图幅中的钻井资料并对比相邻构造单元,可以认定该区基底为太古界变质岩地层,主要是各种片麻岩、片岩,如花岗片麻岩、含钾花岗片麻岩、云母石英片岩、角闪片岩、黑云母片岩[2]。

寒武系:寒武系地层是构成大伾山的主体,也是最主要的出露地层。该山现主要出露有中寒武统张夏组及上寒武统崮山组地层,前者主要为灰、青灰色中厚层条带状鲕状灰岩、含藻鲕状白云质灰岩,山顶处出露厚度超过50 m,后者则由泥质条带状灰岩、白云岩灰岩、泥质白云岩和灰色薄层白云岩等互层组成,在电视塔东南斜坡处,出露厚度不足5 m。大伾山寒武系地层风化较轻,植被覆盖稀疏,仅山体南、西麓人工毁坏处风化较重。

第四系:第四纪松散沉积物构成大伾山的表层,底部为未固结的土砾胶结物,上部由风化形成的土壤(褐土)覆盖,植被覆盖良好,其间夹杂瓦片,由瓦片较新推测为侵入物。

图2 大伾山出露的部分生物化石、遗迹(左图为叠层石,右图是古生物遗迹)

2.2 古生物化石、遗迹

大伾山的古生物化石、遗迹全部位于中、上寒武纪地层。现简要介绍如下:

柱状叠层石 见于山西北的吕祖祠南侧的紫霞山庄院内的石崖上,位于中寒武统鲕状灰岩地层中。出露面方位约为SW260°,倾角大于80°,为竖立的长椭圆形,长约70㎝,最宽处30㎝。出露面为叠层石的横截面,可见同心圆柱状叠层石紧密排列,单个叠层石直径在0.5~3㎝之间(见图2)。

假笔石 出露于大伾山电视塔下东南斜坡处上寒武统白云岩、灰岩互层中,数量较多,填充物为灰色薄层白云岩。该类生物外形如现代植物根系,宽约1㎝,部分长度可达50㎝,类似笔石,故称“假笔石”, 推测为古海生植物。

生物遗迹 见于中寒武统鲕状灰岩地层。太平兴国寺内朝阳洞倒U形洞口顶部见数条疑似古生物钻孔。钻孔为一系列直径0.5~1㎝的中间凸起、自中央向边缘缓慢下降的斗笠装化石片呈叠瓦排列组成,周围有白色长石填充(见图2)。钻孔宽度0.5~1㎝,出露长度在数十厘米至一米之间。此外,在紫霞山庄上部石崖台阶面上可见一些长条带状似古生物填充体,填充物为灰白色长石。在紫霞山庄、天宁寺等地的中寒武统浅紫色灰岩地层中,还发现含有大量黑色斑点的藻灰岩,应为那一时期古海藻遗迹。此外,在善化山北麓中寒武统张夏组地层还曾发现三叶虫化石

3.地质构造

大伾山位于渤海湾沉降盆地的二级构造单元——内黄隆起的中央隆起带上[3]。内黄隆起东侧以缓斜坡与东濮凹陷相接,西部以汤东断裂为界紧邻汤阴地堑;汤阴地堑西界汤西断裂西侧是太行山山前抬升区,汤东、汤西断裂均为铲式正断层(见图3)。汤阴地堑及以东地区地形以冲积平原为

主,内黄隆起带上偶见孤立突起的低丘,大伾山、相山、童山便是这些低丘的代表;西部的太行山

区则是丘陵、中低山地形。

图3 林县(州)南——濮阳市南构造剖面示意图

大伾山处于温带季风气候,表层为数米厚的土壤覆盖,岩石出露面积较少,整个山体的断层、节理以及褶皱等难以全面观察。本文仅叙述在岩石出露面发现的一些地质构造。正山门东侧“大伾山”刻字石崖发育多组节理,主要是垂直岩层和顺岩层方向的“X”型剪节理。节理面平滑、缝隙一般极小。在石崖中央发育一张节理,走向北东,裂隙为灰黄、黄白色富CaCO3 灰岩所充填。该张节理规模较大,自石崖向东北延伸,北侧还发育一大型剪节理。

山顶电视塔东南斜坡发育有数组剪节理,性质与上述剪节理相同,推测与前述石崖张节理贯通。在此斜坡可见一低角度上寒武统崮山组灰岩、白云岩互层,下部与中寒武统张夏组呈整合接触,岩层倾向SE135°,倾角7°。鹤壁地质图幅显示,童山西南麓的相应岩层倾向NE90°,倾角14°,相山东麓的相同岩层倾向约为SE150°,倾角14°,表明上述构造在成因上应有一定联系。

4.沉积环境、山体成因分析

大伾山位于内黄隆起顶部东侧,向东为东濮凹陷西部斜坡带,西侧则是内黄隆起顶部。该区太古宙变质结晶形成陆核基底,属中朝地台的一部分[4],此后在元古宙至早寒武纪时期长期遭受剥蚀

[4],缺失相应地层。大伾山、浮丘山、枉人山、童山等大面积出露的中寒武纪张夏组中厚层鲕状灰岩,反映了当时动荡的浅海开阔碳酸盐台地沉积环境[5];崮山组的白云岩、灰岩互层表明大伾山在上寒武纪处相对平静的浅海环境。奥陶纪、石炭——二叠纪以及三叠纪时期,该区仍接受沉积,其东部的斜坡带保留有800余米厚的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在经受侏罗纪以来的长期剥蚀后,大伾山地区已缺失上述时期地层,新生代该山周边地区沉积了数十米至数百米厚的碎屑、砂、粉砂地层,而山体仅沉积数米厚的第四纪土砾胶结物、褐土。

1︰50万的河南省构造体系与地震图(1980年)显

示,大伾山地区东西由两条隐伏断裂:东断裂位于

大伾山东侧,走向NE,向西南延伸至新乡卫辉,全

长超过60㎞,是一条压性、压扭性华夏式断裂;西

断裂紧邻相山西麓,为一NE向新华夏系压性断裂,

长度约80㎞(见图4)。这两条区域性断裂进一步控

制了内黄隆起中央隆起区的构造运动,使其区别于

东部斜坡带。受西部汤阴地堑挤压,该区主要受NW

——SE方向的应力,地区构造多呈NE走向。结合

地质历史文献和考察中观察到大伾山东南部地层向

南东方向倾斜,加之大伾山的梭状外形以及出露山

体长宽比(1.75/0.95=1.842)小于3,笔者认为,大

伾山是形成于中生代燕山期(205~135Ma),突起于图4 大伾山地区地质构造图

豫北平原上的一背斜穹窿构造。大伾山背斜轴迹为NE向,恰好符合燕山期构造受力特点及燕山期背斜褶皱的一般形态。由此推测该区域的相山、童山、浮丘山、白祀山、善化山等低丘,成因应该与大伾山相同或类似。

5.结束语

豫北大伾山地区突起于平原的几个低丘蕴含丰富的地质意义,

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内黄隆起乃至

豫北地区的地质演化历史。由于笔者学识、资料,上述认识不免具有不足或错误之处,还望有学之士及专家、学者加以指正、修改。

参考文献

[1]史念海. 浚县大伾西部古河道考[J]. 历史研究. 1984年第2期

[2]张吉献,张启珍.红旗渠·林虑山省级地质公园遗迹资源特征及评价[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9,

29(5) : 85~89

[3]程秀申,漆家福等.关于东濮凹陷构造单位的探讨[J].断块油气田.2009,16(4):15~18

[4]万天丰.中国大地构造学纲要[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5]项文礼等编著.中国地层典·寒武系[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篇三:河南浚县民俗文化考察情况

湖南大学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班级:汉语言文学一班 姓名:白玉 学号:201230010101

一、实践地点:河南省浚县城

二、实践时间:2014年2月5日——2014年2月20日 三、实践活动:民俗调查

四.实践目的:

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接触家乡,了解家乡民俗风情,从社会实践中寻找历史,从而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情怀,燃起建设家乡的斗志。

民俗文化的盛典

——浚县正月古庙会

浚县庙会即“浚县正月古庙会”,是浚县的大型民间传统文化活动,活动贯穿于每年的整个正月,一直持续到农历二月初二,有“华北第一大古庙会”之称,被外国人称为“中国老百姓的狂欢节”。

历史悠久 成就深厚文化根基

浚县正月古庙会可追溯到十六国后赵皇帝石勒开凿伾山大佛时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当时民众集结进香,朝山拜佛,庙会开始形成。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浚县两山(大伾山、浮丘山)相继修建了许多寺庙、道观,庙会的规模逐渐扩大。

明代,大伾山、浮丘山和浚县县城先后增加了文庙、文治阁、阳明书院等多处寺庙宫观楼阁。这一时期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是碧霞宫,碧霞宫的落成,也是浚县庙会由零星、分散向正月汇总的历史转折点。据现存的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七月《重修泰山碧霞元君行宫记》碑载:在五岳独尊的泰山之巅,有玉女池一处,池南有显灵应济碧霞宫,供奉碧霞元君之神。碧霞元君,宋元以后,声名显赫,明朝建立后,又大肆敬神,皇帝将其封为“天仙玉女广灵慈喜恭顺普济护国庇民碧霞元君”,并每年派官员前往朝拜进香。

宗教上的三教合一,佛、儒、道之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

为分散的庙会的聚拢合流奠定了基础,消除了不同信仰者祭祀朝拜时的隔膜和障碍,人们不约而同地接纳了正月上山朝顶这一时间。正月庙会形成了,庙会的规模前所未有,庙会上可以说是人山人海。碧霞宫前戏楼两侧的一副古联,不仅歌颂了浚县的秀丽山水,又感叹了梨园岁月,也道出了浚县正月庙会的空前盛况:

山水簇仙居,仰碧榭舟台,一阕清音天半绕;

香花酬众愿,看酒旗歌扇,千秋盛会里中传。

1989年成立的浚县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先后对吕祖祠、禹王庙、天齐庙、天宁寺、大石佛、碧霞宫等文物古迹进行了修缮。近年来,庙会期间连续举办社火表演大赛,使正月古庙会达到了空前规模,高峰期每日游客达30余万人。

打造豫北平原第一胜迹

远在6000年前,原始先民已在浚县繁衍生息,在浚县源起或形成望族的姓氏就达20多个;已发现、发掘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周文化等古文化遗址近30处;南北朝至明清各代建筑、石窟造像、摩崖题记、碑刻等400余处。商都迁殷后,浚地称黎,为京畿要地。1994年浚县跻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浚县历史文化名人灿若星辰:中华儒商始祖子贡,北魏尚书令李崇,唐代文坛的谢偃、王梵志,明代的王越、卢楠都是浚县人。

地以人而贵,人才辈出的浚县引得群贤毕至:孔子周游列国,曾

在浚地淇门设坛讲学;曹丕、骆宾王、王维、岑参、高适、贾岛、范成大、王阳明、王铎等在浚县留有佳作。浚县古庙会所在的大伾、浮丘两山平地突兀,景色宜人,文物古迹荟萃,摩崖题记遍布,有“登浮丘即朝东岳,攀大伾如游三壶”之称,被誉为“豫北平原第一胜迹”,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孕育了古庙会,县城与两山紧依相连,“十里城池半入山”,具有城市山林特色。观景是古庙会的一项主要内容。大伾山是禹贡名山、国家4A景区,文物荟萃,风景秀丽,尤以天宁寺的大石佛最为壮观,为佛教胜迹。 古朴自然 民间艺术百花齐放

现在,一年一度的古庙会,各种各样的活动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们。“八丈佛爷七丈楼”北侧石岩上的“子孙窑”旁,聚集着好奇欢乐的人群。传统的民间社火,扭秧歌、踩高跷、耍狮子、舞龙、竹马、武术、旱船等,热火朝天。尤为热闹的是正月十六,文艺团体纷纷登场,马戏团、驯兽团、杂技团、武术气功表演团,把庙会声势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地方小吃,香气扑鼻,铺牛肉、黄米糕、胡辣汤、酥火烧、石子馍、酸辣香麻丸子汤,不一而足,风味各异,煞是诱人。 社火各地有,唯有浚县盛。最多的一年,正月古庙会上竟有150多家社火班子参加演出。说它村村有社火真是一点儿也不夸张!为了这一场在庙会上的表演,所有的社火班子都会在头天晚上开进县城,到土地庙烧香、火神庙上供,长跪高吟,然后便是丰盛的晚宴和一夜无眠的兴奋。次日7时,社火队高擎如林的彩旗,擂动惊魂的战鼓,燃起炸不完的长鞭炮,吹响在古代战争戏中才能见到的长长尖子号,滔滔

地拥向山顶的会场,齐聚于神圣的庙前。百多场社火表演,常常到太阳西斜时还进行不完。

浚县的泥咕咕却典雅许多。它力求美观、朴素。所画多用原色,少有兼色。黑、棕做底,上绘红、黄、蓝、绿、白,颜色因是鸡蛋清调成,涂上后明光发亮,十分抢眼。泥咕咕也能吹响,尖尖的声音像孩子哭。一个会期下来,每个孩子都会得到几个,于是便鼓起腮帮子,恨不得把两眼吹花。当地风俗,年轻的媳妇和年长的老妪赶会必买泥咕咕,回去分送给见到的每一个孩子。“给个泥猴子,明年生儿子;给个咕咕鸡儿,生子又生孙儿”。孩子们拿在手里,便会扯腔扯调地喊起这地老天荒的民谣。民间崇尚童贞,相信童言的灵验。

乡情乡韵 树中原民俗文化奇葩

浚县庙会上,还有很多奇特的庙会习俗。在大伾山和浮丘山,人们随时都能看到,路边桥头寺庙内的树枝上,系着无数红头绳,还有小孩跟着游人卖红头绳。上山的游人,都会买几尺红头绳,扯断一截拴在自己上衣的纽扣上,另一截系在路边树上或庙内栅栏上,意为结缘免灾,福跟人行。系得多了,便成了庙会的一道风景。

浚县庙会上的拴娃娃,比起淮阳太昊陵庙会,仪式简单随便了很多。这儿的娃娃通常为陶瓷的药葫芦,一寸多高,上系一条约一米长的红丝线。来求子的妇女要捐一些钱,多为5元左右。求子主持者多为年轻男子,神情格外严肃,他们一手接钱,一手将娃娃给求子者,并高


浚县大伾山门票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6982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