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时间:2017-02-15 06:14:04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农村新变化

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新变化

——以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班卡乡忙中村为例

09政治班 李正美 20090140114

摘要: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此政策实施以来,全国各地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村经济一派欣欣向荣、乡风逐渐走向文明、村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升。本文以实际村落为例,见证新农村建设以来的农村新变化。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村容整洁

忙中村隶属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班卡乡,地处班卡乡西南边,距班卡乡政府所在地35公里,到乡道路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永德县68公里。东邻崇岗乡的黑龙村委会,南邻崇岗乡的税房村委会,西邻大山乡的怕红,北邻 本乡的忙东村委会。

忙中村辖甘塘、忙中、忙气、芦子箐等4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317户,有乡村人口1363人,其中:农业人口1357人,劳动力805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784人。全村国土面积12.46平方公里,海拔1800米,年平均气温16.2℃,年降水量1387毫米,适合种植甘蔗、粮食、烤烟、核桃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2606亩,人均耕地1.98亩,林地5003.5亩。我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畜牧业、第三产业等,产业主要销往县内。2009年主要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256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49.04%。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17.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83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我村目前正在发展甘蔗、烤烟、核桃等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9个产业。

生产发展:我村种植烤烟由来已久,于1996年开始种植甘蔗,在2005年以前,烤烟和甘蔗的种植都是以自愿为主,种植面积也是零星的。但2005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的颁布实施,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开始大力支持和极力鼓动村民大量种植。各种经济作物也随之引进来,村民们虽然一时难以适应和接受,但也开始逐渐种植。每家每户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收入也就越来越多,这时,村民终于尝到了种植经济作物的甜头,已经不用政府和村委会再做鼓动工作了。他们自发自愿的开始扩大种植面积,这时的烤烟和甘蔗种植已初具规模。就这样,我村的经济在不断发展。已经改变了过去那种物种单一、低科技含量、低产量的自给自足的种植业模式,而变成现在的物种多样、高科技含量、高产量的种植业模式。过去只种植玉米、小麦、水稻、豌豆、蚕豆,外加少量的黄豆、红豆、绿豆等。玉米主要用于喂养家畜,小麦和稻米用于自家食用,豌豆、蚕豆、黄豆、红豆、绿豆等量少的也主要用于自家食用,很少能有所剩余用于出售。现在绝大部分的田地用于种植甘蔗和烤烟,少部分用于种植玉米、水稻等。加之现在村民懂的使用化肥、复合肥等提产。改变了过去那种广种薄收的情况,可以说,农村的经济发展正在走上科技之路。

生活宽裕:过去的农村是: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取暖基本靠抖。但这些自2005年以后都已经基本改变甚至不复存在,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村民的生

活变得富裕,各种电器也相应的出现在村民的家中,电饭煲、电磁炉、电视、冰箱、洗衣机等。近几年,移动电话已经差不多是每人一个。摩托车、拖拉机等相对便宜的交通工具也相继出现在农村。并且,很多农户已经盖上了两层的平房,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等先进的科技产品。过去的农村,大鱼大肉就意味着过年过节,新衣新裤那也是意味着辞旧迎新,不是逢年过节,家家都是粗茶淡饭。但现在的农村谁家还这样,家家谷粮堆满仓、家家猪圈里不是几头肥头大耳的猪,即使没有这些,那也是腰包鼓鼓,想吃随时可以掏出钱来买。

村容整洁:过去的农村,路面高低不平,即使平坦,那也是下雨泥泞、天晴飞灰,遍地的猪屎牛屎,或者有的路面宽有的路面窄。但现在的农村已经改变,道路首先已经统一的加宽变平坦,加之家畜基本不再放养,猪屎牛屎减少,使得道路变得干净。有的村落甚至都由村民自发出钱铺路,用砂石水泥把整个村的路面铺平整、干净,下雨天不用再担心像过去那样的滑到、弄脏。

截止2009年底,我村已实现通电、通路、通电话、 未通有线电视、未通水,无路灯。全村有通自来水用户173户。有143户饮用井水,有316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100%)。有307户通电,没有有线电视用户,拥有电视机农户257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96.57%、0 %和69.06%);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211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30户(分别占总数的65.94%和63.75%)。我村到乡道路为通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18公里,距离集贸市场18公里。全村共拥有农用运输车1辆,拖拉机5辆,摩托车178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656亩,有效灌溉率为25.17%,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656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48亩。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24户;装有太阳能农户2户;建有小水窖24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24户。全村有2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4个自然村已通电;有4个自然村已通路;全村没有通有线电视;有4个自然村已通电话;全村没有通路灯。有4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我村农户住房以 砖木、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砖混结构房屋农户17户,有59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240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以上资料是2009年我村的实际状况,经过三年的发展,我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等各方面都又得到了发展并且还正在不断的发展中。比如今年,我村通了自来水,道路又一次的加宽和修葺,同时刚刚结束了电网改造,这些都是整个村子的大变化。还有很多是小家庭的变化,很多父母都意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很自觉自愿的送孩子上学,农村的整体受教育水平在不断上升,同时农村的整体文化素质也得到提升。这也间接的改善了农村的治安,孩子都去学校了,流氓也就相对减少,偷鸡摸狗的事也就相对减少了。随着电视的普遍使用,村民开始接受新信息、新观念,同时开始关注新政策、关心政治。

虽然我村的经济有所发展、乡风有所改善、村容有所改观,但政治民主、管理民主的意识还尚未深入村民心中,绝大部分农村都这样。虽然形式上都有所改变,但其实民主的进程在农村是很难得到生根发芽或者发展的。说起农村的民主,那就不得不提起家族政治,这是农村难以存在民主的历史根源了。

我村种植烤烟、甘蔗等经济作物,并不是如想象中那么顺利的,刚刚开始的时候,村民不愿种植,都是政府和村委会找人强制的把村民的玉米等作物铲除,逼迫村民种植的。这些事,完全没有民主可言,村民岁怨声载道,但也只能执行。

我村的村支书,从我出生到现在都是他连任。逐渐的,整个村委会里都是他的族人,很多利益都是偏向他们家族的。很多事务,都没有做到村务公开、更何谈财务公开、政务公开。村民们都是被蒙在鼓里的或者是时候才知道的。

新农村建设,应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同时兼并,但我村的新农村建设似乎忘了“管理民主”。我认为要改善这个状况应该整顿村委会人员任职制度,改变任人唯亲的现状,鼓励村民自主投票选举。

篇二:新农村新农民

把培育新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红线

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是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成果的最终受益者。建设新农村关键是培育新农民,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培养造就思想好、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焕发广大农民的激情活力,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要把培养新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红线。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建设新农村,可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还可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推动社会和谐稳定。

然而,随着城乡化进程的发展,许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从事农业的农民“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老年人已成为种地主力军,这是当前农业生产中一个紧迫问题,加上大多老年农民文化层次偏低,凭老经验务农,对新食物接受能力弱,对播种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不熟悉,这些都是与现代化农业发展要求相抵触的,阻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发展现代农业急需“新型 农民”。只有把农民培养成掌握和运用现代科级文化的新型农民,才能使农业科级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形成持续推动建设新农村的力量源泉,才能让农民共享和使用农业科级成果,推动现代农业建设,才能提高农民务农和转移就业的能力,形成增收的长效机制,才能使农民崇山科学, 1

崇尚文明,形式农村良好的社会风气。

如何培育新农民推动新农村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 加强宣传工作。相关农业部门派人下乡做宣传,发放国家关于“三农”新政策,加强转变农民观念,增强农民是农业的主体意识。

二、 加强培训教育工作。针对农民需要设计培训课程,建立健全农民技能培训体系,培养农民群众与主体地位相适应的创业能力,大力实施“知识发展战略”,着重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通过互联网、远程教育等方式提高农民群众获取、吸收、交流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为农村“可持续发展”、为农民增收提供直接动力。

三、 加大职业教育。增加农业技术课程,培养农业专技学生,加大投入,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素质。

四、 将农民带到先进村学习,拓宽种养思路。

五、 建设农村图书室,引导农民学习新技术。

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一定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高度,重视农民素质的提高,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

2

培育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八大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吹响了改革的号角,“三农”发展迎来了又一次重要机遇。三中全会公报指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要实现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三农”的目标,需要培育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

中国有13亿多的庞大人口,将近70%的人口仍然生活在农村,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约是1.5亿人。随着城乡化进程的发展,许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从事农业的农民“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老年人已成为种地主力军, 3

这是当前农业生产中一个紧迫问题,阻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发展现代农业急需“新型农民”。如何造就新农民呢?

第一,制度创新。制度缺陷与农民态度的缺陷紧密相联。态度通常支撑着制度,同时得到制度的支撑。

第二,知识与技术的传播。改善和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加强对青年农民的知识与科技培训是落实农业技术推广计划的着力点,应有一个对农民的长期教育与培训计划。

第三,把农民的农业社会习性改造为工业社会习性或发展习性,引导农民不断地市民化,积极推进农民的现代化进程。

广西一个具有5000多万人口的民族自治区,农业人口占到60%,目前广西新农村建设试点共投入14亿元用于公路和水利设施建设,用于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促进了产业开发、农业增收,解决了农民长期困扰的饮用水问题,调动了了农民筹资筹劳的积极性。通过新农村建设,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乡村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读书时以及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公益文化设施和项目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二元结构的坚冰正在打破,有效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是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农村的变化正是因为有了新政策,有了新农民的参与。建设新农村一定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从实现全面建设小4

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高度,重视农民素质的提高,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并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5

篇三: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基础

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基础 清原县政协常委 王希平

为加快推进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县政协组成调研组深入到我县部分乡村进行了调研视察,并赴吉林省图们市凉水镇、四平市铁东区叶赫满族镇、延吉市安图县万宝镇红旗村(被誉为中国朝鲜族第一村)和我省桓仁、宽甸两个满族自治县部分乡村进行了学习考察。五市县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举措和成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我们深入思考,充分论证,精心撰写,形成了调研报告。下面,我代表县政协调研组就扎实推进我县美丽乡村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提出几点建议。

一、五市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和作法

通过学习考察,我们感受到,五市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思路明晰,措施得力,成效显著,富有特色,他们的经验和作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明晰思路,强化规划引领

按照“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韵”要求,五市县用科学的规划设计提升实践水平,编制了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让规划引领建设、改造和升级,致力于推进环境、产业和文明相互支撑。四平市铁东区明确了“抓点、连线、促面”的工作思路,坚持规划、整治和建设并举,做到组织领导、示范引领、资金投入、帮扶措施、督查指导“五个强化”。桓仁、宽甸两县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桓仁县制定完善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桓仁镇和北甸子乡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大南沟村成为国家级生态村。宽甸县

确定了“四美十有”标准,河口村被国家六部委评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成为全省乃至东北地区惟一获此殊荣的乡村。

(二)整合资金,注重突出实效

五市县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实效。宽甸县积极开展美丽乡村申报创建活动,美丽乡村建设的点定在哪里,相关部门的项目和资金配套就跟到哪里,全力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集中优势,重点帮扶。如2013年,帮助青山沟镇整合省市县各类资金770多万元,对散居于山上的45户进行整体搬迁,统一标准,规范建设,依托青山沟景区,悉数办起了农家乐,每户每年住宿和餐饮净收入可达10万元左右。桓仁县“十二五”以来,整合各方资金,累计投资10多亿元,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并对全县103个行政村的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和新建。四平市铁东区强化资金投入,坚持多渠道筹资,即区上支持一点、单位部门帮扶一点、乡镇挤出一点、社会捐助一点、村民自筹一点,有效破解了建设资金难题。

(三)整治环境,改善村容村貌

四平市铁东区全面开展了以“治山、治水、治脏、治乱、治污”为主要内容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投入大量资金,重点实施了农村环境整治净化工程、高标准村屯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完善环境整治配套设施工程、退耕还林整治工程,成效显著。桓仁县加大农村环境治理投入力度,“十二五”以来,整合各方资金1.9亿元,建成生物质垃圾气化站8处、垃圾堆肥池1650立方米、污水处理设施114套,新建畜禽粪便处理中心2处、户用沼气池5132个??达到了既解决环境问题,又解决卫生问题;既解决燃料问题,又解决肥料问题;既解决生产问题,又解决生活问题。宽甸县着力

开展了“四场五化六整治”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先后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全面推进“万盏路灯进村屯”、“万座水厕进农户”等工程,使全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四)依托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五市县各乡村紧紧依托本地资源,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步伐。作为中国朝鲜族第一村,延吉市万宝镇红旗村依托毗邻长白山的区位优势,精心打造民俗特色品牌,原汁原味的朝鲜族民族风情。在这里,一幢幢具有民族传统建筑风格的白墙青瓦房整齐地排列在溪水两旁,统一的木栅栏围起一座座农家小院,86户家家院里都是“蔬果飘香绿满园”。该村逐步形成了以朝鲜族特色餐饮、民俗表演、民俗风情体验、家庭度假和农业观光为主的民俗旅游产业体系。2014年共接待游客24万人次,旅游收入1900万元。桓仁县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形成了以葡萄、山参、优质米等产业为重点的六大产业基地,培育和发展了10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示范村。其中老黑山村成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全村共发展大榛子种植基地3600多亩,年产大榛子35万公斤,人均收入达2万元。大榛子产业成为老黑山村农户致富的摇钱树,让曾经的全县经济最落后村变成如今的最富村。宽甸县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发展集观光、游览、采摘于一体的观光农业产业基地,在景区与沿线周边建设了有机蔬菜、山野菜、食用菌、花卉、中药材等示范基地,农旅结合效益明显。如今宽甸农家乐已多达2000家,农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带动了百姓致富,也将宽甸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五)创设载体,培育乡村文明

五市县积极引导农民提升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准,培养农民科学的、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形成了良好的民风、村风。万宝镇红旗村一直把村民道德建设和乡风文明培育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该村认真开展了评选“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和“美德在农家”、“不让黄赌毒邪进我家”等活动,形成了“团结友善、明礼诚信、家庭和睦、邻里互助、遵规守法”的良好风尚。桓仁县湾湾川村,以“爱家邦、美家园、传家风、睦家邻”为村训,建设了集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文化广场2处,村民在闲暇时间唱村歌、跳健身操、自编自演文艺节目,文明和谐的文化生活在村里蔚然成风。宽甸县河口村,在村“十星文明户”的基础上,按照“美丽农家”的标准,评选出家庭和谐、邻里和睦、环境整洁、产业致富的美丽农家80多户。用典型的力量感召和激励村民人人讲文明、家家有产业、户户讲和谐、共奔幸福路。

二、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我县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村屯环境美化、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弘扬乡村文明新风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新建和改造了村部、村路、巷道、边沟、院墙、卫生室、农民书屋、文化广场等,更多的农民走上了柏油路、水泥路,住进了漂亮新房,喝上了清洁自来水??二是农村面貌大为改观。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各村设置了垃圾箱,配备了保洁员,村屯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加强,卫生改厕力度加大,农村环卫保洁水平得到提升,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观。三是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结合乡村实际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绿色农业,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

农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四是道德文明素质得到提升。认真开展了“四德”主题教育进乡村活动和“道德文明示范户”、“十星级文明标兵户”等评选活动,提升了农民道德文明素质,净化了民风、村风。

几年来,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我县涌现出了一些生态优良、环境秀美、乡风文明、幸福和谐的美丽乡村。如:南口前镇王家堡村被评为国家级文明村,获得省村容村貌综合治理先进村、省环境优美村等多项荣誉称号。南山城镇大北岔村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先进村(大孤家镇王小堡村也曾获此称号)、全国法制文明村、省级卫生村等一系列荣誉称号。红透山镇成为全省宜居示范乡镇。大苏河乡沙河子村成为我省少数民俗村和全市乡村旅游的典范。

成效有目共睹,差距不容忽视,任务依然艰巨。近年来,我县美丽乡村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的变化,但也应清醒地看到,与五市县等地区相比,我们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一是进展不平衡。由于认识高度、工作力度和推进程度的不同,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县各乡、村之间发展得不平衡,有的差距还比较大。全县生态环境良好、产业特色鲜明、卫生环境整洁、乡风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所占比例还不高。二是缺乏科学规划。一些村规划意识淡薄,缺乏通盘考虑,村庄布局不尽合理;有的村虽有规划也不按规划实施,随意性强,导致规划和建设“两张皮”;有的村规划粗线条,缺乏科学性和实效性??总之,重建设、轻规划的现象在农村并不少见。三是健康文明的社会生活习惯尚未形成。有些村户垃圾乱丢弃、污水乱排放、杂物乱堆积??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情形,在一些村户中还相当程度地存在着,污染了农村的环境,制约着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四是有的村级


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6977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