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宇宙与时间的关系

时间:2017-02-14 06:00:09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陆天然:科学已证明宇宙的本质是关系

陆天然:科学已证明宇宙的本质是关系

——《互联网时代的世界观·关系宇宙》导读之二十六

由陆天然、叶舟、胡均亮合著、国务院研究室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互联网时代方法论丛书》第一卷《互联网时代的世界观·关系宇宙》指出,科学已经证明宇宙的本质就是关系。

其实老祖宗早就发现世界是由物质、能量和信息三个要素构成,只是没有进一步解释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经深入研究,现将三者的关系表述如下:

一是直观看世界——世界是物质的——实体宇宙;

二是微观看世界——世界是能量的——粒子宇宙;

三是宏观看世界——世界是信息的——关系宇宙。

三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其实是展示了人类智力的阶段性进化。

我们知道,宇宙的进化由材料和关系两个要素促成,而材料又是由什么形成呢?答案依然是关系。

人由细胞构成,细胞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电子构成,依此类推,夸克、弦、超弦,等等,只要科技无限进步,最后你找不到一个具体的静止的最小的客观实在,你只能得出一个结论:

一切材料都是关系复合体,不同层级的材料是由不同的关系复合而成。说来说去,找来找去,你无法找到最小的存在,至少至目前为止,还没有,仍在向最小的粒子寻找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最大的特征——关系粒子、关系分子、关系细胞、关系系统、关系整体、关系人、关系地球、关系宇宙,在所谓物

质世界中,你只能发现许多关系,发现许多关系的规律,如因果关系、层次关系等等,除此之外,你将了无所得。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前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从科学角度理解的“缘起性空”又是什么模样: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有趣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人类一面尽情地享受着自然科学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核能、激光、电子技术,等等,一面却不了解甚至不接受它的一些基本观念。其实这些观念有大量严谨的科学根据,不过真正懂得它们的人太少,因此没有被人们重视和接受。下面这则资料,就说明了这种状况:霍金在一次科普报告过程中只赢得了两三次掌声,全场几乎没有会心的笑——他的理论太玄奥,以至于大多数来自北大、清华的学子都说没太听懂。霍金这次讲的《宇宙的起源》,其基础是当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弦论。真正懂得这个理论的人,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敬畏、惊讶和震撼感。

施太格缪勒说:“未来世代的人们,有一天会问:20世纪的失误是什么呢?对这个问题,他们会回答说:在20世纪,一方面唯物主义哲学(它把物质说成是唯一真正的实在)不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成为现行官方世界观的组成部分,而且即使在西方哲学中,譬如在所谓身心讨论的范围内,也常常处于支配地位。

“但是另一方面,恰恰是这个物质概念始终是使这个世纪的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

这就是说,一方面以“唯物主义”为标记的哲学广为流行,而另一方面“物质”究竟是什么?却又说不清。施太格缪勒正是在这里看到了“20世纪的失误”。

你可能会问,究竟什么是物质?它为什么是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

早在古希腊时代,原子论者就猜想,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永恒的砖块,万物从它所出,最后又复归于它,它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是世界过程绝对同一的起点和终点。物质作为普遍的、不变的东西,必然是绝对的实体和基质,实体者,“实实在在”的客体之谓也,物质及其性质必须独立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是客观的实体。

后来,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继承了上述古代原子论的观点,把物质归结为具有某些绝对不变属性的质点的集合,质点概念本来是对作整体运动的固体的一种抽象,但它在液体、气体乃至热现象中的应用也获得了成功。

对于所有这些能够具有机械运动的物质形态,物理学称之为实物。在当时的自然哲学中,又称之为实体。把物质归结为物体,进而把物质看成实体,这同质量在牛顿力学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有关。

牛顿之所以把质量定义为“物质多少”的量度,就是因为在任何机械运动过程中,乃至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始终如一,质量被理所当然地看成是物质本身所绝对固有的,被看成物质不灭或实体不变原理的具体表现。

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在19世纪末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认为物质是绝对实体的唯物主义成了在20世纪处于支配地位的哲学,正如前面引用的施太格缪勒的名言所讲的。

然而,20世纪爱因斯坦发明的相对论开始揭示出了物质的实体观的谬误,首先,相对论证明质量与速度有关,同一个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考系,其质量就有不同的值。

想象一个人在推一辆没有任何阻力的小板车,只要持续推它,速度就会越来越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质量也越来越大,起初像车上堆满了木柴,然后好像是装着钢铁,最后好像是装着一个地球……当小板车达到光速时,整个宇宙好像都装在了它上面——它的质量达到无穷大。这时,无论施加多大力,它也不能运动得再快一些。

当物体运动接近光速时,不断地对物体施加能量,可物体速度的增加越来越难,那施加的能量去哪儿了呢?其实能量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化为了质量。爱因斯坦在说明物体的质量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时,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

不久后,科学家们发现了核裂变和链式反应,把部分质量变成巨大能量释放出来,现在知道原子弹的人,都相信质量可以转化成能量。

既然质量不再是不变的属性,那种认为质量是物质多少的量度的概念就失去了意义。既然物质与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能量并非“实体”,物质也就不能再被看作是实体。

与此同时,科学家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也迅速深入发展。在本世纪30年代以前,经典物理学一直认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砖块”。1932年,科学家经过研究证实:原子是由电子、中子和质子组成的。

以后,科学家们把比原子核次一级的小粒子,如质子、中子等看作是物质微观结构的第三个层次,统称为基本粒子。

1964年,美国物理学家马雷·盖尔曼大胆地提出新理论:质子和中子并非是最基本的颗粒,它们是由一种更微小的东西——夸克构成的。

为了寻找夸克,全世界优秀的物理学家奋斗了20年,虽然一些实验现象证实了夸克的存在,然而单个的夸克至今未找到,人们始终不识庐山真面目。

对此,粒子学家们的解释是:夸克是极不稳定的、寿命极短的粒子,它只能在束缚态内稳定存在,而不能单个存在。

不仅如此,迄今人们所知道的300多种基本粒子中,除少数寿命特别长的稳定粒子(如光子、中微子、电子和质子)外,其他都是瞬息即逝的,也就是说,它们往往在诞生的瞬间就已夭折。

例如,通过弱相互作用衰变的粒子有20余种。其中,π±介子的寿命大致为26×10-8秒,即π±介子经过一亿分之一秒就衰变成了其他粒子。

通过电磁相互作用衰变的粒子共两种,它们的寿命就要短得多了,π0介子的寿命是084×10-16秒,η介子的寿命是3×10-19秒。比起π±介子来,它们的寿命竟分别要短8—11个数量级。

寿命最短的,则要算通过强相互作用衰变的“共振态粒子”(如Δ粒子、Σ粒子等),它们的伙伴特别多,占基本粒子家族成员的一半以上,共200多种。它们的寿命之短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以至于人们很难用确切的形容词来描述它们的衰变过程;粒子物理学家即使利用最优秀的实验手段也无法直接测量它们,而只能用间接的方法推算出它们的寿命,它们只能生活一千万亿亿分之一秒左右,即寿命大致是10-28秒。

为什么绝大多数基本粒子都如此短命?如何理解我们的物质世界就是建立在这些瞬息即逝的“砖块”上?

在20世纪的后期,物理学的一个前沿领域——弦论的发展又使我们对物质的看法更进了一步。

篇二: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研究和发展的过程,从“天圆地方说”到“地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三:陆天然:关系是宇宙唯一的实在

陆天然:关系是宇宙唯一的实在

——《互联网时代的世界观·关系宇宙》导读之二十五

由陆天然、叶舟、胡均亮合著、国务院研究室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互联网时代方法论丛书》第一卷《互联网时代的世界观·关系宇宙》指出,关系是宇宙唯一的实在。

我们每天都在面对现实,最难理解的就是现实。正因为如此,思想总是落后于现实。互联网作为一场全新的技术革命,对社会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互联网迅速地改变和重塑着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使其经历着一场解构与重构的革命,形成和凸显着一种全新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运行模式。由此,中国社会在交往互动、舆论表达、利益诉求、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于传统的新特性。

如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式,全面地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将世界各地的信息和个人联系在一起,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强大的交往沟通工具,具有全球性、普遍性、无限性、匿名性等特征。通过一系列的交往形式创新,互联网改变了中国人的交往与互动的模式。从技术角度上讲,互联网无疑提供了人类生活方式的一个新工具。实践证明,互联网是由各种各样的主体为了资源交易与关系强化的目的建立起来的一种资源共享和整合平台。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互联网来完成日常生活中的诸多事务,如购物、教育培训、信息查询等。从深层角度上看,互联网提供的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也在空间上重塑了人们的活动场所。

革命未动,理论先行。我们都知道马云、马化腾、雷军等都是靠互联网发家致富的,但许多人并不知道,真正可敬的是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想从互联网中开发出一套适合当今时代的全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活观、健康观等。从他们的各种言论中看出,他们没有做到。不是他们没有能力做到,而是因为他们没有大段时间去闭关静虑,可喜的是他们这些年已经为此事进行了大量的观点积累,假以时日,他们也会得出“关系宇宙”的世界观。

言归正传,今天一个崭新的互联网时代既然已经来临,我们就有必要从根本上找到与互联网相匹配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实践论。

我们团队大胆构想、多方论证,总结出了互联网时代相匹配的世界观——关系宇宙。我们认为——关系是宇宙唯一的实在。

我们通过对宏观、微观和宇观世界的观察,最终发现:人们所看到的、所谈论的个体存在,实际上都是不真实的,都只是一种表象,唯一真实的则是存在内部之间和存在与存在之间的关系,简称“存在即关系”。

关系像是一张流动着的网,个体存在则是这网上的结点。因为网上的每一个“结点”都处在不断的分解与组合之中,只能说这“网”是真实的,而“结点”都是不真实的。“结点”就是个体存在,“网”就是关系。个体存在因被关系所定义而获得相对真实。正如天空是存在的,云来云去,只是表面现象。

将“存在即关系”命题和真实的宇宙复合在一起,就得到了另一命题“宇宙即关系”——宇宙以关系形式而非个体存在形式存在着,“宇宙即关系”是“存在即关系”这一命题的引伸形式。于是,便将我们生存的宇宙称之为——关系宇宙。

然而,在十分局限和功利的人生中,我们只看到近处的关系,只看到直接的利益关系,而看不到事物之间隐在的逻辑关系,更看不到大时空背景下的隐秘的依存关系,下面这个故事就是证明:

100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但鹿群的后面,常常跟着贪婪而凶残的狼,它们总在寻找机会对鹿下毒手。那时森林里大约有4000只鹿,人们要时刻提防狼的暗算。

当地居民恨透了狼。他们组成了狩猎队,到森林中捕杀狼。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在青烟袅袅的枪口下,狼一个跟着一个,哀嚎着倒在血泊中。凯巴伯森林的枪声响了25年,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总共被杀掉6000多只。

凯巴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10万只。可是,随着鹿群的大量繁殖,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灌木、小树、嫩枝、树皮……一切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褪,枯黄在蔓延。紧接着,更大的灾难降临了。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6万只。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了8000只病鹿。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狼吃掉一些鹿,使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森林也就不会被糟蹋得这么惨;同时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反倒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作者/《互联网时代方法论丛书》主编、中国互联网方法论课题研究中心主任)


宇宙与时间的关系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6803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