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清真寺牌匾

时间:2017-02-13 07:10:40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回族色彩观

一粒沙子中可以窥见大海,一个民族对色彩的偏好,也会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审美观。

爱美的回族,以绿色、白色、黑色形成了一个民族的“三原色”,并与蓝色、黄色、红色等具有东方神韵的色彩,共同编织起回族的色彩审美观。回族穆斯林的这类色彩审美观,往往透过清真寺建筑、陵墓、民居建筑及装饰,以及服饰的款式、色彩得到集中体现。 万绿丛中一点红,是绿衬托出一点不凡的红,是绿在瞬间改变了人们的视觉。浓淡相间的绿色,使人时刻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希望。绿是天人和谐的表征,是天人和谐的杰作。绿是大地的本色,孕育着生命,给大地创造着美好与收获。绿色,是伊斯兰文化的底色之一,也是伊斯兰和平、安宁的本意象征,更是回族穆斯林最喜爱的颜色之一。

伊斯兰教发源并传播于阿拉伯半岛,当地以沙漠为主的自然环境,熏陶了以游牧为生的阿拉伯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在茫茫的阿拉伯沙漠中,焦灼的黄沙,沙天一色的空旷浩瀚,使得阿拉伯穆斯林对绿洲和绿色充满了渴望。绿洲是生命的象征,是希望和力量的源泉所在,也是阿拉伯穆斯林安身立命的幸福家园。沙漠中的片片绿洲,点燃起生命之光,养育了牛、羊、骆驼和人,是阿拉伯穆斯林俯仰天地、思考社会人生的理想栖息地。那苍茫黄沙中的点点绿色,生命之源的一泓清水,培育出追求绿色、欣赏绿色、尊重绿色、爱好绿色的色彩观。而且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上,阿拉伯帝国时期的不同王朝,以及后来从阿拉伯帝国独立出来的埃及法蒂玛王朝都有各自崇尚的旗帜、服饰颜色。据此,中国史籍把倭玛亚王朝(公元661―750年)称为“白衣大食”;将阿拔斯王朝(公元750―1258年)称为“黑衣大食”;将法蒂玛王朝(公元909―1171年)称为“绿衣大食”。

从此,绿色、黑色与白色成为全世界穆斯林共同喜好的颜色。每当天清气爽,我驻足在西北穆斯林聚居的村镇,眺望那镶嵌在清真寺尖顶之上的一弯绿色的新月时,深邃的蓝天下,新月直指高空,指向浩瀚的宇宙,给人以优美而无限的遐想。

崇绿,是全世界穆斯林共有的文化心理。清真寺的穹顶和邦克楼多是清一色的绿,礼拜殿里外装饰中也大多以绿色为主调;清真商店的牌匾,清真食品的商标、包装,回族穆斯林家里悬挂或粘贴的祈安词,大多以绿色为基调。中国回族穆斯林继承和保持了喜好绿色的传统,并在日常民居、寺院建筑、服饰装扮中,都突出了对绿色的偏好。

绿色,作为中性色,表情安详而富有生气,恬淡而充满活力,优美而富有生命意蕴。回族穆斯林常用绿色来涂抹清真寺屋顶的尖顶圆包、邦克楼顶,或用绿色油漆礼拜殿内的门窗,或者在礼拜殿木地板上铺盖绿色的地毯。今天,你如果漫步在银川南关清真大寺内,就能够看到礼拜殿顶上那翠绿柔和的三个尖顶圆包,高耸在云天;还有清真大寺周围修葺一新的具有浓郁伊斯兰建筑风格的绿色尖拱屋顶和门楣,新颖别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在西北地区的黄土高原深处,在许多回族穆斯林聚居的村镇,都建有大小规模不一、风格迥异的清真寺,大多以绿色为装饰基调,很少看到大红大紫的单一色彩,被苍茫起伏的黄土塬丘衬托得分外醒目、清新。

回族穆斯林在开斋节、宰牲节期间,还喜欢在清真寺礼拜殿前或屋顶廊檐上插上绿色的旗帜,上面绣有白色或者紫色等多色彩的《古兰经》经文或者节日祝福语,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绿色还是穆斯林女性喜欢穿戴的颜色。西北河湟地区,如西宁市、临夏市的回族穆斯林少女、少妇们,喜欢戴绿色的盖头或者头巾,充满青春的生机和纯真气息。

白色纯洁而清朗,也是回族穆斯林喜好的颜色之一。白色象征纯洁,回族穆斯林崇尚白色,也有其深厚的文化根源。其一,伊斯兰教发源地为阿拉伯半岛,阿拉伯人崇尚白色是因为当地气候炎热,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因此他们为了遮阳和防辐射,都喜欢用白色头巾包头,穿白色长袍,用白色石头砌房,在酷热中保持着居室以及身体的凉爽。这种生活与建筑习俗潜移默化地积淀在阿拉伯穆斯林的审美意识中,并逐渐演变为穆斯林的审美情感与建筑美学观。同时,白色也象征着清净无染、纯洁至真的审美意蕴,并象征着一个合格的穆

斯林高尚的人格与道德修养境界。其二,每年一度的朝觐功课可以说是象征纯洁、团结与和谐的穆斯林大会。期间,全世界穆斯林中的朝觐者云集伊斯兰圣地――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天房“卡尔白”。2009年11月26日,近三百万身穿白色戒衣的朝觐者,站立于圣城麦加以东的阿拉法特山,标志着麦加朝觐进入高潮。当所有的朝觐者在踏上圣地前脱去常服换上戒衣,互相面面相觑时发现,彼此一样,本无区别,贵贱高低之分都是人类自造的标签。所有的人都穿着两片不加缝制的白布做成的戒衣,看不到财产和地位的差异,也脱去了人间的各种虚伪和炫耀。在这片白色涌动的海洋中,每一位参加仪式的穆斯林都受到前所未有的感染和身心洗礼。其三,回族穆斯林在承继伊斯兰文化中崇尚白色的传统的同时,又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视白色为纯洁无瑕的心理影响,逐渐形成了回族崇尚白色的审美心理。而在回族穆斯林的服饰与民居、清真寺的建筑中,白色是装扮和装饰的主色调之一。

回族穆斯林男子平时爱戴白色的无檐儿圆帽,称为“号帽”、“礼拜帽”、“巴巴帽”等。一般礼拜时戴,平时也戴,以白布制成。西北河湟地区一带的回族穆斯林,平时在家爱戴白色无檐儿针织套花软圆帽,这种白帽带有简单几何图案或缀有素色花边,轻盈、美观。回族穆斯林男子,特别是西北地区许多城乡的回族穆斯林中老年男子,不但喜欢戴白帽,而且还喜欢穿白色的袍子和衣服,有些阿訇或者满拉在清真寺领拜或者参加节日活动时,还喜欢戴白、灰、黄、绿、红、黑等色的“戴斯达尔”(缠头巾),以示庄重。

回族穆斯林女性也有戴盖头的传统。盖头通常有白、青、绿三种,盖头将女性的耳朵、头发、脖子都遮在里边,从头顶披至肩上。青年妇女戴绿色盖头,清新秀丽;中年妇女戴黑色盖头,清雅庄重;老年妇女戴白色盖头,清净洁白。过去一些青壮年妇女多戴圆顶撮口白帽,旁绣花朵,显得灵巧素雅,俊俏秀美。同时,老年妇女冬天多戴黑、褐色头巾,夏天搭白纱巾;中年妇女冬天戴红、绿、蓝色头巾,夏天戴轻薄红绿纱巾。回族妇女披戴各色盖头、纱巾,婀娜多姿,十分俏丽。

回族的葬礼上,以白色为主调。参加葬礼的每一个男性,都要戴着白色的号帽。将亡者埋体沐浴净身,以白布裹身,在清真寺内由开学阿訇主持殡礼。亡者生前的亲朋好友和周围穆斯林踊跃参加,以告慰亡者。随后大家将亡者抬上特制的埋体匣子,用车送到穆斯林公墓下葬。在墓地,头戴号帽的回族穆斯林熙熙攘攘,这里变成了白帽子的海洋,人们个个神情肃穆,给这片苍茫的黄土地平添了一道宁静而壮观的风景。

白色在回族穆斯林的清真寺与民居建筑装饰中也是常用的颜色。如许多清真寺大殿内壁、民居内外的墙壁和某些梁、柱、椽、天花板粉刷为白色。由于大面积的白色粉饰,使清真寺大殿和民居内部显得宽敞、明亮,增强了光照的效果。置身其中,室内四壁和顶部的大面积白色粉饰,往往使人感到沉静、肃穆、刚劲有力、朴素、开朗、轻松。

穆斯林男子一般头戴黑、白两色号帽(俗称“回回帽”),身穿白土布对襟上衣(西北地区回族一般称“尕汗搭”)。扎腰带,前腰和下穗处绣牡丹花,多结婚时用,平时扎一般粗布。外着青布黑马甲、黑色或蓝色长裤,穿白土布袜子(袜头及后跟处纳花)、黑布鞋或用白线钩的线帮鞋。号帽颜色因年龄而异,已婚青年及老年人均戴黑青色,未婚青年戴白色或紫红色,小孩戴白色,也有的戴黑色或用白线钩成的号帽。中老年妇女一般内穿普通袖旗袍、深灰色过膝坎肩,戴过膝长的黑盖头(六十岁以上者戴白盖头)。少女戴绿盖头,结婚时穿粉红色长袍、绣花鞋,平时喜艳色,如绿裤子、玫瑰红斜襟短褂,背心前后胸均绣花。有的地区戴齐腰长的短盖头。女孩九岁以前不戴盖头,头顶常排一大排花发卡,穿中式艳丽短裤褂和短绣花背心及绣花鞋;成年女性一般出门须戴盖头。西北地区的回族穆斯林老年妇女,大多喜欢穿戴黑色衣冠和盖头,黑色的服饰表达着老年人庄重、深沉,处变不惊,坦然面对生活的达观心态。同时,黑衣、黑裤、黑顶帽、黑盖头,在举手投足的一刹那给人以庄严的想象和纯净的心情。

回族除了喜好绿色、白色、黑色之外,还喜好用蓝色、黄色、红色等色调。

蓝色也是全世界穆斯林喜好的颜色之一,穆斯林将蓝色用来装扮清真寺、民居等,如土耳其著名的蓝色清真寺,是一座最具代表性的伊斯兰建筑。这座奥斯曼王朝的绝美建筑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旧城区中,它建于十七世纪初(公元1609年)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最强盛时期。蓝色清真寺的得名来自其内壁以两万多块蓝色调的彩釉瓷砖嵌饰,阳光透过正中央圆顶的两百六十扇窗户照射进来,金蓝交灿,美得令人屏息。蓝色清真寺内墙壁全部用蓝、白两色的瓷砖装饰,光线透过彩色玻璃射入,反射在蓝色的瓷砖上,放出奇幻迷离的色彩。夏季夜晚来临时,这里便射出耀眼的光辉,传出悦耳的诵经声。

蓝色是浩渺的海洋和广阔天空的颜色。在大自然中,海洋是湛蓝的,它深邃而神秘,里面有无数奇珍异宝。用这种大自然的本色作为穆斯林民居的色彩之一,也反映出回族穆斯林审美文化的一些特征。

蓝色,轻重适中,明暗适当,鲜而不艳,基调欢快、轻松,不压抑,给人以一种沉静的前进感,不会使人心烦。作为主要用于装饰匾额、家具、室内装饰的蓝色,属于重蓝色,它彩度较高而明度较低,主要作为背景衬托。蓝色属于冷色和前进色,并给人以收缩的感觉。从视觉上说,重蓝色刺激性较弱而呈沉静,显得鲜艳而冷硬,表情阴郁,是一种重色。所以,这种蓝色一般在回族穆斯林的建筑中,并不大量使用或大面积使用。即使在装饰中使用,一般中间也要饰以炫目的金黄色、黄色或其他浅色调的图案、阿拉伯文字,用兴奋、欢快、温暖、膨胀的轻色、软色来和背景蓝色形成对比,打造视觉冲突产生的审美效果。回族穆斯林民居内部墙壁上的阿文中堂、条幅、玻璃画等装饰品,有些使用蓝色。这种装饰在西北河湟地区的西宁、临夏和宁夏西海固的民居中较多。在炎热的夏季,当我们走进这些淳朴而装饰简洁、明快又清爽的回族穆斯林民居时,凉爽扑面而来;而在寒冬腊月,如果进入同样的民居,蓝色的装饰让人感到有点冷峻,就是屋内火炉融融,茶水滚烫,人也会感到一丝丝清凉。 回青瓷也是回族穆斯林喜好蓝色的历史文物见证。明代云南的回族,利用当地生产的优质石青作为瓷器点色之用,烧制出的瓷器釉彩呈深蓝色,光耀夺目,胜于蓝色,被誉为“回青瓷”。回青瓷有花瓶、瓷碗、茶壶、屏风等,其图案带有浓郁的伊斯兰色彩,大多为花卉、云纹、几何图案、阿拉伯文等。饰纹工细,布局严谨繁复;白底青花,既饱满,又素雅,也有的缀上红花,但整体依然以青花为主,仍给人以文秀之感。除色泽幽亮悦目外,回青花瓶还以薄釉轻胎、造型精美闻名;回青屏风配上木架,也显得古朴、清秀。回青的冷色,与伊斯兰教严肃、庄重而又平和的气氛相协调,因而很受中东、中亚穆斯林的欢迎。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回青瓷传入内地,宫廷亦视之为珍品。至嘉靖、万历时期(公元1522―1619年),回青瓷盛极一时,成为青花瓷中的上品,受到世人的青睐。回青瓷以及其他一些瓷器、金银器的中阿友好交流轨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回族穆斯林独到的审美观念及其艺术的兼容性和广博性,表明了回族穆斯林是一个善于学习、吸收其他兄弟民族文化,综合创新和适应性很强的民族。

黄色也是穆斯林喜爱的颜色之一。土黄色是黄土的自然色,在西北地区,黄土高原生土建筑的窑洞、半生土建筑的土坯墙及平顶房的外表或者屋顶,大多呈现出黄土的本色,成为建筑物的基色。它意味着回族穆斯林与黄土地息息相关,与苍茫而雄浑的黄土高原相依为命、和谐共处,与中华文明相濡以沫。世世代代以农耕为经济基础,兼营商业的回族穆斯林,对大地和居住环境有着血浓于水的情义。在干燥而浑厚的黄土高原深处,当地汉族的农民民居往往在土坯墙外饰以白灰,以使民居外观明亮光洁。但回、东乡、保安、撒拉等民族民居外墙却大多保留土坯墙的原状,或者仅以黄泥掺上麦草抹平;房顶也不覆盖瓦片,只用草泥抹上一层厚厚的房泥,冬暖夏凉。走在苍茫起伏的黄土塬上,远处的山村与黄土地融为一体,村山一色,有时竟浑然难辨。西北地区回族穆斯林村庄和民居建筑的这些自然原色景观,映现着回族穆斯林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怀抱的历史文化脉搏。

尽管中东地区的穆斯林在日常建筑和装饰中,很少使用红色,但回族穆斯林在清真寺、

民居建筑中比较喜欢使用红色。这是回族穆斯林受了汉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一般蕴涵着醒目、庄重、喜庆、吉祥等文化含义。例如北京故宫的红墙和黑色的琉璃瓦相互映衬,庄重醒目,显示出中国明清皇宫建筑的雍容华贵、威严气派;还有许多官宦人家以及著名佛道庙观,也把主体建筑的梁、柱、枋、门、窗等油饰成大红颜色,以此表达庄重、醒目、吉祥、喜庆之意。而民间在喜庆的婚礼、节日期间,新娘子的鲜红色衣装、红色匾额、红色灯笼、大红喜字、形态各异的大红色剪纸等,增添了婚庆节日的喜庆隆重气氛。这一审美色彩在汉族等兄弟民族中普遍流行,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尚红的审美文化心理。

回族穆斯林长期散居中华大地,与汉族等兄弟民族相互杂居共处,相濡以沫,在日常生活中礼尚往来、友好交往,互通有无;在相互学习中也逐步接受并认可了色彩的传统审美意义。对红色的喜爱,也反映在回族穆斯林的一些建筑及其装饰当中。回族穆斯林一般使用的红色多为大红、鲜红色。从视觉效果上看,红色给人以奋力前进、膨胀、空间扩大之感。在色的表情上,它刺激性强,给人以强烈的兴奋感、温暖感,显得坚强有力、鲜艳、欢快、色重,而这与它所隐含的审美文化意蕴是和谐一致的。内地回族穆斯林的一些清真寺和陵墓,其木柱、门窗、栏杆等,全部油漆成大红色。地处甘肃甘南的西道堂,有一处被誉为“东方乌玛”的“大房子”建筑,别具一格。这所大房子建于1944年,依山坐北朝南而建。平面布局与当地藏式民居“庄廓”极为相近,高大、厚重的院墙面向院内环绕布置,形成一个四四方方的“回”字形布局。大房子的上房为五开间,再加上左右两端位于四方形角落被东西厢房挡住的两开间,共七开间。这种建筑造型,当地人称做“明五暗七”。大房子的东西厢房也为七开间,上房和厢房均为二层楼房。整个建筑犹如一座城堡,雄浑威严、端庄沉稳、棱角分明。大房子的外部廊檐均用鲜亮的红漆油饰,特别醒目。大房子正面的圆形窗户、大门入口门楼上的琉璃瓦、内院廊檐的支撑窗内部、室内中堂等用绿色装饰,而大房子室内墙面除了中堂和挂毯外全部留白,纯洁而明亮。像这种主体建筑主要外观通用大红色的装饰风格,是当地回族穆斯林的一大创新。

回族穆斯林作为东方两大文明交互滋养和培育的民族,她的精神世界是丰富而深沉的。作为一个追求真善美的民族,对绿色、白色、黑色、蓝色、黄色、红色等多种色彩的选择性喜好,映照着回族穆斯林独到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而透过这一民族色彩观,我们可以走近回族、了解回族,进而认识和理解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精神和物质文化世界。

篇二:石嘴山中街清真寺简介

石嘴山中街清真寺简介

石嘴山中街清真寺坐落在石嘴山市惠农区繁华地带-----中街。是宁夏北部地区最著名、古老的清真寺之一

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当时由石嘴子20余户回民集资初建,所建大殿15间,厢房10间。同治八年(1869年)西北回民起义失败后,该寺遭到破坏。光绪14年(1888年)从各地迁居石嘴山的回民日益增多,回族群众又集资重建了一座15间的清真寺,1926年又续建6间。大殿不施彩画,寺门为3间7檀歇山顶、左右设卷棚顶便门,大殿正对大门。建设布局逐渐升高,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气势雄伟、美丽壮观、高雅明静、装饰以精美的砖木雕刻而成,风格独具。清真寺选址位于石嘴子的黄河古道高坎之上,与广阔的鄂尔多斯草原遥遥相望。在近代有关中国清真寺建筑的专著中均有记载。

民国时期。冯玉祥、白崇禧等国民党军政要人曾为该寺题字。民初,随着国外洋行不断渗入和大量收购西北羊毛,石嘴山一时成为西北羊毛交易的中心和中转站,陕甘宁青内蒙等地的羊毛收购后,大都由石嘴山走黄河水路再走陆路,装运到天津的洋行总部。该寺在这一时期不断的扩建和已经形成的规模与此不无关系。寺内原有英商洋行赠匾。现在寺中还保存着一块民国2年北平清真大寺教长王世龙,同心预旺清真大寺教长虎镇林及北平天桥清真大寺教长王彦校赠送的题为"昌明真教"的牌匾。民国二十七年,政府教育部门派边疆教育指导员金玉书到民族地区考察,曾到寺中检查指导。当时宁夏办有学校8所,石嘴山中街清真寺是其中之一。民国二十八年,宁夏省立石嘴山回汉初级小学就设在该寺,由省政府投资兴建。民国二十九年寺内厢房处办有中阿学校,培养对象是小学老师和满拉、阿訇。中阿学校校长有牛德义担任、教育主任是解放后曾任自治区伊斯兰教协会主席叶振刚。民国三十七年该校撤销。1958年和石嘴山市完全小学合并。1966年,“文革”中,在破“四旧”时被拆毁。建筑材料被园艺公社14个生产队拆分,仅剩几间水房,分给了当时的园艺二队,被用于开设豆腐坊。

十年"文革”结束后,时光进入了八十年代初。随着拨乱反正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恢复逐渐落实,本教坊穆斯林群众渴望重建新寺。在王尔斯阿訇(哈只)、马炳德、杨少汉学董等穆斯林群众捐资的共同努力和政府相关部门支持下,由群众捐资又在寺原址,重建了两层八卦尖顶仿清古典式清真大殿,分上、下层,面积为500平方米。

2009年3月,该寺被宁夏回族自治区建委检测后,认定该建筑系危楼。为彻底消除隐患,该教长(阿訇)马兴涛、主任(学董)牛其平及其寺管会成员多次酝酿召集群众开会,频繁与各级政府、部门交涉协商,最终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宗教事务管理局下发(2009)17号文字批复;同意石嘴山市和惠农区两级政府意见,在原地重建。并把以前原系该清真寺的土地重新归拨给该清真寺使用。

2010年5月13日、新寺正式破土动工。用地面积4304平方米,2011年10月15日该寺全部竣工。新落成的石嘴山中街清真寺建筑风格为中阿辉映式,前廊南北两侧竖立着高41米、相互对称对等高耸入云的邦克楼,大殿中央球状的穹隆圆顶造形两侧,是辅助相称的两个小邦克楼。大殿是三面透明式中空玻璃墙建筑,彰显伊斯兰风貌的现代气息。寺前脸廊沿上方铺设绿色琉璃瓦,寺正门前脸是尖脊翼角斗拱细部组成。正前脸用经文标注,上方由中文标识寺名,进大殿需上26级台阶,系钢筋混泥土整体浇灌结构,大殿建筑总面积两层共为1242平方米。寺呈正方形台阶式整体结构。是石嘴山地区的一处重要景观。 祈求伟大的养主意欲更多的穆斯林步入清真寺礼拜学习,阿米乃

篇三:西安清真寺

西安小皮院清真寺

西安小皮院清真寺位于古城西安市中心的小皮院巷内,东邻市政府大院(亦是明清陕西巡抚衙门所在地)。它以悠久的历史和为穆斯林培养出大批有成就的宗教学者而著称于世,并受到海内外人士的关注。至今,每逢礼拜时,八方信众来此礼拜祈祷,朗朗诵经声不绝于耳,

宗教生活景象犹如当年。

据寺内原碑(已毁)和现存碑文记载,小皮院清真寺原名?真教寺?、?万寿寺?,又因其在化觉巷清真大寺(也叫东大寺)以北,且规模较大,亦称?北大寺"。据传,该寺兴建于唐末,宋徽宗(大观)丁亥年(1107年),真教寺为长安京兆四坊旧有?清真寺?,是西安伊斯兰教最早建筑之一。

该寺敕建于元仁宗皇庆元年即公元1312年。据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岁次正月敕匾该寺(百字赞)和明万历三十九年至四十二年(1611—1614年)间重修寺碑记曰:?‘天方之一脉,肇于唐初,盛于大元,皇庆(仁宗)年间,以迄于今,历千余载。’为进士马士骐撰,

其新野回回人也?(见马以愚《中国回教史鉴》100页)

该寺是一座具有中国传统宫殿建筑艺术形式的伊斯兰教寺院,占地面积5986平方米,东西长146米,南北宽41米,总建筑面积2032平方米,分四进院落。大门阔三间,坐南向北,歇山屋顶.九脊四面坡翼角单昂斗拱,山墙码头下部为石雕,上部为水磨砖雕,两边内墙砖雕凹壁,门两边各有大鼓石,前檐两次问各臵木栅栏,中臵净面门,上悬?清真北大寺?木匾,后檐屏风门,直菱窗。一进院落正面为清

真女寺,单檐硬山顶。院东有大照壁一座,两侧有配壁.均系水磨砖雕,壁顶五脊四面坡青瓦覆面,大照壁以东为沐浴室。

西面中间是二道门,房三问,单檐硬山顶,前后带护廊。前檐直菱窗,后檐双交梅花四扇推窗,前檐两边有刻花下马石两个,后檐两

侧各有卷棚式屋面月亮门,

门两侧有配墙,雕花凹壁,

内刻库法体和三一体的《古

兰经》文,花墙北厢房两间

为基建办公室,南边厢房两

间为亡人清水房。

二进院,南北两侧各有厢房

五间,单檐硬山顶,带护廊,

中三间房安装格扇门,上部

格眼为三交六宛菱花,中部

腰花板下部群板均为花卉

雕刻,两边间房为四扇推

窗,双交梅花图案,南为寺

管会办公室,北为满拉(学

员)学习和休息处。正西门楼三座俗称?连三门?,全系水磨砖雕,中门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翼角飞檐,单昂斗拱,九脊四面坡,青瓦履面。内墙为雕花凹壁,门内外精刻砖雕撰联,前为?认主独一,正信靠求知滋润培育;遵圣教诲,主道须务实躬身力行。"后面为?一生行善,远名远利;两世求福,不偏不倚。?内臵放明万历42

年重修真教

寺碑和地契,山门两侧角门楼建于二进院地平线上,五脊两面坡硬山顶,青瓦覆面,东面雕花,《古兰经》文凹壁装心,西面翼角飞檐单昂斗拱,三面坡青瓦覆面,两侧有砖雕配墙,凹面刻有库法体和三一

体的《古兰经》文。

下石台阶进三进院,南、北各有小厢房三间,均为满拉习经室。北厢房中部为寺小门(俗称腰门),门为砖雕,门楣上刻有?全体归真?四字:门两边有下方上网顶八角的栓马桩。沿寺小门下台阶向西,南、北各有二间房和三间格扇门的厢房共五问,俗称南北厅子。南为伊麻目、阿訇议事之地,北为讲经堂和主讲阿訇居住室。院内臵草坪花卉、鱼池,中臵太湖奇石。院中青石引路三条,中央为御道,上有石雕遮阴棚,走廊下有两排石坐凳。坡面镶有高浮雕敕赐盘龙戏珠雕石一面,

周边围以文房八宝图案。沿两侧石级而上,为四进院大月台,正面为三路花岗岩引路,大方青砖砌地面。月台上有石牌坊、石栏杆、石月亮、石座、石盆、石山、石桌、石柱、石凳,是一组精美的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群,台前三面有石雕围栏杆,东沿正中立四柱三门石牌坊一座,东刻?恒承玄妙?,上款为?明万历岁次仲秋之念?,西刻有?感格昊苍?,下款为?博士子弟马化龙敬题?。南北石栏中部各有石阶踏步与三进院平,与踏步相对各有砖雕大照壁一座,两侧有配壁,五脊四面坡清沟平、筒瓦覆面。西端正面为全寺主建筑的礼拜大殿,面阔七问,内为九间,深四间带前廊,为单檐歇山顶,九脊四面坡与后殿连接;后殿面阔三间,三面环廊,为四角重檐攒尖顶,四脊四面坡,檐下为五彩斗拱双下昂。孔雀兰琉璃瓦覆面,前、后殿采用勾连搭式连卷在一起,平面呈?品?字形,前殿为三架梁莲花枕结构,十一檩十椽,雁尾槽挂椽板。后殿建筑风格独特,无内梁,斗拱出挑,层层内收,中部内顶为八角藻井,藻井镶《古兰经》文图案。整座礼拜殿为大木构架,保持着明代建筑艺术风格,前后殿角门均为砖雕,后殿推窗为两层,外直菱窗,内为双交梅花图案,前殿五问为格扇门,两边间为双交梅花图案推窗,格扇门上部为三交灯球六宛菱花,中部腰花板为博古,下部群板为山水花卉图案,整体效果炫烨耀目,流光溢彩,前殿屋面脊中央安放圆双层莲花瓣、葫芦形风磨铜顶,最大直径O.75米,高1.7米,后殿屋面中为二层莲花瓣须眉座鎏金圆顶,前后殿内墙板和后殿天棚、藻井饰以彩绘,沥粉贴金,仍然保持宋、元时期缠枝莲卷草纹饰艺术风格,图案皆由各种阿拉伯文艺术体书写的《古兰经》文与蔓草花纹饰构成,图案呈现出中国伊斯兰教寺院独特的风


清真寺牌匾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6691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