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重阳节教学设计

时间:2017-02-11 18:37:16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重阳节的传说教学设计

《重阳节的传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宜阳县香鹿山镇官庄小学 周巧仙 教材分析:

《重阳节的传说》是一篇民间传说,也是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由来,讲的是古时候,汝河有个名叫桓景的人,在经历瘟疫肆虐、家破人亡的痛楚之后,决心拜师学艺,在历经艰险学有所成后铲除了瘟魔的故事,赞扬了桓景为民除害的精神。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来理解。教学时,我主要侧重抓住重点语段、重点词句,以读促悟来理解课文。

学情分析:

学生知道如今的重阳节是老人的节日,有部分学生知道重阳节的一些习俗,但几乎没有人知道重阳节的传说。学生喜欢传说故事,学习的兴趣浓厚。课文很好理解。课前要布置学生收集与重阳节有关的诗句和资料,了解重阳节的习俗。让学生在故事中体会精神明白道理。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内容,知道重阳节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抓住课文中重点部分、重点语段仔细体会。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桓景为民除害的精神品质。

3、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遇到困难都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重阳节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抓住课文重点语段、重点词语深入理解感悟。

教学难点:

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在第五单元学习了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现在我们一起配乐朗诵一下。(出示课件)

师:孩子们发现了吗,这首古诗和哪个节日有关呢?(重阳节)

师:上节课,我们对重阳节的传说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继续走进课文,去聆听那动人的传说。(板书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这篇课文的生字词,我来考考大家。(出示课件)

师:我们还知道了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课文讲述了桓景为了百姓,历尽艰辛拜师学艺,斩妖除魔为民除害的故事。)

二、细读感悟,体会精神。

(一)课件出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桓景是怎样拜师学艺的?请用“——”画出相关语句。

<2>、桓景是怎样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请用 “~~~”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1>学习第一部分桓景拜师学艺

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句子1: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A: 出示: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山,蹚(tāng)过了一条河,磨破了一双鞋,见到了费长房。

B:从这些不同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历尽艰辛、执着追求)板书

C:你能读出感受,谁来试试

D:指导朗读:是一座山吗?(不是)从哪里知道的?(一座又一座????)除了翻过一座又一座的山还趟过了一条又一条的河,多不容易呀。谁来读读? E:桓景在路上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可能会遇到野兽,有生命危险;他的干粮吃完了,鞋磨破了,他挨饿受冻。山路很危险,有几次夜里赶路他差点摔下山崖?) ?

F:指导引读:遇到这么多困难,他为什么仍不放弃(出示课件)桓景病好后,一心想除掉瘟魔,让乡亲们不再受害。(感受桓景为民除害的决心异常坚定。) G:瘟魔拆散了一个个快乐、和睦的家庭,桓景眼睁睁地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去,他的心情怎么样,他会想些什么?

(桓景很难过。他想一定要为家人报仇。

桓景很伤心。他想一定要除掉瘟魔,不要让瘟魔再害人了。

桓景看到家人死去,伤心得都哭了。他想,不管有多困难,一定要学好武艺,杀死瘟魔。)

H:就是这种一定要斩妖除魔的信念支撑着桓景,他排除万难去拜师学艺,让我们再读读这句话。(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I、桓景见到了费长房时,他会是什么样子的?(衣服和鞋子都破了,身上可能还有伤,桓景一定又黑又瘦?) ?

J、如果你是费长房,你会说什么?

句子2: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就一了身好武艺。

过度:桓景的真诚打动了费长房,费长房收下了桓景这个徒弟,而桓景又是怎么做的呢?)

A:出示句子

B: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他很勤奋)

C:你是从哪些词体会到的?(每天勤学苦练)-------板书

D:指导展开想象,桓景每天都是怎样练习的,能否把桓景怎样勤学苦练的补充具体?(每天,天不亮,他就————;每晚,夜已深,桓景还———。练武摔伤了胳膊,他———;摔疼了腿,他————??)

E:指导朗读。

F:指导学生理解“终于”一词(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情况),并引导学生造句.

J、小结:桓景为了拜师学艺历尽千辛,终于见到了费长房。为了能练就一身武艺他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武艺。现在你最想说些什么?

<2>学习第二部分铲除瘟魔、为民除害

A、(桓景练就了一身武艺后,师父让他去铲除瘟魔,告诉他应该怎样做的呢?(找

出句子:“你赶紧回家,先让乡亲们登高避灾,然后再去斩妖除魔。”)先??然后??表示次序,你能用它说句话吗?

B、到了瘟魔出来的那天,桓景先做了哪些工作?请孩子们快速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下来。(第六自然段)

同学们找到了吗?一起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到了瘟魔出来那天,桓景分给乡亲们每人一片茱萸叶,让大家带在身边,又让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然后领着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

C、桓景做好了除魔前的准备,可是瘟魔对此浑然不知,他气焰嚣张的来了。谁来读一读?(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爬上了河岸,趾高气扬地走进村里。他发现村里一个人也没有,就四处张望,最后发现村民们都躲在山上,便狂叫着 向山上冲去。)

同学们,你发现这是一个怎样的瘟魔?(恐怖 态度狂傲 凶恶 凶神恶煞 来势汹汹 )

指导朗读:同桌两个小伙伴比比,看谁更能读出瘟魔的嚣张、厉害

谁来展示读。

一起读出瘟魔的凶神恶煞。

D:可是没想到,瘟魔刚到山脚下,(接读句子,突然一阵浓郁的茱萸叶香和菊花酒气迎面扑来,瘟魔顿时头晕眼花,哼哼呀呀地在原地打转。)

同学们现在知道茱萸叶和菊花酒的作用了吧,文章在开始并未告诉我们他们有什么用,直到这里,才交代出他们的用途,这样的写作手法叫做前后照应。

E:瘟魔是如此厉害,我们真替桓景捏了一把汗啊,他会与瘟魔展开一场怎样的搏斗呢?

指导学生交流汇报,指导朗读。

出示课件(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桓景对准他的后心“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师:面对这如此凶猛的瘟魔,桓景毫不退缩,你感觉到桓景怎样?(勇敢)谁来读出它的勇敢?勇敢的桓景??女孩子齐读。

请孩子们仔细看图,你从桓景的脸上看到了怎么样的表情?(愤怒)是啊!想到死去的妻子,想到死去的父母还有死去的乡亲 桓景压抑不住内心的愤怒。让我

们读出他的愤怒。愤怒的桓景??男孩子接着读

让我们再一起读最后一句话,看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武艺高强,一心想杀死瘟魔?) ?

让我们一起来读出它的神勇。

孩子们读得太精彩了,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读,可以吗?好,老师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男生读第三句。

三、总结升华,领悟中心。

小结板书:桓景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袭(板书:斩妖除魔、为民除害)课文学到这里,你喜欢桓景吗?说说为什么?最好用上“因为??所以”这样的句式。总结课文完成板书(板书:毫不畏惧)

四、拓展延伸,人文教育。

1出示: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活动,来纪念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_____ 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_____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2、补充资料: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重阳节那一天我们在家里又可以为我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做些什么呢?(做家务、聊天、逛街、做礼物??)

3、你还知道中国的哪些传统节日?“猜一猜”。

五、布置作业,复述故事。

请同学们把重阳节的传说讲给家长或别的小朋友听,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这个重阳节的传说,让更多人来记住桓景这个人。

板书设计

29、重阳节的传说 斩妖除魔、为民除害

(毫不畏惧)

篇二:33、重阳节教案

33、重阳节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阳、节、风、古、人、景、色、太、平”9个生字的读音,并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这些生字。认识部首“左耳旁”。认真描摹“阳、太、平”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顿读。

3、知道重阳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又是敬老节。用一、两句话说一说你们家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认读生字,会运用自己学习或探索到的记字方法主动识记生字,并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

【教学难点】

能用一、两句比较完整的句子说说过重阳节的情景。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有田字格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2课时

【课前预习】读生字、跟录音读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阳、节、风、古、人、景、色、太、平”9个生字的读音,并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这些生字。认识部首“左耳旁”。认真描摹“阳、太、平”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顿读。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认读生字,会运用自己学习或探索到的记字方法主动识记生字,并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顿读。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1、请小朋友品尝“重阳糕”。

2、师:小朋友,糕好吃吗?,它不仅好吃,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重阳糕。每当重阳节的时候,农村里很多人家都会做这种糕。重阳节是我们国家一个传统的节日,一年只有一次。 板书:重阳节 chóng yáng jié

3、拼读“重阳节”,注意多音字“重”的读音。

4、介绍“重阳节”。

5、学习生字“阳、节”。认识部首“左耳旁”。

6、师:知道重阳节是几号吗?

出示:九月九,是重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重阳节是个怎样的节日呢?听课文录音。

2、圈出生字宝宝,自己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读准字音。

3、同桌当小老师,相互听读。

4、指名朗读。

三、理解课文,学习生字。

1、通过朗读,你对重阳节有了哪些了解?

2、根据学生交流,随机出示句子,学习生字词。

3、知道:重阳节气候好——秋日晴,山风清。

师生对读。天气好,心情就好,带着好心情朗读。

4、知道:古人登高避天灾。

分男女朗读。

出示:古 人 ,小组学习。

交流:古——猜字谜:稀奇稀奇真稀奇,十个人只长一张嘴,猜猜我是谁?

人——猜字谜:一撇一捺不是“八”,猜猜我是谁?

想象:这个字就像个人在走路,一脚在前,一脚在后。

指导书写。

【说明】

猜字谜是儿童喜爱的活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采用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学生根据字形、字义,设计谜语给大家猜。这一游戏能引导学生抓住字形、字义的特点记字,学生参与面广。

5、讲故事《重阳节的由来》,让学生知道古人登高的缘由。

6、我们现在登高跟古人的想法不一样:我们登高赏风景。

喜欢这句的一起读。

认识“景”:开列火车读字音,注意是后鼻音。

编个字谜记住形:太阳照耀北京城。

7、一起去欣赏秋色。(幻灯片显示)

欣赏着秋色,有什么话要说吗?赞一赞迷人的秋色。

学习“美”:编字谜:羊儿羊儿在长大。

学习“色”:爸爸的爸,父字头换成鱼字的头,就是色。

8、啊,欣赏着美丽秋色,我们都有很多话要说,我们也来听听作者是怎么说的?出示:但愿家家享太平。

学习“太”:大字加一点。 指导书写。

“平”:平安的平。“干”字多点撇。

四、熟读成诵。

1、通过朗读课文,我们又增长了许多知识,真开心。让我们再来记一记。

老师引读:九月九——

秋日—— ,山风——

古人登高——

我们登高——

登高望远——

但愿——

2、同桌相互对读。

3、老师问,学生读课文。

几月几是重阳节?天气怎么样?古人干什么?我们干什么?感觉怎么样?

4、你读懂了什么? (几月几是重阳节?天气怎么样?古人干什么?我们干什么?)

5、拍手背诵课文。

五、巩固字词。

奖励游戏:

1、浑身上下动起来。

我说大,我说小;我说矮,我说高;我说轻,我说重??

1、 登高赏风景(读对一词爬高一格,爬到山顶,可以读到句子。下山时读对一词下一格。

下山读的词语包含以前学的字。)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巩固。

1、 词语:游戏“菊花朵朵开”

2、 生字:

1) 开火车读字卡。

2) 以小组为单位任意选择识字游戏。

《大家都来猜》 《看谁记得快》《扩词擂台赛》《你说我猜》

【说明】

在巩固识字环节中,结合课文内容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迷人的秋景,一朵朵美丽的菊花竞相开放,菊花上写着由课堂所学的生字组成的词语。生字的复习利用平时做的识字游戏,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开展游戏。

二、拓展说话

你知道重阳节,人们还会做什么吗?

(“九”字代表着“长寿”之意,从1989年开始,重阳节又被定位敬老节)

回忆重阳敬老的事,用一二句话说说。

七、掌握要领,学习写字。

1、师生共议书写要点,找出关键笔画。

出示田字格中的“阳、古、太、平”。

学生观察,找一找,这4个字哪几笔在竖中线上?

太——横稍往上斜,撇出尖,捺出脚,点要饱满有精神。

2、学生描摹并自己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八、作业布置

1、读准“阳、节、古、人、景、色、太、平”八个生字的读音,并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这些生字;认识部首“左耳旁”;认真描摹“阳、古、太、平”。

2、熟读课文

九、课后练习

【附板书】

33、重阳节

阳 节 古 人 景 色 太 平

左耳旁

篇三:《重阳节》教学设计doc

《重阳节的由来、传说、习俗》教学设计

青松小学刘瑾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重阳节的由来传说,感受传说故事中的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2.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

3.尊老敬长是社会文明行为的体现,教育小学生要从小尊老敬长,奉献爱心。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了解重阳节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重阳节的有关资料;课件;有关重阳节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我国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出示节日名称),春节是我们常说的农历新年,可以放假来庆祝。这些都是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节日。人们在不同的节日中可以做不同的事情来庆祝,今天我们就重点来了解其中的一个节日——重阳节。(板书:重阳节)

2.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在民间流传着关于重阳节来历的美丽传说,老师也找到一些相关资料,同学们想不想了解重阳节到底是怎样来的呢?让我们一起去聆听那动人的传说。

二、重阳节的来历、传说

1.重阳节的来历

在中国,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数字一、三、五、七、九为阳,二、

四、六、八为阴。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2.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第一则:采自河南

很久以前,汝南县有个人名叫桓景。他和父母妻子一家人守着几片地,安分守己的过日子。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汝河两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夺走了不少人的性命。桓景小时候曾听大人说过,汝河里住了一个瘟魔,每年都会出来散布瘟疫,危害人间。为了替乡民除害,桓景打听到东南山中住了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他就决定前去拜访。

……

(1) 听完故事,你体会到桓景什么样的品质?你有什么收获?桓景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 想一想,从传说故事中你了解到几种流传下来的重阳节的习俗? 第二则:流传在陕西关中一带

说是很早以前,有个庄户人家住在骊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过得也不

错。

……

三、重阳节的习俗

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纸鹞、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桓景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传说故事中流传下来的登高、饮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的习俗也流传下来,不过这些习俗还有不同的说法。

(出示课件)

1.登高: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登高的目的——登高望远,思念家乡和亲人;希望自己生活顺利,步步高升;锻炼身体。

2.吃重阳糕: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做出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吃重阳糕的传说(视频)

重阳花糕的起源有一种来源甚早的说法……重阳节吃糕的习俗就这样传开来了。

3.插茱萸辟邪的习俗。

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是一种重要植物,气味辛烈,可以防止恶浊气味。人常插茱萸辟邪,祝福全家平安。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4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5.你还知道哪些地方过重阳节的风俗?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1)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

老的最佳礼馔。

(2)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

6.小组交流收集的重阳节的资料。

三、小组交流

分别说说自家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四、拓展延伸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现在我国把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六、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的只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海洋中的一滴水,只有多读才能获取更多,收获更大。课下,同学们把这些传说讲给家长听一听,再搜集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文章来读,我想,你会为我们的民族而赞叹,为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而自豪。

补充材料

第一则:流传在陕西关中一带

说是很早以前,有个庄户人家住在骊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过得也不错。

有一天,这家主人从地里回来,半路上碰上个算卦先生,因为天快黑了,这先生还没找上歇处。由于主人家里很窄,只有个草棚子房,于是就在灶房里打了个草铺,让妻子儿女都在草铺上睡,自己陪着算卦先生睡在炕上,凑合着过。第二天天刚亮,算卦先生要走,庄户人叫醒妻子给先生做了一顿好吃喝,又给先生装了一袋白蒸馍。算卦先生出了门,看了看庄户人住的地方,叮咛他说:“到九月九,全家高处走。”

庄户人想,我平日没做啥怪事,又不想升官,上高处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说算命先生会看风水精通天文,说不定我住的地方会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就到高处走一走吧,全当让全家人看看风景。

到了九月九,庄户人就带着妻子儿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骊山高峰去游玩。等他们上山后,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冲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冲垮了。不大功夫,整个一条山沟都被泡了。庄户人家这才明白算卦先生为什么让他全家九月九登高。

这事传开后,人们就每逢夏历九月九,扶老携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传到今。

吃重阳糕的传说

重阳花糕的起源有一种来源甚早的说法。其中有一种传说则流传于陕西附近。传说明朝的状元康海是陕西武功人。他参加八月中的乡试后,卧病长安,八月下旨放榜后,报喜的报子兼程将此喜讯送到武功,但此时康海尚未抵家。家里没人打发赏钱,报子就不肯走,一定要等到康海回来。等康海病好回家时,已经是重阳节了。这时他才打发报子,给了他赏钱,并蒸了一锅糕给他回程作干粮。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给左邻右舍。因为这糕是用来庆祝康海中状元,所以后来有子弟上学的人家,也在重阳节蒸糕分发,讨一个好兆头。重阳节吃糕的习俗就这样

传开来了。


重阳节教学设计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6566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