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观课总体评价

时间:2017-02-03 15:25:46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研修观课评价

这节课可作为一节实验课来讲非常好,既有实验准备又有实验过程,老师还提前做了实验把实验可能出现的结果也带到课堂上来了,但是有几点不足也可以看出来,

1教师的评价可以及时一些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

2问题的设计还可以在深入一些,

3板书不够,过于简单,良好的板书可以让学生抓住这节课的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4一些问题的提问有效性比较低。

优点1老师用微课的形式录制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并且进行了剪贴,非常的好,形象直观,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后作业设计的也非常好,像测定本地区的水的ph值把生活与知识相联系,提高学生的热情和对环境的关心

3美丽精致的课件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让一些微观现象能真实的展现在学生眼前,让抽象的知识直观的呈现。

4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现在的课堂中运用的越来越多,老师这位使用了这种教学手段。他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课件中加入了丰富的图片资料,还有实验指导等内容。这种处理节省了课堂的时间,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课堂效率。

5课堂的容量感觉很大,教材内容从深度和广度都有扩展,增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6课堂扎实有效,重点突出,清晰条理,用一个动词串出步骤,强化了实验中的重点、难点,操作的图片,下边有文字,图文并茂,效果很好。

7进行了拓展延伸,不仅让学生了解了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也增强了学生对环境的热爱,提高了他们的保护意识。

新课程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反映了教材观的转变,即视教材为主要的课程资源、教学线索,激活了教师的专业自主性,让教师以教材开发者的姿态,将个人特质、教学经验、教学才能融入到对教材的加工、改造之中 生物是一门参加中考的科目,自己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今后要重视生物课的开启,重视生物实验课的开启,规范实验过程中的操作,积极参加生物组举行的联片教研活动,为初中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是我自己的看法,这也为我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指明了方向,吸取优点,克服不足,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更充实、更有效。

篇二:有效评课——怎样观课、评课

有效评课——怎样观课、评课

一、观课议课的含义

1、含义

观课议课就是我们强调有效评课途径之一,用传统语言描述就是评课。但与传统评课的意义又有所不同。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陈大伟首次提出观课议课的理念,并定义为:“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教师研修活动。与现有的竞赛课活动比较,观课议课主要适用于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学校是最适宜的场所,教师是其中的主体和主角。日常性、普遍性、一线老师主体参与,这既是观课议课的主要特点,又是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2、“听课评课”与“观课议课”差异

为什么有传统的“听课评课”观念转为“观课议课”呢?目前我国处于新理念下的课改,评课的理念与价值趋向也应该随之改变。今天的课堂已经不是讲解知识的课堂了,而是实施教学双方交互活动的组织,所以评课也应该从关注教师的教转为关注师生互动、关注学生的学。所以陈大伟认为在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中,传统的“听课评课”应该改为“观课议课”更合适,因后者强调的是一种平等民主的教学研究文化。

而传统的评课就是观课者对执教者和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情况及由此活动所引起的变化做出价值判断,它与备课、上课一样,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活动。对授课者而言,可以得到帮助和指导,总结教学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提高教学水平。对评课者而言,提高评课能力和理念,提升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

“观课议课”的提出不是简单的名词的改变,而是一种理念的改变,与我们熟悉的“听课评课”比较,具有以下不同特点:

“观课”与“听课”比较: 1.“听”指向声音,“听”的对象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往来;而“观”强调用多种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收集课堂信息。包括师生的语言和行为、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等。2.“听”往往是一般性了解,而非用于研究的目的;而“观”的目的却指向一定的研究问题,有明确的目的。3.“听”往往是面面俱到,缺乏针对性,而“观”是针对研究问题收集相关的课堂信息,针对性强。4.“听”往往是凭借经验进行,而“观”需要理论的指导,需要借助观察记录表等。

“评课”与“议课”比较: 1.“评”是对课的好坏下结论、做判断;“议”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议”的过程是展开对话、促进反思的过程。2.“评”有被评的对象,下结论的对象,有“主”“客”之分;“议”是参与者围绕共同的话题平等交流,“议”要超越“谁说了算”的争论,改变教师在评课活动中的“被评”地位和失语现状。3.评课活动主要将“表现、展示”作为做课取向,做课教师重在展示教学长处;议课活动以“改进、发展”为主要做课取向,不但不怕出现问题,而且鼓励教师主动暴露问题以获得帮助,求得发展。4.评课需要在综合全面分析课堂信息的基础上,指出教学的主要优点和不足;议课强调集中话题,超越现象,深入对话,议出更多的教学可能性供教师自主选择。

二、观课议课的追求和目的

1、观课议课的追求

首先,“观课议课”要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教学研究文化,这种文化需要解放教师,需要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自身实践经验的意义和价值。它立足改变传统教研文化中,教师单纯接受专家、教研员的观点和意见,只是被动的执行者的角色。

其次,“观课议课”致力改变教师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方式。这种态度是积极主动的参与态度,从接受到参与,从被动到主动,从天天如此到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致力改变。在同事关系改善方面,“观课议课”强调开放,促进互助,致力建构教学中互助、生活中彼此关照

的人际氛围。

第三,“观课议课”是学习课堂教学的研究方法,并在研究中改进和发展。这种方法就是不再孤立地看待教的行为和建议改进教的行为,而是通过现象观察、对话讨论等方式对观念、行为、效果进行整体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发现自己,不断改造自己,不断成就自己。

2、观课议课的目的

一改:改进教学实践。课堂教学有一定的教学规律,从事多年教学的老师都掌握了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有自己的一整套的教学模式和经验,在新课程实施中就暴露出诸多的问题。但可以通过有效评课,让我们老师更好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发现其中的不足,促进教学智慧的生发和积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促: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促进学生发展

有效评课一定要贯彻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因而我们要认识到:

——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应该是评课的出发点和归宿。

——学生既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也应该是观课议课重点关注的对象。要切实改变评课只评教不评学的状况,以学生及其学习作为评议的重点。

——评议学生及其学习,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相反。这就要求议课要由重甄别、重诊断向重激励、重指导转变,着眼于评议的激励与发展功能。还要在评议内容、评议方式、评议主体等方面实现创新和优化,使学生在学习情感、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持续进步和发展。

(2).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的专业发展突出体现在专业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四个方面。陈大伟教授提出:“观课议课是学习课堂教学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不再孤独地看待教的行为和建议改进教的行为,而是通过现象观察、对话讨论等方式对观念、行为、效果进行整体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发现自己,不断改造自己,不断成就自己。”可见通过有效评课,可以使教师四个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加强。

为此在评课议课我们要做到:在评课目标上,要以促进教师专业进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为目的,而不是为了展示评课者自己的身份和水平,或夸夸其谈一些不切合教师实际的东西。在评课内容上,要以诊断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与不足,商讨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为重点。在评课方式上,要立足于帮助,而不是局限于评;要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专家共同参与的评议机制,建立双向、多向评课过程,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在评课氛围上,要强化专业研究精神,使评课在民主、平等、和谐、求真、务实的气氛中开展,形成诚挚坦言、互议互学、互相激励、互相信任的氛围。 总之,有效评课时教师学习的过程、研究的过程,也是课堂进行过程性评价的体现。教师应该把所授的每一节课当成自己成长、发展、研究的过程,应把每一次的评课作为学习、思辨、领悟的过程。可以这样讲,教师在讲台讲课时操作、实践,台下的评课时反思、提升,只有在实践后思考,在总结后改进,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提:提出问题讨论,提高教学技艺,提升教育品质

我们都知道,以往的评课重在评价和甄别,评课老师的评点的内容也主要是褒贬和称赞。说好话得多,提出问题的少。没有问题的课堂是不存在的,有问题表明还有发展的空间。所以观课评课中,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勇敢地正视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把课堂上的问题作为一种可开发的资源。教育家叶澜称评课为“捉虫”----捉教育思想中的问题之虫,捉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之虫。有了问题之后,通过大家的讨论研究,交流合作,集思广益,发挥集体的智慧,有效地解决问题,这样必然会使每位教师的教学技艺得以提高,教育品质得以提升。

三、怎样观课

“观课”又称“课堂观察”,类似于我们常说的“听课”。不过,观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的范畴,包括以作为教师教育方式的观课、作为理论研究方法的观课和作为考评手段的观课。而作为教师教育方式的观课,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又称同事互助观课,这是一种横向的同事互助指导活动,不含自上而下的考核成分和权威指导成分,而是教师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式的听课。其目的主要是通过观课过程中观课双方(即观课者、授课者)在某些事先预设的都关心的课题方面的研讨、分析和相互交流,用以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不论哪种观课,都是用观察研究的方法研究课堂教学的利弊得失,改进课堂,进行有效教学。

1、树立观课的五种意识

(1).对话意识

对话关系是一种主体间的关系,对话者首先必须充分意识到自身的独特性,“我以唯一而不可重复的方式参与存在,我在唯一的存在中占据着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不可替代的、他人无法进入的位置。”其次,对话强调对他者的尊重,在对话中要看到他人,在交往中使他人成为对话者。将独立而平等的对话关系运用于观课,既可克服消极接受评判和批判的唯唯诺诺“小媳妇心态”,又可防止高傲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非合作态度,实现真实的倾听和切磋。

(2).欣赏意识

观课是以对授课者这个主体的尊重为基础的。授课是一种劳动,是一种有创造性的劳动,是艺术性的劳动。在这过程中,授课主体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带着尊重、欣赏的意识,能充分地感受到授课主体的优点,体会到授课者的成功的喜悦,同时能以积极的态度感觉到其中存在的价值,即使是暴露出的问题。如果观课者怀有不以为然的态度,观课的结果往往是负面的。

(3).交流意识

观课前可了解与授课相关的情况,如观课活动主题、教师情况、教学预设、学情程度等,也可以了解授课时可能存在的问题、带着对某一问题的思考、探索进行观课。有了这些交流的基础,观课时可以有较好的切入角度、层面。观课前后都应该有交流,并且观课前交流的作用往往是超过观课后交流的,但目前其作用却被我们忽视。

(4).分享意识

观课者要把授课者的工作成效视同己出,积极地参与到授课者的工作之中,才能分享到授课者的成功。这样的意识有利于发挥观课者的主观能动作用,避免观课者处于被动听课的境地。

(5).援助意识

任何教师对个人的教育教学水平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即自己已具备某些优势,还存在着某些不足,需要向别人学习。带着“援助”的意识,带着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和思考,“观”别人的优势“照”自己的不足,思考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可以使观课的效益最大化。

2、观课的程序

(1)观课准备

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观课前的充分准备是观课议课的重要保证。没准备的观课只能是“感性的观察”和“经验式观察”,达不到观课的目的。那么观课前要准备哪些工作呢?总体包括制定严密科学的观察计划、人员准备、观课前的会议、观察工具的准备、熟悉观察现场等环

节。主要做好三方面的准备:第一心理准备。对于被观察者,要有直面问题的勇气。没有问题和困惑的课堂是不存在的,没有必要为课堂中的问题大惊小怪。所以被观察者应放下思想包袱,克服采用迎合观课老师的口味和习惯的教法,大胆地尝试教学创新。对于观察者应抱有谦虚学习的态度去观察别人的课堂。因别人的课堂一定有真得学习的地方,要积极去发现,同时也要积极发现问题,为被观察者提供有益的建议,切不能抱着“好好先生”的态度。第二知识准备。在观课前,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都应认真研学教育理论、课程标准、学习新课程理念,这样的课堂观察才有科学基础、理论基础,才有创新的动力。还要了解一般情况,如熟悉教材、教案、练习册,设想一下如何上好这堂课。甚至可以了解一下授班级学生的情况,包括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班风班貌等。在此基础上确定观课主题和观课内容。第三观察量表的编制。如下列:

(2)观课的实施

第一履行“事先告知”,避免“推门观课”。 “推门观课”是对教师教学的怀疑和监控,会造成教师心理上的一种“无言”的伤害。伤害了教师的自尊心,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从而使教师忙于应付,流于形式,把原本富有创造性和生命激情的教学变得机械二平庸。为此观课者要与授课者协商,履行告知,提前几分钟进入教室。

第二选择观察点。一般根据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各自的需要来确定观察点。目前一般选择教室的后面,做观察点,利于全面观察教室、学生和授课老师的状况。

第三仔细观课。首先观教室。教室虽不是观察的重点,但教室的因素或多或少会影响到教师和学生的精神状况,也直接关系的是否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培养与训练。其次观授课教师。主要两方面:①观教师的基本状况。内容包括:穿着打扮;精神状况;教态是否自然;语言是否准确;能否讲普通话;板书设计;教学手段;教学组织等。②观教师的施教行为。包括怎样创设教学情景,提高教学效果;怎样呈现教学内容;采用哪些方式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拓展;如何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情景启发,引导学生加强知识的应用与迁移等。最后观学生。包括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的状况;学生的学习行为。

第四记好观课记录。主要六个方面:教学环节;衔接过渡;细节特色;板书提纲;点评批语;备注信息。

(3)观课结果的分析与表达。课堂观察结束后,最好能尽快对搜集的资料加以整理和分析,以免时过境迁而发生偏差。通过对所记录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来揭示课堂行为之间的相互联系,了解被观察行为的意义。在对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之后,观课者就能从系统的资料中归纳、推论出研究结论。那么,分析观课中获取的资料要涉及到多个角度: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结构(安排哪些环节、各环节所占时间比例、重点难点如何突破、各环节过渡是否自然教学过程是否流畅等);教学内容(教材加工处理、解读与开发,是否关注知识点、情感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启发、讨论、提问、挂图等);教学组织形式(全班学习、小组讨论、独立学习等);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课堂管理(教师是将管理凌驾于教学之上还是将管理作为促进教学的手段,管理方式有哪些,课堂是否民主,是否出现不良行为,教学气氛是否和

篇三:观课评价

很感谢有这样一个机会足不出户便可观赏聆听到各地的美术同仁所奉献的教学实录。

我所观赏到的六节课分别是张圣录老师的《书法的结构之美》、宿振峰老师的《插花》、王丽娜老师的《设计纹样》、孟庆欣老师的《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刘海磊老师的《大自然之歌》以及李霞老师的《图形创意设计》。

不知道是否巧合,我看到的这六节课,分别为三位男老师、三位女老师。我总觉得无论长相抑或是气质对于上好一节初中美术课有很大的作用,当然能否上好一节课,最关键的还是你个人的学养及对知识的理解与讲授,如果你的学识渊博,对于每堂课的知识都能信手拈来并且谈吐幽默我想那样的话你肯定会受到学生的喜欢与爱戴。

下面我将对这六节课的观后做一下梳理总结:

通过观看张老师的《书法的结构之美》让我见识了张老师在书法方面还是具有很好的知识储备与动手书写能力的,本堂课他较好的完成了教学大纲中的教学任务,但我总觉在有的方面还有点欠缺:整堂课给我的感觉略显平淡,不温不火,没有高潮点,语言缺乏抑扬顿挫,所以便少了语言上的美感,另外我觉得在对于课堂气氛的调动上也应再下点功夫,让课堂再活跃些,让更多的同学能举手表述自己的见解。

宿老师的《插花的艺术》这节课给我的印象是上的中规中矩,但不乏精彩。里面有些环节让我很称道:老师展示插花讲解明晰,还能注意学生的态度,这点相当好,不是一味的只强调自己。另外在巡视环节真正的做到了巡回指导,他能善于发现学生在制作插花时,所出现的美或不足,并适时的加以赞扬或建议,我觉得这很好的体现了真正的巡回指导的意义。再一点我觉得他在最后的评价环节做的也不错,引导的不错,学生能畅所欲言。不足之处:语言不够准确,如在展示一小野花时,他说这花可能叫“爬墙梅”,但我觉得这花跟“爬墙梅”应该扯不上边,我觉得是一种野菊,如果实在不能确定他的名字,其实完全可以用“小野花”替代,这样可以避免错误,另鲜花插牛粪上等我亦觉得不妥。

王丽娜老师的《设计纹样》这节课给我的感觉:王老师是一位有耐心的老师,她能紧紧抓住大纲或课本上的知识,引领同学们一起体验、感受、设计,所以课标中要求的她基本都做到了。教学过程也不失耐心,对知识的讲解,对学生的关切,但我总觉得这节课精彩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课件制作没新意,图片大都停留在教科书上的图片。2、学生的设计思路没有打开,在作业上就可看出,学生在设计时只能添加一点简单的线或点,并且大都没脱离开事物的本来面目。3、老师的展示不够,所以学生无从下手,这是致使本课有些平淡的主要原因。

刘海磊老师的《大自然之歌》这节课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老师认真、实在,对本堂课也做了精心的准备:新授部分实验法贯穿始终,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非常高涨,效果不错。课件在体现大自然美好的同时,有意提示学生对于色彩的关注,从而呈现本课的知识点:色彩基础知识。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亲身感受色彩,学生感受到了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的异同,同时也拓展了思路。之后让学生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学生的参与性应该说十分积极性,并且也能够把所学体现到画面上,在最后点评环节我觉得很好的就是大多学生都能提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呼吁倡议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

纵观李霞老师的《图形创意设计》这节课,我觉得设计的非常不错,但由于视频音画不同步,所以影响了观感。在教学活动中,李老师利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中的图片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实物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美术”的新理念;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美术、体验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李老师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认识主体的作用,将学生真正推向教学的前台,遗憾的是在课的最后没能看到学生的作业及点评。

以上观点仅是我认真看完这六位老师的课后给我产生的感想,如有不当,请见谅!

最后还是说一句:感谢你们的课堂,让我再一次静心观赏、聆听,让我再一次感悟、思索。


观课总体评价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5967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