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安徽教育信息化系统

时间:2017-01-22 06:34:17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安徽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当前和今后重点工作安排

安徽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当前和

今后一段时期重点工作安排

根据《安徽省加快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和《安徽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要求,结合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省工作部署和我省试点工作方案,2014-2015年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重点是围绕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校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以创新体制机制和加强教师队伍为保障,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大力提升我省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任务就是建设好“三通两平台”,即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平台。

一、 加快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

宽带网络校校通,一是基本解决各级各类学校的宽带接入条件,二是基本完成各级各类学校网络条件下的基本教学环境建设,包括在教室配备能上网的多媒体设备,为教师提供一套基本的软件工具和教学资源,为一定比例的教师配备计算机并且能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备课授课。“宽带网络校校通”的建设目标是到2015年基本覆盖所有校舍条件允许的中小学校。

(一)推进学校宽带接入并提升带宽。

接入宽带是通过互联网实现校园内外信息资源互联互通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的首要任务。2014年全省中小学校宽带接入率不低于87.9%,2015年不低于97%。

不断提升接入带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保证日常浏览、下载、视频观看等访问达到流畅的效果。接入带宽基本标准是教学点不低于4M,完全小学、中心学校、初中不低于10M,普通高中不低于30M。具备光纤接入条件的学校,应采用光纤接入技术,实现光纤到校,以满足“班班通”和“人人通”应用。其中要保障好教学点宽带接入适应在线课堂常态化教学需求。

(二)加快校园网建设步伐。

将校园网建设作为目前的首要任务来推动,并作为“校校通”建设考核的主要指标。校园网建设应本着“够用、好用、适用”的原则,与班级多媒体设备配备进度同步,通过有线或者无线方式覆盖所有教学班、办公室和其他主要教学场所。2014年全省校园网建有率达到79.5%,2015年达到95.2%。

(三)继续加强多媒体教室建设。

优先为班级、教室配备多媒体设备,建设一所学校就要覆盖其所有班级,并同步接入校园网络。对于纳入享受薄改项目建设政策的地区,在设备配备的分配上要做到合理有序,体现三个优先:一是实现校园网络全覆盖的学校优先;二是信息化试验区和实验学校(包括在线课堂实验的地区、学校和教学点)优先;三- 2 -

是按照要求所有教室都应有多媒体教学设备,但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优先为日常教学的班级教室配备设备。2014年班级多媒体配备学校覆盖率不低于79%,2015年达到95%。

各市宽带接入、校园网、班级多媒体年度建设进度要求(指导性)见附表。

(四)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用机配备。

加强教师用台式或便携式计算机等终端配备,满足学科教师网络条件下备授课需要。通过计算机网络教室建设,加大学生用机配备力度,满足学生开课人手一机、互联互通、支持多种信息化资源应用。教学点根据需要配备适量的计算机。

二、 促进优质资源班班通

(一)建立推进学校和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政策措施,为促进教师和学校的常态化应用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逐步形成普遍用、经常用、人人用的良好氛围。

(二)高质量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农村教学点全面开设专递课堂。逐步使农村所有学校能够开齐开足课程。

(三)巩固和扩大教学点“在线课堂”常态化教学实验。2014年在完成全省777个教学点建设任务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在线课堂应用范围,实施城市学校辐射农村学校、城市优质学校辐射薄弱学校,中心学校覆盖所有村小的教学实验,以及在本校内有针对性地应用到教师不足的学科教学,建立和形成在线课程的教学常规。

- 3 -

(四)有针对性为教学点制作有关教育教学资源;对暂时没有通网络的地方,统一配发教学光盘或通过中心校配发数字硬盘下载存储资源用于教学。

三、 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一)逐年扩大空间规模。根据我省的建设能力和计划,今年年底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将开通满足200万人使用的空间,使全省具备网络条件的地区所有教师和40%的学生能够享受空间服务。到2015年底,网络空间将全面开通。各地要在指导本地教师全面完成注册的前提下,将省教育厅今年分配的200万师生的空间指标,合理分配到各校,学生指标分到班级和人头。第一批选取的学校和班级,一定要具备较好的信息化基础条件和积极性,以充分发挥空间的平台服务作用,为全省今后各地信息化平台和资源的应用做好示范引领。

(二)探索利用“网络空间”开展常态教学实验。鼓励教师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协同备课和网络研修,形成共同备课、教学研究、资源共享等一体化协作交流机制,开展教师研修模式、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探索。鼓励学生使用网络学习空间中的数字资源、网络作业、网上自测、拓展阅读、网络选修课等开展自主学习,教师提供学习指导服务、探究式学习支持,帮助学生养成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通过网络空间,实现师生、生生、家校的多元互动。

四、 加快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建设与应用

- 4 -

(一)增强资源平台应用功能设置。将资源平台功能由过去的侧重课堂教学资源开发转向资源开发和应用并重,增加学校社区、学生社区和教师社区等板块,增加促进学生拓展阅读的电子图书馆和帮助学生自测的试题中心等内容。

(二)创新资源建设模式。在按照教育部提出的“政府规划引导,企业建设维护,学校购买服务”的要求建设资源的同时,分别通过购买、征集和市场化运营的两种不同方式,丰富平台的基础性资源和个性化资源,创建公益性服务和市场化服务互补的服务模式,满足教师的应用需求。

(三)编制《安徽省中小学数字教育资源制作技术要求与规范》。制订教学素材、教学课件、网络课程、微课等资源制作与发布的技术要求与规范,为实现资源的广泛共享,为教师、学生查找、评估、获取和使用教育资源等提供支持。

五、完善教育管理平台应用系统建设与应用

(一)全面完成国家、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2014年要实现全省中小学学生、教师、教育机构、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数据全面入库,形成集中统一和数据共享的基础数据库,实现学生、教师、办学条件等主要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与服务。

(二)制定出台教育基础数据管理办法。着重推动各地和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应用系统功能,做好学生升级、升学、转学、毕业和教师调动等日常管理工作,并通过系统应用实现数据动态更新。

- 5 -

篇二:安徽省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

安徽省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安徽省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皖政〔2014〕25号),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加快建成技术先进、资源丰富、应用广泛、安全高效的高等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模式,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建设目标

到2017年,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大幅提升;高等教育资源和管理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师生信息素养大幅提升,教育资源、教学方式、科研支撑、服务手段实现新突破并得到广泛应用与共享,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教育信息化在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取得明显成效。

到2020年,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管理、社会服务全面融合,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涌现并广泛共享;信息化对推进教育改革发展、高质量人才培养和支撑教育现代化的作用充分显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日臻完善。高等教育对各类教育及社会重点行业信息化的服务、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二、建设任务

(一)信息化环境建设

1. 安徽省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升级改造。加快推进安徽省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以下简称省教科网)主干网的升级改造,更新安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以下称省网中心)及十六个市级节点(含巢湖)的硬件路由设备,将省网中心到市级节点的专线链路带宽提升到1G以上,并根据高校信息化应用实际需求,适时增加接入带宽。拓展省教科网的资源优势、接入能力与范围,根据市场需求和应用需要,以多种方式逐步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接入。实现连接省教科网的校园网出口安全联动管理,保证网络环境安全、稳定、畅通。

推进省教科网和高校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的建设进程,实现高校校园网IPv6技术升级,鼓励开展相关研究与开发,丰富和拓展IPv6的网络资源、应用领域和服务方式。

2. 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引导并推进高校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开展校园无线网络建设,增强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全面开展校园数字化环境建设,建立健全数字校园应用体系和面向师生的网络学习空间,实现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在数字校园环境建设的基础上,充分融合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校园生活,建设安全、稳定、环保、节能、高效的智慧校园,以及智慧化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

3. 安徽省高等教育信息标准建设。以教育部和相关行业信息标准为基础,结合高校现有信息标准执行和信息化建设实际,按照科学、通用和可行的原则,建立安徽省高等教育信息标准体系,制订《安徽省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参考标准》,实现高校数据编码的一致性,规范高等教育信息平台建设。

(二)高等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 资源建设与共享。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兼容异构平台,开发优质资源,广泛应用云计算技术丰富高等教育资源,建立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安徽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不断更新和完善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继续开展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丰富安徽省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库、专题特色数据库及教学实验平台等信息化建设。建立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将安徽高校数字图书馆建成面向全省提供信息服务的资源中心。

2.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依托高等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引入慕课(MOOCs)等网络教学模式,建设开放式网络学习空间及其运行、管理和服务新机制,坚持应用驱动、形成有效模式。试行组织高水平教师和技术团队创建慕课等教学资源,深化拓展安徽高校转型发展和特色育人成果并推广转化,加快推进高校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网络共享;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科学研究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融合,形成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管理机制。推进“翻转课堂”、“微

课程”、“移动学习”、“网络教研”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等在线交互式网络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形成全体师生和社会公众均可在线学习并与课堂教学有机衔接的新型网络学习体系。

3.高校资源服务社会与文化传承创新。依托信息技术,实现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安徽省分中心和安徽高校数字图书馆的互联互通,面向社会公众开展学科教育、科普教育和人文教育,构建高校网上虚拟社区,广泛进行思想与文化交流,增强优秀文化传承创新能力。依托安徽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推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共用,通过信息化手段积极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推进高等学校教育科研资源对社会有序开放,充分发挥高校在服务党委政府决策、支撑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引领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

(三)高等教育管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 数据中心和基础数据库建设。在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基础上,建设省级高等教育数据中心,形成全省高等教育管理数据交换和共享机制。整合、完善全省高校人、财、物等基础数据,建立高等教育基础数据库,纳入省级基础数据库统一管理与服务。实现与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全省高校基础数据库的数据交换与共享。

2. 高等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门户建设。建设省级统一身份认证系统,为高等教育公共服务和管理平台提供身份认证和单点

登录服务。

建设高等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按照《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建设学生管理类、教师管理类、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管理类、教育规划与决策支持类、其他业务管理类等5大类20个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教育监管、教育服务、资源优化配置等业务应用。

建设省级高等教育管理服务门户。统一规划和布局面向高校和高等教育管理者的教育管理信息服务体系。基于高等教育基础数据库,开展数据挖掘,为全省高等教育的各类用户提供信息咨询、管理和决策支持等服务。

3. 高等教育科研协作支撑平台建设。建设数字化科研协作支撑平台,逐步扩大高校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学文献共享范围,为科研工作者提供科研信息、成果管理、在线跨学科跨领域跨单位团队组建和协同创新等服务,增强教师、科研人员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科研的意识和能力,推动高校科研组织模式和机制创新。

建立基于骨干高校计算和存储资源的省级公共平台,为科研工作者提供高性能计算、大数据处理和大科学装置及大型仪器的共建共享服务;建立健全科研协作运行管理机制,整合省内外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等方面的科研力量和服务需求信息,有效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享教育科研资源,协同推动知识创新、产学研合作和科研成果转化。

篇三:安徽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

安徽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

2014-7-6 19:10:25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为贯彻国家和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2〕5号)和省政府印发的《安徽省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皖政〔2014〕25号)总体要求,切实推进职业教育广泛、深入和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全面提升我省职业教育信息技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以先进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以信息化促进我省职业教育现代化,特制订安徽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

一、基本思路

坚持育人为本,应用驱动,统筹兼顾,分类推进,深度融合,突出特色,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坚持职业教育信息化为职业教育发展服务的宗旨,以加快转变职业教育发展方式为导向,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为目的,以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和师生成长为着力点,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全面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水平,为实现全省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加快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服务。

职业教育信息化坚持应用驱动的推进思路。以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和管理现代化为基础,以学习方式方法和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为核心,以机制创新和队伍建设为保障,重点解决常规教学手段、技术、设施设备难以实现的实习实训问题,重点满足需求紧迫、覆盖面较大的模拟仿真实训资源开发,重点抓好对接主导产业的重点专业信息化建设,重点加强农村和边远地区、薄弱职业院校的信息化基础,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信息化对职业教育支撑与引领作用。

二、总体目标

围绕建网、建库、建队伍、建机制,以“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数字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完成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和《安徽省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所提出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与任务,形成与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安徽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体系。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更加优化,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更加完善、教学资源更加丰富,职业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机制更加健全,政府部门、专业机构和职业院校的职责更加明晰,职业教育信息化评价标准更加科学,经费投入渠道更加广泛。建成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建成与国家高度对接并与职业院校密切融合的职业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和职业教育资源服务平台,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和高效的业务管理机制基本形成。

三、主要任务

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合资源,共建共享;校企合作,多元参与;重点突破,示范引领;强化应用,突出特色”的策略,加快推进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广泛应用,推动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共享;以信息化改造传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对接,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

(一)加快建设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环境加强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全面提升职业院校信息化水平。制定安徽省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采取“政府引导、标准引领、项目示范、分步实施”的方式,推进全省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建立基础数据中心,实现数据融合,包括身份标识数据、应用数据、感知信息,以及数据存储、中间件以及支撑软件的融合。建成面向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的应用系统,达到各应用系统的服务融合,实现学校工作、学习、生活智慧化。基于数字化校园,创新开展平安校园、节能校园、生态校园、和谐校园建设。鼓励和支持职业院校使用信息化手段与行业、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与交流。积极探索基于云计算、物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于教学的应用,新一代互联网教育应用形成常态。到2015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全部建成数字化校园;到2018年,省级示范职业院校全部建成数字化校园;到2020年,全省职业院校建成数字化校园。以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大幅提升职业院校信息技术装备水平。一是加大学生和教师用机配备力度,职业院校按照生机比不低于5:1、师机比不低于1:1的标准配备计算机;二是加快推进职业院校校园网络设施建设、升级改造和宽带网络接入;三是加强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网络计算机房、数字媒体制作室、数字化技能教室等其它教育信息化硬件资源的建设。建设过程贯彻面向应用、注重实效的方针,坚持应用与建设同步,在满足学校应用系统性能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原有IT设备的资源利用,在建设上采取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的方法,在统一设计的前提下,逐步完成系统建设。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网络主干线路建设、楼宇综合布线、网络接入设备建设、中心网络机房建设、网络安全(运维)建设、无线网络建设等。统筹建设覆盖全省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宽带网络,实现高速、稳定、安全的互联互通,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争取到2015年,我省职业院校宽带接入100%,省级示范以上职业院校建设学校门户网站,学校宽带接入不低于200兆。

以安徽省职业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建设为依托,以拓展网络资源为建设重点,以数字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为目标,全面推动优质资源“班班通”建设;积极推进数字技能教室和虚拟仿真实训室建设,基本形成校企信息互动、理实一体、学做合一、仿真与实操结合的信息化环境,对基础较薄弱边远地区、农村职教中心,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远程技能教室建设。采取政府政策引导、学校自主建设或校企共建共享等形式,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终端建设,逐步建设并普及现代教师信息化办公、学习交流终端、学生信息化学习终端,实现处处能工作、随时可学习的目标。

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建设标准、数字化课件资源开发标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等职业教育信息化标准。

【阶段目标】

到2015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全部建成数字化校园;职业院校宽带接入100%,省级示范以上职业院校建设学校门户网站,学校宽带接入不低于200兆;职业院校计算机配备,生机比达5:1,师机比达2:1。

到2018年,省级示范职业院校全部建成数字化校园;“班班通”硬件建设完成。

到2020年,全省职业院校建成数字化校园;职业院校建有数字技能实训室和虚拟仿真实训室。

(二)建成职业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和资源服务平台

在安徽教育云平台的框架内,建设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安徽省职业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和安徽省职业教育资源服务平台。

依托安徽教育云服务平台,建设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安徽省职业教育管理服务平台。 安徽省职业教育管理服务平台主要包括:综合业务办公系统、学生管理系统、教师管理系统、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管理系统、就业与招生系统、人才预测与专业建设系统、职业教育决策系统等,形成比较完善的电子政务体系,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依据国家教育信息化管理相关标准,一是加快职业教育基础数据库建设,重点采集实习实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办学和学生资助等关键信息,逐步建立人才预测、就业预警和人才培养管理信息系统;二是各地各职业院校加强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做好信息采集、统计工作,做到完整、准确、及时、高效,充分发挥管理服务平台在日常管理和重点工作推进中的作用,实现学生、教师、经费、基建、装备等信息入库,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推动校务公开,优化学校服务与管理流程,提升学校管理效率与决策水平。力争到2015年,建成安徽省职业教育管理服务平台,省、市、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根据管理权限分配,共同管理学生学籍异动、专业异动和身份信息修改等工作,实现“全省联网,一人一号”。

依托安徽教育云服务平台,建设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安徽省职业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安徽省职业教育资源服务平台主要包括:资源制作平台、资源管理平台、资源利用平台和资源交流平台等四大系列,并提供多系统耦合平台在网络环境中将各个平台耦合起来,共享数据,形成一个基于云计算技术标准的数据互通的教育资源库软件环境,通过教育资源门户对用户服务。该框架具有共享性、开放性、服务性和流程化的特色,用以实现资源共享服务、知识积累服务、学习模式服务、数据管理服务等。安徽省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向上与国家平台有机对接,向下与职业院校平台互动融合。在安徽省职业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整体框架下,建成一批开发基地,协作开发省级教学资源,并建成省级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

【阶段目标】

到2015年,建成安徽省职业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和安徽省职业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完成基础信息的采集和整理工作。

到2018年,安徽省职业教育管理服务平台五级(国家、省、市、

县、院校)得到充分应用;安徽省职业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在校级之间得到充分应用。

(三)创建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网络学习空间

以提升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为目标,以对接企业、岗位新技术、新规范、新标准、新设备、新工艺以及专业核心技能为重点,按照“教师率先使用、发达地区率先示范”的原则,依托“安徽省职业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拓展建设网络学习空间服务平台,建设可学习、可交流、可上传、可下载、可交互、可跟踪、可评价、可统计,方便、友好、多通道的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空间,全面实施职业院校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通过网络学习空间加强教师、学生、家庭之间的沟通和互动,职业院校教师之间开展网络学习、网络教研、网络观摩活动。2014年职业教育教师50%开通网络学习空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学生网络学习空间先行试点,到2015年职业院校教师90%以上开通网络学习空间,职业院校90%以上学生拥有自己的网络学习空间;到2018年全省职业教育基本实现人人有网络学习空间;到2020年,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

【阶段目标】

到2015年,职业院校教师90%以上开通网络学习空间,职业院校90%以上学生拥有自己的网络学习空间。

到2018年全省职业教育基本实现人人有网络学习空间。

到2020年,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

(四)推进职业教育优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

基于安徽省教育云,按照云计算标准,从职教发展需求出发,建立安徽省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库。一是整合已有职业教育优质数字资源;二是依托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基本建成40个数字资源开发基地,成立重点专业建设协作组和特色项目建设协作组,组织建设对接我省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满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养教学需求,覆盖面大、覆盖能力强、应用比较广泛、操作相对简单、制作工具常见、安装调整容易、适宜网络运行,以助教为主体,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基础性资源库;三是建立资源认证体系,根据资源建设标准,与企业合作,初步建成满足全省职业院校基本需求的互动教学软件、仿真实训教学软件、智能型软件制作模板、由先进软件工具制作的典型教学软件等,建设对接职业(岗位)活动、突出专业技能、突出核心岗位能力、制作工具相对先进,具有引导性、示范性,可以同时满足助教、助学功能,交互性高,相对独立、完整的引导性数字资源库;四是立足人才培养需要,加快校级教学资源建设,大力推进各职业院校自主开发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网络课程、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通用主题素材库、名师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微课程等多种形式的数字化资源,并择优遴选和汇聚各校资源到安徽省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库。到2020年,职业院校教学资源库班级应用覆盖率达100%,省级示范以上职业院校至少1个专业拥有虚拟仿真实训软件,网络教学资源总量不少于1T,教学资源年更新率不小于10%,校际共享率不低于40%。

制定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建设规划,建设优质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开发基地,建立“企业竞

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的资源建设机制,建立以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为主导、市场提供个性化服务为补充的服务模式,形成免费使用和有偿使用相结合的资源共享机制。

【阶段目标】

到2015年,完成已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组建优质资源开发基地,成立重点专业建设协作组和特色项目建设协作组;建立优质资源统建与共享机制。

到2018年,初步建成基础性资源库和引导性资源库,完成校级优质资源汇聚;完善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到2020年,优质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

(五)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

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建立省、市、职业院校三级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体系,广泛开展职业院校教师职前、职中相衔接的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培训,采取多种方法和多种手段,帮助教师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完善信息化教学大赛制度,省、市每年定期举办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提高教师参与面,实现竞赛成果开放、共享。

建设专业化技术支撑队伍。重视信息化专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和完善信息化人才考评和激励机制,持续开展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员能力培训,培养一批具有较强能力的信息化人才,形成结构合理的专业队伍。

提升教育信息化领导力。

加强培训,更新观念,开展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增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专业机构和职业院校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识,提升其信息化规划能力、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工作的业务规范和考评机制,将职业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效果、信息化发展水平作为评估管理者的信息化领导力的重要依据,将信息化领导力列入所有教育管理者的考核内容。

指导职业院校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公共必修课教学,积极开设相关选修课,多渠道提高职业院校各专业学生的通用信息技术职业能力、数字化学习能力和综合信息素养。定期举办全省职业院校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竞赛,引导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过程、方法和质量评价的深度融合,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岗位、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学习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完善人才需求、就业预警、专业调整等方面的信息分析和服务,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新模式。

创新信息化环境下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法、拓宽德育途径。融合网络、电话、无线通信,加强家校互动、师生互动,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全时空的网络育人环境。重视对学生应用网络资源的引导,大力开展网络道德教


安徽教育信息化系统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5548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