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

时间:2017-01-22 06:15:22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小麦产量构成因素论文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论文

摘要: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但小麦的产量决定于有效穗数、千粒重和每穗粒数三者的乘积,所以如只注重有效穗数的增加可能导致千粒重和穗粒数的减少,从而使整体产量减少。在不同的年份间,千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大,可调节的力度也最大,因此,千粒重在该麦区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关键词: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变异系数;产量构成因子;相关性分析

correlation analysis on yield components of wheat

zhou fang-ju,chen qiao-sheng,zhang dao-rong,tang qing-yi,jiang qi-bin,wang yan,

liu xian-bin,lu tian-tai

(xiangya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cademy of hubei province, xiangyang 441057, hubei, china)

abstracts: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yield and component factors of three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 cultivars, zhengmai 9023, xiangmai 55 and xiangmai 25 during 2009~2012, effective spike number had the most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actual production(path=0.412 5); 1 000-kernel-weight was the second

(path=0.2872); while grain number per spike had the lowest (path=0.151 7) correlation. the results of correlation

篇二: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论文摘要】通过对2009-2012年湖北省3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主导品种郑麦9023、襄麦55、襄麦25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调查分析表明,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直接通径系数为0.412 5, 其次是千粒重,为0.287 2,贡献最小的是每穗粒数,为0.151 7,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一致;不同年度间,千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大,其次是有效穗数,最小的是每穗粒数。因此,襄阳市麦区应在群体适宜有效穗数的基础上,把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作为突破口,实现三者的最佳协调关系,力争达到产量最大化。

【论文关键词】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变异系数;产量构成因子;相关性分析

随着世界粮食生产形势日益严峻,进一步提高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产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小麦产量是由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构成的,在高产水平条件下,提高小麦产量,应在群体适宜有效穗数的基础上,把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作为突破,实现三者的最佳协调关系,力争达到产量最大化

[1-3]。

目前关于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已有很多研究,但这些研究基本上是横向比较,即同一年度间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2,4,5],而不同年份间产量构成因素研究较少。为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襄阳市3个主栽品种郑麦9023、襄麦55、襄麦25在2009-2012年的生育期及产量各因素的调查,分析了本地区小麦产量因素的相

篇三: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及提高四川小麦产量途径

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提高四川小麦产量的途径 摘要:

小麦产量由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三因素所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否合理协调,乃是小麦产量丰欠的关键。小麦籽粒产量的高低,是由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来决定的,只有三者的乘积达到最件组合时,才能使产量最高。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关系。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但小麦的产量决定于有效穗数、千粒重和每穗粒数三者的乘积,所以如只注重有效穗数的增加可能导致千粒重和穗粒数的减少,从而使整体产量减少。

关键词:产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

1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小麦产量由亩穗数、穗粒数和粒重三因素所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否合理协调,乃是小麦产量丰欠的关键.亩穗数、穗粒 数和粒重是小麦成产结构的三因素,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关系。

穗数的形成是分孽的发生与两极分化的结果,最后决定穗数多少的时期是抽穗期。从播种到抽穗以前的各种生态环境和生育况,都对穗数多少存在一定影响和制约作用穗粒数的多少是开花授精6-7天后决定的,它取决于分化小花的 数量和小花与子粒退化的比率。穗粒数的多少受 穗分化到粒 数定型期间的生态环境和植株有机、无机营养状况的影响.其中包括穗数的影响;而粒数对穗数并无影响关系。粒重除了其遗传因子控制外,还受制于子粒灌浆期间的各种生态因素和植株的营养状况,穗数的多少是制约 粒重的原因之一,粒 数的多少对粒重也有一定的制 约作用)由此可知,在构成小麦产量的三个因素中,穗数是对穗粒数和粒重有较强作用的制约因素,穗 数的多少对穗粒 数和粒重始终处于主动的影响,支 配的地位;而穗粒数和粒重基本上处于被动的,接受影响和支配的地位。因此,在生产中协调三因素关系时,主要通过调节穗数来实现[1]。

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但小麦的产量决定于有效穗数、千粒重和每穗粒数三者的乘积,所以如只注重有效穗数的增加可能导致千粒重和穗粒数的减少,从而使整体产量减少。在不同的年份间,千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大,可调节的力度也最大,因此,千粒重在该麦区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很多的研究[5-7]已证明千粒

重的遗传力较高,效应潜力很大,显性作用明显,在育种中适合作早代选择:在栽培上主要是通过提高灌浆强度及延长灌浆时间来提高千粒重,比如采

取适期早播,保证小麦充足的灌浆时间,增加小麦的灌浆强度。抓好后期浇水,进行适当的叶面喷肥及适当喷施生长调节剂,进行病虫害防治,为粒重增加创造条件,提高产量潜力[2]。

2 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对有效穗数的影响,对于有效穗数,表现为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密度越大有效穗数越多。说明增加密度对增加有效穗数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低密度下有效穗数增加明显,高密度下有效穗数增加的幅度有所降低。

对穗粒数的影响,表现为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但在相同的密度条件下,各自的穗粒数有较大差别,穗粒数的多少还受品种本身的影响,各品种穗粒数随密度变化较有效穗数小。

对千粒质量的影响,千粒质量变化趋势跟穗粒数的相似,表现为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经方差分析,各品种的千粒重在相邻密度处理下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各品种千粒质量在不同密度下表现均较稳定,该性状本身遗传力较强,受环境影响小。

综上分析得出,在低密度下,由于光、温、水、气、肥因素影响,田间小气候良好,各品种植株生长健壮,穗粒数和千粒质量较高,有效穗数增加明显,但每公顷有效穗数依然较高密度低,产量均较低。增加基本苗,产量均显著增加,但当密度达到一定限度时,加剧了群体对光、温、水、气、肥的竞争,从而使个体性状变劣,导致群体产量下降。小麦籽粒产量的高低,是由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来决定的,只有三者的乘积达到最件组合时,才能使产量最高。小麦的单产是由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共同决定的。在相同栽培条件下,因品种特性的差异。对密度的要求并不完全相同,各有其侧重穗、粒、重范围,要获得 较高的产量,就要通过合理密植,使穗、粒、重得到协调发展。势,而粒值产价呈增加的趋势,重值产价基本上也为增加。在低密度条件下穗值产价最大,在高密度条件下,粒值产价最大。在低密度条件下应注重穗数的增加,高密度条件下注重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的增加,即在保证有效穗数的基础上增加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对提高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有关小麦单产提升的机理问题还需要作深入

探讨[3]。

3提高四川小麦产量的途径

四川省小麦生产的发展,四川麦区属于西南秋冬播春性麦区 ,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国第六位,西部第一位。2006年全省播面2049万亩,总产量556.2万吨 主产区:盆西平原、盆中浅丘和盆东南丘陵区占小春粮食产量的75.7%,播面的69.9%发展对策:适当调减种植面积,优化小麦布局,逐步实现小麦生产产业化;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合理调整品种结构,建立简化高效的栽培技术体系,实现小麦的优质、高产、高效。

我国三大麦区:黄淮海麦区、长江中下游麦区、西南麦区。在连续增产的情况下,总需求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小麦总产新的增长点在北纬33度地区左右的江苏、安徽、河南、湖北、四川等省约有1亿亩麦田,占全国小麦种植面积的30%。由于栽培耕作粗放、生产条件差、生产技术水平低等原因,这里的小麦单产较低,但这里光热资源丰富,降水量多,地下水位较高,提高单产有很大潜力。 要想提高四川小麦产量,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

一是大力推广小麦良种。

1.调动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促进了种植面积稳定增加。2.加快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带动了小麦生产科技含量的提高。3.提高单产水平,促进了小麦增产、农民增收。4.推动了小圭生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规范化栽培和产业化经营通过良种补贴项目.有效引导小麦向优势区域集中。推动了规范化种植。项目区统一品种、统一播种、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收储。井将栽培管理要点印制成册或图表.向农民宣传如何进行规范化栽培管理.推动了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单品种规模化连片种植.提高了优质小麦品质的一致性和商品化供应水平.小麦加工及收购企业有了稳定的基地和原科来源。促进了订单农业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4]。

二是注重提高播种质量。

为了提高播种质量可以通过以下方法:l、深耕,精耕细耙,提高整地质量。2、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增施有机肥。3、科学施用化肥,大力推广配方施肥技术[5]。4科学选用良种5确定合理的播种量,适期播种。

三是进行科学平衡施肥。

不同的肥料处理对不同生育时期的群体质量均有一定影响,增施氮磷肥对增加植株生物量有显著作用。不同施氮量水平问的总茎数差异显著,且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大[6]。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可以显著增加小麦穗数和穗粒数,但对千粒重无显著影响。拔节期随施氮量增加,冬小麦产量及穗数、穗粒数均增加,但超过一定量后,施氮量继续增加穗粒数则明显下降,导致产量增加不显著甚至降低[7]。

四是加强抗灾应变技术推广。

提高四川小麦产量的途径出路就是:提高单产。小麦单产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低产变中产阶段,中产变高产阶段,高产更高产阶段。在每一阶段影响小麦单产发展的主要矛盾各不相同,这是划分阶段的主要依据[8]。在第一阶段,影响小麦低产变中产的主要矛盾是小麦植株的生长发育与土、肥、水为主的生产条件的矛盾;第二阶段,要使小麦中产变高产。必须处理好群体与个体这一对矛盾;第三阶段,要使小麦高产更高产,植株个体内部的矛盾是影响小麦单产进一步提高的主要矛盾。正因为在小麦单产发展的不同阶段。影响单产提高的主要矛盾各不相同[9]。因此。在不同阶段,提高小麦单产的主攻方向、技术措施也各不相同。

矮秆基因和 1B/1R 易位系的利用使株高降低、收获指数提高、穗粒重增加, 这是品种产量潜力提高的主要原因[10]。这说明我国小麦育种在产量改良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同时还应看到, 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常规育种技术改进不大, 效率较低, 亟待提升完善[11]。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新技术代表了未来小麦育种的发展方向, 在发达国家应用日益广泛[12]。

总结四川多年的育种经验,上世纪末,多数育种者提出下一步四川小麦超高产育种的主攻关键是在保持现有穗数(300万~390万穗/hm)水平上,通过提高千粒重或增加小穗数来提高穗粒数以显著增大穗粒重,提高收获指数。通过分析认为1996--2005的10年中,四川小麦提高产量主要有两条途径。其一是在保持穗数的水平上,提高穗重,尤其是千粒重,以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所以,今后四川省小麦产量育种应当在现有基本的产量结构(300万~350万穗/hm2、40粒/穗、40,-459/1000粒)上,注意增加穗数和增加千粒重两个方向的突破,建立新的平衡,实现四川小麦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2

1996--2005的10年间,四川小麦产量增长缓慢,整个产量育种还处于平台期,育种在产量上的主要贡献是克服了条锈病引起的产量降低。四川小麦区试中有效穗数缓慢增长。试验平均有效穗和达标品系平均有效穗从每公顷315万穗左右上升到335万穗左右;穗粒数很稳定,基本维持在40粒左右;千粒重在40--459之间波动,且在年度间变化较大;株高维持在86-90cm之间。今后四川省小麦产量育种应当在现在基本的产量结构上,注意增加穗数和增加千粒重两个方向的突破,建立新的平衡,实现四川小麦产量的进一步提高[10]。

参考文献

[1]吴金城,小麦产量构成因素;适用技术

[2]周芳菊,陈桥生,张道荣.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湖北农业科学,2012,12,51期12卷

[3]赵永萍,张保军,张正茂.种植密度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西北农业学报,2009,18(6):107-111

[4]赵香云,关于优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的思考,理论研究专刊

[5] 王敏.农机农艺相结合提高小麦的播种质量[J]-现代农业科技2011(2)

[6] 赵雪飞.水氮运筹对冬小麦群体物质生产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D].石家庄:河北农业大学,2009.

[7]宁东蜂,李志杰,孙文彦,等.限水灌溉下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氮素利用及氮平衡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0,16(6):1312一1318.

[8]蔡承智.Harrij van Velthuizen.GuentherFischer.SylviaPrieler [M]-2007

[9]蔡承智.Harrij van Velthuizen.GuentherFischer.SylviaPrieler.CAI Cheng-Zhi.Harrij van Velthuizen.GuentherFischer.SylviaPrieler基于AEZ [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5(5)

[10]Zhou Y, He Z H, Sui X X, Xia X C, Zhang X K, Zhang G S. Ge-netic improvement of grain yield and associated traits inthenorthern China winter wheat region from 1960 to 2000. Crop Sci,2007, 47: 245–253

[11]Gupta P K, Langridge P, Mir R R. Marker-assisted wheat breed-ing: present status and future possibilities. Mol Breed, 2010, 26:145–161

[12]Gupta P K, Langridge P, Mir R R. Marker-assisted wheat breed-ing: present status and future possibilities. Mol Breed, 2010, 26:

145–161

[13]伍玲,朱华忠. 四川省1 O年来小麦育种的产量变化[J].中国农学通报,第24卷第1期,2008(1)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5464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