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农业生产现状与对策

时间:2017-01-21 07:21:21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徐庆国 黄丰

摘要:该论文总结了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分析了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加快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中国;现代农业;现状;对策

中国的改革开放首先以中国农村包产到户为标志拉开序幕,至今已走过了30年历程。回眸这30年,我国农村、农业和农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我国“三农”历史遗留问题较多,要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还相当艰巨。为此,我们要将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依据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吸纳国内外现代农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成功经验,吸取教训,少走弯路,从而扎实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我们对此进行了系统调研,整理成文,以供同行专家参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1.1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巨大成就,农民收入获得极大提。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摆脱了前30年超稳定的局面。即在以前的近30年时间里,我国农村就业结构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农村服务业蓬勃发展,进入农业人口向第二、第三产业大规模转移的阶段。据中国国家统计局资料,建国初期的1952年,我国乡村劳动者占93.29%,非农产业劳动者包括乡村党政群管理人员在内,只占5.08%;1978年,中国城镇人口占17.9%,乡村人口占82.1%。2006年,中国城镇人口上升至43.9%,乡村人口下降至56.1%。1978年,中国就业人

口中,农业占70.5%,工业占17.3%,第三产业占12.2%。2006年,中国就业人口中,农业就业人口下降至42.6%,工业就业人口上升至25.2%,第三产业就业人口上升至32.2%。1978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总产值占28.2%,工业总产值占47.9%,第三产业总产值占23.9%。2006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总产值下降为11.7%,工业总产值上升48.9%,第三产业总产值上升至39.4%。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农民收入获得了极大提升,收入来源结构获得了巨大变化。1978年,中国农民人平均年纯收入为134元,2007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140元。1978年,中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农民总量大概是2.5亿人,到2007年底没有解决温饱农民的数量减少到不足1500万人。中国改革开放初,我国农民家庭纯收入来自传统农业的大约在90%左右。据中国国家统计局资料,1978年,在整个农业总产值中,传统农业占80.0%,林业占3.4%,牧业占15.0%,渔业占1.6%。2006年,在整个农业总产值中,传统农业下降至50.8%,林业上升至3.8%,牧业上升至32.2%,渔业上升至10.4%。随着农业产出份额降低,农业收入份额也有所降低。1993年,农民家庭生产非纯收入来自传统农业仍占63.79%,来自非农产业的占30.75%。

1.2主要农产品不仅数量大幅增长,而且质量迅速提高

中国不仅人口众多,可用耕地资源有限,而且耕地存在减少的趋势,使中国农产品生产保障问题更为严峻。但是,从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后的14年,粮食的年增长幅度达到2.7%,尤其是前六年的平均增长速度已高达5%。据中国国家统计局资料,1978年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总产量在6000亿斤多一点,2007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0030亿斤,30年内粮食增产60%以上。1978年,中国谷物、籽棉、油菜和花生产量位于世界各国产量的第2位,肉类产量位居第3位,水果产量位居第9位。1990年至今,中国谷物、籽棉、油菜和肉类产量上

升至世界各国产量的第1位;2000年至今,中国花生和水果产量上升至世界各国产量的第1位。中国用占世界约9%的耕地生产了占世界25%左右的粮食产量,解决了占世界21%左右人口的吃饭问题,基本具备了年产4.5~5亿吨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

据统计资料表示,中国2008优质小麦种植比例已达整个种植面积的64%以上。特制二等以上的精制小麦粉占小麦粉总产量的65%;标准一等米以上的精米占大米总产量的88%,特等大米在大米中所占比重达到33.9%。又据国家质检总局资料,近年我国米、面、酱油、醋基本粮食产品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0%以上,出口粮食产品合格率达99%以上。2007年上半年我国消费量最大的粮食加工品等前10类食品的抽查合格率均达95%以上。目前,我国市场上销售的粮食产品,无论是内在品质还是外观质量,都有明显改善。我国粮食产品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较好地满足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增强了我国粮食产品和粮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1.3明显提高了现代农业装备设施水平,初步形成了现代农业技术技术体系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努力加强现代农业的基础设施和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使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田水利、交通、通讯等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显著的提高。2005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68397.8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了5.82倍;拥有各类拖拉机1666.5万台,增长8.63倍;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226.2万部,增长89.77%。截止2005年,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720亿元,其中各级政府投资1163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万平方公里;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3.6亿亩;新增改善除涝面积788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3亿亩;解决了500多万人饮水困难。另外,我国“三峡”

大坝、南水北调等水利工程,“三北”防护林、退田还林(草)等生态建设工程,均极显著地提高了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通过多年的努力建设,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包括现代农业生物育种和良种繁育技术、高效缓释肥料施用技术、高效节水浇灌技术、设施和工厂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高效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系列现代农业技术体系。这些技术储备将在未来3~5年形成系列的成熟技术和育种成果,既可为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撑,又进一步提升了我国现代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截止2004年底,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总数已达11.4万个,其固定资产总额为8099亿元。并且,我国于2006年10月通过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现代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2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从总体上说,中国传统农业的特征还十分明显,今后现代农业的发展还需要解决如下问题。

2.1农村产业结构的传统农业特征十分明显

第一,农村就业结构传统农业特征十分显著。我国农村就业结构水平与发达国家上个世纪20年代第一产业占20%到30%相比,差距很大。目前,我国按农业劳动力计算的人均耕地只有4.2亩,约为美、英等发达国家的1/150~1/200。大量人口束缚在农村小块耕地上,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只有工业的18.7%,商品率只有60%,农村人口自然就业、农业生产和就业特征还处在较为典型的传统农业状态。

第二,农村非农产业内部结构成长不容乐观。美英等现代农业发达国家的农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目前一般在1.3%~4.5%之间。据中国国家统计局资料,2004年,日本农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德国占2.3%,美国占1.6%,英国占1.3%。而中国改革开放初的1978年高达28.2%,2006年仍达到11.7%。从我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来说,农业在GTP中的份额过高,反映了农村产业结构存在的重大问题。从非农产业内部来看,农村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比重,10多年间几乎没有多大的变化,建设业产出还一度下降了16.31个百分点,产出结构下降了41.09个百分点,而同期农村工业就业只上升

2.17个百分点,产出却上升34.22个百分点。这表明农业比较生产率在加速下降。若考虑其它非农产业就业与产出结构上升幅度一致较小的事实,则说明农村工业产出结构存在严重异常情况。

第三,农业内部仍然呈现粮猪为主的特征。粮猪为主的农业结构是我国传统农业长期选择的结果。20世纪50年代初,粮猪产值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约为78%,1980年为70.42%。到1993年,这个比重仍然达到54.1%,由此呈现了我国40年来,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辅以家庭饲养业,种植业又以粮食为主的局面。在现代化进程中,这种结构已明显造成工、农两大产业的结构断层,与社会需求结构、就业结构、收入结构的协调发展日益生产矛盾。

2.2 现代农业生产能力不强,现代农业市场机制不健全

中国目前的农业生产,还是以手工劳动为主的耕作方式占主导地位的,人力畜力使用还比较普遍,在极端情况下,少数地区甚至还存在烧荒、撂荒、轮歇等较为原始的耕作方式,因而农业劳动生产率还比较低。农业机械等现代科技手段在农业中的进入范围和作用程度,还远未达到根本扭转劳动生产率低下状态的目

篇二: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cn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许彩丽 徐哲明

来源:《吉林农业·下半月》2013年第11期

摘要:近年来,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立足农产品资源加工转化,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的跨越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成为实现“三化”统筹的主推模式,成为实现“城镇化”的重要手段,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F30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2-09-11 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重要内容,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经过近20年的探索实践,吉林省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组织实力不断增强,带农惠农能力不断提高,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机遇期。到2012年底,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断提升,呈现产业升级、质量提升、效益增长的良好态势。

1.1 带动型龙头企业达到一定数量规模

带动型龙头企业是带动农户增收致富、解决就业和发展地方经济的主要力量。近十年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增幅都在10%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1.2 龙头型企业集群集聚发展

龙头企业立足我省资源优势,确定发展方向,吉林省围绕优势农产品基地已形成了粮食加工业、畜禽加工业和特产加工业三大主导产业。

1.3 科技支撑作用明显

科技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如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大潮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走科技兴企之路。

1.4 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篇三:中国农业生产的现状与对策

中国农业生产的现状与对策

____农业灌溉问题

[摘要] 本文总结中国农业灌溉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其问题进行分析,概括性提出农业水资

源利用应“开源节流”,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字:中国农业生产 农业灌溉 节水农业 灌溉技术

在中国的国土面积中,山地面积占到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加之人口数庞大,中国有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世界百分之二十一的人口,农业生产压力巨大。然而,纵观中国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水乃是其重要的制约因素。中国耕地的81%分布在北方,与水资源分配及不匹配,因此,灌溉农业在中国农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就中国灌溉农业水资源利用而言,用水量大且效率低,工业和城市用急剧增长,给农业用水增加压力。

1、农业用水现状

目前,我国农业用水量约为4000亿立方米,占全国总用水量的68% ,从图一可以看出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比重很大。其中灌溉用水量为3600—3800亿立方米,占农业用水量的90% 以上,不管是相对于农业用水量还是相对于全国总用水量,农业灌溉用水都是真正的用水大户但灌溉效率低下,用水浪费现象相当严重。

图一 1997—2010年用水变化

2、农业灌溉中存在的问题

2、1 灌溉技术差,效率低,有效灌溉面积比重低

目前,我国耕地面积为 19.5亿(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8.38 亿(亩),占耕地面积的43% 从图二看出,历年有效灌溉面积比重偏低 ;从表一可以看出农业灌溉耗水量为各用水部门之最,占到了总耗水量的65.1% ,因此,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存在巨大的浪费。我国农业节水灌溉面积为 2.8亿(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33.4%可以看出,全国有一半以上的耕地面积没有灌溉设施;2/3的有效灌溉面积还在沿用传统落后的灌溉方法在节水灌溉面

积中,采用现代先进节水灌溉方式的微乎其微,绝大部分只是按低标准初步进行了节水改

造,输水渠道的防渗衬砌率不到30% 。美国的有效灌溉面积为 3.83亿(亩),不足我国的一半,但喷灌和微灌面积却占 54.4%,以色列的灌溉面积全部采用微灌和喷灌,其中微灌占了一半以上瑞典、英国、奥地利、德国、法国、丹麦、匈牙利、捷克、罗马尼亚等国家,喷灌和微灌面积占灌溉面积的比例都达到了80% 以上。

图二 2001-2010年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百分比变化

表一各用水部门耗水情况

用水部门 耗水量/亿m3 耗水率占总消耗水量的百分比 农业灌溉 2075.4 63% 65.1%

林、牧、渔业灌溉/补水 270.3 73% 8.5% 工业耗水352.7 25% 11.2% 城镇生活耗水 138.8 30% 4.4% 农业生活耗水 255.8 86% 8.0% 生态环境补水89.2 75% 2.8% 合计3128.2 100%

2、2污水灌溉问题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水污染。水体的污染主要是由于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任意排放造成的。根据2009年水利部公报,监测评价省界断面305个,全年水质为Ⅰ~Ⅲ类的断面占评价断面总数的46.6%,Ⅳ~Ⅴ类断面占29.5%,劣Ⅴ类断面占23.9%。主要污染项目是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与2008年相比,全国Ⅰ~Ⅲ类省界断面上升了2个百分点。各水资源一级区中,西南诸河区、东南诸河区Ⅰ~Ⅲ类水质省界断面占其评价断面总数的80%以上,海河区劣Ⅴ类水质断面占其评价断面总数的近60%。从图三可以看出,我国各流域水质情况不容乐观。

图三各流域水质类型比重图

2、3 水利设施不完备,产权归属不合理

由于我国的水利设施建成年代较早,设计标准低,质量有待商榷,而且缺乏配水和排水设施,这类水利工程尚未进行升级、修复、完善;水利设施所有权仍然属于国家,这就造成在维护上存在矛盾,近年来,水利设施管理权正在从政府向用水者转移,但在设施的管理和维护上,用水者不愿承担责任,与此同时供水企业仅从经济的角度考虑,造成供水垄断。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了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低。

3、 中国农业灌溉的建议

总体概括中国农业灌溉问题为资源短缺,浪费严重,水资源污染严重。针对这些问题 ,中国农业灌溉“开源节流”。

3、1 农业用水“开源”。

中国水资源紧缺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水资源分布与耕地分布不匹配,造成成了农业灌溉用水十分紧缺,与此可看,“开源”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具体来说,可以从保护水环境、提升污水灌溉

技术,加强合理的调水工程等方面入手。

3、11加强水质监管切实保护水环境

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保护水环境刻不容缓。加强水质监测,保护水源是保护水质源的重头工作,只有保护好了水资源,才能由农业灌溉水源。在水资源保护上政府已采去了一些措施,1984中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为中国的水环境保护提 供了法律基础。1988年,中国通过了第一部水法,积极推行取水许可制度和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制度,制定全国、地区和部门水资源规划,强化了协调和冲突解决机制的水行政管理机构。

3、12提升污水灌溉技术

污水经过处理后,达到农业灌溉水质标准,也能进行农业灌溉。中国的水资源大多都已污染,污水灌溉有着巨大的潜力。在国外以有相应的经验,美国,日本等国都已采用

污水农业灌溉。污水灌溉可以带来一些经济效益,例如,缓解水资源短缺,消除污染,改

善环境,提高土壤环境等。但中国的污水灌溉技术需要加强,如:加强污水灌溉的理论研究,健全污水灌溉的标准体系、监管体系等

3、13加强合理调水工程

中国水资源分配和耕地分布不匹配,北方集中了80%的耕地,而水资源南方则占绝大部分,因此,人为的合理的跨流域调水,不失唯一种可行的方法。中国的“南水北调”计划就是其一。

3、2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就中国农业用水现状和水资源短缺的事实来看,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加强节水灌溉,完善水资源管理体系,完善水资源政策等是主要策略 3、21加强节水灌溉技术

采用节水灌溉,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方法之一。节水灌溉技术可分为灌水方法、输水方法、灌溉制度和田间辅助措施等4大类别。灌水方法分为地面灌溉、喷灌、微灌和地下灌溉,另外,以色列采用的“雾灌”值得中国借鉴;输水方法有渠道输水,管道输水,相对而言管道输水更节水;灌溉制度和田间辅助措施,则需因地制宜,据情而定。 3、22 完善水资源管理体系

中国水资源管理体系混乱, 地方水务部门存在许多方管理的问题,出现“城乡分割、职责交叉、多头治水”等弊端严重 ,在水资源与供水管理、排水与河道管理,城市供水与农村供水、涉水工程审批等环节上权责不明,政事和政企不分,严重影响了节水灌溉的推广。其次 ,重建设、轻管理仍然是长期以来没有解决好的问题,这样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因此,加强水资源管理,完善水资源体系,势在必行。

3、23 完善水资源政策

中国水价向来较低,这是人们的节水意识薄弱的原因之一。水权不明确,使得用水困难且浪费大。因此,建立其合理的水价,进行水权的明确是相当必要的,以此来完善水资源政策,使得农业灌溉用水更自如,也达到了节水的目的。

4、小结

在中国古代就有“中耕保墒”的意识,在当今水资源相对紧缺的情况下,“保墒”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保水质,保节水,保效率。这些总归而言,需要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以此来面对中国严峻的水资源局势。

参考文献

[1] 水利部.中国水资源公报2009[R].北京:水利部,2010

[2] 水利部.中国水资源公报2010[R].北京:水利部,201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10

[4] 韩洪云,赵连阁.中国灌溉农业发展—问题与挑战[J].水利经济,2004,22(1):54~58

[5] 宝峰,肖志国.中国污水灌溉农业问题探讨[J].江淮水利科技,2006(3):33~36

[6] 武文慧.浅谈中国水资源现状[J].资源调查与评价,2005,22:71~74


农业生产现状与对策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5396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