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项目成果形式

时间:2017-01-21 07:15:13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预期研究成果

《对小学高年级信息技术课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的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主持人:朱红霞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多年来,初中数学教学的经验告诉我们,小学生进入初中,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不多,思维方式变化不大,但初中数学知识的广泛性、深入性、复杂性扑面而来,让学生无法适应,不少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激情,迷失了学习地方法、淡漠了学习的兴趣,迷茫彷徨让学生对初中数学学习产生了恐惧、畏难情绪。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探究式学习方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在提高学习能力和效率、培养和发展信息素养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我们是农村小学,相对而言,软硬件都比较落后,教学资源短缺,教学中往往是两三个学生共用一台电脑,而且信息技术课一个星期中仅有一节,不能保证充足的上机操作时间,这给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带来困难。再加上农村家庭购置电脑的也很少,学生没有机会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只有在课堂中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才能为将来更好的学习奠定基础。如今,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小学生现在学到的信息技术,等其走入社会时可能早已面目全非,因此,如何使学生掌握自主探究式学习新的信息技术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他们掌握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将来后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关于培养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早在1909年,美国的杜威就提出了这一理念,从1950年到1960年,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让学生学会通过感性体验,理性思维,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本课题针对本校及普通校的生员来看,探索适合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能使学生改变原来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形成对知识的主动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对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有各种评论。以下是从赞同者的角度来看待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探究是一种本能,儿童天生就是探究者。探究是人的生存之本,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贯穿人的一生。 探究是学生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亲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儿童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是儿童真正理解、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属于儿童的。探究对儿童的思维构成了挑战,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过程要求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有利于学生将已有所学加以整合,也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探究式学习有利于保护人的天性——好奇心,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个性至关重要。探究有利于培养儿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

信息技术学科更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实践,从实践中探索多种操作方法,掌握操作技能,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但是不少教师对探究式学习的概念和内涵理解不够清晰,对探究学习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

的价值理解存在偏颇,对它的应用还存在着一些误解。

(四)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观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人本身。人有可教性、自教性、个人具有巨大的学习与创造的潜能。人为了谋求自身发展的学习实践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认知心理学家罗伯特加涅指出,教学活动只是一种旨在影响学习者内部过程的外部刺激,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主要靠学生自己去完成。由此他提出了教学活动必须与学习者内部心理活动过程相吻合的观点。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接受外界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同化和顺应,导致个体内部图式——认知结构的变化,达到平衡,按照国外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任何教师都不可能把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只能通过激发主体的自觉意识,帮助他们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使教育的内容必须经过主体自我意识的选择这一关卡,否则将意味着教育的失败。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以建构主义理论、活动教学理论作为理论依据;以《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为指导,以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为根本,利用信息技术化平台和数字化学习资源,教师、学生之间的协商讨论、合作学习,以及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来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以小学生独特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为出发点,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包括如何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他们掌握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将来后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3.通过研究,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通过这次课题研究,提升教师自身的科研水平。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提出的“信息技术课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是以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知识能力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其他课程学习的能力。探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理论学习法

为搞好课题研究,不断提高参与课题研究教师的自身理论水平,做到认真钻研新课标,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有关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的先进理念。

行动研究法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

的办法为宗旨,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的前提下,采取行动研究方式做到教研即教学,教学即教研,以教学促教研,以教研指导教学。 调查法

以问卷、访问、听课等形式对实验班和对比班的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观察,从而掌握实验第一手材料,进而分析实验的成败。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2010年3月~2010年7月(前期准备)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结合我市“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客观分析本课题的研究实施方案,做好课题的论证和申报工作。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第二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2月(实验研讨)

1.制定阶段性实施计划,调查、研究分析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兴趣及要求,写出调查报告。

2.针对调查结果,制定实施方案,确定实验班级,开展以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为出发点,研究探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的方法和途径。同时,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3.构建适合小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初步形成总结,并撰写研究论文。

第三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3月(完善发展)

全面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研究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篇二:项目最终成果简介

项目最终成果简介

一、本项目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会计制度跟随经济体制改革发生了重大变革,并制定了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需要的会计准则。评价我国会计制度改革是否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是否与国际会计惯例取得接轨。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资本市场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各国会计规范模式不仅向会计准则的形式转化,并且随着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宣告制定具有“全球会计准则”意义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各国会计准则纷纷向IFRS趋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成为“会计制度国际接轨”的当今语言,并且前者的深度和广度都超过了后者。从2001年IASB改组成立以来,不同的国家对与IFRS趋同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欧盟国家宣布从2005年起直接采用IFRS编制上市公司的合并财务报表;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制定了与IFRS等同的本国会计准则;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也与IASB在2002年9月签订了“诺沃克协议”,旨在推动FASB准则与IASB准则的趋同;我国则以IFRS为蓝本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在2006年2月推出了由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组成的“新会计准则体系”。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在与以IFRS为代表的国际会计惯例接轨方面,确实比以往推进了一大步,各种舆论均表示我国会计准则已与国际准则取得了实质性的趋同。然而,对照一些国家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步伐,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一些差距。我国加入WTO组织、我国经济的国际化发展、我国需要获得市场经济地位(MES)的认可并对抗西方国家的反倾销、我国需要对外融资并降低交易成本等等,这一切都需要我国的会计规则进一步向国际惯例靠拢。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自己的不足,以便进一步寻找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差距,提高我国会计准则以及会计信息的质量。有鉴于此,为了促进我国会计准则与IFRS的进一步趋同,我国需要研究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战略和措施,详细分析我国会计准则与IFRS之间仍然存在的总体差异和具体差异,制定消除这些差异的长短期趋同计划。在这方面,有许多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加以探讨和解决。本项目的研究目的就是提出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中的有关问题,努力探索解决方案,并提出有关政策建议。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

本项目研究成果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第二部分为“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差异比较”。第一部分共由七章内容构成:

第一章“当前国际会计发展之大势”,从宏观的角度描述了当前世界会计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本章开门见山地指出,近几十年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全球统一资本市场的逐渐形成,国际贸易更加自由化,生产和消费更加国际化,

国际资本的流动更加频繁化,跨国公司的竞争和兼并活动日益剧烈,对高质量、透明和统一会计语言的要求也日益强烈;同时,随着市场经济模式渐入人心,大多数国家的经济体制纷纷向以英美国家为代表的市场经济转型,经济转型带来了文化、道德和价值观的融合,法律和法规制度的移植,公司融资方式和治理结构的趋同,从而使各国会计模式开始向英美会计模式归一,会计制度逐渐向会计准则转化,会计准则成为会计规范的最佳实现形式;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对会计国际协调30多年所做的坚持不懈努力以及它在近年来取得的骄人成绩,使得许多国家将IASB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作为本国会计准则与之趋同的目标。因此,当前国际会计的发展已呈现出以下三大态势:(1)各国会计模式向英美会计模式归一;(2)会计制度的形式向会计准则的形式转化;(3)各国会计准则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

第二章“会计准则趋同:全球范围内的考察”,系统地阐述和分析了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欧盟、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香港等)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采取的策略和措施,揭示了它们的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最新进展情况,总结其教训,分析其不足,为我国制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和计划提供参考。这部分内容资料收集全面和及时,论述充分,评价客观,尤其是对一些国家(如澳大利亚)在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同时正确处理好照顾本国国情需要的做法作了详细介绍,为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当广阔的视角,对我国会计准则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进一步趋同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三章“我国会计制度变迁与会计准则的制定”,首先在第一节运用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变迁理论分析了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动因和目标取向,阐述了我国经济制度变迁与会计制度变迁的关联和对应关系。接着在第二节从历史分析的角度评述了我国会计制度改革以及会计准则制定的历程,并将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1992年11月前,我国会计准则的筹建阶段;(2)1992年11月至1997年4月,宣传基本会计准则的阶段;(3)1997年5月至2006年1月,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阶段;(4)2006年2月后,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阶段。在本节中,我们回顾了我国会计准则发展过程中几经反复的过程,同时也对2006年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寄予了高度评价和厚望。本章第三节分析了会计准则变迁的路径模式,对渐进式会计准则变革路径、突变式会计准则变革路径以及平行推进式会计准则变革路径这三种不同路径选择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性作了比较,考察了世界各主要国家对会计准则变迁的路径选择,描述了我国以往会计制度变迁的路径特征,最后提出了适度调整我国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改革路径的建议。

第四章“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惯例接轨状况与评价”,是对第三章内容的进一步分析。本章第一节考察了评价我国会计制度改革成效的有关指标,如是否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是否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是否满足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有用性的需要、改革是否及时到位、改革成本是否低廉等,并指出,从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目标看,是否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始终是其中一个最为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评价指标。本章第二节至第六节分别综述了我国财政部官员、其他部门官员、会计学者、社会大众以及国际会计界人士对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评价,有助于对此问题得到一个更全面和客观的认识,不局限于一家之言。本

章第七节在前面以规范描述为主的基础上,又对我国所开展的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惯例接轨程度的实证研究作了总结,分析了实证研究得出的不同结论,评价了其优势和不足,作为对规范研究结论的补充。

第五章“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惯例的总体差异及改进建议”,是对2006年2月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出台以后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之间仍然存在的主要差异作出的分析。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出台以后,各种舆论均认为我国会计准则已经与国际准则取得实质性的趋同,本章在充分肯定我国会计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步的同时也清醒地指出,我国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与国际惯例之间仍存在一系列差异,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有必要认真分析这些差异,取得与国际会计惯例的进一步接轨。因此,本章第一节首先剖析了我国目前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惯例之间存在的八个方面的总体差异(具体差异的比较分析则在第二部分详细描述),它们是:(1)会计规范制度框架方面的差异;(2)会计准则结构方面的差异;(3)会计目标定位方面的差异;(4)会计准则数量和质量方面的差异;(5)会计准则内容与形式方面的差异;(6)会计准则繁简程度方面的差异;(7)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认识方面的差异;(8)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方面的差异等,并分析了产生以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本章第二节分析了我国现行会计制度架构的现状和缺陷,指出了其主要缺陷是:(1)将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2)将基本会计准则替代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3)将层次更高、用途更广泛的(相当于概念框架的)基本会计准则放入针对“企业”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削弱了概念框架的作用;(4)基本会计准则的内容与《企业财务报告条例》的内容出现较大重复,并且经常发生不一致要求的情况。本章第三节提出了重构我国会计制度架构的设想,建议:(1)将我国的“报告主体”分为上市公司、未上市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或私有民营企业、符合小企业标准的中小企业以及非企业主体等,为它们制定不同的会计规范,对于不同类别的主体而言,仍然存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两种规范形式,但对同一类主体而言,则不再允许同时采用会计制度或会计准则;(2)将基本会计准则改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并从“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独立出来,概念框架不仅指导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也指导企业会计制度(如小企业会计制度等)的制定,还应指导非企业会计制度(如非营利机构会计制度等)的制定,此外,还应作为缺乏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时的参考框架;(3)考虑给予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一定的法律地位或权威性;(4)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之间的关系作出重新梳理,有必要的话,可以用前者取代后者。本章

第四节对如何完善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模式作出了探索,分别从准则制定机构的性质、准则制定人员的组成、准则制定程序以及准则制定基础(以原则还是以规则为基础)等作了中外比较,借鉴国外的经验改善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尤其是,IASB在2006年3月发布了关于制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IASB充分程序手册》,本章及时地借鉴了该手册的优点对改进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程序作了较为深入的讨论。本章第五节在总结各国与IFRS趋同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会计准则与IFRS趋同的以下五个方面的建议:(1)概念框架趋同;(2)准则内容趋同;(3)准则形式趋同;(4)准则制定程序趋同;(5)准则议程时间趋同。

第六章“会计准则趋同的前提:概念框架趋同”,是对建设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问题的

进一步探讨。本章第一节详细论述了概念框架的性质和地位,着重说明概念框架是制定和评价会计准则的会计理论或会计原则体系,凌驾于会计准则之上,其作用要比我国的基本会计准则要广泛得多,换言之,基本会计准则不能取代概念框架的作用。第二节论述了会计准则趋同的前提条件是概念框架趋同,本节的最大特点是既全面又及时地描述了IASB与FASB两大准则制定机构关于“概念框架”合作项目的最新进展,对我国将来制定概念框架很有启发意义。本章第三节对我国基本会计准则与概念框架的区别作了较为详细的比较,分别是:(1)性质和地位的区别;(2)结构和形式的区别;(3)具体规范方面的区别;并展示了详细的比较表。本章第四节进一步提出了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有关设想:(1)建立一个通用各种报告主体的概念框架;(2)处理好我国概念框架与现有会计法规的关系;(3)借鉴国际共建(即趋同后)的概念框架,构思我国概念框架的结构与内容;(4)根据我国的国情特点,确定多层次的会计目标体系;(5)建立保障机制,促使我国概念框架的顺利出台。

第7章“会计准则趋同的核心:计量模式趋同”,是对会计计量方法尤其是公允价值在我国适用性的讨论。本章第一节首先描述了会计计量在财务会计四大程序(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中的重要地位,并指出财务会计的核心问题是会计计量问题,会计处理方法要达到国际上的趋同,首先应在对会计计量方法尤其是对公允价值的认识上达成一致。本章第二节描述了会计计量的分类及其演变,并指出公允价值的重要性日益被人们所认识,它已成为当前与历史成本并驾齐驱的主要会计计量属性。本章第三节详细论述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国际发展情况,在讨论公允价值理论内涵、实务内涵等理论问题的基础上,着重反映了公允价值在IASB准则与FASB准则中的应用情况,对公允价值运用的国际趋同提出了乐观的展望。本章第四节讨论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的运用问题,回顾了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运用中遇到的一波三折的情况并分析了其原因。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发布后,其中一个重大的变化是恢复并扩大了公允价值的使用,本节比较了我国有关会计准则在修订前后对使用公允价值的变化,列示了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应用公允价值的所有会计准则,并将我国会计准则与IFRS应用公允价值的情况作出了比较分析,最后对我国会计准则进一步应用公允价值提出了建议。

本项目研究成果的第二部分是对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有关异同点作出的详细比较分析与点评。如果说第一部分是以理论研究和问题探讨为主,那么该部分更加注重运用,具有实践指导价值。该部分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本项目的其中一个阶段性成果即专著《国际会计准则与财务报告准则——研究与比较》中,2006年2月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发布后,本部分针对我国的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与相应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作了最新和全面的比较。可以说,本项目的这项工作在国内也居于领先地位。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重要观点或政策建议主要有:(1)揭示了当前国际会计发展的三大趋势,并指出我国会计准则实施国际趋同战略的必要性和迫切性;(2)根据世界主要国家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若干可借鉴之处;(3)在回顾分析我国会计制度改革历程的基础上,对我国会计制度或会计准则未来的改革与发展路径提出了建议;(4)对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情况作了全面分析,提供了国际、国内、各个领域多方面的视角;

(5)剖析了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之间尚存的主要差异和原因,对重构我国会计制度

架构提出了全新设想,对完善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模式、促进我国会计准则与IFRS的进一步趋同提出了较具体的政策建议;(6)提出了会计准则要趋同首先要求概念框架趋同的观点,并对我国概念框架的建设以及将来的定位作了全盘考虑;(7)提出了会计准则要趋同其关键问题是会计计量方法要趋同的观点,对我国进一步应用公允价值作了较深入的研究;(8)对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与IFRS之间的异同作了全面和最新的比较,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发现并消除它们之间的差异,实现两者之间的国际趋同。

三、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

本项目的学术价值在于综合应用制度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学、国际会计学、会计理论与会计准则等学科知识,采用多种会计研究方法,研究了国际会计领域的一些前沿问题,揭示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发展趋势和各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展,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动因、阻力和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了调查分析,提出了一些富有见地的观点和建议,为我国会计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丰富了我国会计理论和会计准则的研究成果。

本项目的应用价值在于所提出的各项建议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紧密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国情特点提出对策,可供我国政策制定部门参考,也可以作为广大会计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参考资料。本项目的一些阶段性研究成果发表以后,产生了较广泛的社会效应和影响。例如,阶段性成果之一《国际会计准则与财务报告准则——研究与比较》在2004年出版以来,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参考和引用甚多,2005年9月经全面修订后出版第二版,同年底获得浙江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分析与趋同建议”参加中国会计学会“中国会计国际化”的专题讨论并被收录在《中国会计理论研究丛书》(中国会计国际化专题)中,本文的一些观点也被广泛引用。此外,“主权国家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经验与启示——以澳大利亚为例”、“会计全球化的技术视角”等一些论文在我国的会计主流刊物《会计研究》上发表,还有一些论文在《财会通讯》、《财会论坛》、《财经论丛》等刊物上发表,均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项目批准号:04BJY014

项目名称:中国会计制度与国际惯例接轨问题研究

最终成果名称: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问题研究及差异比较报告

课题组主要成员:汪祥耀、李连华、张卫华、骆铭民、沈颖玲

出版情况:计划由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时间为2006年8月。

项目负责人签名:汪祥耀

2006年5月8日

篇三:小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小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的成果分为报告类和行动实践类。

报告类包括:

1、哲理型论文:用深刻的哲理和严密的逻辑论证来说明问题,一般应用于理论性研究成果。要求论点明确,论据确凿,论述严密,清楚展示理论观点和体系的形成过程。也称学术论文。

2、实验报告:指实验研究报告和实验结题报告,在教育科研活动中,针对某个叫法或某个教育问题,运用以实验为主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观测、分析、综合、判断,如实、系统、科学地将其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写成文章,就是教育实验报告。

3、经验总结:对教育经验活动及经验认识进行分析、加工、制作、整理,形成较为系统的、合乎逻辑的认识,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从而揭示教育实践的客观规律。

4、调查报告:根据教育实践的需要和预期的目的,运用观察、测量、采集、询问等调研手段对有关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后写出的书面报告。研究者可以进入现场考察,也可间接调查。

5、教育评论:对教育教学思想、现象和个案进行评论的文章。 行动实践类包括:

1、研究日志:记录的是教师所观察到的、所感受到的、所解释的和反思的内容。

2、教育叙事:教师在行动研究过程中用叙事的方法所做的某些简短的记录,也指教师在行动研究中采用叙事方法写作的成型的研究成果。

3、教育案例:教师将发生的事例经过一定的思维加工,以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是重新认识,整理自己思维的过程。

4、教学课例:强调对上课事实进行详细的罗列以及加上简要的评析或反思。

5、教学反思:对教学过程中一段教学经历的批判性思考,肯定其中可取的做法并分析原因,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成因加以分析。


项目成果形式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5370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