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

时间:2017-01-21 07:14:28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红色娘子军芭蕾舞音乐鉴赏论文

专业:ZZZZZZZZZZZZ

学号:Zzzzzzzzzz

姓名:zzz

指导教师:zzz

摘要:

舞剧《红色娘子军》作为一部“革命历史题材”芭蕾舞剧,作为一部“样板戏”,是在特定历史语境中产生的,其音乐揭示了旨在歌颂和宣传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思想主题,塑造出了“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配合了根据剧情需要所设计的舞蹈体裁和舞蹈动作,体现出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以及与舞蹈的完美结合。作为“红色经典”,舞剧《红色娘子军》音乐显露出革命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浪漫主义、女权主义,具有“革命文化”的特征;作为“文革文艺”,作为“样板戏”,舞剧《红色娘子军》音乐则展现出“斗争哲学”之下的戏剧矛盾冲突、“个人崇拜”之下的人物形象塑造、“兴无灭资”之下的音乐情感表达;具有“文革文化”的特征。作为“戏剧音乐”,舞剧《红色娘子军》音乐具有基于“对比”的戏剧性、基于“主题贯穿发展”的交响性、基于“完整性”的独立性。作为“样板戏”的舞剧《红色娘子军》的政治取向值得批判,其负面效应也值得反思,但其音乐创作的成功却毋庸置疑,堪称20世纪中国音乐舞蹈艺术的典范。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创作表现出严肃认真的艺术态度和“十年磨一剑”的精品意识。

关键字:红色娘子军 舞剧红色 经典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创意,源自周恩来总理一次谈话的启迪。1963年,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团(中央芭蕾舞团的前身)演出芭蕾舞剧《巴黎圣母院》,周总理在观看演出中说:“你们可以一边学习排演外国的古典芭蕾舞剧,一边创作一些革命题材的剧目。”“为了适应这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可以先编一个外国革命题材的芭蕾舞剧,比如反映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的故事。”现在看来,总理当时的一席话并非出于一时的灵感,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他对中国芭蕾舞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由学习借鉴转入自己独立的创作。

根据总理的设想,林默涵在1963年底邀请了有关同志,一起讨论舞剧的选题。在讨论中我提出了改编电影《红色娘子军》,认为这部作品故事感人,人物鲜明,娘子军连歌家喻户晓,适合发挥芭蕾舞以女性舞蹈为主的艺术特点,并当场讲述了舞剧的初步构思。经过热烈的讨论,与会者一致决定将《红色娘子军》改编为芭蕾舞剧。会后组成了创作班子,由吴祖强、杜鸣心、戴洪威、施万春、王燕樵担任作曲,我和蒋祖慧、王锡贤担任编导,马运洪担任舞台美术设计。大家满怀激情地投身到第一部中国题材的大型芭蕾舞剧的创作中。

如果不是身临其境,我们就不能对海南岛的自然风貌和地域特色获得那么多的创作依据。盛开着木棉花的英雄树、茂密的椰林、高大挺拔的榕树、秀丽多姿的万泉河??为舞剧不同场次的戏剧情节提供了鲜明有力的主体形象,创造出诗画结合的美好意境。在通什黎族聚居地学习民族舞蹈,收集琼剧音乐和民间曲调,到屯昌解放军驻地

下连当兵,使我们头脑中的艺术想象逐渐丰富起来。创作组每到一地都要集中讨论剧本,演员、编导、作曲、舞美设计坐在一起,畅谈生活中的感受,畅想未来舞剧的舞台形象,开始结构《红色娘子军》的舞剧台本。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电影原作,梁信的剧本、谢晋的导演艺术、黄准的娘子军连连歌,以及祝希娟、王心刚、陈强等表演艺术家所塑造的鲜明的人物形象,都为芭蕾舞剧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依据。当然,芭蕾舞与电影终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有着截然不同的艺术规律。从银幕形象到芭蕾形象能否获得成功,主要从两方面加以审视:第一要体现原作的精髓,包括思想主题、时代特征、风格样式、人物形象等方面;第二要充分发挥芭蕾舞艺术的表现特征,充分展示芭蕾舞艺术独特的魅力,使观众在形象转换的观赏中获得有别于银幕的美感享受。

电影原作中浓厚的地方色彩要在舞剧中充分展示,布景、服饰、音乐、舞蹈、表演诸方面都当作主要的艺术追求。身着短裤军装的娘子军战士形象,既来自生活,也是世界芭蕾舞台上从未出现的女性形象。革命传奇色彩的正剧是电影原作的样式,舞剧将更加强调浪漫主义的激情,根据舞剧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艺术特点以及肢体语言的局限性,我们在改编中首先着眼于两方面,一是精简人物,二是浓缩情节。

舞蹈台本完成以后,很快进入音乐和舞蹈的创作排练,舞剧的形象创造是从音乐开始的,《红色娘子军》音乐的总体构思可概括为

“三个主题一个歌”,一个歌是指电影中娘子军连连歌,它流传很广,是娘子军战士群体形象的生动写照,要在舞剧中贯穿运用。而更重要的是写好琼花、洪常青、南霸天3个主要人物的主题音乐,它决定着舞剧的成败。经过了深思,人物的主题音乐伴随着戏剧情节和人物的行动变化发展,并形成了高潮,给舞剧编导在创造舞蹈形象上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想象的空间。

芭蕾舞民族化是舞剧编导在进入编舞时的主导思想。为了在芭蕾舞台上塑造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人物,我们在编舞上坚持从生活出发、从内容出发、从人物出发,在肢体语言上努力将西方芭蕾舞与中国民族、民间舞加以融合,与部队的生活和军事动作加以融合,在此基础上创作符合剧中人物性格的新的舞蹈语言。

琼花是剧中的一号人物,她苦大仇深,性格顽强、泼辣勇敢,要设计粗犷强烈的造型动作。

洪常青是一位比较成熟的军队指挥员,他性格坚毅刚强、感情浓烈深厚,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他在舞蹈造型上应该沉稳有力,挺拔舒展,具有一往无前的革命气魄。

编导对南霸天、老四等反面人物的处理,并没有简单地将他们脸谱化。南霸天的造型多来自京剧的身段,而老四的基调动作主要是从中国拳术中汲取的,与芭蕾舞的大跳和旋转相结合。

群舞是芭蕾舞剧中重要的表现手段,如何通过舞蹈手段展示娘子军的群体形象成为作品能否成功的关键,二场的“练兵舞”、五场的战斗舞蹈,将军事生活动作与芭蕾足尖技巧相结合,比较生动地塑

篇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演出内容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演出内容:

序幕 夜——恶霸地主南霸天的土牢

贫农女儿琼花被绑吊在柱子上,狗腿子老四奉命将她卖掉。琼花仇恨满腔,踢倒老四,夺命而逃。

第一场 深夜——漆黑的椰林

琼花逃出匪巢不久,即被追来的恶奴捉捕,被打得遍体鳞伤,昏死过去。刹时暴雨倾盆,南霸天料琼花已死,遂与奴仆仓皇而去。红军干部洪常青与通信员小庞化装侦察,途经椰林,救起琼花,问明身世后,指引琼花投奔红区。

第二场 几天后的上午—红色根据地广场

晴空万里,彩旗飘扬,军民共同庆祝红色娘子军连的成立。

琼花历尽艰辛赶到会场,受到热烈的欢迎和亲切的关怀。她愤怒地控诉了南霸天的滔天罪行,激起军民怒火万丈。娘子军党代表洪常青以琼花的世代怨仇教育广大军民。琼花随即加入娘子军,并由连长授枪。

第三场 黄昏——南霸天的庭院

趁南霸天庆寿,洪常青乔装为归国华侨巨商,深入虎穴,约定午夜鸣枪为号,与娘子军里应外合,歼灭南贼。入夜,琼花悄悄进入匪巢与小庞联络。一见南霸天,琼花抑制不住满腔怒火,擅自开枪,过早地暴露了战斗信号。南霸天得以从地洞潜逃,洪常青坚定果断,沉着指挥,与战友齐攻匪巢,红军开仓分粮,贫苦的众乡亲庆祝解放,一片欢腾景象。琼花违反纪律,打乱了作战部署,洪常青对她进行语重心长的劝导。

第四场 清晨——红军宿营地

洪常青给娘子军上政治课,教育战士们加强组织纪律性。经过洪常青的教诲,琼花豁然开朗,决心为解放全国人民而战斗。乡亲们采荔枝,编斗笠慰问红军,军民团结一家亲。

突接命令,传来炮声,南匪已进犯解放区。战士、担架队告别亲人,满怀胜利信心踏上征程。

第五场 黎明前——山口阵地

为歼灭敌人后援,红军主力部队迅速转移,插入敌军后方。洪常青率阻击排战士,临守山口,英勇奋战,阻击敌人。任务完成后,常青掩护战友撤离阵地,不幸身负重伤,昏迷被俘。洪常青苏醒后,毅然挺立,怒视群匪。

过场 红军主力以排山倒海之势,奋勇前进,追歼匪军。

第六场 黄昏——南霸天的后院

红军主力节节胜利,步步逼进南贼老巢。南霸天惊恐万状,垂死挣扎,妄想威逼洪常青投降。洪常青怒斥南贼,断然拒绝,大义凛然,英勇就义,尽显其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几经艰苦,红军解放了椰林寨,歼灭了南霸天。琼花接任了党代表职务,广大群众纷纷参加

红军,战斗的歌声响彻云霄。

向前进,向前进,胜利向前进!

中央芭蕾舞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6月4-5日19:30武汉琴台大剧院开演。

篇三: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观后感

舞剧《红色娘子军》观后感

在几个星期前的中外舞蹈赏析课上,我们欣赏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这部六场的芭蕾舞剧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后来我才知道,《红色娘子军》是我国第一部民族芭蕾舞剧作品,以此为标志,中国芭蕾舞真正迈开了创建民族风格进程的一步。

《红色娘子军》诞生于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六十年代,那时正是新中国红色艺术蓬勃发展的时期。当时的我国在文化艺术生活方面受苏联影响很深,这正给了我国芭蕾舞发展以绝好的机会。我国芭蕾舞按照周总理指示“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进行改革的首次尝试,就是这部《红色娘子军》,它在新中国的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在文革中还曾被当作“八个样板戏”之一而风靡一时。

众所周知,芭蕾发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最初芭蕾舞是仅仅属于王公贵族的一种舞蹈,它的题材最初仅限于公主和王子的爱情故事。后来随着封建主义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芭蕾舞的题材也不断变化,但像《红色娘子军》这样,以革命战争为题材的芭蕾舞剧却是头一次——毕竟,谁又能想象革命战争与芭蕾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呢?《红色娘子军》的诞生,不得不说是中国芭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甚至有西方艺术学者评价说:《红色娘子军》的价值和内涵,已经超出了时代和意识形态的局限,可以说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我对于《红色娘子军》的第一印象,就是它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比如视频22分钟,娘子军连队操练时,农民慰问的场景,就明显是来自于真实的生活。娘子军连队操练时的舞蹈,也是来源于真实军队操练的动作。还有各种武打场景的动作、各种场景的背景布置等,均来源于生活。

《红色娘子军》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就是第二场刚开始娘子军连队操练时的场景。刚开始是人民群众的集体舞蹈,之后舞台上响起的旋律是令人熟悉的《娘子军连歌》。“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爹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听到这熟悉的旋律,不禁激动了起来。随后娘子军连队登场,乐曲也从齐唱变成了乐队的激昂演奏。之后是娘子军连队的连长的独舞,飘逸的舞步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娘子军操练的舞步将传统芭蕾舞和军队训练时的各种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芭蕾舞的柔,又有战士的刚。

之后一众男演员的五寸舞刀表演则表现出了男演员独有的阳刚之气。最后男演员和娘子军连队共同起舞,表现了人民群众对于娘子军连队建立的无比欢快的情绪。

常青怒视群匪和英勇就义的场景也十分深刻。常青刚刚被敌人抓住时,只见电闪雷鸣,整个场景磅礴有力,演员的表情十分投入,给人以震撼的感觉。本场景充分体现了舞台布景、灯光、演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常青就义的场景把全剧推向了最后的高潮,只见常青一脸大义凛然的表情,与敌匪进行了最后的斗争,这里的舞蹈也十分有力度,最终常青被敌匪们团团围住,音乐也直转急下,《国际歌》的旋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里的引用,从听觉上呈现出一种悲壮的气氛。饰演洪常青的演员在这里将自己的演技功底发挥得淋漓尽致。最后,常青在大火中英勇就义。然而剧情并没有给观众一个喘息的机会,紧接着剧情就进行到了结局——红军攻打椰林寨。

前面说完了我最喜欢的两个场景,下面就从整体上讲讲我对《红色娘子军》的感想:

在舞台布置上,《红色娘子军》的舞台背景和投影都十分优秀,不仅有椰子树和海滩的场景,也有乡下农村的场景,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结合起来。随着场景的变化,舞台的灯光、背景也恰到好处地进行了相对的变化,让人能够更贴切地感受舞剧的剧情,更容易融入其中。

《红色娘子军》在演员选择方面也十分成功。饰演主人公清华的演员,舞蹈表现力和爆发力甚佳,动作到位,作为全剧的中心人物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饰演常青的演员柔中带刚,演技高超,在最后英勇就义的场景时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他的技法作为男芭蕾演员十分难得。

《红色娘子军》的另一个亮点,是它将具有中国红军特色的军装搬上了舞台,让人感觉非常独特。主人公清华的衣服,在剧情一开始的时候是红色的,之后便穿上了蓝色的军装,这一点也体现了人物身份的转换。清华、常青等主要角色的军装与其它娘子军战士也有一定区别。而其它非娘子军角色的服饰与剧情都十分吻合。作为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服装上达到了空前的效果。

音乐一直是芭蕾舞剧中不可缺少一部分。《红色娘子军》的音乐也十分有特色,从电影插曲《娘子军连歌》中取材的序曲给人一种熟悉的感觉,就算是之前没看过《红色娘子军》的我,也能断断续续地哼出这段旋律。此后,该曲又作为

“主旋律”不止一次地运用在娘子军连队出现的场面中。其他的音乐也非常有韵律感,跟演员的动作十分匹配。朴实不华丽的乐曲也带有一种朴素的感觉。同时,本剧的音乐还引用了海南地区的传统民歌。《红色娘子军》通过音乐塑造了一个个丰满鲜活的形象,可谓是非常成功。

另外,西方芭蕾与东方传统舞蹈的结合是《红色娘子军》的亮点之一。在西方芭蕾足尖舞的基础上,融合了大量的中国民族民间、古典舞蹈的语汇与技法,既有足尖舞的贵气,又有民族舞的朴实,还有军人训练的影子。而且《红色娘子军》较大程度地扬弃了西方芭蕾以女演员为主、男演员为辅的状况,而是充分发挥男演员的潜力来体现一种壮美的格调,各种刀舞和武打的段落,使男演员的能量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我国芭蕾舞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它把西方传统芭蕾、中国传统舞蹈、中国革命思想和中国民族艺术结合起来,在芭蕾艺术中国化的道路上,迈出了成熟的一步。《红色娘子军》不愧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芭蕾之一。


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5367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