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城市郊区的土地

时间:2017-01-20 07:08:45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城市郊区土地利用变化与优化设计

城市郊区土地利用变化与优化设计 ——以游仙区为例

摘要

郊区是一个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出现的处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特殊地域实体,是受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影响最显著、最敏感,人地矛盾最尖锐的地带。郊区受制于分别来自城市和乡村的各种作用力,也正是这种区域上的特定位置使得其土地利用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其土地利用结构复杂、极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停的变动之中。目前我国已进入了快速城市化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郊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动将日趋剧烈。土地资源是整个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土地资源能否可持续利用直接关系到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实现。郊区是城市的昨天,乡村的明天,加速城市化、工业化进程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作为受其影响最为显著的地区,大城市郊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维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对其他地区起到借鉴与示范的作用,是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全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龙头”。因此,对郊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土地优化设计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郊区是一个新型的地域实体,国内外各学者对其概念及地域空间的界定意见不一,本文首先对郊区的不同理解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绵阳市游仙区探讨了郊区土地利用现状及结构,从而得出了城市化进程中郊区土地农地尤其是耕地资源的锐减已成为郊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最为显著的特点。这种郊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规律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内在动力机制的,本文以游仙区为例,通过对郊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得出了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的优化设计方案。

关键词:郊区;土地利用变化;优化设计;游仙区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当前我国的土地资源情况是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和人均土地资源严重不 足。伴随着人口的增加和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地关系日趋紧张,到目前为止,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目前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土地滥用现象严重,寻求土地资源在各产业,各部门之间合理的分配,寻求在符合区域状况的同时,又能达到土地利 用效益最大化,以实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已成为土地利用学目前需要解决的迫切课题。目前正值于全国土地利 用规划修编的关键时期,新的一轮土地利用规划编修应当是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规划,是以社会经济与土地资 源的可持续利用发展为目标,对一定区域未来的土地利用作超前的计划与安排,从而使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朝着良性 循环的方向发展,使土地利用过程中社会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互协调,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的系统相互协调统一。 四川省作为中国西部第一大省,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引擎,中国重要的经济、工业、农业、军事、旅游、文 化大省。四川位于中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西高东低的特点特别明显。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 川西高山高原区、川西北丘状高原山地区、川西南山地区、米仓山大巴山中山区五大部分。而绵阳的地貌特点是丘 陵地带比较平整,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土地,所以在丰富的土地可利用的情况下,我们要通过可持续发展道路把绵阳 的土地规划的漂漂亮亮,这就要进行土地的优化设计,使土地资源在各个部门,各产业,各个区域得到优化配置, 寻求反映区域禀赋特点的最优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

因此,基于以上背景,对郊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土地优化设计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郊区概念的界定

城市郊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所谓广义是指位于城市周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地区,不仅仅是城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周边地区,而且包括周边农村。所谓狭义是指划定于城市区域范围内的城市周边地区。是城市与农村的结合地带。郊区既具有城市社区的一些特点,如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城市居民住宅区、商业购物点和各种工矿企业等;又具有农村社区的一些特点,如有农村居民住宅区,有大量农业用地和森林、河流、草地等自然地域。在欧美一些国家,现代的城市郊区已主要是城市居民的居住地区,分布着一片一片优雅舒适的住宅,居住者大多数是城市的中等收入者和富裕者。较富裕的郊区环绕着相对贫穷的城市中心,是当今发达国家城市地区的重要特征。在发展中国家,郊区仍然以农业活动为主体,是向城市居民提供农副产品的传统基地。郊区与城市有着紧密的联系,是联结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中间地带,是城市经济、文化同农村经济、文化交汇的地区。郊区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还有优于城市市区的自然环境,为城市的不断扩展和卫星城镇的建设提供了必要条件。

郊区是一个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出现的处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特殊地域实体,是受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影响最显著、最敏感,人地矛盾最尖锐的地带。郊区受制于分别来自城市和乡村的各种作用力,也正是这种区域上的特定位置使得

其土地利用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其土地利用结构复杂、极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停的变动之中。目前我国已进入了快速城市化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郊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动将日趋剧烈。土地资源是整个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土地资源能否可持续利用直接关系到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实现。郊区是城市的昨天,乡村的明天,加速城市化、工业化进程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作为受其影响最为显著的地区,大城市郊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维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对其他地区起到借鉴与示范的作用,是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全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龙头”。

第二章、绵阳市游仙区基本情况

2.1 自然条件状况

游仙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丘陵地带,地处嘉陵江一级支流——涪江中上游的东部,东接梓潼县,南邻三台县,西界涪城区,北靠江油市,距成都市110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1°21′13″-31°33′40″,东经104°42′15″-105°8′58″,南北宽约42km,东西长约43km,幅员面积约1017.75km2。宝成铁路和川陕、绵梓、绵盐等高等级公路穿境而过,是中国西部科学城、电子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游仙区境内土壤分为三类:河谷平坝新冲积潮沙泥土和水稻土,侵蚀阶地为黄褐土及黄壤土,中浅丘陵为石灰性紫色土。土壤耕层厚12-18厘米,PH 6.8-7.1,有机质含量1.2-2.3%。

游仙区属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4°C。一月最冷,平均气温5.2℃,八月最高,平均气温为26.2℃,无霜期为275天。全年大于及等于10°C的有效积温5212℃。该区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278.3小时,日照时数以8月最多,为157.3小时;二月最少,为72.4小时,四月至十月日照时数为875.1小时,占全年32%。全年日照百分率29%。

游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69.6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历年平均降水量中:春季(3-5月)为163.2毫米,占全年的16%;夏季(6-8月)降水量为622.7毫米,占全年的61%;秋季为211.9毫米,占全年的20.8%;冬季为22.2毫米,占全年的2.2%。

区内有小(一)型水库11处,小(二)型水库95处,石河堰295处,中型渠堰2处,山平塘7302口,电管站651处。蓄引提水总量15643.7万立方米。武引工程贯穿整个游仙区,流经的沉抗水库(湖泊)蓄水量1.8亿方。

2.2 经济社会状况

游仙区辖1个省级经济综合开发区——游仙经济试验区,24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233个行政村、43个社区居委会。截至2008年底,全区总人口53.8万人。境内人文景观众多,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汉平阳府君阙、三国遗迹、李杜祠、抗日名将宋哲元墓等名胜古迹和游览胜地。辖区科研人才荟萃,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西南计算中心、西南自动化研究所等一批国家级科研院所,有绵阳师范学院、绵阳职业技术学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工学院等3所高

等院校,绵阳财经学校等5所中等专业学校,各类科研技术人才8万多人。 2005年,辖区实现生产总值41.5亿元,比2000年增加19.2亿元,年均增长10.6%;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实现增加值分别为11.6、14.3和15.6亿元,比2000年分别增加3.97、6.62和8.62亿元。人均GDP从2000年的4538元增加到2005年的8760元。全区财政收入达到1.43亿元,比2000年增加0.33亿元,年均增长1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9873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3902 元。2005年,全区总人口 51.7万人,农业人口34.5万人,占总人口的67%,人口密度507人/平方公里,为人多地少工农业区,各业争地激烈,已成为制约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

第三章、绵阳市游仙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1土地利用情况

截止到2005年,有数据显示,游仙区土地利用结构以农用地为主体,面积86655公顷(85.1%),农用地中耕地40415公顷(39.7%),比1996年底的47087公顷减少了6662公顷;园地9528公顷(9.4%),比1996年的3437公顷增加了6091公顷;林地25038公顷(24.6%),比1996年的24692公顷增加了346公顷;无牧草用地,其他农用地11674公顷(11.52%);建设用地为12735公顷(12.5%),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0335公顷(10.2%),交通水利用地2208公顷(2.2%),其他建设用地192公顷(0.2%);其他土地2384公顷(2.3%),其中水域1962公顷(2.0%),自然保留地442公顷(0.4%)。

3.2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人均耕地少,土地生产率低,可垦、宜耕后备土地资源较少

游仙区人口为53.8万,人口密度为528人/平方公里,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1亩,低于全国人均耕地1.44亩的平均水平。游仙区耕地平均产粮417公斤/亩,生产效益不高。全区可供开发利用的后备耕地资源较少,主要是荒草地和裸土地,分布零散,开发难度大,资金投入需求大,而且容易引起生态的破坏,新增耕地潜力有限,需要更加重视和推进耕地保护和区域粮食安全保障工作。

3.2.2城乡建设用地内部结构不尽合理,集约节约用地程度不高

城镇土地利用效益仍然偏低,布局不尽合理,未能发挥城市集约用地效益;农村居民点用地粗放,村中尚有大量空闲宅基,与1996年相比,2005年农村居民点用地有扩张趋势。2005年末,全区城镇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分别为6450公顷、3689公顷,人均城镇用地面积和人均农村民点用地面积分别为162平方米、209平方米,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和人均用地量偏大,布局分散,用地粗放,迫切需要从内涵挖潜入手,调整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挖掘存量用地潜力,缓解用地空间不足的矛盾。

3.2.3土地利用率高,农业占主导地位

全区已开发利用土地99390公顷(其中农用地 86655公顷,建设用地12735公顷),土地利用率97.65%,高出全国土地利用平均水平(74%)2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土地利用平均水平(91%)6个百分点。而且游仙区作为传统的农业区,粮食安全保障和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非常严重。化肥、农膜、农药等过量使用加重了土地污染。原材料工业仍将保持持续的增长态势,城市化进程将导致各

篇二:在我国属于国家所有的土地包括哪些( )。 A.城市市区的土地 B.城市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三:在我国属于国家所有的土地包括哪些( ) A.城市市区的土地B.城市郊区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城市郊区的土地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5334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