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大学声乐课教案

时间:2017-01-20 06:56:25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声乐基础教案

第一课时

声乐基础

教学内容: 歌唱者的“乐器”知识

教学目的:

1、学习并了解歌唱者“乐器”发声原理、歌唱发声的器官。

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歌唱“乐器”的有关器官在歌唱时的作用。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理解各发声器官的生理位置与功用

教学方法:讲解、分析、启发的教学法

教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歌唱者的“乐器”知识

1、原理:综合生理学、物理学、音响学的原理。

2、内容:人体作为歌唱发声的器官有如下三个方面:

呼吸器官(动力)

发声器官(振动体)

共鸣器官(共鸣器)

人体作为歌唱的“乐器”它的动力是由肺部呼出的气息形成,气息通过喉头的声带,使声带受到振动发声,声带是振动体。声带的振

动引起咽喉腔及其它腔体的共振,扩大并美化声音,这些腔体是共鸣器。除此之外,作为歌唱的“乐器”还有一个使声音变成语言的器官:吐字器官。

呼吸器官:包括鼻、口(口在生理上实属消化器官,但在歌唱时因口鼻同时吸气,故在此列入呼吸器官)、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胸廓、隔肌、腹肌、肋间肌组成。口、鼻、气管是吸入和呼出气息的通道,肺是吸入、呼出和储存气息的总机关。人体有左右两肺,几乎占据整个胸腔, 但其本身没有活动能力,不能独立进行呼吸,必须依靠呼吸肌肉群将胸腔扩大和收缩,才能形成呼吸运动。隔肌位于胸腔下部 ,它把胸腔和腹腔分割开来,形似一个扣着的碗,吸气时隔肌下沉,呼气时隔肌中心上升。呼吸时,吸气肌肉群的收缩,使肋骨向外扩展,隔肌中心下沉,胸腔扩大吸入气息,呼吸肌肉群的收缩,使肋骨回收,隔肌中心回升,胸腔收缩呼出气息。呼吸在歌唱中不仅是发音的动力,也是声波传导至各共鸣体的工具。因此,掌握好呼吸技术至关重要,对形成歌唱发声质量的优劣起决定作用。 发声器官:

(1)发声器官在喉头,内部有两片对称而有弹性的韧带,称为声带。声带在不发声时,是分开的,呈三角形的空间,称为声门,气息经过声门,激起振动,声带就闭和挡气,发出声音。

(2)喉头的构成。喉头位于颈椎四、五、六节的前面,在舌根和气管之间,上连舌骨,下接气管有五块较大的软骨构成。它们是:(a)会厌软骨----- 位于喉头的上端,其形状扁平如叶状,下端与甲状软骨相连,能使喉咽部成共 鸣管,上部游离。在歌唱时,它的张度和卷曲程度对歌声起重要作用。(b)甲状软骨-----是咽部最大的一块软骨,由左右对称的两片四边形软骨板合成两板的前缘合成一个尖角。它在男性的颈部向前隆起突出,称为喉结,女性的软平,因此喉结不明显。

(c)环状软骨-----位于甲状软骨之下,它下接气管,前部细窄,后部宽大,对支持喉腔起重要作用。(d)勺状软骨-----又名披裂软骨,位于环状软骨后上部,也是一对对称的软骨,其滑动旋转能使声带张开、闭合。(e)舌骨-----它虽不属喉头的软骨,但与歌唱有密切的关系。它的位置,活动状态能影响歌声的质量。

总之。声带的活动和变化,是由喉腔内软骨和肌肉的动作来调节的,这些调节动作无法直观,也很难感觉。所以对发声器官的训练,必须在正确的呼吸基础上,依靠呼吸的支持,保持喉腔的稳定、放松、打开,使喉腔内各个软骨和肌肉协调自如地工作。

共鸣器官;包括胸腔、喉腔、咽腔(分为喉咽、口咽、鼻咽)口腔、鼻腔、头腔(鼻窦、蝶窦等),歌唱时依靠这些共鸣腔体的共鸣作用,扩大和美化歌声。声带发出的声音是很微弱的,需要经过共鸣腔体的扩大、润色、美化。人体的共鸣腔是由大到小、由低到高排列的。在声乐术语中,总称为三类共鸣,即处于硬腭以上的(含鼻腔、头腔)为头腔共鸣;喉头以下的为胸腔共鸣;中间部分(含口腔、咽腔)为口腔共鸣。由于口胸内部以及咽腔、喉咽腔、鼻烟腔周围的肌肉,可根据其活动情况改变形状,容积大小也随之变化,故称为“可调节的共鸣腔”。而胸腔、气管、鼻腔及头部各腔体均有其固定腔体,不可随意改变,因此又称为“不可调节的共鸣腔”。总之,美好的声音不是单一腔体的共鸣,而是三组腔体的混合共振-----混合共鸣。只是随着歌唱中音高的不同,三组共鸣腔体混合共鸣的比例是不同的。 吐字器官:人的歌唱乐器与其它乐器最大的差异在于人声具备第四器官------吐字器官(也称语言器官),包括唇、齿、舌、牙、腭(软腭、硬腭)等。它们是变声音为语言的器官,人的声音通过它们的变化产生元音和子音,形成语言,同时也起调节共鸣腔体的作用。上述四器官,在歌唱时,要同时参与活动,并且协调一致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四者之间的关系是既要协调一致,又要互不干扰、独立自主地发挥本能,否则会影响“字正腔圆”的艺术效果。

二、发声训练:

1、哼鸣训练

目的与要求: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a、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b、嘴唇微闭,舌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c、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之间感到明显振动,象擤鼻涕时的感觉。d、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三 、总结新课:

教师进行本课小节,对学生的发声训练作出评价,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增强学习声乐的兴趣。

四、作业:

课后借阅或查阅相关声乐书籍,强化提高学生对歌唱“乐器”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歌曲《花非花》

教学目的:

1、学习并演唱《花非花》,灵活渗透歌唱的姿势与歌唱的气息知识,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状态和歌唱习惯。

2、通过学习此歌,加强学生对发声、吐字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歌曲内涵,恰如其分的表达。

2、歌曲字头的“软”表达。

教学方法:讲解、分析、启发的教学法

教 具: 钢琴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内容

二、发声训练

1、哼鸣练习

目的与要求: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a、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b、嘴唇微闭,舌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c、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两眉之间感到明显振动,象擤鼻涕时的感觉。d、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2、U母音及带a母音练习

目的与要求: 练习打开头腔共鸣,获得高位置,打开喉咙形成管状,上下一致,声区统一,较好地带动a母音的练习,嘴唇微闭成“撮口”,上唇要拢住,唇尖用力,喉咙打开,上下畅通好似一根管子。

三、 歌曲学习与演唱————《花非花》

1、作品简析:

白居易(772—846),唐代大诗人。字乐元,晚年局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原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出生于小官僚家庭。少时因避战乱“衣食不充,冻馁并至”直接体验了民间疾苦。公元800年考中进士,以后做过一些小官,但因直言敢谏被贬。后又任杭州,苏州刺史,管至刑部尚书。晚年闭居洛阳,75岁去世。终身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的诗作《卖炭翁》《新丰折臂翁》《缚戏人》《忆江南》等因形象鲜明,主题深刻而成为传诵名作。感伤诗中《长恨歌》《琵琶行》更是曲折生动,文彩精致的大作,显示了诗人卓越的艺术才能。

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早年在美国欧柏林及耶鲁大学音乐学校学作曲。1929年回国,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培养了不少音乐人才。同时,从事音乐创作和著述,写下了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近百首。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其作品结构严谨,线条分明,层次分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白居易的诗大都以言语浅近,意境显露见长(相传老妪也能听懂)。但这首《花非花》却颇为“朦胧”。第一句“花非花,雾非雾”,就首先给人一种非花似花,非雾似雾的捉摸不定的感觉,可毕竟又似花还是非花,似雾还是非雾。第二句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似在说短暂易逝的梦。但第三四的“来如春梦”“去似朝霞”,即告诉我们“春梦”与“朝霞”也是比喻。这种如行云流水,环环相扣的一连串的比喻,只喻体(用作比喻的物体),而不喻本(被喻之物),确实诗的意境蒙上了一层“朦胧”色彩。但这首诗的诗意又不是晦涩到不可

捉摸的地步,从他同期的,甚至为同一目的而作的《渐简吟可知,《花非花》可能表现的是对一种生活中存在过的,而又很快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与惋惜。该诗节律规整,奇丽缠绵,为千古传颂之佳作。

2、艺术处理:

歌曲抒发了诗的意境,节奏平稳,旋律委婉、含蓄、带叙述性。结构为四句体单乐段形式。第一句的动机,强调“非花”的“非”字,后半句上四度模进,再强调“非雾”的“非”字,一开始就描绘出这覆盖着一层薄纱的意境,第二句结束在属音上,是进一步的叙咏,那逐级下行,后为平叙的音调,具有谜底色彩,也增加了问的期待。第三句转折,由低向高婉转上扬,好似春梦,并非春梦。第四句由高而低趋于平稳,看似朝云,却非朝云。最后恬淡的结束,其追惜、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3、演唱要求:

要蕴涵原诗的意境,字头可软些,同时“花”“非”“雾”这些字唱起来有些绕口,方言区有f-h不分的情况,还要注意字音的准确、清晰。此外,由于歌曲是舒缓的平稳节奏,要控制好气息运用,切记不要唱“爆”了,唱“火”了或唱“热”了,这都将有悖愿意。

四、总结新课:

教师进行本课小结,对学生的演唱作出评价,指出优缺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更好的完成作品。

五、作业:

课后用正确的歌唱姿势、准确的呼吸方法,认真体会歌曲的含意,准确诠释表达作品。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内蒙民歌《嘎达梅林》

教学目的:

1、学习演唱歌曲《嘎达梅林》,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力求完整表达歌曲的思想情感。

2、通过发声训练,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体会气息对声音的支持,以自然声区为基础,着重中声区的训练。力求做到喉头稳定,发音自然通畅。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歌唱状态,保持良好的歌唱习惯。

2、引导学生感受、了解内蒙民歌的演唱风格和特点。完整诠释歌曲。

教学方法: 讲解、分析、启发的教学法

教具: 钢琴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内容

二、发声训练

1、哼鸣训练

目的与要求: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a、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b、嘴唇微闭,舌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c、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两眉之间感到明显振动,象擤鼻涕时的感觉。d、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2、U母音及带a母音训练

目的与要求: 练习打开头腔共鸣,获得高位置,打开喉咙形成管状,上下一致,声区统一,较好地带动a母音的练习,嘴唇微闭成“撮口”,上唇要拢住,唇尖用力,喉咙打开,上下畅通好似一根管子。

三、歌曲学习与演唱————内蒙民歌《嘎达梅林》

1、作品简析:

原作是一首流传很广的蒙族长篇叙事歌。唱的是六十多年前,东部哲里木盟的一位蒙族英雄嘎达梅林(“嘎达”是英雄的名字,“梅林”是他的王府担任的一个职位很低的官名)率领人民起来反抗封建王爷和反动军阀的斗争故事。全诗很长,经过演唱的是由作曲家安波整理译配的四段词。这四段词运用了段落重迭的手法,集中抒发了人民英雄的怀念和崇敬。歌曲建立在蒙族常用的无声羽调式基础上,是一首由上下两个乐曲构成的短调民歌,它的下句基本上是上句的变化重复。全曲的节奏舒展从容,深沉有力,基本上保持一字一拍一音(少数是两拍)。音调宽广豪迈,庄重肃穆,既表现了广大群众真挚深厚的感情,又突出了英雄高大的形象。

2、艺术处理:

整段演唱起来要气势豪迈,深沉有力。上句要表现出压抑、悲愤,号召的感觉。下句要表现出人民对英雄的哀悼、悲壮、沉重。气口分别是安放在第二小节后,切忌分割词意,歌中“是”不宜唱得太重,可作为轻唱的衬词来处理。1、2段为正常速度,3段稍快后渐慢还为原速,4段原速渐慢结束。

3、演唱要求:

a 、演唱者首先要对我国蒙古地域、风俗、民情、文化、历史等有一个简单的了解,以做到更好的理解作品、表达作品。

篇二:声乐课教案2

声乐课教案

音乐组 张克沛

教学内容:发声练习 作品《牧羊姑娘》《阿玛丽莉》

教学目标:1. 学习并演唱歌曲《牧羊姑娘》、《阿玛丽莉》,灵活渗透

歌唱的姿势与歌唱的气息的知识,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歌

唱状态和歌唱习惯。

2. 通过学习此作品,加强学生对发声、咬字、歌唱意境

与歌唱情感表现的重要性认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歌曲内涵,恰如其分的表达作品。 教学难点:对歌曲情感的准确把握。

教学方法:讲解法、分析法、启发法、示范法、个别小组指导法 教 具:钢琴 曲谱

课 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发声练习

1. U

母音练习

要求:正确的打开腔体,注意搭气的感觉。

2. 母音过渡练习

要求:下行音阶,注意喉头稳定,气息的通畅。

3. 母音转换练习

4. 跳音练习

5.mi ma练习

二、演唱实践部分

1. 作品创作背景简介

《牧羊姑娘》作词:荻帆 作曲:金砂

荻帆,全名邹荻帆(1917—1995)当代诗人和翻译家。出生于湖北蒲圻(现为赤壁)后随母亲迁于湖北天门。早年就读于湖北省立师范学校。1936年发表长篇叙事诗《做棺材的人》和《没有翅膀的人们》。1938年后在武汉等地从事抗日救亡运动,曾与穆木天、冯乃超等创办《时调》诗刊。1940年入重庆复旦大学学习,以后做过中学教师、报刊编辑。1949年后历任对外文化联络局办公室主任、《文艺报》编辑部主任、《诗刊》主编等职。著有诗集《青空与林》、《噩梦备忘录》、《尘木集》、《在天门》、《木厂》、《走向北方》、《金塔一样的麦穗》,诗论集《诗的欣赏与创作》、长篇小说《大风歌》等。 很多

民族唱法的歌曲以其诗词为词。像《牧羊姑娘》等。1995年9月4日卒于北京。

金砂,重庆铜梁县巴川镇人,本名刘瑞明,中国著名音乐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牧羊姑娘》、《毛主席来到咱农庄》、执笔与参与创作《江姐》、《骄扬》、《蔚蓝色的旋律》、《椰岛之恋》、《木棉花开》等歌剧的全部音乐。

《牧羊姑娘》是金砂的处女作。

这是一曲曾风靡全国、流传世界各地的旋律。歌词是诗人邹荻帆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四十年代经由金砂谱曲后,在五十年代真正获得了更大范围的流传。创作这支曲子时,年仅19岁金砂正在当时四川巴县青木关国立音乐院作曲系学习。曲子如泣如诉地倾诉了对生活与知音的爱恋。上海歌唱家喻宣萱率先一唱,倾倒无数歌迷。民间流传开而常常被误认为是四川、青海或内蒙民歌。前苏联、捷克、罗马尼亚等国的音乐演唱团争相演唱,日本灌制的唱片中此曲翻译为《养花姑娘》。

《牧羊姑娘》的成功在于表达出作者的绵绵情思和美好人生的向往,反映出当时中国的特点,牧羊女的不幸与哀怨恰好表达出那个时代大多数中国人的感情。

艺术处理

这首歌采用了典型的四句结构的一段体形式,共反复了4遍,旋律进行缠绵、悠长,质朴,充满伤感的色彩。期中民歌小调的结合运

用使歌曲听起来更加优美,流畅,感人。一三段以深情的语气问,二四段则以悲凉凄苦的心情来答。

《阿玛丽莉》选自《新音乐》(1602年出版)卡奇尼曲。这是声乐曲集中年代较久的一首,比较难唱,如果不以气息控制的声音唱出较长的乐句,而且音程不准,就很难表现出曲子的美感。

Amarlili中的“A”母音不利于喉咙打开,要下功夫,要用带有优美共鸣的声音来唱,全曲要用比较适合的进行曲速度唱出,音乐的流动性要贯穿整曲。第46—49小节最后的乐句,如不能一口气唱完可在中间换一口气。

2. 演唱实践 (过程略)。

3.小结

附歌谱:

篇三:声乐小课授课教案

声乐小课授课教案

一年级

教学目的:

1、通过发声练习,训练学生掌握基本的歌唱方法,建立歌唱的基本状态,逐步纠正不良的歌唱、呼

吸不良习惯,树立正确的用声、用气习惯以及正确的声音观念。

2、通过声乐作品演唱,不断巩固正确的歌唱方式,引导学生合理的运用歌唱技巧表现音乐。

3、通过声乐艺术实践,逐步巩固歌唱技巧,提高歌唱自信心,提高综合艺术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

1、发声练习。

2、声乐作品演唱处理。

3、声乐艺术实践指导。

教学难点:

1、歌唱不良习惯的纠正与正确声音观念的确立。

2、运用歌唱技巧声情并茂的演唱声乐作品。

3、声乐艺术实践能力的提高。

教学过程:

一、 发声练习

稳定喉头的练习

练习1 中速稍慢

练习2中速稍慢

练习3中速稍慢

练习4中速

方法和要求:1、同无声的呼吸练习结合起来,用气息支持发声。

2、同打开喉咙(打哈欠的状态)的练习结合。

3、喉头稳定、喉部肌肉放松,母音清楚、准确。声音均衡连贯。

4、练习3和练习4,由u过渡到o母音时,咽腔打开的状态不变,只是嘴由小圆形张开的稍

大一些。

慢断音练习

练习5 中速稍慢

练习6 中速稍慢

练习7 中速稍慢

练习8 中速稍慢

练习9 中速稍慢

方法和要求:1、一拍一音,每拍换音,气息支持声音的感觉就像战士出操喊口令一样,换气的快慢应和练 唱的速度一致。

2、母音或音节的准确、清楚。音与音之间断开的时值可长可短,声音有弹性和活力。

3、为了便于打开喉咙,e母音不宜唱成汉语母音的e(鹅)或(唉),唱时口腔稍开大一些,舌

平放离上腭开一些,使舌根和后咽壁形成稍大的空间,喉头略向下稳定,声音宽厚。

4、以自己的声音情况和习惯选择母音、音节或复韵母进行练习。

5、练习9为唱名练习,同音节练习的作用一样。

女生真假声混合练习

练习10 稍慢

练习11 稍慢

练习12 稍慢

练习13 稍慢

方法和要求:1、跨过真声能唱的音高起音,一般从小字二组d起音,先半音向上移调到能唱出的最高音,

再半音向下移调练唱,以低音能唱出声音为止。

2、以上四条均为音程下行的练习,用很小的音量(p和pp)起音才能唱出假声。声音下行过

程中不要增加音量,保持假声的位置,混入真声成分,尽可能使音声均衡不脱节。

3、保持喉头稳定、喉咙打开的状态,声音必须在气息的支持下运行。

4、可以根据个人的嗓音情况选择合适的母音,练习一段时间后,会自然的逐渐增加音量。第

二种情况是恢复正声功能,应在一段时间内着重练唱低声区,待低声区有了自然而放松的

真声之后,在中声区恰当的混进假声成分。

二、 作品演唱

女生

1、《梅娘曲》 (田汉 词聂耳 曲)

分析及演唱:歌词分三段,第一段写一对南洋华侨的甜蜜生活;第二段写他们抗日献身的爱国热情;第三段写爱人受伤后已认不出梅娘,以及梅娘的苦痛心情。歌曲三段曲调的前半部分是相同的,只有在最后乐句,根据词意变化;第一段结束在小调上,体现温暖的回忆;第二段结束在不稳定音上,恰如其分的体现了惆怅的心情;第三段结束在大调上,表达了梅娘的痛楚之情。

2、《铁蹄下的歌女》(许幸之 词 聂耳 曲)

分析及演唱:歌曲《铁蹄下的歌女》是故事片《风云儿女》中的插曲。歌曲采用三段式结构。第一段表现了歌女们的痛苦心情和对黑暗社会的质询。第二段转入字字血泪的叙述,音调充满了辛酸与凄楚。第三段综合了前两段的音调和节奏的因素,在音乐到达最高潮时,更是集中表达了歌女不可抑制的愤恨之情。歌曲的声调、语气和情绪变化,同音调、节奏的结合非常贴切,越剧从弱拍起的写法,突出了某些歌词,恰如其分的表现了在旧中国作为被压在社会底层的“弱者”歌女们不平的呐喊。此歌不长,富有戏剧性,抒情性的旋律与朗诵性的旋律随着感情的发展交替出现,可称为一首非常出色的咏叹调。掌握好气息的深沉、连贯,语气、语调和情绪的变化,音色、速度和强弱的处理,以及附点、装饰音的正确,是唱好本曲的关键

3、《美丽的孔雀河》(瞿 琮 词 郑秋枫 曲)

分析及演唱:这是一首大部分音区在中声区的声乐作品,旋律时而舒展、优美,时而欢快、活泼,在演唱中注意中声区音色保持明亮松弛,大跳气息支持稳定,旋律变化音演唱要准确。

4、《故乡的小路》(陈克正 词崔蕾 曲)分析与演唱:歌曲结构采用二段体形式,开始两小节的基本节奏贯穿全曲,从统一的风格和两种节拍的交

情绪较为激烈。形成高潮、全曲最后加陈词补充乐句。表达了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

5、《燕子》新疆哈萨克族民歌

分析及演唱:这首哈萨克民歌由重复的二段式构成。歌曲以第一段开始的音调、节奏为基础,模进变化重复贯穿全曲,两段的机构布局较为统一,段首的衬腔高昂、奔放,段中的典型拍内切分节奏体现出哈萨克民歌的特点。第一段在中低音区,旋律优美细腻,第二段在中高音区,旋律热情而明朗,表现出哈萨克青年豪放的性格。起首一段,轻清地点染,好像对一个亲人喃喃自语一样,亲切地述说。第二段稍稍做刻画,最后一段回到原来的速度和情调,只是在语法、气氛上稍作变化,但都要唱得吸引人,比那些高声喊歌,唱得直捅捅的好得多,觉得是经过艺术加工,但又不过火。

6、《牧羊歌》 (王震之 词 李曦 曲)

分析及演唱:歌曲采用单乐段的结构,质朴的歌词,缓慢的速度,以及悠长的节奏,使歌曲具有蒙古族民歌的风味,音调虽然十分优美,却带有无限忧伤的情感,表现了旧社会蒙古人民的悲惨生活。歌曲旋律比较简单,按照歌曲的“幽怨地”情绪要求,自自然然地唱,装饰音要唱得清晰轻巧

7、《红豆词》(曹雪芹 词刘雪庵 曲)

分析及演唱:歌词取自曹雪芹的《红楼梦》,是贾宝玉所唱《红豆》曲的歌词。这是一首爱情的颂歌。歌曲为多句体乐段结构。全曲以第一乐句的节奏型为基本节奏贯穿、发展,这种数板式的节奏型加上环绕性的音调进行,似吟似诵地表达了含蓄的情感。歌曲最后两乐句与开始两乐句相同,前后的呼应增强了全曲的统一性,也进一步艺术地体现了相思之情。

8、《曲蔓地》 (新疆民歌。西彤词)

分析及演唱:这是一首新疆民歌。歌曲为多句体乐段结构。歌曲开始的节奏悠长,使音乐显得悠扬,似吟似唱。第五、六小节的节奏短促,特别是强拍内的切分节奏,使音乐显得活泼而热情,典型地表现了新疆维吾尔族民歌的风格,这个典型动机多次间插出现,在歌曲中形成不同的对比句交替进行,形成悠扬与活泼的一张一弛的情绪对比而独具特色。

男生

9、《月之故乡》(彭邦桢 词 刘庄 延生 曲)

分析及演唱:这是一首游子怀念故乡的歌曲,语言质朴、真挚、感人,抒发了海外赤子对祖国家乡的无比热爱之情。全曲是起承转合四句体乐段结构,连续三次变化重复构成。音调用的是雅乐七声羽调式,与清乐七声羽调式的交替,使该曲具有浓郁的、古典的民族风格,柔和的色彩和深沉、优美的旋律,使人感到思乡之情更加深沉内在。在演唱方面,要注意气息均匀、线条流畅、音色柔美,还要注意各乐段轻响情绪方面的细微变化,以形成对比。当唱到“看月亮,思故乡”时,声音和感情要有推进,而后的“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可以加大力度,放慢速度,然后恢复原速,最后的结束渐慢、渐轻,把人带入遐想的空间。

10、《噶俄丽泰》 (新疆哈萨克族民歌)

分析及演唱:这是一首新疆哈萨克族民歌,歌曲的大意是表现哈萨克族人民的爱情生活,抒情、奔放。歌曲由单乐段及其变化重复加补充构成。前半段在中低音区回旋,仿佛骑马的小伙子在徘徊,情绪较伤感;后半段在中高音区形成高潮,仿佛呼唤远方的姑娘,感情激昂而充满深情。全曲曲调委婉优美,每乐句结束基本都停留在属音上,给人一种独特感和统一感。歌唱前可先朗读(向叹气一样地),按着歌曲的节拍、呼吸等反复朗读,从中体会到在叹气中吐字的自然位置及气息的运用。应该感觉到胸口松开,气息在向下流动,腹部的气息对着声音来使劲,成为“声、气统一体”。歌唱需要激情奔放,眼前的情景似眺望远方的


大学声乐课教案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5309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