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中医内科工作业绩

时间:2017-01-18 06:20:39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任主治中医师以来个人业务工作总结

任主治中医师以来个人业务工作总结

--**********镇中心卫生院 ******

******,男,****年*月**日出生,中共党员,中共******镇中心卫生院支部书记。****年*月**日毕业于达县地区中医学校,先后在*******镇卫生院、平昌县******医院(原******镇卫生院)工作,分别于****年*月**日和****年*月**日任******医院副院长,院长、院党支部书记,主持全院行政及党务工作至今。****年*月**日来一直从事中医内作诊疗工作,****年*月**日被聘为主治中医师。现将本人任职以来的业务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时任主治中医师的20年间,本人始终坚持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增强业务理论学习,通过订阅大量业务杂志及书刊,学习有关卫生知识,手笔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丰富了自己的理论知识。参加省内外举办的学术会议,聆听著名专家学者的学术讲座,并多次去省市及兄弟单位学习新的医疗知识和医疗技能以及管理要领,从而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并于****年*月**日独著《******》一文在县医学会年学术会交流中获得与会者好评。始终坚持用新的理论技能指导业务工作,熟练掌握中医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症的诊治技能,熟练诊断处理中医内科的各种急症、重症。工作中严格执行各种工作制度、诊疗常规和操作规程,一丝不苟的处理每一位病人,在最大程度上防止了误

诊误治。自任现职以来,诊断治疗准确率在确98%以上,零差错事故。注重临床科研工作,撰写论文3篇(**********)。并先后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受到了专家的赞赏和肯定。其中****年*月**日发表于******论著获全国医学优秀成果征集办公室、全国医药优秀成果编纂委员会授予2012年度优秀成果“一等奖”,同时获时代丰碑——中国医学2012年优秀论文“特等奖”,注重人才的培养,自任职以来,积极指导下一级医师的工作,带教实习医生和指导下级医师113名,提高了各级临床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真实发挥了业务骨干作用。

临床工作中,严格遵循中医辨证主张,同病异治的治疗方案。如:一胆囊炎病人前后三次前来就诊,第一次(****年*月**日):主诉右上腹剧烈疼痛6小时,体温39度,莫菲征(+),症见口干苦烦渴,面红目赤,神昏失眠,大便干燥,舌红,舌尖芒刺,舌面无苔,脉洪数无力。结合上述症状及体征,明确诊断为胆痹,少阳、阳明合病型。当以疏肝泄胆、攻下阳明、清热生津予治。故方选大柴胡汤加减,石膏60g(先煎20分钟)、知母30g、麦冬30g、地龙30g、芒硝10g(融化分3次兑服)、柴胡20g、黃芩20g、栀子20g、玉竹20g、大黄15g(后下)、甘草20g,每次服200ml,患者服药4次后症状缓解。第二次(****年*月**日):主诉右上腹痛5天,加重3天,患者缘于5天前因生产劳作,汗出衣薄所致,来时右手按贴右上腹,弓背屈腹,莫菲征(+),疼痛向右侧肩胛骨内下缘放射,舌淡苔薄白,脉弦紧。诊断

为胆痹,少阳中寒、寒凝胆道型。当以温经散寒、疏经利胆,选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芍甘汤予治,附子15g(先煎15分钟)、白芍30g、麻黄10g、威灵仙20g、柴胡20g、郁金20g、甘草6g、细辛10g,1剂治愈。第三次(****年*月**日):患者反复右上腹慢性疼痛3月,查莫菲征(+),右胁、右上腹部闷胀不适,高脂饮食时常诱发,平素厌油,舌苔薄白腻,脉濡。诊断为胆痹,脾湿郁胆型,选三仁汤加减予治,苡仁30g、杏仁20g、滑石30g、威灵仙20g、郁金20g、虎杖20g、败酱草20g、白蔻15g、厚朴15g、法夏15g、淡竹叶15g、山楂15g、栀子15g、通草10g。用药5剂,于1981年6月16日复诊,症状消失,守方10剂,随访3年未见复发。

特别注重并发症的处理。感冒是临床上常见病之一,一般情况下,不会触犯内部重要脏器发生生理性改变,但一部分人,尤其是儿童和老年患者,易因感冒累及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犯病,特别是心、肾、脑及全身病理性变化应引起高度重视,一但发生,后果将十分严重,所以在几十年的临床工作中,尤其注重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如患者,男,71岁,2天前因劳作大汗,随后身凉、恶寒、无汗,头晕头痛,肢体僵痛,伴心悸2天,脉迟代,舌淡紫苔白腻。查体温36.5度,脉搏50次/分,呼吸17次/分,血压120/80mmHg。胸正位片无异常,心脏听诊未闻及病理杂音,心电图示:心动过缓,Ⅰ度房室传导阻滞。中医诊断:阳气虚弱、外感寒湿。治以温阳益气、解表散寒。方选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川芎茶调散加味,麻黄15g、黑附子10g(先煎15分钟)、细辛10g、

红参20g、川芎20g、荆芥20g、防风30g、白芷20g、枣皮30g。1剂后药物减量,守方2剂后外感症状消失,复查心电图,心率62次/分,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消失。

在疑难重症的救治方面,成效突出。任现职以来治疗疑难重症465例,尤其是对中风病的治疗独树一帜,由于中风病的病因、病机、阶段、传变复杂,治疗程序也区别甚大。根据中医理论之治疗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总结出一套中风病有效的中医临床治疗路径(即闭开、脱固、壅化、潜摄、滋养、通络)。如:闭症失语者宜开闭通气,用搐鼻取嚏法、针刺水沟、合谷透劳宫法;闭症口禁不开者宜用乌梅肉擦牙法;闭症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者当潜阳镇逆,降气化痰;闭症口眼歪斜、手足不遂者宜镇肝养阴,后期以通络为主。脱症阳气脱散者宜回阳救逆;脱症元阴告匮、真气不续者宜恋阴益液、潜镇虚阳;脱症痰涎涌塞者宜潜镇摄纳、化痰开窍;脱症语言不利、口眼歪斜、手足不遂宜镇肝养阴、通经宣络佐以化痰。

注重疑难重症鉴别和类似疾病的鉴别诊治,如:****年*月**日收治一类中风病人邓某,男,68岁,退休干部,白衣镇龙凤村人。患者于11年前突然昏倒,在当地中心卫生院诊断为高血压性心脏病,经中医治疗(重用鲜参及真武汤等)逐渐好转。自2008年起,平素口服输补心丹。2011年初,再次出现突然昏倒,全身颤抖伴左侧半身不遂(轻),下肢麻木,查左上肢肌张力尚可,在当地中心卫生院治疗20

余天后好转。而后自觉头晕目弦,时有四肢颤抖,甚则全身动摇,不能动步,伴耳鸣、流涎,咯痰不咳嗽,视物模糊,口苦不渴,时有心慌,食欲不振,无饥饿感,昏昏欲睡多梦,小便少,大便不畅。于2011年5月19日前来就诊,来时查其体丰面赤,舌质暗红苔白腻,脉象两寸口微 ,至数不明,有散乱之象,两尺沉迟。综述,其肝肾真阴虚,真阳浮越,肝风将动之象。此属虚症不可作实火治,治从肝肾,宜益阴潜阳。处方:生龙牡(冲)各30g、石决明(煅)30g、灵磁石20g、生玳瑁(冲)20g、生龟板(冲、醋炒)20g、红参10g、熟附片10g、酸枣仁15g、远志6g,连服3剂,每剂三煎,文火煎2小时,取300ml分5次温服。5月23日复诊,其头昏减轻,痰涎减少,时有微渴,小便增多,大便正常,脉象如前,守方去磁石加山萸肉15g现服4剂。5月30日三诊,上述症大见好转,眩昏基本消失,四肢及身体不颤抖,左侧半身不遂消失,食欲转佳,二便调和,唯有气力尚差,六脉沉缓有力,舌正苔减,乃回阳之象,续守上方再进3剂,后以原方去生玳瑁加杜仲20g、破故纸10g,以5倍量浓煎,去渣入蜂蜜为膏,每日早晚各服10g,白开水冲服,以缓稳固。按:患者旧有高血压性心脏病,曾服参附等治愈,但过劳则有昏倒,全身颤抖,甚则动摇,耳鸣目眩心慌等,皆五志过劳,肝肾阴虚阳越于上,空为阴不潜阳下虚之故,故以育阴潜镇之品为主,佐以附子回阳(意在引火归原),人参益气,俾阴固阳回而眩渐消,震颤肢麻、半身不遂平息而愈,此病虽见耳鸣、目眩、口苦、面赤,不可误作实火、真中风

篇二:中医个人业务工作总结

任主治中医师以来个人业务工作总结

--**********镇中心卫生院 ******

******,男,****年*月**日出生,中共党员,中共******镇中心卫生院支部书记。****年*月**日毕业于达县地区中医学校,先后在*******镇卫生院、平昌县******医院(原******镇卫生院)工作,分别于****年*月**日和****年*月**日任******医院副院长,院长、院党支部书记,主持全院行政及党务工作至今。****年*月**日来一直从事中医内作诊疗工作,****年*月**日被聘为主治中医师。现将本人任职以来的业务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时任主治中医师的20年间,本人始终坚持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增强业务理论学习,通过订阅大量业务杂志及书刊,学习有关卫生知识,手笔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丰富了自己的理论知识。参加省内外举办的学术会议,聆听著名专家学者的学术讲座,并多次去省市及兄弟单位学习新的医疗知识和医疗技能以及管理要领,从而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并于****年*月**日独著《******》一文在县医学会年学术会交流中获得与会者好评。始终坚持用新的理论技能指导业务工作,熟练掌握中医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症的诊治技能,熟练诊断处理中医内科的各种急症、重症。工作中严格执行各种工作制度、诊疗常规和操作规程,一丝不苟的处理每一位病人,在最大程度上防止了误

诊误治。自任现职以来,诊断治疗准确率在确98%以上,零差错事故。注重临床科研工作,撰写论文3篇(**********)。并先后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受到了专家的赞赏和肯定。其中****年*月**日发表于******论著获全国医学优秀成果征集办公室、全国医药优秀成果编纂委员会授予2012年度优秀成果“一等奖”,同时获时代丰碑——中国医学2012年优秀论文“特等奖”,注重人才的培养,自任职以来,积极指导下一级医师的工作,带教实习医生和指导下级医师113名,提高了各级临床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真实发挥了业务骨干作用。临床工作中,严格遵循中医辨证主张,同病异治的治疗方案。如:一胆囊炎病人前后三次前来就诊,第一次(****年*月**日):主诉右上腹剧烈疼痛6小时,体温39度,莫菲征(+),症见口干苦烦渴,面红目赤,神昏失眠,大便干燥,舌红,舌尖芒刺,舌面无苔,脉洪数无力。结合上述症状及体征,明确诊断为胆痹,少阳、阳明合病型。当以疏肝泄胆、攻下阳明、清热生津予治。故方选大柴胡汤加减,石膏60g(先煎20分钟)、知母30g、麦冬30g、地龙30g、芒硝10g(融化分3次兑服)、柴胡20g、黃芩20g、栀子20g、玉竹20g、大黄15g(后下)、甘草20g,每次服200ml,患者服药4次后症状缓解。第二次(****年*月**日):主诉右上腹痛5天,加重3天,患者缘于5天前因生产劳作,汗出衣薄所致,来时右手按贴右上腹,弓背屈腹,莫菲征(+),疼痛向右侧肩胛骨内下缘放射,舌淡苔薄白,脉弦紧。诊断 为胆痹,少阳中寒、寒凝胆道型。当以温经散寒、疏经利胆,选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芍甘汤予治,附子15g(先煎15分钟)、白芍30g、麻黄10g、威灵仙20g、柴胡20g、郁金20g、甘草6g、细辛10g,1剂治愈。第三次(****年*月**日):患者反复右上腹慢性疼痛3月,查莫菲征(+),右胁、右上腹部闷胀不适,高脂饮食时常诱发,平素厌油,舌苔薄白腻,脉濡。诊断为胆痹,脾湿郁胆型,选三仁汤加减予治,苡仁30g、杏仁20g、滑石30g、威灵仙20g、郁金20g、虎杖20g、败酱草20g、白蔻15g、厚朴15g、法夏15g、淡竹叶15g、山楂15g、栀子15g、通草10g。用药5剂,于1981年6月16日复诊,症状消失,守方10剂,随访3年未见复发。

特别注重并发症的处理。感冒是临床上常见病之一,一般情况下,不会触犯内部重要脏器发生生理性改变,但一部分人,尤其是儿童和老年患者,易因感冒累及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犯病,特别是心、肾、脑及全身病理性变化应引起高度重视,一但发生,后果将十分严重,所以在几十年的临床工作中,尤其注重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如患者,男,71岁,2天前因劳作大汗,随后身凉、恶寒、无汗,头晕头痛,肢体僵痛,伴心悸2天,脉迟代,舌淡紫苔白腻。查体温36.5度,脉搏50次/分,呼吸17次/分,血压120/80mmhg。胸正位片无异常,

心脏听诊未闻及病理杂音,心电图示:心动过缓,ⅰ度房室传导阻滞。中医诊断:阳气虚弱、外感寒湿。治以温阳益气、解表散寒。方选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川芎茶调散加味,麻黄15g、黑附子10g(先煎15分钟)、细辛10g、

红参20g、川芎20g、荆芥20g、防风30g、白芷20g、枣皮30g。1剂后药物减量,守方2剂后外感症状消失,复查心电图,心率62次/分,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消失。

在疑难重症的救治方面,成效突出。任现职以来治疗疑难重症465例,尤其是对中风病的治疗独树一帜,由于中风病的病因、病机、阶段、传变复杂,治疗程序也区别甚大。根据中医理论之治疗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总结出一套中风病有效的中医临床治疗路径(即闭开、脱固、壅化、潜摄、滋养、通络)。如:闭症失语者宜开闭通气,用搐鼻取嚏法、针刺水沟、合谷透劳宫法;闭症口禁不开者宜用乌梅肉擦牙法;闭症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者当潜阳镇逆,降气化痰;闭症口眼歪斜、手足不遂者宜镇肝养阴,后期以通络为主。脱症阳气脱散者宜回阳救逆;脱症元阴告匮、真气不续者宜恋阴益液、潜镇虚阳;脱症痰涎涌塞者宜潜镇摄纳、化痰开窍;脱症语言不利、口眼歪斜、手足不遂宜镇肝养阴、通经宣络佐以化痰。

注重疑难重症鉴别和类似疾病的鉴别诊治,如:****年*月**日收治一类中风病人邓某,男,68岁,退休干部,白衣镇龙凤村人。患者于11年前突然昏倒,在当地中心卫生院诊断为高血压性心脏病,经中医治疗(重用鲜参及真武汤等)逐渐好转。自2008年起,平素口服输补心丹。2011年初,再次出现突然昏倒,全身颤抖伴左侧半身不遂(轻),下肢麻木,查左上肢肌张力尚可,在当地中心卫生院治疗20

余天后好转。而后自觉头晕目弦,时有四肢颤抖,甚则全身动摇,不能动步,伴耳鸣、流涎,咯痰不咳嗽,视物模糊,口苦不渴,时有心慌,食欲不振,无饥饿感,昏昏欲睡多梦,小便少,大便不畅。于2011年5月19日前来就诊,来时查其体丰面赤,舌质暗红苔白腻,脉象两寸口微 ,至数不明,有散乱之象,两尺沉迟。综述,其肝肾真阴虚,真阳浮越,肝风将动之象。此属虚症不可作实火治,治从肝肾,宜益阴潜阳。处方:生龙牡(冲)各30g、石决明(煅)30g、灵磁石20g、生玳瑁(冲)20g、生龟板(冲、醋炒)20g、红参10g、熟附片10g、酸枣仁15g、远志6g,连服3剂,每剂三煎,文火煎2小时,取300ml分5次温服。5月23日复诊,其头昏减轻,痰涎减少,时有微渴,小便增多,大便正常,脉象如前,守方去磁石加山萸肉15g现服4剂。5月30日三诊,上述症大见好转,眩昏基本消失,四肢及身体不颤抖,左侧半身不遂消失,食欲转佳,二便调和,唯有气力尚差,六脉沉缓有力,舌正苔减,乃回阳之象,续守上方再进3剂,后以原方去生玳瑁加杜仲20g、破故纸10g,以5倍量浓煎,去渣入蜂蜜为膏,每日早晚各服10g,白开水冲服,以缓稳固。按:患者旧有高血压性心脏病,曾服参附等治愈,但过劳则有昏倒,全身颤抖,甚则动摇,耳鸣目眩心慌等,皆五志过劳,肝肾阴虚阳越于上,空为阴不潜阳下虚之故,故以育阴潜镇之品为主,佐以附子回阳(意在引火归原),人参益气,俾阴固阳回而眩渐消,震颤肢麻、半身不遂平息而愈,此病虽见耳鸣、目眩、口苦、面赤,不可误作实火、真中风篇二:中医副高级职称评定申请资料个人业务工作总结(

业务工作总结

本人于1996年6月从成都中医药大学毕业以后,即到========中医医院工作至今,于2008年12月聘任为主治医师。现将聘任以后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基础知识,不断吸取新知识、新技术。被聘任为主治医师以后,我知道这并不是我事业的终点,我深知成为一名合格的脾胃病科中医主治医师所需的知识和素质。一方面我重新学习中医基础知识,重点对脾胃病基础理论及古代文献进行学习与研究,并于2011年参加《四川省中医药人员学习四部经典著作》学习和考试。2009年度在华西医院中西医结合科进修期间,又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胰腺炎做了深入的研究,并建立了“胰瘅”单病种

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在2011年度医院脾胃病科申请创建市级重点专科同时,我再次对脾胃病专科理论知识、临床技术理论进行学习,并结合现代医学对消化专业疾病的诊断、治疗常规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得以充分掌握。结合全国“无痛医院”活动的开展,我也主持建立了消化内科无痛胃镜、无痛肠镜的诊疗流程、制度和规范。我不但在工作上自我学习,还结合专业期刊订阅、外出学习等机会,了解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不断吸收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并用于医疗实践。尤其是在2009年从华西医院进修回医院以后,创制了“七消散”协定处方用药,普遍用于急性胰腺炎、肠梗阻、静脉炎等中药外敷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并正在申请院内制剂的申报工作。

二、一切以病人为重,为工作为重。我于1996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临床一线工作。晋升主治医师以后仍然参与科室一线值班。每天都参与收治病人、查房等日常临床医疗工作。并带领自己的团队每天查房,组织科室内疑难病例、急危重症病例的讨论。对于本专业的临床操作技能,如胃镜检查、腹腔穿刺、胸腔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胃管安置、骨髓穿刺活检等技术能熟练操作。能够熟练的处理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肝性脑病、急性重症胰腺炎、腹部手术术后并发肠梗阻、胆囊术后综合症、中毒等疑难、危急重症。

三、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聘任为主治医师后,我不断的学习,并不断的把新知识、新技术运用于临床。每个工作日均在临床一线上工作,并上专科门诊。每年平均亲自诊治住院病人320人次,门诊病人1000人次,并承担医院内消化内科专业会诊,每年平均会诊240人次,参加医院内全院多科会诊每年20余次。

四、悉心指导、身体力行。每个工作日我都带领我的团队进行查房,对于每一个新病人都要全面重新询问病史、体格检查、指导完善辅助检查。针对诊断提出中医诊断、西医诊断依据,阐述中医诊疗辨证思路,用药特点等。主持科室内病历讨论。每年带教实习生10余名,带教新入医院住院医师2-3。每年参与“基层全科医师培训”讲座。从2009年起每年任职“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考官。

五、总结经验,开展科学研究。虽然我一直在临床一线工作,但我仍不断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掌握中医药科研选题、

课题设计及研究方法,结合临床实践提出课题,开展科研工作并进行课题总结。并于2006年开始参与我院省级科研项目“泌尿系统结石规范化非手术综合诊疗方案”的研究,于2010年4月完美结题。先后在发表文章3篇。《=======》发表在《西部医学》2011年1月第23卷第1期;《==========》发表在《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6月第9卷第23期;《==================》发表在《中国保健营养》2013年9月中旬刊。均受到专家的好评。综上所述,本人从任职年限、业务技术、科研能力等方面已经具备了晋升副主任医师资格,评聘后,本人将认真履行职责,努力做好各项工作,为卫生事业贡献毕生力量! ============

二〇一三年九月十七日篇三:中医师个人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中医主治医师个人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刘慧,男,1968年10月出生,本科文化,于1989年获中医师职称,1997年12月21日获中医主治医师,2003年获得医师资格,1990年参加社区医疗工作,现任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保合少镇卫生院院长。

自2008年1月被聘任为保合少卫生院院长以来,紧紧围绕卫生院中医药工作重点,认真学习和执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及有关医药法规,不断加强自身医德修养,始终坚持以全心全意为广大患者服务为宗旨,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尽心尽责,对技术精益求精,刻苦钻研业务技术,努力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自任职以来,始终坚持工作质量第一,服务质量第一。工作中,严格按照规定,加强对医疗质量的控制把关,工作学术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积累了较多的工作经验,提高了自己

的业务技能,较好地完成了本职工作。以医疗法规为准则,时刻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坚决纠正和杜绝医疗行业中的不正之风,使本人的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达到了副主任医师的水平。工作中,明确自己的职责,兢兢业业,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与任务指标,认真做好门诊日志登记,认真对待处方的书写、审核、保存工作,严格遵守处方调配制度,严格把握药物的配伍禁忌、剂量、规格等注意事项、严格规范中医理疗技术操作,近三年来,诊治患者45000余人次,未出现任何差错事故,为患者提供了快捷、准确、优良、价廉的诊疗服务。同时,积极主动地向患者宣

传中医药保键知识,提供技术指导、咨询以及有关的临床医疗服务,熟练掌握针灸、推拿、按摩等中医医疗技术,尽可能为患者提供简单、有效、价廉的医疗服务,“视患者如同亲人,施医术妙手回春”是我们行医的宗旨。同时,积极参加本专业的各项活动,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了解和掌握学术新动向,熟练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利用中医药专业知识为患者服务

随着医药改革的不断深入,医学事业的迅速发展,医师职能的转变,积极参加临床医学咨询和新中医疗法的研究工作,不断吸收应用国内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了解和掌握中医药的新动向,及时向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医疗信息资料,并与有关临床医护人员共同探讨最佳治疗方案,促进合理用药,同时开展新医药咨询监测工作,使诊断、用药更科学、更合理,以适应患者的需要;在学术方面,能够虚心向老同志请教,吸取他人之长。丰富个人知识,同时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先后温习了《黄帝内经》、《金贵要略》、《伤寒论》、《温病学》、《针灸甲乙经》 等医学专著及文献,做读书笔记近30万字。每年还订阅一定数量的医学刊物如《临床荟萃》、《中国医药指南》等,及时了解和掌握中医学新进展、新动向,积极探索新理论,研究新方法。近几年来,利用中医药理论,结合临床经验,治疗卵巢囊肿65例、肾结石52例、肾病综合症8例、脑中风27例、消渴病35例、过敏性紫癜23例等,都取得了满意的医疗效果。努力钻研、刻苦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注意加强医药信息沟通。任职以来,先后

有两篇论文分别在《家庭医药》、《中国医药指南》上发表、一篇论文在“全国中医药学术研讨会”上获得优秀论文。

任职以来,积极培养指导下级人员开展专业技术工作,自2008年以来,长期担任大、中专实习生进修生的临床实习带教工作,先后在区、镇组织的业务培训班上担负《中医药》授课任务,培养了30余名合格的业务技术人员,他们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骨干作用。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大力支持热情关怀下,经过个人的积极努力,于2003年、2004年、2005年、2008年、2009年被新城区评为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2007年被列为中医药发展论坛特邀嘉宾。

通过近几年的刻苦努力,个人在专业技术等方面已具备副主任医师资格,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刻苦学习,创新开展工作,力争把专业技术水平再提高,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篇三:中医内科常见病总结

中医执业常见病证类证鉴别

一、感冒

【类证鉴别】

1.感冒与风温

本病与诸多温病早期症状相类似,尤其是风热感冒与风温初起颇相似。

风温病势急骤,寒战发热甚至高热,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神志昏迷、惊厥、谵妄等传变入里的证候。

而感冒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热,病势轻,不传变,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病程短,预后良好。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时行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可以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它病,具有广泛的传染性、流行性。

二、咳嗽

【类证鉴别】

咳嗽与咳喘的鉴别:咳嗽仅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伴喘证;咳喘则咳而伴喘,常因咳嗽反复发作,由咳致喘,临床以咳喘并作为特点。

三、哮病

【类证鉴别】

1.哮病与喘证

哮病和喘证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

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2.哮病与支饮

支饮亦可表现痰鸣气喘的症状,大多由于慢性咳嗽经久不愈,逐渐加重而成咳喘,病情时轻时重,发作与间歇的界限不清,以咳嗽和气喘为主,与哮病之间歇发作,突然起病,迅速缓解,喉中哮鸣有声,轻度咳嗽或不咳有明显的差别。

四、喘证

【类证鉴别】

喘证与哮病

喘指气息而言,为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哮指声响而言,必见喉中哮鸣有声,有时亦伴有呼吸困难。喘未必兼哮,而哮必兼喘。

五、肺痨

【类证鉴别】

1.肺痨与虚劳

虚劳两病都具有消瘦、疲乏、食欲不振等虚证特征,且有一定联系,肺痨可发展为虚损,故《金匮要略》将之列为虚劳范畴,但两者是有区别的。肺痨主要病变在肺,具有传染性,以阴虚火旺为病理特点,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为主要临床症状;而虚劳则由多种原因所导致,病程较长,病势**,病变为五脏虚损而以脾肾为主,一般不传染,以气、

血、阴、阳亏虚为病理特点,是多种慢性虚损病证的总称。

2.肺痨与肺痿

肺痨与肺痿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两者病位均在肺,但肺痿是肺部多种慢性疾患后 期转归而成,如肺痈、肺痨、久嗽等导致肺叶痿弱不用,俱可成痿。肺痨后期可以转成 肺痿,但必须明确肺痨并不等于就是肺痿,两者有因果轻重的不同。若肺痨的晚期,出 现干咳、咳吐涎沫等症者,即已转属肺痿之候。 在临**肺痿是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而肺痨是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为特征。

六、心悸

【类证鉴别】 1.惊悸与怔忡

心悸可分为惊悸与怔忡。大凡惊悸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病来虽渐,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惊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

2.心悸与奔豚

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奔豚与心悸的鉴别要点为: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

3.心悸与卑惵

《证治要诀。怔忡》描述卑惵症状为:“痞塞不欲食,心中常有所歉,爱处暗室,或倚门后,见人则惊避,似失志状”。其病因在于“心血不足”。卑惵之胸中不适由于痞塞。心悸则缘于心跳,有时坐卧不安,但不避人,无情志异常。卑惵为一种以神志异常为主的病证,一般无促、结、

代、疾、迟等脉象出现。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七、胸痹

【类证鉴别】 1.胸痹与悬饮

悬饮、胸痹均有胸痛,胆胸痹为当胸闷痛,并可向左肩或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饱餐、情绪激动、劳累而突然发作,历时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悬饮为胸胁胀痛,

持续不解,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咯痰等肺系证候。

2.胸痹与胃脘痛

3.胸痹与真心痛

真心痛乃胸痹的进一步发展;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清至节、脉微或结代等危重急症。

八、不寐

【类证鉴别】

不寐应与一时性失眠、生理性少寐、它病痛苦引起的失眠相区别。不寐是指单纯以失眠为主症,表现为持续的、严重的睡眠困难。若因一时性情志影响或生活环境改变引起的

暂时性失眠不属病态。至于老年人少寐早醒,亦多属生理状态。若因其他疾病痛苦引起失眠者,则应以祛除有关病因为主。

九、痫病

【类证鉴别】

1.癎病与中风病

典型发作与中风病均有突然仆倒,昏不知人等,但癎病有反复发作史,发时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作怪叫声,可自行苏醒,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症,而 中风病则仆地无声,昏迷持续时间长,醒后常有半身不遂等后遗症 。

2.癎病与厥证厥证除见突然仆倒,昏不知人主症外,还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或见口噤,握拳,手指拘急,而无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和病作怪叫之见症,临**不难区别。

3.癎病与痉证两者都具有四肢抽搐等症状,但癎病仅见于发作之时,兼有口吐涎沫,病作怪叫,醒后如常人。而痉证多见持续发作,伴有角弓反张,身体强直,经治疗恢复后,或仍有原发疾病的存在。

十、胃痛

【类证鉴别】

1.胃痛与真心痛

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刺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其病变部位、疼痛程度与特征、伴有症状及其预后等方面,与胃痛有明显区别。

2.胃痛与胁痛

胁痛是以胁部疼痛为主症,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吐腐。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两者具有明显的区别。

3.胃痛与腹痛

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与胃痛从大范围看均为腹部的疼痛,腹痛常伴胃痛的症状,胃痛亦时伴腹痛的表现,故有心腹痛的提法,因此二者需要鉴别。胃痛在上腹胃脘部,位置相对较高;腹痛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灼部位,位置相对较低。胃痛常伴脘闷,嗳气,泛酸等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之症;而腹痛常伴有腹胀,矢气,大便性状改变等腹疾症状。

十一、呕吐

【类证鉴别】

1.呕吐与反胃

呕吐与反胃,同属胃部的病变,其病机都是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且都有呕吐的临床表现。反胃系脾胃虚寒,胃中无火,难以腐熟食入之谷物,以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终至完谷尽吐出而始感舒畅。呕吐是以有声有物为特征,因胃气上逆所致,有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胃虚失和的不同,临诊之时,是不难分辨的。

2.呕吐与噎膈

呕吐与噎膈二者皆有呕吐症状,但是,呕吐者进食顺畅,吐无定时。噎膈进食哽噎不顺或食不得入,或食人即吐,甚则因噎废食。呕吐大多病情较轻,病程较短,预后尚好。而噎膈多因内伤所致,病情深重,病程较长,预后欠佳。

3.呕吐物的鉴别

呕吐病证有寒、热、虚、实之别,根据呕吐物的性状及气味,也可以帮助鉴别。若呕吐物酸腐量多,气味难闻者,多属饮食停滞,食积内腐;若呕吐出苦水、黄水者,多由胆热犯胃,胃失和降;若呕吐物为酸水、绿水者,多因肝热犯胃,胃气上逆;若呕吐物为浊痰涎沫者,多属痰饮中阻,气逆犯胃;若呕吐清水,量少,多因胃气亏虚,运化失职。 十二、腹痛

【类证鉴别】

1.腹痛与胃痛

胃痛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与胃痛从大范围看均为腹部的疼痛,腹痛常伴胃痛的症状,胃痛亦时伴腹痛的表现,故有心腹痛的提法,因此二者需要鉴别。胃痛在上腹胃脘部,位置相对较高;腹痛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灼部位,位置相对较低。胃痛常伴脘闷,嗳气,泛酸等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之症;而腹痛常伴有腹胀,矢气,大便性状改变等腹疾症状。

2.腹痛与内科疾病中的腹痛症状

许多内科疾病中出现的腹痛,为该病的一个症状,其临床表现均以该病的特征为主。如痢疾虽有腹痛,但以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特征;积聚虽有腹痛,但以腹中有包块为特征,而腹痛则以腹痛为特征,鉴别不难。

3. 与外科、妇科腹痛相鉴别

(1)外科腹痛多在腹痛过程中出现发热,即先腹痛后发热,其热势逐渐加重,疼痛剧烈,痛处固定,压痛明显,伴有腹肌紧张和反跳痛,血象常明显升高,经内科正确治疗,病情不能缓解,甚至逐渐加重者,多为外科腹痛。而内科腹痛常先发热后腹痛,疼痛不剧,压痛不明显,痛无定处,腹部柔软,血象多无明显升高,经内科正确治疗,病情可逐渐得到控制。

(2)妇科腹痛多在小腹,与经、带、胎、产有关,伴有诸如痛经、流产、异位妊娠、输卵管破裂等经、带、胎、产的异常。若疑为妇科腹痛,应及时进行妇科检查,以明确鉴别诊断。

十三、泄泻

【类证鉴别】

1.泄泻与痢疾的鉴别

两者均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的病证。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加,粪质稀溏,甚则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症,大便不带脓血,也无里急后重,或无腹痛。而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特征。

2.泄泻与霍乱的鉴别

霍乱是一种上吐下泻同时并作的病证,发病特点是来势急骤,变化迅速,病情凶险,起病时先突然腹痛,继则吐泻交作,所吐之物均为未消化之食物,气味酸腐热臭;所泻之物多

为黄色粪水,如米泔,常伴恶寒、发热,部分病人在吐泻之后,津液耗伤,迅速消瘦,或发生转筋,腹中绞痛。若吐泻剧烈,可致面色苍白,目眶凹陷,汗出肢冷等津竭阳衰之危候。

十四、痢疾

【类证鉴别】

痢疾与泄泻:

两者均多发于夏秋季节,病变部位在胃肠,病因亦有相同之处,症状都有腹痛、大便次数增多。痢疾大便次数虽多而量少,排赤白脓血便,腹痛伴里急后重感明显。泄泻大便溏薄,粪便清稀,或如水,或完谷不化,而无赤白脓血便,腹痛多伴肠鸣,少有里急后重感。泻、痢两病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或先泻后痢,或先痢而后转泻。一般认为先泻后痢病情加重,先痢后泻为病情减轻。

十五、便秘

【类证鉴别】

便秘与肠结:

两者皆为大便秘结不通。肠结多为急病,因大肠通降受阻所致,表现为腹部疼痛拒按,大便完全不通,且无矢气和肠鸣音 ,严重者可吐出粪便。便秘多为慢性久病,因大肠传导失常所致,表现为腹部胀满,大便干结艰行,可有矢气和肠鸣音,或有恶心欲吐,食纳减少。 十六、胁痛

【类证鉴别】

胁痛与悬饮:

悬饮亦可见胁肋疼痛,但其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胁胀痛,持续不已,伴见咳嗽、咯痰,咳嗽、呼吸时疼痛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患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兼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十七、黄疸

【类证鉴别】

1.黄疸与萎黄

黄疸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失疏,胆汁外溢;其主症为身黄、目黄、小便黄。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食滞虫积或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其主症为肌肤萎黄不泽,目睛及小便不黄,常伴头昏倦怠,心悸少寐,纳少便溏等症状。

2.阳黄与阴黄

临证应根据黄疸的色泽,并结合症状、病史予以鉴别。阳黄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常伴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急黄为阳黄之重症,病情急骤,疸色如金,兼见神昏、发斑、出血等危象。 阴黄黄色晦暗,病程长,病势缓,常伴纳少、乏力、舌淡、脉沉迟或细缓。

十八、头痛

【类证鉴别】

1.头痛与眩晕


中医内科工作业绩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5199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