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时间:2017-01-18 06:10:36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银行信用风险防控

银行信用风险防控

随着商业银行风险防控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信贷不良额正

在逐年下降,总体形势向好。但是,随着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持续增长,信贷品种不断增加,信贷管理工作也暴露出不少问题,特别是贷后管理工作不深入、不细致,无法通过贷后管理发现风险、化解风险,影响了信贷资产质量,侵蚀了经营业绩。当然,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贯穿于整个信贷经营活动的各个阶段之中,涉及方方面面。信用风险管理不能仅仅限于贷款发放后的监控,而是要实施全过程的风险监控,及早发现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可能给银行带来的损失。

一、当前银行不良贷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信用风险管理是当前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风险理念和

行为偏差是导致不良信贷资产形成的重要原因。强化贷后管理不仅是完善信贷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而且也是控制风险、防止不良贷款发生的重要一环。信贷业务从发生到结束是一个过程,贷后管理就是要在保证资金用于规定用途的基础上,跟踪客户所在行业、上下游和客户自身经营情况等的变化,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防患于未然,减少损失甚至避免损失。

第一,部分经营机构和客户经理对加强贷后管理的认识仍然不足,思想上仍然存在“重贷轻管”的现象。一旦项目获得审批通过,贷款发放后,随着向客户收取的各项中间业务收入已经到账,部分客户经理就会如释重负,思想上放松对贷款的进一步管理,无非是形式上的

贷后检查报告、资产清分等工作,对客户的后续生产经营、财务状况、

资金使用和回笼状况缺乏深入了解,直至有些客户出现还款困难或其

他违约行为时才引起警觉和重视,但到这时为时已晚。

第二,贷后管理的手段不够,对风险处置的应变措施单一。处理

风险的最终目的是成功回收银行贷款本息,贷后管理的各种手段均是

为这一目的服务。但对于部分已暴露出风险隐患的客户,由于客户贷

款尚未到期,客户尚在正常并按时支付银行贷款利息或分期还本,商

业银行由于缺乏有力的处理手段,往往只能够采取发布风险预警、冻

结客户未使用授信额度、关注客户经营情况、逐步压缩退出等手段,

往往要等到客户发生实质性违约行为时才能采取诉讼、处置资产等法

律保全手段,然而往往等到那时客户已无力偿还全部债务,即使采取

了相应措施也会造成部分损失,同时也会增加银行的经营成本。

第三,贷后管理的体制还有待进一步理顺。目前,商业银行已建

立了风险管理体制的“三道防线”,但归根结底能够发现和暴露客户

风险隐患的应该是直接接触客户的一线经营部门,但由于经营部门出

于经营考核等因素考虑,有时很难主动暴露风险。“三道防线”中

的风险管理部门、审计部门在业务检查中往往也只能采信于客户经理

反映的情况和数据,因此即使每年有大型的贷后检查或审计活动,也

难免会对客户的风险挂一漏万。

第四,决策失误导致不良贷款增加。主要表现在:管理层在制定

压缩不良资产工作的方针、工作策略时,经营发展思路产生扭曲,或

因片面强调压缩不良、防范风险,以致丧失了发展机遇,丢失了市场

份额;或因对处置不良资产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在人、财、物上投入

不够,丧失了处置良机;在不良资产的认定上出现失误,没有按章操

作、科学界定,得体决策,导致不良率偏离正确水平;在不良资产处

置方案的选择上,不是进行科学决策,而是凭借经验或想当然、拍脑

袋决策,人为导致损失率加大。

第五,对信贷退出机制认识不清。主要表现在由于长期沿用以下

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绝对额控制指标,并对指标进行考核为主的管

理方式,使部分行为表面上的数字好看,过于注重发展速度,忽视了

企业发展的质量,有的甚至不惜采取盲目垒大户方式掩盖行业、企

业的真实状况,错过了信贷退出的最佳时机。大多数人认为,实施信

贷退出会影响业务的发展,导致企业存款减少,客户迁移、结算量下

降等等。正因为受短期利益的驱动,缺乏前瞻性,不愿及时地从一般

的户中适时退出,因此导致目前不良贷款居高不下。

二、商业银行应大力培育健康风险文化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国际环境中不确定、

不稳定的因素增多,国内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也比较突出,保持经

济平稳较快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增大。因此,商业银行要通过合规

经营、健康的风险文化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

合规经营和风险文化是一种习惯,能够影响员工按照某种思维和

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在合规经营和风险文化的建设上,必须持之

以恒,以理念同化人,以制度约束人,以文化培养人。商业银行要结

合工作实际,营造良好的适合风险文化生存发展的内部环境,把全行

的风险文化建设好。从宣传上加大力度,把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技

术和经验,渗透到每个岗位和每个流程环节,提高员工理性思维和理

性行为,培养员工良好的习惯。从制度上加大力度,根据当前经济和

金融发展形势,结合全行发展状况,进一步优化完善信贷管理全流程

的规章制度,保障业务健康发展。从执行力上加大力度,尤其要强化

各级行领导的执行力,进一步严肃纪律,加大违章违规处罚力度,切

实强化制度执行力;历史遗留问题不及时暴露的,或因此贻误处置时

机的,不但要追究历史当事人的责任,也要处理现有当事人员的责任。高度重视和关注系统性风险。银行系统性风险是由银行业外部

冲击造成的风险,引发系统性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银行外部宏观

形势的变化,这是银行不能控制和影响的,也是商业银行要重点跟踪

和研究的。系统性风险是影响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如何科学

安排好自身的发展目标和业务结构,在可承受的风险范围内获取长期

稳定的价值回报,这是全行亟需解决的问题。

过去我们一直处在经济高速增长的环境中,有很多风险和问题被

暂时掩盖住了,对系统性风险的认识普遍不足,研究也很不够。因此,

当前极其复杂的风险环境,迫切需要商业银行加强风险分析,积极研

究对策。要紧紧围绕结构调整,密切跟踪宏观经济中诱发系统性风险

的关键性因素,比如宏观经济走势、政策法规变化、产业结构调整、

环保和节能减排、资产价格波动等等。

在防范风险方面还要将实地调查与有关信息系统相结合。从第一

笔信贷发放后开始,至少每季度实地检查一次。由于客户经理日常工

作比较繁忙,当遇到贷款发放日期较为集中、尤其是贴现业务数量较多的时候,很难及时为每笔信贷业务作贷后检查并撰写检查报告。因此在工作中,应建立行领导联系重要客户制度、掌握客户潜在金融需求的同时,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贷款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了解,使市场营销和贷后管理融为一体,提高工作效率。贷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全行上下和多个部门,因此必须在明确各部门职

责的基础上,形成齐抓共管贷后工作的新局面。在做好对所有客户贷后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重点,建立起“权责统一、重点突出”的贷后管理体系。建立分层次贷后管理制度,一是加强对跨区域集团客户的贷后管理。这部分客户占用贷款多、管理难度大,一旦出现风险,将对全行的经营产生较大影响;二是要加强限制行业客户的贷后管理,对国家限制行业的客户,采取有效措施,密切监测客户的经营变化情况,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三是加强对关注类贷款的管理。这部分贷款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客户信用风险随时有可能显现,通过加强贷后管理,提高风险预警能力,防止形成新的信用风险。

三、当前对商业银行贷款工作中的防范对策

一是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增加风险管理的前瞻性。信用风险管理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早期发现隐患并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因此,加强信用风险的预警工作是银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改善经营管理状况的重要途径。现阶段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对贷前调查,项目备选上的风险预警还是个空缺,还没有一套系统的、全面的、科学的贷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因此,我们应积极地建立一套严密的、先进适用的信用风

篇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0年04月09日 14:22来源:中国经济网

杜丽群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100871)

摘要:本文分析并归纳了发达国家在建立社会信用管理体系过程中积累的主要经验和成功做法,同时对发展中国家建立本国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实践进行了介绍,并以国外经验为参考,就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社会信用;征信国家;信用管理;信用信息共享;国际经验

现代市场经济是建立在法制基础上的信用经济,高度发达的信用体系在防范金融风险、维持良好的经济秩序以及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一般来讲,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信用管理制度,而发展中国家也开始着手建立本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发达国家社会信用体系主要有以美国为代表和以欧洲大陆国家为代表两种模式。由于所处发展阶段和各国国情的差异,发展中国家在建立本国的信用制度过程中,同发达国家的经历并不完全相同。

一、主要发达国家的信用管理模式

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内涵方面没有根本的区别,但各国国情和立法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模式,另一种是以欧洲大陆国家为代表的模式。

(一) 美国的社会信用体系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征信国家,也是世界上信用交易额最高的国家。所谓征信国家,就是指一个国家建立了比较健全的信用管理体系,形成了独立、公正且市场化运作的征信服务企业主体,从而确保以信用交易为主要交易手段的成熟市场经济能够健康运行。美国信用体系具备了征信国家的基本内涵,不仅有比较完善、有效的信用管理体系,而且有完全市场化运作的信用服务企业主体,还有对信用产品有着强烈需求的信用产品使用者。美国社会信用体系的框架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1)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健全的信用管理体系;(2)市场化运作的各类信用中介服务机构;

(3)信用产品的巨大需求和市场主体较强的信用意识;(4)规范的信用行业管理制度。

1. 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健全的信用管理体系

在美国,与信用管理有关的法律体系比较完备,信用产品的加工、生产、销售、使用的全过程都被纳入到法律范畴。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期间,美国在原有信用管理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与信用管理相关的法律,目前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框架体系。这些法律主要有:公平信用报告法、平等信用机会法、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公平信用结账法、诚实租借法、信用卡发行法、公平信用和贷记卡公开法、电子资金转账法、储蓄机构解除管制和货币控制法、甘恩?圣哲曼储蓄机构法、银行平等竞争法、房屋抵押公开法、房屋贷款人保护法、金融机构改革—恢复—强制执行法、社区再投资法、信用修复机构法等。这些法案,构成了美国国家信用管理体系正常运转的法律环境,而且几乎每一项法律都随着经济发展状况的变化进行了若干次修改。在美国生效的信用管理相关的基本法律中,直接规范的目标都集中在规范授信、平等授信、保护个人隐私等方面。

对于征信国家来讲,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明确政府管理部门的职能和建立失信惩戒机制。美国政府对信用管理法案的主要监督和执法机构分两类:一类是银行系统的机构,包括财政部货币监理办公室、联邦储备系统和联邦储蓄保险公司;一类是非银行系统的机构,包括联邦贸易委员会、国家信用联盟办公室和储蓄监督局。对失信者的惩戒,除了政府的相应措施以外,还主要靠各类信用服务机构大量生产和销售信用产品,从而对失信者产生强大约束力和威慑力;靠整个社会对失信者的道德谴责,使人们与之交易时的有限信任;靠对失信者信用产品负面信息的

传播和一定期限内的行为限制,使失信者必须付出昂贵的失信成本。其结果,一是使不讲信用的人不能自在地、方便地在社会上生活,二是使不讲信用的人没有机会把生意做大做好。

2. 市场化运作的各类信用中介服务机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与信用有关的信息得以加工制造成信用产品、销售给对信用产品有需求的特殊服务业,从而使信用服务机构获得了长足发展的机遇,形成了具有高知识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该行业经过100多年市场竞争,形成了少数几个市场化运作主体。目前从事信用服务的企业主要有资本市场上的信用评估机构、商业市场上的信用评估机构以及对消费者信用评估的机构等三大类。

(1) 资本市场信用评估机构

资本市场上的信用评估机构主要包括对国家、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债券及上市大企业的信用进行评级的公司。目前,这类公司在美国只有穆迪(Moody)、标准普尔(Standard and Poor's)、菲奇公司(Fitch)和达夫公司(Duff & Phelps)几家,它们基本上主宰了美国的资信评级市场。其中穆迪和标准普尔公司由美国投资者控股,菲奇公司由法国投资者控股,这三个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信用评级公司。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报告,全球所有参加信用评级的银行和公司中,穆迪涵盖了80%的银行和78%的公司,标准普尔涵盖了37%的银行和66%的公司,菲奇公司涵盖了27%的银行和8%的公司。

世界上所有国家和企业如果要到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必须经两家以上的评级机构评定信用级别,而信用等级的高低决定了融资成本和融资数量。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直接到国际资本市场融资,要求进行信用评级的国家迅速增多。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企业的信用等级,一般不能超过国家的主权信用级别。这就意味着,如果国家的主权信用等级低,那么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的所有本国企业都会加大融资成本。

(2) 商业市场信用评估机构

商业市场上的信用评估机构是对各类大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调查评级的公司。经过100多年市场竞争,邓白氏集团公司(Dun & Bradstreet)最终独占鳌头,成为美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全球性征信机构,也是目前美国唯一的这类评级公司。作为上市公司,邓白氏集团公司的经营理念是对股民负责,向所有持有邓白氏股票的投资者展示公司的高增长性。而这种高增长性则来自于市场对其信用产品的需求,来自对其产品形成的市场认知度,来自信息技术带来的信用产品生产、销售能力的飞速提高。

邓白氏集团公司进行信用评估业务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在企业之间进行交易时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一是企业向银行贷款时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按照信用风险程度的高低,该公司向需求者提供不同等级的信用报告,如较低等级的中低风险决策信用报告,较高等级的中高风险决策信用报告和高等级的高风险决策信用报告。邓白氏集团公司所做的企业资信调查报告的版式在全球影响最大,世界上其他信用服务公司的信用报告与之大同小异。

(3) 消费者信用评估的机构

在美国,信用局或消费信用报告机构是对消费者进行信用评估的机构。所谓信用局,是向需求者提供消费者个人信用调查报告的供应商。信用局的基本工作是收集消费者个人的信用记录,合法地制作消费者个人信用调查报告,并向法律规定的合格使用者有偿传播信用报告。目前美国有三家大的信用局,分别是美国人控股的全联公司(Trans Union)、Equifax公司和英国人控股的益百利公司(Experian)。这三大信用局拥有覆盖整个北美地区的个人征信数据库。此外,美国还有数千家小型消费者信用服务机构,提供不同形式的消费者信用服务。

在征信国家,面向消费类型的信用交易早已成为市场交易的主体之一。美国银行的贷款利润50%以上来自个人消费信贷,来自企业的贷款利润还不到50%。如花旗银行对消费者个人贷款比例已高达70%。从某种意义上说,消费信用是宏观上左右美国经济景气的重要因素。市场及政策制定

者都把消费者信用余额的变化看成预兆商业周期发生转变的变量,消费者分期付款信用余额的变化与消费者可支配收入之比,常常领先商业周期的风值8个月。

在美国,几乎每个成年人都离不开信用消费,申请信用卡、分期付款、抵押贷款等,都需要对消费者的信用资格、信用状态和信用能力进行评价,这种评价集中表现为信用报告。全联公司等消费信用报告机构提供的信用产品,就是向授信机构提供消费者个人的信用调查报告,或向雇主提供求职者的报告。与对国家和企业的评级不同,对消费者的评价是用分数来代表相关的记录内容,经过综合分析和加工后,最后给出消费者的信用得分,一般是从300到900分,分数越高,信用程度越高,反之信用程度就会越低。

在美国,信用局收集消费者个人信用信息的工作方式是主动的,不需要事先通知被记录者。而且,大多数授信机构都会将消费者的不良记录主动提供给信用局,使失信消费者的信用记录增加负面信息,今后无法成功地申请其他信用工具。信用局主要通过三个渠道获取消费者的信息,一是经常从银行、信用卡公司、公用事业公司和零售商等渠道了解消费者付款记录的最新信息;二是同雇主接触,了解消费者职业或岗位变化情况;三是从政府的公开政务信息中获取被调查消费者的特定信息。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开始向用户提供在线服务,消费者的信用报告可以在网上获取。由于互联网的优势,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变得更加方便,信用数据的记录与更新也更加容易,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影响也日益扩大。

3. 信用产品的巨大需求和市场主体较强的信用意识

对信用产品永不衰竭的需求,是支撑信用公司生产加工和销售信用产品的原动力,是巩固发展现代信用体系的深厚市场基础,也是信用产品不断创新的原因。目前,全球有30万亿美元的负债按照规定要进行评级,全球所有在国际市场融资的国家要进行评级,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基金组织和上市的大企业都需要进行信用等级的评定。仅穆迪公司就已经对全球110个国家、1200家银行、5000多家大企业进行了评级。企业对信用产品的需求更是旺盛,由邓白氏集团公司提供信用产品的客户企业已高达6500万户。对消费者的信用报告是需求量最大的信用产品,据全联公司提供,全联公司每天平均卖出信用报告100多万份,每年大约销售40多亿份信用报告。2001年全联公司出售的纸质信用报告销售额为150亿美元,出售无纸质因特网上的信用报告至少达4亿美元。 美国信用交易十分普遍,缺乏信用记录或信用记录很差的企业很难在业界生存和发展,而信用记录差的个人在信用消费、求职等诸多方面都会受到很大制约。不论是企业还是普通消费者,都有很强的信用意识。美国的企业中普遍建立了信用管理制度,在较大的企业中都有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为有效防范风险,企业一般不愿与没有资信记录的客户打交道。由于信用交易与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美国的消费者都十分注重自身的信用状况,并会定期向信用信息局查询自己的信用报告,尽可能避免在信用局的报告中出现自己的负面信息。

4. 规范的信用行业管理制度

美国是世界上信用管理行业最发达的国家。由于美国有比较完备的信用法律体系,征信数据的取得和使用等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虽然政府在对信用行业管理中所起的作用比较有限,但有关政府部门和法院仍然起到信用监督和执法的作用,其中联邦贸易委员会是对信用管理行业的主要监管部门,司法部、财政部货币监理局和联邦储备系统等在监管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美国信用管理协会、信用报告协会、美国收账协会等一些民间机构在信用行业的自律管理和代表行业进行政府公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 欧洲大陆国家的社会信用体系

法国、德国和比利时等一些欧洲国家的社会信用体系不同于美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信用信息服务机构是作为中央银行的一个部门建立起来的,而不是由私人部门发起设立的;(2)银行需要依法向信用信息局提供相关信用信息;(3)中央银行对信用管理部门承担主要的监管职

能。

在法国,中央银行的信用局以每月为间隔向银行采集它们向公司客户发放超过50万法郎的信息。在比利时,信用信息办公室根据一个记录有关分期付款协议、消费信贷、抵押协议、租赁和公司借款中的不履约信息的皇家条令建立起来,并作为比利时中央银行(比利时国家银行(National Bank of Belgium)的一个部门。

在比利时、德国和法国,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建立的信用风险办公室或信用信息局提供所要求的信息是一种强制行为。比如,在德国银行和金融服务机构被要求向德国联邦银行(German Federal Bank)的中央报告办公室报告负债总额达到或超过300万德国马克的借款者的详细资料。

以比利时、德国和法国为代表的一些欧洲国家,由于信用信息局是中央银行的一部分,因而对信用信息局的监管通常主要由中央银行承担,有关信息的搜集与使用等方面的管制制度也由中央银行制定并执行。

此外,欧洲国家也非常注重制定与信用管理相关的立法。比如德国1970年制定的《个人数据保护法》、1997年制定的《通用商业总则》,国际经合组织1980年制定的《个人人格保护及个人数据国际交流准则》,欧盟1995年制定的《欧盟数据保护纲领》都较为著名。

二、发展中国家信用管理体系的现状分析

随着本国市场经济发育程度的不断提高,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始重视本国信用体系的建立和信用管理制度的建设。当发展中国家着手建立社会信用制度时,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社会信用体系,因此不少发展中国家在很多方面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但由于所处发展阶段和国情的差异,它们在建立本国的信用管理制度过程中,同发达国家的经历并不完全相同。

归纳起来,主要发展中国家在建立信用制度的过程中呈现五个特点:(1)信用行业的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和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2)中央银行在信用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3)信用中介服务机构主要有信用信息局和资信评级公司。(4)注重信用管理的法律体系建设,但信用立法仍不完善。(5)依据一定的法律法规对信用行业进行管理。

(一)市场经济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推动信用行业的发展

各国信用行业的起步与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以我国香港地区 为例,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香港的金融诈骗行为猖獗,所有从事有抵押借贷的财务机构都遭受严重的亏损,为了抑制“重复租赁”等类型的诈骗,迫切需要成立一家中央信贷处理机构,为信贷机构提供信贷资料,1982年,香港资信有限公司应运而生。该公司创建股东为12家财务机构,它们在香港的租赁市场都保持着主导地位。信贷资料库成立的初期,创建股东率先提供有关所有汽车、机械的租赁资料。1985年资料库由单一类的租赁资料扩大到包括公司及私人的债务拖欠资料记录,以提高股东及会员的信贷风险管理能力。20世纪80年代末期,香港的金融业兴旺、信用贷款及信用卡市场迅速发展,香港资信有限公司的服务变得日益重要,因此,数家信用卡公司和银行相继入股该公司。到2000年底,该公司的资料库已有100多万份档案,每月平均提供38万份信贷资信报告。 印度、泰国等国家信用中介机构的出现则是资本市场发展的迫切要求。在尼泊尔,重建信用信息局是尼泊尔金融部门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墨西哥,1994~1995年金融危机后,为增强金融系统运行的有效性,墨西哥政府向议会提交了《公平信用保障法》的草案,而参议院通过了新的《公司破产法》。这两部法案的颁布表明始于1995年的墨西哥银行系统的管制和法律框架的改革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目前,评级机构、信用局等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在墨西哥金融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中央银行在信用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不够发达,其商业银行系统所承担的信用风险很大,因此,多数发展中国家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都是由银行来推动的。比如,泰国第一家资信评级机构——泰国评级和信息服务公司就是由泰国银行发起设立的,孟加拉国的信用信息局则是作为中央银行的一个部门形成的。印度等国家的信用中介机构也是在银行的推动下建立起来的。菲律宾信用信息局最

初是作为一个非股份化、非营利的公司,由菲律宾中央银行、证券交易委员会和菲律宾金融学院在1982年联合建立。后来,政府赋予CIBI在金融系统中建立并维持一个有效的信用评价和监督制度的义务,于是该公司从1985年开始发布对当地公司的信用评级商业报告。1997年,菲律宾信用信息局将它的主要业务分为两个独立的公司——菲律宾信用信息局评级公司 和菲律宾信用信息局信息公司,继续提供信用报告和在线数据服务。菲律宾信用信息局提供的信用信息包括公司信息和消费者信息两方面。其中,公司数据库的文件超过5万份,包含个人信息记录的数据库有15万条信用记录。

在发展中国家,不仅信用信息局等信用中介机构是由中央银行发起设立的,而且信用管理的立法工作也多是由中央银行推动的。比如,印度中央银行工作组提出了信用信息局法案的草案以提交议会审议。此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为促进信用中介机构的健康发展,扩大市场对信用评估的需求,在政策上也给予一定支持,有些国家甚至进行强制性规定。例如,马来西亚中央银行规定公司债券的发行必须经过资信评级机构的评级,以提高债券透明度,增强投资者信息。

(三)市场中介机构的建立模式各具特色

发展中国家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主要包括信用信息局和资信评级公司两类。资信评级公司的建立主要是为了增强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的透明度,促进其健康发展。信用信息局的建立更多地是为了提高金融系统的效率,防范金融风险。

在发展中国家,信用服务中介机构一般由银行发起设立,主要股东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业务主要有信用评级、征信业务、咨询等。由不同的机构分别对企业和个人提供征信服务。也有一些国家或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信用中介机构同时提供企业资信和个人资信服务。信用中介机构一般采取公司制的运作模式,有的信用中介机构后来成为上市公司,如印度信用评级信息服务公司(CRISL)。随着本国市场的不断发展,许多国家的信用中介机构进行了股权改造,引入更有实力的新股东,以增强自身实力。

在信用中介机构建立过程中,发展中国家普遍同国际上的大公司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或者允许这些公司在国内设立分支机构,或者引进这些公司的管理和技术、进行战略合作,或者组建合资公司。比如,泰国评级和信息服务公司最初在发展其资信评级方法和管理模式方面得到标准普尔三年的技术支持;而在拓展新的债务工具的信用评级的知识和技巧方面、以及在发展对投资者的利率研究方面,该公司与菲奇公司也有一个为期三年的战略伙伴协定。印度、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国的信用中介机构在发展的初期也都同标准普尔等国际上的知名公司进行战略合作,有些中介机构还引入这些公司作为公司的股东。与国际上大公司的合作有助于提高发展中国家信用中介机构的技术、管理和服务水平,但由于征信信息的敏感性,国外公司在合资企业中所占的股份通常并不高。

在信用中介机构的数量上,各国的做法也有一定的区别,比如在资信评级(Credit Rating)行业,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的资信评级机构的数量就不止一家。而在许多国家,目前有一种倾向,就是在该国内只建立一家资信评级机构。

(四)注重信用管理的法律体系建设,但信用立法仍不完善

发展中国家由于受发展阶段的限制,法律体系并不完善,有关信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相对缺乏,因此,各国都十分重视建立和完善信用管理的相关法律。在一些国家,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就是依法设立的。比如,在斯里兰卡,信用信息局是根据《斯里兰卡信用信息局法案》建立的,该机构的发起股份51%由货币委员会持有,30%由商业银行持有,其余的19%由其他的放款机构持有。该法案规定,除中央银行外的所有放款机构,有法定义务向信用信息局提供信息局希望搜集的任何信用信息。泰国则是在银行的推动下,逐步完善信用立法工作,1998~1999年,泰国银行家协会建立了信用局委员会,泰国银行(Bank of Thailand)起草了《信用局法案》,2001年获得通过。而《数据保护法案》在2002年获得通过。随着各项相关法案的相继颁布,泰国的监管框架已

篇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案

金融风险管理课程论文

题目:

学 院 经济学院 学科门类 金融专 业 金融学 学 号 2012407062 姓 名 刘新宇 指导教师 郑志丹

2014年5月14日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案

摘 要

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各种因素发生变化而对银行信用资产带来负面影响,导致银行信用资产或收益发生损失并最终引起信用资产价值甚至整个银行价值下降的可能性。相对银行而言,信用风险是由交易对手违约所造成的既有损失,也是最古老,最重要的银行风险之一。信用风险既受到宏观经济形势、行业与产业变化和交易对手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信用活动的内部操作环节的影响。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基本风险,也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金融风险。商业银行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其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自身的成败,也关系到金融市场的安危。

商业银行存在着不良资产和其他商业银行的竞争,使得完善和提高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尤为重要。许多商业银行成立时间短,业务发展快,发展中面临着与日俱增的信用风险等风险,需要完善信用风险的管理方案,为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有效的保驾护航。本文构建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案吸取了国外一些商业银行的优秀信用管理方案,并结合了国内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实际情况。本文首先分析介绍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理论,其次结合银行国内的经营管理,重点分析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问题及原因,然后就国内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提出信用管理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估。

关键词:信用风险;风险管理;商业银行

Commercial bank credit risk management solutions

ABSTRACT

Credit risk refers to changes due to various factors which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bank credit assets , resulting in bank credit assets or income loss and eventually lead to the possibility of the occurrence of the value of credit assets decline in value or even the entire bank . Relative to banks, credit risk is not only the loss caused by the default of the counterparty , and it is the oldest and most important bank risk . Credit risk both by the macroeconomic situation , the impact of trade and industry changes and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counterparty , credit activities also affected the operation of the internal links .

Credit risk is the basic risk faced by commercial banks , commercial banks are also major financial risks. Commercial banks are the core of modern economy , companies also operate special risk , the level of credit risk management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commercial banks themselves , but also to the safety of the financial markets .

There is competition of commercial banks and other commercial banks non-performing assets , making to improve and enhance the level of credit risk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Many commercial banks to set up time is short, fast busines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s facing increasing risks such as credit risk , the need to improve credit risk management solutions for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activities of commercial banks effective escort. Commercial bank credit risk management solutions constructed in this paper draws on outstanding credit management solutions to some foreign commercial banks , combined with domestic commercial banks own management the actual situ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redit risk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 followed by a combination of domestic bank management , focusing on commercial bank credit risk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 problems and reasons for , and then propose solutions for credit risk management of credit from domestic commercial banks , and its assessment.

Key words:Credit Risk; Risk Management; Commercial bank

目 录

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理论

1.1 信用风险 ....................................................... 5 ................................................................................................ 5

1.1.1 信用风险的概念............................................................................. 5 1.1.2 信用风险的特点............................................................................ 5 1.2 信用风险管理方法.............................................................................. 5

......................................... 7

...................................... 7 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研究 2.1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缺乏有效管理

2.1.1 信用风险比较严重........................................................................... 7

2.1.2 信用风险比较集中............................................................................. 7 2.1.3 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信用风险管理执行力度较弱....... 8 3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9

3.1.1 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不确定性.............................................................. 9

3.1.2 信用风险未能实现信用评级和缺乏监控............................................ 9

3.1.3 信用风险管理的法律制度存在缺陷..................................................... 9 4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案设计及评价

4.1 完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10 .................................... 10

4.1.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经营管理组织架构................................ 10 4.1.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内部职能部门结构....................... 10

4.3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案评价............................................ 12 参考文献

.............................................................................................................. 14

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理论

1.1 信用风险

1.1.1 信用风险的概念

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象无力履约的风险,也是债务人未能如期偿还其债务而造成违约而给经济主题经营带来的风险。

随着现代金融风险环境的变化和风险管理技术的发展,信用风险的涵义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新的信用风险的界定包括了一些市场风险因素,它认为导致金融机构资产发生损失的原因是相关金融资产的市场价值的下降,二市场价值的下降追根到底是信用资产的债务人或参与交易的一方不能有效的履行约定或信用状况出现恶化。从而,把信用风险发生的本质与市场因素联系起来。 1.1.2 信用风险的特点

相对与其他风险而言,信用风险具有几个特点:

1信用风险的概率分布明显不同于其他风险的概率分布,○信用风险损失与收益不对称的分布使其统计分布更为困难;

2道德风险在信用风险的行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3信用风险承担者对风险状况及其变化了解更为困难; ○

4信用风险观察数据少且不以获取; ○

5信用悖论现象存在,○理论上的银行存在信用风险时应投资分散和实际中由于客户信用关系、区域信息优势、银行贷款业务的规模效应很难分散投资。 1.2 信用风险管理方法

对于信用风险的计量,主要是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IRB(包括基础内部评级法和高级内部评级法)。

标准法(Standardized Approach):该法虽是88年协议提出的,但仍是新协议的重要内容,但做了重大改进。首先是OECD成员国的标准地位退居次要位置,而采用国际性信用评级机构的评估为基准,对政府、金融机构及公司的授信设定风险权重,来计算风险加权资产。这不仅消除了风险权重方面的国别歧视,也有利于信用风险评估中的信用标准回归,并可纠正非OECD成员国在国际融资市场上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其次是增加了风险级次,风险权重共有0%、20%、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5151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