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曾国藩家训
研究生课程论文
河南大学
题目:曾国藩家训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论文作者姓名: 何珊珊
作 者 学 号: 104753120051
所 在 学 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所 学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导师姓名职称:马进举教授
所学课程名称: 民族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 曾国藩家训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摘要: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著名的理学家,经世思想的实践者和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曾国藩一生都非常重视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思想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对曾国藩家训思想的解读,来进一步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曾国藩;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曾国藩非常重视家庭教育,有较系统的家庭教育思想体系,内容非常丰富,成效明显,在中国家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曾国藩提出“八德”、“八本”、“三致祥”、“三不信”等家庭教育理念,在其家庭教育思想熏陶下,曾氏兄弟个个封侯拜相,显赫一时.
家庭教育是曾国藩思想中最有进步意义的部分,其家庭教育思想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传统家训思想、湖湘地域文化和曾氏祖训的影响,曾国藩关于教育环境的思想对我们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曾国藩家训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
曾国藩具有深厚的历史功底,对中国传统儒、墨、道三大显学钻研尤深。儒家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积极入世精神以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责任感,道家全身保生、避让退守之道,墨家勤劳节俭之学,都是曾国藩家训思想的精神养料。曾国藩要求子弟以儒家态度积极入世,立志高远,自强不息,建功立业。但在激烈的科举和官场竞争中,他又以道家避让退守之道警诫子弟“不忮不求”,力求刚柔相济、进退两宜。他提出的“旧课”四条,其中的“慎独”、“主敬”、“求仁”就是以孔孟儒家义理教育子弟进德修身,完善人格,“习劳”则是以墨家之理教育子弟养成勤俭耐劳品德。“至于作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曾国藩将这些传统哲理运用于家训教化,说理详尽,分析透彻,为其家教思想奠定了深厚的理论根基。
(二)祖传家训遗风
曾国藩祖父曾玉屏个性倔强,由于“早岁失学,壮而引为深耻”,对子弟教督甚严,创立八条家规:书(读书)、蔬(种菜)、鱼(养鱼)、猪(养猪)、早(早起)、扫(打扫)、考(祭祀)、宝(敦族睦邻)。曾国藩对祖父非常敬重,“吾家代代皆有世
德明训,惟星冈公之教尤应慎守牢记”,“总以恪守星冈公之绳墨为要”, 并继承了祖父“自强、谨慎、威仪”的优秀品质,将其八字诀家规扩展为“八本”家训。曾国藩父亲曾麟书科考不顺,连考17次才中秀才,但他非常勤俭、刚毅、倔强,“发愤教督诸子”,并将祖传家规撰成对联:“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耕半读,但愿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儿曹。”曾国藩将其抄贴堂中,作为家规宗旨。曾国藩深受母亲江太夫人“倔强”个性影响,“ 吾兄弟皆禀母德居多,其好处亦正在倔强。”曾国藩经常劝诫诸弟子侄远绍祖德,牢记先辈嘉言懿行。“我家祖父、父亲、叔父三位大人规矩极严,榜样极好,我辈踵而行之,极易为力”。
二、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修身进德的思想教育
曾国藩非常注意人格修炼,人格修炼对他事业很有帮助,首先是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第二个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他每天记日记,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虚、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许多人都认为人格修炼是空虚的东西,认为修身是虚无缥渺的东西,甚至还是迂腐的,但曾国藩一生的事业,修身才是他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这是曾国藩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也是他对诸弟及子侄的要求。
曾国藩对子女的家庭教育非常严格,虽然他常年在外做官、带兵、打仗,但家信未尝间断,温言细语,言传身教,谆谆诱导,勤劳俭朴,知书达理,不求做官发财,不以优越地位自居。这些的实现,就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品德、心态、价值观和思想境界的高尚。在当今社会,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家庭环境越来越优越,有些家庭对孩子放任自由,好吃懒做,坐享其成,宠惯孩子,其实是害了孩子,之所以曾氏家族子孙很有成就,从家训中对子孙要求必须进德修身,热爱劳动,养成勤奋的品德有非常重要的关系,有很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二)立志、立业的思想教育
曾国藩认为,立志坚韧是成就事业的基础。他不断地教诲子弟,要立大志,有理想,不可甘居下流。在立业上教诲子弟:“不能勤奋以图自立,则仍无以兴家而立业。”也正是在曾国藩的教育之下,他的四个弟弟和儿子都建立了一定的功业。
(三)持家的思想教育
曾国藩认为,持家应以孝弟、勤俭、倡和、戒骄傲奢侈为主。他大力提倡孝弟,将孝弟看作是修身、齐家的主要内容,孝敬老人,与邻居和睦相处。勤俭是传统美德,曾国藩教诫诸弟及子侄,要“勤俭自持,习苦习劳”,并将勤与俭列居八德的内容。曾国藩30岁时,做了一件青缎绸褂,于庆贺及新年时穿,穿了30年,还如同新的一般。在南京总督府任内,要求夫人及儿媳们,每晚要绩麻纺纱,下厨做饭。要求儿孙们要尊老爱小。在现实生活中,铺张浪费,一些子女对父母不孝敬,甚至有的子女不赡养父母,特别是农村的老人,年轻时积累的财产都为儿子盖房,娶媳妇,年老体弱时,没有生活来源,没钱看病,甚至基本生活都难以保证,老年的生活很凄凉,人都是要老的,自己也是儿女的榜样,自己如何对待老人,儿女也会如何对待自己的;在社会上来说,父母辛辛苦苦把儿女养大,特别是农村的老人,养孩子很苦,一个连父母都不养,不爱的人,还能称其为合格的人吗?谁还愿意和你交往合作呢?但是这类人大有人在,所以曾国藩的孝亲敬长很有现实教育意义。西安协和医院任超院长有一句话说得好“孝顺儿女天照应,孝顺的儿女为人正直、忠诚、善良,事事都有人愿意帮助。”在现实生活中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孝敬老人。
(四)读书治学的思想教育
曾氏家族提倡半耕半读,非常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曾国藩提出了读书可以变化气质的观点,勉励诸弟及子侄奋发读书,愿他们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曾国藩有读书癖和很强的求知欲。1834年11月,他中举之后,到京都(北京)去考进士,第二年考进士失败,便回湖南,穷困得很,在经过睢(虽)宁时,向易作梅借了一百块钱。易作梅以为他有急用,就借给他,谁知曾国藩路过南京,把这笔款子完全买了书。还不够,便把衣服送进质店当,换出钱来买书。在这里,我
们可以看到曾国藩的读书癖。他认为,学习是一件十分艰苦而又必须长期坚持的事情,非经刻苦努力,持之以恒,不能成功。他的终生学习理念,在现实中仍有很深远的教育意义。
(五)“自概之道”的思想教育
曾国藩的自概之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盈满亏损,极盛至衰的自然法则;二是以史为鉴;三是主张自概。他认为要想使家族及个人永远持盈保泰,就要自觉地做到自概和先概,若被他人所概,一切后悔就来不及了。要做到自概,第一要廉、谦、劳,第二要求缺概盈。“孙所以汲汲馈赠者,盖有二故。一则我家气运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为持盈保泰之道。旧债尽清,则好处太全,恐盈极生亏;留债不清,则好中不足,亦处乐之法也。二则各亲戚家皆贫,而年老者,今不略为资助,则他日不知何如。”他告诫子孙们,之所以要把自己的债还没有还完,别人帮助,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家气运太全,不能把格外小心,坚持持盈保泰的道理。旧债还清,好运就太全,就会过分满盈,产生不足;留债没有还清,好中就有不足,是处事完满的办法。二是,各家亲戚都贫困,年龄又大了,现在不在资助,以后就没有机会资助了。如同现实生活中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三、曾国藩家训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
(一)讲究修养
曾国藩非常注重以儒家标准进行品德的自我修养实践。例如他常年形成了黎明即起、每日练字、阅读经史书籍、写日记反省自我的习惯。曾国藩在师从倭仁、唐鉴等人学习理学之后,两位老师为他的日课量身制订了十二条规,主要内容就是自我反省式的修身,使他成为一个虔诚的理教教徒或儒教教徒。尽管曾国藩后来由于国事繁忙而不可能按照十二条规的规定那样坚持日课,但他从未放松自我严苛的要求,经常自责和反省身上存在或潜在的与封建道德相悖的思想行为,并将它们记录在书牍或日记中。1858 年曾国藩二度出山后,仿佛已然大彻大悟的他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厉,丝毫不允许自己背离封建统治的要求。可见修养法乃是曾国藩的主要德育方法之一。
(二)树立榜样
篇二: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家训:三个地方看一个家庭的兴败
曾国藩家训第一看:
看子孙睡到几点,假如睡到太阳都已经升得很高的时候才起来,那代表这个家族会慢慢懈怠下来;
曾国藩家训第二看:
看子孙有没有做家务,因为勤劳、劳动的习惯影响一个人一辈子;
曾国藩家训第三看:
看后代子孙有没有在读圣贤的经典,"人不学,不知义,不知道"。
畅游史海,可以看到"盛不过三代"是大多数官宦之家很难逾越的魔咒。而曾氏家族却代有英才层出不穷,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广铨、曾昭抡、曾宪植等一代代杰出人物。探寻曾氏家族长盛不衰的奥秘,曾国藩家训里留给后代的"四条遗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曾国藩家训四条遗嘱:
一是慎独则心里平静
自我修养的道理,没有比养心更难的了。心里既然知道有善恶,却不能尽自己的力量以行善除恶,这是自己的表现。内心是不是自欺,别人无从知道。孟子所说的上无愧于天,下无疚于心,所谓养心一定要清心寡欲。所以能够慎独的人自我反省时不感到愧疚,可以面对天地,和鬼神对质,绝对不会有行为无悔恨而心却退缩的时候。
人假如没有可以愧疚的事,面对天地便神色泰然,这样的心情是愉快平和的,这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是最好的药方,修身养性的第一件大事。
二是主敬则身体强健
在内专一纯净,在外整齐严肃,这是敬的工夫;出门如同看见贵宾,对待百姓像行大祭祀一样崇敬,这是敬的气象;自我修养以让百姓平安,忠实恭顺而使天下太平,这是敬的效验。聪明智慧,都是从这些敬中产生的。
庄重宁静则一天比一天强,安闲敬纵则越来越懒惰,都是自然的征兆验效。如果不论人多人少,事大事小,都以恭敬之心相待,不敢懈怠,那么身体的强健,还有什么令人怀疑的呢?
三是追求仁爱则人高兴
读书学习,粗浅地知道了大义所在,就有使后知后觉的人觉悟起来的责任。孔子教育人,莫大于求仁,而其中最要紧的,莫过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这几句话。人有谁不愿意自立自达,如果能够使人自立自达,就可以和万物争辉了。人有不高高兴兴地归附的吗?
四是参加劳动则鬼神也敬重
如果一个人每天穿的衣服吃的饮食,与他每天所做的事所出的力相当,则看到的人会赞同他,鬼神也会加以称许,认为他是自食其力的人。倘若农夫织妇终年勤劳,才能收获数担粮食数尺布,而富贵人家终日安逸享乐,不做一事,却每餐必是美味佳肴,穿必锦衣绣袍,高枕而眠,一呼百应,这是天下最不幸的事,鬼神也是不赞同的。这样怎么能长久呢?古代的圣君贤相,无时无刻不以勤劳自勉,为自己打算,则必须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在困境中奋力前行,殚心竭虑,而后可以增加智慧增长见识。曾国藩家训:曾国藩不愿子孙为大官
如何治家,历来是人们议论甚多的一个话题。家训,对于今人来说,是个比较专业的说法。但在古时,却是常用词,因为“人必有家,家必有训”。家训指家庭或家族内部父祖辈对子孙后代的垂诫、训示,更是儒家知识分子在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教育后辈的家庭教育读物。古人家风的形成,更多靠的是长辈与子孙的身体力行,而不是背诵“家训”。
曾国藩(曾国藩家训)如何教育“官二代”
晚清名臣曾国藩对后代的教育也相当重视。咸丰六年(1856年)九月二十九日,他写信给九岁的儿子曾纪鸿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教育九岁的儿子要成为“读书明理之君子”,这样的期许较之一般的俭朴教育显得境界更高。
而后,曾大人直接教育儿子如何做:“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尔宜举止端庄,言不妄发,则入德之基也。”读书与做人,实质是相容并包的。通观曾国藩的一生,其言传身教对于曾氏家族的儿孙成才,以及家族可持续发展都奠定了扎实基础,值得今人借鉴。
篇三: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家训 戒傲惰
再戒傲惰
戒骄满
开口议人短长即是极骄极傲之表现 以"廉、谦、劳"i字自惕
劝弟爱惜声名
要重视外间指摘和批评
互相劝诫以保善终
善待本县父母官
存倔强以励志
重在有豁达光明之识
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
"强"字须从"明"字做出不可屈挠 应听得进逆耳之言 从"畏慎"二字痛下工夫
一定要谦让相诫
应视富贵功名为浮荣
兄弟唯有互劝互勉互恭维而已 不宜轻易出头露面
只能畏天知命而不能怨天尤人 切莫干预公事
有福不享尽,有势不使尽
存其倔强,去其忿激
男儿自立须有倔强之气
功成身退
用人不率冗.存心不自满
求强当在自修处着力
应有打脱牙和血吞的坚韧之气
能屈能伸的秘诀在于一个"悔"字 居安应思危
应从挫折处磨炼意志
应牢记"悔"字"硬"字诀
三 从政治军类
不宜涉足军政
凡事当量而后入
治军应注意"根株"、"柱梁"
吏才应更优于将才
治军以爱民为第一义
治军应以"勤"字为主
应以"勤"字报君恩,以"爱民"二字报双亲 制胜之道在人不在器
紧紧依靠自己的力量
蓄不竭之气,留有余之力
用兵应以全军为上
应多用活兵轻兵
为官不可得罪绅士
四 谨守家风类
"孝友"二字可使家势经久不衰 应学会收拾条理
应以"勤敬"二字为法 严教子侄勤敬和
教子侄应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 教子侄当引入正大一路 联姻不必富室名门
蔬竹鱼猪四事须时时讲究 对子侄辈应教之以礼 和气致祥.乖气致戾
家运之兴在于和睦、孝道、勤俭 居屋莫太宏丽
力戒太劳、唢呐、多酒三事 家教八字诀
不可日趋奢华
切莫买田起屋
应教子侄以勤谦自任 不要信医药、僧巫、地仙 谨守人生八本
孝勤恕可致家势祥和 切记礼厚不如情真
戒用人太滥.用财太侈
不培坟墓,不谋田庐 生日不可宴客称庆 早婚不利读书
切戒家中过于奢华 力戒骄奢,以勤俭为本 应时时在"俭"字上用功 恪守祖训
家中应以勤俭为主 勿忘耕读之家风 订八好六恼之家规 不能忘却寒士风味
应以"耕读"二字为长久之计 以勤俭自持,以忠恕教子 须力行节俭
五 善养身心类
毋恼毋怒以养肝疾 要善于保养身心
治病应以自养自医为主 养生以少恼怒为本 告养生五事
养老不在服补药 养生与力学缺一不可
《曾国藩家训是什么》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4839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上一篇:拉赞助报告
- 下一篇:开展文明旅游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