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孔孟之道

时间:2017-01-14 07:01:38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孔孟之道

郭齐勇:孔孟之道

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们就跟大家讲一讲孔孟之道,孔孟之道他为什么有一个恒常的价值,然后讲讲孔孟之道当代的意义。

我们讲所谓孔孟之道,五四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以来,孔孟之道的名声好像不太好。很多人有一些误会,到现在还是有很多的误会,直到农业社会的文明。2500年前的孔子,他和我们现代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或者是绝对没有关系,完全没有关系。因为我们知道辛亥革命以来,五四以来,我们在这样一个甲午战争以后的中国,我们把中国在政治、经济、国事、军事上的落后挨打,完全是由文化来负责任的,特别由儒家来负责任。所以大概的一个看法是,孔孟之道是落后的、保守的、完全是一个和现代没有现象相干性的,一个死亡的东西。那是不是这样的呢?什么是孔孟之道呢?

孔子是2500年前在鲁国,春秋末期的一个平民思想家,孔子的父亲是大夫士时代的,他们都是佩剑的武士,就是武道非常强。孔子是一个士大夫,由大夫世,向士大夫转化,他把教育开放到民间。其实在孔子以前,中华文明史来由2500年的历史过程,在孔子身后,又有2500年的历史过程。唐代以前,中国人的词汇中,按现在的点击率来说,那是讲的周孔,讲的五金,唐代以后讲的是孔孟、讲的四书,一代有一代的文化。我们看到这样的文化素养,经过了这样一个时代的演变,经过了文化的发展,我们的文明和全世界其他的文明不一样,比如说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古中国,全世界最辉煌的古代文明,到今天为止,它的人种、他的文化能够以一贯制发展到今天的也只有中华文明,我们非常尊重希腊文化,欧洲人很聪明,文艺复兴以后,他们把他们的文明追溯到古希腊,本来他们没有一个直接的关系。希腊雕塑中的英俊的希腊人,后来消散到其他的族中去,印度不是一个祭司的民族。中国也是很强的民族,中国的历史一天都没有中断,印度历史的错减,常常是达到了一千年的错减。还有雅利安人的印度文化,古希腊也是这样,我们今天讲的古希腊的哲学和思想,也是外族入侵以后的文化,古希腊原本的东西没有了。

我们看从历史发展来看,远古民族,古代最具有原点性的,雅斯贝尔斯轴心文明的时代,公元8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一直到今天一直养育人类文明的文明,我们看,只有中华的人种和中华的文明一以贯之到今天。我们不因为我们在甲午海战之后的实力来把文明说地一塌糊涂,我们也不因为今天的崛起把文明说地怎么样的辉煌,其实我们如实地去研究这样一个文明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所谓我今天讲的第一个问题,所谓的孔孟之道,只是我们文明中的一个传统,但这个传统非常重要的组成,也就是说我们刚才讲到中华的人种,中华的文化,和其他的古巴比伦、古希腊、古印度,和他们的文明,他们当时人种的发展不一样。大家看韦伯的研究,张光实先生的研究以及很多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延续性、继承性,是一个中华闻名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也可以说是他的弱点,你也可以说是他的特点。孔子、孟子,他们所以重要,不是说我们的文明只有2500年,其实我们前面还有2500年,树就是继承,其实他的作就在树中。所以孔子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啊,刚才我们讲到,不应国家博物馆的前面放了一个孔子像,或

者是把这个孔子像收回去,孔子就怎么样了。孔子在他生前,或者在他周游列国的时代,他非常地不时兴,非常地倒霉。他到魏国去,别人要杀他,甚至到要绝粮的地步。他到河南那个地方,甚至是把它的试图关起来,但是孔子,我们刚才讲到,他集成了他以前2500年中华文明的精髓,把他提炼、提升,然后把他通过平民教育、教化到民间中去,虽然孔子当时并不行时,到处碰壁,有人说他是丧家之犬,我们看到他真正领悟到了中华文化的真精神。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尊重孔子呢?因为孔子不只是一个个人,不只是春秋末期的孔家的一个人,其实他是这个文化的承载者。

他说“天将上,斯为也?”我作为一个后世者,我们前代的文明,华夏的文明,那是天不灭我华夏斯文,既然天不灭我华夏斯文,那框人把我拘禁起来,又能把我怎样呢?他心地倘然。魏司马桓推,摆起他国防部长的威风,孔子和弟子洗礼于大事之下,他们颠沛流离中,他们还演习礼仪,孔子是心地倘然,他说天生得与还推,其汝与何?大家看这样的一种气魄,华夏族群的子孙,像孔子这样的人物,可以说是吕布攫鼠。我们的史学精神,他要既真实的历史。过去的史家,他是世代传承,兄弟几个都是史官,所以中华民族所以不醉,中华文化所以打而不倒,能够一以贯之5000多年,我们看到文化认同,大大地大于所谓的政治的认同;文化的信念,做人的真谛,这样一种真实的人的追求和人的终极关怀,大大超越了政党的信仰,或者其他的国族、民族的信仰。中国是天下的观念,不是一个单纯的国家的观念。

我们的历史上有很多的战争,有游牧民族和华夏民族的不断融合,有很多苦难,有很多流血的过程。但是,中华民族他有一以贯之的凝聚力,我刚才说的朝代的更替没有关系,孟子甚至说,不厮杀仁者,不杀无辜的老百姓的人才能够统一天下!他的名贵军亲之说,里面涵盖的精神就是说我们的族群很多,我们过去的国家也很多,西方人的日本人到今天还不理解,中国人为什么都要有一种统一的趋向,有一种大统一诉求。各朝代几百人没有关系,但是文化已经一以贯之的传承下来,所有最后的信仰、信念在焉。所有我们讲孔孟之道,什么是孔孟之道?我们讲中国的文化非常多,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盛行,庄子多少潇洒啊,白马非马,他们都会辩论啊!各种各样的诸子百家、名家、墨家、道家等等,诸子百家是各种艺术都有,后来各地域的文化,齐鲁的文化,楚地的文化,还有很多地方的文化,可以说是非常地复杂。但是大家想一想,看一看,为什么我们这样的一个文化,这样一个文化的民族,这样一个天下的观念。他把不同族群的人,凝结起来,不同政治时代的诉求的人凝结起来,可以说,我们天下的观念,他已经不是国家的观念,甚至不是种族的观念,不是民族的观念!所以你看,你不要小看王国维先生,王晋安先生,他总结的逐代的制度的封邦建国制等,一直到今天还屹立在中国的东方。他是一个独立的创造世界的文化,这个民族没有中断过,像孔子、孟子的贡献,就在于把这样族群的过程中,大中华的,大华夏的,包容当时的各种族群的文化,过去各个方面的文化等等最后融合起来。

过去像燕齐的文化,蜀地的文化,楚国的文化,吴越的文化,慢慢地整合。所以,诸子百家非常优秀,儒释道非常多样,各个时代,各个地域,我们讲国学,讲中国文化,就必须讲他的多样性。不同时代有不同悠长,并不是说先有子学,并不是说两汉只有经学,魏晋只有玄学,隋唐只有佛学,那是有亮点和特色的东西,但是我们要看到,一以贯之。我们刚才说的雅斯贝尔斯,他讲的轴心时代的文明,他讲的老子,他讲的哲学家的典型和典范,但是孔子不同,孔子是文明的

范型,像苏格拉底,像孔子,像释迦摩尼,像耶稣,他代表的是文化的范型。我们再看西方,科技的革新和革命,带来了社会极大的进步,大家他也给社会和人类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大家看今天德人和自然的关系,生态的破坏,科学发展的无止境,大家喜欢用iPod,我反对这个东西,因为更新换代太快了,我觉得这个手机的功能都没有用完,干嘛要换呢?我们今天科技的文明,固然使我们人类享受到极大的享受,但是对我们人类长久的发展面临很多的挑战和考验。

比如说西方的精神在哪里?西方并不只是中国的当下的人,“利字当头”金钱拜物教当下,权利拜物教兴盛的时代,很多人想象中的西方。西方有他们的精神文明,他在做零距离的工作。中国呢?中国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刚才荣总、孙最都讲到了,其实中国当下最重大的问题是,我们确实是忧心忡忡!因为假如真正在我们内心起作用的,使我们有内在的约束力的价值系统坍塌的话,大家只为短浅的、当下的利益去争斗,那这个发展是非常可怕的!去年9月份,(徐佳禄)同志,他把很多基督教的一些神父们,请到曲阜,也把我们请去做儒耶的对话,有的宗教徒说现在的中国人,既不怕下地狱,又不想上天堂,怎么办?所以我们现在讨论的孔孟之道,他的意义怎么来讨论呢?我们现在要讲的是,孔子他虽然只有2500多年的历史,但是他善于继承他生前2500多年的历史的文化的传统,他把他提升了,然后孔子又开发了那个时代的文明的一个最重要的提炼了一些重要的价值。像我们今天讲到的仁义忠信,乐善不觉,天爵这是天给我们每个人不可剥夺的东西,人爵躬亲大夫,现在什么样的“长”,人家可以给你,也可以夺过去。有天爵也,也有人爵也。

孔子给这个文明带来巨大大贡献是什么呢?我们过去批孔的时代大多少人还没有出生,我们以为我们字面上所想象的孔子,还有通过传教士翻译过去的论语,他觉得没有什么意思,不过是一些常识伦理,他觉得没有意思。论语只有我们自己用心去读和生命的体验,才能慢慢感受到他其实的意思是非常地深长久远的,慢慢读,和你的生命相联系起来,这个价值就在这里。所以我要讲的是,什么是孔孟之道呢?孔孟之道大家不要小瞧,宋代人为什么把四书提升到五经文化之上?四书只是进入五经的门径,但是后来成为了五经的文化。2000多字的中庸,一万多字的论语,三万多字的孟子,很简单,大家用心去读,但是四书文明成为了宋代以后整个东亚的精神文明,为什么?他就是一些精神理念和价值。所以我们认为,我们的文化认同大于族群认同,大于阶级认同,大于政党认同,那是因为我们的文明中有一以贯之的价值在里面,这就是道德理性,这就是我们的宗旨。有这个东西在里面,他再孕育中华的人种,中华的族群,中华的人慢慢往前推进。所以我们说,儒家文化,孔子文化,孔孟之道,他才是我们的源头活水中最重要的东西。大家不要小瞧,有的寻章折句派系,就说这跟我们现在有什么意义?我的一个朋友在美国讲论语,孔子退朝回来听家里人说,他的马厩失火了,问人乎:伤人乎?不问马。当时一批马的价钱是四个劳动人的价值,当时他却问人,不问马。美国的小朋友说“老师,孔子为什么不爱马?”孔子当然爱马,马的价值比四个劳动者的价值还更高,但是,儒家讲及先物也。孔子首先要爱人,他说仁者爱人,所以什么是孔孟之道?孔孟之道其实就是爱的文化,什么叫仁义的仁,仁者爱人,他是一种爱。全世界的宗教,文化能够在今天起作用的,其实大家看佛教,佛教的慈悲,佛教的爱;大家看基督教,基督教的爱;其实,所有的文化系统,所有的宗教系统,他都是以爱来立身的。

什么是孔孟之道呢?孔孟之道其实就是把中国人的爱,把他凝练地谈到了,

讲到了仁爱。中国人的文化非常地平易,百姓日用而不知,刚才我讲我们的老师肖杰夫先生,我们的文化在很多方面是唱戏的、说书的。我们小时候在街上看皮影戏、民间的三老五根,民间的老百姓也很多的实质不多的,大家不要瞧不起他们,他们一代一代传承了我们的文化。在一定的意义上,是很多代的母亲是传承下来的,而这些母亲很可能不识字。先母在世的时候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她抚育我们七个兄弟姊妹很艰难,我小时候每天晚上醒来看到老母亲在煤油等下补衣服,要养我们这些子女,但是她给我们的主要是身教,一代一代母亲给我们的身教,像胡适之的母亲,鲁迅的母亲,不止是大人物的母亲,他们有很多是寡母养大的,一代代传承下来教我们怎么爱人,怎么工作,怎么去尽职份,怎么去爱人。其实儒家文化一点都不深奥,他是在百姓日用不知的过程中传承下来的。孔子讲的仁爱,这一种爱,他和基督的博爱确实不一样,他说“仁者人也,?易者易也,尊贤为大。”他用这样简单的几句话,概括了仁、义、礼三个范畴的内涵,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什么是仁德呢?仁德就是不离开我们的生活,就是把爱亲人的心,爱父母的心慢慢地推广出去。我们有些掉书袋的西化派的分子,老是说讲儒家讲亲情,好像只有不要亲情,才能有陌生人世界的伦理,才能有现代的公民的道德,这非常地荒唐!儒家的平时之道是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道理非常平实。我们都爱我们的母亲河父亲,我们是在一个健康的家庭成长的孩子。当然有很多人的不幸,像大舜,生活在一个糟糕的家庭,他的后母和后母弟经常追杀,但是尽管如此,更进一步反映出舜的大孝。所以中国人为什么这样地重视孝道?孝,爱父母,为什么这样受到重视,这样的重视亲情,有人说这是否不合适现在公民社会道德的建设呢?我们知道,清末明初,有一个大的文化,他当过明国的教育组长,当过北京大学的校长,他是蔡元培先生。蔡元培先生在明国初年为这样大的人物,他为中学生写修身教材,你看我们现在这些知识分子非常汗颜啊!他写的修身教材在明国商务印书馆印了16年,蔡元培还是做了一件事情,这也是我们今天知识分子不想做的事情。当时他是那个时候的知识分子可以说是前清的巨人,也可以是留学西洋的学者,他为到法国打工的华工,为到国外去打工者,写的修身的教材。大家看这个薄薄的修身教材怎么讲?他都是从孝亲讲起,孝德、孝道是一种美德,我们爱自己的父母,我们爱自己的兄长,这就是所谓的孝,这就是所谓的悌,把孝悌之心慢慢的扩充出来,我们学会怎么尊重人,然后我们走上社会我们就怎么去尊重别人和应试。他说,其实中国人为什么这么注重孝呢,其实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在大家庭生活过来的,虽然非常艰苦,但是我们兄弟姊妹间学会了谦让,学会了在家庭的伦理中怎样健康地成长,然后走向社会,把这个他的这些思想带到了公共的事务中,成为了一个公共的,为公共事务献身的,虽然忠和孝有紧张,甚至忠孝不能两全,真正孝悌,真正受到这样健康论语熏陶的人,他都是有公道心和功德心的,所以师德和功德是有联系的,不是绝对而分的。所以中国的伦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我们华夏族群核心的理念,无非就是从孝道、孝德的学习开始的承德之教。中国讲人格的成长,人格的培养,1949年以来的教育,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教育非常糟糕!教育的糟糕就是以知性的教育取代了一代,把陶冶情操的教育完全取代了,用短视的政治教育取代了道德的教育,这是非常糟糕的事情!把孩子们身心健康的成长过程中,应该学到的底线起码的伦理,人所以为人最底线的道德没有学到,只学到了一些喊口号的东西。所以政治教育是不能渠道道德教育的!道德教育要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

育结合起来,他是成就人格的,养成人格的教育,这就是儒家的教育!

儒家的核心理念,比方说忠,比方说恕,比如说今天的方太公司,他们讲这个东西,我们今天的《南方周末》他推广这个,他要讲一个什么理念呢?即使在现代性的社会中,人拿什么安身立命,关系到他的职业伦理。比方说我们今天的食品安全问题,我们有时候,我跟老板说“吃什么呢?”吃这个不行,吃那个也不行。食品的安全都这样紧张,所以假如良心坏了,假如这个社会的一个真正的,有内在约束力的系统价值坍塌了,那就无可救药了!传统讲什么?孔孟之道的核心是什么?现在有些掉书袋的西化分子说,你们儒家都是贪污腐败的根源,我听了就咋舌,我们都是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都是有功德心的人,我经常跟大家讲一个例子,朱熹在庐山附近的芯子县,当南康地级市的书记的时候,南康是前线,我们荆门也是一个军,那个时候南康发生了大的旱灾,诸子忧心如焚,调动官粮,调集民间资本救灾,很多人以为我们救灾是从汶川地震开始的,其实我们之前就有救灾的历律和制度。诸子怎么样跟朝廷抗争,说你执政20多年没干一件好事。我们今天大家接受的是中央电视台媒体的戏说,你们理解的皇帝是为所欲为,但是你们不知道宋代当个皇帝可难受了。有一个皇帝,几个妃子就说,洗面奶不够了,化妆品没有了,你怎么这么克扣啊?我们当你妃子这么穷,写个报告,他知道政府不会批,就批了给政府,给首相,传统的管制是非常地严格,传统的政府三省六部,最后驳回了度中的申请,最后他拿着几个宰相驳回的批示就跟几个妃子说,其实他心知肚明,说:化妆品买不成了,这就是批评斗争。所以我们儒家的理念,什么是孔孟之道?可以用两个字概括:一个是忠心耿耿的忠,这个忠就是“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要想到我周边的人,其他的人,他们也想在这个社会上站立起来,他们也想这在个社会上通达起来,那么我们时时刻刻帮助大家,爱大家,这叫“忠”。还有一个字叫“恕”,就是将心比心。什么时候都告诉我们将心比心,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恕。所以讲孔孟之道就是非常重视孝亲,那只是培养我们的一个起点,爱父母、爱兄弟是起点,但是儒家的爱,儒家的爱并不在这里,他要推广出去,他要将心比心,“忠”和“恕”的两面就是仁德。现在西方人很重视我们。大家看,在启蒙时代,伏尔泰、孟德斯鸠,很多的百科全书派的思想家,他们都是非常重视孔子的文化,虽然那个时候传教翻译过去的东西并不多,但是道出了他们的心声,他们认为文化的理念应该这样建构,所以他们很推崇孔子。

罗伯斯皮尔,我们有时候讨厌他,他是用暴力取得了法国的胜利,他把拉丹都送上的断头台,但是罗后来修订的总结的开创的法兰西的《人权宣言》,西方人现在总是拿“人权”来打我们,他就吸收了孔子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一次写入西方的人权宣言中。大家有空可以到纽约去旅游,你可别忘了,参观联合国大厦,联合国大厦的院子有一块石碑,石碑上写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孔子的文字。今天讲什么普世价值,我将最具有普世价值的就是孔孟之道。为什么这样呢?今天抓拉丹,明天打卡扎菲,把你的东西强加给这个族群,强加给那个国家,这是民族与民族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宗教与宗教之间相接相处得最好的方法吗?拉丹是怎么产生的?所以在美苏争霸的背景下,他带来的历史遗留的问题,但是从宗教文化上看,还可以推到更远,在耶鲁撒冷的同时发生的同源三大宗教,渊源相斗,一方面我们从基督宗教起着凝聚人信的作用;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十字军惨痛的例子,也就是说,我们这个文化,是最平易的一个文化,最能够和民族之间、文化之间、宗教之间相接相处得一个文化,他的忠

篇二:孔孟之道

一、孔孟之道

孔子和孟子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杰出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孟之道是儒家思想文化的精华,孔孟两人所共同推崇的“仁爱”学说更是先秦儒家道德理想主义的核心,反映了先秦时期的儒家学派对个人品格以及社会道德的最高要求。

(一)孔子“仁学”思想的建立 道德理想是指理想的社会道德状况和美好的人格,是个人和社会道德的最高境界。人类的道德理想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和现实社会关系的反映。作为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之一,孔子的道德理想反映了他希望提高当代人们道德修养的美好愿望和对高尚社会价值观的向往与追求。其中,他所创立的“仁学”思想是先秦儒家道德理想主义的核心。研究“仁学”思想的产生必然要联系到孔子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旧的社会体制逐渐瓦解,新的社会体制开始形成,兼并战争愈演愈烈,恃强凌弱,弱肉强食的现象随处可见,贫民百姓更是生活于一片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各地诸侯已彻底脱离了周王朝对其的控制,大一统的局面被日渐强大的地方势力所摧毁。而孔子作为一名具备高度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和忧国忧民情怀的思想家,面对着当前这个礼崩乐坏、在战争阴霾笼罩下的动荡不安的社会状态,他深刻地意识到了挽救当前所出现的严重的社会危机的重要性,于是他开始寻求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方法,决心要重新整顿社会纲纪,使纷乱无序的社会局面恢复到上下有序,贵贱有别的大一统局面,建立一个稳定正常的社会新秩序。“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孔子认为导致这种社会危机出现的其实是人们道德上的缺陷,所以解决当前社会危机的最主要途径便是解决春秋末期的社会道德问题,也就是以实行道德教化为手段,孔子希望通过自身努力让广大群众接受高尚的道德情操,用这种高尚的价值观念去抑制违反纲纪的行为,让从周天子到庶民百姓无论何种等级的人都能遵守周礼所规定的社会秩序。于是,为达到恢复周礼,要天下从无序可循转变成有序可循的目的,孔子脑海中便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思想理论体系——“仁学”思想。从此,“仁”便成为了孔子伦理哲学的核心。“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如果大家都立志于养成仁德,就不会胡作非为。这种“仁学”思想要求人们待人接物要具备“仁爱”之心,以一种和谐共处的心态积极入世,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服从于周礼,不做违纲乱纪的事情。这种“仁学”的思想是基于春秋末期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而诞生的,是关于改造思想道德的学说

(二)“仁学”的主要内容

孔子提出的“仁学”对不同阶层的人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上至统治者,下至普通百姓都应该具备仁德。“仁学”的内涵非常丰富,主要内容分大体上可概括为以下几种:首先,百行以孝为先,孔子认为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都应该遵循孝道。在孔子“仁学”的思想体系中,“孝悌”是“仁”的根本。孝悌即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此种观念受当时的宗法制影响,在这样一个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等级严密的社会中,孝悌的作用将是很大的,孔子认为,只要君主将此种血缘亲情发挥好,老百姓就会兴起仁德。“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也就是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由此可见,孔子认为为人孝悌跟治理国家是有联系的,假如每个人都能尽孝心,以下犯上的恶劣行径就会大大减少,从而更容易地营造出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其次,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也是孔子关注的一个重点,在探讨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问题时,孔子还提出“爱人”的主张。其中,这里的“人”不分轻贱贵重,“爱”也不限于与自己有血

缘关系的人,也就是指孔子希望人们在对待与自己不同种族,不同阶层的人时也应该展现出同样的爱心,对待他人也应像对待自己亲朋好友地那般友好。“仁者无敌”,要爱人就不能与人为敌,不能对别人抱有仇恨的心理,要与别人和谐相处。“爱人”是从“仁”的本质里发展出来的,是从血缘关系中外化出来的一种认识,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无差别的爱。它的具体方法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要求人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要顾及别人的感受,要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第三,孔子深刻地意识到,单有道德理想是远远不够的,要达到治国安邦、恢复周礼的目的,还必须在社会中形成一股外在的约束力,而“礼”正是这样一种能反映“仁”的外在约束力。先秦儒家学者推崇封建礼制,强调三纲五常,只有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般为人有序,社会才会得到和谐安宁。“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认为,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这里所体现的就是“礼”的约束作用,人们可以通过遵守“礼”来克制自己内心的欲望。如果说“仁”是人格修养的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那么“礼”就是反映个人修养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礼”可以说是各种美德的标准和底线,心里有了礼,就知道什么是“仁”,什么不是“仁”,具体要怎么做才合适,人们所展现的仁爱的行为举动都有了准绳可依,有度可以把握。“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乱,直而无礼绞”,一味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烦劳、忧愁;过於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显得胆小怕事;只知道勇敢而不以礼来指导的人就会鲁莽惹祸;心直口快的人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刻薄伤人。可见,即使一个人恭敬、谨慎、勇敢、直率,但如果不讲礼貌,不受礼有约束,就会变得不文明,甚至不道德,就会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破坏了人际之间的和谐。“礼”是围绕着“仁”来构建的,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遵守“礼”就是在践行心中的“仁”。如果没有了“礼”,人们所追求的道德理想也就容易在实践过程中走了样,这就是所谓的“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因此,孔子倡导社会群众“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第四,除了上述几个方面,“仁学”还涉及到了政治领域。“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反映了孔子所提倡的“为政以德”思想,体现了道德教化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为政以德”的实质是“仁”。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居于一个稳定的位置,而群臣百姓就会心甘情愿地服从于君王的统治。孔子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原则,把仁爱之心灌注于施政方针之中,反对以严刑峻法作为统治国家的手段,反对统治者对民众进行残酷压迫与剥削。同时,“为政以德”强调统治者要“正身”,所谓的“正身”就是统治者要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言行品德要符合为政者应该有的标准,尽职尽责,遵守“礼”的道德行为规范,并且以自身的一言一行来带动群众去遵守这样的规则和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为整个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认为,端正自身是搞好政治的前提,统治者不端正自身就难以端正社会上的各种恶劣行径,只有在做好自己本分的前提下,统治者才能与人民群众建立良好的关系,统治者的一言一行才能有足够的说服力,那些高尚的品德修养和规范守则就能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从而避免了“上梁不正,下梁歪”的现象发生。一个道德自觉的统治者更能有效实施治国方针,用自己强大的影响力把“仁”推广到社会中,号召广大群众努力实现社会道德理想。第五,“仁学”中带有“君子人格”的意思。“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恭敬、宽厚、诚信、机敏、恩惠这五种品德是君子人格的一部分,孔子认为能实行这五种品德的人,就是个具备“仁”的人。

孔子的“仁学”内涵非常深厚,涉及的范围很广阔,它可以具体细致为一种待人接物的道德品行,又可以发展成一种社会道德的最高境界。“仁”是对每个人都是适用的,从统治者到贫民百姓,社会全体都应该努力追求“仁”,以“仁”作为道德修养的终极目标。

(三)孟子对“仁学”的继承与发展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思想家、政治家,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孟子对孔子仁学思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性善论向内挖掘仁的根源,仁政学说向外推广仁的作用。

孔子提倡人们应该以“仁”作为人格修养的理想目标,但是他并没有解释“仁”的来源,也没有进一步说明以“仁”作为道德理想的依据,也就是说,孔子只是简单地提出了“仁”的要求,却没有对“仁”进行更深层次的解释。因此可以说,孔子的仁学还有很多漏洞,这套学说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理论上还有很多空白的地方需要填补,而孟子对仁学的继承与发展正好填补了仁学在理论上的缺陷,使之更加完善。

在探讨“仁”的过程中,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这里的“性”指的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人不用学习就能办到的,是良能;不用思考就知道的,是良知。“性善”不仅是指人的本性是善良,更是指人天生就具有向善的倾向,人们在行善积德方面具有主观能动性。由于本性向善,人便有了道德意识,这就是人跟野兽的最大区别。

但是,人性向善的依据是什么呢?为了论证“人性向善”,孟子提出了“四端说”。孟子认为,人性之所以向善,是因为每个人天生就有“不忍之心”。这个“不忍之心”大体可分为这四种: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这四种与生俱来的良心是仁义礼智的源头,所以仁义礼智并不是外界给予的,是人天生就有的,也就是所谓的“仁义礼智根于心”。

然而,孟子也提到了“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虽然仁义礼智是人生而有之的,但是这只是道德意识的开端,还不能算作理想的人格,所以要把这些善端转化为崇高的道德品质的话,还需要后天进一步的培养和扩展,反之,人也有可能在成长的过程中误入歧途。那么,究竟如何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呢?针对这个问题,孟子提出了“存心养性”的道德修养理论。

“存心养性”大概意思是保持天生的“善心”并且对这些道德萌芽加以孕育和培养,从而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但是,道德建设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有时难免在磨练的过程中犯错误,此时人们应该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更正道德上的失误,而这就是孟子提倡的“求放心”。人们通过“求放心”让心性回归善道,让道德修养的过程得以延续。要做到“求放心”就需要人们“思诚”,也就是要求人们自我反省,从而保持自己天生的善良心性。另一方面,孟子认为过多的欲望会使人迷失心性,人一旦控制不住欲望就容易做出违反道德规范的事,所以在“存心养性”的过程中非常强调“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认为“寡欲”是培养善心的最有效方法。这里的“寡欲”并不等同于“禁欲”,它是指人们要对欲望有所节制,要减少物欲,不要为了满足欲望而胡作非为,并非要求人们完全舍弃欲望。

在政治观念上,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德政”思想,以性善论为哲学基础提出了“仁政”思想。“仁政”的核心是“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见,孟子对普通百姓是非常重视的,认为人民生活状况的好坏关系到国家政权的稳定与否,如果民众的生活穷困潦倒、饥寒交迫,那么他们就容易对统治阶级产生反抗情绪,一旦国家的政权受到威胁,社会就会陷入动荡不安,反之,如果人民安居乐业,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那么他们就会倾向于支持统治者而不是进行抗争。那么,如何在政治上做到“以民为本”呢?围绕着这个核心理论,孟子制定了三个惠民利民的具体政策方案,其一就是“制民之产”,即是规定要让老百姓有一定的财产,这里的财产一般指的土地,所以便有了后来的井田制,这是为了保障人民拥有生存所需要

的基本的生产资料。因为“若民无恒产,因无恒心”,如果人民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也就没有仁义道德之心,社会就会动荡不安。另一方面,孟子还提出了“取于民有制”,认为对人民征收税款要适可而止,不可随意,主张轻徭薄赋,以此来保护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最终实现民富国强。其次,孟子提倡“谨痒序之教”,通过发展教育事业,让人民提高道德水平,培养仁义礼德之心。

相较于孔子的“德政”,“仁政”更注重施政方案的落实,强调把仁的思想落实到各项政策措施当中,把“仁”从理论框架中解放出来,赋予“仁”更多的现实意义。

二、“仁学”的现实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追求越来越强烈的同时,却逐渐忽视了精神生活的需求,当代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还有待加强。先秦儒家道德理想主义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精髓,它以“仁学”为最高道德准则,提倡人民通过道德修养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对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仁学”对于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中,高效益成为许多人追求的目标,利益纠纷时有发生,有些人利欲熏心,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择手段,这样既伤害了别人,也丢失了自己的人格,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成了社会不安定的因素。此外,由于利益分配的不平均和某些条件的限制,社会中总会出现一些弱势群体。一旦这些弱势群体无法承受来自外界的巨大压力或者缺乏他人的认同,那么他们就很有可能对社会产生偏激的反抗情绪,这对社会的和谐造成了消极的影响。“爱人”的思想正是教育人们要善待他人,多考虑别人的感受,多为别人着想,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与他人和睦共处。秉持着“爱人”的理念,人们就会更加重视人际关系的发展,从而懂得互相扶持互相尊重,不会因为一己私利而迷失心性,利益冲突也就减少,社会矛盾也会淡化,社会必然趋向于和谐和稳定。

虽然孔子提倡的“克己复礼”带有一定的封建色彩,但是放眼于当今社会,“克己复礼”还是有一定的现实价值的。孔子认为,要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层次,就必须克制自己的欲望,控制好自身的行为,遵守社会规范。这提醒我们作为现代公民,就要有维护社会秩序的意识,规范自己的言行,不因自己的欲望而逾越道德底线,做一个遵纪守法的良好市民。社会规范是出于维持社会稳定的需要而存在的,如果每个人都能以身作则,守秩序、守法纪,那么社会的和谐稳定就有了保障。

(二)“仁学”对于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作用

在当前的社会大变革中,越来越多的诱惑冲击着人们的道德底线,使人心理失衡、人性扭曲,如何培养人的健全人格是现代社会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仁学”所涵盖的内容很多,里面提倡的内容很大程度上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不谋而合,比如“恭宽信敏惠”和“孝义”就是受现代社会所歌颂的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的需求。“仁学”倡导理想的人格境界,主张塑造完美的自我,构建合理完善的精神世界,启发人们从多方面去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精神,提高个人的内在素质。因此,“仁学”思想对于个人的修身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仁学”对于党政建设的积极意义

在政治领域,孟子的“仁政”思想在政党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用作。在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人民是既是财富的创造者又是政党的支撑者,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因此在政党建设中必然要重视人民,坚定“以民为本”的宗旨。结合“仁政”思想,政府须懂得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疾苦,制定有利于百姓生活的相关政策,缩小贫富差距,实现“还富于民”。只有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国家才会有长治久安的可能。

总而言之,面对孔孟“仁学”,我们要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去正确对待。

结合当前国情,继承并发展“仁学”的精髓,充分肯定它在促进社会和谐,提高个人内在素质以及完善政党建设的现实价值,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实现国家的繁荣稳定。

篇三:当今社会更需要孔孟之道一辩稿

当今社会更需要孔孟之道一辩稿

尊敬的主席,各位评委大家好:

很荣幸能站在这里对我方观点进行阐述,千百年来,孔孟之道与老庄之道一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这种影响力在今天依然是巨大的。然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在选择的时候我们应当选择更适合当前社会现状,更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思想。

对此,我方认为当今社会更需要孔孟之道,其原因如下:

1. 人是社会的人,在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要与他人接触,这就要求我们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孔孟之道是利他之道,“仁道”的核心便是爱人,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为他人谋利益,为社会做贡献,当越来越多的人都能够做到这几点时,我们将会得到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讲究仁义道德,社会人伦和谐美好的社会。而老庄之道是利己之道,其整个思想体系中的处事方法和原则最终都指向一个目标:不求有用,而求保身之大用,回避一切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和祸害的事物。这固然是保护自己的手段,但是,这是一种自私并且淡化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使人走向独处的思想,这显然是不符合人类社会前进的规律的。

2. 社会的和谐、进步与发展都是人为的。孔孟之道主张人正面参与现实社会的有为活动,通过主观积极努力,遵循各种道德原则,适应社会,实现社会人生之和谐即“人和,入世之道,有为之道,而老庄之道讲究“天和”与“齐物我”,讲究人应以无为、自然、无欲的态度,将自我绝对的虚无化,摆脱世俗的利益和热情。是以,与孔孟之道相反,老庄之道是出世之道,无为之道。显然,老庄之道中的处事之道是一种过于理想化的设想,不仅难以实现,也不宜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身处这个经济与发展全球化,社会前进步伐不断加快的社会,我们当选择入世,承担起知识分子的责任,积极投身个人发展与国家建设,为社会进步贡献我们的力量。

3. 现今中国社会情况复杂,信仰缺失、道德危机、信任危机、政府公信力下降等问题层出不穷,在此情况下,政府如何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稳定十分关键。孔孟之道主张为政以德,统治者以爱人的精神从事管理活动,以德服民,并通过富民、教民的管理措施,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人民的生活好了,思想境界提高了,政府公信力加强了,整个社会就能在一个和平的环境下以有序的状态稳步前进,迈向大同社会。而说到老庄的治国之道,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无为而治”,主张统治者无目的无主题治国,也就是完全让下面的百姓放手去做,去谋求生存之道。但是社会的运行必须要有规则,现在没有哪个国家是不拥有自己的法律的,可以说“无为而治”实际上是老子以想象构建出的理想国状态,其可行性远低于“为政以德”

4. 所以,我方坚持认为当今社会更需要孔孟之道


孔孟之道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4836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