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关于古诗词的对联

时间:2017-01-05 07:05:30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对联与古诗词

导游基础知识—对联与古诗词—内容要点

对联与古诗词

1、对联:

对联,又叫对子、楹联、楹帖、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练、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

2、对联使用的场合:

对联主要悬挂在室内或者贴在门上,许多名胜古迹都点缀有对联,反映其人情风物,风证其历史遗迹,成为这些名胜古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对联的起源与发展的主阶段:

对联的起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对联的孕育时期——从先秦到唐代;(2)对联的出现时期——五代;(3)对联的发展时期——宋代、元代;

(4)对联的鼎盛时期——明代、清代。

4、中国对联发展史上的第一副对联:

我 国对联发展史上的第一副对联,根据《宋史.西蜀孟氏》记载,是后蜀之主孟昶所撰:“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5、明代把对联推向新高潮的人物:

明代的解缙、祝允明、文征明、唐伯虎等江南才子,把对联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6、最早对对联进行系统分类的人物:

最早对对联进行系统分类的,是清代文学家梁章钜。

7、按应用范围对联的分类:

可以分为春秋(含节日联)、门联(含行业联)、喜联、挽联、交际联、堂联、名胜古迹联、文艺作品联、杂类等十类。

8、春联(含节日联)的含义与特点:

春联又叫春帖,是春节时帖的对联,是对联中出现最早的、应用范围最广东的一种类型。内容主要是表现人们辞旧迎新的愉悦心情和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春联一般都帖在门上,多有横批。

9、门联(含行业联)的含义与特点:

门联又叫门帖、门对。是主要反映门第特征和行业性质的对联。其中有的是雕刻、嵌缀在门两旁的永久性对联,有的是在开张或举行庆典时张贴。

10、喜联的含义与特点:

喜联是婚嫁时的专用对联,又叫婚联。多贴在门旁及箱柜等处。内容多为百年好合、白头偕老等喜庆祝愿的吉利话。

11、寿联的含义与特点:

寿联是为年长者祝寿专用的对联。内容多是称颂长者功德业绩,祝其健康长寿。在寿联中,有一些自己写的“自寿联”,多为愤世嫉俗,言志抒怀之作,往往能反映撰者的真实感情与平生志趣。

12、挽联的含义与特点:

挽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由古代的挽词演变而来。内容大多

为评价逝者功业、褒扬其精神情操,寄托生者之哀思。盛情深挚,文辞恳切。

13、交际联的含义与特点:

交际联是人们专门用作酬赠交谊的一类饰联。多应用于社会名流以及文人学者之间,作品往往有较高的艺术性。

14、堂联的含义与特点:

堂联是人们用于美化厅堂居室的一种装饰联,往往寄寓主人与作者的情趣、志向与抱负,立意优雅、格调不凡。

15、名胜古迹的含义与特点:

悬挂、嵌缀或雕刻在山水名胜和历史名人、历史遗迹纪念地的对联。

16、文艺作品(含题画)联的含义:

出现在文艺作品中的对联。

17、可以归入杂类的对联:

可以归入对联杂类的有灯联、谜联、宣传联等。

18、对联的平仄: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四声又可分为两大类:平声与仄声。现代汉语中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平声包括阴平、阳平。对联要求一联之中平与仄相间,一般是两个音节一转换;上下联之间平与仄相对。一般情况下,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使人读起来顺畅、深长、有余味。

19、正对的含义:

正对,指对联出句与对句在内容、主题上是同义并列的,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主题,互相补充。

20、反对的含义:

反对,指对联出句与对句在内容上正好相反或相对,对比鲜明,变化强烈,往往能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21、串对的含义:

串对,指出句与对句之间有递进、转折、条件、因果等某种关系,上下联在内容上是连贯的,在语气上是衔接的。

22、横额的含义与特点:

横额又叫横批、横幅、横联等,贴(悬)于对联上方的中间位置,以四字者为多。

23、横额与对联的关系:

横额是对联重要的组成部分,横额与对联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A、对联写意,横额题名。许多名胜古迹联都是这种形式,对联写名胜,横额点出景物名称。

B、对联画龙,横额点睛。通常是对联写形式、外在的东西,横额点出实质和意义。

C、联额互补,相辅相成。对联与横额在内容与意义上互相补充。

24、龙门写法:

如果是长联,一行写不完,可以另起行写,一般从两边向中间书写,最后一行要空几格,形成“门”字形,称为“龙门写法”。

25、对联除正文外的组成部分:

对联有时在正文之外还有题跋、落款等,说明作者、撰写时间,缘起与背景等。

26、横额的写法:

横额的写法,旧时都是自右向左横书,现在也有自左向右写的。

27、领词的含义与作用:

领词是在对联中引出一串排比句与骈文句,使联语衔接自然、层次分明,造成节奏的起伏变化,使音律和谐婉转的词语。

28、对联断句的参照因素:

A、掌握长联短句多长句少的特点。难于断句的多是长联,而长联中一般多用短句,其中往往大量使用三言、四言、七言的排比句、骈文句,铺陈描述,抒发感慨 。对偶句式也是长联中常用的。

B、注意对联中的领词。对联中一些领词后面往往带有一组排比句或对偶句,抓信领词,就能看清楚后面的句式。

C、利用反复词。有些对联有反复词,可以根据反复词的位置来判别、断句。

D、上下联互相参照断句。对联上下联语法结构与节奏相似,因此遇到一联某句不好断时,可参照另一联相应的一句,有利找出句读。

29、我国可资凭信的最早的诗歌:

可资凭信的最早的诗歌,就是收集在《诗经》里的三百多首诗。

30、古代诗歌的演变过程:

古代诗歌经历了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等演变过程。

31、我国最早出现的诗歌形式:

四言诗是我国诗歌最早出现的形式之一。

32、《诗经》的诗歌形式:

《诗经》除了四言诗以外,另有一部分作品,句子长短不一,这种形式的诗,习惯上称为杂言诗。

33、属于杂言诗的著名诗歌:

楚辞也属于杂言诗,是在《诗经》出现大约三百年后流行于楚国的诗歌。

34、五言诗成为诗歌作者通用体裁的年代:

自汉末建安时期到魏晋南北朝,五言诗成为诗歌作者通用的体裁,产生了不少优秀的作品。

35、七言古诗的特点:

七言古诗在古代诗歌中,是形式最活泼,体裁最多样,句法和韵脚的处理最自由,而且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诗歌形式。

36、现存最早的完整成熟的七言诗:

现存最早的完整成熟的七言诗,是三国时魏文帝曹丕的两首《燕歌行》。

37、七言诗的发展脉络:

到南朝宋时,七言诗的写作才逐渐受到注意。鲍照是我国第一大量写七言诗的人,代表作《行路难》十八首中就有著名的纯七言诗。瑟鲍照同时的谢惠连和谢庄,也都写过一些七言诗。自此时起,七言诗这种形式就已奠定基础。从梁代起,已开始出现七言近体诗的雏形,发展至唐代,终于正式形成了近体诗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直到后代,七言古诗和七言近体诗都是诗人使用的主要形式之一。

38、古体诗的含义: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指同近体诗相区别的不受格律限制的古代诗歌。

古体诗产生较早,其名帽始于唐代近体诗成熟时。唐代以后的一些仿效古体形式而写的诗歌,也称为“古诗”或“古体诗”。

39、古体诗的所指范围:

古体诗与近体诗是从格律的角度来划分的,一般是唐代近体诗产生之前的诗歌,但古代谣谚、诗经、楚辞和乐府诗等,因各有特点,中立门类,并不包括在“古体诗”的范围内。

40、古体诗在体制上有四个特点:

第一,句数、字数不限。古体诗每句的字数没有限制,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都可以。一般按诗句的字数分类:四字一句的称为四言古诗,简称“四言”;五字一句的称为五言古诗,简称为“五古”;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句子字数不整齐的古诗,称杂言古诗。纯三言,六言的古体诗并不多见。

第二,用韵比较自由。古体诗既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还可以两者交替使用。可以句句押韵,也可以隔句押韵,甚至三句、四句押韵。有的古体诗从头至尾一韵到底,也有的中间换韵,有的换韵有规律,有的帽无规律可循。韵脚字有选用同一韵部字的,也有使用相邻韵部字的。

第三、不讲究平仄。古体诗在平仄上没有特殊规定。

第四,不用对仗。古体诗一般不用对仗,即使偶尔出现对仗,也不是格律的要求,而只是修辞的需要。如用对仗,也不规定位置。对仗也不避重字。

41、近体诗的含义: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近体诗在篇章、句式、字数、平仄、对仗、音律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因而又被称为格律诗。

42、近体诗在形式与句式上的类型:

从形式上看,近体诗包括律诗、绝句、长律三大类。多句式上看,近全诗包括五言、七言两大类。

43、律诗的含义:

所谓律诗,就是每首八句,在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有严格规定的近全诗。律诗的八行可分为四联,有专门的名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一联中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44、近全诗的分类与句式特点:

律诗:每首八句;

五言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

七言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七个字;

长律:每首十句以上;

绝句:每首四句;

五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

七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

45、律诗的平仄:

简单地讲,就是说在一句之中平仄相间,在一联之中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粘,使平声和仄声在诗句中变换使用,从而造成音律的抑扬顿挫,和谐优美。

46、“粘”的含义:

“粘”是指两联之间,后一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与前一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要相

一致,即平粘平,仄粘仄。如果违反了规定,则是“失粘”,为诗家大忌。

47、“对”的含义:

“对”是指一联之内,出句与对句的平仄要对立,如果出句在一位置上用的是平声字,那么对句在同一位置上必须要用仄声字,即,平对仄,仄对平。如果违反了规定,则是“失对”,为诗家大忌。

48、对仗的含义:

所谓对仗是指在诗文之中,上句与下句的字面与音节两两相对。对伏是近体诗的体制要求。律诗的对仗一般是在颔、颈两联,也有一些律诗,首联就对仗。

49、对仗 的形式:

对仗主要有下列四种形式:

A、工对; B、宽对; C、流水对; D、借对;

50、工对的含义:

工对是指对仗工稳妥帖,完全符合标准的对句。不仅句法结构、词类要相同,遇到名词还要顾及小类。工对的句意不能重复,否则就称为“合掌”,乃诗家大忌。

51、宽对的含义:

宽对是指要求不甚严格的对仗,只要词类相同、句法结构大致一样即可,并不要求小类一定相同。

52、流水对的含义:

流水对是指一联中出句与对句的句意相连,构成一个完整意思的对伏形式。

53、借对的含义:

借对是指用于对仗 的词语,字面能对而词义不能对,或者字的谐音能对而词义和字面不能对的对仗形式。又叫“假对”。

54、押韵的含义:

押韵,又叫协韵、叶韵,是指诗歌中每句或者隔名句的最后一个字应该属于同一个韵部(古人将同韵的字归入一部,称为韵部),这是诗歌的重要特征。

55、近体诗押韵的要求:

近体诗押韵有下面几点要求:

A、只押平声韵,并且要一韵到底,中途不得换韵。

B、押韵字的位置固定在对句的末尾,即律诗的二、四、六、八句,绝句的二、四句。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在通常情况下,五律首句不入韵,七律首句多数用韵。如果首句不入韵,这一句的尾字一般都用仄声,不用韵的第三、五、七句的尾字,都必须用仄声字。

C、必须押同一韵部的字,不能出韵。但如果是首句入韵,可以借用邻韵的字做首句的韵脚字,称为“借韵”。

56、词的定义:

词,是一种依照乐谱曲调来填词的诗歌体裁。它萌芽于隋,兴起于唐,成熟于晚唐、五代,大盛于两宋。

57、词的主要发展阶段:

词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主要有:(1)词的萌芽与兴起——隋至中唐;

(2)词的发展期——晚唐、五代;(3)词的鼎盛期:(4)词的衰落——元代以后。

篇二:诗句.对联

1. 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头目,魑魅魍魉,四小鬼各样心肠。

2.洋衣洋帽洋袜子,头发亦有洋气;卖国卖民卖祖宗,江山也快卖完。

3. 琵琶琴瑟,八大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靠边。

4. 肥猪大如山老鼠只只死美酒味道好做醋坛坛酸。

5.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6. 和顺一门有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横批:万象更新

7. 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横批:吉星高照

8. 流水夕阳千古恨 春露秋霜百年愁

诸葛亮:

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罗贯中《三国演义》中赋于诸葛草庐的门联

驽马并麒麟;

寒鸦配鸾凤。

——罗贯中《在国演义》中以除庶之口赋咏诸葛亮

经天纬地之才;

出鬼入神之计。

——罗贯中《三国演义》中再以徐庶之口赋咏诸葛亮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一番晤对古今情。

——成都武侯祠中赞颂诸葛亮的对联,改编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作之《蜀相》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清代赵藩撰 成都武侯祠“攻心”联

丞相当年曾驻马;

江山终古此蟠龙。

——佚名题江苏省南京清凉山驻马坡武侯祠

荐公一掬建业水;

听我三终梁父吟。

——顾孝廉题江苏省南京清凉山驻马坡武侯祠

许先帝驰驱来连吴会;

有儒者气象上继伊周。

——刘忠诚题江苏省南京清凉山驻马坡武侯祠

风景依然,名士曾杭衣带水;

云霄如在,寓公为集草堂资。

——陈宗濂题江苏省南京清凉山驻马坡武侯祠

驻马此重经,莫问渠天发残碑,临硎断阙;

卧龙如何作,愿为我翦除他族,开济清时。

——冯梦华题江苏省南京清凉山驻马坡武侯祠

慕纶巾羽扇风流,俎豆维新,恍之西蜀祠堂南阳庐舍;

冠钟阜石城名胜,江山依旧,渺矣吴宫花草晋代衣冠。

——佚名题江苏省南京清凉山驻马坡武侯词

八千余年上下古;

七十二家文字奇。

——清·顾槐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云归大漠随舒卷;

门对寒流自古今。

——佚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龙去崇朝作霖雨;

我来高卧想羲皇。

——佚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诸葛大名垂宇宙;

元戎小队出郊坰。

——佚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梁父吟成高士志;

出师表见老臣心。

——佚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真人白水生文叙;

名士青山卧武侯。

——陶澍典诸葛亮题湖南省南阳城楼

旨寻六家,业窥五际;

内学七纬,旁通三微。

——清·顾嘉蘅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自古宇宙垂名,布衣有几?

能使山川增色,陋世何妨。

——单家驹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清·顾嘉蘅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器学潜藏,抱膝长吟田父乐;

经纶跃展,鞠躬尽瘁老臣心。

——吴庆桐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庵垂两千年,问吴宫魏阙安在;

人居三代下,比商伊周吕何如。

——佚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先生本天下才,世人莫之许也;

数语备当时事,将军岂有意乎。

——佚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德深于众,名垂青史,江河行地;

功高于世,声震寰宇,日月经天。

——佚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地无论宛襄,有诸葛庐自堪千古;

统并存吴魏,读隆中对早定三分。

——黄剑三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纵论三分天下,审势通策佐先主;

长怀一统江山,辅国连治启后人。

——胡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定三分、烧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

气周瑜、屏司马、擒孟获,古今流传。

——张焕然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烧博望、平南蛮、出祁山,功垂宇宙;

拼司马、骂王朗、气周瑜,名振古今。

——佚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将相本全才,陈寿何人,也评论先生长短;

帝王谁正统,文公特笔,为表明当日怀忠。

——清·顾嘉蘅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抱膝此安居,觉异日桑种成都,殊非本念;

长吟谁与和,问当年曲赓梁父,可有遗音。

——清·顾嘉蘅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巾扇任逍遥,试看抱膝长吟,高卧尚留名士隐;

井庐空眷念,可惜鞠躬尽瘁,归耕未慰老臣心。

——金国钧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心县八阵图,初对策、再出师,共仰神明传将略;

目击三分鼎,东联吴、北拒魏,常怀谨慎励臣耕。

——佚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立品于莘野渭滨之间,表读出师,两朝勋业惊司马;

结庐在紫峰白水一侧,曲吟梁父,千载风云起卧龙。

——佚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可托六尺之孤,可寄百里之命,君子人欤?君子人也;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吾见其人。

——佚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溯尼山邹峄而还,五百年必生名世;

为一不义、杀一不辜,虽千驷万锺弗受,三代下犹见斯人。

——刘镇华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负天下奇才,若定指挥,独惜赍志偏安,鼎足三分屈王佐;

叹风尘末吏,未遑窃比,追溯鞠躬尽瘁,心香一瓣学乡贤。

——曹慕时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此地藉卧龙以传,看丹江西抱、白水东环,只许长留名士隐;

斯人超雏凤而上,即莘野币交、渭滨车载,何如亲见使君来。

——清·顾嘉蘅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

我出上联,你出下联,对对对错没关系

兄唱前句,弟唱后句,曲曲曲调有乾坤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

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

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

地作琵琶路当丝,哪个能弹.

苏轼和佛印的谑联--苏轼见一只狗在河边啃骨,遂出:

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从容把写有苏轼诗句的扇往河上一扔对日:

水流东坡诗(尸).

2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

地当琵琶路当弦,哪个能弹?

3解缙小时家贫,家对地主的一片竹林,于是作了副对联;

门对千杆竹,家藏万卷书.

地主不爽,把竹子砍短,解缙又改成:

门对千杆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地主更不爽,把竹子全砍了,解缙又改:

门对千杆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4解缙在皇帝身边作侍读,想回乡探亲又不敢说,皇帝看出来,要他对出他的联就放他假:

十口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

解缙悠悠对来:

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5弥勒佛的对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知世间可笑之人

6苏轼的妹妹苏小妹亦颇有才貌.一日佛印去看苏轼,不巧撞到苏小妹在床帐中偷懒未起,遂取笑:

烟笼芍药.

苏小妹想起那天看见他在河边洗头的样子,笑对:

水漂葫芦.

7饥鸡盗稻童筒打;鼠暑梁凉客咳惊.

意思是鸡饿了偷吃稻被小孩用竹筒来打;老鼠在梁上乘凉被客人的咳嗽惊跑.妙在同音叠字.

篇三:节日古诗对联

春节古诗: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 玉楼春(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春节对联:

1.万事平安幸福年,吉祥如意拜年顺。

2.人和家顺百事兴,富贵平安福满堂。

3.新春福旺鸿运开,佳节吉祥如意来

4.日子红火喜迎门,天随人意福星照。 元霄节古诗: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元霄节对联:

1.雪月梅柳开春景;

花灯龙鼓闹元宵。

2.笙歌声拂长春地;

星月光映不夜天。

3.淑气鸿喜家家乐;

彩灯春花处处新

端午节古诗:

五月五日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节对联:

1.艾叶吐幽芳香溢四海

龙舟掀巨浪气吞八荒

2.石榴映红日千门喜庆

鼓乐催龙舟万水欢歌

3.龙舟竞渡凭吊屈子怀古恨 赤县雄飞喜谱今朝爱国篇

中秋节古诗:

《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登楼望月》(宋)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中秋节的对联:

1.爆竹声中千家月;

红藕香里万颗珠。

2.桂子自金蟾而细落;

涛声逐白马以齐来。

3.三五良宵,秋澄银汉; 大千世界,光满玉轮。

4.桂花开时,香云成海; 月轮高处,广寒有宫


关于古诗词的对联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4025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