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福建泉州蔡氏古民居

时间:2017-01-03 07:15:05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泉州古民居和宗祠

泉州古民居和宗祠

古民居

泉州的古民居

泉州传统民居以它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雕绘装饰而闻名。近年来许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相继来泉考察,研究泉州古民居,对它们蕴含的丰富文化特质,以及较高的学术价值表示了极大的兴趣。

泉州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此劳动生息,简单原始的竹木结构的高台巢居,是先民们的居住形式。西周时代(始元前770年以前)泉州属七闽地,先秦以来,汉族人民逐步南移,到此定居垦荒,在漫长的岁月中泉州得到不断的开发,特别是西晋永嘉五年(311年),中原动荡,大批晋人纷纷南迁避乱,部份入闽,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风俗文化,也带来了中原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和营造技术,对泉州的土著民居建筑形式产生重要的影响。

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盛况空前,与近百个国家与地区有贸易往来,泉州成为了“梯航万国”的东方大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它为“世界最大的贸易港”。当时蕃商各有几千人居泉,中外人员往来频繁,这使得当时的建筑师,能够受到外来建筑思想的影响和渗透,结合本地亚热带沿海地区的气候特征和风俗习惯合理设计建筑物,由此形成了泉州民居建筑类型的多样化。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泉州吸收了昌盛的中原文化,兼容接纳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明、宗教。在这块土地上,古老的历史使泉州留下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文化古迹,也留下了多姿多彩风格各异的泉州民居。

泉州传统民居有宫殿式大厝、手巾寮式民居、石筑民居、木楼民居、土楼民居、洋楼民居。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部份老屋已经倒塌、荒废,载入史册,而另一部份却经历了百年风霜至今保存完好。通过这些古老的泉州民居,我们可以看到泉州民居建筑的成就和规格。尤其是贵族、官僚、富豪、士大夫阶层和文化绅士,其宅第规格可观,形式讲究造型、格局、技艺,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泉州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同时也蕴含了大量的传统文化信息,它们是泉州悠久历史的见证,因此泉州传统民居不仅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同时也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泉州传统民居造型朴素,色彩和谐明亮,空间层次明确,石材与片砖插花砌筑的墙体,山花与入口的红砖贴面,形成自己强烈的个性。特别是本地所特有的橘红色贴面砖和层面瓦,使建筑呈现了统一的暖色调。“色感异常强烈,形成最具特色的红砖文化区。”(《泉州民居》,海风出版社,1996年1月)同时她尺度宜人,亲切得体。色彩丰富而含蓄,情调动人而雅致,她们分布在泉州1015平方公里境内。

施琅故居

位于泉州市蔡巷东侧,泉州农校校园内。施琅,字尊侯,号琢公,晋江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率师统一台湾,官至水师提督,封靖海侯。卒后康熙帝加赠太子少傅,谥襄壮,命官谕祭。一时“两岛八闽皆颂德”,纷纷为之树碑扬誉。施琅故居范围很大,分上下侯府、祠堂、小宗、花园等建筑,占地约17.4亩,现保留清代建筑的上下侯府部分;大厝一座,三大落、三间张、条砖、石、木结构,面积约858平方米,前面大埕面积370平方米。

老范志大厝

位于泉州市南俊巷东侧,前为九一路,后为桂檀巷。厝主吴亦辉,晋江人。本系教书先生,后改业经营中成药神曲,取义范仲淹“先忧后乐”而起店名曰“范志”。从开张始即生意兴隆,尤以左宗棠征服回疆一役中,范志神曲最显功效,于是购服者大增,益获巨利,竟成巨富,遂营建五厝联翩三座,三间张,各皆五进,双行护厝。占地面积12.52亩,规格宏大。是研究清代闽南石宅群的重要实物资料。

杨阿苗宅

清末建,位于泉州市鲤城区西南亭店乡,福厦公路西北侧。宅主原名杨佳奖,清末侨居海外,经商致富。杨宅建于光绪年间(1884-1906),历时十二年完工。五间张,三进深,双护厝。门前建有宽大石埕,围以三面矮墙,规格庞大。布局严谨,工艺精巧,人物石雕形象栩栩如生,木雕、砖雕、瓷雕、漆雕都有极高艺术欣赏价值,为闽南传统民居之典型杰作,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列入省级

文物保护单位。

陈紫峰故居

位于晋江陈埭镇涵口村,建于明初,清末华侨陈淑锦重修,改为五开间六座东西相向建筑群体,占地2150平方米。陈居六座均为五开间单檐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每座为门楼、厅堂、厢房所组成,其木雕、石雕、泥塑工艺均甚精细。门上有清末状元吴鲁手书“紫峰陈先生故宅”匾额一方,是研究陈紫峰及清代建筑结构的重要实物依据。

郑运锦“中宪第”

位于南安石井镇石井村公路旁,清雍正年间运锦靠与台通商贸易致富所建。郑运锦用巨款买得“中宪大夫”而获准建造大型府第。公元1728年建成实际上有一百一十二间的“中宪第”,因非皇亲国戚,佯称九十九间。郑宅主体建筑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砖石结构,宏伟壮丽,至今保存完整。

黄素石土楼

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位于惠安山腰乡前黄涂楼村中,为本村黄素、黄堂父子历时30多年建成。占地4147.5平方米,楼坐东朝西,长宽各20.8米,高8.3米,成石结构方形平顶四合院式楼阁。共108间正辅房。总体结构主次有别,统率有序,宽广壮观,形成一个取象“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宏伟建筑群。

联芳楼

位于安溪县龙涓镇玳堤村,建于清末,为旅居印度尼西亚华侨李致涯昆仲所建。建筑结构为圆形土楼。东西北三面壁拱券门为出入处,门楣上嵌辉绿岩石匾,分别铭曰“联芳楼”、“环山”、“分水”等。土楼中庭筑有棱形的四合院式平屋,分别设七个阶梯上通楼房。整座计有房百余间,建筑独具一格。

独特的泉州古民居

典型的泉州传统民居建筑有很高的成就和规格,尤其是明清建造的正规的宫殿式民居。此类民居,在建筑造型上既堂皇古雅,又肃穆大方,在文化内涵上,既体现了与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相适应的封闭式主次尊卑尚礼气氛,又让人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宫式大厝的红砖建筑,墙面的红砖拼贴和镶嵌等建筑风格与欧洲起源于古罗马的红砖建筑和西亚阿拉伯建筑装饰处理十分相似。这种典型的泉州传统局面,俨然就是一座饱含历史信息的民居博物馆。

宫式大厝的布局。具有按中轴线对称排列,多层次进深,前后左右有机衔接等特点。其间数取奇数,一般作三开间或五开间,进深有一进(一落)、二进、三进,乃至四、五进,由天井及两厢、“上落”三部份组成。大门左右各有一间下房,合称“下落”。之后为天井,天井两旁各有一间厢房。过天井为主屋正厝,中间是厅堂及后轩,其左右各有前后房四间,是住室和起居间,合称“上落”。厅堂是奉祀祖先、神明和接待客人的地方,而向天井,宽敞明亮。而卧室房门悬挂布帘或竹帘,房顶天窗甚小,房内幽暗。“上落”的房间也有讲究,兄弟分家时,以东大房为尊,余类推。有的大厝前加门庭(俗称“大埕”),东西两侧及后轩外面,或加护厝,有单护厝、双护厝,环护厝之分,作卧室或杂物储藏间。并于门庭四周起围墙,成为一个封闭型规整独立的建筑群。大门要逢大事才启开,平时由两侧边门进出,大门入门处正中又有木板壁,或置屏风。室内地面铺砌耐温耐磨的红方砖,窗棂门扉则雕镂以花鸟、山水、人物等图案。厅口、天井、厢房、墙础、台阶、门庭等铺砌平整条石,四周墙面贴砌红砖,并构成各种几何形或吉庆喜彩的图案。大厝屋顶多为悬山式曲线燕尾脊,屋面铺设红瓦间筒,檐口装配瓦当和滴水。而下房、厢房、护厢等次要房屋,则多为硬山式屋顶或马头式山墙。豪华绅士之宅,还于宅外增辟花园。园内挖池垒山,构筑亭榭,为居宅锦上添花,或于宅内天井中缀以盆景假山,以成幽雅自然之趣。

宫式大厝是泉州传统民居的典型。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规格巨大,建筑宏伟,往往为群体建筑,例如鲤城清初水师提督施琅故居,占地约17.4亩,故居内有上下侯府、祠堂、小宗、花园等建筑。南安石井郑运锦建于清雍正年间的“中宪第”共计房间一百一十二间。占地11亩多,宅内有花园、演武厅、梳妆楼、假山、鱼池等。南安官桥蔡浅建于清末民初的漳州寮,占地约百亩,建有13幢住宅,按照古制下厅比正厅踏步落4寸,而天井要比正厅踏步落8寸。房间以东大房为尊,体现中国传统中的“长幼有序”的原则。另外,宫式大厝的大门两侧

另有两扇偏门,又称“角门”,一般规格为2.3尺×7.2尺,远远小于大门,主人家的佣人只能由此出入,体现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三、建筑风格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宫式大厝建筑群内的民居皆雕梁画栋,浮雕饰墙,镌花鸟于窗棂栏干,书字画于门墙厅壁,内容有人物故事、山水花鸟、凤凰麒麟、水浪奇石等。这些艺术佳作大多技法圆熟,线条细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它们不仅集中体现了闽南地区成熟高超的雕、饰、画艺术,而且汲取了南洋文化、东西文化和西方建筑风格的精华,实为中西合璧之精品。另外,建筑群内名人雅士的墨迹于门墙、厅壁上随处可见,内容丰富多样。体现宫式大厝主人较高的文化品味和崇尚风雅的心理。

蔡浅古大厝群,是泉州典型传统民居的缩影剧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综合研究”项目协调员迪安博士及有关官员考察蔡浅故居后,建议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使这一建筑群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蔡浅故居又名漳州寮,座落在泉州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因与福建另一城市漳州市同名而引起种种猜测。实际上漳州是闽南话“将就”的谐音,反映了泉州人一种不显富的含蓄心理。事实上蔡居规格宏大,其盛名与气派在闽南地区首屈一指,因此闽南地区及东南亚一带流传着:“有蔡浅的富,没有蔡浅的厝”一语。蔡宅的建造者蔡资深,又名浅,泉州南安人,是清朝光绪年间著名的旅菲华侨。蔡浅一贯热心公益事业,捐资办学教,修桥造路,特别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晋江、安溪、南安发生水灾,他捐金万两赈济灾民,被朝庭诰封为“资政大夫”,其妻为“二品夫人”。巨大的商业财富,是蔡宅得以成批建造的经济基础,高贵的社会地位,是其建筑规格与等级超越一般的制度依托。

古厝群于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兴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完工,前后经历52年,现存建筑有13座汉式古大厝,占地面积约100多亩,大小房间400多间。这些大厝坐北朝南排列五行,每行有4座,或有2座。每座大多为二进或三进五开间,各有护厝,座座既有独立门户,又有花岗岩铺筑成的石路石埕相连而成建筑群。是典型的宫殿式民居。它既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同时在建筑布局及体形上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大家族、贵族亲戚及众多奴仆群居的特点,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等级分明的礼教制度。

该建筑群红墙碧瓦,曲甍如浪,雕梁画栋,门墙门廊到处饰有砖刻、石雕和泥灰雕,内容有人物故事,凤凰麒麟、莲荷鹭鸶、水浪奇石,技法圆熟,线条细腻。这些精美的雕饰,不仅集中表现了闽南成熟高超的雕塑艺术,而且汲取了佛教、伊斯兰教、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风格的精华。中西合璧,特色鲜明。其厅堂、

篇二:泉州古民居的美学风格及其成因

泉州古民居的美学风格及其成因

“山川之美为东南之最”的闽南泉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泉州人便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并把它们注入到民居建筑的理念之中,使得泉州传统建筑在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风格。特别是那些飞檐翘脊的古大厝,它们以其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雕绘装饰突显了泉州古建筑的美学风格,同时也以其所蕴涵的大量传统文化信息而令世人关注。

一、古民居的美学特色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乐章”、“石头的史书”,它们以其最大众化的美学魅力来吸引人们的审美观照,来诠释一个地方的文化特点。泉州传统民居尤是如此。有人用一首诗描绘了泉州的传统民居--“红砖白石双拨器,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石,土楼木楼还有中西合璧。”[1]虽然不是很全面,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泉州传统建筑丰富的美学特色。综观泉州现存的古民居,笔者认为其主要的美学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在和谐均衡的布局中营构大气之美

泉州传统民居给人最大的美感就是和谐对称之美。和谐是用来阐释和规定美的一个最经典的理论范畴。和谐作为人类美学,特别是中西古典美学所确认的审美本体理念,它的结构、内涵不仅仅是整体划一,还包含了均衡、统一与对称。 20世纪的科学伟人海森堡说:“美就是各部分之间以及各部分与整体之间恰到好处的协调一致性。”[2]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这样说:“综观中国古建筑,有其深深的文化渊源。中国古人崇尚自然,效法自然。《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古代自然哲学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整体协调。这一思想反映到传统建筑上就是要求房屋的建筑要能产生一种和谐美。”[3]因此,与西方相反,泉州传统民居并不强调单座建筑在造型上的独特性,而是更追求建筑的整体统一和对称,力求在和谐均衡的布局中营构出一种大气之美。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泉州传统民居的布局普遍采用中轴线布局--把重要的建筑布置在中轴线上,次要的建筑物则被对称列于中轴线的两侧。而且虽为多层次进深,但前后依然用回廊有机衔接,使之构成一个和谐对称的统一体。

例如被称为“闽南建筑大观园”的南安官桥蔡氏古大厝就是其中的代表。蔡氏古大厝建筑布局作五行排列,每行多则四座,少则两座。座与座之间有防火通道,

每座大厝三进,或三开间,或五开间,大门左右各有一间下房,合称“下落”。下落之后为天井,天井两旁各有一间厢房。过了天井就是主屋正厝,中间是厅堂和后轩,它的左右各有前后房四间,合称“上落”。 厢房,护厝都是一一对称的。另外,庭、门、廊、阶、屏等单体建筑安排也很合理,整座建筑群的空间序列布置得错落有致、规整严谨。各个单建筑连接得天衣无缝,构成了一个既对称又统一的整体,给人以很强的和谐美感。黑格尔说:“只有靠整体才有生命,才有价值。”[4]泉州传统民居大都很注重布局的整体效果,均追求整体统一,造成了星列棋布、群星拱卫之势。泉州传统民居告诉我们:美就是具有差异性的各个局部在整体上的均衡。泉州古民居通过空间的合理组合建立起建筑物整体的均衡状态,使整座建筑达到均衡、和谐的视觉表现效果,也带给人们一种气势恢宏的视觉体验。

此外,泉州传统民居还体现了传统美学中的对称美。美学家吉尔伯特说过:“建筑物细部上的任何不必要的不对称都会令人厌恶。”[5]美术学上认为,对称美指的是物体或图形相对的两边的各部分在大小、形状上一一相当。泉州的古民居恰好体现了这一点。如位于晋江的陈紫峰故居建于明初,是一座五开间、六座东西相向的建筑群体,每座为门楼、厅堂、厢房组成,这些门楼、厢房,甚至门窗、叠檐都是左右对称的。它们在系列组合上均是沿中轴线对称分布的,给人带来了十分对称的美感。“对称,其所以取悦于人是因为它给人带来一种画面的视觉均衡美。而其所以美是因为它各部分是相等的,而且以一定的方式产生一种独特的和谐。”[6]对称美在泉州很多传统民居上得到很明显的体现,不仅表现在如上所说的厢房、护厝、门窗上,甚至表现在斗拱、叠檐、角牌等建筑饰件的安排上。而其他地方的民居如闽西永定土楼、徽州民居就没有显得那么对称了。

所以,我认为,与西方追求奇、异、险相反,与中国其他地区的传统建筑相异的是泉州传统民居更讲究整体上的一种均衡而又对称的布局,使许多传统民居在美感上显得十分庄严和大气。

(二)在精致的装饰中突显典雅之美

与其他地方的传统建筑相比,泉州传统民居的美学风格还表现在其精致典雅之美。美术学上的精致美是指用精巧的构思、精湛的技艺创造出细腻、精密、灵巧的艺术品,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感染。泉州传统民居十分强调在精致的装饰处理中流露出一种灵秀、典雅的风范。

这首先表现在对泉州传统闽居装饰构件的精雕细琢上,不仅在柱基上,而且在门、窗、题匾、栏杆等地方的雕刻上也都强调了这一点。明清以来,泉州古民居上都镶有不同类型的砖雕、石雕、木雕,这些雕刻精致的建筑饰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个建筑物显得生气盎然、意境深邃,也突显出传统民居的典雅精美。

漫步在蔡氏古大厝,随处可见各种雕刻精美的石雕、木雕、砖雕、泥塑。那一尊尊栩栩如生的古代人物,或坐、或站、或舞枪弄棒、或策马驰骋,仿佛在上演着一幕幕精彩的历史传说。除了人物,飞禽走兽,奇花异草也是石刻的主题,那骏马、梅花、喜鹊、麒麟、凤凰,大象还有偷东西的小老鼠无不姿态各异,形神兼备。还有那一扇扇木雕花窗,里面形态各异,神态逼真的雕像让人有呼之欲出之感,真应了古语“窗如画卷,画作窗棂。”。此外,门楣、门棂、隔屏木雕、插角木雕、斗拱木雕等等--整体雕刻技法娴熟,构思巧妙,线条细腻,朴素中透着灵气,无不让人赞叹建造者的巧夺天工和丰富的想象力。这已满目荒凉的花厅

因为有了这些精致的雕刻而尤存当时的典雅。走进蔡氏古民居似乎是走进了一座古典艺术的殿堂,它使观赏者充分感受到厚重的古典气息和美轮美奂的艺术魅力。 另外如晋江的杨阿苗故居,无论是砖雕、木雕、漆雕还是石雕,无论是浮雕还是透雕,也都是工艺精美的建筑装饰物。几何纹样的门窗现出惊人的细腻风范,使得花节这一原本只是门窗构件的小小实物也变得多姿多采。

可以说,是泉州精致、细腻的石雕艺术造就了泉州传统民居别具一格的精致典雅之美。这种精致典雅的装饰特点充分体现了泉州传统建筑秀美的美学风格。 (三)在瑰丽的色调中渲染辉煌之美

色彩作为美的一个要素,是最有表情作用的。对色彩的感觉是美感的最普及的形式,同时也是人的审美意识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泉州传统民居造型虽然朴素,但在色彩方面却具有强烈的个性--火红火红的围墙,灰黄灰黄的筒瓦屋顶,给人一种雍容华贵、富丽堂皇之感。这种色调,与古代皇宫色调似乎如出一辙,泱泱中国,很少能看到如此热烈的红墙橙瓦的民居群落。也因此,泉州人总拿自己的家和皇宫媲美,并“煞有其事”地道出一个经典故事: 传说五代十国时期,泉州府的美女黄惠姑被闽王选为皇后,迁往福州的皇宫居住。可是每逢刮风下雨,皇后就食不知味,夜不能睡。闽王大惑不解,黄皇后解释说:因为娘家的屋子太简陋,经不起台风暴雨的摧折,所以忧心忡忡。闽王听后,当即下诏书“赐你府上皇宫起”,诏书的本意是皇后娘家可以按照皇宫的格局建房屋,可“府”字用得不太小心,也可以理解说泉州一府的人都能建皇宫一样的房屋。于是泉州府刚刚领回圣旨,沿海各县便闻风而动,纷纷模仿皇宫式样建造房屋。闽王发觉后急忙下令停止,但大多数房屋已经盖好了,只有一些乡下地区的建筑动手修建的时间较晚,屋顶的筒瓦才排了三排,但好歹还是有些皇宫的样子。于是“皇宫厝”就这样流传了下来了。传说固然不十分可信,但是泉州的民居用色确实是很独特的,泉州传统民居“色感异常强烈,形成最具特色的红砖文化区。”[7]它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灰砖灰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按理说,给房屋上色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在封建社会里,连颜色也是有讲究的。红、黄两色自唐代始就成为皇室庙宇专用的色彩;绿、青、蓝等为各级宦官所用;普通民居只能用黑白灰三色。所以,无论你走过平遥、徽州,还是偏远的湘西、大理,在那些用料考究的民居中间,你看见的都是老老实实的用色制度--白墙、黛瓦或灰墙、灰瓦,门窗也少彩绘,都是以木本色为主。即使是著名的周庄也是“黑瓦白山墙”,而一到泉州,首先映入眼帘的却是无穷无尽的以红砖为主题的墙:白色的墙基,红色的墙体上白色的窗框以及红白镶嵌构成的图案使古民居的外墙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艺术效果,泉州人称这种砌筑方式为“出砖入石”。

传统民居是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佐证。回望泉州的历史,在封建制度逐渐成熟的唐宋年代,泉州已经作为“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而崛起,数以万计的各国商人涌进泉州,他们带来了西方的商品,自然也带来了西方的建筑风格,曾经风靡古罗马的红砖拼贴也趁机登陆泉州。而且大国心态的朝廷对番人的习俗并不加限制。因此,泉州特立独行的民居用色其实是泉州几百年中外文化融合所造就的特色。

泉州传统民居都以红色为基本色调(红砖地面,红砖拼镶嵌墙面),还因为红色一般象征着吉祥,往往与丰收、喜庆、幸福等等相联系。这种色调迎合带有浓厚儒家色彩的泉州人崇尚喜庆、吉祥的审美心理,也传达出泉州传统建筑温馨的情调和意趣,给人带来了一种辉煌亮丽的热烈、红火的美感。

(四)在丰富的层次推进中建构幽深之美

泉州传统民居美学风格另一个富有个性的表现是幽深的意境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与西方相异其趣,表现出一种内倾性特征,泉州传统民居尤为如此。 泉州传统民居一般为多层次进深(建筑的纵深间数称为“进深”),呈纵深型推进状。进深一般有三进,四进,甚至五进,进深越多就越显迂回曲折之美。另一方面,泉州传统民居一般有深广的空间,厅堂递进,宅门层层,采光采雨都是靠院内的天井完成的。这些民居的另一特点就是“光厅暗房”(这也是产生幽深美的一个原因),它们的厅堂是祭祀祖先、接待客人的地方,所以都面向天井,宽敞明亮,而卧室房门则悬挂布帘或竹帘,房顶天窗很小,因而房内幽暗。此外,为了避免外人窥视院内活动,大门只有逢大事才开启,入门处正中又置有木板壁或屏风--这是一种被建筑美学家称为“障景法”的布置方式。[8]采用这种“障景法”也使得整个建筑看起来比较幽深。所以,泉州传统民居景深层次多,虽无一览无遗之直观,却具迂回曲折之美妙。这些曲折蜿蜒的建筑群像是一副“画”,建筑的围墙只是图框,要欣赏这样巨大的画面,须置身其中,步移景换,情随境迁,才能得以尽情体味这些传统民居“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幽深之美和曲径通幽、诗情画意般的意境美。

总之,从泉州古民居的布局、造型、色彩、结构看,泉州传统民居的这种大气、典雅、辉煌、幽深之美是十分突出的。当然,除了上述四个方面,传统的泉州建筑风格还有许多独特的地方。如传统民居中屋檐上的“水车堵”,屋檐下的“鸟踏”,还有屋脊上优美的翘背曲线等等,都给人一种腾飞的感觉,十分灵动,大大迥异于北方建筑那种庄重、平稳的质感。

?二、古民居美学风格的成因

为什么泉州传统建筑会有这些独特的美学风格?笔者试图从哲学、文化及泉州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等方面进行考察,揭示形成这一美学风格的原因所在。

(一)中国古代儒家哲学观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汉晋时期大批汉民迁入闽南泉州,于是大量中原传统思想文化被带入泉州。远离家园的危机感使这些移民牢牢固守着中原的传统思想文化,期望以之来维系和中原的联系。此外,闽南泉州地处福建东南沿海,改革开放以前交通极其不发达,长期远离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形成了比较封闭的地域环境。[9]因此,当中原的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逐渐被其它文化所改造时,泉州尚处于一种比较保守的传统农业社会形态,也得以保留较丰富的传统儒家思想文化的要素。儒家大力提倡“中庸”思想,讲究“礼”,注重等级名分等等,这些思想都深深影响着泉州先哲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进而渗透进那些传统民居的建造之中,使古民居带上了强烈儒家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泉州传统建筑独特的美学内涵。

(1)儒家“中庸”思想的渗透

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泉州传统建筑就如同儒家,处处讲中庸,讲究中和,讲究整体的均衡与和谐。中国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高标“中庸之为德也,甚

至矣乎!”(《论语·雍也》)中庸的精神就是“执用两中”,就是“中和”。“ 和”、“中”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具有绝对的本体意义和普遍的道德价值的哲学范畴,同时也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美学境界。中国传统美学历来强调中和之美,如同自然界,必须“六气和顺,五行相克相生”,世间万物才能有条不紊,生生不息。中国美学所侧重的“执用两中”之趣则主要体现为两两相对的审美矛盾因素之守中兼得法则的强调。这种以“中”为最高理想的观念渗透到泉州传统民居的建造中就体现其布局上的和谐和对称。

(2)儒家等级观念的影响 另外,儒家非常讲究“礼”,认为欲求天下大定,首先当行君臣之礼,非礼不定也。所以“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戚,且令后世以加也。”我国的传统建筑于是就十分讲究等级制度,泉州传统民居尤其如此。综观泉州现存的古民居,不难发现,这些民居的布局都很特别 ,普遍采用中轴线布局,把重要的建筑物(如厅堂)布置在中轴线上,次要的建筑物则被对称列于中轴线的两侧。这种布局方法主从关系十分明确。厅堂是祭祀祖先的地方,就排在最中心,其余房间按辈分排列先左后右依次居住在前落、下落、护厝等。另外,分于两侧的房间分配也很有讲究:房间以东大房为尊,东大房归长子,西大房归次子,其余类推。不同序别的人只能按照规定住在相应的房间里,绝不可越矩一步,鲜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长幼有序”的原则。另外,宫室大厝的大门两侧另有两扇偏门,又称“角门”,远远小于大门的规格,主人家的佣人只能由此出入。甚至连屋顶的形式(采用悬山顶还是硬山顶等)、柱色、面阔间数等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3)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

古代中国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 --“天人之意,相与融洽 ”,人与天地同构的愿望十分强烈的。 “天人合一”强调天与人的和谐,反映到传统建筑文化上就产生了传统建筑和谐的审美情趣。中国春秋时代既已出现了“和”、“同”之辩,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和如羹焉”(《左传·昭公二十年》)等著名观点。在美学上明确强调杂多因素相济相成的调和之美,这些思想都深深影响着泉州传统民居的建造风格。

因而,可以这么说,中国古代儒家哲学的影响是形成泉州传统建筑美学特色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南北文化、中外文化即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

闽南古属闽荆之地,远古时期居住着古书上称为百越民族的土著人。秦汉之际,中原地区已进入以汉文化为核心建构起来的封建社会,而闽南泉州尚是以闽越文化为基础和表征的部族社会。自永嘉以后直至两宋,因北方战乱等原因而不断南徙入闽的中原汉族移民把中原文化带到了闽南。[10]从晋末到南宋长达8个世纪,不同朝代的中原移民带来了不同时期发展的中原文化,如年轮一般沉积在闽南文化当中,赋予了闽南文化贮存和传承中原文化的历史丰富性。特别是在汉晋时期,大批中原汉民迁入闽南地区,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风俗文化,也带来了中原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和营造技术,对泉州的土著居民建筑形式及风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南安石井的“中宪第”主体建筑采用穿斗式木构架就与北方常见的穿斗式木构架相似。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泉州不仅吸收了昌盛的中原文化,更是以它博大的胸襟兼容接纳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明和宗教。

篇三:对家乡泉州介绍

蓝蓝泉州湾

? 泉州又称鲤城、刺桐城、温陵,

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

? 泉州地处祖国东南沿海,与台湾

隔海相望,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泉州港

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

? 泉州也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

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海滨邹鲁”、“光明之城”的美誉。

海内外泉州人

? 住人口人口800万人(不含金门县),汉族占人口总数的98.2%,少数民

族占1.8%。少数民族有48个,以回族、畲族、苗族和蒙古族居多。泉州风俗民情古朴精深,别具一格。儒、释、道等多种宗教并盛,互为融合。 ? 泉州旅居海外的华侨、华裔有750万人,占福建华侨总数的

59%,占全

国华侨总数的20%

?

台湾的汉族同胞中约

45%(900多万人)的祖籍地是泉州市。

?

泉州籍的香港居民有60多万人,约占香港总人口的10%;定居澳门泉

州籍人口约10万人,占澳门人口总数的23%

多元文化的历史名城

? 泉州保留着弥足珍贵的戏曲文化遗产,有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嘉礼”戏等

剧种,其中蜚声海内外的有:晋唐士乐余韵南音、宋元南戏“活化石”梨园戏和中国一绝“提线木偶”

? 泉州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20处,

分别是安平桥(五里桥)、清净寺、开元寺、郑成功墓、崇武城墙、洛阳桥、泉州天后宫、清源山石造像、九日山摩崖石刻、屈斗宫德化窑遗址、伊斯兰教圣墓、草庵石刻、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泉州府文庙、磁灶窑址、德济门遗址、

泉州港古建筑、陈埭丁氏宗祠、安溪文庙、施琅宅、祠和墓。

泉州风味小吃和地方特色

? 特色食品:安溪官桥豆腐干。源和堂蜜栈。石狮甜馃。安海食珍糕、永春榜舍

鱼、深沪水丸、崇武鱼卷、安溪柿饼、灵水菜脯、永春老醋。 ? 风味小吃:泉州肉粽、面线糊、元宵丸、安

海土笋冻、石鼓白鸭汤、石狮牛肉羹、洪濑

鸡爪。

? 特色工艺品:德化瓷雕、惠安石雕、木雕、安溪竹编,藤铁编、永春漆蓝、纸

织画。泉州花灯、木偶头、刻纸、树脂工艺品。 ? 山海特产:安溪铁观音、黄金桂、东壁龙眼、永春芦柑、黄塘余甘、永春佛手

和水仙茶、丰州石亭绿茶、龙湖金边鳌、德化苦菜、湖头米粉 ? 特色药品:乌鸡白凤丸、老范志万应神曲、武夷清源茶饼。

居民建筑

? 泉州古建筑中最有地方特色的是泉州民居建筑,尤其是贵族、官僚、富豪、士大

夫阶层中的文人、画家,他们的宅第规模可观,形式讲究,其造型、格局、技艺、

用材等都蕴含着某个特定时代的文化气质。

代表地:蔡氏古民居、杨阿苗故居、黄宗汉故居、李光地故居等。

充满活力的经济

泉州GDP保持高速增长,整体经济实力强劲。2004年以来,泉州GDP平均增长率在14%左右,明显高于全国水平。2009年泉州GDP首次突破3000亿大关,位居福建省首位,超过福州和厦门,连续10年排名福建省首位。

图5:泉州市2004年-20009年泉州市GDP与增长率

图6:2009年福建省主要城市GDP对比(单位:亿)

区域产业特点

泉州目前工业产值较大区域是南安市、石狮市和城区的鲤城区、丰泽区、泉港区,而目前主要支柱性产业多为传统产业和当地特色产业,例如石狮是全国著名的服装城市,南安被誉为“中国建材之乡”等,新兴产业发展缓慢,详细各区域产业特点见表3。

表3:泉州市区域产业特点表

泉州交通

泉州对外交通相对发达,已初步形成海陆空一体的交通体系,各种交通设施正在逐步完善,见表4。

表4:泉州市区域产业特点表

泉州市地图


福建泉州蔡氏古民居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3845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