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小组合作学习

时间:2017-01-03 07:13:24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分工

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分工

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获。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他们便会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为了避免这样现象的出现,在成立小组时便给他们分好工十分重要。

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

低年级的孩子,特别是初一学生头脑中没有任何学习的模式,但他们学习兴趣很高。我将班上的同学分成了6人一组的学习小组,并且给每个小组成员作了分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及学习资料的收集;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过程的记录;还有两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学习成果在全班作出汇报,并互相补充。每个同学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讲都是充实而有效的。我每次组织小组合作时,也轻松了,不用担心谁在里面无事可做或“唯我独行”了。

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我采取轮换制,组长、记录员、操作员、汇报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在一定周期后(一个月左右),我会调换他们的任务,这次担任组长的下次去担任汇报员,这次担任操作员的下次去搞记录,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四个角色所担任的工作都了解,都会做,并明白这四项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小组汇报时,我们教师应先将多年来的口头禅:“哪个同学愿意来说一说”改为“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让各小组成员们明白:他们是一个集体,成员之间应团结协作,共同钻研。同时还可以尝试设一个小组的意见为靶子,让大家对他们的意见发表见解,那么在具有团体的争论中,学生就更容易发现差异,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

篇二: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同样,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掌握知识的多少已不是最重要的。如何掌握知识,学会学习才是至关重要的。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提倡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可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由于其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等有限,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并不是说在低年级教学中放弃小组合作学习。那么,在小学低年级学生中应该如何采取自主互助、合作探究的形式以实现小组学生间的取长补长呢?下面我谈一下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尝试。

一、合理划分学习小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条件。小组合作学习与以往的班级授课制相比,有很多优越性。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学生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对理解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个性差异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发展”的原则,把全班划分为几个势均力敌的学习小组。一般地,以前后两桌四人为一组。

俗话说:“雁无头不飞,兵无将不勇。”没有小组长的有效组织,学习小组的活动就像一盘散沙,不能积极有序地合作。所以,为了能使合作顺利进行,选拔一个优秀的小组长颇为重要。要选智力水平高,踊跃发言,有强烈表现欲望,组织能力强的同学作为学习小组的组长。同时,给小组成员编号,组长为1号,其他同学按照学习成绩分为2

号、3号和4号。小组合作学习在组长的灵活指挥下合理地进行,鼓励大家各抒己见,让会说的先说,不会说的先听后说。对汇报员不做硬性规定。因为在汇报情况时,老师随机抽取各组的某一号成员,这样就促组内使每个成员都自学地动起来

二、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合作学习的欲望。

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不持久,对抽象事物缺乏兴趣,但是他们好奇心特强,对感兴趣的会乐而忘返。我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就善于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和儿童化语言,有时加入一些益智游戏,创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合作学习中。例如,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以“凯蒂学剪中国灯笼”导入新课,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顺口溜来引进9的乘法口诀。然后老师在班上加以整合,一下子提高了孩子的学习积极兴趣性。接着让学生看书上的自主练习,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还有哪些方法来熟记乘法口诀。有的小组说“手指记忆法”,还有的小组说还可以编顺口溜。如:一九是一十减一,二九是二十减二,三九是三十减三,四九是四十减四,……九九是九十减九。各个小组选一代表发言,畅所欲言,好不热闹,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轻松学到了知识,同时提高了发散思维能力。

三、教师精选合作学习内容。

小组合作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能极大地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并非任何时候,任何问题都需要进行合作交流。对于简单的题目,不需要小组合作。而对那些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仅凭

个人的力量难以解决,必须集小组智慧才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例如,数学二年级上册P86页自主练习第8题,可以让小组合作,看哪些小组提出的问题最多,并且有创新性。另外,在实验教材中,给出许多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探究性和趣味性、答案多样化的题目,学生往往考虑问题比较单一,这样的题目采用小组合作交流,他们争先恐后地讲诉自己的观点,互相促进。例如在二年级下册数学学万以内数的估算时,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体现估算的多样化。在这种合作氛围中,学生能迸发出创新的思维火花,往往得到出乎意料的答案,从而拓宽了学生思维,同时也使学生看到了别人的长处,使之戒骄戒躁。

四、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小组合作。

由于低年级学生知识经验少,对合作交流的认识很肤浅,故应当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切不可操之过急。例如,刚开始时,老师先讲解一番,让学生明白算理,再让学生在小组内仿照老师的意思讲,然后抽每组一名代表发言。为了保证公平,抽各组相同编号的同学回答问题。等小组合作初具雏形时,老师再完全放手给学生,让学生有“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感觉,而不是高不可攀。

五、教师参与,评价鼓励,激发集体荣誉感。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时,教师应在教室内来回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对发现的问题,好及时调控;对其中的疑惑点和争议点,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反馈总结中有的放矢。对确实有困难的小组,可以提一些合理化建议,使小组合作交流

继续顺利进行。另外,为了提高小组凝聚力,增强集体荣誉感,对于小组合作完成情况要有适当的评价。对回答正确的小组在黑板的评价栏内奖励一面小红旗,对回答正确并且有创新的小组奖励两面小红旗。有时小组讨论完毕后,从各组中抽一名相同编号的代表板演。完成后由组长直接到台前评价。根据正确与否,认真程度画“笑脸、哭脸”或“星星”。如果做题正确,且书写很规范,就画两个笑脸或两颗星星。如果有一方面欠缺,就画一个笑脸和一个哭脸,或者一颗星星。同样表现好的小组,老师在评价栏内继续加奖一面小红旗。本堂课结束后,根据得到小红旗的面数,评出本堂课的冠军,在教室的后黑板上加奖一个智慧星。然后,每周一 评,根据智慧星的多少,评出周冠军组。最后,每月一评,评出月冠军组。对月冠军组的组员,老师可奖励可一些“粘贴画”或者“小星星”等。学期结束后评出学期冠军组,对之要加大奖励的力度,奖励组员笔记本、钢笔等,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更加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小组合作学习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平等参与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真正使课堂活跃起来。学生成了课堂的小主人,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合作意识的培养是当今社会的需要,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在这方面更上一层楼。

篇三:小组合作学习之我见

小组合作学习之我见

一、目前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与不足 说起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并不陌生。因为我们在以前的教学中也做过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在探究时,能够遵循先自学、后质疑,再探究的顺序讨论;讨论时,小组长基本能起到带头作用,能做好合理分工,都能尽量让本组每个成员有机会展示,尤其能让后进生优先展示;展示时,有创新;评价时,一组学生展示后,其他组同学能够及时大胆的站起来点评,点评时能够先说别人的优点,然后再委婉的提出别人的不足和建议等。但我们的小组合作也存在一些不足,如:

1、讨论时,有时存在假讨论现象,表面上看上去讨论的很激烈,但走近才知,讨论的问题与内容无关。

2、小组内成员不团结,小组长分配任务时,有的同学不服或有情绪,个别优等生也有骄傲情绪,自己会了,不愿意帮助自己的学习伙伴。如有差生问优生问题,优等生也不情愿讲解,或不耐心讲解。

3、依然有个别学生参与不积极,尤其是差生,差生往往抱着一个态度,就等着优等生说答案,然后记下来,不是真的会了,而是应付过去了。另外,多数差生也不愿发言,不乐于展示,在别人展示时也不注意聆听,容易走神。

4、有个别小组为了挣分,讨论的速度快,讨论迅速是好事,但有时并不是真的讨论完了,真的会了,只是匆匆把任务分配下去,再把答案统一一下,而忽略了差生到底会不会。

5、精英展示普遍存在,因为存在竞争,各小组都怕本组的中下游学生拉本组后退,即便最终中下游学生展示了,但结果也不能让本组成员满意。

6、点评。很多同学点评不到位,讲不到点子上,只是抠别人的字眼,还有同学故意挑刺,看不到别人的优点等,在评分时存在报复性心理。

7、学生的语言组织虽然有所提高,但普遍还是较差,即便是口头表达,也不是很流畅,这往往在展示或点评时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综观上述一些问题,究其根源,我认为症结应在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把握欠佳,表面化的理解其意义,形式化的理解其意义。因此,在积极提倡小组合作学习之时,我们还应该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对于这个意义的理解,应该有三层含义:第一是小组合作分工学习。即将某一大问题或大任务分割成一定数量的小问题或小任务,小组成员各自承担一定量的小问题或小任务,在各自完成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总结。第二是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即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最后达成共识,解决问题。第三是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即针对某一问题,小组成员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一)小组合作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小组合作学习更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小组以学生自愿组合为前提,再针对各小组之间存在学习程度差异较大的情况加以调整,使各小组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合理搭配,学生程度达到基本平衡。在学习任务下达后,按各自能力与专长分工合作。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强化了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和对自己同伴学习进展的关心。 在传统的课堂上,师生关系因授课方式的过于呆板,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气氛过于沉闷,因而容易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不能参与到探究知识过程中,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在合作性教学中,教师在布置完任务后,通常穿梭于各小组之间,进行旁听(观)、指导、帮助或纠正,这样的学习气氛显得轻松、活泼而又团结互助,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有利于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有利于学生间的彼此了解,有利于学生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励,从而促成他们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进而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三)小组合作学习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合作性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是多边进行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学生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形成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学生的学习环境更为宽松,自主发挥的空间更为广阔,另外,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同伴之间相互帮助,动手实践,在合作中发现、探究,提高了学习兴趣,通过满足学生的各种内在需要激励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并能使他们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原则 (一)普遍性原则 小组合作必须面向全体,而不是几个尖子生。 (二)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三)开放性原则 (四)灵活性原则

(五)差异性原则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

(一)合理划分小组 如果导学案是课堂改革的前提,那么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课堂改革的灵魂。学习小组的建立是推进课堂改革的保障。

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4---6名学生组成(低年级以4人为宜),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的性别、学业成绩、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等方面有着合理的差异,使每个小组成为全班的缩影或截面,我们利用寒假刚刚进行了家访,对学生有了全面的了解,分起组来合理性就会很强。开学后再求助于班委同学甚至是普通同学,得到详实的资料。做好小组性格内向、外向学生等的组合,做个微调,这样才会使他们互相学习、补充、改进。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在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基本保证合作学习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呢?如全班64人可以组成11个合作小组。首先从全班挑选出11名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在同学中威信较高的学生担任每组的组长;然后按学业成绩和能力水平,从高到低分别选择编排每组的副组长(1人)与组员(3--4人),并从组长到组员依次编号;最后由班主任与各科教师统一协调,根据每组成员的性别、性格、成绩、智力等方面的比例结构进行组间平行微调,使同号的组员实力相当,组际之间的各科水平和综合水平基本平衡。要特别注意为班上的中下游学生找到一个理想的位置。男女比例要适当,而且每组都要有女生,为何呢?一般而言,女生书写认真,步骤规范,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而男生思路灵活,讨论积极,往往注重结果,步骤不规范,书写相对潦草,这样男女生可以取长补短;再者,从思维方式上看,男生侧重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而女生侧重形象思维,在学习时可以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当然,这一点也视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而定)

组建好学习小组,并不等于学生就能合作、就会合作了。要使合作学习小组能够正常运行,合作富有成效,则要对小组进行管理 (二)小组的管理

1、小组的分工 在合作学习中,要使每个成员都担当特定的角色,并且每个角色都是不可替代的。分工时要充分体现“因生而宜、力所能及”的原则,对小组内部进行合理分工,每个小组至少应设立小组长、检查员、记录员、汇报员等角色,并对每人的分工进行定期交换。 (1)小组长。

选一名得力的组长。组长是老师的小助手和代言人,是一组之魂。实践告诉我们,选一名成绩好、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工作至关重要。 那小组长该如何选拔呢?小组长应具备三种能力:提问能力、激励能力和分辨能力。我们认为小组组长应具备以下条件:①有很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②有很强的口头表达能力③学习成绩优秀④要有很强的责任心与集体荣誉感⑤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⑥要有服务同学的意识。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具备这些能力的学生,而且应该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这是培养学生领导才能的一个起点。(不需全部具备,老师后期培养)

小组长不一定是组内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却一定是综合素质最强的学生。教师要定期集中培训小组长,培训时除了了解反馈信息、专门的作业指导外,还要倾听他们的意见和想法,让他们畅所欲言,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以使他们领导的小组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鲜明的个性。

每个小组还可以设立一个副组长,六个学科组长,学科组长每人根据自己的意愿或老师的挑选担任,这样可以增强小组成员参与


小组合作学习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3837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