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陈琴经典即人生

时间:2017-01-03 07:08:31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陈琴与素读

陈琴与素读

陈琴,1968年5月生,大学本科,从教21年,一直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素读”经典课程创始人,古诗词吟诵专家。在中华书局出版《经典即人生:文字是修正灵魂的良药》一书。主编《中华经典素读本》十二册。

南粤优秀教师,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被《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评为2008年度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被中华吟诵协会聘为吟诵教学指导老师,其独创的吟诵教学法在被众多的语文教师所模仿。?

广东改革30年教育名人录》;入选《教师博览》《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教学》《小学学术研究》等刊物的封面人物。 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人民教育》等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教育教学类文章近百篇;主编了《中华经典美文诵读系列》丛书,主编了中国第一套吟诵教材《我爱吟诵》(小学初·中·高级三卷)。 她率先把经典“素读”的理念引入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创设了能被移植的经典“素读”课程。在香港、新加坡及全国各地讲课、报告百余场,被多个教育局、学校聘为课程指导教师。?

她的学生经六年的经典“素读”训练后,个个都能达到“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写下千万言”的教学目标。《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大学》《中庸》《论语》《老子》《飞鸟集》等经典名篇全都滚瓜烂熟。此外,所有的学生在吟诵法的熏陶下,都能熟背四百多首古诗词。? 陈老师给每一个学生小学六年制定的语文学习目标是:背下十万字,读破百部书,写下千万句。她的学生个个都十分熟练地通背或选背了《声律启蒙》《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老子》

《孟子》和《庄子》等十余本经典蒙学、四百多首古诗词以及大量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此外,六年里,她的学生平均阅读了300

册中外名著,大多数学生平均每学年的阅读量都在500万字左右。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关于陈琴老师的经典“素读”课堂。首先,我想了解的是,什么叫“素读”?跟一般的诵读和背诵有何不一样?陈:

用的读书法。日本人把这种方法定义为“素读”法。国际右脑开发专家七田真博士有一系列关于“记忆”研究的专著,其中有大量阐述“素读”的文字。

诵读,不一定以背诵熟练为目标。以朱自清的观点而言,诵读应该包括“朗读和朗诵”;背诵,是一种记忆目标,背诵的途径有很多,“素读”只是其中的一种而已。因此,诵读跟“素

台表演的成分。国内传统的语文教育专家中,我特别佩服的是吕叔湘、叶圣陶和朱自清。他们留给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经验是非常宝贵的。我们目前遇到的所有语文教育方面的问题,都可以从他们的经验里得到解答。比如,朱自清先生的《朱自清语文教学经验》,我读过之后获益良多。朱自清本人就是最有发言权的语文教学实践者,小学、中学、大学的语文他都教过,他还处在一个新旧语文教学改革的风尖浪口上,再加上他所具有的厚实的学识底子和敏锐的思辨力,就专门的语文课堂教学总结而言,他的文字是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去借鉴的。

今后的影响才更有效用。我们现在的语文课表演成分太多,浸在纯文字中的时间太少。多媒体进入课堂之后,老师们动不动就打开音乐或画面。其实,很多时候,音乐的表现过强会弱化读者对文字的敏感性,画面的直观更会淡化文字的内涵。

李:汪老师是这方面的专家。据说,你到现在还在学播音,你认为陈老师的观点对吗?

汪:我赞成陈老师在语文课堂上多用“素读”的观点。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基本分两种,一

种是平时的家常课,一种是公开课。家常课里基本上先听老师讲,然后是学生埋头做各种习

李:我明白了,原来“素读”

、朗读、背诵、朗诵还不是一回事。我想许多老师并没有这么严格的概念,把它们区分得这么清楚有何意义?这跟“素读”

经典有关系吗?

念之后,就不会在课堂上陷入读的盲区,消除小学生对开口读的畏难情绪。当我们总以艺术

家朗诵的形式来要求孩子们读书时,实际上,是要花很多时间排练的。我知道欧美的许多学校把朗诵作为一门单独的艺术课,而语文课只是教读书,教语言的习得和运用,而不是教语言的“表演”。

经典作品为什么要用“素读”的方法呢?这跟经典作品的特质有关系。我们一生中邂逅的文字不胜其数,然而,能对我们有影响的书籍必是经典作品。意大利的伊塔洛·卡尔维诺是我最崇敬的当代作家之一。我喜欢他的小说,也喜欢他的其它论述性文集。他的《为什么读经典》虽然属于学术论集,可是,因为他那罕见的文字天赋,其中的许多章节我都吟诵过。在这部书的序言中,他对“经典作品”作了十四条定义,每一条都注释得非常精准。比如,第三条是这样定义的:“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他这样解释:“这种作品有一种特殊效力,就是她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一个人的成年生活应有一段时间用于重新发现青少年时代读过的最重要的作品。”

经典作品是我们精神世界的种子,只有把种子深植心田才会有生根发芽茁壮的可能,否则,再好的经典“种子”都只能是燕过无痕、行云流水般逝去,不可能有被我们“重新发现”的机会。因此,经典作品只有经过“素读”,装进我们的记忆深处、成为我们想忘都不能忘的内容才有功效,一般的读,作用不大。

汪:我对此也深有感受。跟陈琴比,我发现自己就是小时候背诵的文字太少了,不仅是

缘起于语文教学的“怪象”

李:我从陈老师的博客里读到写你俩的友情,很感人。你们的相识相知好像都跟语文教学和读书情趣有关。

汪:是的。自从认识陈琴之后,我在她的“逼迫”下,开始真正沉下心读书。我担心有一

是靠传承的,自己孤陋寡闻,如何能让学生博学多闻呢?

李:我之前听你们说过要“横扫”“颠覆”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之怪象,虽然知道这是一句玩笑话,但也看出你们对小语教学的现状有忧虑。小语的怪象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是不是陈老师穷十几年的精力探索经典“素读”的缘起呢?

陈:作为一个普通的语文老师说“横扫”“颠覆”小语现状之怪象,当然是笑话。但是,小语

教学之怪象所造成的大患却是有目共睹的。

首先,现在的小语教学普遍推崇“重讲解、轻诵读”课堂行为;大多数老师教给学生的是“重题型训练、轻文字濡染”的习得策略。从语言的习得规律来看,这是不科学的。

中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低下早在20世纪初期就有不少人发现了,并且成了一个全球性的共性问题。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也提出过相同的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很大程度是我们的语文课堂运用的教学方法不对。比如,我们把学习自然科学的方法完全植入语文课堂里:重理解,轻记诵;重解说,轻自读。我们今天面对的批评,其实从上个世纪初就一直没有间断过,因为我们一直没有及时修正语文的教学之道。

在我看来,语文教学所面临的所有困窘都是被一个瓶颈所限,那就是读得太少,积累太

自清、蒋伯潜、叶圣陶等等都批评过这种极其低效的教学方法,可惜,我们没有多少人记得他们的忠告。

现在的孩子六岁入学,今后的六年都属于从摹仿口头语言转向摹仿书面语言的黄金期,属于储备语言的最佳年龄。小学生最大的优势不是理解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而是记忆力。

就算在入学前没有得到过记忆开发的孩子,通过六年的训练,也可以有一个巨大的飞跃。 节语文课,加起来也就四五个小时而已。老师如果要把每篇课文按照自己的解读深入讲解,常常是不够时间的。因此,一学期中,学生连课本中的五六十篇课文都没有读熟,却做了几百道练习题。大量练习题放在课后去做,课后成了学生课堂行为的后补或延续。学生没有自主阅读的时间,课外阅读几乎是一句空话。新课标规定的最低阅读量,大多数学生没有达到。我身边就有不少老师一个学期没有给学生留下一次课外阅读的作业,有些孩子六年毕业了,一本稍微有价值的课外书都没有读过,有些连《格林通话》《安徒生童话》这样的书都没有读

完过。如果不是我亲自调查证实的事实,我怎么也不相信这种事发生在大城市的学生身上 崇崔姆·吉利斯的《朗读手册》,这是一本写给所有生活在太平盛世中的父母和老师读的书。

谁就是残害少年的罪人!这是我一贯的观点。

一直困惑着我。在整个小语教学中,读写的目标好像只凭字数篇幅来确定其难易程度。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陷入了阅读与写作的训练中,产生了严重的畏惧心理。从人的语言习得规律

而言,除了个别天才,

没有几个人在十岁以下能做到仅凭读过几篇课文就能写出好文章来的;

法是:“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为什么我们没有走上语文教学的康庄大道?我们对语言习得的“先后”“终始”“本末”都没弄明白。一说读就要写,一说写就要成为能刊发的作品。这是强人所难。

正因为这样,我为学生开设了“素读”经典的课堂。我要让我的学生在今后的一生里都能切实地体会到,因为我是他们的语文启蒙老师而不会有遗憾。

小学生是否适宜读经典

李:经典的魅力是不容质疑的。只是,小学生到底是不是适宜读经典好像一直有争议。汪老师,你作为一位青年名师,对陈老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汪:我是绝对赞成在小学开设经典诵读课,就要像陈琴这样做。我去听过陈琴的语文课,记得当时见到她教的学生能把《大学》《中庸》《论语》《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大量的唐诗宋词倒背如流的情景,我久久不能平静。

我在想我小时候怎么就没有读这些文字呢?我的孩子怎么就没有遇到一个这样的老师呢?我一直在想,语文课不该侧重看一个教师是怎 陈:小学生到底是不是适宜读经典,中国两千多年的私塾教学史已经给予了肯定的答案。

篇二:走进素读经典领悟大道至简

走进素读经典领悟大道至简

——读陈老师的《经典即人生------文字是修正灵魂的良药》有感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一名在区县乡镇小学工作近10年的教师,一名自认为在教学上有自己经验且颇有收获的老师,有幸拜读了陈琴老师的《经典即人生------文字是修正灵魂的良药》,顿感心灵受到了极大地震撼。在这个追求效率、追求快节奏的社会,在这个追求个性教学、追求教学成绩的时代,面对小学这个启蒙童心、开启心智的特殊时期,陈老师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钻研教学,曾用4年的时间来感化家长唤醒孩子的阅读觉悟,不为一时的花开绚烂,只为在孩子们的生命里播撒下经典的种子、深埋、潜藏,力求根深叶茂,厚积薄发,成为未来的栋梁之材,我想这是真正“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

一、认识“素读”。教学十年了,对“素读”的概念认识很模糊,只是听说过,从来没有认真研究和实践过。直到拜读陈老师的著作,才有了些许的浅显感悟。那么什么是“素读”呢,按照陈老师通俗的说法,“素读”就是要不求甚解、照着字面朗读经典,不以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为主,主张熟读涵咏,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其熟读、记诵大量的经典作品内容,在吟诵的过程中自己把握文本的含义,将所读的内容作永久的、终生的记忆积累。当前,正是由于经典“素读”的缺位,导致了文化素养的滑坡,许多学生囿于浅阅读、快餐阅读的藩篱里,虽然读了不少

娱乐刊物,可仍是胸无点墨、学浅识短,难以致远。而陈老师为了把具有种子能量的经典作品刻在孩子们的记忆深处,她率先独创了“素读”经典课堂,并为每一个孩子在小学6年的母语学习进行了整体规划:背诵10万字,读破百部书,写下千万句。与此同时,她的语文课几乎颠覆了自己沿用多年的模式,不再以课本为唯一读本,大量的古今名著被搬进课堂;不再以机械的抄写为训练手段,取而代之的是“速读”、“素读”的双规并行——读大量的课外书,背诵大量的经典作品,读整本的书,背整本的书。应该说,童年是一张白纸,素读是在这张白纸上为人生描上最经典的基础元素,无需过多的讲解,只需快乐的素读,在素读的韵律、节奏中成长,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素读经典是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一种学习方式,因为《世说新语》、《论语》、《庄子》等经典文本中已蕴含人性、人格、生命的力量。沐浴素读经典文本,从诵读经文到诗词文赋,从理性到感性,从内容到形式,把人性的品格和文化文明内核特质注入到个体人的生命中去,这是一种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影响,这也为孩子们的全面成长学习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二、感知“素读”。“素读”积累与朗读和阅读不一样,更以背诵为目的。在书中,陈老师对经典素读的一系列的问题,以问答的形式罗列出来,给我们小学语文老师对经典素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陈琴老师成功的经典素读经验当中,我认为离不开以下几点:一是把握有效的素读时间。在陈老师看来,一本教材实

际上是不必教一个学期的,大约两个月就足够了,因此经典素读的课程就有了时间保障。每学期至少有一个多月的正课可以用来开展素读课程,加上每天的晨读20分钟,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去读,一进到教室就是读书,养成一种读书的习惯。这样,按每天素读100字的量,按最低的估算,六年都可以熟练地背诵十几万字。一个小学生,如果有十几万字的经典文字储存在记忆深处,还担心将来学不好语文吗?二是力求“素读”做到“素”而不闷。陈琴的学生为什么这么喜欢她的课,那肯定是她的课堂中有吸引孩子的东西,从而让学生发出:老师,请再学一课的请求。活泼、灵动的课堂,学生怎么会不集中注意力呢?形式多样的素读方式让学生无法分散他们的注意力,素读是平实而不枯燥,让学生乐于接受。三是“素读”与阅读相结合,相得益彰。喜欢素读的孩子,他的阅读量也是蛮大的。陈老师认为,孩子要认识大量的字,也是从素读大量的文字中获取。识字量增强了,自然他在阅读方面就游刃有余,不会存在因为不认识字读不下去的情况。所以,“素读”与阅读结合起来,孩子的识字会更胜一筹。

三、领悟“素读”。阅读的厚度决定人生的高度,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人生长度,但却可以改变其宽度和深度。从陈老师的教学经历看,经典诵读是个“慢活儿”,无法一蹴而就。比如说,对于一年级孩子而言,要想逐字逐句去深层理解《弟子规》,我们既没有这样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这样的理解时间,我们还有许多的学习重点是需要花费孩子们的精力和时间的,因此,《弟子

规》,我们先囫囵吞枣地“素读”、“素背”,在遇到有困难的地方,给予一点儿简单的解释,用现实案例事实来告诉孩子这就包含了《弟子规》中某一句的含义,这就潜移默化的增强了孩子对素读内容的认识。由此看来,素读经典必须按照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原则长久规划:一、二年级的诵读内容主要以韵文为主,比如《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和《唐诗三百首》以及一些童谣、儿歌等;三、四年级主要诵读《声律启蒙》《大学》《中庸》《论语》和古典诗词、经典格言、成语等;五、六年级主要诵读《老子》《孟子》,同时阅读凝聚中华文化精髓的典范书籍,比如《史记》精选、明清时期的白话文小说等。只有我们把每一个孩子都当成鲜活的生命个体,和陈老师一样抱着理解、宽容、尊重和博爱走进他们的心灵,引领孩子快乐地饱读诗书,才会和陈老师一样享受到教育之美。

素读经典,贵在坚持,难以速成。通过拜读陈老师的著作,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在工作中结合实际,调整工作思路,从此刻起步,重读经典以“渡己”,开始播种为“度人”,播下人生的光明正大,播下人生的气象万千,让这智慧的种子浸润在灵魂的深处,在另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厚积薄发……

篇三:特级教师的必修之路

大师、名师是这样锻造出来的——再复90后老师 周波老师

壹:‘研读’才是真正助我远行的不二法门啊!(摘自陈琴《经典即人生》) 一位挚友是目前名震业内的名师。慕名求学者纷纭,有的更是舍薪停职一年跟在名师的身边。他们觉得一年里形影不离地跟着,无论如何都会学到名师的一招半式吧。

令人费解的是,他的课堂虽然敞开,可很少讲解授课的秘笈,倒是对每一个来求教的人开出长长的书单令其自读。规定大家一年里或精读或浏览的书达一百多本。涉及面很广,有文史哲中的名家名著,也有科普甚至童话。他会定期跟大家聊这些书。每一本,他都要求读过的老师有自己的所见所思。

个别老师不解此中况味,对名师说,这些书我们以后可以看,您还是讲讲备课技巧吧。 ?不,这些书如果你之前没看,那么,必须此刻就看;之前看得不透,你必须此刻静下心来读透。不要等以后!你的目光投向何处,取决于你阅读的程度。?名师别有深意地说,?有几本垫底的书,可以令有你目视前方的高度。?据说,这样的话,但凡来拜师的,他都这样嘱咐过。

曾笑他,这不是在收徒弟,是在收研读生。他推心臵腹:?我就是绕了好多弯方明白‘研读’才是真正助我远行的不二法门啊!一个没有苦读历程的教师,我教他一鳞半爪,充其量只能助长他的一点匠气。鱼渔同授,我主张重‘渔’轻‘鱼’。怀揣‘渔’术,方敢背负青天,瀚海极目,上窥万古前,下视千年后。一个能目视前方的老师脚下才有路。?

不知道有多少老师最终能经名师的点化后真正脱胎换骨,但是,确实很敬服他的授徒理念:培养青年教师?目视前方?的目力。

真正的名师传授的绝非仅仅是匠术。佛家有衣钵传人之说,任何一个接过先祖衣钵的弟子都不会觉得那仅仅是要饭的家什而已。他必知接过的是沉甸甸的历代宗师之精神,是助他弘扬传宗接代之功的法力。因此,能完成这份接力的人必是目视前方的大德高僧。

目视前方,对于一个教师而言就更是别样情怀。你的视野开阔了,你的课堂自会由?万古长风?而化为?一朝风月?,自会从那些长生久视的文字中抵达?一叶知秋?的禅境。当你站在那层层文字垒成的巨人之肩上目视远方,你的目光穿透低云,心境也自会炯亮如炬,一堂课的明明暗暗还会障眼吗?

重要的是,目视前方,你会确知自己的使命感,你生命的格局将会由此而变大,你知道生命将止于何方。《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现实与理想之间鬼使神差地铺设了许多陷阱,在你行驶的这条路上,曾经有许多人折戟而返。因此,通往理想的路上,需要我们一颗宁静的心,虑后穷通,知道所有的陷阱都是路径,不必怯场。

因此,所有行路者,都该目视前方,直至太极之上。

贰:特级教师们?生命历程中的几个关键词:读书、写作……?(摘自侯晨雨《著名青年语文特级教师成长关键词点击》)

怎样才能做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刚走上岗位的学生们带着苦恼和困惑来问我,我是青年教师,也需要成长,一直都在关注着那些优秀的教师。国庆期间,通读了历年《中学语文教学》等刊物介绍的全国知名青年特级教师的成长经历,发现了潜藏在他们生命历程中的几个关键词,拿来和同人们共享。

关键词之一:读书

现在,语文教师大部分不读书,这是不争的事实。我说的?书?,当然不是指课本、教参和习题集,那充其量只能算某些教师贩卖的小商品;也不是为文凭,那是考完就忘的速朽玩意儿,难长营养。这样一说,有老师会立马跳出来愤愤不平,找出N种理由来为自己不读书开脱,工作紧张没时间,上有老下有小,诸如此类。但不管怎样,这里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些特级教师也是人,面临过并仍面临着和我们一样的现实问题,很多人的成长环境甚至比我们还差,但却没有一个不博览群书的,没有一个不以嗜读为乐的,他们和我们最大的区别在于习惯和意识。因此,首要想提倡的是一种习惯,一种意识。

在这方面,年轻的山东高级教师、全国赛课多次获特等奖、一等奖的史建筑的感受很能说明问题:?我近乎苛刻地规定着自己每天的阅读量和写作量,起初极不适应,自己经常和自己打架,后来竟磨合得非常默契,到了欲罢不能的地步。单是2005上半年就读完了季羡林、冯友兰、李泽厚、周国平、沈致远、朱永新、肖川、海德格尔等人的十几本书。?人都是有惰性的,关键就看你怎么克服它,史老师无疑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优秀教师都有着非常的读书情结。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文史哲样样爱看,唯独不爱看教学参考书?;以勤奋著称的清华附中特级教师、首都师大兼职硕士生导师赵谦翔说他?所能做的只是笨鸟先飞,一个劲地飞,硬背《古文观止》,死扣《说文解字》,穷翻《辞源》《辞海》,朝朝暮暮沉浸在古今诗文的鉴赏里?;张家港高级中学校长高万祥的书房:?陈列着人类古今中外文明的思想精华。万祥踌躇满志地在自己的书橱前走过,宛如一个拥有百万精兵的将军,而他的每一个‘士兵’,几乎都是人类的思想大师。?

综观名师们的读书生活,愚以为,读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知识的积累与更新,更重要的,它能使你思想常新,激情常在,不至于被世俗琐事所湮没,而能永葆一种新生的热望,战斗的姿态,这种精神建设的动力是任何金钱权力都无法给予的。正如我的导师、著名特级教师邓彤先生所说:?读书是语文教育的温床……语文教师的精神发育史决定了他的教学境界?,邓先生多次提醒我,业余时间提升自我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读书。至于读哪些书,专家学者们大同小异的建议已经够多了,这里不再赘言,仅仅想提倡一种习惯,一种意识,往大一点儿说,一种生命状态。因此,强烈建议:有志于语文教育事业的老师们,一起来读书吧。

关键词之二:写作

?语文教师应当热爱写作?,这是南京市首批教授级特级教师、南京师大附中王栋生(笔名吴非)老师的话,也是千千万万名师们的心声。王老师一直爱写作,到中学工作后写过近百万字的教学杂记和工作随笔。他从1988年开始给报社写专栏杂文,十几年间发表了杂文随笔近两千篇,出过4本书,其中《中国人的人生观》与《中国人的用人术》出了台湾版,又被译成韩文,在汉城出版。他说,这些都是当初没想到的。他还说:?我从来不认为

自己是杂文家,我是语文教师,写作仅仅是我的习惯而已。我喜欢写作,是因为我觉得每次写作都是一次发现,一次创造。同样,在我的作文教学中,我也把这种发现与创造的乐趣告诉学生。如果一位教师自己不爱写作,他的学生会爱写作吗?写作没有占用我多少时间,却给我的教学带来许多新的思路。因为毕竟写作需要发现,需要思想,需要锤炼语言,而这些正构成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我的许多同事都公开发表过文学作品,在这一点上,他们都有同感。语文教师不会写,会不会被当作假冒伪劣??

作为一个普通青年教师,我和王老师有同感,常有熟人、朋友甚至长辈,为文凭和职称来找我代他们写论文,每当此时,我就涌起一种无名的悲哀。我常想,教美术的会画画,教音乐的会唱歌,而今大多数语文老师竟写不成像样的文章,岂不怪哉?教师平时不动笔,作文课却能大谈所谓?构思、技巧?,又怎能避?谈兵?之嫌?春江水暖鸭先知,一般地说,鸡是不可能从水中得到春消息的。?读?是?写?的源泉,?写?是?读?的升华,读写结合,成长的步履才会稳健。写作,应该成为语文老师的另一种生命形态。所以我要呼吁:语文老师,请拿起你的笔,下水!

关键词之三:向学生学习

我们很多同行都习惯于摆老师架子,做高高在上态,以为唯此才有老师的尊严,才能得尊重。事实并非如此,那些优秀教师的共同点之一就是亲近学生,向学生学习。江苏省首批名师、特级教师蔡明说:?我时刻关注着学生的需求与向往。学生提出提高阅读质量很困难,我就和学生一起研究阅读的特点、性质,总结规律、方法,写阅读方面的论文;学生提出作文水平难以提高,特别是相互之间的落差较大,我就与学生一起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表现生活,围绕作文进行课题研究,撰写文章。我的教学水平提高了,学生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他常把自己萌生的教学思想的火花公布给学生,发动他们进行讨论,请他们给选定最佳方案,从学生身上受益很多。他的语文课实现了?生与生之间,师与生之间,敞开了心房,进行真情大碰撞。?教学相长,蔡老师的实践即是很好的证明。

经常深入学生的老师还会有这种感受:从学生身上得到的,绝不仅仅是在教学上。北大附中校长、特级教师程翔总结说:?多年的教学工作使我认识到好老师也是学生托起来的,没有学生的敦促,就没有教师的成长。……学生给我的启发影响不限于学习,在做人上,学生的优秀品质也值得教师学习。? 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学会用?学生式?的思维来看学生,即换位思考,?民主教育?的代表人李镇西老师会用?学生的眼光?去观察,用?学生的耳朵?去倾听,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情感?去热爱,用?学生的兴趣?去探寻……因此他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毛泽东同志关于群众工作的基本思想,是一条普遍的真理,对教育也同样适用。我们的?群众?就是学生,群众是有智慧的,有时候很多困扰你的问题,只要你深入学生,像陶行知先生那样俯下身来,征求学生的意见建议,他们往往会给出你意想不到的答案。善于向学生学习,会加速老师的成长,所以,我们一定要树立教育教学的?群众观?。

关键词之四:反思

现在教育界都在提倡做学者型教师,做反思型教师。什么是反思?李镇西老师诠释得非常好:?同样两个大学毕业生分到学校工作,同样兢兢业业地上班;三年后,其中一个无甚进步,最多就是所教学生考上了高一级学校,而另一位教师却硕果累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在于,前者每一天的兢兢业业都是盲目而麻木地工作,他表面上工作了三年,其实只工作了一天,因为他每天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而后者则的的确确工作了三年,他每一天都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在工作。这就是我说的反思型教师。所谓反思,在我这里的语境里,不仅仅是‘想’,而是一种教育的状态,就是不断调整、改进、提升自己教育品质的行为。……具体的说,即‘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 李老师自身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从他刚参加工作带的?未来班?的教育浪漫主义尝试,到后来实施班级管理民主化的教育现实主义探索,再到后来提出?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观踏上教育理想主义航程,二十多年的漫长征程,他扎扎实实地实践着?四个不停?,成就斐然。

关键词之五:勤奋执著

成长是向着同一个方向连续攀登、不断超越的过程,教育又是一种长期行为,教师的成长必经?艰难困苦?,方能?玉汝于成?,因此,要想成为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勤奋和执著,一个也不能少。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著名特级教师陈军在回忆经历的《灯光赋》中写道:?寒亭的灯光我是一辈子也忘记不了的。……我曾在灯光下背默民国期间出版的《辞海》上的词条,……我曾在灯光下写出一篇篇关于经典课文的评论……大约写了两米来高的稿纸吧,堆在那里,荒芜着又丰收着。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为自己当时的浸润化的写作而感到庆幸……夏天,屋子里没有空调,也没有电扇,我赤膊上阵,桌下一桶凉水,两脚插入其中,脖上披着湿毛巾,一座椅,两架蚊烟,门窗紧闭,一切都在静寂之中……经过灯光的洗礼,我在课堂上总是清清爽爽的。?这种勤奋执著精神是每个成功者共有的。

?立体教学?的创始人、特级教师孙春成亦如此:?暑假,天气炎热,我则脖挂湿毛巾,身着短裤衩,反锁房门,挥汗笔耕;寒假大年初一……下午就返校工作了?;特级教师孙汉洲卧病期间吊针一挂就是半天,?却利用挂水时间阅读教学资料。治病用了激素,夜里难以入眠,我就化弊为利,挑灯夜战,又一次研读了中学语文12册教材,做了3000多张读书卡片。等到不再需要打针吃药时,专著《中学实用修辞》已成初稿?;特级教师李震进修期间为了争得读书的时间,让管理员下班后把他锁在图书馆中……

他们中很多人文凭起点并不高,程翔、韩军、陈军老师是师专毕业,李卫东、蔡明等老师是中师出身,而高万祥、徐敏南等老师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后来才做代课教师;很多人并非最初就有幸进入名校执教,蔡明老师毕业进的是苏北一所高考年年?剃光头?的乡中;还有的教育探索起步并不早,赵谦翔老师45岁才开始教改探索。是不懈的追求成就了他们的今天,在他们的人生舞台上,镌刻得最清晰的脚印就是勤奋,执著。所以,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关键词之六:学会做人

这一点年轻教师要尤其重视。有个性、有才能的年轻人很容易恃才傲物,容不得异见,听不进批评。自塞了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的渠道,就等于延长了成长的道路,做人不成功,

事业也难有大成,程翔老师的体会值得重视:?青年人应该有主见,这是完全应该的。如何处理好坚持主见和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之间的关系呢?其实二者并不矛盾,但我一开始不懂这个道理,自己辛辛苦苦准备的课,被别人七嘴八舌的批评一番,心里接受不了,总想争辩几句。一位老教师对我说:‘小程啊,别人提意见是对你好,你不接受可以,但总要虚心听。你和他争辩,他以后就不会再给你提了。没有人给你提意见,你还能进步吗? ’这番话令我深思良久。

自我改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能够在痛苦中磨练自己收获是多方面的。从那时开始,我严格要求自己,不仅要在业务上进步,同时还要在为人处世上成熟起来。一个人真正的成功,不能单单是专业技术上的成功,还必须在做人上成功,一个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全面发展。明白了这个道理,我就‘爽然自失’了。无论是谁的意见,也无论是什么意见,我都听得进去。

我觉得,我能在语文教学上取得一点成绩,与前辈的教导和同辈人的帮助分不开。我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无知,越来越感觉到学习的迫切,越来越感觉到前人总结的是真理。我还体会到,人的‘自我免疫’能力是有差别的,当认识到自己这种能力欠缺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借助外部条件来提高自己,以增强自觉意识。如果说我在思想认识上有进步的话,那就是外部因素对我的良好影响提高了我的自觉意识。我发现,每一个人都可以做我的老师,我从每个人身上学习值得我学习的东西。?

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谦虚,要勤学好问,千万不要忘了我们自身,不要成了?于其身也,则耻师也?者之流,有必要再把先贤的两句名言温习一遍:?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转益多师是汝师?。

蛹的成长,需要在黑暗的壳子里积蓄力量,默默坚忍,痛苦裂变,最后才能突破自我,羽化成蝶,翩然而飞。人亦然。教师成长是长跑,须有?韧?的精神。我想用著名特级教师肖家芸的文题作结来与同仁们共勉:?默默生长,不言放弃。?

叁:李希贵《优秀教师不是培训出来的》(摘自《李希贵学校管理沉思录之十二》) 我曾经和我的同事们就优秀校长的成长之路做过一个较大规模的调查,在国内选择了一批公认的优秀教师作为调查对象,请他们既自己的成长、成才给出一些理由;同时我们也请了一些在名师身边工作的领导或基层管理者,去寻找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的原因。

汇总的结果很叫我们意外,几乎没有人将培训放在自己成长最重要的理由里,尽管从主观上,这可能是一项他们职业生涯中的浩大工程,培训者和被培训者都为此付出了很多艰辛。但在优秀教师的账单上,这样的高投入却只有令人遗憾的低产出。其原因也十分了然,和我们在教学中没有因材施教是同样朴素的道理。

绝大部分优秀教师将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和关键书籍列为自己成长的三要素,其中可以看出使我们获得诸多启发的东西。

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该很清楚自己的使命,那就是要想造就更多的优秀教师就必须把功夫用在当用的地方。

(1)为教师创造一些关键事件,而不是仅仅让他们随机发生;


陈琴经典即人生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3812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