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时间:2017-01-03 07:08:13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小报

唐贞观十七年

(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

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

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

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

——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现在也有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的,意思一样。

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用别人作自己

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

“以人为镜”。乃指以人为借鉴。即将其成败得失,引以为鉴,以免重蹈覆辙。

时光如流水般逝去,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点燃了她的第57枝生日蜡烛。这57年的风雨中走过的路,淌过的河,已不计其数。这57年里,我们有辉煌,也有失落,虽说成长之路是曲折和漫长的,但我们有决心,也有信心。我们一定能够长大。

“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华夏5000年的文明史,创造出多少灿烂的文化。使我们跻身于世界民族的前列。可是,在1450年之后的540至今,中国,CHINA,没有,再也没有出现在这部历史的画卷上!1450年、1840年,相隔390年后,

中国的国门终于被外国人用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制造的大炮轰开了!它带来的是100多年的血和泪。终于在1949年,我们伟大的祖国旧貌换新颜。结束了一切。我们有了新的开始。

由于“前车之鉴”,使我们的政党有了一个新的不成文的规定:“一切不要用静的眼光看待事物。”中国的科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可谓“处处开花,万鸟齐鸣。”化学方面:化学家侯得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把我国的制碱业抬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科技航天方面:航天业在

60年代初建,到了90年代就有了自己的航天系列,农业方面:水稻专家袁隆平发现了用杂交的方

法提高水稻的产量,使我国的农业产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还有许多,许多……这一切的一切证

明我国的综合国力在增强。可是历史的伤痕是难以抹灭的。其中遗留下来的其中包括我们的宝岛—台湾。它时时牵挂着亿万中华儿女的心。曾有一首《我的中国心》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愿

望。大家渴望台湾尽快回归祖国,共庆祖国的57岁华诞。 当五星红旗在政府大厦上冉冉升起的时

候,我们肩并着肩,用我们的双手弹奏为我们伟大祖国谱写的新乐章。

我们目前虽然相距遥远,但我们的思想感情依然融合在一起,我们的心在一起。

我们同是龙的传人,情系一颗心。

篇二: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社旗县教师进修学校张晓全

唐太宗李世民说丞相魏征“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意思是说用铜左镜子(古代都用铜镜)可以照出人的衣服和帽子,可以看到人的外部形象;用人的事情做借鉴可以知道凡事应该怎么做,得到什么,失去什么;借鉴历史可以知道一个国家的兴。

近来评选大学生校花有用尺子量的:由中国模特网举办的湖北高校十大校花评选大赛在武汉启动。组委会表示,从半决赛开始,对选手外形进行测量。拟定的50条评选标准中包括:选手身高是头部的7.1倍;嘴巴与眼睛间距离是整个脸长的36%;两乳间距大于20厘米,且要求丰满匀称而不下垂等。选美标准一经公布即引发网友吐槽:这样选校花,“没有最俗只有更俗”、“很黄很暴力”、“简直就是耍流氓”!校花用尺量,到底量出了什么?

古代评选标准美女,除了美之外,主要还看她的作为,因此被认为历史上最美的夏姬没有入围四大美女。

书上给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排位次序是:西施、王昭君、貉蝉、杨玉环。这既符合她们所生活的年代先后,还把“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八个字与每个人对上了。

但若论她们四位谁最漂亮,分打得最高,一般还是公推西施。据说西施漂亮到在河边浣纱,就是洗什么时,河里的鱼被她的美貌所吸引,都忘了游动,以至沉到水底(准是一群色鱼)。当然其他三位也不得了:王昭君北上和亲,汉元帝一见真人这么漂亮,可气坏了,回去就把画师毛延寿杀了,只因他提供的“玉照”(画像)既失真又添堵;貉蝉就更不用说了,让吕布与董卓反目,一副娇容挽救了汉朝;杨贵妃令三千粉黛无颜色,没事就洗澡,把个唐玄宗弄得神魂颠倒,人都死在马嵬坡了,日后又演绎了多少绝唱。说来各有千秋,然西施的名气终归还是比其他三人大,以至连鲁迅小说里都用“豆腐西施”,来形容平民对美的标准之界定。

其实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女人,叫夏姬,按理说她才应该是第一美女。夏姬是春秋时期郑国郑穆公的女儿,名叫素娥。这素娥长到十五岁时,就已经美得无与伦比了。在此之前但凡有名有姓的美女如骊姬、息姒、妲己、文姜,已全被她“拿下”。什么玉骨冰肌、花容月貌,轻移莲步,恍如飞燕之舞;兰室静坐,疑是仙女之居。凡是能用得上的最好的词,都给她用上也不算多。假如那时有选世界小姐的活动,看来桂冠是非她莫属。

如此这般的美女,可为何登不上中国古代美人排行榜呢?莫非自有了四大发明,往下就只能有“四大美女”、“四大须生”、“四大名旦”,就不许有“五大、六大”,现今不是

都搞十大杰出人物了吗?说来都不是。原因就在于夏姬的本人“档案”中(素娥后嫁夏御叔,人称夏姬)有不良的品行记录。不过,记录中有关贪污盗窃骗婚行贿利用色相腐蚀官员承揽工程这类问题皆无,她的问题主要是生活作风不好:她先后嫁人数次(七次),还累死男人若干(九人),为争她,还弄出了区域战争。既然有这等历史问题,那你夏姬长得再好也不行了,你年近四十容颜还像十六七一样也不能算美女。评美女你就失去资格。

本来是评论古代长得漂亮的美女,但实际上还得讲政治。西施为救越国献身吴王,把敌国给毁了;王昭君为了民族和睦,把自己给毁了;貂蝉为报答王允,把董卓、吕布爷俩都毁了;杨玉环为了唐玄宗能逃命,把老杨家满门都毁了。这些都是能摆到大面上的。于是她们在评美时就不断得高分,尤其是西施,上升的若干档次比旁人高得多,进而荣登榜首。王昭君就有点冤,其实她在这四人当中命最苦。进宫三年皇上没召见,等见面了也该出塞了。也怪她自己,自恃漂亮,又讲原则,不肯向毛画师行贿,结果毛在她的像上点了丧夫落泪痔(不知在何部位),让皇上一看就撇到一边。哎呀,可叹这一江南美女子哟,秋风阵阵,看着天上南翔的大雁,自己却朝北走。她就在马上当当弹琴,弹得大雁都哗哗掉下来了,跟她一块儿倒霉。往下更可怜,她先嫁单于,单于死了又嫁单于的儿子,还生了儿女。结果,尽管她所承

担的担子很重,命比苏武还苦,可由于嫁得有点乱(尽管从胡人习俗,可理解),在评美的得分上还是打了折扣。

貂蝉呢,漂亮是漂亮,但她身世可疑。貂蝉是《三国演义》中唯一一个不知姓什么原籍在哪日后又落到哪的人。电视剧还挺能琢磨,最后让她坐一小车上顺着青草地走远了。尽管她舍己救了汉朝,但一想曾委身猪一般的董卓,还是令人难忍。加上吕布也不是好鸟,朝三暮四没个准主意。于是给她块铜牌,评委也算开恩了。

最不能让人容忍的,则是杨玉环。她很肥胖不说,还让比她大十多岁的安禄山当干儿子。安禄山过生日,这干娘还给他“洗三”,用婴儿筐装着,恶心透了。“安史之乱”,有很大程度上就是她杨家一门惹的祸,否则也不能出了马嵬坡军变,硬逼皇上杀了杨国忠和他的贵妃。“安史之乱”死了多少人!连大书法家颜真卿都死于此乱。如此,比起夏姬的问题,不知要严重多少。故让杨玉环并列季军,夏姬肯定是不服气。但不服气也得服气,这就是选美。美不美,靠评委。评委内部的事,外人谁说得清。

但是现在呢?用尺子量出的美女,到底量出了什么? 量出了变异的审美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感,是有共同性的,但个体审美元素是多元化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观,不同时期的美女形象也风格迥异。英国谚语云: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美女千篇一律,只能

是雕塑群吧?著名作家王小波曾经写道:一切指标都是浪漫主义的死敌。是的,且看被奉为描绘美女的最美之作《登徒子好色赋》,是这样写的:“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乐府民歌《陌上桑》在描写采桑女罗敷的美貌时,写道:“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西部歌王”王洛宾在创作《在那遥远的地方》时,是这样描写那位美貌牧羊姑娘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她的身旁,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乃至使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愿变一只小羊,躺在她的身旁,每天让她用皮鞭轻轻地打在我的身上。”这样呼之欲出、荡气回肠、余味袅袅的美,哪一个有具体的尺寸标准呢?这样的美,让人如沐春风,遐想联翩,回味无穷。现今,组委会已将“校花”的三围标准精确到了小数点后三位,嘴巴与眼睛、身高和头部的比例要求黄金分割,与其说是毁灭了美的想象,不如说是对选手的变相羞辱和美丽歧视,这样的“美丽指数”只能沦为笑料矣。

量出了浮躁的教育观。选校花,可以活跃学习氛围、丰富高校文化、增进校园文明,原本无可厚非。校花,原本是一个多么纯洁无暇的词语啊。曾几何时,那长发飘逸、一袭长裙、回头一笑、娇媚顿生??漫步在校园林荫道上的女孩,多少次翩跹在大家的美好回忆里?自然美与内在美的有机

篇三:以史为鉴

以史为鉴,论中日关系

梁思婷 陈霜 李清 陈日秀 谢文娜 黄林凤

摘要: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中日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关键时期,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两国人民,特别是两国政治家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因此,我们必须要用“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客观积极的态度来对待中日关系,努力构建促进中日人民友好相处的坚固之桥。

关键词: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 和平与发展 平等互利 睦邻友好

一.中日关系发展历史回顾

中国与日本的交往由来已久。同为东亚两个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在历史的舞台上,谁也无法忽略谁的存在。中日关系又是国际关系中复杂的一环,充满了许多变数。这些变数无疑给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带来了不稳定因素。中日关系的走向,不仅是中日双方所关心,也为世界各国政要所注目。

中国和日本的接触可追溯到隋唐时期。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影响力巨大,自然也波及东边岛国日本。如同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艳羡中国的文明制度一样,日本对中国社会的一切都有很大的兴趣,并发挥了日本民族拿来主义的优良传统。据史料记载,在各国学习唐风的热潮中,日本尤为积极。短短几年间,日本派往中国的留学生就有数百人,这些人在唐朝的国家教育机构学成回国后,成为了日本政治社会改革的主流人物。当时中国和日本的交往频繁,时有互派学者留学生到对方国土上求学传教。著名的鉴真就有六次东渡日本的经历,而在唐帝国朝廷上担任官职的日本留学生也为数不少。日本当时的社会制度,甚至是生活习俗都极力模仿隋唐,经过大化改新,日本借助中国的影响完成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变。在这一时期,中日关系发展态势良好,且中国在双方交往的过程中处于主要地位,是影响国,日本处于附属地位,是被影响国。在官方和民间的交往中,和平和共同发展是主线,反映了当时中国包纳百川的大国风度和日本虚心向学的民族传统。这种环境的形成主要是高层领导人的政治主张和初次接触的稳定过渡期。日本是属于中国的文化圈子里的。

进入元明时期,中日关系变得复杂起来,蒙元的两次远征使日本改变了对中国的传统看法。到明朝,两国关系更加恶化。日本倭寇入侵我国沿海地区,扰乱人民的生活。两国经历几次大大小小的战争:平壤战争、闲山岛海战、蔚山之战、 露梁海战。这在给中国政治环境带来不稳定因素的同时,恶化了中日的外交关系,埋下了今后两国政治经济敌对的种子。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国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和大国外交保守政策,另一方面是日本国内政治动荡,造成军国主义泛起的必然结果。

在清一代,日本起初对满清政权抱有不信任的态度。在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日本的上流社会视满清统治者为蛮夷,在清初对台湾政权的支持和对满清政权的敌对可以知之。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中国和日本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交流,由于日本和中国同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双方交往并不频繁。鸦片战争以后,日本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带来的严重后果,举国震惊,从而走上了明治维新的道路,而清政府继续顽固不化,导致了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惨败。此次战争是中日关系开始恶化的标志,造成了中日关系半个世纪的紧张。

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中国和日本的社会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中国已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中国的所谓政治家面对强权主义,不敢反抗,反是服从和退让。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给日本奴役中国创造了机会,中国的外交逐渐丧失了主导权,东北事件的爆

发,标志着中日关系的严重恶化,卢沟桥事变则标志中日关系的彻底恶化。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在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后,终于取得了民族的伟大胜利。中日关系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受到了国际关系和两国政治方针的影响。日本是岛国,资源缺乏,满足不了工业化的需要,所以必然会加紧对外扩张,而中国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状况无疑是日本侵凌的首选。中国当时政治分裂,国内战争频繁,无暇外顾,对日本的行为采取退让的态度,一进一退,最终引发了火药桶。

“两千年友好”使中日长期和平,并共同发展;“五十年对立”使中日关系破裂,社会停滞不前。“两千年友好”的关键在中国。在“两千年友好”历史中,中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中国并没有利用领先地位向日本扩张,更没有发动战争,而是信守睦邻友好的民族传统,结果于己于人都有利。“五十年对立”的关键在日本,在“五十年对立”历史前后,日本发展快于和强于中国,日本在发展领先后有恃无恐,野心膨胀,向外扩张,结果于己于人都有害。如何看待和对待自己的领先地位,如何看待和对待自己的大国地位,正确的做法是:领先而不称霸,强盛而不扩张;领先不忘睦邻,强盛更要友邦。

二.中日关系发展现状

中日两国是地处于东北亚的两个大国,地理位置上是一衣带水的邻国关系,两国关系发展得如何,不仅影响到中日两国自身的发展,也影响着东北亚局势的健康发展。

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日关系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提出与日本重建友好关系,通过民间外交积极促进两国关系正常化,在日本政府抱着反省和道歉的态度,表示对受害国民众感情予以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从此,中日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

近年来中日双方高层的频繁互访也带动了两国民间的友好发展。1978年8月12日,两国签署《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同年10月邓小平副总理访日,双方互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1998年11月,江泽民主席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正式访日,中日两国发表了《关于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2006年10月8日至9日,安倍晋三首相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中日双方发表联合新闻公报。2008年5月15日晚21时30分,由日本外务省、海上保安厅派出赴成都参加抗震救灾的国际紧急救援队,一行31人。这是5月12日汶川发生大地震后第一支抵达灾区的外国专业救援队,也是新中国自成立以来首次在特大自然灾难后接受外国专业人员救援。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中国政府向日本提供2万吨燃油紧急援助 中国政府提供2万吨燃油紧急援助。免费提供大量的援助物质,派出救援队。

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在贸易方面,日本已连续11年保持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居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回顾战后以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人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

但是,中日的友好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中日关系还有很大的不稳定成分,很多不安定因素。

首先, 历史认识问题仍然是影响当前中日关系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日本政治总体趋于保守化。日本政界正处于新旧交替时期,老一辈下台,新生代尚未成熟。右翼势力在历史认识问题上否认、歪曲历史真相,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尤其是首相小泉将自己的国内政治利益看得高于中日两国的国家关系,不惜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四次参拜靖国神社,是导致中日政治关系恶化的直接原因。历史教科书问题将也成为人中国人民关注的焦点之一。如何处理好历史教科书问题,不只是影响中日关系的发展,也会影响日本同亚太国家之间的关系。在中日友好的大好时期,日本右翼势力不顾中韩等国人民的感情,恶意篡改历史,歪曲事实的丑恶行径必将遭到中日两国人民的唾弃。

其次,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在近几年里也愈演愈烈,成为了阻碍中日友好发展的重要原因。众所周知,台湾问题一直是中国的内政,日方应秉承一个中国的原则,不应在台湾问题上玩火,挑战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忍耐力。如果日方一直一意孤行,所造成的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而日本却多次编造无理的理由想借此占据钓鱼岛,这样的做法只会激起中国人民的愤怒,恶化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

最后是东海油气开发问题。在二十一世纪,能源危机愈演愈烈,因而资源的勘测、开发、占有将成为国家之间针锋相对的主要问题。而在东海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日方不应单方面采取行到,造成事端。东海资源应是中日共有资源,在对东海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两国应本着互信合作的态度共同开发、共同利用的原则来解决东海资源问题。

以上几点问题是目前中日关系上的定时炸弹,如果处理得当,那么中日关系必将更近一步,如果处理不好,那么中日关系很可能迎来一个“冰河时期”,甚至很有可能爆发局部地区的武装冲突。

三.如何看待中日关系:秉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态度

以史为镜,可知兴衰。中日关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与历史有关,“以史为鉴”就成为处理中日关系的基础和前提。“以史为鉴”就是要以过去的历史为借鉴,历史是真实存在难以磨灭的,中日关系要健康发展,就必须铭记历史。“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尽管大和民族的日本军国主义曾经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而且现在的极右翼势力十分顽固拒不承认战争罪行也令我们非常愤慨。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日本。日本人能够从其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带来的灾害中迅速崛起成为亚洲四小龙,自然有其民族的可贵之处,他们一样有其艰难困苦和勤劳善良的一面,也有其忍辱负重改革自新的一面。随着其社会经济科技的进步,他们虽说自以为何等地优越或者何等地自负,但从来没有放弃向先进的科技、先进的文化学习。每一民族都不应自高自大,都应该取其他民族的长处以及优秀的素质为我所用。我们一样,日本也一样。日本的科学技术值得我们学习、日本的现代化管理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我们痛恨日本,是我们爱国的一种情感。我们却不可以因为这种爱国情感而迷失自身,就是不要让仇恨冲昏了我们的头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面对日本,我们不应将它看作我们永远的敌人,也不应该当作最亲密的依靠。中国人应学习日本的先进之处,友好中不忘历史的惨痛教训,最终实现“双赢”,才是对双方最有利的。这也就是“以史为鉴”的意义所在。

同时,在新的世界格局和经济全球化发展态势下,中日双方要敢于面向未来。中日作为亚洲乃至世界上的两个大国,应该对亚洲的未来和世界的未来作出贡献,必须以未来目标和未来要求引导过程行为、制约过程行为。未来的世界应当是和平发展的世界,未来的国际秩序应当是公正合理的新秩序。中国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应当为建立国际新秩序作出努力、作出贡献。用理性和和平方式解决国际关系和国家争端,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实践。不以现在代表将来,不以当前牺牲长远,不以情感代替理智,不以对抗牺牲合作,就是我们应当具备的正确态度。 30多年来,我们把发展长期稳定的中日友好合作关系作为我国政府奉行的基本对日政策。推动中日两国关系不断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间往来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发展,这不仅给两国人民带来了重要利益,也对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历史和现实昭示我们,友好相处,合作共赢,是符合两国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中日两国能否保持良好的关系,不仅直接影响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中日友好关系是长远的,不能因为一时的波动而否定两国长远的友好关系.中日也应是友好的、稳定的邻居关系。发展中日友好关系是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事业,任何一方的政府都不应忽视它,更不能破坏它,任何忽视、破坏中日友好的行为归根到底是违背了中日人民的长远利益。

登高才能望远,鉴往才能开来。回顾历史,中日两国都应该倍加珍惜、精心维护长期努力取得的成果;展望未来,都应该抱着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切实措施,努力开创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从中日关系的现状看中日关系的未来》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中日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研究》 徐亮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3810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