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班集体就是班群体

时间:2017-01-02 09:32:43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如何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班主任工作研讨心得

如何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对班主任来说,班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班级建设中,如何找出班级中的问题根源呢?比如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问题,就是安全隐患的一种。如能正确对待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班级中的安全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学校班级中,我们经常能够发现“三人一群”“五人一伙”的现象。他们放学一起走,作业一起做,生日一起过??这种不是校方规定,自发形成的联合体,就是所谓的“非正式群体”。这种小群体同班集体(正式群体)共同决定着学生相互间的社会心理气氛,以及班级目标的实现。因此,班主任必须正视非正式群体存在这一客观事实,并深入研究这一现象的客观规律性,使班级内各种非正式群体与班集体的发展协调一致。根据他们对集体的影响结果可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消极型。对班级有消极作用,但未越轨即未超出法律允许范围;二、正面型。和集体荣辱与共;三、中间型。介于上述两类之间;四、破坏型。破坏型与班级要求相悖,破坏性强,学生称他们为“不法分子”。

班级中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

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独立意识的不断增强和社会交往所导致的,是学生主动要求找回自己生存空间的有益尝试,同时也是学生发展自己特长、张扬自己个性的需要,是学生主体性增强的具体表现。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在班级中参加非正式群体的学生已达 80% 以上。在这些非正式群体中,有的是因为共同的兴趣(如学习、体育、娱乐、文学等)而结成一个小团体,有的是因为相同的地缘关系(如邻居、同乡)而形成一个小圈子,也有的是因为感情因素(如老同学或投缘)而聚在一起等等。学生加入非正式群体,大概有如下一些原因:

1. 满足友谊 。 人皆有友情的需要,寻求友谊,建立社会关系乃是人的通性,学生在生活和交往中,发现谁可以交往,谁不可以交往,最后就形成了非正式群体。

2. 追求认同。在非正式群体中,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特长,取得一定地位,得到承认,使学生产生归属感。

3. 取得保护。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学生有时想籍着群体的力量来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利益,这种心理也是促成非正式群体产生的重要因素,不过这种动机是消极的、被动的、

防卫的。

4. 谋求发展。籍通过某一类群体,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从而成功达成自己的某些目标,这种动机是积极的,进攻的。

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尽管学生的非正式群体多种多样,但都有其共同的特点。

1.非正式群体内有较强的凝聚力。情感是维系群体成员的纽带,互相依赖,互相支持。群体的自卫性、排它性等“抱团”现象,就是非正式群体凝聚力强的体现。

2.非正式群体内团体压力较大。非正式群体都有自己的群体规范。这种规范是不成文的、无形的,但其约束力很大,成员间的从众行为较为明显。

3.非正式群体内有自然形成的领导人物,且威信高,对其他成员拥有精神上的影响力或支配力。

4.非正式群体的作用有两重性。当非正式群体与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相一致时,它会起积极作用,成为班集体的辅助力量;当非正式群体与班集体发展目标不一致时,就会产生消极作用,使整个班集体出现不团结不和谐的心理气氛。

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非正式群体是相对正式群体而言的。美国教育家马克汉森说:“非正式集体可以被看成是组织中未经正式计划而出于组织成员自发需要的过程和行为。“由此,我们看出,所谓非正式群体,也称自然群体,是相对于班委会、团小组等一类正式而言的。是无正式规定下学生自发自然而形成的群体。他们没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关系;没有固定的目标、计划、职责及任务。这种群体的成员间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完全是以个人间的好感、喜爱为基础。群体成员也有比较固定的相互关系结构及协调性较强的行为规范,会自然产生“领头人“。他们以其特有的精神导向和感情的一致性制约着组织成员的行为,并对组织的行为和发展具有不容置疑的影响力。非正式群体是关系组织管理成败的重要客观因素。

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学校管理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学生彼此之间必然产生交往,也必然会产生合群的倾向,正所谓“人以群分”。因此,学生的非正式群体产生有其必然性。在非正式群体的交往中,学生们敞开心扉,无拘无束的平行沟通,心情特别愉快,有利于消除紧张、疲惫,减轻各方面的压力与痛苦,有的还会提高学习效率。

一、对待非正式群体学生的管理本质

非正式群体学生的管理指在班级内部有效恰当地开展学生的管理活动,人而使师生关

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达到一种溶恰,崇高的境界。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充分尊重学生感情需要,人格独立与个性自由,人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位学生对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与归属感,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和谐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的活动和团结向上的精神。

二、对待非正式群体学生的转化方法

前苏联心理学家列希斯尼克的研究表明,学生在班级非正式关系中的地位,对其心情与举止有较大的影响。但是,在满足学生合群需要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一味的放任自流,任其发展,结果导致消极的小团体的产生,使得班级的组织纪律松散无序,班集体的凝聚力受到冲击。因而,班主任应该做好疏导、教育工作。

1. 营造良好的氛围,以情动人。

非正式群体成员间互相切磋、学习,可以增长知识,交流感情,增进友谊,尤其是在困难时,互相帮助,起到了补充作用。从这一角度上说,那些积极向上的非正式群体应该以鼓励为主,促使其不断进步。但是,学生毕竟社会阅历浅,人际经验缺乏,要想把握好交往的尺度,确非易事。把握失度,就会产生消极影响。

那些被轻视、被遗忘、被厌恶的弱势群体,他们在班里难以有知心朋友,不少人也向往集体生活,想与其他同学交往,但常受到冷遇。他们希望在班级里取得较高的地位,有的试图用各种手段吸引同学的注意,有的则因不满自己的处境而结伴逃学,有的甚至去街头伙伴中寻找同情,有的则时常表现出无理取闹、借故起哄、逃避集体活动等反社会倾向,被社会、学校、家庭称之为“难以管教”的学生。这一类的学生如果由于不走正道而形成群体,极易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班主任应不让他们过从甚密,以松散型为宜,即使出现问题也便于各个击破。同时,要设法把他们吸引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需要。要知道,这些有反集体倾向的学生虽然是少数,但其影响极大,应与家庭、社会配合,关注其交往群体,敦促他们远离不良群体。对于那些家庭造成不幸的学生,应帮助他们走出那个相对封闭的圈子,分散自己过多沉湎于痛苦中的精力,多与班级里的其他同学交往与接触,把家庭的不幸,用勤奋的学习和对远大的理想的追求来替代,走出阴影,走向阳光。

2、多方配合,加强群体交流与合作

一个凝聚力很强班级,并非简单的群体之和,是一种整体大于局部的整合。在这方面,我们应注意不能因自己的先入为主思想,刻意把学生公开划分为三六九等而导致人为的隔阂。各种非正式群体形成后,学生之间的交流相对局限于自己的那几个人形成的圈子内,与他人、其他群体之间交际相对少。特别是那些具有消极倾向的小团体,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利己主义严重,只顾群体成员的利益而妨碍班集体的利益,这种群体则应以疏散。因为他们

之间也许因为一时冲动而走到一起,长此下去,必然会削弱整体——班集体的力量。因此,就内部而言,我们应注重利用非正式群体的内部效应,为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班级课堂中来创造机会;利用群体的内部帮助,纠正老师无法一一纠正的错误;利用群体的内部竞争,让更多的学生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就群体外部而言,应引导学生多进行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尊重意识、学习意识、合作意识、表现意识,提高其表达、理解、评价、综合、协调等方面能力。通过这样的交流与合作,把群体的积极的共同的认识,转化为全班的共同认识;通过群体互助,纠正群体的局部性错误;通过群体竞争,促进群体共同进步。而不是把班级瓜分为几个孤立的部落,彼此之间互不往来,各自为阵,造成班级的硬伤。

3、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转化核心人物

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一般有其公认的代表、智囊,在某一群体中有着领袖的地位或核心作用。该生在非正式群体中的威望与他在正式群体中的地位有时会不一致,也就是说,这些“领袖”在班级里不一定是班长、团支部书记,也许连小组长都不是,但他们在非正式群体中的影响,可能会胜过父母的赞许、老师的评价、同学的认可。因而,有效地利用非正式群体中核心成员的作用,必然会受到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我们不妨经常与这些同学接触交谈,通过他们把握该群体的思想动态,听取他们的呼声。你会发现,利用他们去做好其他成员的工作,有时比老师直接做某个同学的工作效果更佳。有意识安排这些同学到班级的管理层中来,也不失为一种有效联络方法。因为,他们至少在某一方面有一些突出的,会有较强的说服力。如果他们在正式群体中是一个“干部”,两种群体间就会和谐合作,并充分发挥功能。倘若把他们排斥于班集体的各级领导层外,稍不留神便会造成两种群体领袖间的对立。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一些工作安排交由这些非正式群体学生去完成,编小报、研究性学习、各类比赛等,会发挥他们的群体优势。当然,还要注意打消这些核心成员的“出头椽子先烂”的思想顾虑,通过他们,带领一大批的同学融入到班级体中来,朝着整个班级的目标共同前进。这,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么?

班级中非正式群体是客观存在的,正确对待并实施有效的教育是建设良好班集体的重要环节。对于如何教育管理好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尚有待今后在工作中积累经验,与同行共同探讨。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根据不同形势采取不同的措施和办法,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达到我们共同的目标:把学生教育管理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篇二:这是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

这是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每一名班级成员都在不断努力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过去的近两年里,在校、级领导、辅导员以及各科老师的悉心栽培下,我们全体班级成员共同努力,勇于拼搏,已经成长为一个班风良好,学风浓厚,凝聚力强,充满生机的大家庭,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我们班级的实力。回顾我们的成绩和荣誉,我们自豪,我们骄傲。2013学年度“校级优秀班级体”这是我们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个人方面,在这次的年度评优中,周竹梅获教文广电体局奖学金。

面对这些成绩,我们开拓进取、既往开来,不断攀登新的高峰。在此,我班提出“省先进班集体”的申请。下面汇报一下我班在班级制度建设、思想建设、班风学风建设、集体活动等各方面都取得的优异成绩。望考察并批准。

一、 班级制度完整

在班级制度建设方面,我们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制,先后制定了班级选举制度、班级决策制度、班级财务制度、班级会议制度、班级值日制度。在班级工作中力求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将我班凝聚成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在每周一次的班会上,班委都能及时传达学校及系内活动及通知,并深入探讨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班委会争取每个班级成员能了解班级里的工作,一方面能够协助班委搞好工作,另一方面又能培养大家为班集体服务的责任心和主人翁精神,同时提高我们的班级凝聚力。使班级始终保持了积极向上的

发展姿态。

二、 政治上积极向上,精神面貌良好

思想是旗帜,在思想建设方面我们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专门召开思想工作会议,例如深入学习 “科学发展观”等。二是班委、班级学生干部要同大家打成一片,了解思想动态,及时做好班级成员们的思想工作,并随时向辅导员老师汇报情况,从而力求在思想上永远与国家的积极政策保持高度一致。

三、 学习风气浓厚,团支部成绩优秀

我们全班成员有目标地、科学地、有效地投入到紧张的初中学习中,自我定位、自我选择、自我培养、自我约束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家结伴上自习,共同探讨问题、相互鼓励、经常交流学习心得蔚然成风。在两年的学习生活中,大多数的班级成员都取得了令人可喜的进步。所有的班级成员都从刚入校时的不会学习、不适应新的学习模式的困境中走了出来,适应了初中特有的学习方式。

我们班级是一个学习气氛极其浓厚的群体,学习上班级成员们都严格要求自己,你追我赶,力争上游,不放弃任何提高自己的机会。我班学习上所取得的成绩,与我们为学风建设所作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在科任老师和班主任的带领下,我班经常召开班会,整顿学风,不断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使全班成员都将学业放在首位,在搞好学习的前提下,力求全面发展。我班还适时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交流学习经验,提高全班的学习能力。

四、 积极组织各项课外活动

在抓好班级建设的同时,我们也没有忽视开展课外活动。丰富班级成员们的业余生活,开拓视野。班干部定期召集组织全班成员进行多项文体活动,在活动中,班级成员们积极性很高,反应也很热烈。 我们定期地组织一些排球球友谊赛,篮球对抗赛,乒乓球友谊赛等。有时还请外班的成员一起开展班级友谊赛,争取让所有的班级成员都能参加到班级活动中,这一系列的活动对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校运动会上,我班级成员积极参加,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为班级赢得荣誉。

在过去的两年中,我们班十六名成员同心协力,取得了以上各方面的成绩。当然,我们也遇到过一些困难,但我们坚信,在我们的积极努力下,我们一定会克服所有的困难,再创佳绩,更上一层楼。如果我们获得“省先进班集体”这一殊荣,我们一定会信心倍增,热情十足,向更新的目标迈进!

此致

敬礼

篇三:如何处理班级内的小群体

如何应对班级“小团体”现象

在班级管理和集体建设中,班主任往往会碰到教育管理班级小群体现象。班级小群体是指学生在共同学习、生活等活动中自然形成的群体组织,它广泛地存在于班级中,对学生的思想言行、学习及班级管理工作都有相当大的影响。现结合自己在学生管理中的体会,就学生小群体的成因、类型及采取的措施和对策加以分析,并求教于大家。

学生小群体的形成有一定的客观条件和感情基础,其形成条件和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情绪性因素。当学生由于存在着类似的经历、境遇或为了追求某种共同的利益时,往往产生类似的思想情绪,从而形成小群体。如班主任老师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动辄批评、处罚,使学生的思想长期处于压抑状态,特别是经常违纪的学生,易结成好友,形成小群体。 2.亲缘性因素。当学生中存在原同学、同乡、亲友等关系时,由于具有一定的感情基础,特别是在新生进校的初期,由于相互照应,交往较多,易形成小群体。 3.爱好性因素。学生在文艺、体育、生活等集体活动方面,或消磨时间的方式方面有着共同的爱好和兴趣而交往频繁时,就会在此基础上建立感情,形成小群体。我的班级也出现过小团体,当班级中出现小团体时,作为班主任,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沉着应对的:

一、格外尊重理解他们,尽快找出小团体存在的缘由,对症处理。

一个班级出现“小团体”现象是很正常的,就像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样,一些志同道合的孩子必然在一个班级的学习和生活中会走得很近。对于一些孩子组成小团体现象,一般我都会首先很尊重他们。就像著名的全国班主任郑立平老师说的:“一些小团体中的孩子,将来有可能就会是一生最好的朋友。”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对班级出现的小团体大惊小怪或者认为这是危言耸听的事情,正确去对待和帮助他们把握前进的方向,才是我们班主任需要做的事情。

二、关注小团体的头目,做好小团体主要成员的工作,利于班级发展的小团体,存在就是合理的!

现在我所教的这届学生在初中八年级的时候,我们班有五名男孩就组成了一个小团体。他们都是一些学习不太好的孩子,到了八年级对学习有些失去信心的时候,就聚在一起或是早上来得晚,或是成伙想欺负别的同学。有一阵子我发现了他们组成小团体的苗头有些不对,以前他们都上学很早,有一天早上,他们突然集体迟到了,我知道其中一定有事情,便按照调查,采用了“擒贼先擒王”的方法,找到了他们团体中的“头”先进行“话疗”,知道他们去学校附近游戏厅玩了,我没有训斥,而是鼓励他们说实话,相信他们以后会做得很好的。在学习上我也格外鼓励他们,每天给他们规定一些容易实现的小任务,慢慢地,这个小团体,非常支持班级工作,学习上、班级活动上,都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真

为他们的进步高兴!

三、对于破坏班级和谐的小团体,疏导分散,削弱其势力,纠正其前进航向。

一个利于班级发展的小团体,在班级管理中,我们主要是鼓励这些孩子不要去与班级其他孩子划清界限,慢慢地多去与大多数同学保持一致。而对于那些容易破坏班级和谐团结的小集体,在班级管理中,真的需要多动动脑筋,与他们斗斗智慧,想办法削弱其势力或者帮助他们改正错误的航向,让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远航。


班集体就是班群体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3754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