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抗战部队

时间:2017-01-02 09:29:14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抗战中最卖命的伪军

抗战中最卖命的伪军

本文摘自:《快乐老人报》2015年11月5日16版,作者:佚名,原题为:《抗战胜利后最卖命伪军的不同结局》

日本在侵华期间扶植了多个伪政权,组织了名目众多的伪军。一般而言,伪军中多属投机倒把的“骑墙派”,战斗力低下。不过有3支部队却是例外,他们为日军效力颇多,可以说是最卖命的3支汉奸部队。

“黄卫军”:军统与黄埔之耻

“黄卫军”的统帅熊剑东早年在戴笠手下任职。1939年3月,熊剑东在上海活动时被日军俘虏,随后投敌,并受命在武汉地区组织伪军部队“黄卫军”,其参谋长李果堪也是原军统人员。此外,“黄卫军”将领还有诸多黄埔生。其参谋处处长邹平凡就毕业于黄埔六期,抗战初期军衔已升至少将,但不久后因失职事件被撤职查办,1941年出逃附逆。

1941年6月,“黄卫军”奉日军之命开赴湖北监利保卫白螺机场,国民党军第116师万福麟部对其发起袭击。没想到的是,“黄卫军”不仅拥有大量重武器,而且对付起祖国的军队来毫不手软。经一夜激战,万福麟部死伤惨重,被迫撤离。半个月后,万福麟部再度与“黄卫军”对垒,激战数小时后不支撤退。1941年冬,熊剑东甚至率“黄卫军”主动向国民党军53军驻地发起进攻,配合日军摧毁一处阵地。

由于经费充足装备精良,“黄卫军”在抗战结束时达1万多人,成为伪军中最精锐的部队。抗战胜利后,熊剑东部被军统所属的交警总队收编,投入内战。1946年8月,熊剑东率部进攻解放军,战斗中负伤被俘,不久后死亡。

吴化文部:被国民党收编后起义

与“黄卫军”相比,山东吴化文部则属于集团型伪军。

吴化文原是冯玉祥的部下,中原大战爆发后投靠蒋介石。1941年,在日军的“围剿”下,山东的国军部队一度陷入窘境,吴化文从1942年春开始通敌,当日军侵犯友军时作壁上观。随着山东国民党军势力日渐式微,日军逼吴化文公开投降。吴化文后接到戴笠类似“曲线救国”的密谕,于1943年1月正式公开投敌。但他对部下说:“现在我们投靠了日本,将来如果日本打胜了,我们自然无问题。如果中国打胜了,我就拿着这封电报去见蒋介石。”

吴化文投敌后,矛头首先对准与之有摩擦的国民党于学忠部,协助日军击溃于部的周光烈第51军及刘桂堂部,山东的国民党正规军全面瓦解。

抗战胜利后,吴化文部被国民政府拉拢收编,但得不到真正重用。1948年济南战役打响后,吴化文率领两万余人战场起义,被改编为解放军第35军,先后参与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在战斗中,

该部减员严重,与其他部队进行合并。新中国成立后,吴化文离开军队,不再掌兵,他本人于1963年在北京病死。

“铁石部队”:对日“忠诚度”相当高

1944年末,日军在太平洋等战场节节败退,为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关东军命伪满洲国抽调“精锐”部队进驻冀东地区,部队命名为“铁石部队”。

“铁石部队”之名是根据伪满的军训“铁石纪律”与“铁石训练”而来,其下属部队也都以“铁”字开头,例如“铁心”部队(步兵旅)、“铁血”部队(骑兵旅)等。“铁石部队”进驻冀东后,与国共两党的抗日部队都发生过小规模战斗,始终未取得显著战果。但这支部队在战争期间对日军的“忠诚度”相当高。到抗战后期,已有大量伪军感到风向不对,开始向国民政府或中共的抗日武装频频示好,而“铁石部队”直到战争结束前都没有出现这类情况。

日本战败后,“铁石部队”在一夕之间土崩瓦解,“铁心部队”先与八路军取得联系,后被国民政府招抚;“铁血部队”则投靠了军统??内战中,原“铁石部队”改编的各部基本在辽沈战役中被解放军歼灭殆尽。(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文史博览》)

篇二:中国抗战时期国民革命军各战区部队编制

抗战时期国军各战区部队编制

第一战区:

1、第一战区:(1937.8.20建立,作战区域:平汉、津浦线)

司令长官:蒋中正

第一集团军: 总司令:宋哲元

第59军 军长:张自忠 第 38师 师长:黄维钢 第180师 师长:刘自珍 第68军 军长:刘汝明 第119师 师长:李金山 第143师 师长:李曾志 第77军 军长:冯治安 第 37师 师长:张凌云 第179师 师长:何基澧第132师 师长:王长海

骑兵第3军 军长:郑大章 骑兵4师 师长:王奇峰 骑兵9师 师长:郑大章第181师 师长:石友三

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刘 峙 副总司令:孙连仲

第一军团 司令:孙连仲 第 27师 师长:冯安邦 第 30师 师长:张金照 第 31师 师长:池峰城 独立44旅 旅长:张华堂

第十四军团 司令:冯钦哉 第 42师 师长:柳彦彪 第169师 师长:武士敏 第2军军长:曾万锺 第 7师 师长:曾万锺 第 12师 师长:唐淮源 第52军军长:关麟徵 第 2师 师长:郑洞国 第 25师 师长:关麟徵 骑兵第4军 军长:檀自新 骑 10师 师长:檀自新

第47师师长:裴昌会

第17师师长:赵寿山

第177师 师长:李兴中

独立5旅 旅长:郑延珍

独立46旅 旅长:鲍 钢

骑兵第14旅 旅长:张占魁

第十四集团军: 总司令:卫立煌

第14军军长:李默庵 第 10师 师长:李默庵 第 83师 师长:刘 戡 第85师师长:陈 铁

第二十集团军: 总司令:商 震 第32军 军长:商 震 辖:第139师 师长:黄光华 第141师 师长:宋肯堂 第142师 师长:吕 济

战区直辖:第53军 军长:万福麟 第116师 师长:周福成 第130师 师长:朱鸿勋 第 91师 师长:冯占海

------------------------------------------------------------------------------------------

2、第一战区:(1937.10-1938.2,作战区域:平汉线)

司令长官:程 潜(代)

第一集团军: 总司令:宋哲元

第59军 军长:张自忠 第 38师 师长:黄维钢 第180师 师长:刘自珍 第68军 军长:刘汝明 第119师 师长:李金山 第143师 师长:李曾志 第77军 军长:冯治安 第 37师 师长:张凌云 第179师 师长:何基澧 第132师 师长:王长海

骑3军军长:郑大章 骑 4师 师长:王奇峰 骑 9师 师长:郑大章 第181师 师长:石友三

第二十集团军: 总司令:商 震

第32军 军长:商 震 第139师 师长:黄光华 第141师 师长:宋肯堂 第

142师 师长:吕 济

独立46旅 旅长:鲍 钢

骑14旅 旅长:张占魁

第二十军团:司令:汤恩伯

第13军 军长:汤恩伯 第 4师 师长:陈大庆 第 89师 师长:王仲廉 第52军 军长:关麟徵 第 2师 师长:郑洞国 第 25师 师长:张耀明 战区直辖:第53军 军长:万福麟 第116师 师长:周福成 第130师 师长:朱鸿勋 第 91师 师长:冯占海

-------------------------------------------------------------------------------------------

3、第一战区:(1938.2,作战区域:豫东北)

司令长官:程 潜

豫东兵团:总司令:薛 岳

第64军 军长:李汉魁 第155师 师长:陈公侠 第187师 师长:彭林生 第74军 军长:俞济时 第 51师 师长:王耀武 第 58师 师长:冯圣法 第8军军长:黄 杰 第 40师 师长:罗历戎 第102师 师长:柏辉章 第一集团军: 总司令:宋哲元

第53军 军长:万福麟 第116师 师长:周福成 第130师 师长:朱鸿勋 第69军 军长:石友三 第181师 师长:石友三 新 9师 师长:高树勋 第77军 军长:冯治安 第 37师 师长:张凌云 第179师 师长:何基澧 第132师 师长:王长海

第三集团军: 总司令:孙桐萱

第12军 军长:孙桐萱 第 20师 师长:张测民 第 22师 师长:谷良民 第 81师 师长:展书堂

第55军 军长:曹福林 第 29师 师长:曹福林 第 74师 师长:李汉章第二十集团军 总司令:商 震

第32军 军长:商 震 第139师 师长:李兆瑛 第141师 师长:宋肯堂 第142师 师长:吕 济

第23师 师长:李必藩

税警旅 旅长:蒋纪珂

第十七军团:司令:胡宗南 第 1军 军长:李铁军 辖:第 1师 师长:李铁军 第 78师 师长:李 文

战区直辖:

第27军 军长:桂永清 第 36师 师长:蒋伏生 第 46师 师长:李良荣 第39军 军长:刘和鼎 第 34师 师长:公秉藩 第 56师 师长:刘尚志 第71军 军长:宋希濂 第 87师 师长:沈发藻 第 88师 师长:龙慕韩 第90军 军长:彭进之 第195师 师长:梁 恺 第196师 师长:刘超寰 第91军 军长:郜子举 第166师 师长:马励武 第 45师 师长:刘 进 骑兵第3军 军长:郑大章 骑兵4师 师长:王奇峰 骑兵9师 师长:张德顺 河北民军 司令:张荫梧

冀察游击军 司令:孙殿英

直辖各师、旅、团 第 24师 师长:李 英 第 61师 师长:钟 松 第 91师 师长:冯占海 第 94师 师长:朱怀冰 第 95师 师长:罗 奇 第106师 师长:沈 克 第109师 师长:李树森 新编8师 师长:蒋在珍新 35师 师长:王敬哉 预

备8师 师长:凌兆垚 预备9师 师长:张言传 独 28旅 旅长:吴文化骑 13旅 旅长:姚景川 骑 14旅 旅长:张占魁 新骑2旅 旅长:马 禄 炮兵6旅 旅长:黄永安炮兵5团 团长:李康庵 炮兵7团 团长:张广厚 炮兵9团 团长:广雨岩 炮 10团 团长:彭孟缉

-------------------------------------------------------------------------------------------

4、第一战区:(1939.1-1939.3,作战区域:豫和皖北一部)

司令长官:卫立煌

第二集团军: 总司令:孙连仲 第 30军 军长:田镇南 第 42军 军长:冯安邦 第 68军 军长:刘汝明

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孙桐萱 第 12军 军长:孙桐萱(兼)

战区直辖: 第 40军 军长:庞炳勋 第 76军 军长:孙铁军

-------------------------------------------------------------------------------------------

5、第一战区:(1944.4,豫中会战期间)

司令长官:蒋鼎文 副司令长官:汤恩伯

第四集团军: 总司令:孙蔚如 第 38军 军长:张耀明 第 96军 军长:李兴中第十四集团军: 总司令:刘茂恩 第 15军 军长:武庭麟

第十五集团军: 总司令:何柱国 骑兵2军 军长:廖泽运 骑兵8师 师长:马步康 暂 1旅 师长:鲍汝澧

第十九集团军: 总司令:陈大庆 暂 9军 军长:霍守义

第廿八集团军: 总司令:李仙洲 第 85军 军长:吴绍周 第 89军 军长:顾锡九 暂 15军 军长:刘昌义

第卅一集团军: 总司令:王仲廉 第 12军 军长:贺粹之 第 13军 军长:石 觉 第 29军 军长:马励武

第卅六集团军: 总司令:李家钰 第 47军 军长:李宗昉

第卅九集团军: 总司令:高树勋 新 8军 军长:胡伯翰

刘戡兵团:总司令:刘 戡 暂 4军 军长:谢辅三 第 9军 军长:韩锡候直辖各军:第 14军 军长:陈 铁 第 78军 军长:赖汝雄

-------------------------------------------------------------------------------------------

6、第一战区:(1945.3,鄂西鄂北会战期间)

司令长官:陈 诚 副司令长官:胡宗南 曾万镒 孙蔚如

第四集团军: 总司令:孙蔚如

第90军 军长:严 明 第 7师 师长:李用章 第 61师 师长:邓锺梅 第96军 军长:李兴中 第177师 师长:李振西 新 14师 师长:陈子坚第卅一集团军: 总司令:王仲廉

第27军 军长:谢辅三 第 47师 师长:李奇亨 暂 4师 师长:马雄飞 第 28师 师长:王应尊

第78军 军长:赖汝雄 新 42师 师长:谭煜麟 新 43师 师长:黄国书 新 44师 师长:张汉初

第85军 军长:吴绍周 第 23师 师长:黄子华 第110师 师长:廖运周 暂 55师 师长:李守正 新 1师 师长:黄咏瓒 暂 62师 师长:鲍汝澧

河南警备司令部: 司令:刘茂恩 第 15军 军长:武庭麟 辖:第 64师 师长:刘献捷 第 65师 师长:李纪云

战区直辖:

第38军 军长:张耀明 第 17师 师长:申及智 新 35师 师长:孔从周 第40军 军长:马法五 第 39师 师长:司元愷 第106师 师长:李振清 新 40师 师长:崔玉海

第三警备区 司令:刘子奇 暂 66师 师长:刘子奇 第4纵队 队长:席祥青 第6纵队 队长:陈舜德

直辖其他各部:第167师 师长:王隆玑 炮团2营 营长:王先强 迫击营 营长:杜鸿升 炮团5连 连长:陈之正 战车营 营长:谢凤冈

第二战区:

==================================================

1、第二战区:(1937.8.20建立,作战区域:晋、察、绥)

司令长官:阎锡山

前敌总指挥部: 总指挥:汤恩伯

第13军 军长:汤恩伯 第 4师 师长:王万龄 第 89师 师长:王仲廉 第17军 军长:高桂滋 第 21师 师长:李仙洲 第 84师 师长:高桂滋 第94师 师长:朱怀冰

第六集团军: 总司令:杨爱源 副总司令:孙 楚

第33军 军长:孙 楚 第 73师 师长:刘奉滨 独立3旅 旅长:章极宇 独立8旅 旅长:孟宪吉

第34军 军长:杨澄源 第 71师 师长:郭宗汾 第196旅 旅长:姜玉贞 第203旅 旅长:梁鉴堂 补充团 团长:刘效曾

第七集团军: 总司令:傅作义 第 72军 军长:陈长捷 辖:独立7旅 旅长:马延守 第200旅 旅长:刘谭馥 第211旅 旅长:孙兰峰

战区直辖:

骑兵第1军 军长:赵承绶 骑兵1师 师长:彭毓斌 骑兵2师 师长:孙长胜 骑兵6师 师长:刘桂五 骑兵7师 师长:门炳岳

新编骑3师 师长:井得泉

新编骑2旅 旅长:石玉山

第218旅 旅长:董其武

新编第5旅 旅长:安荣昌

新编第6旅 旅长:王子修

-------------------------------------------------------------------------------------------

2、第二战区:(1937.9,太原会战期间,作战区域:山西)

司令长官:阎锡山 副司令长官:黄绍竑

第二集团军: 总司令:孙连仲

第一军团 司令:孙连仲 第 30军 军长:田镇南 第 30师 师长:张金照 第 31师 师长:池峰城

第十四军团 司令:冯钦哉 第 42军 军长:冯安邦 第 27师 师长:冯安邦 第 44师 师长:张华堂

第 3军 军长:曾万锺 第 7师 师长:曾万锺 第 12师 师长:唐淮源第17师 师长:赵寿山

第六集团军: 总司令:杨爱源 副总司令:孙 楚

第33军 军长:孙 楚 第 73师 师长:刘奉滨 独立3旅 旅长:章极宇 独立8旅 旅长:孟宪吉

第34军 军长:杨澄源 第 71师 师长:郭宗汾 新编2师 师长:金宪章 第七集团军: 总司令:傅作义

第17军 军长:高桂滋 第 21师 师长:李仙洲 第 84师 师长:高桂滋 第35军 军长:傅作义 第211旅 旅长:孙兰峰 第218旅 旅长:董其武 补充2团 团长:邓崇禧

第61军 军长:陈长捷 第101师 师长:李俊功 独立7旅 旅长:马延守 第200旅 旅长:刘 馥

新编第2旅 旅长:安华亭

新编第6旅 旅长:王了修

新编骑2旅 旅长:石玉山

第十四集团军: 总司令:卫立煌

第9军军长:郝梦麟 第 54师 师长:刘家骐 第 47师 师长:裴昌会 第14军 军长:李默庵 第 10师 师长:李默庵 第 83师 师长:刘 戡 第85师 师长:陈 铁

独立第5旅 旅长:郑延珍

第廿二集团军: 总司令:邓侯锡

第41军 军长:孙 震 第122师 师长:王铭章 第124师 师长:孙 震 第45军 军长:邓侯锡 第127师 师长:陈 离

第十八集团军: 总司令:朱 德 第115师 师长:林 彪 第120师 师长:贺 龙 第129师 师长:刘伯承

第十三军团:司令:刘茂恩 第 15军 军长:刘茂恩 辖:第 64师 师长:武庭麟 第 65师 师长:刘茂恩

战区直辖:

第19军 军长:王靖国 第 70师 师长:王靖国 第 71师 师长:陈长捷 独立2旅 旅长:方元犹

第13军 军长:汤恩伯 第 4师 师长:王万龄 第 89师 师长:王仲廉 骑兵第1军 军长:赵承绶 骑兵1师 师长:彭毓斌 骑兵2师 师长:孙长果 骑兵第2军 军长:何柱国 骑兵3师 师长:徐 果 骑 10团 团长:何培恩 直辖各师旅 第 66师 师长:杜春沂 第 94师 师长:朱怀冰 第592旅 旅长:许中权 独立1旅 旅长:陈庆华

-------------------------------------------------------------------------------------------

3、第二战区:(1937.10,忻口作战期间,作战区域:山西)

司令长官:阎锡山 副司令长官:黄绍竑

中央集团军: 总司令:卫立煌(14集团军)

第9军军长:郝梦麟 第 47师 师长:裴昌会 第 54师 师长:刘家骐 第14军 军长:李默庵 第 10师 师长:彭杰如 辖:第 28旅 旅长:陈牧农 第 30旅 旅长:谷乐军 第 83师 师长:刘 戡 辖:第247旅 旅长:凌光亚 第249旅 旅长:余锦源

篇三:九 苏、浙、皖地区之敌情与抗日部队

九 苏、浙、皖地区之敌情与抗日部队

(一)敌兵力分布与机构变更

(二)苏、浙、皖地区的抗日部队

1.国民党军概况

2.新四军状况

(三)新四军当年作战概况

(1939年)

1938年夏,日军大本营为了对武汉、广州进行战略进攻,将驻于上海、南京,杭州的敌华中派遣军的6个师团及台湾旅团,全部调出参加作战。令当年5月20日成立的第116师团,7月15日成立的第15、第17、第22师团,进驻至南京、上海、杭州及皖中地区担任守备,并归畑俊六的华中派遣军直辖。这4个师团的部署是:

土桥一次的第22师团位于杭州,辖步兵第84、第85、第86联队及骑兵、炮兵、工兵、辎重联队。警备太湖以南、嘉兴、钱塘江北岸由杭州至富阳之间地区。

广野太吉的第17师团位于苏州,辖步兵第53、第54、第81联队及骑兵、炮兵、工兵、辎重联队。警备上海、苏州、无锡、南通、靖江之长江两岸地区。 岩松义雄的第15师团位于南京,辖步兵第51、第60、第67联队及骑兵、炮兵、工兵、辎重联队,警备南京、镇江、扬州、芜湖及滁县,蚌埠(限于淮河南岸)地区。

清水喜重的第116师团位于安庆,辖步兵第119旅团之第109、第120联队;步兵第130旅团之第133、第138联队,以及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联队,警备由安徽省之铜陵至江西省湖口的长江两岸地区(该师团是特种编制,约2万5千人)。

此外,在徐州属华北方面军的鹫津铅平第21师团所属3个步兵联队,以其步兵第62联队(及配属骑、炮、工兵等),警备徐州以南至蚌埠淮河北岸的津浦路沿线地区。该师团所警备的苏北(淮安、阜宁一线以北)、皖北(五河、蚌埠、阜阳一线以北)地区,属华北方面军的作战地域。这个师团的步兵第83联队及骑兵第21联队则警备着砀山、徐州及以东的陇海铁路沿线地带;其步兵第82联队,已被调至天津以南,警备天津、沧县、吴桥河北省境内的津浦铁路沿线地区,并归驻天津的第110师团指挥。

安徽省的合肥、六安、舒城地区,则由从大别山北路迂回进攻武汉的第2军进行警备,因这一地区是他的后方。

(一)敌兵力分布与机构变更

由敌以上4个师团、航空兵团及其海军“中国方面舰队”的一部和伪军,占领与警备苏、浙、皖这样广大地区、主要城市、重要交通线,不仅已难抽出机动兵力,连警备兵力甚感不足,因而日军大本营于1939年的1月19日,将新组成的独立混成第11、第12、第13旅团和11月下旬又将独立混成第17旅团,调至苏、浙、皖地区。这4个旅团开始的警备部署是:

高桥重三少将的独立混成第11旅团位于嘉兴,辖独立步兵第46、第47、第

48。第49,第50大队,警备沪、杭铁路沿线地区。

丸山定少将的独立混成第12旅团位于镇江,辖独立步兵第51、第52、第

53、第54、第55大队,警备沪、宁铁路沿线地区(年底被调驻江北之泰兴)。尾崎义春少将的独立混成第13旅团位于合肥,辖独立步兵第56、第57、第

58、第59、第60大队,警备合肥、淮南矿区、蚌埠、淮河以南地区与铁路沿线地带。

长谷川正宪少将的独立混成第17旅团,位于上海,辖独立步兵第87、第88、第89、第90、第91大队,警备上海及其周围地区。但1942年秋,因日本南方军所属百武晴吉的第17军,在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之瓜达康纳尔岛失败后,日军大本营为挽救该地之危局,决定调驻湖南省岳阳神田正种中将的第6师团去所罗门群岛的布干维尔岛,而岳阳地区的防务,则由独立混成第17旅团去接替。 以上敌4个师团又4个独立混成旅团,共约78000人,另伪军警近15万人。 在华中,日军的战斗序列,从1937年8月13日上海战事开始,决定向上海派兵时,于15日成立了以松井石根为首的“上海派遣军”,因对上海久攻不克,乃于10月20日下令组成柳川平助的第10军,从杭州湾北岸的金山卫登陆会攻上海。上海派遣军与第10军是平行关系,均由日军大本营直辖。在上海战事处于紧张的11月初,日军大本营为使同一战场实行统一指挥,于11月7日,成立由松井石根为司令官的华中方面军,辖鸠彦王的上海派遣军、柳川平助的第10军。

在攻占上海、苏州、靖江、镇江、扬州、嘉兴、吴兴。宣城、芜湖、南京、杭州后,敌在这一地区的战略进攻暂时停止,为减少驻军时的指挥层次,节省开支,日军大本营于1938年的2月14日,下令撤消上海派遣军与第10军及华中方面军司令部,成立由畑俊六为司令官、河边正三为参谋长的华中派遣军,与在北平的寺内寿一之华北方面军、在长春的植田谦吉之关东军,皆归大本营直接指挥。

1939年秋,日本预计已投降了的汪精卫,将于1940年春季在南京组成伪中华民国政府;在欧洲一场大规模国际战争即将开始。为应付新的世界局势,统一在华的军事行动与政策指导,日军大本营于9月23日,下令撤消山田乙三中将的华中派遣军司令部,成立由西尾寿造大将为总司令官、板垣征四郎中将为总参谋长的“中国派遣军”于南京,统一指挥在北平的华北方面军,在汉口的第11军,在广州的第21军以及同时成立并由西尾寿造兼任军司令官的驻上海之第13军。

当时附随于日军的,尚有汉奸任援道的苏、浙、皖绥靖军所属暂编第10、第11、第12、第13、第14、第15师,和平救国军(上海),和平同盟军(浙江),和平建国军第3师(浙江),以及警备旅、独立旅等。

待至1940年的3月30日,汉奸汪精卫按照日本政府之旨意,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政府后,统编了伪军。由汪兼任军事委员会主席,下设总参谋部、军事参议院、军事训练部、政治训练部、航空署。在其行政院内设军政部.海军部。由鲍文樾任军政部长、杨揆一任总参谋长,所属伪军近40万人,其分布情况为; 伪华北绥靖军 总司令 齐燮元 (北平,日本称之为治安军,属华北政务委员会)

伪苏、浙、皖绥靖军 总司令 任援道(南京)

伪武汉行营 主任 叶蓬

伪开封绥靖军 主任 刘郁芬

伪苏豫边区绥靖军 总司令 胡毓坤(位于徐州)

伪闽粤边区绥靖军 总司令 黄大伟(位于广州)

(二)苏、浙、皖地区的抗日部队

在这一地区的抗日部队,分属于长江以南的顾祝同第3战区;长江以北鄂、皖两省的李宗仁第5战区;长江以北于学忠的鲁苏战区。

1.国民党军概况

在苏北,有地方部队改编的李守维第89军之第33师、第117师;江苏省从第1至第10共10个保安旅,翁达的独立第6旅;以李明扬为总指挥、李长江为副总指挥的鲁苏战区苏北第2游击区,所属第1至第11游击纵队;由税警总团改编的陈泰运之游击纵队和南通保安旅等。原为第24集团军总司令,于1939年4月改任鲁苏战区副总司令、仍兼江苏省主席的韩德勤,因于学忠率东北军的第51军、第57军位于鲁南,因而这些在苏北的部队,实际上由萨德勤指挥,活动于长江北岸、里下河、旧黄河下游的苏北平原。

在皖中、皖北,有驻于大别山金寨的桂系廖磊为集团军总司令兼安徽省主席、豫鄂皖边区总司令的第21集团军所属张淦第7军之第171师、172师,韦云淞第31军的第138师;李品仙第11集团军张义纯第48军之176师与游击纵队等。

在皖南、苏南、黄山以西至鄱阳湖的东岸地区,有唐式遵为总司令的第23集团军所属刘雨卿之第21军、范子英的第50军。黄山以东至浙北之天目山、孝丰、安吉、长兴、吴兴地区,有上官云相为总司令的第37集团军所属位于宁国、旌德及宣城、泾县附近的张文清之第25军;在孝丰、安吉、武康、长兴、吴兴及宜兴地区的,为该集团军陶广第28军之第62师、63师、第192师。由陶柳任师长的第62师,经常活动至浙北的太湖以南,杭州以北、武康以东、嘉兴以西的澉山、菱湖镇;双林镇、善琏、新市镇、石湾、乌林等平原水网地区。由陈光中任师长的第63师则活动至苏南的宜兴、溧阳和金坛县以西的朱林,西北的直溪桥一带。

第3战区尚有1支特务部队,被称之为“忠义救国军”。下设若干个支队,主要是活动于上海的外围附近地区,南京以北的江浦、六合地区,以及无锡、江阴、常熟、苏州之间的堰桥、青阳镇、云亭、北新桥、长寿、祝塘、张泾、顾山、严家桥、安镇一带,其各支队的活动地区为:

在上海附近有:

淞沪军事特派员蔡熙盛所率之部队,活动于上海市附近。

于陶生的第3支队,活动于上海东南川沙县之黄楼、江镇、六灶、祝桥及南汇地区。

李志明的第1支队、孙树伦的第6支队,活动于上海以南之奉贤附近的鲁汇、泰日、萧塘、齐贤桥、三官塘、钱桥一带。

丁锡三的第8支队,活动于上海西南淞江附近的小昆山、杨家村、练塘、石湖荡以及洙泾镇、松隐地区。

阮清源的第5支队、周振纲的第10支及李宗盛支队,活动于无锡、苏州、江阴、常熟之间地区。

罗国熙的第2支队,活动于长兴、宜兴、无锡地区。

在崇明岛上的特务大队、暂编第4大队与朱孟壤部,活动于该岛东南部之向

化镇、阜康镇、汲滨镇、米行镇、旁徨镇一带。

在南京附近有:

徐禧的南京行动总队,活动于江北的江浦、六合地区之东葛、乌衣车站附近与六合西南的葛塘、万郢、大英集、相官集一带。1939年的8月18日,该部夜袭伪江浦县政府时,击毙了伪县长张钺夫妇及伪县警20多人。

以上忠义救国军的各支队,在上海、无锡、苏州、南京等大城市及主要交通线附近活动时,其背后则有第3战区的第28军、挺进第1纵队(邱玉林)挺进第2纵队(冷欣,活动于溧水地区)作为依托。忠义救国军之成员大部为南京、上海、杭州地区的本地人,因而对本地及城内的社会情况相当熟悉,既无语言上的隔阂,又无习惯上的差异,所以易于进行各种联系和获得各方面情报,便于组织军事、政治行动和接近社会各个阶层。

忠义救国军虽然装备着各种轻武器,很少进行较大规模的作战,但顾祝同的第3战区,必须每周、每旬将该战区并不完全管得了的这支部队的游击行动,定期具体上报重庆蒋介石将军。

这支部队在执行任务时,有时穿便衣,有时着日军服装,其活动地域,有时还到达长江以北。这支部队特别注重信奉“一个领袖、一个主义”的反动观念,因而在行动上,经常与共产党所领导的新四军、地方武装、抗日民主政权之间发生磨擦。在江南,他们总是注意新四军、地方抗日武装、抗日民主政权的活动,有时出现在新四军部队左右侧或后方。像冷欣的挺进第2纵队,则驻于新四军陈毅第1支队(镇江当面),张鼎丞第2支队(南京当面)两者后方,与通向皖南军部要道的溧水地区。

2.新四军状况

新四军所属各支队的态势,在1939年有较大的变化,年初这些部队的根据地情况为:

陈毅的第1支队位于镇江以南之茅山地区。

张鼎丞的第2支队位于南京以南的小丹阳、云台山、薛镇、横山地区。 谭震林的第3支队位于安徽繁昌县以南陵、泾县以西地区。

高敬亭的第4支队位于合肥东北的梁园、护城集、八斗岭、白龙厂、青龙厂、众兴集一带。

孙仲德的江北游击纵队位于安徽无为西北的石涧埠、天花寺、严家桥、徐岗集、尚礼岗、六家店、开城桥、襄安集、刘家渡地区。

新四军军部,仍位于皖南泾县以西之云岭村。

1938年5月,在新四军成立后并向皖南歙县岩寺地区集中时,中共中央即指示,在茅山根据地大体建立后,应分兵一部进入苏州、镇江、吴淞之三角地区;再分兵一部渡江进入长江以北。

1939年2月23日,周恩来至皖南新四军军部,传达中共中央1938年9月29日在延安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关于新四军的任务确定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方针之后,5月5日在皖中庐江县西北约25公里的东汤池,成立了由军参谋长张云逸兼指挥、八路军第115师原344旅旅长徐海东为副指挥的江北指挥部,辖第4支队、江北游击纵队。

为解决第4支队司令员高敬亭关于部队及抗日根据地发展的方向等问题,新四军于1939年6月23日,在合肥以北约40公里的青龙厂召开干部大会后,徐海东兼任第4支队司令员,该支队辖第7、第9、第14团。7月1日又在定远

县成立以4支队的第8团为基础由罗炳辉为司令员、郭述申为政治委员的第5支队、辖第8、第10、第15团。

之后,新四军驻于安徽定远县以南、池河岸边大桥镇的江北指挥部,则辖有驻定远县东南藕塘的第4支队;驻无为县以西开城桥的江北游击纵队;于当年8月间进至津浦路以东安徽来安县半塔集的第5支队。

根据中共中央发展壮大新四军、扩大江南、江北抗日根据地的精神,与摆脱作战地域狭小,部队活动受到限制的被动局面,在江南的3个支队随之奉命开始行动。

首先是第1支队的第2团,在丹阳县游击纵队的协同下,向镇江以东的扬中发展,2月间歼灭了伪军在扬中的一个团之大部,部队北渡长江,进至扬州东南约30公里的大桥沿江北岸地区,4月间,将阻止新四军在该地活动的方钧部所属千余人全部解决,同时对在附近泰州地区的李明扬、李长江等人较顺利地做好了抗日统一战线的工作。

第1支队又以另一部向东挺进,到达了敌后的无锡、苏州、常熟、太仓、嘉定及上海以西附近地区。5月间,第6团与江阴、无锡地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合编后,仍以在该地活动的“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的名义,5月下旬在东进途中,于无锡东北的黄土塘,与数百敌、伪军遭遇时,一举歼灭其百余人,此时驻于镇江的敌独立混成第12旅团长丸山定少将开始感到困惑,因为他知道在该地附近,以往未曾发现有这样战斗力的抗日部队。接着在6月24日,第6团夜袭了苏州西北约15公里的浒墅关车站,歼灭在该站附近的敌独立混成第12旅团所属部队55人,伪军1个中队,使被破坏了的铁路3天未能通车。

东进的第6团,于7月下旬进至上海以西附近后,夜袭了上海西南的虹桥机场,焚毁了敌4架飞机。直至当年的9月,为了渡江北进,第6团才由苏、沪地区西撤,与丹阳游击纵队合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由叶飞任司令员,共4个团渡至江北,开辟扬州、泰州地区的抗日根据地。

第1支队在东进淞沪,北渡长江的同时,开辟了宜兴以北涌湖与太湖之间以及苏州、常州、太仓、澄、锡、虞(山)根据地,使新四军在苏南、苏北地区增大了抗日的作战地域。

张云逸的江北指挥部所属罗炳辉之第5支队,已于8月间进至津浦路以东的来安、嘉山、盱眙、天长、六合地区,挺进纵队已抵达扬州、泰州一带。为加速开辟江北的抗日根据地,增强江北的兵力,迅速构成苏皖间的联系,新四军军部于10月决定以第2支队的第4团1部,从扬中地区渡长江后,与挺进纵队1部组成苏皖支队,由陶勇任司令员,经扬州以北西进,在扬州以西、仪征以北、六合以东、天长以南的甘泉、大仪、陈家集、高集、月塘、樊家集、冶山、横山、金家集、仁和集一带,与罗炳辉的第5支队会合,并开辟了该地区的抗日根据地。 因已有不少部队相继渡过长江,进至新的地区,为统一对苏南镇江、丹阳、南京、句容、苏州、常熟等地部队的领导,新四军军部于11月1日将第1、第2支队的领导机关合并,11月7日在溧阳县水西村成立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由陈毅、粟裕分任正副指挥,统一领导第2团、第4团、新3团、新6团、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丹阳游击纵队及地方武装。

在皖南的第3支队,仍活动于芜湖、繁昌及南陵、泾县以西直至铜陵、大通镇沿江地带。先后对驻南京地区的敌第15师团、驻安庆地区的第116师团的各种规模扫荡,与友军协同进行反击。

1938年10月1日,彭雪枫率在河南确山县以西竹沟的新四军留守处(4


抗战部队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3738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