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认识你自己阅读答案

时间:2017-01-02 09:27:50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

在古希腊的神话中,一个名叫斯芬克斯的狮身人面的女妖坐在忒拜城堡附近的悬崖上,向过路的人提出一个谜语——什么东西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傍晚用三条腿走路?过路者都必须猜中,如果猜不中,就要被她吃掉。无数人为此而丧生。最后一个流浪者猜到了答案。谜底是人。它把人的一生浓缩为一天的经历,婴儿呱呱坠地,一开始只能在地上爬,成年后两条腿走路,老年的时候,步履蹒跚,要借助拐杖才能走路。所以是四条腿——两条腿——三条腿。如果你能站在一生的角度来认识你自己,这个谜语就不难了。

的确,认识自我是一道难题。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认识你自己”。他认为,人之所以能够认识自己,在于其理性;认识自己的目的在于认识最高真理,达到灵魂上的至善。“认识你自己”还被刻在古希腊阿波罗神殿的石柱上,与之相对的石柱上刻着另一句箴言:“毋过。”这两句名言作为象征最高智慧的“阿波罗神谕”,告诫着我们应该有自知之明,不要做出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事。

我国古代先贤老子也曾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大意是说:了解他人是一种智慧,而了解自己更是一种智慧;战胜他人表明自己有力量,而战胜自己则表明自己很强大。 在老子看来,了解他人和了解自己都是智慧,然而了解自己比了解他人更进了一步。

可以说,从古到今,人们对于自我的认识始终处于一个无尽的探索之中。“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的一生会如何?”如此的问题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潜意识的,或多或少的会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古语云:“”人贵有自知之明,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就业形势的急剧变化,现代人在社会中越来越难以找到合适的、理想的工作机会,严峻的就业形势告诉我们。如果不了解自己,我们可能会成为职业社会的迷失者。

大学毕业初期,小吴对于干哪行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由于求学时期家庭经济不是很好,所以工作以后他的标准是向“钱”看。毕业后的五六年,他几乎每年换一份工作。先是在办公室当文秘,一年后正赶上保健品热销,他就应聘到一家保健品公司去当推销员。没干多久,受市场形势的影响,他所在的这家公司渐渐走下坡路。这时有个朋友拉他去一家营销策划公司,月薪还不错,于是他又毫不犹豫地改了行。这回干了一年有余,收入虽比以前多了些,但离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还有很大差距。

一次大学同学搞聚会,他碰到了以前的一个老同学,这个同学开了一家贸易公司,从东南沿海倒一批热门小商品来北京卖,短短几年,居然发展得不错,“钱”景看好,正需要帮手。小吴抓住机遇,果断地加盟了他同学的贸易公司。半年以后,公司生意转淡,他又“跳槽”到了一家广告公司。没过多久,他又发现广告行业竞争太激烈,于是又去了报社当记者。

每次只要看到别的公司能赚到的钱比原先那家公司多,他就会欣然前往。这样折腾来折腾去,虽说现在赚的钱比当初赚的多一点,但每每静下心来,尤其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他都怅然而失,觉得自己这么多年来一事无成,简直是虚度年华。

现实中,很多人都希望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但要找一个好工作,要有一个好的职业发展前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迫切需要做的就是做好自我分析,只有了解自我,才会走好自己的职业之路。关于自我探索的问题有:我喜欢什么工作?为什么喜欢?为获得这份工作,我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我的实力在那里?可能遇到的阻力是什么?我能否逾越阻力?我还需要什么教育背景?我如何才能获得这份工作?这一连串有关自我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当我们弄明白自己所要的前景以及自己的相关条件时,就会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进而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善于给自己的生活做计划的人往往比较勤奋、进取,擅长理性思考,对生命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能谨慎把握,一般都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成功机会也就自然和他们有缘。但是,所有的一切都因为你而开始,这足以说明探索自我、了解自我,认识自己的优势有多重要。

家在西北的吴丽毕业于一所大专院校,毕业时父母费尽周折,总算在老家给她找了一份比较体面地工作,在自来水公司当抄表员。但是,当看着原来的同学在外面闯荡,见的世面多,交际的广,挣得钱多,她说死说活不在老家的单位干了,辞职,折腾着来到北京。但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只能干一些简单的文员接待。她和好友通电话时,总结着自己在北京一年的收获,用了一句话:“搬了六次家,换了四份工作。”但是,她对自己很有信心,言语间时而流露出“不行,我炒老板鱿鱼了”,一幅豪气冲天、满不在乎的样子。的确,吴丽在开始时工作热情很高,干得不错。但没多久。她自己就觉得干文员接待工作,挣得钱不多,受人歧视,没有奔头。加上她常觉得公司领导水平不高,对待自己缺乏重视,总是寻思其他出路。后来几家公司聘请她,仍旧是做文员接待,跳了槽,换了环境,但始料不及的是,工作依旧无聊,、很快又丧失了信心,直到此时她才认识到自己能力被无限夸大,认识了 “知识就是力量”,还有自己对于职业的理解是多么偏颇。频繁的更换工作,往往更多的是不仅没有锻炼自我,反而使自己的境遇越来越差,她不禁疑惑:我到底错在哪里了?

其实,就业的过程,是大学毕业生认识自我、评价自我、适应社会的过程。人在一生中是要扮演多种角色的。大学生到一个新的单位里去工作,是一次角色转变的过程,要实现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大学毕业生要树立角色意识,尽快实现角色的转变。这就需

要我们要抛开幻想,了解自己所处的真实地位和社会环境,实事求是地面对就业这样一个人生问题。同时,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职业状态,真正地认识社会,全面地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际行动,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在选择或适应社会职业的同时,接受社会的选择和磨炼,这样才能顺利地实现角色转变。

篇二:如何理解认识你自己

如何理解“认识你自己的含义”

“认识你自己!”——这是铭刻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希腊和后来的哲学家喜欢引用它来规劝世人。

老子在《道德经》中也曾提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孙子兵法》也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名句。可见,“认识你自己”是自古以来先哲们就开始思考的一个问题。

我们又应如何来理解这看似简单的五个字呢?箴言本来的意思,是人要有自知之明,明白人只是人,并非诸神。从它铭刻的地方便可知,它传达的是一种神对人的要求,一种对人不越级,做好自己本分的要求。这种理解最传统,同样也是最权威的。

曾经有人问泰勒斯,什么是最困难之事,他的回答是:“认识你自己。”接着的问题:什么是最容易之事?回答是:“给别人提建议。”这位最早的哲人显然是在讽刺世人,世上有自知之明者寥寥无几,好为人师者比比皆是。看来苏格拉底领会的箴言的真谛,他认识自己的结果是意识到了自己的一无所知,为此受到了德尔斐神谕的最高赞扬,被称作全希腊最智慧的人。

从中我们可见苏格拉底为“认识你自己”这句哲言的理解做了最原始、最基础、同样也是一种普遍认为最权威的理解。

但我觉得我们应该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来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在我们认真思考自己,重新试着去认识这个一直陪伴我们的朋友时,我们在认识到自身局限、不足的同时,必然也会发现自身的一些闪光点,一些长久以来可能一直被你忽略的亮点。若仅从“人要有自知之明”的角度理解,可能在发现这些亮点时,你会自动忽略、跳过它们,觉得这并不是这句箴言需要你寻找的。相反的,我觉得这些亮点同样重要。它们都是真实的你自己,都能帮助你更好、更全面、更真实地认识你自己。我们又怎么可以抛弃这些呢?

每个人都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转换。如果用矛盾的原理来认识这个问题,相信会清晰很多。

人类自身的局限性是我们身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自身的闪光点同样也是我们身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两者是人这一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所以我们在“认识我自己”这个问题上,一定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辩证地看问题。这也就解释了世界上存在的两种人,一种是过分自卑,只看得到自己的缺陷、不足;而另一种人则是过度自信,过分放大自身的闪光点,盲目自信。显然,这两类人都是没有正确认识自己而造成的结果。

在矛盾的哲学原理中,有一条矛盾的特性是绝对不能被忽略的,这对于我们来更好地理解“认识你自己”的内涵也是十分有借鉴意义的。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都各有其特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点。

现今社会,有一种十分盛行的风气,即“趋同”,我们也可以称其为“从众”。大部分人都不愿意或者说是不习惯表现出与他人的不同。就像心理学中提到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那样,大部分人的意见想法往往会影响甚至左右小部分人的意见。10个人投票,若有9个人投了赞成,那么剩下的那个人即便内心是想反对的,他也更倾向于投赞成票,原因很简单,他并不想表现得与大众不同,他更倾向于把自己隐藏在群体中,而非表现出真实的自己。再想得远一些,就好比当今大学生的专业选择,大家都一窝蜂地报所谓的“热门专业”,而非把自己的

兴趣放到第一位。原因也简单地惊人,因为社会评价这个专业的前景好,因为选择它的人多,就必然有它的优势在。

作为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每个个体都有它的特殊性,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认识你自己”中同样存在这层意识的理解。全面客观地审视自己,挖掘出自身的优势缺陷的同时,更要找出自己的特质,即与别人不同的地方。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我们做出的任何决策,考虑判断的出发点首先应该是“我自己”,一个独立于别人存在的个体,我需要什么?我适合什么?而不是一味地人云亦云,心甘情愿地把“自身的特质”,这一上天赋予我们每个人的礼物给无情地埋没了。

就像周国平说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把‘认识你自己’理解为认识你的最内在的自我,那个使你之所以成为你的核心和根源。认识了这个东西,你就心中有数了,知道怎样的生活才是合乎你的本性的,你究竟应该要什么和可以要什么了。”

在古今中外,我们也可以举出不少这方面的例子。济慈,杰出的英诗浪漫作家。你有是否知道早期的济慈是被送去当药剂师学徒的。当了五年学徒后济慈甚至考入了伦敦的一所医学院。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毫无疑问的,济慈应该继续学医,最后变成一名医生。但很显然,济慈最终还是忠于了自己的内心,因为他没有办法假装自己热爱医学,他没有办法克制自己不去想提笔写诗。济慈一定经历过痛苦的挣扎,而这挣扎的过程便是济慈认识自我的一个重要过程。他无可遏制地热爱诗歌,这便是真实的他。一年后,济慈放弃了从医的志愿,专心于写作诗歌,这时候,他是开心的、快乐的,因为他正做着自己喜欢的事,那时的他找到了真的自己。

的确,“认识你自己”我们需要探寻的是一个内在的、完整的、真实的自我。 这样是不是就是“认识你自己”这句哲言所告诉我们的全部含义了呢?我们知道这句话被称为箴言,受到包括苏格拉底在内的许多哲学名家的追捧,很显然,它是哲学范畴的内容。那么什么是哲学呢?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从哲学的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哲学是认识世界的一种途径,那么“认识你自己”与“认识世界”这两者之间又是否会有联系呢?

答案是肯定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具有普遍性,我们要用联系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并试图找出其中的联系。希腊哲学家晦涩哲人赫拉克利特曾说:“我探寻过我自己。我的哲学仅是‘向自己学习’的产物。”从中可以看出,赫拉克利特是通过深入认识自己来进一步认识这个世界的。不说认识世界,至少就认识人性而言,每个人在自己身上的确都有着丰富的素材可供研究,可惜大多被浪费掉了。事实上,自古至今,一切伟大的人性认识者都是真诚的反省者,他们无情地把自己当作标本,藉之反而对人性有了深刻而同情的理解,对所处的世界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鲁迅的“弃医从文”相信你并不陌生,我们可以通过分析鲁迅的“弃医从文”来更好地理解“认识自己”与“认识世界”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鲁迅之所以学医,是因为当时的他认为学医可以救人,他希望通过治愈病人的伤口,通过手术刀来救旧中国。“救中国人,救中国”这是他的愿望,是他分析自身得出的结论。但经过一段时间,他发现他的从医行为并没有使他真正感到快乐,因为他觉得自己并没有真正做到拯救中国同胞,拯救中国。他开始更进一步、更深刻地认识自己,

希望找到一条能够真正实现自身愿望的道路。在这一自我探寻的过程中,鲁迅成功了。他终于明白在当时手术刀已然救不了旧中国,国人躯体上的创伤已远不及国人心灵上的伤痛来得剧烈一万倍。他能做的是拿起他的文笔,用笔杆来旧中国。从《狂人日记》开始,一篇篇针砭时弊文章,把他的愤慨,他的救国心抒发地慷慨淋漓,这时候,鲁迅找到了真的自己。同样的,在鲁迅找寻自己的过程中,他对世界,对当时中国的形式,国人的状态才有了一个更为深刻全面的认识。他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更好地认识了世界!

可见,“认识你自己”这简短的5个字包含的内容真的非常丰富,从告诫人们要有自知之明到每个人都要全面客观地看待自己,既看到自身不足,又要看到自身的闪光点;深刻意识到自身个体的独特性;更可以从认识自己出发,更好地去认识这个世界。

我们都知道,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没有任何事物能够一成不变。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理解“认识你自己”这句箴言,以便得出更多、更深刻、更贴切的、更符合世界变化规律的理解,更好地来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篇三: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在哲学观点上自成一体,作为一个旷世的思想家、哲学家,苏格拉底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一道,为古希腊文明标出了他人难以企及的思想高度。

哲学现象

苏格拉底通常并不是以一个青年导师的身份出现的。他在和别人谈话时,并不是刻意地想要教导别人,而是采取启发式的教育方式。他认为自己的工作是帮助别人产生正确的思想,而不是传授给他们什么。

苏格拉底认为,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靠别人传授。惟有从自己内心产生出来的知识,才能真正拥有知识和智慧。事实上,他给人的印象恰恰是想要向他的谈话对手学习一点什么东西。所以他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讨论,而不是正襟危坐地讲课。苏格拉底的这种教育方式,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式的“反讽”。

一群年轻人到处寻找快乐,可是却到处碰壁。反而遇到了许多忧愁、烦恼和痛苦。他们向老师苏格拉底寻觅关于快乐的答案。

“老师,您是希腊最聪明的人,请您告诉我们,快乐到底在哪里?”

“我并不是最聪明的人,因为我不是智者,我只是一个哲学家。如果说我聪明的话,那就是我明白自己是一个无知的人。因为我只知道一件事:我一无所知。”

苏格拉底对这些年轻人说,“你们先把关于快乐的问题放一放,先帮我造一条船吧。”

于是这些年轻人把寻找快乐的事情先放在一边,和苏格拉底一起造起独木舟来了。他们同心协力锯倒了一棵大树,把树剖析成两半,挖空了树心,很快就造成了一条独木舟。

独木舟下水了,大家把苏格拉底请到船上,一起荡起双桨,一边齐声唱歌。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现在觉得快乐吗?”

学生们齐声回答:“我们现在觉得快乐极了!”

苏格拉底说:“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目标努力工作时,就突然地到来了。” 我除了知道我的无知这个事实外,一无所知。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本是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的铭言,苏格拉底将其作为自己哲学原则的宣言,具有深刻的背景和重要的意义。事实上,几千年前古希腊奥林匹斯山上的德尔斐神殿里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认为,自然哲学家们在哲学对象、目标、途径、方法等问题上的看法都是错误的,他们不去关心自身而去关心自然,而且在对宇宙万物本原的探讨上以感官物为依据,以自然物作原因,所以自以为是,众说纷纭,让人无所适从。事实上,自然万物真正的主宰和原因并不是物质性的本原,而是它的内在目的,亦即“善”。由于认识自然的本性为我们的能力所不及,所以哲学的真正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自己,即认识人自身中的善。他认为“好”或者“善”是存在于事物之中的一种“神力”,这是万物所追求的目的。在自然界特别是有机界中存在的和谐、均衡、完美等等自然现象,都是由于事物追求好的或善的目的而形成的。

有一天,苏格拉底为了教育一位狂妄自负的青年尤苏戴莫斯,和他进行了一次机智的谈话。当知道尤苏戴莫斯雄心勃勃,想将来竞选城邦的领袖时,苏格拉底就对他说:“一个希望当领袖的人必须有治国齐家的本领,但是,一个非正义的人能掌握这种才能吗?”

“当然不能。一个非正义的人甚至连做一个良好的公民都不够格。”尤苏戴莫斯坚定地回

答。

“那么,你知道什么叫正义的行为,什么叫非正义的行为吗?”苏格拉底继续问并拿出羊皮纸,把“正义”和“非正义”分开写在羊皮纸的两边,要尤苏戴莫斯一一列举。

于是,尤苏戴莫斯把虚伪、欺骗、奴役、偷窃、抢劫都放在“非正义”的一边。对此,苏格拉底运用相反的具体事例,把这些看起来是“非正义”的行为一一予以推倒。

他问道:“作战时,潜入敌方军营,偷窃其作战图是非正义行为吗?为防绝望中的朋友自杀,把他藏在枕头底下的刀偷走,难道不应该吗?生病时儿子不肯吃药,父亲就骗他,把药当饭给他吃,使儿子很快恢复了健康,这种欺骗行为又应该放在哪一边呢???”

这一连串的问题,使尤苏戴莫斯如堕五里雾中。

苏格拉底在破除了对方的成见后,就正面进行诱导,并使尤苏戴莫斯接受了自己的观点。接着他就指出什么样的知识对人来说最为重要的,这就是“认识你自己”。

德性即知识

苏格拉底认为,认识自己就是认识心灵的内在原则,亦即认识德性。这里的“德性”原指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具体到人就是“人的本性”。“善”是自然万物的内在原因和目的,具体到人身上,就是“德性”。

苏格拉底认为,人并不是生来就符合人的本性,只有在理性指导下才能认识自己的德性,也就是说,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一个人只有真正认识了他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而且,苏格拉底进一步指出,趋善避恶是人的本性,没有人志愿追求恶或他认为恶的东西,是行善还是作恶,关键取决于他的知识,因而每个人在他有知识的事情上是善的,在他无知识的事情上则是恶的。

所以,苏格拉底倡导“知德合一”的学说,他认为正确的行为来自正确的思想,美德基于知识,源于知识,没有知识便不能为善,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他认为,从怀疑自己的知识开始的自我认识是认识美德的来源。他常常爱说的一句话是:“我除了知道我的无知这个事实外,一无所知”。

“助产术”教学法

为了有效地传授知识,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提出了他著名的教学法,也就是人们通称的“助产术”。所谓“助产术”,是指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方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

因此,苏格拉底以“高贵、健壮的助产婆芬尼兰托的儿子”自豪,宣称他也“习于施行同种技术”。不同的是,他所实施的对象是男人而不是女人,是灵魂而不是肉体。他认为,自己“这种艺术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它能够以各种方式考察年轻人的心灵所产生的是幻想错觉还是真知灼见”。

“助产术”也被他称为“辩证法”。苏格拉底在施行“助产术”时所采用的方式是问答法,即通过发问与回答的形式,运用比喻、启发等手段,使对方对所讨论问题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遍,一步步逐渐深入,最后得出正确认识,“生下自己孕育的真理胎儿”。这种方法,一般被总结为四个环节:反讽、归纳、诱导和定义。所以,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这种方法作为一种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和推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追求绝对的确定性的知识,苏格拉底把他的助产术运用于不同对象,讨论了各种问题。这种方法直接为柏拉图所继承和发展,不仅对哲学也对后来西方整个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产生了重要影响;黑格尔更是将这种对话内在化于精神之中,将其发展为详尽完善的辩证法体系。苏格拉底的哲学,虽往往被称为“实践哲学”,但是,那种“实践”并不是现实的生产实

践,而是抽象的道德实践。确切地说,他的哲学是非实践的唯心论了。因此,苏格拉底哲学特征,在于它是脱离了自然科学研究基础的道德哲学,在于它是对索非斯特施行哲学攻击的宗教拥护者。

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

苏格拉底习惯到热闹的雅典市场上去发表演说,以及和人辩论问题。

一天,苏格拉底像往常一样,很早就来到市场上。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向您请教一个问题。人人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呢?”

那人回答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

苏格拉底装作不懂的样子接着问:“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呢?”

“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

苏格拉底立即反驳道:“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士兵们,我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向前冲啊!大家奋力突围出去。’结果突围果然成功了,但是大家根本就没有看到什么援兵。如果按您刚才所说的那样,这种欺骗应该也是不道德的吗?” 那人说:“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就是不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问:“假如您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你欺骗他说:‘赶快吃吧,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吃了它以后你就能像鸟一样自由飞翔。’这也是不道德吗?” 那人只好承认:“这种欺骗也是符合道德的。”

苏格拉底接着又问:“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还是请您告诉我吧!”

那人想了想,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

苏格拉底生前死后都有一大批崇拜者,柏拉图和色诺芬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我们只能通过他学生的叙述了解他(他的弟子色诺芬著有《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但是他对西方哲学的影响却是巨大的。他的门徒在他死后形成了不同的学派,除了著名的柏拉图外,还有三个比较有名的“小苏格拉底学派”——由欧几里得创立的以诡辩著称的麦加拉学派、由阿里斯提波在非洲创立的以快乐主义著称的昔勒尼派和由安提西尼创立的以禁欲主义著称的犬儒学派。

名人轶事

苏格拉底的妻子是个心胸狭窄、冥顽不化,喜欢唠叨不休,动辄破口大骂的女人,而且常使堂堂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困窘不堪。一次,别人问苏格拉底“您当初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位妻子?”时,他回答说:“擅长马术的人总要挑烈马骑,骑惯了烈马,驾驭其他的马就不在话下了。我如果能忍受得了这样女人的话,恐怕天下就再也没有难于相处的人了。”

据说苏格拉底就是为了在他妻子烦死人的唠叨申诉声中净化自己的精神才与她结婚的。有一次,苏格拉底正在和学生们探讨问题,互相争论的时候,他的妻子气冲冲地跑进来,把苏格拉底大骂了一顿之后,又出外提来一桶水,猛地泼到苏格拉底身上。在场的学生们都以为苏格拉底会怒斥妻子一顿,哪知苏格拉底摸了摸浑身湿透的衣服,风趣地说:“我知道,打雷以后,必定会下大雨的。”

在西方,“苏格拉底的妻子”是悍妇、坏老婆的代名词。


认识你自己阅读答案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3731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