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我的抗战ii

时间:2017-01-01 11:27:14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第十章抗日战争2

第十章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初期

(1938、10—1940、12)

一、日本侵华政策的变化和抗日营垒的分化

(一)日本侵华政策的变化

武汉、广州失陷后,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但现在史学界认为这一时期是向相持阶段转变,也有称为相持阶段前期的。

相持阶段到来的原因:

1、从七七事变到武汉失守的15个月期间,中国军民对日寇的侵略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使日本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受到大量消耗,特别是随着战场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兵力越来越分散,使其速战速决的战略破产。不得不改变战略。

2、由于中共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和敌后根据地的开辟、扩大,严重地威胁民敌人的占领区,牵制了敌人的大部分兵力,日本不得不停止对国民党战场的战略进攻,而回过头来巩固它的占领区。

3、国民政府仍保有西南和西北的广大地区,并拥有为数不小的兵力与日军对抗。国际上,除苏联继续援助中国抗战外,英、美、法等国由于不满日本在华势力的扩张,对中国抗战表示了一定程度的支持。特别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的存在和发展,成为相持阶段继续抗战的基础。

中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后,日本政府在坚持灭亡中国的总方针下,侵华政策作了新的改变:

(1)在战略上,由“速战速决”改为长期战争。由战争初期的三个月灭亡中国,改变为所谓“百年战争”、“比赛忍耐力”的战争。为此,在政治上,搞所谓的“以华治

华”,扶植各地汉奸建立伪政权。在经济上,搞所谓的“以战养战”,加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2)由重视国民党改为重视共产党。抗战初期,日本以主要兵力进攻国民党战场,提出“剿共灭党(国民党)”的口号,企图很快打败国民党。1938年1月,日本近卫首相曾发表了“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声明。但是,日本很快发现,共产党已成其劲敌,把对华的主要目标放在解放区。

(3)对国民党由军事进攻为主改为政治诱降为主。日本在对国民党的策略上,由以前的军事进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改为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活动。1938年11月3日,近卫第二次声明,如国民党抛弃以前政策,蒋下台,可以承认国民政府为对手,重开谈判。12月22日,近卫第三次声明,提出日、“满”、华三国共同建立所谓“东亚新秩序”,互相“共同防共”、“善邻友好”、“经济提携”三原则,并暗示可以从华中华南撤兵,引诱国民党投降。

抗日战争中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五步)

(1)“不扩大方针”烟幕和武力侵占平津。

(2)“船津工作”和“陶德曼工作”与日寇进攻上海、南京。(船津辰一良郎)

(3)“宇垣外交”和日寇进攻武汉、广州。

(4)围剿解放区,巩固占领区,对国民党政府进行经济封锁,迫使其屈服;大力扶植汪伪汉政权,使其成为日本得力走狗;妄图把中国变成其南进基地。其中,围剿解放区是1941—1942年日本对华政策的中心。

(5)进行灭亡前的垂死挣扎。1943年日本总方针是确保占领区的“安全”,以获得战略物质支援太平洋战争。作战主要对象仍是解放区,而重点在华北。

(二)、汪精卫集团的投敌,汪伪政权的建立

日本侵华政策的变化,引起了中国抗日营垒的分化。在

日本诱降政策的刺激下,汪精卫集团公开投敌。

汪精卫投敌的原因:

过去有人认为汪精卫叛国投敌是汪蒋之间的个人倾轧,有人认为这是把复杂的历史现象简单化了。马克思说:历史人物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汪精卫出逃投敌的原因,必须从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潮流和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去探索。

1、汪蒋之间的政策分歧,是汪出逃的主要原因。

2、日本帝国主义的策动,是汪出逃的外部条件。

3、汪的反动立场和世界观,是他出逃的内存因素。 汪精卫是国民党副总裁、国防最高会议副主席。1938年12月18日,汪率其党羽周佛海、陶希圣等潜离重庆,飞抵昆明,次日逃往河内。同时,高宗武、陈公博等亦相继投敌。12月22日,按预定计划,近卫发表第三次诱降声明,12月29日,汪在河内就发表了响应近卫声明的“艳电”,为日本侵华辩护,建议重庆当局以近卫声明为根据,与日军进行“和平之谈判”。

汪的投敌卖国,遭到敌后根据地和全国人民的批判与声讨,迫于全国人民的压力,蒋介石集团开除了汪精卫籍,但留有后路,未通缉。

汪精卫叛国后的活动有:

(1)首先与日寇勾结。1938年12月30日汪精卫与日本签订了卖国协定《日支新关系调整要纲》。此协定成为汪的卖身契。1939年4月,汪精卫本首相平诏订立了《汪平协定》。5月底,汪精卫日本寻求支持。

(2)大小汉奸合流。1939年5月,由河内转赴上海后,和南北大小汉奸组织召开始密谋合流,进行权力分配。8月,在上海召开国民党六大,为汪上台制造“党统”和“法统”根据。9月,汪精卫同华北伪临时政府(1937年12月成立于北平)王克敏和华中伪维新政府(1938年3

月成立于南京)头子梁鸿志会谈,达成五项协议。1940年1月,汪、王、梁等各派汉奸代表在青岛会谈,决定组织伪中央政治会议,负责筹组中央政府的工作。

(3)组建伪国民政府。3月30日,汪伪“国民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

(4)11月30日签订了《日本与中华民国间关系基本关系的条约》,通过这个卖国条件及附属秘密协约,日本在政治和经济上完全控制了汪伪政府。对此,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照会各国,否认汪政权,要求各国不要承认。1940年12月外交部长王宠惠声明,日汪非法签订的条约全然无效。

二、相持阶段到来后的国民党方针及正面战场

(一)、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

从1939年初起,日本逐步改变了以蒋介石下野作为“议和”先决条件的政策,由反蒋变为拉蒋。2月,华北日军特务机关长喜多城一所拟的“和平计划”中,声言“尊崇蒋介石上将的地位而给予崇高位置”。3月初,日本新任首相平诏在国会演说中正式提出,蒋介石倘能重新考虑其反日态度,与日合作,“则日本准备与之作中止敌对行为之谈判”。

日本诱降的逐步升级,使国民党政府将其政策的重点逐渐由抗日转向反共。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是其政策转变的标志。

1939年1月21日至30日,国民党在重庆召开了五届五中全会。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决定抗日和反共方针。会上,蒋介石就抗战问题作了《敌国必败及我国必胜》的演说。他虽言必抗战,且表示抗战到底,但在“底”的解释上却大大倒退。他说:“抗战到底”就是恢复七七事变以前的状态。并把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于英美对日本侵略的

联合干涉上。

会议最重要的问题,是决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会议攻击共产党,对共产党“现在对他要严正—管束—教训—保育—现在要溶共—不是容共。”蒋介石在会议上作了《整顿党务之要点》报告。

会议秉承蒋介石的反共旨意,一面专设“防共委员会”,以从事积极反共的阴谋活动;一面通过“整理党务”的决议案,并提议大力发展国民党普通党员。

会后,国民党陆续发表一系列秘密文件,如《限制异党活动办法》等,这些文件都以反共防共为宗旨。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的反动方针,是其自抗战以来政策上的大倒退。一方面,蒋介石虽大谈抗日,却不敢抵抗到底;另一方面,虽然积极反共,但又不敢破裂统一战线。这种两面政策,是五届五中全会以后蒋介石集团政治态度的基本特点。

对国民党的分裂、倒退的方针,中国共产党予以坚决的揭露并与之进行斗争。

(二)、国民党推行“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和宪政骗局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蒋介石集团在全国开始了一场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1939年3月,在国防委员会下设了国民精神总动员会,蒋介石亲自任会长,颁布了《国民精神总动员纲领》、《国民公约及誓词》及《精神总动员实施办法》。

所谓“国民精神总动员”具有两重目的。一方面,是抗日的要求,另一方面,是为了防共和强化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法西斯统治。

(1)《纲领》大肆鼓吹“国家至上民族至上”,“军事第一胜利第一”,“意志集中力量集中”,并解释说,“国家至上民族至上”,就是“必须认定”“国家民族之利益高于一切,在国家民族之前,应牺牲一切私见、私心、利益及至

篇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2)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摘要:在中国的近代史中,没有哪一段历史比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华民族遭受的灾难和压迫更为深重、更为屈辱。虽然抗日的烽火早已渐行渐远,但是我们没有理由忘掉这场战争,没有理由忘掉侵略者那种惨绝人寰、令人发指的罪行,那种灭绝人性、泯灭良知的蹂躏,我们更没有理由忘掉那些为了民族的独立而舍命把自己的血肉化作一坯尘土的抗日先烈们。时间可以过去,但是历史应该铭记。

关键字:中华民族 国共两党 抗日

正文:

一、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当1931年9月18日夜里,柳条湖方向的爆炸声响起,中国的屈辱史开始愈发严重。九一八事变,甲午中日战争,两场战役的失败使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一次次的战败与退让,极大的刺激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其中,日本参加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所有战争和活动,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极大的灾难和奇耻大辱。

然而正是这国难当头,百姓受苦的时候,蒋介石政府仍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政策及对日“不抵抗”政策。喋喋不休大讲“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才能御侮”,认定“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因此必须“先清内匪再言抗日”。

正是由于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以致东北军大都不攻自溃,东北大片国土沦入敌手。随后日本又利用废帝“溥仪”成立“满洲国”,将对中国东北开始长达十四年之久的殖民统治。

九一八事变强烈地震动了中国社会。而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祖国大片大好河山沦丧和国民党的屈辱退让,全国各族阶层人民无不痛心疾首、义愤填膺。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推动下,在其他爱国党派团体和爱国人士的呼吁下,一个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城市蓬勃兴起。从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西安定县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本政策。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者以制造卢沟桥事变为起点,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队被迫奋起抵抗,全国性抗战由此爆发。

全国性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紧急呼吁全民族实行抗战,而国民党当局仍然

坚持“准备应战而坚决不求战”的根本立场,希望将事变“局部解决”。中国军队先后投入大量兵力,著名的凇泸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但是,也由于中国军队因凇泸会战已疲惫不堪,战斗力十分脆弱,导致日军轻易围攻了南京,凶残的日本人为耀其“军威”展开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许多无辜的中国百姓和士兵牺牲了。

南京大屠杀激起华夏儿女的民族仇恨和更加强烈的反抗精神,台儿庄战役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第5战区长官李宗仁领导的台儿庄大捷,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骄横气焰,壮大了中国军民的抗日信心。以后,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在相持阶段,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连遭失败,此时,中国共产党开辟了敌后战场,为最终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在中国共产党积极抗日时,国民党却出现了反共高潮,为不使日本坐收渔利,中国共产党把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呼吁团结,最终,因政治上完全处于孤立的形势下,国民党当局被迫收敛其反共活动。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了重大转变,欧洲战场,苏军在会战中胜利,太平洋战场,美军取得了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的胜利,全面转入反攻。同盟国的胜利极大的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当中国人民即将迎来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的时候,美国在长崎和广岛投下了原子弹,给日本帝国主义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8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发表声明,号召抗日军民展开“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敌后各抗日部队迅速在华北、华中、华南和东北的广河战场上,展开了猛烈的攻势。

1945年8月10日,日本天皇发布终战诏书,向公众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最终取得了八年的抗战胜利。

二、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1、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与民族敌人进行的生死大搏斗。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机的时刻,每个有血性的中华儿女都迸发出了巨大的力量,积极投入到反侵略的战争,同仇敌忾,为国家民族利益奋斗,从而形成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日卫国的巨大洪流。中国人民用整整8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以巨大的代价最终换取了胜利。国人齐心协力终于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的领土。

(1)、中国共产党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全民抗战的倡导者、推动者

和政治领导者

众所周知,日本侵略者妄图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的 也由此开始。此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又先后发动了“一二八”上海事变、热河事变、华北事变。在中华民族危机关头,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了武装抗日的旗帜,又号召中国人民动员起来和组织起来,投入保卫祖国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中共中央多次发表宣言和决议,反对日本强占满洲,反对国民党“不抵抗主义”,号召中国工农红军和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工农红军愿在“立即停止进攻苏区,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和武装民众”三个条件下,同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协定,并在瓦窑堡会议中正式作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决定,实行“逼蒋抗日”方针。并于第二年帮助张学良、杨虎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取得“逼蒋抗日”的胜利。“七七事变”之后,经过共产党的一再让步,终于促成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并倡导了全国人民共同抗日。国民党从当初的不抗日到现在的共同抗日,从一定意义上讲,蒋介石接受了共产党的政治领导。从1931年到1937年的抗日,中国共产党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如果没有中共一次次让步,也许就促不成国共的第二次合作,更谈不上全民族抗日。

(2)、中国共产党是发展抗日力量、掀起抗日高潮的政治核心和战略指导者。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的分歧由要不要抗日转向怎么抗日的问题。国民党为了一己之私,制定了错误的抗战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主要表现在:一是抗日态度不坚定,采取“不断交、不宣战、不投降”的“自卫”抗战方针和边抗边密谈的两面政策。二是推行只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的片面抗战路线和消极的防御的军事方针。三是拒绝政治改革,坚持独裁制度,反对武装民众。

与此相反,全面抗战一开始,中国共产党发出通电,强调“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下,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得以宣告成立。

在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制订了各党派各界各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精诚团结,共赴国难。不久,党的洛川会议又颁布了贯彻全面抗战路线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制定了持久战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确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创建抗日根据地等战略任务。为了进一步阐明共产党的战略方针和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1938

年5月,毛泽东总结抗战八个月的经验,作了《论持久战》的演讲。《论持久战》全面分析了抗日战争必然持久,最后胜利必属于中国的科学根据,坚定了广大军民抗战的信心。同时还系统阐明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共产党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把全民族抗日推向了高潮,并在实践上指导共产党的敌后战场取得节节胜利。

(3)中国共产党是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分裂投降,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力量和坚强堡垒。

1938年10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调整了侵华战略,对国民党政府由军事进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转变为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停止对正面战场的战略性进攻,集中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敌后抗日根据地。

1941年春初,日军乘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皖南事变,进攻新四军的机会,连续对皖中的无为和桐城以东地区进行“扫荡”,中共提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三大政治口号,开展了声讨汪精卫集团叛国罪行的斗争,制止了蒋介石集团的投降活动。同时制定了“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以及高度克制、忍让的“自卫”斗争等政策、方针和原则,并阐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政策和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向全国人民指明了“中国向何处去”的方向。中共的政策和方针,维护了国共两党团结抗日的局面,达到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目的,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全国人民的抗日大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和敌后战场,是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中坚力量和主要战场

在长达6年左右的战略相持阶段,由于日军进攻的重点由国民党战场转向共产党战场,敌后战场了抗战的重心,敌后军民成了坚持抗战的“脊梁”。

在1944年日本发动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的豫湘桂战役中,国民党战场出现了大多数情况一触即溃、甚至不战而逃的大溃败,损兵五六十万,丢失大片国土,使6千万同胞沦于敌手。从此,国民党主义偏向安西南、西北,完全丧失了抗战初期的战斗力和重要战略地位,坚持抗战打败侵略者的历史重任落到了共产党肩上。为了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毛泽东还提出了“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战略任务,同时中共中央还发出《关于整训军队的指标》,为全面反战做足准备。中共挺进外线,开辟新区,取得了大反攻的有利阵地,也为抗战的最终胜利打下

了基础。

(5)中国共产党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一个持久抗战过程,其中以中国共产党为例。中国共产党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当然不可否认国民党在抗日上也出了一份力,如果没有国共两党的合作抗日,也许抗日战争不会那么快结束。

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同日军的首次交战,也是至卢沟桥事变以来中国军队对日本作战取得的第一个比较大胜利。不同寻常的是,这一胜利是在日军长驱直入、友军节节退却、华北战局危急之际取得的,因而戳穿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此后不久,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深入敌后方,开展广泛的人民游击战争,收复大片国土,解放五千多万人民,建立大小10多个抗日根据地,抗击了近半数侵华日军,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尤其是在百团大战中,中共领导的军队牵制了大批日军,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延缓了日本南进步伐。在抗战中取得的这些不同寻常的胜利都表明了中共及其领导的军队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倡导和推动作用,建立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提出了正确的北伐方针,打垮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如果没有共产党,也根本不可能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2、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1937年7月7日,是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的一天。这一天,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国共经历西安事变后进行了第二次合作。

(1)国民党是正面战场抗日的主力

七七事变发生后,第二天蒋介石电令宋哲元“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并须全体动员,以备事态扩大”,电令军委会办公厅主任徐永昌、总参谋长程潜,准备增援华北;下令孙连中、庞炳勋等率部北援。他在9日的日记中写道“早起处理华北战事准备动员,不必战争。”10日写道“动员大师北运增援,如我不有积极准备以示决心,这不能和平解决也。”从蒋介石的日记中可以知道他是积极应战的。

7月18日,蒋介石同意发表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22日,《中共中央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由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之后的忻口会战是国共合作很好的一次战役。

在淞泸会战中,蒋介石的嫡系精锐部队徐卫立煌、汤恩伯部在华北外,几乎

篇三:第二单元第2课抗日战争

第2课 抗日战争

一、选择题

1、全面抗战的开端是(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2、日本侵略者在我国什么地方成立了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 )

A、东北地区B、华北地区C、华东地区 D、华中地区 3、1942年初,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到缅甸的直接目的是( )

A、确保滇缅公路的畅通 B、解救被困的日军

C、解救被困美军 D、确保云南安全

4、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取得近百年反侵略战争完全胜利的原因是()

①全民族的共同抗战 ②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配合 ③国共两党的合作 ④我大敌小,我强敌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七七事变之所以成为全国抗战开始的标志,是因为当时( )

A、国民政府正式对日本宣战B、中国军队首次对日作战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D、日本全面侵华,中国人民广泛抗日

6、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 )

①徐州会战 ②太原会战 ③凇沪会战 ④武汉会战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C、③①②④D、①④②③

7、在中国近代史上,日本在中国曾制造过两次大屠杀( )

A、大连、南京 B、大连、旅顺 C、旅顺、南京D、旅顺、上海

8、抗战初期,国民政府抗战比较积极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国人民的推动

B、日本的全面侵华危及国民政府的统治

C、英美同日本的矛盾急剧恶化

D、英美等国对国民政府的支持

9、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中共制定了正确的方针

C、国民政府对日本的态度发生了变化D、卢沟桥事变的爆发

10、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多次会战,其最重要意义在于( )

A、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B、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侵略计划

C、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D、掌握了抗日战争的主动性

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华社东京2001年5月17日电:东京文部科学省16日公布包括右翼势力“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炮制的、歪曲历史的初中历史教科书审定合格,引起亚洲各国及世界人民的极大愤怒。日本右翼势力把“战败”改为“终战”,把“侵略”改为“进入”,把太平洋战争说成“自卫”,把侵略亚洲国家说成是“解放”英法殖民地等。

材料二经历了一百多年的磨难与抗争,中华民族终于走上了复兴之路,“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是硬道理”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最后,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请回答:

(1)列举近代以来列强主要的侵华战争。(举4例)

(2)列举日本在侵华过程中制造的主要暴行。(举2例)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国一败一胜的根本原因。

三、问答题

比较近代以来在两次中日战争中,影响中国败胜的主要因素。并以恩格斯“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观点,指出两次中日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A 3、A 4、D 5、D 6、B 7、C 8、B 9、A 10、B

二、材料题

(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抗日战争等

(任选4个)

(2)旅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潘家峪大屠杀、七三一部队

(任选2个)

(3)甲午战争——清政府腐败落后

抗日战争——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三、问答题

2、 ⑴主要因素:①领导因素:甲午中日战争时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抗日战争中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族利益为第一,从而保证了抗战的胜利。②民众因素:甲午中日战争时中国民众尚未觉醒;抗日战争时中华民族已经觉醒,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包括了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③战略战略因素: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避战自保,放弃制海权,最后全军覆没;抗日战争中共制定了持久战的方针,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④国际因素:甲午中日战争时正处于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海外殖民地;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组成使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同情和支持。

⑵影响:两次战争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气的灾难。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抗日战争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进步,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的抗战ii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3674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