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红军长征精神的意义

时间:2016-12-31 13:23:40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长征精神的伟大意义,指出:“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并要求:“在新长征的征途上,我们一定要把长征精神作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在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进行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不懈地发扬光大,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永恒的财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新的伟大长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激励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永恒的主题

在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领导者脱离中国革命实际,死背一些马列主义词句,照抄照搬苏联经验,把共产国际决议神圣化,实行错误的军事指挥,导致红军受到严重挫折。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的统治,纠正了错误的军事指挥,在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开辟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的新道路。在长征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向,使红军从挫折

走向胜利。红军长征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胜利。长征的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方向。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理论。我国的革命和建设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我们党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相继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许多更加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去解决,也会遇到一些突发性的问题。因此,我们一定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去解决新问题,根据新的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不断得到发展。

二、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精神武器

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是长征精神的核心。长征是在中国革命受到巨大挫折情况下进行的,在征途中不仅有敌人的重兵围追堵截,而且还有党内的“左”倾教条主义和分裂主义的威胁相随,并且自然环境条件也极其恶劣。但是,广大红军指战员没有因为革命受到巨大的挫折而对党失去信任,对革命失去信心,也没有被严峻的形势所吓倒,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始终是他们巨大的精神动力。中央红军靠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精神,穿着单衣草鞋爬过了雪山,走过了草地。在长征途中,有许多指战员倒下再也没有站起来。怀着崇高的革命理

想和信念,红军战士前仆后继,战胜了艰难险阻,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在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长征的道路上,我们只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才能克服种种困难,夺取新长征的伟大胜利。当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美元,经济社会进入了关键的发展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各种矛盾凸现,同时,西方一些腐朽的思潮、价值观念,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断侵入。因此,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坚定的理想、信念仍然是我们战胜各种困难的强大的精神武器。

三、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长征中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也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路线,这是红军长征胜利的重要保证。在长征中,党重视自身建设,红军各级党组织,尤其是基层党的支部、党小组,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在危险面前,共产党员冲锋在前,撤退在后,不怕流血,不怕牺牲;在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不怕吃苦,乐于助人,爱护同志,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新的伟大长征,在新长征的征途中,党的自身建设也会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在新的形势下,要紧紧围绕党的历史使命和中心任务,不断探索党自身建设的规律,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四、努力实现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长征中,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全党全军和人民实现了革命大团结。坚强的团结保证了长征的胜利。在长征中,各部队自觉顾全大局,坚决执行命令,不惜牺牲个人、牺牲局部来保障全局的胜利。部队之间,同志之间,团结友爱,主动将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长征的历史表明,顾全大局、紧密团结是革命胜利的保证,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战斗力。

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和富强起来,这是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完成这个历史任务,必须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把全国的一切力量凝聚起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任务,体现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是人的团结。只有各界、各阶层人民的团结,才能达到社会和谐。只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才能优势互补,才能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达到“双赢”和“多赢”。因此,要坚决反对山头主义、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各级干部和群众之间,都要自觉地维护团结,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促进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

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人民群众

红军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长征中红军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红军所到之处,坚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救死扶伤,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赢得了各族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无论在长征前还是在长征途中,都有大量的青壮年加入红军队伍,使红军得到源源不断的人力补充。各根据地和各路红军长征沿途经过地区的人民群众,在自己还处于十分贫困的情况下,拿出粮食、肉蛋、食盐、衣被、鞋袜等支援红军,使红军得到军需物资的补充。人民群众积极为红军带路,提供情报,烧水送饭,救护伤员,支援红军作战。红军面临渡江渡河困难时,人民群众提供船只、木板等渡河工具和器材,并驾驶船只,帮助红军征服天然障碍。长征的历史表明:人民群众是力量的源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取得长征胜利的基本条件。

70年前,红军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在新形势下,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提出的各项任务,只有在亿万群众的实践中才能够贯彻和实现。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必须宣传教育群众,相信群众,遇事同群众商量,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凝聚起来,才能克服现代化建设新征途中的种种艰难险阻,不断取得胜利。

依靠人民群众,动员人民群众,就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

篇二:红军长征与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红军长征与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2016-12-08 09:33 石仲泉 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这次交流我想讲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红军长征历史的简单概括,也就是长征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基本内涵是什么。第二,如何看待遵义会议伟大的转折。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党的领导核心。第三,如何看待长征精神。第四,如何把握习总书记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讲话。最后,还想利用一点时间和大家互动交流一下。

一、红军长征历史的基本概念

第一个概念,红军长征的里程是二万五千里还是六万五千里?

我们现在讲长征胜利会师80周年是指红军四支部队的胜利会师。按照老的说法,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3+1”的长征。“3+1”第一支部队是中央红军。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的瑞金、于都等地出发,走了一年,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这支部队走的路程有二万五千里。第二支部队是红二、六军团,也就是红二方面军,是由贺龙任总指挥的长征部队。红二方面军启动比较晚,是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以后才开始长征的,一年以后到达陕北,走的路程也有2万多里,走得也比较艰苦。红二方面军从湖南转战贵州、云南、西康(中国旧省)、四川等地,从边界走过来。第三支部队是张国焘领导的红四方面军。遵义会议之后,中央致电红四方面军也要进行转移,以便配合中央红军北上,说明红四方面军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之后开始长征的。路程几经南下辗转,三过雪山和草地,走

过的总路程有一万多里。第四支部队是红二十五军,就是吴焕先所在部队。他们是从河南开始走的,经过甘肃、宁夏,然后到陕西,他们到达陕北的时间比中央红军早一点。中央红军后来知道他们到了陕北,看到这个信息之后才知道,陕北有刘志丹、徐海东,因此才决定以陕北作为落脚点。红二十五军走的路程不到一万,所以四支部队的总里程是六万五千里。

我们现在讲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怎么理解?辩证地看是不矛盾的。为什么?首先,自上世纪80年代我们一直讲二万五千里长征,主要是讲毛主席带领的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共走了二万五千里,这个说法已经深入人心,所以二万五千里的说法也就被沿用至今。第二,以四支红军部队长征的最长里程二万五千里作为长征的代表。所以,二万五千里和六万五千里这两种说法是不矛盾的。学历史要把六万五千里的情况交代清楚,这也是80多年来,一部分人所知的老的认识,而二万五千里作为红军长征里程数的代表,二者是不矛盾的,不应该把这两种说法对立起来。

第二个概念,长征的出发地是多元的,不是唯一的。我们知道,中央红军作为“3+1”红军之一,长征出发地是江西的瑞金、于都,而各路红军又都有自己的出发地。比如,贺龙率领的红二方面军是从在湖南桑植刘家坪出发的;红四方面军是从四川广元的苍溪县出发,并在那里发起了嘉陵江战役;红二十五方面军是在河南信阳的何家冲出发。中央红军整个部队的出发地点也不一样,于都是中央首脑机关和红军主力四个军团的集结出发地,但有的部队直接转入战略转移。所以,长征出发地是多元的。

第三个概念,长征的目的地。落脚陕北不是中央最初设定的红军长征目的地,长征是一个在变化中不断滚动的动态过程。起初,中央决定到现在湖南怀化洪江

市与贺龙的部队会合,但是后来随着军事形势的变化、根据地的不断变化,直到到了哈达铺,看到国民党的报纸,才知道陕北有刘志丹、徐海东,于是立刻作出了把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这时已经是1935年9月了。半个月后,中央红军就到达了陕北。所以长征是一个动态滚动的过程。

第四个概念,长征的全部历程。

我们把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作为四支部队长征的起点,但在这之前,也就是1934年5月份,中共中央书记处请示共产国际,7月份作出进行战略转移的决定。为了顺利实现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1934年7月派出红七军团,粟裕为参谋长,后来方志敏加入,改编为红四军团。所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往浙江、安徽、江苏方向走,以便调动和牵制国民党军,减轻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的压力。这是红军长征所做的战略准备,我们把它叫做长征的序曲。 作为战略准备的除了方志敏红七军团这支部队以外,还有萧克领导的红六军团,这是中央红军为进行战略转移在探路。红六军团从湘赣苏区出发,从湖南到广西。后来,中央红军的长征路基本上是沿着萧克领导的红六军团的路线不断西进的。所以这是红军长征的序曲,有红七军团、红四军团,还有红六军团所做的准备。后来,红七军团被国民党围困在江西的怀玉山区。1935年1月,方志敏被捕。这个时候距遵义会议结束已有半个月之久。1935年8月,中央红军即将过草地的时候,方志敏同志牺牲,他是红军长征过程中牺牲的最高级别的领导。这是往前延伸。再往后延伸呢?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之后,也就是1936年10月在会宁会师,又作出一个决定——要派出部队过黄河。先到宁夏,再到内蒙,然后到蒙古边境取苏联援助的一批军火。这就决定了后来要组建西路军,所以西路军是红军长征过程中作出的

一个重要的新的军团任务。所以西路军不是长征之外的,它属于长征的过程,我把它叫做尾声,或者说甚至是红军达到陕北之后主脉的一段支脉。现在的影视片往往把西路军撇出来了,认为它不叫长征,这应当说不符合史实。因为这支部队的组建是在会理会师的时候,第二天作出离开中央的决定,而且这21800多人,都是走过雪山沼泽红军的指战员。西路军既有红四方面军的,也有红一方面军的,他们最后很惨烈,顽强战斗半年多,最后基本全军覆没,但是这是红军长征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他们的革命精神也是整个长征精神的组成部分。

第五个概念,红军长征的基本内涵。

过去讲长征,不讲红军长征有什么内涵,只是叙述怎么打仗,开什么会,而没有做理论概括,这样走完长征之后,还不足以反映惊天动地的长征历史。所以,在走的过程之中,应当慢慢地做理论思考,总结红军长征的基本内涵。红军长征不止是打仗、突围,当然,这是红军长征的一个首要内容,是革命力量与反革命力量的生死决战,而且战斗非常激烈,也非常惨烈。比如,血战湘江。此外,其他战役也打得很艰苦。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党的指导思想的路线斗争。遵义会议以前是跟以博古、李德为代表的教条主义做斗争。原来在中央苏区(今赣南瑞金一带)时,毛主席领导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反“围剿”都取得了胜利,第四次反“围剿”在朱德和周恩来同志切实贯彻毛泽东作战方法的情况下也取得了胜利。第五次反“围剿”,李德到了中央苏区,博古单纯地依靠李德,并把毛泽东正确的作战方法都去掉了,执意打正规战、堡垒战。面对国民党军队几十万,实力相差悬殊,所

以很难通过正规战来取胜,我们要取胜就是要打运动仗。但博古认为打运动仗已经过时了,应该打正规战,结果失败了,最后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在战略转移的过程中到了湘江,蒋介石早已布置了一个“大口袋”,30万军队分五路来围攻。毛主席、彭德怀都提出意见,是不是不要按照原来六军团的路线继续走下去,国民党已经布下口袋了,我们可以到湖南那边去,杀一个回马枪,打国民党军一个出其不意。但是博古、李德还是坚持按自己的方针,部队还是要往西走,到湘西会合,所以这样就落入了国民党的“大口袋”。因此,湘南血战打得非常惨烈。红军长征出发时是8.6万多人,经过第一次封锁线、第二次封锁线、第三次封锁线,死伤2.2万人,到湘南的时候还有6.5万,打到9天,牺牲3万多人,剩下3万多人。6万多变成3万多,伤亡过半。在这以前,广大指战员并不知道中央的路线斗争,只有少数干部领导知道,所以大多数指战员是服从命令听指挥,要怎么打就怎么打,但是损失如此惨重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都是很少有的。比如,三大战役,损失很大,战斗集中打了1个多月,50多天,但伤亡也没有这么多。所以,湘南血战是非常惨烈的,但这就使广大指战员觉悟了,说这么打不行,还是要把毛泽东请回来,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一个实践基础。

遵义会议之后,红四方面军在雪山脚下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但是会师时发现伤亡很大,中央红军只剩下衣衫褴褛的不到2万人,红四方面军有8万人。会师以后开始研究“我们到哪里去建根据地、从哪里进军”的问题。红四方面军的战略方针跟中央产生了分歧。中央坚持北上,在四川、甘肃、陕西交界的地方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主张南下,到成都偏远的地方去建立根据地。这个问题到后来越来越严重,以至于红四军坚持己见拒不执行中央的作战命令,而且认为我没有参加遵义会议,会议作出的决议不能算数,而且中央政治局都是中

篇三:弘扬长征精神对现代的重要意义

弘扬长征精神对现代的重要意义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你对长征了解多少,本文为你讲讲长征精神的内涵,一起来学习啦。

79年前中央红军长征的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伟大的长征精神,具有丰富而深厚的内涵。概括起来就是: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民族复兴的献身精神;坚决服从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坚定贯彻执行正确的路线,高度团结统一的精神;坚韧不拔、奋发图强的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气概。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前进的强大动力,为延安精神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长征精神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要继承红军传统,弘扬长征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弘扬长征精神,就必须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长征途中,红军将士之所以能够创造出人间奇迹,战胜艰难险阻,就是因为共同的理想和坚强的信念,将人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铸成一种摧不垮、压不倒的巨大力量。当前,我们正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重要历史时期,同样需要树立这一坚强信念,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共同进步,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弘扬长征精神,就要学习红军将士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百折不挠,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乐于吃苦的奉献精神。在前有天险,后有追兵,既无后方依托,又无物质保障的条件下,红军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克服了困难,扭转了危局。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是一场全新的事业,是一次新的长征,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甚至出现挫折。比如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企业的改制问题、“三农”问题、反腐败等问题仍然困绕着我们,犹如一道道无形的封锁线,考验着每一个党员、每一个人。克服这些困难要有一种精神,要像当年红军那样,满怀信心,勇于拼搏,去夺取胜利。

弘扬长征精神,夺取新长征的胜利,不但要有正确的理论和政策,还必须有一支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长征的胜利是一个历史奇迹,创造这个奇迹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红军队伍中,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目前,我们正在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就是为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凝聚全党力量,推动各项工作,把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提高到一个新阶段。

弘扬长征精神,必须同加强社会主义的四个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为发展、稳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并努力把宝贵的精神财富转化为巨大的物质财富。因此加强四个文明建设,必须把党在长期革命和生产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继承下来,将其贯注到亿万人民群众中去,贯注到广大青少年中去,形成强大地鼓动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做出无愧于历史的贡献。


红军长征精神的意义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3552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