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蔡氏古民居简介

时间:2016-12-31 13:20:02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中国文化专题-福建蔡氏古民居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中国文化专题》考核 课程论文 序号:姓名: 学号:学院专业: 成绩:

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宗法文化

——以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为例

福建省内有多种独居特色的传统民居,如福建土楼、“云水谣”等,蔡氏古民居是福建闽南地区特有的官式大厝,为多进合院式大型民居,位于福建省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主要由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于清同治年间至宣统三年兴建。现存较为完整的宅第共16座,是第五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多为穿斗式木结构,主体建筑为硬山燕尾脊五开间大厝,左右为卷棚式厢屋,单体建筑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开间的布局。前后座之间铺宽10多米的石埕,山墙之间有2米宽的防火通道。建筑物中多有晚清文人的各种题词。①它是如何通过结构和装饰将生产、生活以及文化观念纳入建筑形式的呢?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中体现了什么样的宗法文化?

1.蔡氏古民居的由来及结构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迄今尚存的有同治年间兴建的宅第2座,光绪年间兴建的宅等13座、蔡氏宗祠1座,宣统年间兴建的书房1座,

①百度百科,词条解释“蔡氏古民居”。

共计大小房间近400间。①所有宅第均建于清同治六年至宣统三年之间(1867-1911年),所有建筑均为蔡氏始祖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所建。

蔡启昌、蔡资深父子是菲律宾华侨。身为成功商人的蔡资深,最看重的却是儒家思想,认为“久远之业,商不如农”,把大量财富转移到国内,在故乡建起众多大厝,组成民居建筑群,广购荒地,组织兄弟子侄大力垦殖。清朝同治乙丑年,蔡启昌回到官桥漳里村,相中了村边那片叫“漳州寮”的风水宝地,于是斥资买地,大兴土木,建启昌厝、攸楫厝等房屋。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的选址据传说是一个九天仙女掉琵琶处,因此,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称为“琵琶”形村落。据称:在‘琵琶穴’建房子,只要不断发出敲打石头的声音,就会财源滚滚。当时,许多建筑装修材料都是从菲律宾海运过来,加之闽南独具魅力的雕刻艺术和装修风格,构成了一幅中西合璧的特色民居。

在这种典型的闽南民居建筑中,每一大厝均有明显的中轴线,主要分为大厝和护厝,大厝中间院落(天井)四面用房屋围合,朝南正房面宽无间,中间称“大厅”,厅堂南向,宽敞不做门窗,是家庭生活接待宾客的地方。厅堂两边的房间为“大房”和“边房”,天井左右为“榉头”,下厅两侧则为“下房”和“角房”(详见图1)。蔡氏古民居的基本结构仍为天井式四合式居住体系,用大小不等的天井组织住宅空间。

从蔡氏古民居的建筑过程和基本型制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儒家文

① 百度百科,词条解释“蔡氏古民居建筑群”。

图1.蔡氏古民居的经典户型。 化因素,儒家强调“士农工商”,商者微末,因此蔡氏家族选择弃商从农,在南安市建造重要的民居。在蔡氏古民居的型制上,其明显的中轴线和左右对称的结构来源于“和”的文化观念,而面北朝南的方位体现了道学的风水学说和“天人合一”的观念。

2.蔡氏古民居的居住方式

蔡氏古民居所反映的单元关系大致两种,即按租赁或伦理关系进行房屋配给所产生的空间组织方式:

(1)租赁关系,在这种分户方式下,房东居于主厝,将护厝或

部分护厝对外招租,并能够在保持旧有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将富余空间用来扩充功能或作重新调整。房东与房客各自单元均有独立出入口,并于上、下房通道处设门阻隔,两者动线完全分离。

(2)伦理关系,房间分配时有如下特点:兄弟于正房分配时,通常是兄长居于上房,弟幼居于下房,并保证正房分配的相对均衡;若成年子嗣与父母或旁系长辈同住,这种情况下,长辈的正房分配次序位于子嗣之后,或居于第三进,或分得其余下房,辅助房间分配更逊于弟幼。这种分户方式下,其人流动线有如下特点:各单元多于护厝头尾或后轩处开辟独立出入口作为辅助交通,但也存在相邻单元合用,或因位置所限无此功能。

蔡氏古民居其单元构成有如下特征:

(1)基本户型由卧室、厨房、杂物间、公共空间等构成,功能涉及休憩、餐饮、会客、祭祀,空间集成度较高,多由单一动线串联各功能区域。扩展户型是在基本户型基础上补充客卧、独立起居室、客厅、餐厅、卫浴、作坊、禽舍等模块,以卧室、厨房为核心进行空间组织。后者通常有主次两个出入口,并对家人、家务及房客动线做出区分。

(2)卧室位置一般选择正房或护厝中部,与起居室、厨房及天井庭院直接相连,而与餐厅、作坊、储藏间等仅存可达关系;起居室、厨房等位置较为分散;厨房、餐厅关系以一体化和同一为主;卫生间多设于厨房内,以方便集中用水排水。①

①费迎庆、秦乐、郭锐《蔡氏古民居的居住方式及其再利用研究》,《南方建筑》2011.1

官式大厝的建筑形式是择中思想、道器观念、伦理秩序等传统价值观的直接写照。蔡氏古民居的传统居住方式中体现出儒学的家族等级制度和“孝悌”观,父母与子女同住时,由父母住上房;当兄弟同住时,由兄长住上房。而其建筑形式具有一定灵活性,可看出“道法自然”的道家哲学。

3.蔡氏古民居的红色情结

如果问,哪种颜色最能代表中国?相信绝大多数人会选择红色。红色代表威严,所以为历代帝王喜爱;红色代表财富和兴旺,因此富人、商人也有红色情结;红色代表勇气和斗志,中国的红旗、枪戟的红缨都是其中代表。中国人是十分崇尚红色的一个民族,在比较正式隆重的场合,都喜欢选择红色来寓意吉祥、美好、和谐。红色,原本就是中国民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色彩,“闽南红”与中国人的色彩喜好不期而遇。相比较而言,“闽南红”不同于以故宫红墙为代表的红艳,“闽南红”更偏向于适应寻常百姓家庭的砖红色,是带有历史沧桑的色彩,是一种边陲百姓对中原繁荣文化的想象。

“红砖白石双拨器,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宫殿式”的建筑风格使得福建闽南传统民居建筑有别于中国其他广大地区民居而独树一帜。闽南传统民居特有的建筑色彩体系——“红砖白石”的红艳风格,使得它更具有地域代表性,成为闽南传统民居的象征。因此 有学者们将这个具有地域代表性的色彩作为闽南建筑文化的特征。蔡氏古民居采用外墙贴红砖和红屋瓦的材料,既区别于北方的灰砖灰瓦,也区别于江浙地带的白墙灰瓦,别具福建泉州地方特色,其中最重要

篇二:蔡氏故居

闽南一带的民居称作厝,其中有一种是模仿皇宫式的建筑风格建造的。它位于南安市官桥镇著名的清代建筑群——蔡氏古厝它是位于福建省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红砖墙、白条石、燕尾脊,一字排开的红砖建筑有23座,规模宏大,布局严谨,雕饰精美,内涵丰富,被誉为“

闽南建

筑的大观园”。

明朝时,闽南海贸发达,多到菲律宾和台湾。当时,

西班牙在菲律宾建立殖民政

府,并于漳泉私商贸易。而西班牙在殖民地留下过很多红砖建筑,有的至今犹存(如台北的红毛城),给闽南商人留下深刻印象。闽商在菲发财后荣归故里,逾越礼制。在家乡大量学习西班牙的红砖建筑,中西合璧,建造了大量红砖建筑,富丼堂皇。

雕梁画栋皇宫起,这里,被当地人称为“大厝”的每一座房子都像一座皇宫和小庙。与其他地方的青砖灰瓦白墙不同,闽南民居都使用红砖红瓦,屋脊都呈弧线,不少为两段斜入高天的长燕尾形,风格艳丼而张扬,别致典雅,蔚为壮观,有着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

闽南民居主要形式是四合院,延承中国传统的对称建筑构造,气势宏伟庄严。 基本形式为“几间张几落大厝”空间结构丰富,实用性高

前后座之间铺宽10多米的石埕

山墙之间有2米宽的防火通道

蔡氏古民居的建筑装饰, 是能工巧匠们按照实用的要求创造出的物质实体, 同时又是在加工过程中运用美的规律创造出的独特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在其审美形式中,隐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民风民俗、宗教意识,蕴含着人们祈求生活美满幸福、吉祥如意的夙愿。

篇三:蔡氏古民居:闽南建筑的大观园

蔡氏古民居:闽南建筑大观园

程 竹

福建省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 现存23座近400间红墙碧瓦的古建筑群格外引人注目。从远处看,它如同一把琵琶,据传说,这座建筑群是九天仙女掉落琵琶之处,在琵琶穴建造房子,建造房屋时不停地敲击石头,财源便会源源不断。后来,人们根据传说,将这座古建筑群称为“琵琶”形村落。

古民居主人蔡资深,清道光二十年(1839年)生于该村,16岁随父亲到往菲律宾经商,历经10余年苦心经营和积攒,自清咸丰五年,在家乡开垦的田园果林中动工兴建蔡氏家宅,经过长达50余年的兴建,建造了集传统闽南民居建筑风格兼具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装饰艺术特点为一体的闽南大观园——蔡氏建筑群。

蔡氏古民居的外部格局以四合院为中心,讲究中轴对称和空间高低大小的主次顺序,规模大的院落呈多进加护厝形式。房屋外墙的墙面,都以红砖精心组砌而成,红色的“面”墙是象征着建造者对于身

份和地位的向往,这与中原建筑素淡的色调形成了鲜明对比。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又是以其极具特色的流动的“线”来打动人的心灵。各建筑群体之间形成有条理、有组织的整体,使整个建筑群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檐角的起翘亦如欲将展翅的飞鸟,将整个屋顶建筑与天相接;飞翘的屋檐燕尾脊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是其根脉之所系的精神家园,传递着一种美好的愿望和情愫。

置身其中,你会发现,建筑群的设计者对于细节的刻画相当卓越,梁枋、垂花、窗扇、木隔栅等均雕刻有几何图案、花鸟器物、人物故事等。这些雕刻画的图案背后其实大有文章:或是来自民间故事,或是来自神话传说,仿汉代石雕的“送别书生”,是民间贤妻送夫进京赶考的故事;青石雕“八仙过海”是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细细品读昔日贤文中的真谛,蔡氏古民居兴建者的良苦用心一一浮现,对子孙后代的谆谆教诲,可谓字中有意,意中有心,雕刻刀法老练、刻画传神,形成独特的欣赏格调,为建筑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令人啧啧称奇。

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承载着闽南人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为我们探索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合创新提供了经验和启示。它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它所折射出的时代信息,不仅包含了人物历史和建筑历史,更多地体现了当地的文化积淀。它具有与其他中国传统民居形态截然不同的浓烈色彩主题、大胆夸张的建筑造型和对建筑装饰的极力追求,展示出海洋文化带来的外向、开放的性格特色。它从朴素的形态发展变化而来,在清末最终形成了闽

台红砖聚落最为成熟的形态,其中南洋文化和闽南传统文化的特质在聚落和建筑中一直保持着共存的张力与平衡。这种以实体形态存留下来的文化,正是闽南古民居的生命力所在和魅力所在。

(摘自《中国文化报》)


蔡氏古民居简介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3540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