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峡深明月夜全诗

时间:2016-12-31 13:16:12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三 年 级 语 文 下 册必背知识

三 年 级 语 文 下 册

2016

1春

一 古诗部分

1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词语解释】

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绦,用丝编成的绳带. 二月:农历二月,正是仲春时节.

妆:打扮

【诗文解释】

早春的柳树发出嫩绿的新芽,如同一位婀娜美人,垂下来的万缕垂丝好像是绿色的裙带.不知这绿叶是谁剪裁出来,原来是二月的春风细细剪裁.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描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诗中把杨柳比作婀娜

2

的美女,形象地描绘出枝条细柔修长的杨柳摇摆于春风之中的迷人风态.二月的春风被诗人比喻成一把剪刀,细细地剪裁出了那些嫩绿的柳叶.

2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注释】 1、春日:春天.

2、 胜日:好日子.

3、 寻芳:春游赏花.

4、 泗水:水的名字,在山东省中部,源于泗水县,流入淮河.

5、 滨:水边;河边.

6、 光景:风光景物

7、 等闲:随意.--------“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8、 东风:春风 《春日》这首七言诗是宋·朱熹所作,其中“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句为名句.诗的大意是:风和日丽来到泗水边赏景,一望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很容易认识到东风的面容,满眼的万紫千红都是芳春..从字

3

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

朱熹(1130.9.15~1200.4.23)南宋哲学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19岁进士及第

,曾任荆

3 乞 巧⑴

【唐】 林 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⑵,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⑶

4

【注释】

⑴ 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⑵ 碧霄:浩瀚无际的天空.

⑶ 几万条:虚指,比喻多

【译文】

【题解】《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赏析】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4 嫦 娥 李商隐(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注释】:

嫦娥:神话传说中的月中仙女.相传她本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丈夫从西王母那里求来的不死药,就飞入月宫.事见《准南子·览冥训》及高诱注.

5

篇二:三年级下册按课文填空

三年级下册按课文填空

班级 姓名

1、一身( )的羽毛,一对( )的翅膀,加上()似的尾巴,()了( )

的小燕子。

2、 微风( )着千万条才展开带( )的()的柳丝。( ),( ),各色

鲜艳的花,都像()似的( )来,形成了()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 )了许多()。

3、 在( )中,在()中,燕子( )身子在天空中( ),唧唧地叫着,有的由

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 )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开去。

4、 ( ),二月春风似剪刀。这句诗句是( )的()写的《 》。表

面上看是把( )比作(),实际是诗人对()的赞美。

5、 《春日》是()的( )写的。全诗为( ),()。

(),( )。其中,“万紫千红”形容()的景象。

6、 荷叶()的,像一个个碧绿的()。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出来。有的

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全( )了,露出( )的小( )。有的还是(),看起来()得马上要()似的。

7、 它的颜色非常()。头上的羽毛像( ),绣满了()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

()的外衣。( )的羽毛像( )的( )。它(),一双()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 )的嘴。

8、 ( )它这样机灵,还是( )翠鸟()的眼睛。翠鸟()苇秆,像

()飞过去,()小鱼,()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还在摇晃,水波还在()。

9、 翠鸟鸣声(),爱( )水面()。

10、当地(),(),几乎所有昆虫都被( )了。燕子经过( ),

已经非常( ),再加上找不到食物,(),濒临死亡。

11、听到( )后,居民们( )走出家门,冒着(),()()的

大雪,()着冻得( )的山路,()寻找( )的燕子。

12、山上的森林(),村前河水( ),天空( ),空气( )。

13、( ),(),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 )的土地不断( )??

树木变成了( )房子,变成了( )的工具,变成了 ()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 )()在天空了。

14、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的八月,大雨没(),一连下

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 ),雨才停了下来。什么都没有了——( )。

15、清对( ),廉对( ),( )对罪,正对( ),奖对( ),优对( ),善

对( ),勤对( )。万壑树参天,()——( )。

( ),阴阴夏木啭黄鹂——()。(),竹溪板桥斜——()。穿花蛱蝶深深见,()——( )。( ),叶底黄鹂一两声——( )。

16、《亡羊补牢》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我还能说出另外的几则寓言故事《 》、《 》、《 》。

惊弓之鸟是指( )。比喻( )。

17、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 ),右手(),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

往上飞,拍了两下( ),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更羸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还在( );叫得( ),因为它离开(),( ),得不到帮助。它()听到弦响,心里很( ),()( )往高处飞。它一( ),伤口又( )了,就掉了下来。”

18、父亲经常叮嘱我:“( )。”老师()地说:“我们( )。”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 )。他们的( )使我( )。

19、绳在细处断,()。( ),亲口尝梨知酸甜。( ),要看水底万丈深。日日行,();常常做,( )。

20、外祖母生前最( )我。我无法( )自己的(。每天在学校的操场上( )地跑着,跑得累倒在地上,( )。爸爸等于给我说了一个谜。这个谜比“()”还让我感到可怕,比“( )”更让我有一种说不出的( )。本课的中心句是( )。

21、少壮不努力,( )。( )人无再少年。一日(),一年( )。( ),白首方悔读书迟。

22、国庆节到了。多么()!多么()!街道上( ),楼房上( )。看来他肯定忘记了自己在(),他同全队( ),(),( )大眼睛望着检阅台。

23、克莱谛不时用眼睛( )我,从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 ),而是( )。()你错了,别人打你,你( )不要还手,只要( ) 就是了。()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而不应该()!

24、为了给父母一份()的惊喜,你们最好用一种不被父母( )的方式了解他们的生日,而( )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记住一点,()。

25、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 ),并再一次( )用手()他的()。接着,他那不时的()变成( )的低声( )。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想()制止()。

26、小姑娘咽了一口( ),把( )了这个过路人。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 ),接着从里面( )一股()的( )又( )的水流。

27、《游子吟》( ),游子身上衣。( ),意恐迟迟归。

(),报得三春晖。

21、太阳光有( )的能力,我们可以利用它来( )和( )疾病。地球上的()和( ),都是太阳送来的。()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 ),到处是( ),没有()、( )、()、( ),没有()、( )、( )、( ),自然也不会有人。一句话,( )。

22、这里的天空( )的,表面却洒满( )的阳光。月球上满是()、()和(),没有( ),没有()。月球是一片( )。

23、(),呼作( )。( ),云起一天山。露从今夜白,()。峡深明月夜,( )。这些都是描写( )的诗句。

24、爸爸告诉我,()()一个遍布全球的( ),把( )、( )甚至( )都连在了一起。

25、日落( ),()。(),明朝( )。(),明天()。(),无雨( )。久晴大雾(),( )。

26、一天中太阳做了多少好事:( ),();她( )小朋友在海边( ),看他们()??

27、我()了一下,把国旗慢慢接下来,再( )。这面( )的五星红旗,经过河水的(),( )是那么( )。

28、摩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真是( )。这里(),景色()。摊点里()的木雕(),( )。说是坐凳,()是一个卷鼻大耳象,象背上驮着一块寸把厚的( )。这些坐凳(),大象雕得( )。

29、( ),天涯( )——( )。(),天涯( )——( )。( )逢甘雨,他乡( )——( )。(),患难见真情——()。( ),( )——邢俊臣

30、“七夕今宵看碧霄”中“宵”是指(),“霄”是指( )。七夕节民间常会做( )(用诗句表达)。

31、《嫦娥》中描写嫦娥奔月的诗句是( ),()。

32、西门豹用()为理由就了姑娘,用()为理由惩治了巫婆;用( )为理由惩治了官绅头子,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的人。

33、五彩石()了,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树上味道鲜美的桃子,给追寻光明的人(),使他们( ),( )。

34、八仙过海——( )。孙悟空大闹天宫——()。韩信点兵——( )。张飞穿针——( )。包公断案——()。姜太公钓鱼——( )。

篇三:峨眉山月歌1

李白诗二首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朗读技巧,体会李白诗歌的飘逸风格。

2、在诵读中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3、掌握理解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探讨“月亮”、“柳”的意象 。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对于诗歌意象的探讨采用在教师点拨下学生感悟的方法。以诵读为途径,积累为基础,以领悟为目标。

一、导语

我们刚刚学过大诗人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两首乐府诗,对大诗人李白飘逸豪放的诗歌风格已经有了较深入的了解,那么李白的绝句怎么样呢?是不是也能体现出飘逸豪放的诗风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绝句《峨眉山月歌》。

二、赏读《峨眉山月歌》

1、知人论世

本诗大约写于开元十四年(726),是李白年轻时初离四川所写。为谋求政治出路,实现政治理想,胸怀“四方之志”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当他乘船夜行,仰望峨眉山上皎洁的明月,俯视月映清江的迷人美景时,感怀万千,写下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

2、教师范读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青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3、学生诵读提示并背诵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候的作品,受诗人诗歌风格的影响,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因此朗读时应用舒缓语调,略显深沉而不露痕迹。

前三句是记叙描述文字,写夜行所见,画面美丽,意境深远。朗读时以慢调语气,把月映之下山影川流的美妙意境传达出来。但其间亦略有变化:前两句以2-2-3的同样慢速语调朗读,尽量放慢,第三句则可以加快语速,寻求节律上的一种变化,停顿也为4-1-2,中间停顿可以放长一点,体现下句感情上的一种变化,这其实也是

诗歌内在的一种变化。

最后一句,诗人即将远离久居的蜀地,感受相当复杂,离开故地而无限依恋,语言虽短,但可谓情谊深长。因此朗读中注意读得深沉而含蓄,读出思念之情。停顿又变为2-2-3,而且“见”字后面的停顿可以特意拉长些,以便更好地读出离别时的深深绵意。

4、内容感知

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给说一下这首诗的大意。

秋天夜晚的峨眉山,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中,一直伴随着行船向下游流去。我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今天要离开蜀地,再也见不到你了。一路上思念着你啊,渝州就在眼前了啊。

5、鉴赏点拨

①诗歌的主旨是什么?哪里是理解诗歌主旨的关键?

明确:思念之情;“思君”;君——峨眉山月、故乡、亲人好友

②第一句诗哪个词交待了时令?

示例:诗从“蛾眉山月”写起,点明时令是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诗的第一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秋夜月色图。

③李白此次离开蜀地的行走方式是什么?何以见得?行程如何?

明确:坐船;从“影入平羌江水流”看,“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行程:蛾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④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地点转换如此之快,对表现诗人情感表达诗歌主旨有什么作用?

明确:以“蛾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展示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分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又是思友思乡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念之情,令人陶醉。

⑤总结:李白的诗歇清新飘逸、音韵流畅,他的诗歌中总能创设出一种优美的意境。同时,他又是一位感情激越的诗人。在这样一首送别诗里,诗人初离乡土,感情非常复杂:一方面,离开故土深深依恋;另一方面,踌躇满志。冀望遍游四海以实现远大理想。因此,外在的画面之优美与内在感情之深沉是本诗的一大特点。

⑥齐读

三、积累:

1、古诗中“月”的意象

李白的诗歌中有两个意象最为常见,一个是“酒”,一个是“月”。这首诗中也出现了“月”这个意象,下面我们就探讨一下“月”这个意象。

大家都知道,悬挂在晴朗夜空中的月亮,其实是一个没有水、没有生命、没有大气、没有磁场的寂静的星球,可就是这样一个月亮、一个星球,却千百年来高悬在中国古典诗坛的上空,历代诗人都有数不清的月亮情结。看到月亮会触发他们的心弦,牵动他们的情思,勾起他们的遐想。

由于诗人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典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下面我们就通过具体的诗句来看看它表现处的意蕴。

(一)、

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总结: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

(二)、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

总结: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李白的诗作中,有大量都是咏月的诗歌,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其他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江南月,如镜复如钩。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欧阳修《望江南》);“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等等,真是举不胜举。

(三)、白居易的千古名篇《琵琶行》开篇诗歌就以“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的诗句来渲染饯别的悲惨。在枫叶飘飞、荻花凋零、凉风瑟瑟的深秋时节,作者和朋友饮酒作别。月色朦胧,醉意朦胧,一轮昏黄的月亮浸泡在江水里,仿佛是泪眼,又像月会随水流去。这里的月,起到渲染烘托诗人感情的作用,而且还为下文写“忽闻水上琵琶声”的惊喜埋下伏笔。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使白居易和他的朋友们陶醉。一曲琵琶声息之后,人们沉浸在美妙的乐曲声里,声已息而意未尽,甚

至连水面都无波痕,皎洁的秋月烘托了四周的寂静,表达了听众如痴如醉的情感。“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写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后的生活场景,用月来衬托人的孤独、凄苦。

总结: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

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表现上看,是写诗人在花下与月、影相伴、相舞、相酌成欢的美好情景。实则是诗人用这美好的情景来反衬出自己内心的孤寂与悲苦。而这一切,皆因月起。若无此月,诗人恐怕也不会有此感伤。

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又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其它咏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的诗词不还有很多: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俱杯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等。

(四)、李白《把酒问月》中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明月亘古如斯,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这几句诗句将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读来意味深长,荡气回肠。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在他们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

总结: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本诗开篇便用“秦时明月汉时关”勾勒出一幅极为壮阔的月夜之景,纵横历史,时空交错,物是而人非。本诗表面上看写月夜的美景与对李广老将军的推崇之情,实际上,诗人以李广自喻,抒发了自己欲建立像李广一样的丰功伟业,但却因为小人的陷害而无所作为的无奈与悲凉之情。月在此,成了跨越时空的见证人。

总结:千百年来,诗人们对月亮倾注了不少感情去歌咏她!情由景生,景由情变。面对亘古的月亮,不同的诗人,不同的环境,各有不同的感受,都把自己独特的感受写出来,绘景寓情,便有不同的吟月诗词。

2. 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

理解诗歌可以抓能表现主旨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句,以此作为突破点,我们刚才就是运用的这种方法。

另外,准确解读诗歌中的主要意象,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怀意绪。因为某些意象为历代诗人相沿成习,逐渐形成固定的意蕴。例如我们刚讲过的月亮,最常见的意蕴就是望月怀人、思乡。下面我们回忆一个意象-----柳 。

⑴“柳”和“留”谐音,常被诗人寄托离情别意。

⑵柳絮飘忽不定,蒙蒙迷离,所以“柳”也常作示愁的凭借,不单是指称离愁。 ⑶“柳”多种于房前屋后,所以“柳”常作故乡的象征。

折柳:是汉代的风俗,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2年考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总结: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启示,如果我们有意识的留心梳理古典诗词使各种的意象,对我们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大有裨益。

四、作业。

1.运用抓能表现主旨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句的方法理解《春夜洛城闻笛》。

2.运用准确解读诗歌中的主要意象的方法理解《峨眉山月歌》。


峡深明月夜全诗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3527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