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时间:2016-12-30 07:41:33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公开课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学设计

学科:语文

课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整体把握全文,学习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感受;

2、能力目标:理清文章从整体到局部的写作思路以及通过叙事表现人物的手法,透过具体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品悟、分析文章的能力和良好有效的阅读方法习惯,训练边阅读边标注旁批的好习惯;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梁任公先生含蓄的敬仰之情,理解任公先生忧国忧民、关心大事的精神品质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1、作者如何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性情;

2、对文中的相关内容《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适当补充讲解。

教学难点:

1、作者如何在叙事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2、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准确到位地把握任公先生的形象和性格特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相信大家对“演讲”这个词语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接触到各类演讲,也曾经在以往的学习中领略到伟大演讲家们留下的精彩演讲。如每周一升旗仪式时的《国旗下的讲话》,如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还有我们今后将要学习的美国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等。

今天,我们又一次走进演讲,重温一位曾经叱咤风云的政治家的精彩演讲,学习一篇与演讲密切相关的文章------《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板书)

二:释题

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

1、 哪一个字可见本文的文体?(记,记人或记事的散文)

2、 本文记了谁?为何称其为梁任公先生?(表示尊重)

3、 谁记的?(梁实秋)

4、 请学生介绍两位相关人物,提示学生关注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主要作品。

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赴北京参加会试,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次年主讲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1898年入京,参与百日维新,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戊戌变法后逃亡日本。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但介绍西文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较大影响。辛亥革命后,以立宪党为基础组成进步党,出

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后又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五四时期,反对?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颇有特色。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学等。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1915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益世报〃文学周刊》《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一度主编《新月》月刊。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主要著作尚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5、 本文记了什么?(一次演讲)

“演讲”是文章的关键词,请找出这次演讲的相关信息。

时间:1921年(民国十年前后)

地点:清华学校高等科楼大教堂。

主讲人:梁启超

题目:《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三:走进梁启超

1、 教师范读,学生品味梁启超先生的演讲那些地方精彩。提示学生给段落标序,并参照练

习一尝试作旁注。

2、 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

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

板书:

肖像:一登台神采飞扬(形神兼备) 出场语言:一开口不同凡响(谦逊与自负共存)

内容:旁征博引,学识丰富

演讲 动作:手舞足蹈,酣畅淋漓

表情:感情丰沛,平易近人

3、 梁启超的这次演讲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映像,作者是如何评价他的?(侧面:过去也有

不少显宦·····正面: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4、文中为表现梁启超先生之忘情,列举了三个事例。梁公在吟诵这三段韵文时,完全沉浸在感情之中,不能自已。这三段文字为何能引发梁启超如此的感怀呢?

学生查引资料,交流探究。

乐府诗《箜篌引》: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當耐公何。

古今注: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

从表面看来这是反映一个至情至性的爱情悲剧故事,但隐含了任公先生的政治倾向与立场。他就如那位白发狂夫般坚持自我理想,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仍执意为之,即使失去生

命也在所不惜,颇有“飞蛾扑火”亦绝不后悔的气概。反映了任公先生即使经受了维新变法失败的惨痛打击后仍不畏惧退缩,坚持斗争(随后策划了云南起义等)的坚毅意志。任公先生所以选择这首诗作为例子,其实正是在执着地反映自己内心的坚持与理想,这也是他的讲解为何能够如此精彩感人,教人20年后仍记忆犹新的原因了。

《桃花扇》:描写南明王朝弘光皇帝朱由崧昏庸无能,任由奸臣余孽阮大铖、马士英兴风作浪,致使大明江山被断送,清军入关,百姓陷入战乱祸害的历史。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第一次哭是因为痛恨昏庸无能,致使百姓陷入战争苦难中而痛心疾首。第二次是因为国家战乱终告结束,百姓总算告别颠沛流离,国家走向稳定的期盼终告实现而哭,是喜极而泣。(突出地反映任公先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五:探究作者抒情方法。

本文表面记的是演讲,实际记的是人。表达的是学生对老师的敬仰之情、欣赏之情、赞美之情。请大家再次阅读课文,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

直接表达:

A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B 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C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A 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B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C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完全含蓄的表达:

A 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B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C 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六:拓展练习

课外阅读梁启超的代表作品,如《少年中国说》。

结合《写人要凸显个性》所学,做好写人作文的写作准备。

七:板书设计

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 肖像:一登台神采飞扬(形神兼备)

出场

语言:一开口不同凡响(谦逊与自负共存)

内容:旁征博引,学识丰富

演讲动作:手舞足蹈,酣畅淋漓

表情:感情丰沛,平易近人

篇二:《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原创优秀教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原创优秀教案

上传资料来获取下载点数

作者:漆建敏 资料来源:原创 点击数:215 更新时间:2009-11-2 文章录入:qq7932

-

-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渗透情感教育,把人物描写和写作指导结合,实践效果很好。

教学目标:

感受与鉴赏:通过品读人物,激发学生想象的情感,了解梁任公的人物性格特点以及作者的评论与感受。

积累与整合:通过品味文章,引导学生掌握写人记叙文的写作方法。

应用与拓展:掌握运用外貌、动作、语言及侧面描写等方式刻画人物。

教学重点: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了解刻画人物的角度和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研讨、探究、练笔

教学时数:1课时

课前预习:

1、阅读相关资料,对梁启超有所了解。

2、阅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疏通文字,梳理文章结构。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兼介绍梁启超)

1、 节选《少年中国说》(见幻灯片1),学生齐读,并说说读后感受。

2、 老师介绍:这是谁的名篇?(学生回答:梁启超)当年,日本及西方列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为驳斥此说,也为说明中国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少年中国,梁启超先生愤笔写下了此文。作者把希望寄托在中国少年身上,坚信中国少年必有志士,能使祖国富强,雄立于地球!

写下此文时,作者也才二十六七,正当热血青年!此文到现在,在座各位读来仍是心潮澎湃,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因为我们也正当少年,是当今之中国少年,读来能激励我们这些当今之中国少年勇挑祖国建设的大梁!)

3、 (见幻灯片2)我们通过历史、通过这些文字知道梁启超是位了不起的政治人物,是中国历史上的功臣,可是我们很多人对他却没有多少亲切感。所以老师给大家发下了一张详细的资料介绍启超先生,请同学们谈谈资料中给你印象深刻的文句或事件。(请三个同学念一些句子,谈谈由此得出的对启超先生的印象)

4、 总结(见幻灯片3)

5、 教师过渡:资料与框架里的启超先生不够生动。今天让现代著名散文家梁实秋先生带我们近距离接触一个鲜活、可爱的任公先生。(见幻灯片4)

二、 正音(见幻灯片5)

三、 感知标题(点拨鉴赏角度);浏览课文(标记)

1、 标题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是一个动宾短语,缩一下就是“记演讲”,(板书标题)那么这篇文章中心是不是就是写一次演讲呢?(学生回答:不是,本文似是记事,实为写人,是通过演讲这件事来写梁启超先生)标题中对梁启超为何要以“任公先生”相称?(学生回答:以号相称,这是学生表达对老师的敬意)那么可见,这篇文章里,作者流露的应该是对梁启超先生的崇敬之情。

2、 写人的话,人们一般会从哪些描写角度入手?(学生回答:正面和侧面)

3、 教师过渡:那么今天我们就从这两方面来看看作者是如何仅通过一次演讲就刻画出一个呼之欲出的任公先生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将作者对任公先生正面和侧面的描写用不同的符号(星号和三角符号)标记。

三、 侧面描写(略析)

1、 学生举隅(学生读一读)

2、 总结:从侧面,也就是说从作者的评价和他人的感受中,我们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梁启超?(学生回答:受人景仰、风趣、才华出众、有感染力、有个性-----板书)

3、 教师过渡:启超先生是不是这样人,我们还是要看对他的正面描写。

四、 正面描写

1、 正面描写集中在哪些段落?(学生回答:第3至第9自然段)

2、 设计:学生说说哪些给自己印象深刻描写,一同品味、演绎。

3、 板书:

身材、面貌

① 外貌、风神 穿着、步履 稳健、潇洒

神态、气质

②开场白(语言、动作):既谦逊又自负,幽默风

声 音(极富个性):沉稳、底蕴足

③演讲(动作、语言、表情):博闻强识、才华横溢、率真、感情丰沛且投入、可爱

4、补注:

①《箜篌引》原文(见幻灯片6):《箜篌引》出自《汉乐府诗》, 崔豹《古今注》曰:“《箜篌引》者,朝鲜津卒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名曰《箜篌引》。

教师总结:你明明知道是送死,还要去渡河,为什么要这样义无返顾的奔赴死亡呢?(回答:这种人,要么是疯子,要么就是为了某种理想而殒身不恤的人,像启超先生,他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为了国家与人民,他面对的是追捕、逃亡和淋漓的鲜血,正如鲁迅所说,他们既是哀痛者又是幸福者。也许我们只看到了一个疯狂到堕河而死的男子,而任公讲这首诗的时候忆起的是那段峥嵘岁月,想到的是自己和如自己一样奋不顾身的革命者,所以才能演绎得如此精彩。)

②《桃花扇》(见幻灯片7、8)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见幻灯片9):

《桃花扇》写作背景:明朝末年,李闯王攻陷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殉国。吴三桂勾引清兵入关,攻下北京,中国北方大乱。凤阳总督马士英在南京拥立福王为皇帝,取年号“弘光”建立南明。当时清兵不过有十多万,如果励精图治,完全可以如同南宋一样自保,偏安江南。但南明皇帝耽于声色;朝臣卖官鬻爵,搜刮钱财;武将拥兵自重,互相打内战,只有史可法带领三千残兵坚守扬州,结果不到一年,扬州陷落,南明王朝土崩瓦解。明朝人明白亡国与亡天下的不同,普通百姓奋起反抗。满清推行剃发易服,不屈死难者数千万.

剧本“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侯、李爱情故事为线索,利用真人真事和大量文献资料,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明末腐朽、动乱的社会现实,谴责了南明王朝昏王当朝,权奸掌柄,争权夺利,置国家危亡于不顾的腐朽政治。

具体情节:明末复社名士侯方域,寄居南京莫愁湖畔,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相爱。成亲之日,侯方域赠宫扇给香君作为定情之物。奸党阮大铖为拉拢侯方域,出重金置办妆奁,被李香君坚决拒绝。阮大铖恼羞成怒,对侯、李施加种种迫害。侯方域只身遣往扬州,投奔爱国将领史可法。阮大铖仰仗权奸马士英的势力,逼迫李香君嫁给新任漕抚田仰,香君誓死不从,将头撞破,血溅宫扇。侯方域之友点血在宫扇上画成一枝桃花,所以称为桃花扇。南明王朝覆灭后,侯方域在栖霞山同李香君相会。这时,复社文人死的死,散的散,爱国将领史可法也壮烈牺牲了,他们相对嗟叹,百感交集,怀着亡国之恨,割断情根,双双出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教师总结:可见梁启超先生非常爱国,讲到这想必他联想到的是自己的国家。由南明王朝的腐败无能以至被灭亡联想到清王朝的腐朽无能以至灭亡,恨铁不成钢哪,虽已事过境迁,但在先生的心中仍是耿耿于怀。

5、 教师总结:看来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是吻合的。

五、总结

1、从描写和议论中我们知道,梁实秋先生对梁启超先生充满深深的敬意,那么学完后你对启超先生是什么感情?(学生回答:佩服、喜欢、恨不相逢,亲聆教诲)

2、教师总结:作者借一次演讲就把任公先生活灵活现的刻画出来了,不得不佩服实秋先生散文功底之深厚。

六、写作方法点拨(见幻灯片10)

你能从中学到哪些写人的方法?

总结:

1、 写出个性。

2、 只撷取两三个印象鲜明的片段刻画人物,不苛求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全面、完整、连续。

3、 在事件中刻画人物,不必罗列事件,甚至一件就足够。

4、 从正面和侧面入手,多角度整合刻画。

5、 描形还要描神,描外还要描内。

七、作业(见幻灯片11)

写一个人,记叙人物的言谈举止等突出人物的风貌。不少于700字,题目自拟。

篇三:《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堂实录1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堂实录

【单元目标与课文目标】

这篇课文放在第三单元“写人记事的散文”中。单元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据此,把本文的学习目标定为:通过对细节描写的赏析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安排】

一节课是有限的,一篇课文不必面面俱到。有的地方尽管很精彩,如任公先生的出场、开场白等,但学生一看就明白,就不必在课上再花时间。

重点应放在对先生所讲的《箜篌引》、《桃花扇》、杜诗的理解上,通过对这些地方的理解来了解先生的心理与情感。这些地方要挖掘,要引导,要能深入。

难点在《箜篌引》的理解。处理上,先看《桃花扇》、杜诗,初步领会任公的爱国情怀后再来理解《箜篌引》,就相对容易了。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难点,要舍得花时间,因为这是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的关键,也是使学生通过文本受到人文熏陶的关键。

【设计时段】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资料链接,事先制成 PPT 文件。(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节选),屈原的“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等 。)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主动阅读。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平常说这个人“热心肠”是什么意思?”

板书:

热心肠

生:“心肠好,喜欢帮助别人,也就是乐于助人。”

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文章最后一小节中说道:‘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可全篇文章并无一处写到梁先生帮助别人,乐于助人的事,那么在这篇文章中的“热心肠”如何理解?”

(问题提出后,学生一时不能解答。因为这是他们事先未能注意到的。在学生疑惑与好奇心被激起时要求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去看文章。)

二、阅读文本,初步理解“热心肠”

师:“同学们带着问题又读了文章,谁能说说文章中的‘热心肠’如何理解?”

生1:“我觉得是指梁先生的真实,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真实地表现在人们眼前,不做作,不掩饰。他讲《桃花扇》时‘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他讲杜诗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他背诵忽然记不起下文时,‘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师:“说得有道理,能从文中寻找依据形成自己的看法,这非常好。”(板书:真性情)“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生2:“我认为梁先生是一个感情真挚、丰富的人。文中说他演讲时‘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师板书:

富有感情

生3:“我认为他是一个怀有炽热的爱国心的人。他用他的学术用他的演讲感动了学生教育了学生。文中说道‘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师板书:

炽热的爱国心

师:“带着问题看书,同学们对文本的阅读也就更仔细更深入,回答的也是有根有据。同学们是从先生在演讲时的表现得出的,且先生这样的表现和他演讲的内容有关。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他演讲了些什么内容,让他如此动情。

三、细节赏析

1、关于杜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师:“先来看同学们说到的杜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谁能说出杜甫这首诗的题目?

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师:“诗人此时是喜还是悲?”

生:“喜。”

师:“诗中可是说“初闻涕泪满衣裳”。”

生:“那是喜极而泣。”

师:“是这样。(投影出示全诗)这首诗被称为杜甫的‘第一快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学生读诗)

师:“请同学说说,杜甫为何而‘快’?”

生:“河南河北原被叛军占领的土地现被收复,叛军被打败,所以杜甫很快乐。”师:“我们都知道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致使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此时诗人听说战乱终于平定,自己盼望多年的安定和平终于到来,自然喜极而泣。”

师:“任公‘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可见先生一定是与这首诗产生了共鸣。那么,先生所处的时代社会状况与杜甫当时可有相似之处?任公与杜甫之心又有什么相通之处呢?”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最为动荡、混乱的时代。当时中国处于军阀混战时期,先生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国家动荡让他涕泗交流,战乱平定国家安定让他张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样是忧国忧民的。先生希望国家安定、富强。从他的哭与笑中我们可以看出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怀。”

2、关于《桃花扇》:

师:“同学们刚才还提到了先生在演讲《桃花扇》时的动情。有谁看过这部作品的,能向我们介绍一下吗?”

(学生一时茫然。有学生举手,老师请这位同学来说。)

生:“我听说过,但没看过,不知道具体的内容。”

师:“《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是悲叹明朝灭亡的。那么大家也就知道了其中所说的高皇帝是谁了吧?”

生:“崇祯皇帝。”

师:“有没有同学了解崇祯皇帝的。能向我们介绍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皇帝?”生1:“他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在清兵攻入北京城后自缢而死。”

生2:“崇祯皇帝其实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即位后,立即剪除魏忠贤的势力,希望国家能强盛起来,但最终不能改变现实。是一个可敬又可悲的人。”

师:“我和这位同学有同感。崇祯皇帝是一位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在位十七年间,不溺于声色犬马,而是勤勉辛劳,只可惜当时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江山移人,他也自

杀身死。”

师:“可是崇祯帝死去距梁先生当时是已近300年,和任公先生又没什么关系,先生却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先生这样的悲伤流泪,定是触动了他的内心,它究竟牵动了先生内心怎样的伤痛呢?”

(学生思考、沉默。)

师(引导):“先生如此之悲绝不仅仅是崇祯帝,而是由崇祯帝想到了谁?”(学生马上想到:光绪帝。)

师:“对。先生是由崇祯想到了自己曾追随的光绪帝。哪位同学能向我们介绍一下光绪帝?”

生:“光绪帝也是位很想有所作为的皇帝,17岁亲政,但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面对甲午战争战败的屈辱,他深知‘非变法不能立国’,决心变法图强。1898年6月,下诏变法维新。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力图振作’的愿望始终无法实现。”

师:“说得很好。可见,任公先生悲的不是崇祯,是崇祯帝让他想到了光绪帝,他悲的是自己曾经追随的皇帝,悲的是国家的衰亡,他的悲在于他的一腔爱国情怀!”师:“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囚禁,那其他人呢?”

生:“变法失败,光绪被囚禁,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到日本。”师:“梁启超逃亡到日本,是否觉得自己逃过一劫,就此安心、轻松了呢?逃亡到日本后他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饮冰室”,笔名为“饮冰室主人”。我想问一下,我们同学什么情况下最想饮冰?”

生1:“夏天最热的时候。”

生2:“心里特别激动或烦躁不安时,或特别有激情时。”

师:“‘饮冰’,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梁启超于戊戌政变失败逃亡日本后用‘饮冰室主人’为笔名,可见其内心的惶恐焦灼,他忧国忧民、忧心如焚。

3、关于《箜篌引》:

师:“先生演讲的内容除了这些之外,还讲了什么?“

生:“《箜篌引》。”

师:“刚才同学们在发言时都没提到这一点,为什么呢?”

生:“不大懂。”

师:“有疑问是好事,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个疑惑。箜篌是什么,大家知道吗?”(生摇头。)

既而,有学生说:“大概是一种乐器吧。”

师:“对的,是一种古老的乐器。在清代刘鄂的《老残游记》中有介绍,这种乐器有点像我们现在的竖琴。其声凄凉悲怆。”

师:“我们再来看这首诗,你认为诗中出现了几个人物?”

生:“两个。一个是硬要渡河的人,一个是劝他不要渡河的人。”

师:“他渡河了吗?”

生:“渡了。”

师:“结果如何?”

生:“死了。”

师:“你如何评价这个人的行为?”

生1:“自作自受,活该。”

生2:“我不同意刚才同学说的。我觉得他的勇气可佳,他有着对目标的坚定追求。

可以说是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著,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师:“现在有了截然相反的两种意见,那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生:“我同意后一位同学的意见。我认为不是自作自受,而是直面死亡的勇气,不因困难危险而屈服的精神。”

师:“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任公先生讲这首诗时这般感慨,这样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著,一种直面死亡的勇气让他想到了谁呢?”

学生脱口而出:“谭嗣同。”

师:“谭嗣同被杀。其实他本可以不死。当时日本使馆已帮他做好了逃亡日本的准备,但他坚决不肯逃离。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还有一首题在监狱墙壁上的绝命诗,同学们应该很熟悉的??”

许多学生一起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生:“还有,他在临刑前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师:“先生是由《箜篌引》中这个强要渡河的人想到了谭嗣同,先生如此之悲是因为他曾经与谭嗣同一起为国家变法图强而努力,谭嗣同甘愿牺牲以救国民的直面死亡的勇气与爱国情操让先生为之敬仰,为之感慨。先生如此之悲也正是因为先生的一腔爱国情怀!”师:“这样深沉的爱国情感让人唏嘘不已。这种忠诚于国家直面死亡的勇气值得敬仰。”

4、小结,任公的爱国思想及对青年的影响、教育:

师:“《箜篌引》、《桃花扇》和杜诗都是任公先生演讲中的内容片断。任公先生这次演讲的题目是──”

生:“《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师:“文章开头说:‘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是不是就钻进故纸堆,钻进学问的象牙塔,不再过问窗外事了呢?”

生:“我认为不是的,他还是关心国家,关心青年的。就如他做的这次《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的演讲,他的真性情、他的爱国情感打动了青年学生,使他们受到感染,受到影响。他是在用另外的一种方式关心政治关心国事。”

师:“你能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来说明吗?”

生1:“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生2:“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师:“的确,任公先生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影响教育青年学生。先生早年投身政治,领导或参与‘公车上书’‘戊戌变法’‘云南起义’等,希望用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改变中国,后来意识到君主立宪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晚年致力于用思想,用传统文化来教育、激励广大的青年学生。他的真性情、他的炽热的爱国心是不变的!”

师:“他有一篇《少年中国说》我们同学一定熟悉吧?中间有一段话跟着老师一起把它背出来,不熟悉的请看屏幕。”

师背诵,并投影显示: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四、细节描写与体察人物情操

师:“我们应该感谢作者梁实秋,他是一位大散文家,也是一位大才子,13岁考入清华

大学。(略停)”

(生惊叹不已。)

师:“梁实秋先生写了这么好的一篇文章,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八十多年前活跃在清华讲坛上至情至性,一腔爱国情怀的任公先生。大家想想,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把梁任公先生写得这般活灵活现的呢?”

生:“细节描写。”

师:“这就是细节之美,细节的魅力。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生动传神,可以作为我们同学写作上的借鉴,让细节使我们自己的文章生动起来。但我们也绝不能仅停留于此。我们更应看到:这篇文章题为‘《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看似写人记事,实则通过细节来传达人物的精神、品格。所以更重要的是通过文中的细节来揣摩人物心理,体察人物之美、人物品格精神之美。任公先生就是这样一位真性情的、一腔爱国情怀的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五、言为心声“任公先生,我想对您说??”

师:“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同学们对任公先生可能有了新的认识。尽管今天的我们不能像梁实秋那样身临其境亲耳聆听任公先生的演讲,但现在大家也一定很有话想说。” “请以‘任公先生,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句话或几句话。”

(生写。交流。)

生1:“任公先生,我曾对你有误解,认为您变法失败后就逃到日本去,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今天我对您改变了看法,您是一个让我敬重的人!”

生2:“任公先生,您的率真,您的爱国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您是一个伟大的人。我要学习您这种精神。”

生3:“任公先生,您对国家的挚爱激励着我们努力学习,将来能够为国家的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您的强国梦一定会实现的!”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3490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