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梦幻般的爱情夜晚的日出

时间:2016-12-29 07:50:02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五年级科学作业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 第一课 太阳和影子

一、精彩补白。 1、“东方红,太阳升??”歌曲唱出了两个自然现象:日出(),( )升上天空。

2、太阳在天空中是自( )向( )移动的,阳光下的影子是自( )向( )移动的。 3、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轨迹呈( )形,我们可以用()和()来模拟。

4、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 ),后面是( ),左面是( ),右面是( )。

5、从早晨太阳升起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从正午到傍晚太阳落下太阳高度逐渐()。 二、择优录取。

1、农村房屋的门窗一般朝向( )方。

A、东B、南C、西D、北 2、()是太阳高度。

A、太阳到地面的距离 B、太阳到头顶的距离

C、人看太阳的视线与水平线之间的角度

3、早晨,影子投向()方,影子较长:正午,影子投向()方,影子较短。

A、东B、南C、西D、北 4、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是()。

A、低——高——低B、高——低——高C、高——高——低 三、明辨是非。

1、太阳高度越大,影子就越长。( ) 2、阴天时太阳就停止了东升西落。( ) 3、阳光下不透明的直立物体都有影子。( ) 4、一天中,同一物体的影长是相同的 ( ) 5、物体的影子总是在背着太阳的一面。( ) 6、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气温的变化没有关系。( ) 7、在一天中,同一个物体的影子越长,温度越高。( ) 8、影子方向的变化与太阳在天空中方向的变化正好相反。( ) 四、对答如流。

1、影子的长短和太阳高度有什么关系?

答:太阳的高度越大,影子就越短;反之,太阳高度越小,影子就越长。 2、伴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你能感觉到周围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有规律吗?

答:如影子的长短变化,温度的变化等,这些变化是有规律的。

第2课太阳钟

一、精彩补白。

1、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太阳的( )和( )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就利用这个规律来计算( )。

2、当时的这种计时工具被称为()或()。

3、选择一个有()的地方,在地上()插一根小棍。当你的手表到达某一个整点时,就在木棍的( )处放一块石头作为记号,并把时间记录下来。这就是著名的( )。

二、择优录取。

1、做有趣的手掌日晷实验时,掌心要向上( )在胸前。

A、平端横放 B、斜放 C、竖直放 2、下列哪幅图是欧洲人沿用至今的日晷()。

A

B

C

三、明辨是非。

1、古人利用日晷来观察影子的变化,并由此推算时间。( ) 2、做有趣的手掌日晷实验时,上午用右手,下午用左手。( ) 3、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有保存完好的赤道日晷。( ) 4、太阳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

5、现在人们已发明了比日晷更为精确的计时工具。( ) 四、对答如流。

你会制做简易的太阳钟吗?你是怎样制作的?

答:会制做。

1、在半圆形的卡纸上画上刻度;

2、把一块三角形的硬纸板竖直粘在印有刻度的卡纸上; 3、根据三角形纸板的投影,就可以判断当时的时间。

第3课昼夜交替

一、精彩补白。

1、(),太阳缓缓升起,夜色渐渐消退;(),太阳慢慢西沉,夜幕悄悄降临。

2、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 )——不是太阳在( ),而是地球在绕着太阳( ),昼夜的变化是地球()的结果。 3、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认为()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围绕()旋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

4、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你认为地球自转的方向应该是自()向()。 二、择优录取。

1、昼夜交替的现象告诉我们()。A、地球在围绕太阳转动

B、地球自身在围绕地轴转动C、月亮在围绕地球转动

2、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着太阳的那面是白昼,()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

A、背 B、向 3、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

A、24小时 B、 365天 C、1小时

4、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是在晚上20点,那么美国收看直播的时间应该在()。

A、清晨 B、傍晚 C、深夜 三、明辨是非。

1、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是由于太阳围绕地球转动发生的。() 2、地球自转是一种绕轴旋转运动,在北极上空观察呈反时针方向转动。() 3、我们看不到大地在动,所以说地球是静止不动的。() 4、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小朋友一定在同一时刻看到日出。() 5、星座交替出现是由于星座围绕地球转动形成的。() 6、当地球的某一点是白天时,和它相对的别一面一定是黑夜。() 7、地球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围绕地轴转动。() 8、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在围绕地球旋转。() 四、对答如流

白天和黑夜是怎样形成的?

答:由于地球的自转,才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第4课看月亮

一、精彩补白。

1、在不同的日子里,()会有不同的形状。

2、观察月相时,如果在没有月亮的日子里,要记录当时的( )。 3、你也许观察到天空的月球有()变化。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

4、我们通过持续认真的观察,会发现月相的变化是()的。

二、择优录取。

1、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月相的变化是循环的,周期是()。 A、农历的半个月B、农历的一个月C、农历的二个月 2、农历初三至二十八,月相变化的顺序是()。 A、残月——上弦月——下弦月——满月——新月 B、新月——上弦月——满月——残月——蛾眉月 C、下弦月——残月——满月——上弦月——新月 3、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

A、反射的太阳光B、反射的地球光C、自己放的光 4、月亮的明亮部分,上半月朝(),下半月朝()。 A、东 B、西 C、南 D、北 三、明辨是非。

1、观察月相变化的时间应按农历日期进行。() 2、月相变化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

3、月相的变化好像天气变化一样,无规律可循。() 4、在农历初一晚上我们看不到月亮。() 5、满月大约出现在初五的晚上。()

6、出现新月的时间是每个月农历十五的晚上。() 四、对答如流。

1、交流月相日记,你能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吗?

答:月相变化的规律是:初二是向左弯的月牙儿,初八是右半边明亮,十五是圆月,二十二是左半边明亮,二十八是右弯的月牙儿。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蛾眉月——新月。上半月月相逐渐由弯变圆,下半月月相将由圆逐渐变弯。

2、如果有些时候我们观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该怎么办呢?

答:我们可以去推测月相是如何变化的。如果观察到的月相越多,收集到的事实越多,根据事实做出的推测就越可靠。

第五课 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一、精彩补白。

1、白天,郁金香随太阳升起而();晚上,郁金香会()花瓣。 2、()光照时间可以使菊花提前开放,()光照时间可以增加鸡的产蛋量。

3、有些动物白天活动,夜晚();有些动物白天休息,夜晚()。 4、植物不仅会在不同()里开花,有的还会在一天的( )开放或闭合。

5、青少年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时期,因此,更需要合理的安排()时间,保证足够的()。

二、择优录取。

1、世界上的动物()。

A、都喜欢阳光 B、都喜欢阴暗C、有的喜欢阳光,有的喜欢阴暗 2、猫头鹰和田鼠都是()活动的动物,麻雀和鸡都是()活动的动物。 A、白天 B、夜间 C、全天 3、下列植物在晚上开花的是()。

A、月见草 B、郁金香 C、紫茉莉

4、下列植物的开花时间与其它两种不同的是()。 A、大豆花 B、睡莲 C、昙花 5、刺猬的作息习惯是()。

A、白天休息,夜间活动B、白天活动,夜间休息C、全天候活动 三、明辨是非。

1、所有生物都是白天活动,晚上休息。() 2、所有的花都是白天开放的。()

3、如果人为地改变白天和黑夜的长短,生物的习性会发生变化。() 4、我们调查小动物的生活习惯时,注意不要伤害小动物。() 5、动植物的行为变化与昼夜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6、花儿只有在阳光下才能开放。() 7、人的行为活动不受昼夜变化的影响。()

8、林奈的“花钟”是根据植物开花习性的不同而制作的。() 四、对答如流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你能解释这句话的含义吗?这句话适用于所有生物吗?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们白天出来耕作劳动,夜晚回去休息。这句话不适合所有的生物,因为有些动物白天休息,夜晚活动。如刺猬、猫头鹰等。

第二单元光与色彩 第1课 光的行进

一、精彩补白。

1、光在空气或水中是沿()行进的。

2、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的学者墨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光从窗户的()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影物的()。这种现象被称为( )。

3、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因为()。

4、光的来源有两种途径,一种属于(),一种属于()光。 二、择优录取。

1、萤火虫的()发荧光。

A、头部 B、胸部 C、尾部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晚上的时候太阳不发光,所以夜晚很黑B、没有光我们就看不到物体

C、我们能看到东西说明物体都会发光

3、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下面属于光源的是()。 A、太阳 B、地球 C、月亮 三、明辨是非。

1、没有光,我们就不能看到物体。()

2、光只能在空气中传播,不能在其他物体中传播。() 3、闪电时,我们可以看到光不沿直线传播。() 4、太阳是一个巨大的人造光源。() 5、月亮是一个自然光源。() 四、我会分类。

把下面的物体按要求分类。

①太阳 ②日光灯 ③蜡烛 ④手电筒 ⑤火柴 ⑥萤火虫 ⑦煤 ⑧柴油 ⑨水银灯 1、靠燃烧发光的物体( )2、靠电能发光的物体( ) 3、靠物体内部变化发光的物体( ) 4、属于自然光源的物体( )5属于人造光源的物体( )

第2课 照镜子

一、精彩补白。

1、当光线照射到镜子、幕墙、月亮的表面后会(),这种现象叫()。 2、几乎每样东西都可以(),越()的表面,反射效果越好。 3、用两面()可以制作一架潜望镜。

4、镜子的表面是()的镜子叫平面镜,看到的镜中的像和原物大小(); 如果镜面不平,则镜中的像会发生()。

二、择优录取。

1、镜子是反光能力()的物体。 A、很弱 B、一般 C、最好 2、镜子可以改变光的()。

A、传播路线B、明暗程度C、传播速度

3、亮亮想用镜子看看自己脑后的头发,他应使用的方法是()。 A、用一面镜子放在眼前看 B、用一面镜子放在头的一侧看 C、用两面镜子,眼前一面,脑后一面,相对而看 4、下面()是平面镜。

A、汽车反光镜 B、穿衣镜 C、哈哈镜 5、下列利用了镜面反射原理的是()。 A、近视镜 B、放大镜 C、观后镜 三、明辨是非。

1、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借助一定的物体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3、月亮发出的光是反射的太阳光。()

4、万花筒中的奇异景色是由于镜面反射形成的。() 5、在晚上,镜子就不能反射光了。() 6、汽车的反光镜是平面镜。()

7、反光就是光被物体挡住后按原路返回。() 8、平面镜能改变光前进的方向。() 四、对答如流。

1、平面镜所成的像有何特点?

答:平面镜所成的像是与原物大小等同的正立的像。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哪些地方使用了平面镜?

答:我们每天都在镜子前面穿衣戴帽、洗脸涮牙;牙科医生通过小平面镜来观察牙齿里不易观察到的部分;舞蹈演员,练功房里用大平面镜来练习舞蹈等。

第3课 研究透镜

一、精彩补白。

1、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这种现象叫()。

2、中间薄、边缘厚的镜片叫( );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 )。 3、千万不能用放大镜看(),以防灼烧眼睛,导致()。

4、凸透镜有()光的作用,而凹透镜则可以使光()。 二、择优录取。 1、放大镜是()。

A、平面镜B、凸透镜 C、凹透镜 2、凸透镜的中间镜片越厚,放大倍数()。 A、越大 B、越小C、不变

3、把一根铅笔插进水中,会发现铅笔好像折了一样,这是()原因造成的。 A、光的反射B、光的折射 C、错觉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 A、越大 B越小 C、不变 5、望远镜的镜片是()。

A、凸透镜B、凹透镜 由凸透镜和凹透镜组成 三、明辨是非。

1、透明的玻璃都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2、当我们要观察某些物体的细小部分时,可以用凹透镜。() 3、平行的太阳光经过凸透镜时,会聚合在一点。() 4、凹透镜也可以用来放大物体。()

5、老年人戴的老花镜的镜片就是两个凹透镜。() 6、任何凸透镜的放物体的倍数都相同。() 7、凸透镜的镜片越大,放大物体的倍数越大。() 四、对答如流。

1、凸透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

答:凸透镜的放大倍数和镜面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球形的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

2、凸透镜和凹透镜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相同点:它们都是透镜,而且都是球面镜。

不同点: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可以聚光,有放大作用,成倒立的像;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使光发散,有缩小作用,但不能成像。

第4课七色光

一、精彩补白。

1、彩虹是由红、()、黄、绿、蓝、()、()七种颜色组成的。 2、1666年,英国科学家()在暗室中让阳光(白光)透过( )折射到墙上,结果太阳光被分解成()颜色的光,而()光经过三棱镜将不再分解。

3、白光是由()组成的。如果想得到某种色光,可以用这种颜色的( )把其他颜色的光过滤掉。 二、择优录取。

1、用红、绿、蓝、三色混合可以得到()。 A、黑光B、白光C、紫光 2、用红光和绿光混合可以得到()。 A、黄光B、蓝光C、白光

3、下列情况下可以看到彩虹或类似彩虹的七色光的是()。

A、阴天还没下雨的时候B、小朋友玩肥皂泡泡时C、用电灯照平面镜时 4、下面是七种色光的排列顺序,其中正确的是()。

A、红、橙、黄、绿、蓝、靛、紫B、红、橙、黄、绿、靛、蓝、紫 C、红、橙、绿、黄、靛、蓝、紫 三、明辨是非。

1、白色光能分解成七色光,而七色光不能合成白色光。() 2、三棱镜是由透明材料制成的,截面是等边三角形的光学仪器。() 3、阳光通过水面水会分散成七色光。() 4、彩虹常常出现在雨前、雨中和雨后。()

5、只要阳光穿过透明玻璃,就可以得到七色光。() 四、使七色板快速旋转会看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什么?

答:七色板旋转起来会看到板变成白色,说明白色是由七种颜色混合而成的。

第三单元电和磁 第1课简单电路

一、精彩补白。

1、连接灯泡的导线两端应分别接在电池的()和()上,形成()的通路,灯泡才会发亮。

2、()非常有用,有了它,你可以决定是否让()通过。

3、小灯泡不亮,说明灯泡中没有()。当电路中有一部分出了故障,中流就会(),灯泡便会不亮。

4、做小灯泡发亮的实验中,只能使用(),不能从()接电。 5、一个基本电路由()、()、导线、电器四部分组成。 二、择优录取。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线路里只能有一个灯泡 B、一个线路里只能有一节电池 C、一个线路里可以有多个灯泡,多节电池

2、在一个简单电路中,缺少了(),灯泡仍能发光。 A、灯泡 B、电线 C、电池 D、开关

3、原本亮着的小灯炮突然熄灭,出故障的地方不可能是()。 A、小灯泡坏了 B、电路连接不当 C、电池没电了

4、在给收音机、钟表换电池时,电池槽内标有“+”的地方应与电池()相连。 A、有铜帽的一端 B、有锌壳的一端 C、任意一端 三、明辨是非。

1、安装灯泡时,在电池盒的一端接上电线就行了。() 2、把小灯泡安装在小灯座上不用电池也能亮。() 3、当电路中有多个灯泡时,所有灯泡同时亮。() 4、连接电路,使小灯泡发光的方法不止一种。() 5、开关是一种供电的装置。()

6、在一个电路中,开关可以控制小灯泡的亮与灭。()

7、只要有电线,小灯泡和干电池,无论怎么连接小灯泡都能亮。() 四、对答如流。

生活中有许多种开关,你知道的开关有哪几种?写一写

答:如单刀双掷开关,旋转式开关等。

篇二:每日一诗·“思与诗”--西方哲理诗系列

《独涉者的歌》

每日一诗·“思与诗”--西方哲理诗系列

前言

本期主持:西门小醉

这个春天将有些冷。

《非理性的人》、《论语今读》两本书,将让我们不再像读哲学史那样身在看台,而是走进书籍深处,拿我们生命的意义和哲人的思考进行对话。

这种对答,从第一个人仰望星空,问自己是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

在此之后,有一些人从迷雾弥漫的河流中独涉而出,披荆斩棘,带着被俗尘流放般的苦痛,沿着历史的时间寻求答案。旅途之中,歌声渐起。有的浪漫低吟,有的悲凉高亢,有的沉郁怅然,有的铿锵激越?..他们记录下这种音符,于是,有了诗。

在西方、在东方,这样的诗歌以各种旋律飘扬在大地之上。

这是一群在神圣的黑夜中走遍大地的人们,他们边走边歌唱出了心中的热爱、犹豫、期盼、思索和痛楚。他们拒绝肤浅的视觉语言,抗拒修辞的迷惑,沉浸于自我的生命思索中,让笔下的诗行成为烈火,成为潮汐,成为精神的安静的神秘的中心。

这些神秘,隐藏在普通的语言之下,如一场原始的海,只在潮水退去大地真实地浮现之时,我们才可以赤脚接触到那一种力量----来自文明深处,来自我们的本原。

因为他们是孤寂的,是艰难的,甚至是绝望的,才有了一种改变生命的力量。正如,只有雪来,透骨的寒才会带来大地的纯净一样。

在接下来的两周内,我将选择西方诗歌中的一些经典逐一推出。聆听着这些曾经走在大地上的独涉者们的歌声,我们在清晨的微寒中抖擞自己,开始又一天的前行。

2010年3月1日

夸西莫多:《转瞬即是夜晚》

每个人孤立在大地心上

被一线阳光刺穿:

转瞬即是夜晚。

诗人简介:

塞尔瓦多·S·夸西莫多(1901-1968)生于西西里岛。原在罗马大学学工程,后辍学从事社会工作,当过绘图员及技师,后又担任编辑工作。

1929年,他结识了隐逸派主要代表人物蒙塔莱。1930年,他的诗集《水与土》问世,声名大振,以后又陆续发表了许多诗集,成为隐逸派大师之一。1958年获得维亚雷焦奖,1959年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

除《水与土》外,他的主要诗集尚有《消逝的笛音》(1932)、《诗集》(1938)、《新诗集》(1936-1942)、《日复一日》(1947)、《生活不是梦》及《无与伦比的土地》(1958)等。夸西莫多还曾翻译过荷马、维吉尔、莎士比亚和莫里哀等人的作品。

夸西莫多的早期诗集大多缅怀故乡和对亲人的思念,流露出哀伤、忧愁的情绪,同时又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求和人的热爱。抵抗运动开展后,他的诗风有了显著变化。在《日复一日》等诗集中,他着力描写战争和法西斯主义带给人类的苦难,爱国热情跃然纸上。他的诗句富于隐喻、象征和联想,情景交融,形象鲜明。

(2010年3月1日)

诗歌赏析:

诗短短的三行,如同生命一样短暂。但在诗中,人的诞生、成长和死亡,犹如舞蹈、雕塑、摄影,以一种美的形式成为三个造型,将人生的复杂定格在瞬间,形成隐逸之美的效果。

首句向我们呈现了大地和人的关系,人如母亲怀抱中的婴儿,作为个体,人的根系在大地,如此生生不息,获得延续。作为群体,人类至今也依然需要大地获得生命和爱和力量。但人又是孤立的,孤单的,从一开始,这就成为了个体的宿命。在西方现代诸神死去的今天,人已无从寻觅自己的家园,这使得这种宿命被放大成一种虚无。于是,“孤立”的姿势与大地的存在对立,成为现世之人眺望原初的梦想。

第二行的是一幅画:一个赤裸裸地站在大地深处的人,黝黑的躯体被一抹从空中泻下的阳光照亮。他,承受着温暖和恩惠,也承受着曝晒和炙烤。失去了幼年时期大地的庇护,人类在拥有辉煌的同时,越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孤寂和无力: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人都只是渺小的生物。从诞生到死亡,只是短短的瞬间,劳碌一生的我们,面对着广袤黯淡的宇宙,谁也不知道自己的命运,自己终极的归属究竟在何时何地。那么,当一线阳光到来时,既是一束光,也是一柄剑,在带来温暖的同时,也带来了绝望。欣喜中,是痛楚开始无边滋长。

末句“瞬息即是夜晚”——夜晚,它象征着黑暗与死亡,睡眠与梦幻,孕芽,终结和安息,是丧失、也是得到,是净化、也是混沌,是空虚、也是满盈。夜晚如魔鬼吞噬了一切,夜晚也象巨灵创造着一切;夜晚如裹尸布包裹着死的寂静,夜晚也象摇篮,栖息着新生的安恬。

人,来之于尘土,又归之于尘土,伟大者与卑微者,勇敢者与懦弱者,莫不如此。有辉煌就会有黯淡,有生存就会有死亡,这就是人的宿命,人类的宿命,万物的宿命。

可以说,这首小诗以简约的意象、凝炼的语言所包含的巨大思想内容,及其所提供给读者填充情感、驰骋想象的再创造的无限空间,是世所罕见的。在音韵上,头两行悠扬舒展,宛如牧歌,而结尾短促顿挫,似一声轻叹,嘎然而止,回旋曲般的旋律,强化了其意旨的表达,暗示了人的生死、人类的存亡就象日出日落和昼夜的交替更迭,循环往复,无穷无尽。它不绝如缕的韵律回荡在耳畔,缠绕在心头,使人扼腕叹息,痛感生命的短暂,也更觉得这只有一次的生命的可贵。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布莱克:《天真的预示》

一粒沙里见世界,

一朵花里见天国,

手掌里盛住无限,

永恒在刹那间收藏。

【诗人简介】

威廉·布莱克(WilliamBlake,1757-1827)是十九世纪诗人,英国第一位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

主要诗作有诗集《天真之歌》、《经验之歌》等。早期作品简洁明快,中后期作品趋向玄妙晦涩,充满神秘色彩。他是一位复杂的多重人物:除了诗人,他同时还是画家、雕刻家。

布莱克一生都没有得到官方或公众的赏识。在当时人们的眼中,它是个反理性主义者、梦幻家和神秘主义者,一个远离尘世的人和偏执狂。他的作品没有受到重视。直到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叶芝等人重编了他的诗集,人们才惊讶于他的纯真与深刻。接着是他的书信和笔记的发表,他的神启式的画也逐渐普及,于是诗人与画家布莱克的地位才确立无疑。

时至今日,不少批评家把布莱克列为英国文学史上与乔叟、斯宾塞、莎士比亚、弥尔顿、华兹华斯齐名的最伟大的六位诗人之一。由于他的画在文艺复兴以后,开启了不重形似而重精神力量的新路,他又被赞誉为“英国艺术方面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诗歌赏析】

什么是永恒?什么是至善?

布莱克在渺小和伟大,有限和无限的对峙中对我们说:永恒只在生命绽放的刹那,在这一瞬间,你已把握住了人最本真的意义。唯有这种本真,才是天国,才是上帝,才是至善与永恒。

这种本真存在于孩子的天真中,也存在于人类最原始的形态之中。

在那个时间里,每一刻都是新鲜的,每一天都是快乐。任何一次小小的发现都成为天国的花朵,盛开着永恒的芬芳。人的意义与价值都存在其中。人类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正如孩子自己寻找自己的欣喜一样。

如是,本真的面对我们的日子,有一些并非只在彼岸的意义将会显现:

在我们的职业生命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粒沙,也是一个世界。在他们的童年记忆里,老师的每一次微笑都是一朵花,也是一个天国。

当我们无力对抗尘世的种种喧嚣时,我们以为无奈,却不知道的手中握着无数个生命的种子......

在宇宙的浩瀚中,平凡如蝼蚁,渺小如尘埃的我和你,只在这一个个刹那才可能获得了存在的价值,并把握自己,不至于淹没在时间之水中。

海子说:“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是的,倘若只看彼岸的鲜花,以为今日旷野的风只是寒冷。那么,最终一切都将虚无,只有恐惧或者沉沦。

答案只在此时,在当下,在手掌之上,在一念之间。

雪莱:《哀歌》

哦,世界!哦,时间!哦,生命!

我登上你们的最后一层,

不禁为我曾立足的地方颤抖;

你们几时能再光华鼎盛?

噢,永不再有,——永不再有!

从白天和黑夜的胸怀

一种喜悦已飞往天外;

初春、盛夏和严冬给我的心头

堆满了悲哀,但是那欢快,

噢,永不再有,——永不再有!

【诗人简介】

珀西·比希·雪莱(1792年8月4日-1822年7月8日),英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其一生见识广泛,不仅是柏拉图主义者,更是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创作的诗歌节奏明快,积极向上。

8岁时雪莱就开始尝试写作诗歌,与其表兄托马斯合作了诗《流浪的犹太人》并出版了讽刺小说《扎斯特罗奇》。1810年,18岁的雪莱进入牛津大学,深受英国自由思想家休谟以及葛德文等人著作的影响,1812年2月12日,同情被英国强行合并的爱尔兰的雪莱携妻子前往都柏林为了支持爱尔兰天主教徒的解放事业,在那里雪莱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并散发《告爱尔兰人民书》以及《成立博爱主义者协会倡议书》。此后的一年里雪莱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这首诗富于哲理,抨击宗教的伪善、封建阶级与劳动阶级当中存在的所有的不平等。

1818年至1819年,雪莱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及其不朽的名作《西风颂》。1822年7月8日,雪莱乘坐自己建造的小船“唐璜”号从莱杭度海返回勒瑞奇途中遇风暴,舟覆,雪莱以及同船的两人无一幸免。

雪莱的墓碑上镌刻着援引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三行诗句:“他的一切并没有消失,只

是经历过海的变异,已变的丰富而神奇。”

(2010年3月3日)

【诗歌赏析】

《哀歌》并非简单的对于生命即将逝去的伤感,尽管这首诗冥冥之中出现于雪莱死前的创作。当首句之中时间、世界、生命三个抽象语象并列而出的时候,这一首短诗已蕴含了巨大的时间,空间的神秘,奥妙。光阴流转,历史沧桑的融入让人一种悲凉沉郁萦回,与古老中国的另一个诗人的感叹遥相呼应:“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于是,人类一种共通的情绪---面对生命背景下的无奈与孤独成为诗中隐约的色彩。

雪莱的诗篇永远激荡着一种音乐的旋律。起句铿锵激越,中间对经历的辉煌和遗憾,喜悦与忧伤,像一曲变奏,优美惆怅。每一节的最末一句反复渲染,形成余音,诗人咏叹的此刻不正是如此的彷徨吗?

在整首诗中,生命的死和生,世界的变幻莫测和伟大其一,时间的有限和永恒,世事的阴影风暴和绚丽美妙,奋斗的恐惧与成功的喜悦,白天和黑夜,盛夏与严冬,悲哀和欢快,交织成一首骊歌,一篇编织生命色彩的诗篇。在这里,激情不再仅仅单一的高昂,在回荡的曲调里,可以发现诗人内心对于生命思考的沉重。

当我们读起这首诗,细细回味着,想象诗人书写的那一刻,生命诸多斑驳的记忆是否凝聚,从时间的灰中清晰起来。因为属于我们的世界正开始走远,而唯有那些记忆,属于今日,属于明日的故事才可以证明我们存在。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里尔克:《我过的生活》

我过的生活,像在事物上面兜着

越来越大的圈子。

也许我不能兜完最后的一圈,

可是我总要试试。

我绕着上帝、绕着太古的高塔

已兜了几千年之久;

依旧不知道,我是一只鹰,一阵暴风,

还是一首伟大的歌。

【诗人简介】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RainerMariaRilke1875~1926)奥地利诗人。大学攻读哲学、艺术与文学史。会见过托尔斯泰,给大雕塑家罗丹当过秘书,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等人的影响。

里尔克的早期创作内容偏重神秘、梦幻与哀伤。如诗集《生活与诗歌》、《梦幻》等。但欧洲旅行之后,他改变了早期偏重主观抒情的浪漫风格,著名作品有借赞美上帝以展现资本主义没落时期精神矛盾的长诗《祈祷书》、《新诗集》和《新诗续集》。晚期代表作为长诗《杜伊诺哀歌》(1923)和诸多14行诗。

里尔克的诗歌浪漫主义和神秘主义的结合体,艺术造诣很高。它不仅展示了诗歌的音乐美和雕塑美,而且表达了一些难以表达的内容,扩大了诗歌的艺术表现领域,对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2010年3月3日)

【诗歌赏析】

没有人可以知道未来,但总有一些人在不断的寻找自己。

生命是一场风暴,有人因此激动如海,有人因此而退缩,寻岸停航。

《我过的生活》是一首诗,同样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将自我投注在盘旋的生活中,如同放逐,因为你无法预知一圈又一圈之后会发生什么。生命因此而孤寂、劳累、疲倦。只是你会热切的期待下一圈,下下一圈,与其说是追求更多的未知,不如说是追求自我的存在。人的价值或许不在于发现和获得什么。一生短暂。上帝?人性?这永远都是不可知的词语,但这并不妨碍我将可能是一只鹰,一阵暴风,甚至是一首伟大的歌。不妨碍有人总会试试。

我们都面临如此的困境,我们渴望一些梦想,却又害怕未知的路。于是,我们停留,不再继续等待圈子的扩大,世界、生活、自我一切都安定下来,停留在一个小小的世界。青春的火成为残灰,在拥有热量的时候停止热烈的歌唱。

多年以后,谁也不知道,谁也不曾想过,也许你的天空里应该有一只鹰,应该有一阵暴风,应该响起一首雄壮的、恢弘的、伟大的歌。

(西门小醉)

罗托克:《插枝》

插在瞌睡中,低垂在糖一般的土上,

它们错综的绒毛干了;

但是纤细的枝条还在诱水上升,

微小的细胞膨胀着。

一个生长的节点

把沙屑推松,

苍白的卷须似的触角,

穿透了朽烂的芽鞘。

【诗人简介】

西奥多罗特克(1908-1963)美国诗人。受其父影响,自由热爱大自然。曾自建温室,视其是“一切生

命现象的象征、发祥地和乐园”

罗特克曾就读于密执安大学和哈佛大学,后从事大学教学工作。赋诗乃是业余爱好,但成就和影响却很

大。诗集《醒来》、风之歌、《远方的土地》等,曾获美国普利策文学奖和全国图书奖。其诗多以大自然为

题材。把物化为诗歌,烛照人生。

1963年罗特克与友人同游华盛顿的本布里茨岛时恶性心脏病发作。在最后的日子里他创作了61首新诗,

并收在1964年于他死后出版的诗集《远地》(此书获得国家图书奖)和1966年的《诗选》中。

(2010年3月3日)

【诗歌赏析】

这不是诗,语言只是一个镜头,清晰地讲述生存的欲望,生命的能量。

这是一根脱离了母体的树枝,渐渐苍白。此时,它将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酣睡着死去,一种是用微小

的细胞吸收水分,奋力的突破自己,获得新生。

一个隐喻在镜头中诞生了。

人类在成长后,脱离母体的庇佑之后未必死亡。但显然,许多人的生命能量已经酣睡,沉沉的在“糖一

样的土上”-----安宁、安静、安详。

只是总有一种生长的欲望会让故事发生,它们膨胀起来,成为生命的节点,挥舞苍白的

篇三:八年级语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测试题3

语文版八年级上《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精讲精练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颠di n簸b :上下震荡。

镶xi ng: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

湛zh n蓝:深蓝。

涟li n漪y :风吹水面所形成的波纹。

逶w i迤y :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断的样子。

娓w i娓: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

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以辨别。

恬雅:安静、文雅。

折服:这里指被征服,屈服。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原指蓝色是从蓼蓝提炼而成,但颜色比蓼蓝更深。

油然而生:形容某种好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

世外桃源:这里指不受外界干扰、环境优美的理想处所。

得天独厚:独具特殊优越的条件。

脍ku i炙zh 人口:味道鲜美可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 虚无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一席之地:比喻极小的一块地方或极小的一个位置。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冯君莉,当代作家。

2、关于青海湖

青海湖,是祖国一个美丽的内陆湖泊。自古以来,人们为它的浩瀚、神奇而向往,为它的雄伟、秀丽而称赞,把它誉为青海高原上的一颗灿烂明珠。

青海湖,古称“西海”,又称“鲜水”或“鲜海”。蒙语称“库库诺尔”,藏语称“错温波”,意为“青色的海”、“蓝色的海洋”。由于青海湖一带早先属于卑禾羌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汉代也有人称它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青海湖地处高原的东北部,湖的四周被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崇宏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延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离西宁约200公里,海拔为3200米。它的周长360公里,面积达4583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湖区有大小河流近30条。湖东岸有两个子湖,一名尕海,面积10余平方公里,系咸水;一名耳海,面积4平方公里,为淡水,在青海湖畔眺望,苍翠的远山,合围环抱;碧澄的湖水,波光潋滟;葱绿的草滩,羊群似云。一望无际的湖面上,碧波连天,雪山

倒映,鱼群欢跃,万鸟翱翔。青海湖周围是茫茫草原。湖滨地势开阔平坦,水源充足,气候比较温和,是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夏秋季的大草原,绿菌如毯。金黄色的油菜,迎风飘香;牧民的账篷,星罗棋布;成群的牛羊,飘动如云。日出日落的迷人景色,更充满了诗情画意,使人心旷神怡。

青海湖是一具富有神奇色彩的游览地,也是一个为全世界科学家所注目的巨大宝湖。政府曾对青海湖进行了多次综合考察,发现青海湖里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湖中盛产湟鱼,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天然鱼库。四五月间,鱼群游向附近河流产卵,布哈河口密密麻麻的鱼群铺盖水面,使湖水呈现黄色,鱼儿游动有声,翻腾跳跃,异常壮观。

居住在这里的汉、藏、蒙古等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保护、开发和建设这浩瀚的宝湖。青海湖的美景吸引着成千上万游人,成为国内外旅游者云集的游览胜地。为了开发正在兴起的高原旅游事业,青海旅游部门在青海湖建立了旅游点。游客到此不仅可以观赏高原牧区风光,还可以乘马骑牦牛,漫游草原,攀登沙丘,或到牧民家里访问,领略藏族牧民风情。牧场还专门为游客扎下各式帐篷,备有奶茶、酥油、炒面和青稞美酒供游客品尝。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产生了独特的景色,湖水及其两岸的景色是粗犷、质朴的,而且湖水还孕育了众多的游鱼,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水鸟,此情此景,是那么令人难以置信,如置梦中,因此,作者把青海湖称为梦幻般的湖。那蓝得纯净、蓝得深湛、蓝得温柔恬静的青海湖,是否也会牵绕你的心绪?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本文通过描写青海湖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为青海湖的质朴而震撼的感受。

二、文章脉络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作者去青海湖路上的情形。

第二部分,具体描写青海湖的景色及其特点。

这一部分又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湖水醉人的蓝色;环境氛围清新幽静,无比优美;神奇的鸟岛,丰富的鱼类。

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写明作者的感受。

以“梦幻”为线索:关于高原的梦——梦境的继续——梦一般的景色

三、写作方法

⑴本文运用了比喻、对比等写作手法,突出了青海湖的特点。

⑵本文语言文字优美,蕴含想象。

如课文中描写湖水“蓝得纯净”、“深湛”、“温柔恬雅”、“蓝锦缎似的”,语言优美简练,表达了作者对青海湖的喜爱之情。

四、重难点导析

⑴第五段写青海湖湖水醉人的蓝色。

文中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描写湖水之蓝。首先,直接用赞美的语言描写,如“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其次,将湖水的蓝与“海洋”“天空”的蓝作对比。再次,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湖水之蓝描绘得晶莹可爱,如“蓝锦缎似的”,像“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此外,还以蒙语、藏语的音译,从青海湖所处的地理位置、从科学角度来说明湖水蓝得出奇的原因。

⑵我曾经领略过西湖的妩媚……我却被青海湖的质朴所震慑,原先那些华丽的感慨被一股大自然的魅力所推翻了。

这一句话通过对比,突出青海湖独特的质朴的特点。作者不惜笔墨列举了几大湖的特点,从而和青海湖的质朴形成鲜明的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⑶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

这是一句反问话,也是对上文的总结。以反问总结更加突出青海湖是大胆的梦幻,直扣主题。

【类文品读】

枣庄青檀

如果可以以树为友的话,那我选择枣庄青檀。

戌寅孟夏,在枣庄市峄城西四公里处的青檀山上,我和青檀一见如故。山阳揽一脉幽谷,有石径相盘。循径登高,便见大大小小、姿态各异的青檀树,或前或后,或左或右,杂生于山石间。

青檀山,唐代时还叫云峰山,山有云峰寺,谷称云峰谷。许是辈辈百姓见江山嬗变,世事沧桑,只有青檀模样不变、习性不改,才约定俗成,易名为青檀山的吧?于是谷也呼为青檀谷,寺也喊成青檀寺了。

山,以树为名,这在世上是少见的。

不过枣庄青檀长得并不排场,或许还有点儿丑。不高大,不挺拔,不舒展,连枝干都是疙疙瘩瘩。丑也罢了,还不大中用,不要说做大厦栋梁,就是桌椅板凳也难成材料。

尽管如此,它还是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禁不住让它的枝握我的手,让它的叶抚我的脸,让它的疙瘩敲我的骨。离开一些日子了,我还在想它,想得活灵活现,那枝还在握我的手,那叶还在抚我的脸,那疙瘩还在敲着我的骨。而且我还将永远清晰地记住,最让我动心的,是它的根!

这是怎样的根啊——在无土的地方,在岩石密不透风的专制之中,它那比树干还要粗壮的根,蜿蜒不屈,勃郁而伸,臂膀般紧抱着岩石,镇静地泛着岩石一般的青白色,裸昭于光天化日之下。在大山的深处,根与石,该有着怎样不为人知但却惊心动魄的对

峙与相搏?百年,千年,只见裸昭于光天化日之下的根与石,不动声色的相摞着,相摞着,渴饮昼夜,饥餐寒暑,直摞得岩石苍老变脆,一层层风化成粉尘,直摞得青檀根干强健,一棵棵举着青春的华盖。或在峭壁间横空临世,或于巨石下腾躯昂首,青檀之根,真有着龙的神韵呢!看似强大的岩石,肯定蛮横地无视过它,对于青檀生的权力和生命的萌动,冷酷地压制着,无情地封杀着。没有土壤,甚至连空气、阳光都封锁殆尽,青檀的根一定遭遇过千万次窒息枯死的灾难吧?也许青檀树稍稍随和一点儿,别说媚骨,哪怕只带点儿媚态,其生活境遇也会大大改观的。何必和岩石较劲?瞧那攀附于岩石与大树上的藤蔓,活得多恣。不过这山如果没有了青檀,还有什么味道?当然,挣脱了石之束缚的青檀是寂寞的,遭弃的命运又总是和痛苦相伴,但是青檀就是青檀,它只将痛苦酿成反叛的力量、将灾难踏成前行的路阶,以根为矛、为刀、为剑、为鞭,拱起岩石,劈开岩石,顶裂岩石,刺穿岩石,直至沐浴在雨水与阳光里,为世上树立起一株又一株独立的青檀、自由的青檀。长得丑,不成材料,不被识、不被知是自然的,可是挨近它,我却被一种自在超然所陶醉。随波逐流的灵魂,是不能俯察古今、咀嚼人世、享受生命的。有它百年千年和岩石相搏后所获得的解放,那曲折疙瘩的根干里,怎能不翻卷起黄河一般的思想与激情呢?细细地谛听风中的青檀,它的每一片叶子,似乎都在啁啾着欢乐。

听说,青檀树还出一种制造中国宣纸必备的原料,莫非它那疙疙瘩瘩的体内,正郁积着锦绣文章?记得离开青檀山老远了,我还回头再回头,看一眼再看一眼啁啾着欢乐的青檀。就是青檀生长的这块土地,曾经出过自荐用世的毛遂和视毛遂为上客的平原君,出过连鸡鸣狗盗之徒也被列为宾客的孟尝君,出过帮助汉高祖制定出完整的朝仪、令对知识分子轻蔑有加的刘邦高兴忘形高呼“吾乃今日方知皇帝之贵也”、从而得到重用的叔孙通,出过明朝名臣廉臣贾三近(“文革”时,其筑于枣庄峄城区杨庄的墓被掘,墓中除骨骸外,仅有一方砚)。这些当然都是这块土地上的先贤了。那么青檀呢?已经寂寞了无数个世纪的青檀,也许还要寂寞下去,因为青檀是属于另外一类,中国稀有的一类。它已经超出了传统观念的真假善恶美丑,甚至还超出了传统的出世人世,没有功利,绝不依附,只将一个欢乐的锦绣的生命生长着。

青檀山下的老百姓讲,青檀木特别硬,连锯都锯不动它。看来,比石还硬的青檀是不会腐朽的了。但愿青檀们兴旺起来,那样世界就热闹有趣了。

1.作者在文章开头介绍青檀山名字的演变,并且强调“山,以树为名,这在世上是少见的”有什么作用?

2.作者为什么说青檀的根最让他动心?

3.青檀貌不惊人,可作者宁愿选择它们为友,那么,青檀到底有哪些过人之处呢?

4、你怎样理解“看来,比石还硬的青檀是不会腐朽的了”一句的深刻含义?

5.“但愿青檀们兴旺起来,那样世界就热闹有趣了”一句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作者在列举了一系列先贤之后,又进一步指出“青檀属于另外一类,中国稀有的一类”有何用意?

7.本文作者托物言志,借赞美一种植物来赞美一种精神,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也不乏这样的文章,请你列举其中的一篇并指出文章赞美的是什么精神。

文章:

赞美了:

8.在你的心目中,某种动物或植物也是某种精神的象征,请你写出这种动物或植物的名称,并说说它具有哪种可贵的精神。

(参考答案:1.强调了青檀精神的巨大影响力,为下文赞美青檀作铺垫。 2.因为青檀的根敢于和岩石相摞,相搏斗,并能够拱起岩石,劈开岩石,顶裂岩石,刺穿岩石,直到沐浴在雨水与阳光里,为世上树立起一株又一株独立的青檀、自由的青檀。

3.坚韧不屈、自在超然,它已经超出了传统观念的真假善恶美丑,甚至还超出了传统的出世人世,没有功利,绝不依附,只将一个欢乐的锦绣的生命生长着。 4.青檀精神将万世永存。 5、对青檀精神的呼唤,向往和追求。 6、意在反衬青檀精神的可贵,说明中国拥有这种精神的人太少了。 7.略 8.略)


梦幻般的爱情夜晚的日出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3362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