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时间:2016-12-28 07:33:40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2016年浙江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考试语文真题

2016年浙江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考试

语 文 试 卷

姓名准考证号码本试题卷共六大题。全卷共 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所有试题均需在答题纸上作答,未在规定区域内答题,每错一个区域扣卷面总分1分,在试卷和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和试卷上。

3.1~12题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其余各题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题目序号后的横线上(不要超出边线)。

一、基础知识(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下列标号的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①歌曲《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虽有暇疵,但还是迅速蹿(cuān)红网络。②这首歌让.

我们记起了那个声音清辙细腻但又沧(chāng)桑忧郁的摇滚老炮儿许巍。③许巍的音乐之.

路,同样也是一段由叛逆反抗的少年小钢炮,逐渐蜕(ruì)变升华成一个淡然超脱的老炮.

儿的厉程。④喜欢许巍,就是在于他的歌词和旋律可以戳(chuō)中心中最疼的那个地方,.

让我们哭泣,随后激励我们。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选项中的“人家”一词与例句中“人家”一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中国美术馆展厅的山水画《谷口人家》,画面浓墨重彩,意境深远,令人心驰神往。

A.姑娘人家要内秀,要斯文。 B.你走了,教人家怎么办呢?

C.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D.小女子已许配了人家。

3.流行语有时可用古诗词来表达,例如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翻译”成“天高地阔,欲往观之”,别有一番情致和韵味。下列流行语与文言诗句不相吻合的一项是 ....

A.有钱,任性/家有千金,行止由心

B.不要在意这些细节/欲图大事,莫忘小节

C.重要的事说三遍/一言难尽意,三令作五申

D.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尽美尽善,不忍卒观

4.对下面一则演讲标号部分是否简明得体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尊敬的评委,对各位聆听我的竞选演讲表示欢迎。②我当过班长,工作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认可,也开展过各式各样的班级活动。??③如果能当选,我一定会努力工作,做出更大的成绩。④如果不能当选,我会为没有遇到伯乐而深感遗憾。

A.第①句中“聆听”“欢迎”两词用语不得体。

B.第②句不够简明,应删去“也开展过各式各样的班级活动”。

C.第③句表述简明得体。

D.第④句表述简明得体。

5.在下列语段的空缺处,填入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江山万里——张大千艺术展”今日与观众见面。展厅里,一幅《江山万里图》静静地面对着来来往往的人流。“”,其开阔的画面及意境,向人们展示着笔墨点染间的艺术魅力,也仿佛在诉说着画家眷恋故土的情怀。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6.对下列两个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 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

②其实地上本来就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没有了路。——重庆洋人街标语

A.第①句中,作者认为希望是本没有的,就如地上本没有路,但只要你想到有路,路自 然就会出现在前方。

B.第②句启迪人们:如果一直踩着众人的脚步走,就会无路可走;必须要善于创新,另辟 一条新路。

C.这两句都用“走的人多了”来强调无论前方的道路有多么艰难、多么漫长,我们都要 携手前行,永不言弃。

D.这两句话都用了比喻修辞,对“路”的内涵进行了形象的诠释:路是人用脚走出来的, 我们只要跟着别人走,就能走出一条路来。

7.阅读右边这幅漫画,对其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A.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B.机会是均等的,但只青睐有准备的人。

C.胸怀大志,不应计较鸡毛蒜皮的小事。

D.人与人之间只有相互合作,方能成功。

8.对下列微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纤 夫

姚益强

一声高亢的呼喊

拉直了

嘉陵江曲折的岸

A.本诗以极其凝练的手法,写出了嘉陵江纤夫的形象,使诗达到了高度的真实、高度的浓缩。

B.本诗把嘉陵江号子的“呼喊”与“拉直”的纤绳连接起来,由听觉转换为视觉。

C.本诗把“拉直”与“曲折的岸”结合在一起,造成“紧绷的纤绳”与“拉直的岸”二 者意象的叠加,通过想象的激发,意境跃然而出,诗趣奇妙。

D.“拉直了/嘉陵江曲折的岸”一句,通过比喻的手法,写尽了纤夫的艰辛,歌颂了纤夫的伟大力量和阳刚之美。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甲】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响影。”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乙】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鼓速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舵。然则以今日之危者,岂非前日之幸乎?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鸡虽有鸣者B.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

C.遂以为尽操舟之术D.岂非前日之幸乎 ....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方虚骄而恃气 ②犹疾视而盛气B.①其德全矣 ②其始折旋疾徐 ....

C.①望之,似木鸡矣②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D.①鸡已乎 ②岂非前日之幸乎 ....

11.下列各句与所给例句的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惟舟师之是听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其德全矣”一个“德”字,点出了本文的主旨,本文表面上是写斗鸡,实际上是在规劝国君。

B.【甲】文通过训练斗鸡的故事,意在提醒人们,特别是君王:做人要注重修炼内功,不怒自威;治国要把骄傲浮躁收敛起来,把力量气势凝聚于内,才能不战而屈人之兵。

C.【乙】文通过楚人学舟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不能浅尝辄止,而应该不断进取。

D.【甲】【乙】两文在写法、构思上都有相同之处,都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描述,以小见大,寓意发人深省。

三、文字表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6分)

13.将上文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椎鼓速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舵。

14.根据提供的句子,在横线上补写出另一句。(任选句,2分) ..2..

作为一名杭州G20峰会的志愿者,为了向与会嘉宾展现杭州特有的四季之美,你可以这样来介绍杭州——杭州之美,美在自然山水,美在诗词风韵:春天,“几处早莺争暖树,

(1)”(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夏天,“ (2) ,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秋天,“ (3) ,郡亭枕上看潮头”(白居易《忆江南》);冬天,“疏影横斜水清浅,(4) ”(林逋《山园小梅》)。

15.语言运用题

(1)下面是电视剧《李小龙传奇》中的三句对话,这三句对话看似答非所问,其实对话中有着丰富的潜台词,请你重写标号为①②的两句话,既要答为所问,又能揭示出原句的内涵。

师父:“小龙,你为何习武?你到现在还没有回答我呢。”

①李小龙:“师父,你可以告诉我‘东亚病夫’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吗?”

②师父:“好小子,从今天开始我就教你实战招数!”

① (3分) ② (3分)

(2)请仔细观察下面这幅图画,以芽为主体,描绘发芽的过程,抒写发芽时的心情。要求:①用第一人称;②至少使用一种修辞;③想象合理,立意突出;④字数100—120字。(5分)

四、媒体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掀起诗词狂欢

在央视热播、圈粉无数的《中国诗词大会》昨晚迎来了最后一期总决赛,5位诗坛高手,向擂主李子琳发出挑战,最后的总冠军被黑马——法律系女大学生殷怡航夺得。有专家点评,与其说《中国诗词大会》是一场诗词高手的较量,还不如说是一场诗词的狂欢。该节目之所以火爆,在于寻找到了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途径,用流行方式引导国人传承中华血脉里的文化基因。 a

赛制扣人心弦 黑马挑下大热门

《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从2月12日起每周五晚播出,至昨晚结束。昨晚的总决赛现场,照例是以5位挑战者对抗百人选手团的模式进行。赛场上法律系女大学生殷怡航、夏昆等5位挑战者与百人选手团同时答题,除比拼答题外,还要看5位挑战者每道题对抗百人选手团的击败率,以“对错+击败率”的计分方式产生攻擂者,进入下一轮竞赛。

已是第4次登上《中国诗词大会》舞台的夏昆,刚一登台就迎来阵阵掌声,可惜在回答苏轼诗作“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后两句时,将“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的“蒌蒿”误为“芦蒿”,遗憾败北。殷怡航获得唯一一个攻擂者宝座,与李子琳展开华山论剑。最终,殷怡航把5次登台、4次赢得擂主、呼声最高的李子琳挑下马来,斩获冠军。

从首场比赛到昨日的总决赛,这种创新的赛制和评判标准,不可预知性的一对多、点对面的多维度PK模式,别开生面地避免了场上选手互动不足的缺憾,增加了赛事的戏剧性。

内容别开生面 全民参与嘉宾也出彩

夏昆告别舞台时,没有一丝沮丧,他感慨地说,参加这次比赛,看到了中国诗词复兴的

篇二:《故乡》练习题

9.故乡

一。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的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卒于1936。中国现代文学

杰出的奠基人, 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新文化

战线的光辉旗帜。1918年5月,他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

式开始新文学创作。从1918年到1926年,鲁迅先后创作出版了《呐喊》、《彷徨》两个小说集,《野草》、《朝花夕拾》等抒情叙事散文集和杂文集《坟》《二心集》等多部著作。这些作品显示了新文学运动

的实绩,奠定了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基石。

二.填空

1.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

个部分。

2.“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

3.“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一句中

① “他们”指的是宏儿和水生

② “我们”指的是中年闰土和迅哥儿、杨二嫂

③ 作者表达的意思是寄希望于下一代,希望他们能过上幸福生活

4.选文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进行了语言、动作、神态、肖像描写,刻画了中年闰土愚钝麻木的性格特点。

三.大题

1.课文《故乡》中“我”离开故乡时的一段文字集中反映出“我”

当时怎样复杂的思想情绪? 反映出“我”惘然、气闷、悲哀、希望的情绪。

2.请指出“我”所希望的“新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

自由平等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生活。

3.有同学读到“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

的留恋”时,认为文中的“我”对故乡已失去了感情。对此,你有何

看法? 因为“我”对故乡的记忆与故乡的现实相去甚远,故乡没有给“我”留下好印象。

1.“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

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

睢而生活。”三个“辛苦”是什么意思?

2.“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

声。”为什么闰土见到“我”后露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

3.“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指什么意

4.“我”对闰土的影像“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你能

说说此变化的原因吗?

4.文章最后再次描写海边奇异的画面,其作用是什么?

5.“希望是本无所谓有……也便成了路。”这段话表达了鲁迅的思想

感情。其含义是什么?

6.杨二嫂定说灰堆中的十多个碗碟是闰土埋着的。你认为是不是呢?

为什么?

此为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是,闰土生活非常贫困,且草灰也是他

自己要的,有这种可能性。不是,闰土是一个老实的人,且他也十分

看重他与“我”童年的友谊,不会做出这样的事。

7.这部分情节作者插入了下一代水生和宏儿的友谊,从全文的构思上

看,你认为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这是“我”与闰土亲密友谊的延伸,这表明了“我”将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要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再探人生新路的执著信念与追求。

四.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1.闰土:少年闰土月夜看瓜刺猹,装弶逮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是儿时“我”羡慕向往的英雄。20年后,苦难的生活使他变得呆滞麻木,他“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他那“红活圆实的手”,已变得“又粗又笨”。更可怕的是他心灵的变化,他见了久违的“我”,以“老爷”称呼;面对苦难的现实,只是寄希望于求神拜佛。他是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广大劳苦民众的代表。2.杨二嫂:20年前的杨二嫂年轻美丽,因此她的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人称“豆腐西施”;20年后,她成了“凸颧骨,薄嘴唇”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变得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爱搬弄是非爱唠叨,想方设法从“我”的搬家中捞点东西。杨二嫂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

3.“我”:小说中的“我”,有作者的影子,但绝不要等同于作者。“我”漂泊在外,对故乡一直怀着美好的回忆,看到故乡衰败、冷漠的现实,深感悲哀、失望,但内心深处,还是怀着对故乡美好未来的憧憬。“我”对闰土怀有深厚的感情,表现了“我”对劳苦人民的同情与爱,对等级观念的否定。“我”是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五.选择题

1.对下列句子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本文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安排情节,有条不紊地写了所见、所闻、所感、所忆。

B.“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这样的景色烘托出“我”当时悲凉的心情,主要是因为已是冬天,触景生情。 C.文中“闰土”的着墨最多,因为“闰土”的命运就是当时广大贫苦劳动人民的命运,他的遭遇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 D.文中多用对比的写作方法,使形象更为生动饱满。

2.对“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句子及句子中的词语或短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

A.句中两个“生活”的词性相同,都是名词。

B.句中两个“生活”的词性不同,前者是名词,后者是动词。

C.“新”的生活即“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D.“他们”指宏儿和水生。

3.英俊、活泼、能干、健谈的少年闰土变成了憔悴、迟钝、麻木、寡言的“木偶人”,主要原因是( C )

A、岁月的流逝打下了印痕。

B、景况不如意,受苦太多扭曲了人性。

C、沉重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造成的。

D、心里觉得苦,抑郁而成的。

篇三:《故乡》导学案(含答案)

13 故乡

第一课时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字注音。

蜷(quán)缩 折(shé)本 阴晦(huì) 猹(chá ) ....

五行(xíng )装弶( jiàng ) 獾猪 (huān ) 竹匾( biǎn ) ....

胯下(kuà ) 髀 ( bì ) 脚踝(huái)瓦楞(léng) ....

吓 (hè ) 瑟索 (sè ) 潮汛(xùn ) 秕谷 (bǐ)....

寒噤( jìn ) 鹁鸪(bó)(gū) 廿年(niàn ) 惘然(wǎng) .....

恣睢 (zì suī)潺 潺 ( chán ) 祭祀( sì )颧(quán)骨 ...

2、本文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

(本文是以“我”在故乡的 所见所闻为线索。)

3、依据小说的线索,请你根据时间顺序,在“故乡”前再添一个词,概括全文结

构层次。

(一)回故乡 (二)在故乡 (三)离故乡

第一部分(1-5)回故乡: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

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在故乡: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一层(6-8)写老屋的寂寥,更使“我”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还写与母

亲商定搬家的事情。

第二层(9-33)“我”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第三层(34-52)“我”见到了圆规杨二嫂。

第四层(53-77)写“我”见到了中年闰土。

第三部分(78——88)离故乡:写“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

乡,但“我”并不因此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于未来和下一代。

【课堂探究】

一、整体感知

1、作者回到阔别20余年的故乡,在故乡呆了大约多长时间?是如何推算出来的?明确:约半个月左右

依据:“第二日”(P75第二自然段),“这样的过了三、四天”(P81第四

自然段),“又过了九日” (P85第一自然段)等。

2、这么长的时间,作者对每天都作了介绍吗?着重写了哪些天的事情?

明确:着重写了这些日子的事情:“第二日”;“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又过了九日”

3、作者又着重写了这些天的哪些人、哪些事?用了哪些方法刻划人物?

明确:“第二日”:母子见面;回忆少年闰土(回忆瓜地刺猹、初见印象、讲雪地

捕鸟和瓜地刺猹、离别赠物);见到杨二嫂(声音、视觉、语言、动作)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会见闰土(肖像、神态、语言、动作等)

“又过了九日”:动身启程

二、第一部分 (回故乡)

1、第一自然段是一句话。这句话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结构上有何作用? 既写出“我”回故乡的急切心情,又为下文内容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2、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

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

3、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先用一个感叹句“阿!”再用一个否定的疑问句。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我”的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复杂思绪,沉重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4、第四段开头写道“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按照一般写法,下文应该写故乡“好”在哪里。可是下面却用“但”字一转,说故乡的“美丽”、“佳处”“却又没有影象,没有言辞了”这是为什么?

这要联系全文来看。后面写记忆中的故乡,只是少年时代的“我”眼中的故乡,“时时记起的”也只是少年眼中故乡的局部的“神异的图画”,没有也不可能要求一个少年对故乡的全貌进行整体的深刻的概述。由于他的注意力集中在闰土身上,因而他“时时记起的”只能是闰土与他所到之处。同时在这二十余年里,中国始终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之下,故乡不会有什么令人难忘的美好记忆。但是,故乡如此的荒凉又与少年时代的记忆产生了很大的矛盾,“我”刚刚回到故乡,在未了解到原因之前,就只能从自身的角度加以解释了枣“本没有什么好心绪”。这样在结构上自然地转入下文,点出此次回故乡的目的。

5、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凉”?

眼前萧索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乡造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

到悲凉,只得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情。

【课堂练习】

精彩句子赏析。

(1)“远近横着几个萧萦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一句中,为什么用“横着”?用了“荒村,为什么还要用“萧索”?把“活气”改为“生气”行不行?

“横着”是不整齐、不规则地放着的意思,有一种“被遗弃”的动感;“萧索”是形容词,突出了悲凉的气氛,“荒”字描绘出村落的凋蔽和沉寂,这里都是写“我”看到家乡的感觉。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写得具体而形象。这样的荒村,自然没有活泼的生活气息,有的只是死气沉沉。“生气”指旺盛的生命力,用在这里不确切。

(2)“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景物

的描写怎么能成为“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

这里,我们不能把它当作一般的判断句来理解,而是要联系上文。这个描写是要突出一种气氛、一种心情。“我”要永离故乡,永离老屋了,心情的凄楚可想而知,况且“我”是那样的怀念故乡。这种心情与上文“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本没有什么好心绪”正是协调一致的。

第二课时

【课堂探究】

1、文中着重刻画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谁是主要人物?谁是衬托人物?谁是线索人物? 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我。主要人物是闰土,衬托人物是杨二嫂,“我”是线索人物。

2、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故乡留给我的印象,那就是:变

景变 记忆中 明朗、美丽,令人向往 现实中灰暗、萧条,令人伤感 人变

3、找出描写闰土的段落,填写下表。

4、听到闰土由“迅哥儿”改称“老爷”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厚障壁”在这里指什么?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

“迅哥儿”改称“老爷”-----吃惊、失望的心情;“厚障壁”就是所谓“身份”、“地位”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隔阂(借喻)。说明闰土不仅为饥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级观念思想的束缚。

5、造成闰土性格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表层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深层原因: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勾结,封建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对农民及一般群众精神上的压抑与毒害。

6、小说怎样刻划杨二嫂形象的?与描写闰土的方法有何异同?

杨二嫂: 20年前:“豆腐西施” 终日坐着 安分守纪

20年后:

肖像:“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圆规” 尖刻、能说会道、令人可鄙 语言:“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 怪声怪调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以长辈自居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讽刺

“??让我拿去吧??”爱占便宜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 肆意造谣

行动:“??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明索暗偷

同:都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人物;都写出了人物的前后变化。 异:写闰土是先回忆,再眼前,因为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已经在“我”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写杨二嫂则是先闻其声,再见其人。这更符合杨二嫂尖利、泼辣的性格。

7、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或:市侩)的恶习使她发生了

这么大的变化。

塑造杨二嫂形象的作用

①以她的自私、刻薄衬托闰土的善良、朴实。另一方面展示了当时人与人之间关

系的隔膜。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3308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