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德育教育意见和建议

时间:2016-12-28 07:32:43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我校德育工作的不足和的建议

我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我主持学校的德育工作已有几个年头,结合学校实际和自己的工作经历,发现我校德育工作存在以下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仅供参考:

我校的德育工作,结合自身的实际,在不同的程度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在去年上级的年终目标考核项目中,我校德育工作项目得分较高,并受到了上级的表彰。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具体工作中存在着许多需要切实加于解决的突出问题。

比如:一是“德育首位”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核心”与“中心”的关系处理得不好。二是师德师风建设存在差距。部分教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表率作用发挥得不好,教师在德育中的榜样示范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甚至少数教师的不良言行起到了负面作用。三是关爱学生方面做得不够。学校教育应以学生为本,关心、尊重、爱护学生,与学生做朋友,在人格上师生平等相处;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培养等。四是各班德育工作针对性不够强。在制定德育工作计划和措施时没有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分高低年级、不分学生的个体差异,内容和目标一味求大求全,不讲层次,抓大放小,脱离学生实际。五是德育工作还缺乏实效性。在实施德育过程中重“教”不重“育”,重理论不重实践,知行脱节,枯燥说教,方法单一,德育效果不够理想。六是德育合力不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统一和协调不够,相互配合不紧密,没有形成德育工作合力,有个别班级个别老师,班主任的教育不能被家长接受和理解,甚至出现班级教育和家庭教育相抵触的现象。也有个别班主任,学生一出现问题,就把责任推给家长。

针对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为保证我校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做到:“以人为本,以德治校,质量强校,科学发展”,在具体工作中切实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各年级和班主任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冲破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改进德育工作方法。结合学校实际,谈谈我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意见:

一、要有明确的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实施德育工作的根本指南,德育内容的确定、德育方法的选择、学生品德的评定以及德育工作领导和管理等都要为实现目标服务。我觉得,确定学校德育目标的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求应适度。适度的要求是增强可接受性的前提条件,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品质方面都应提出适合他们的不同要求,从而分出层次,循序渐进,以求实效。在低年级,主要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基本的道德观念,如尊敬父母、老师和长辈,爱清洁,不打架,不骂人,认识国旗等。高年级应以“五爱”为核心内容,着重培养我国公民应具有的爱国主义精神,良好的社会公德和文明习惯,具有一定的分辨是非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指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二是持因材施教。这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德育的要求,如果不研究德育对象,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在学生群体中,一定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普遍性,又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和特殊性。除此之外,出于遗传、环境以及个人经历的不同,每个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意志、性

格等方面都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倾向,存在着个性差异。因此,德育工作者既要善于把握全体学生的一一般特点,又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个体特点,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态度、家庭概况、学习环境等。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二、要有专职的教师

现在,各学科教学都配有专职教师,教学上要求很严格,而有的学校思想品德课教师往往由班主任或学科教师兼任,似乎可有可无,上课也不正规,也没有严格要求,摆在所谓“豆芽科”的位置上,毫不重视。因为中考不考,有的老师甚至把思想政治课改上中考科目,就更不应该了。所以学校要加强检查,要有专职的教师担任德育课,更要经常加强德育专职教师的培养。

三、要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德育的难点在于德育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无不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教育常常受到社会上流传的截然不同的利益观、价值观的冲击,使学校教育失败,甚至出现“学生在校进一步,回到家庭退两步,到了社会退三步”的现象。我们应该把学校的德育工作放在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中去思考对策。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网络的建立,有利于增进彼此的了解,取得教育思想上的共识,让三者协调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学校要加强以日常生活行为规范为主的德育工作,社会和家庭是学生以日常生活行为规范为主的德育实践基地。教师和家长是学生道德规范的楷模,只要教师和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生就会受到积极的教育影响,他们的道德素质才会不断提高。

总之,学校工作只有把德育放在首位,消除“重智轻德”的思想倾向,全面关心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这样,学校的德育工作才会有所成效。

篇二:对当前德育教育的几点建议

对当前德育教育的几点建议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 池西一中 李乃玲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国内外社会环境的变化给中国的道德教育带来了极大震荡,学生的道德思想也受到了猛烈地冲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常听到老师怨声载道“现在的学生一点也不服管教”,“公开顶撞老师,一点道德修养也没有”------新世纪的接班人到底是怎么了?面对复杂的社会形势的影响,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姑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点建议。

一、尊重学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前提。

当前学校的道德教育几乎千篇一律,无外乎老师以旁观者的姿态强调学生的行为要符合学校的行为规范等等,这种刻板的灌输性道德教育只能使学生处于被接受者的地位,毫无自主性可言,甚至会在老师一而再、再而三的道德强调下,产生叛逆心理:你让我向东,我偏向西给你瞧瞧。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应体现出对学生应有的尊重与关怀,给他们相应的自由、权力和责任,让他们以自己所学的道德知识去判断、去体验他们自己行为的对与错。不过分要求他们,“闭一只眼睛看待学生的错误”,允许他们走些弯路,犯点错误,只要不是原则问题,犯错误的经验也是人生的宝贵财富。总之,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是提高德育水平的前提。

二、学科渗透,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

中小学各学科尤其是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等社会科学课程中蕴含了很多德育因素。教师在上课时,应该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游戏、竞赛、讲故事等,将抽象的道德知识寓于其中,充分利用课堂,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参与过程中不知不觉受到教育。中小学生正处于一个好动的年龄段,缺乏对道德学习性质和意义的深刻理发认识,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的德育情境必须自然,贴近生活,让学生意识原来自己所受的德育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同时也不要只注重分数,而忽视了德育的育人功能。

三、愉悦环境,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阵地。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与社会各阶层各机关单位相比,学校还是一片净土,为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影响,还应该让这片净土进一步美化、香化,让学校的每个角落都成为教育的窗口和育人的阵地。要充分利用这些阵地,对学生进行宣传和引导,拓宽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家庭熏陶,是搞好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应该说家长是学生的启蒙教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学生从呱呱坠地到呀呀学语,家长的言传身教功不可没。而现在家长正忽视对孩子的德育教育,更多重视孩子的知识教育和智能开发,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让孩子涉及与学习无关的事宜,如家务劳动、待人接物,参加各种活动等,而且众星捧月式的家庭成员结构和生活氛围,也没有给孩子提供参加劳动和社会活动的机会。繁重的学习负担和课外学习班充斥他们稚嫩的童年时代和快乐的少年时代,他们成了学习的工具。其结果是许多孩子高分低能,不能也不会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有些家长的道德素质不高,没有意识到对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孩子的许多不良表现,不懂得如何教育;有些家长知道德育的重要,但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只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或不应该做什么,不与孩子沟通,其结果是,或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使

孩子没有主见,只知道顺从。因此,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平等、宽松、道德情操高尚的家庭环境不是一个非常容易的问题。

五、社会宣传,是学生形成良好道德观的大窗口。

媒体导向、通讯手段、现身教育、现实生活状况都对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学生从他懂事的时候起,接受广播、电视、杂志、唱片的影响和教育就多于学校,这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要比教师和家长的教育更具说服力,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同时,“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倡导、社会主义八荣八耻荣辱观的提出、各类英模的演讲、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诜等活动,无疑对学生有着“事实胜于雄辩”的影响和教育。

一个没有良好道德修养和道德规范的民族,不可能有一个繁荣、强大、美好的前程。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道德荣辱的礼仪之邦。如果把中国每一时期的教育作一比较,不难看出,无论是哪一个历史时期,德育教育都占着主导地位。其实,孩子就像一张没有被涂抹的白纸,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为他们打好底色,涂上和谐的色调,为其将来挥毫泼墨打好基础。因此,希望全社会来观注孩子的德育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这是关乎民族发展、国家强盛的大问题。

篇三:德育教育几点意见

德育教育的几点意见

一个优秀的品德课课堂导入,不仅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要能够唤起学生真实生活经验,从而引导他们更好的认识生活、学会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课堂导入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从“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考,唤起学生情感”入手,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再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主题,从“事实说话补认识,情景再现温经历,亲身体验强感受”入手设计导入,为突破课堂教学重点服务,从“形象感知释感念,类比感悟渗道理,情景体悟揭困惑”入手设计导入,为解决课堂教学难点服务,发挥导入的铺垫功能。从而真正提高品德课堂教学导入的实效性。 “为了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和发展生活”理念是新课程对品德学科教学的最深刻的阐述。品德课堂教学是教师主要任务,是带教材走向儿童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儿童的过程。教材中出现的一系列“生活”、“生活事件”、“生活主题”或“生活场景”基本上是属于精心选择的“美好生活图景”,而不是或者说大多数不是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儿童从教材通向生活,把教材承载的价值、目标和儿童的生活有效地链接起来,让儿童主动、积极地用真实生活和自主活动来展开教材中的“生活”和“活动”,从而达到“感受”,“体验”教材中承载的价值目标。这一切入点在课堂教学的导入上。

课堂导入是教学手段,是为开展课堂教学服务,是老师在组织课


德育教育意见和建议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3303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