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学习故事:搭城堡
学习故事:搭城堡
学习故事: 搭城堡
幼儿发生的故事
背景:开区前。我都会与孩子们讨论今日的“入区计划”。张老师说:“我想搭城堡。”开始入区,张老师带着他的“计划”,选择了建构区。
观察实录:
第一天,张老师拿着正方形、圆柱形两框积木在桌面上搭了起来。没一会儿功夫,小小的城堡搭好了,我便转身去了娃娃家。当我再次回来时,他拿着三大框积木在地板上搭了起来:粗的、短的圆柱形积木在最底层;第二层是细的、长的圆柱形积木;最顶层是正方形积木,小城堡搭好了。
第二天:延续第一天的:“搭城堡”计划,这一次的搭建材料多了奶粉罐、铁盒、三角形积木和长方形积木。张老师选择“地板”比较宽松的场地搭建城堡。一开始,他用两根长方形积木“一横、一竖”当支架,但竖的积木一立就倒。他便用奶粉罐固定在旁,牢固了。没一会儿,他改变了主意,用长方形积木放在最底下,短、粗圆柱形积木在上,用正方形积木叠成两行垒在上方,最顶上则是用三角形积木搭成的平行四边形造型。城堡后方则是用细长圆柱形积木依次垒高固定着,底下是两根长方形积木。一座城堡搭好了,他又开始第二座城堡的搭建。方形盒子当底,奶粉罐、易拉罐在上,接着往上垒了圆柱形积木,最后是三角形积木在顶方,小城堡也建好了。一旁的许芷瑄说:“张老师你搭什么这么丑呀?”张老师说:“我搭城堡。”意外发生了,城堡不小心倒了。张老师看了看,重新搭建。这一次,他用三根长方形积木做十字架造型搭在最底层。在其中一根积木的两端分别放着一簇、一细两个圆柱形积木以保持平衡。另一根长方形积木上摆了两个圆柱形积木,在其上方放了一根长方形积木,接着用正方形积木搭了两层,最后用奶粉罐、铁盒、圆柱形积木依次往上垒高,新的城堡建成了。
幼儿学习品质的发现
1.对待事情的坚持性、有耐心。第一天搭建的小城堡,到第二天的两座城堡,可以看出孩子对“搭积木”这件事情的坚持、热衷、执着。在搭建的过程中,城堡到了,他还坚持继续搭建,孩子这种品质多难得可贵啊。
2.勤动脑、思考。从第一天搭建的材料:圆柱形积木、正方形积木到第二天的奶粉罐、长方形积木、三角形积木等。在不断拼搭的过程中,孩子善于思考,链接自己已有的学习经验,发现更多的可操作性材料去丰富自己的作品。
3.空间感知能力高于小班幼儿年龄段学习的特点。小班幼儿的建构主要以桌面搭建为
主,无目的性的往上垒高。张家原在开区前,心中已有计划,带着自己的计划,有目的性地去完成自己的作品。搭建的同时,他会思考用什么样的积木当底座会更加牢固、什么样的造型看起来更加美观。这看起来很普通的事情,对于小班孩子来说是一种自我提升。
教师回应
策略一:将张老师搭建城堡的经验与全班孩子共享,让孩子们一起学习、共享搭建积木的乐趣。
策略二:开展以“我喜欢的高楼”为主题的集体活动,孩子们收集自己在旅游或者平时生活中所见过的建筑物的图片,大家在说说、看看的过程中感应图形组合的美感和奇妙。
策略三:参观大班的建构区,请哥哥/姐姐介绍搭建的经验。
篇二:小班语言:搭积木
篇三:学习故事(建构区):我们的家
学习故事(建构区):我们的家
活动背景:自从建构区搬进了空间较大的午睡教室,孩子们的兴趣愈发浓厚。开学至今,孩子们对彩棒搭建游戏的积极性很高,从开始的无目的性的拼搭到有目的性的拼搭,从开始的单个物体的拼搭,发展到整体拼搭,从单独游戏,发展到开始出现合作游戏.......
看到了什么?
又到了孩子们最喜欢的区域游戏时间,赵宥晨(A)和苏一涵(B)小朋友一起进入建构区游戏。B从材料架上拎出两筐小棒放在地上,对A说:“我们一起来搭房间好吗?”B说,好啊!”接着,两人开始忙碌起来了。A从底部开始,先拼了一个正方体,接着拿了根管子,竖在立方体的上方,开始往上搭,一边指着地板一边和B说:“我搭二楼了,你这里搭过去!”B蹲下身,开始拼搭了起来,就这样,两人一起完成了二层楼的拼搭。B数了一下:1、2、3、4......我住一楼,你住二楼,老师住三楼!然后又说;“我们可以搭屋顶了,我来搭个三角形屋顶吧!”这时,C小朋友走过来,对B说:“有我的房间吗?我也想住在里面。”B想了一下,说:“那好吧!”于是开始继续往上搭,可刚搭了两根就倒了。”A说:“不能往上搭了呀,太高了,要倒的!“B说:“那C没地方住了呀!”两人你一句我一句争吵了起来。这时,老师进行了介入:“你们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你们的家牢固一些吗?”A低头看了看,发现一个地方的接口送了,马上进行了加固,接着把旁边衔接的地方都重新加固了一下。终于,作品完成了,他俩兴奋地叫来同伴:“你们快过来看看,我们的房子搭好啦!”
学习了什么?
在此区域游戏中,我们发现,A孩子和B孩子能进行合作游戏,并且有商有量,分工明确,两人都有较强的游戏能力,而A能在游戏中扮演主导者的角色。在搭建的过程中,A幼儿知道要把底层搭稳固后再往上垒高的方法,这说明他已有一定的搭建基础,在教师的介入引导后,A能马上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说明他会融会贯通。而B幼儿的空间感则表现得不错,
下一步怎么做?
通过两位孩子的游戏行为来看,教师发现他们的游戏能力在不断的提高,但两人在发现不能叠高时,发生了争执,却没有一人去想解决的对策,教师在活动后的分享及材料投放上还需要继续跟进。
调整一:在区域活动结束后,和孩子们一起进行游戏后的分享,让孩子们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调整二:针对不稳固的现象,教师可以提供其他的辅助材料,让孩子们进行自主选择。引导孩子把成品玩具和废旧搭建材料进行整合,丰富游戏内容。
《幼儿学习故事搭积木》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3287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上一篇:党员问题及整改措施
- 下一篇:两学一做读本1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