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刘琦怎么死的

时间:2016-12-23 07:30:49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岳飞之死

任何历史问题都不能与所处的背景割裂开来看。岳飞之死是否应从政治层面多分析一下?岳飞作为一个军人,一个杰出的将领的军事在政治上犯了不少错误,他一一切行为过于理想化。他也许忘记了一点:军事是为政治服务的。否则为何在当时的抗金四将中岳飞战绩不如刘琦(后世的民间将很多刘琦的战绩挂在岳飞头上,如黄天荡战役之前是刘琦击败了金兀术,才将金兀术逼入黄天荡的)、名望及官衔都不如韩世忠、所辖的军事实力不如张俊(张俊经营蜀中四十年,辖精兵60余万,已有武装割剧之势),但最后死的却是岳飞?这说明岳飞功高盖主或者权力过重的说法都不可取。

岳飞提出“直捣黄龙府”的说法虽然很振奋人心(这也是岳飞在民间有极高声望的原因之一),但这现实吗?岳飞其实根本不清楚金国的国力,有点夜郎自大了。当时的金国其国土差不多是南宋的四倍,可以说是兵强马壮,这也是金国能够占领北宋半壁江山的原因之一。南宋建立后全国一片主战之声望,当时的主战派认为3到5年能光复中原,但结果呢?战争一打就是十多年。

南宋建国比较仓促,而且是在北宋的江南部分建立的国家。北宋末年史治已经腐败不堪,南宋的官员主要就是北宋在江南的官员,这样的国家政治腐败、战乱不息。导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这样的现实下由于建国初期拥立宋高宗的李纲、宗泽人都是主战派,因此主战在朝中占有较大优势。如果通过几年的战争能够收复中原,宋高宗也乐观其成。所以在战争初期宋高宗是支持主战派的。但是经过近20年的战争,并没有收复中原的迹象,由于持续战乱,国家财政出现了严重困难,国内的各种矛盾集中暴发,南宋已到了亡国的边缘。这时候主各派的意见逐步成为主流。但由于主战派力量仍然很强大,而且手握重兵,因此很难达成一致一见。

此时,岳飞并没有看清楚这盘政治棋,还在要求通过战争收复中原,这就注定了其历史的悲剧性。

岳飞能在朱仙镇大败金兵并不是南宋真到了能打败金国的地步,而是因为金国发生了内乱。所以宋金两国多年来边打边谈一直没有结果。这时金国却同意归还黄河以南的土地。也就是说:多年战争达不到的目的,可以通过和谈达到。在这样的情况下:战争难以为继、和谈初现暑光。主战派与主和派的力量在不知不觉间已经发生偏移。

高宗传旨让四路元帅罢兵,就地驻扎。为进一步谈判做准备。韩世忠、刘琦、张俊都遵旨而行,唯岳飞不听,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拒绝执行。这让高宋对主战派有尾大不掉的认识。因此除掉岳飞只是时间问题。

岳飞死后,四路元帅中战绩最着著的刘琦首先交出了兵权,其后韩世忠也辞官回乡、张俊虽未立即交出兵权却也立刻上书朝庭请求派监军共同治军。

至此主力派在朝中彻底失势。宋金两国经过谈判得到了多年的和平,这对百姓来说未偿不是好事。金国虽然平定了内乱,但从此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大规模征宋。高宋回过手来解决国内矛盾,虽无力完全素清吏治。却暂时平息了办部矛盾,使南宋得以延续百年。

透过这段历史,其实我觉得岳飞之死的根源是他把战争与政治完全割裂开来,这是一个极大的错误。

岳飞之死与袁崇焕有很大不同。袁崇焕之死表面看是崇贞中了反间计,但本质上是他失去了皇帝的信任。袁崇焕上任之初,崇贞要求他速战速决解决满清问题,然后再处理内乱(农民起义),但当时的局势:能守住山海关已经很不错了,这一点袁崇焕未上任前并未看清,但上任一段时间后就已经很清楚了,所以袁崇焕之死在就任蓟辽督师时就已注定。

篇二:扩写1

如何扩写文章

枝干挺秀,花叶芳菲

——如何扩写文章

春日花园,各种花树,枝干挺秀,花叶芳菲,令人赏心悦目;至冬日,仅剩下光秃秃的枝干,你就感到索然无味。写文章同理,“干”指文章的主旨,“枝干”则是故事情节、间架结构;“花叶”是指作品的各种具体描写,如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等等。一篇作品要做到“花叶芳菲”,就是一个扩写的过程。

如何在“枝干”上添“花叶”,形成我们文章的春日花园呢?

一、抓住提示,不离枝干

花叶离枝干,则花飞叶败;文章离中心,则不知所云。所以扩写要充分理解短文的中心,并围绕中心落笔。这就要求抓住题目中的提示性语句。

例如有一段话写道:“爸妈不在家,我很害怕。家里很静,一个人都没有,到处都是黑乎乎的,总担心有人来。”要将之扩写成文章,怎么落笔呢?

首先得知道写什么?本段写的是“害怕”,因此下面就从“害怕”处扩写成如下形式:

“爸妈都不在家,我一个人守着整个房子,久久不敢入睡。我躺在床上,把电视的音量调到最大,希望电视中嘈杂的声音能为我驱赶掉瞌睡虫。眼睛死死地盯着窗口,我的房间就那么一个窗子,门早已被我锁上了,而且还搬了张桌子在门后顶着。唯独这扇窗子,我拿它没办法。这窗子是木头的,若坏人趁我睡着时用一种消声锯锯了,偷偷的翻进房来怎么办?如果那些魂魄鬼怪化成一道烟溜进来了怎么办?假如有一只恶狼躲在窗口怎么办?……我心里害怕极了。瞌睡虫不是无声无息的爬进了我的鼻眼,爬上了眼睑,我不得不用最顽强的意志把眼皮打开,但最终不是闭上了,还着高度警惕进入梦乡。在朦朦胧胧中,我听到了钥匙开门的声音,顿时,我的心里就像揣了一只兔子,扑通扑通的跳个不停,我扯着一个被角,捂住整个头,尽量使那个声音从耳根消失。”

紧扣“害怕”,从“静”“黑”这两个提示点,展开笔墨,添加了“开电视”“盯窗口”“设想可怕”等细节,从而达到扩写的目的。其基础就是 “害怕”这根“干”,不管怎么想象,都紧贴其“干”。

二、五官添叶,修饰添花

要使文章具体生动,就要添花添叶。叶,从五官中来;花从修饰中到。文章要多叶,就要充分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眼之所感,耳之所闻,鼻之所嗅,舌之所尝,身之所触,就是角度的源泉。无论写什么文章,一定都是从这五官中来。如果加上修饰的润色,适当的比喻、夸张、拟人等等,就是给文章添花了。

例如有学生写道:“军训真苦,天很热,脸上汗成滴,直往下淌。”扩写如下:

“太阳慢慢地爬起来了,那光线射在我的脸上,就像挨着烙铁。每一秒的流逝在我的心中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此时双腿已经不听我使唤了。我们不得不以汗洗脸了,那汗珠从额头发源,继而南下,与中途涌出的汗水“支流”汇合,经过太阳穴,流向平坦的脸“平原”,闯过“嘴角”谷,再沿下巴“瀑布”扑向颈部,在那里被衣服吸收。我想揩汗“截流”,可站军姿不能动,军令如山呀!”

角度就是“触”觉,却由于拟人手法(太阳“爬起来”)、夸张手法(“每一秒”都是“漫长的”“截流”)、比喻手法(“平坦的脸平原”“嘴角谷”)的运用而生动形象,让我既体会到军训之苦,又人体会文字之美。

三、联想想象,情节曲折

五官的感受是寻常的,而想象与联想的发挥则是创造性的。让不相关变得相关,让平常变得曲折动人,这就要在贴树“干”的基础上,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了。螃蟹横走不奇怪,但在里面放个“法海和尚”导致横行,就让动物与神话联系在一起了,大大丰富了文章内容。那么在我们写作时也可以运用运用这一方法。看到桌子缺一个角,好象没有可写,但与孙权下决定抗曹联系起来,这缺角就成了决定的象征了。

同上题:““军训真苦,天很热,脸上汗成滴,直往下淌。”扩写成文如下:

一片、两片、三片……不对,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这么无聊地数叶子。“头要正,目视前方。”天啊,教官,可不可以说点新鲜的。在他眼皮底打发时间实在太难了。那片被我数了千百遍的叶子该穿洞了吧,因为目光可一直没有移动地盯着,绳锯尚且木断,何况眼中的“激光”乎?太阳尽情地显示自己的能量,平常多而厚的云不知躺哪去了,皮肤的黑色素在身体上扩张着,h2o分子不甘寂寞,与nacl分子同流合污,在我的脸上和身上恣意纵横。脚底的滚烫的沙子趁热打劫,无情地炙烤着大地,让脚板像踩在火上。不知是不是纣王也在沙地站过军姿,知道脚发热的感受,才发明了“炮烙”的酷刑。

这一段文字可谓联想丰富:想象目光刺穿树叶,想到化学生物,想到“炮烙”之刑。

作文范例

作文题目

下面一段文字是三国演义中的刘琦求计:

“刘琦不见容于后母,求计于孔明;孔明再三推托,后见刘琦十分恳切,方才替他设计。”

请将之扩展为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500字。③不得抄袭。

刘琦问计

刘琦邀请孔明进入后堂,喝完茶,刘琦说:“我不被后母所接受,希望您能想法救我。”孔明说:“我寄居在这里,怎么敢做让人家人敌对的事呢?如果被泄漏,对我的害处不浅啊。”说完,起身告辞。

刘琦说:“您既然来,怎么能就走呢?”于是挽留孔明进入密室喝酒,喝酒期间,刘琦又说:“继母不容我,请先生给我想一个办法。”孔明说:“这个主意不是我敢出的。”说完,又想告辞。刘琦说:“先生您不说算了,为什么就要就离开呢?”孔明才又坐下。

刘琦说:“我有一古书,想请您看看。”于是带孔明登上一小阁楼。孔明说:“书在哪里?”刘琦哭着下拜说:“继母不容我,我的生命就要面临危险了,先生忍心不替我想法,不救我吗?”孔明脸色大变,站起就要走,但楼梯已经撤了。刘琦告诉说:“今日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从您的口说出,进我的耳朵,不用担心泄漏了,可以教我保全性命的方法吗?”孔明说:“我不能离间别人的亲人啊,怎么能替你出主意呢?”刘琦说:“先生您真的不愿教我吗?反正我的命迟早要完,就让我死在先生您的面前吧?”于是拿起剑来要自刎。

孔明这才无可奈何地阻止说:“好了,不要自杀了,我给你想了一个好办法。”

特色评析

文章本自罗贯中《三国演义》,符合扩写的三个方法。

1、 紧扣“问计”这一中心进行扩写。这可以从抓住题目中的提示语句(“求计”“再三推托”“十分恳切”)看

出,所扩内容不离提示句,可谓不离枝干。

2、 联想想象,情节曲折。刘琦一次次求计,孔明一次次推托,刘琦再婉言相留,将孔明从后堂骗进密室,又骗

到小楼,还撤掉梯子,最后又以自杀相逼,孔明这才表示愿为设计。这样便把刘琦的至诚,孔明的谨慎,都描绘得栩栩如生。这正是扩写的精要。

拓展训练

片段练习

1. 根据下面材料,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夏日的夜晚,院子里,梧桐树下……

啪!随着细微而清晰的一声爆裂,梧桐树的一块老皮剥落了,露出了鲜嫩的新皮。

女儿对老树皮发出一串赞叹……

儿子对新树皮发出一串赞叹……

父亲听着,看着,深有感触地说:“我希望人间的一切都能像你们所说的那样……”

要求:(1)对环境气氛加以具体描写。(2)写出女儿、儿子的具体话语和父亲未说完的话,写出人物的神态。 [点拨提示](1)贴紧树干:本文要扩三个省略号,但这三个扩充点都必须以第二段的哪两件为提示

点? 、

(2)第一段的环境气氛描写不能太多,其气氛是静谧?热闹?从题目中第二段的哪里可以看出来。

(3)老树皮为什么令人赞叹,它象征什么?新树皮为什么值得赞美,它又象征什么?“人世间的一切”与赞叹、赞美的对象之间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提示答案:(1)老树皮的剥落、新树皮的露出(2) 静谧,可以从第二段中“随着细微而清晰的一声爆裂”看出,因为树皮剥落声很小,却能听到,说明静。对第一段的环境描写要为后面表现树皮的崇高服务。(3)提示:老树皮主动让位,新树皮积极面世。

2、 读下面一个故事概要,按要求扩写成一篇记叙文。

古时候有一个青年乞丐讨饭到一家老太太门前,老太太看看他,非常生气地把半块馍扔给了狗,青年乞丐受到了羞辱,一狠心就去从军。他在战场上表现很勇敢,数年后成为将军,一天,他率领兵马行军路过那位老太太居住的村庄,他又找到了那位老太太……

要求:要展开想象,将故事情节写得完整而又合理。要恰当运用心理行为、言语动作描写等方法扩充,使人物形象生动。不少于600字。

创新试题

请把“一枝红杏出墙来”分别从杏和墙两个角度扩写。要求有不同的中心思想。

1、从杏的角度来写,要表现杏的 ,扩写一段话400字左右的文章。

2、从墙的角度来写,要表现墙的 ,扩写一段话400字左右的文章。

写作辅导

1.这个题目新在既要扩写,又要注意写的角度。下面看这样两句话:

一个人走着走着,走到河边时,被一块石头碰得跌倒了。(这段话,人是主体,这个人不小心)。

河边的一块石,把正在走着的人碰得摔跤了。(这段话,石头是主体,这石头放得不是地方)

不同的角度,扩写的重点就不一样,因此在扩写时要弄清楚角度,一般是从谁的角度写,谁就做主语。

2.从杏的角度,杏出墙,要扩写的是出墙的原因:杏要不满足于园内的小天地,敢于突破障碍,不仅要让园内人感受春天,而且要让园外人感受春天。扩写时可以运用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其他景物的衬托等方法来表现杏。

从墙的角度来写,则应以墙为主语。墙保护了杏,让杏在细小时不被人采摘,犹如父母小时保护幼小被外物伤害;墙围住了杏,是对杏的磨炼,让红杏在攀缘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不同的角度,扩写的角度就不一样,尤其是主语变了。

篇三:浅析刘备的人物形象

刘备是《三国演义》中除了诸葛亮、关羽、曹操之外着墨最多的人物之一,是作为“明君”来塑造的。那么,《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呢?在这个人物身上作者又寄托了怎样的理想与愿望呢?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刘备这一人物形象。

1仁德待民 诚心待士

1.1 仁德待民

汉末天下动荡,野心家们与实力派们展开了争夺天下的混战,“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那些自树旗帜的豪杰凭借什么让天下百姓志士归顺呢?刘备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重视以仁德待民,与那些暴虐嗜杀的军阀判然有别,因而争取到了人心。让人们在各地军阀混战中似乎见到了一线生机。《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刘备领平原相时,子孙民刘平不服,派刺客去刺杀他,“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在他于荆州依附刘表期间,“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刘备败走樊城时,成千上万的百姓扶老携幼,随他一起撤退,一同渡江。有人劝他甩掉难民轻装逃走,他始终不肯,他说:“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若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吾不忍也,吾何生哉!”,在这样生死存亡之机,哪怕有生命危险也不愿抛弃百姓,在历代开国君主中实不多见。孟子认为,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刘备深知“成大业必先施仁德”的道理,正是坐了仁德的大船,刘备才能舟行水上,顺风远航。刘备是一个“爱民惜物”的怀有救民于水火并心存大志的人,一个仁德的开明君主。他当新野牧不久,就造福于民,新野之民就歌颂他:“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进入西川后得以建立基业,真是“信以成之”。言必行,引必果,取信于民,这正是刘备让天下子民归顺自己的真正原因。到了西川,他的军队对老百姓秋毫不犯,受到焚香礼拜的礼遇,所到之处,“与民秋毫无犯”,百姓“丰足”,所以“远得人心,近得民望”,受到人们的普遍爱戴。当他被吕布打败,匹马逃难时,“但到处,(村民)闻刘豫州,皆跪进粗食”,这正是对他仁德爱民的最好报答呀!

1.2 诚心待士

刘备爱民,更深知人才对自己成就大业的重要性,怎样才能让那些才华横溢的人聚在自己的身边呢?当然是刘备的诚心和义气打动了他们。他对徐庶、诸葛亮、黄权、刘巴、庞统的敬重和信任,都超越史书记载,写得十分生动感人;尤其是对他与诸葛亮的鱼水关系的描写,更是具有典范意义。建安十二年(207年),他诚心诚意,三顾茅庐,恭请年仅27岁、无名无位、尚未建立任何功业的诸葛亮出山辅佐,并委以重任,留下千古美谈。隆中对策时,诸葛亮称赞他“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并非虚言。建安十九年(214年)夺取益州之后,对于荆州旧部和益州新附,他兼容并包,唯才是举,“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其中益州名士黄权曾坚决劝阻刘璋迎刘备入蜀,刘备攻取益州时又坚守广汉,直到刘璋投降后方才归顺,刘备却不计前嫌,任命黄权为偏将军,信任有加;刘备称汉中王,兼领益州牧,让黄权当了治中从事;刘备称帝后,亲自率领大军

讨伐东吴,又让黄权做镇北将军,督统江北诸军布防魏国。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惨败后,黄权无法退还蜀中,又不愿投降东吴,只得率兵降魏;蜀汉主管官员为此要逮捕黄权的妻子,刘备却说:“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照样优待黄权的妻子。这样的大仁大义,和曹操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操守实在是有天壤之别了。另一位名士,荆州零陵人刘巴,与刘备作对的时间更长:当曹操南征荆州时,众多荆州士人都追随刘备南撤,刘巴却归顺了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命刘巴招纳长沙、零陵、桂阳三郡,欲与刘备抗衡;由于刘备及时夺得三郡,这一图谋失败了,刘巴无法回去交差,诸葛亮写信劝他投靠刘备,刘巴却拒绝了,远远地跑到交趾,使“先主深以为恨”;后来,刘巴由交趾辗转到达蜀中,当刘璋欲迎刘备入蜀时,他又一再劝阻;直到刘备夺得益州,刘巴才表示归顺。而对这位刘巴,刘备表现得更加宽容大度:进攻成都时,他就号令军中道:“其有害巴者,诛及三族。”平定益州后,他很快便任命刘巴为左将军西曹掾(刘备此时的主要官职是左将军,西曹掾主管府内官吏的任用);刘备称汉中王,以刘巴为尚书;法正去世后,又将刘巴晋升为尚书令,负责处理日常政务。这些,充分表现了刘备作为开国君主的雅量。特别是章武三年(223年)四月他临终之时,殷殷托孤于诸葛亮,慨然嘱咐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尽管后人对这件事说法不一,但我们依刘备平日行事做人来推断,其诚可鉴。刘备作为一个君王,对待臣子与志士,心胸阔大,不摆君主架子,视身边人如手足,这种诚心和义气打动了很多人。

凡是刘备手下的人没有不对他感恩戴德的,都愿为他死心塌地的卖命.在刘备早期势微时很多下属都愿和他如丧家之犬似的到处奔命而没有一句怨言,这时刘备也没有给他们什么好处,那么这些都是王佐之材的人为了什么愿意跟随刘备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刘备从没把这些人当下人,而是当兄弟,当朋友,和他们论交情,论感情。这一点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制度下是很难得的。

2思贤若渴 知人善用

刘备为何能有如孔明、关羽、张飞、赵云等一大批忠良的相助呢?这除了上述提到的宽仁待民、诚心待士、厚树恩德以及他本人为汉室宗亲的因素有关外(古人因受封建统治阶级推行的忠君思想的影响,多以非皇室宗亲者不能坐天下,否则被视为大逆不道、乱臣贼子)更与刘备思贤若渴,广招人才,知人善用,礼贤下士有着密切的关系。

徐庶归属刘备的时间并不长,除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外,在政治、军事上发挥的作用也不算大,曹操为了拥有徐庶扣留了他的母亲。徐庶无奈去曹营。辞别刘备时,刘备虽然难以割舍,但为顾全其母子之情,仍忍痛应允。分别的前夜,“二人相对而泣,坐以待旦。”次日一早,刘备又亲送徐庶出城,置酒饯行;宴罢,仍“不忍相离,送了一程,又送一程。”直到徐庶骑马远去,刘备还立马林畔,“凝泪而望”,甚至“欲尽伐此处树林”,原因是“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第36回)。这些描写,尽管主要是为“走马荐诸葛”和“三顾茅庐”作铺垫,却足以见出刘备求才之诚,爱才之深,颇具艺术感染力。

《三国演义》浓墨重彩的描写了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信任与倚重。历史上刘备请诸葛亮出山之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仅有一句话:“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而《三国演义》却以两回半的篇幅,精心设计,反复渲

染,将“三顾”的过程写得委婉曲折,令人悠然神往。刘备初见孔明,便屈尊“下拜”;听罢隆中对策,先是“避席拱手谢”,继而“顿首拜谢”;乍闻孔明不愿出山,当即“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及至孔明答应辅佐,又不禁“大喜”。这些充满理想色彩的细节,把刘备求贤若渴的诚意渲染得淋漓尽致。诸葛亮出山以后,《三国演义》又充分突出其在刘蜀集团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竭力强调刘备对他的高度信任与倚重。正是刘备这种信任和器重才使孔明感恩戴德,以致他励精图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孔明强有力的辅佐下,在关羽、张飞、赵云及大小士兵的奋力拼搏下,其势力逐步壮大,经赤壁一战,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另一方面,知人之短,也是了不起的“知人之明”。比如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深受诸葛亮赏识;刘备临终前却特别提醒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三国志?蜀书?马谡传》)后来马谡虽曾在诸葛亮南征时出过“攻心为上”的好主意,但他刚愎自用,丢失街亭,使诸葛亮首次北伐的成果毁于一旦,却证明了刘备的先见之明。至于像魏延这样优点突出缺点也明显的人才,刘备用其长而避其短,大胆委以镇守汉中的重任,更是极具洞察力之举,非明君不能为。在这方面,就连素有“知人善任”美誉的诸葛亮似乎也略逊一筹。 3 智勇双全 计谋过人

刘备在时机不成熟,自己又不得势,人马较少时,暂时依附在曹操处。为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曹操为了试探刘备,青梅煮酒,与刘备边饮边谈“当今天下谁为英雄?”刘备一一列举袁术、袁绍、刘景升、孙伯符、刘璋均为英雄,而曹操说袁术是“家中枯骨”、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得而忘命”、刘袁“虚名无实”、孙策“藉父之后”、刘璋“及守户之犬”??一一予以否定,最后指着刘备和自己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此语一出,刘备分明是因此吃了一惊,手中匙筋吓落于地下,他却机敏地假托是当时的雷声吓掉了的,真是“随机应变信如神”啊!。在计谋上,刘备也有过人之处。如刘琦死后,孙权方面要索还荆州,刘备、诸葛亮以无处寄身为由死赖着不还,周瑜想用美人计把刘备骗到东吴来相要挟。对于此次联姻,施计的孙权和周瑜本无诚意,他们的算盘只不过是想把他给扣下,没想到刘备一到南徐即用树上开花大造舆论,让吴国太插手此事以致弄假成真,等到后来想软硬兼施扣住刘备时,又被他用瞒天过海,以到江边祭祖为借口逃走,最终孙权方面落得个赔了夫人又折兵。

刘备作为汉室宗亲的一个远支后裔,虽然沾有一小点儿光,但家庭贫寒,自小与母织席贩屦为生,后来却能建立起蜀汉政权,主要的还事因为刘备在政治上、军事和外交上都采取了一些正确措施:遵照隆中对策,先占领荆州、益州再利用荆益的险要形势,北拒曹操,东联东吴,安抚西部及南部的少数民族;以内广招人才,励精图治,积聚力量,等待时机;一旦有利时机到来,分两路军队直取南阳、洛阳和长安,夹击曹操。刘备于公元二一四年夺取了荆益广大地区后,一方面以成都的金银分赐将士,犒赏士兵;另一方面笼络刘璋旧部,取得益州地主阶级的合作。特别在用人问题上,刘备不以与刘璋亲疏划线,能团结一大批上层分子,“皆处之以显任,尽其器能”。于是,“有志之士,无不竞劝”。他善于充分利用皇族的地位和东汉名儒卢植的学士这一身份,又打起“复兴汉室”的旗

号,在军阀混战中,不断扩大了自己的声望。在到达荆州之前,他的实力远不如曹操、袁绍等人,后因采取联吴抗曹的方针,创下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光辉战例。从而使其政治影响和实力大大加强,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4 知错就改

在古代,一些封建君主,为了自身的尊严,即使自己做得不对,也很少认错。在对待襄阳名士庞统问题上,孙权和刘备有所不同。孙权见士元“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又见统有轻视自己平生最喜之将周瑜的意思,便“誓不用之”。刘备虽见统“长揖不拜”,且统貌陋,心中亦不悦,于是只给统以耒阳一个县宰小职,然而当刘备派张飞前往耒阳巡视、听了飞回报统是如何将百余日新积公务不到半日,便一一批判,“曲直分明,无分毫差错,民皆叩首拜伏”之事时,便大惊曰:“屈待大贤,吾之过也!”于是拜统为副军师中郎将。刘备虽先也有怠慢之意,但毕竟能作自我批评,知错即改,孙权于此同刘备相比差了许多。

5仁中有伪 缺乏远略

5.1仁中有伪

鲁迅说 “《三国演义》是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说的一语中的。如:赵子龙历尽凶险从曹军中救回阿斗交与玄德时,玄德掷子也地,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玄德从骨子里舍得摔自己的儿子吗?恐怕在阿斗陷于敌军之中时心急如焚,恨不得不惜一切代价救出亲子才是,哪有反想摔死亲子之理!他之所以这么做,还是后人评得好:“曹操军中飞虎出,赵云怀内小龙眠,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儿掷马前”。

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用计谋向东吴借了荆州,答应以后有了寄身之地后还给东吴。但到建安十九年,当刘备占有益州后,按理说刘已有了自己的地盘,应该还荆州给东吴。可当东吴几次派鲁子敬索还荆州诸郡,都被刘备诸葛亮巧言回绝了。这种不讲信用的做法也真够厚黑的了,所以民谚说:“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第41回写刘备携民渡江,见百姓扶老携幼,哭声不绝,刘备不禁大恸,这是合乎情理的,与他后来甘冒生命危险也不抛弃百姓的行为是一致的。但作品紧接着写他“欲投江而死,左右急救止”,这就太过头了,反而显得不真实。作者一心想美化刘备,但夸张过分,却反而造成了“似伪”的不良效果。

刘备临终托孤时的所作所为也令人寻味。“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王。’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如果刘备不是怕孔明在自己死后有可能夺取刘氏天下,怎会将孔明与魏主相提并论呢?表面上是赞美丞相,实则是在试探,孔明是何等精明,岂不知先王之意?如果丞相不当着众宫之面表态“尽忠贞之节”,就意味着丞相有夺位之企图。刘备明知幼主刘禅懦弱,孔明夺之易如反掌,只有孔明当着文武百官表个硬态,孔明日后即使要反,也不好反悔承诺;如果孔明不表硬态,就表明孔明日后会反,谁敢担保刘备就不使个锦囊妙计——左右刀斧手听某为

号,一举擒而杀之?

5.2缺乏远略

刘备缺乏政治远略,主要表现在为报云长被东吴所害之仇,刘备不顾全大局,欲起倾国之兵,讨伐东吴。众臣苦劝,刘备就是不听。如赵云谏曰:“国贼乃曹操,非孙权”。孔明也上表苦谏,刘备掷表于地说:“朕意已决,无得再谏!”于是刘备兴兵伐吴,使吴蜀联盟破裂。结果伐吴之前丢了张飞的性命,随后自己也被东吴打败,命丧白帝城。此举虽然忠于义但却无远见。

6刘备形象的现实意义

刘备这一形象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他在选人、用人等方面的做法仍值得今人借鉴、学习。

首先是不拘一格选人才。刘备不歧视种族地域,从收服马超并委以重任,封为“五虎上将”,到容貌丑陋,态度傲慢的庞统,其才能一旦被刘备了解,立即拜为副军师中郎将,与孔明共赞方略,参谋决策。这充分说明刘备用人的不拘一格。也正是这点才使刘备如鱼得水,如虎添翼,组建了他完备而坚强的作战、后勤、组织等创业团队,尽可与天下豪杰争雄。

其次是知人善任建团队。《孙子兵法》中提到领导人应具备的五德 “智、信、仁、勇、严”。严格来说,刘备顶多只具备其中两项“信”与“仁”。其他三德根本不是他的强项。不过刘备却具备团队思维,他以团队方式凑成了五德。刘备的成功团队如下:刘备具备“信”、“仁”两项,而诸葛亮的“智”、“严”是无人企及的,关羽、 张飞、 赵云 “勇”字当先,这个领导团队组合,使刘备集团快速打下蜀国的江山。知人,敢用比自己强的人,是刘备的高明之处。诸葛亮、法正以及“五虎上将”等都是个性非常鲜明之人,能攻能守。刘备作为一个蜀国的核心,非常注重人员配置平衡,岗位设置优化,权责明晰,使整个团队达到了最完美的人才组合,提升了核心的竞争力。

再次是坦诚相待重感情。一个人才,他最希望、最渴望、最需要得到的是什么?尊重。刘备从创业之初到建立霸业,从四处奔走逃命到建都成都,都对自己的部属仁爱有加,而不像一些古代帝王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同享乐,或者怕功高盖主,来个“杯酒释兵权”,更有甚者落个“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这也更加印证了我们前面提到的诚心待士的一贯性。

第四是赏罚分明严纪律。刘备善用感情,屈伸求才,“士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对部属爱兵如子,但同样重视制度化,军纪严明,“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是其一生受人敬重的政治品格。对结义弟兄张飞犯错也一视同仁,决不姑息,奖惩分明。正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作为一朝天子自己都知错就改给大家作了表帅,那大家就更没有敢以身试法的了。同时,刘备也注重对有功之臣的奖赏,出手大方。益州平定后,刘备重奖孔明、法正、关张等人,每人赏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称帝后分赏五虎上将各据一方,实现了桃园结义时的诺言有福同享。

第五是感情用事显不足。这是刘备最大的不足,也是最终导致蜀国破败的主因。“卧龙、凤雏得一者得天下”,刘备二人俱得却失了天下,原因何在?刘备虽然是一个聚才,用才的高手,但刘备容易感情用事,重用老人、旧部和“裙带关系人员”,而无意提拔后生,后备人才得不到实践锻炼,最后导致“蜀中无大将,


刘琦怎么死的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2818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