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16冀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囫囵吞枣》教案
1
2
3
4
5
篇二:冀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囫囵吞枣》教案
1
2
3
4
5
篇三:囫囵吞枣与惊弓之鸟
囫囵吞枣
囫囵吞枣: 比喻人们在学习上不求甚解、含糊了事,只把原书文句照本死读,好比吃东西不加细嚼、品味,也不消化、吸收一样。
《湛渊静语》(元朝人白珽编著)有这么一个笑话:从前,有个自作聪明的人,有一次听人谈到生梨和枣子的药性,说是“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他听了以后,想了一想,随即得意地说:“好,我懂得了:以后吃生梨的时候,只嚼不咽;吃枣子的时候,只咽不嚼。那样,就有益无损,既不伤牙齿,也不伤脾胃!”旁人笑道:“吃生梨只嚼不咽,倒还可以做到。吃枣子只咽不嚼,却很为难,你那样囫囵吞枣,可受不了啊!”
“囫囵”,是整个儿的意思。把枣地整个地吞下去,连核也不吐出来,嚼也不嚼,就叫“囫囵吞枣”。作为一句成语,它比喻人们在学习上不求甚解、含糊了事,只把原书文句照本死读,好比吃东西不加细嚼、品味,也不消化、吸收一样。
惊弓之鸟
惊弓之鸟:形容受过惊恐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的人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叫更羸的射箭能手。有一天,更羸与魏王在京台之下,看见有一只鸟从头顶上飞过。更羸对魏王说:“大王,我可以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射箭能达到这样的功夫?”魏王问。更羸说道:“可以。”说话间,有雁从东方飞来。当雁飞近时,只见更羸举起弓,不用箭,拉了一下弦,随着“咚”的一声响,正飞着的大雁就从半空中掉了下来。魏王看到后大吃一惊,连声说:“真有这样的事情!”便问更羸不用箭怎么将空中飞着的雁射下来的。更羸对魏王讲:“没什么,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你怎么知道这只大雁受过箭伤呢?”魏王更加奇怪了。更羸继续对魏王说:“这只大雁飞得慢,叫得悲。”更羸接着讲:“,叫得悲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已很久了。伤口在作痛,还没有好,它心里又害怕。当听到弓弦声响后,害怕再次被箭射中,于是就拼命往高处飞。一使劲,本来未愈的伤口又裂开了,疼痛难忍,再也飞不动了,就从空中掉了下来。”
庖丁解牛páo dīng jiě niú
【成语解释】庖丁解剖了全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字词解释】庖:厨师。丁是他的名。解:剖开、分割。
庸人自扰[yōng rén zì rǎo]
【成语解释】指本来无事而去自找麻烦。
【典故】陆象先是唐朝一个很有气量的人。
当时太平公主专权,宰相萧至忠、岑义等大臣都投靠她,只有象先洁身自好,从不去巴结。先天二年,太平公主事发被杀,萧至忠等被诛。受这件事牵连的人很多,象先暗中化解,救了许多人,那些人事后都不知道。
先天三年,象先出任剑南道按察使,一个司马劝象先说:“希望明公采取些杖罚来树立威名。要不然,恐怕没人会听我们的。”象先说:“当政的人讲理就可以了,何必要讲严刑呢?这不是宽厚人的所为。”
六年,象先出任蒲州刺史。吏民有罪了,大多开导教育一番,就放了。录事对象先说:“明公您不鞭打他们,哪里有威风!”象先说:“人情都差不多的,难道他们不明白我的话?如果要用刑,我看应该先从你开始。”录事惭愧地退了下去。象先常常说:“天下本来无事,都是人自己给自己找麻烦,才将事情越弄越糟(庸人自扰)。如果在开始就能清醒这一点,事情就简单多了。”
曲高和寡qǔ gāo hè guǎ
【成语解释】比喻知音难得。后亦以“曲高和寡”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很少。
【典故】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囫囵吞枣的意思》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2797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上一篇:餐饮经理自我介绍
- 下一篇:忍不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