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简介长征的伟大精神50字左右

时间:2016-12-21 07:21:52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伟大的长征

摘要:伟大的长征,历时一年,行军25000里,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使红军的精干得以保存,为后来的战略反攻储蓄了动力,也成就了一代开国将帅,其意义,在当时,不言而喻。长征虽然已经过去七十年了,但它留下来的紧身财富是庞大的,它会让中国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仍然受益无穷。 关键词: 长征精神 现实 人生价值

一.长征概况

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走过600里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渡过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红二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红四方面军长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历时长达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里,进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鉴于此,以色列军人伍大卫曾经评价长征,中国红军表现出来的精神是全世界的珍贵财富,值得世界各国军人景仰和学习。

二.长征中的精神

可以说,红军在长征路上的经历是悲惨的,但他们的超凡毅力和精神却是悲壮的。身后有飞机大炮追着,还要空着肚子,光着脚走过没有路的“路”……这些在寻常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他们却圆满完成了。支撑他们走完漫漫长征路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为中国百姓谋幸福的崇高精神,从中闪现的对于人类自身力量的确认。

纵观整个长征的过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每一个战略方向的改变,每一项战略任务的确定,每一次战斗胜利的取得,都无不体现出中国红军将士“大无畏”,不怕艰难困苦,永久坚持的精神。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艰苦奋斗精神的楷模。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面对的是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前有敌军,后有追兵,可就是在这“敌军围困万千重”的逆境中,红军转战两万五千里,终于从100万的敌人中杀出了一条生路。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永久奋斗”的革命乐章。

(一)长征是充满着无私奉献精神的史诗。无论是难以自拔的沼泽,还是茫茫无际的草地;无论是皑皑白雪,还是飞机大炮;无论是酷暑严寒,还饥饿干渴……红军将士都抱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与穷凶极恶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死的威胁留给自己。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团体,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实事求是,无私奉献,就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70年前的长征是这样,70年后的今天也是这样。

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的长征。走在新长征路上,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把长征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变成推动我们各项事业前进的巨大力量。红军长征的路是艰苦的、漫长的;新长征的路会更艰苦、更漫长。因此,我们回忆长征、纪念长征,就是要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把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艰苦奋斗。

(二)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才能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今天,在历史的机遇和挑战面前,我们更加需要这种“永久奋斗”的精神。患意识是成熟的表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被历史反复证明的真理。

(三)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

(四)自强不息,百折不饶。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续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三.长征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作为当代的热血青年,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远大理想,要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红军的长征精神。因为这也是一次充满艰辛的长征,这是时代赋予我们青少年的新的长征!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接过长征精神的光辉旗帜,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因此,我们在学习上或生活中遇到困难要勇敢面对、百折不挠,要学会在失败与挫折中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在生活中要继续发扬革命先辈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好作风,不挑吃穿,不乱花钱。与别人相处时要学会先人后己,互帮互助。今天我们要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我们要为创造祖国辉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为发展酉阳教育事业作贡献

麻旺中学·冉艳琼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近来,在学校领导的精心组织下,我们认真详细地学习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使我进一步明确了一些法律、法规的知识,同时还认真学习了县委、县政府关于在全县教育系统中开展“三项教育”活动的文件,使我明确了酉阳教育发展的方向,特别是县委陈勇书记一系列的重要讲话,使我倍受鞭策和鼓舞。下面,我就开展“三项教育”活动以来,自己在思想上发生的变化谈一点肤浅的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认真开展“三项教育”活动的学习,努力解放自己的思想

对照学习,寻找差距。以前,我在思想上、学习上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观念落后、解放思想的程度不够;政治意识不强,大局观意识不够;敬业精神不强,对教育法规的学习理解不够。在听了陈勇同志的讲话以后,我深刻地认识到必须及时地加强政治业务学习,尽快地从思想观念上转变自己,明确了必须“向先进地区学习解决思想,向先进人物学习,爱岗敬业,向人民群

众学习执教为民”的深刻道理。通过学习,使我转变了思想,明确了责任,增强了意识,从而看到了酉阳美好前景,对酉阳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二、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力争为酉阳教育事业的发展作贡献

陈勇同志在《发扬长征精神、解放思想、扩大开放酉阳经济社会发展大跨越》的讲话中,向我们深刻地阐述了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长征精神就是敢于奉献,不怕牺牲,克难奋进,勇往直前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无数抛头颅、洒热血的红军战士的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使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今天,我们更应该牢牢地把握发扬长征精神的重要现实意义,不计得失,埋头苦干,潜心教书,静心育人,为酉阳的教育事业发展作贡献。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发扬长征精神,既要面对现实,知难而上,又要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把“敢想敢干,说干就干,干就干成”的酉阳精神落实到实际的工作去,为实现酉阳社会经济新跨越作贡献。

三、不断向人民群众学习,坚实执教为民信念 目前,酉阳全县各族人民在陈勇书记的带领下,在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四件大事”,努力推进“四大战略”的各项工作中,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酉阳人,我看到了酉阳千载难逢的发

展机遇,看到了酉阳今后美好的发展前景。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教育工作者,我更意识到了肩负着伟大的历史使命。在建设“五个重庆”、“六个酉阳”的过程中,我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勇当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为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作贡献。今后,我要不断地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努力搞好本职工作,做一名人民满意的教育工作者。

同志们,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解放思想,执教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为重振酉阳教育雄风,抢占渝东南教育高地,做一名不愧于为人师表的教育工作者,将是无限的荣光!

谢谢大家。

2009年7月15日

篇三:红军长征简介

红军长征简介

1934~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就途。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然而博古、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锐减。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 制定了红军尔后的战略方针, 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3月,组成了实际上以毛泽东为首,周恩来、王稼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他们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名义指挥红军的行动。

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侧策应。5月初,抢渡金沙江,

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6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红四方面军原在川陕根据地,为向川甘边发展,1935年 3月28日至 4月28日取得强渡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然而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等擅自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亦称川陕苏区)向西转移。5月初,共八万余人开始长征,中旬占领了茂县(今茂汶)、理番(今理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以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为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将两个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跨过草地,抵达班佑、巴西地区。8月底,右路军一部在包座全歼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约五千余人,打开了向甘南前进的门户。9月张国焘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后,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要挟中共中央和右路军南下。毛泽东等于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军(后组成陕甘支队)继续北上,夺取腊子口,突破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城),先期结束了长征。11月21~24日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和红军扎根在陕北奠定了基础。

在国民党重兵对鄂豫皖根据地围攻的情况下,红二十五军和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于1934年11月从河南罗山县开始西移,在鄂豫陕边建立根据地,粉碎国民党军两次“围剿”。次年7月过陇东,9月与陕甘根据地的第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合编为第十五军团。第一、三军团到达后,与之合编为红一方面军。

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军二、六军团,于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转战湖南、贵州、云南三省,击溃国民党军的拦截,渡过金沙江,经西康、四川,于1936年6月底至甘孜,与张国焘率领的南下受挫的红四方面军会师。二、六军团合组为二方面军。7月,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在红一方面军接应下,10月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结束。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

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长征中党的几次重大抉择

党中央在红军长征期间做出的几次重大抉择,对于长征的胜利和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结束左倾错误

背景: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指导,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失败,红军遭受重大损失,根据地面积大幅度缩小,最后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初期,蒋介石举重兵围追堵截,企图彻底消灭红军和共产党,而左倾军事路线的错误指挥又使红军屡屡陷于十分被动与危险的境地。

事件:为解决事关党和红军命运的最紧迫的军事指挥问题,中共中央于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这就是彪炳史册的遵义会议。此次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结束了左倾主义的错误领导,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

影响:遵义会议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使中国革命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另外,遵义会议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中国共产党自此走向成熟,开始独立自主地领导中国革命,中国革命从此有了正确的领导。

坚持北上方针

背景:1935年6月,中共中央率红一方面军到达四川懋功,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根据国内形势及川西和川西北的地理、经济、人文等因素不利于红军建立根据地等情况,中共中央提出了北上的方针。但是,领导四方面军的张国焘却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而产生悲观情绪,提出南下川、康边的方针,想偏居一隅、逃避革命。

事件:为消除分歧,党中央6月26日在懋功县两河口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并制定了两军共同北上的战略方针。张国焘在会上也表示同意北上,但实际上仍想避敌主力、南下川康。同时,他看到一方面军减员严重,衣衫褴褛,装备不足,而自己领导的四方面军有8万余人,枪多势大,于是政治野心勃然膨胀,企图以枪指挥党,窃夺党的最高领导权。

中共中央识破了张国焘的用意,与之进行了坚决的、有原则的斗争。在其后中央政治局召开的沙窝会议、毛儿盖会议上,都坚持了北上的决策。张国焘在企图落空后,一意孤行,阴谋胁迫中央。中共中央当机立断,率红一方面军主力先

行单独北上。9月12日,党中央在俄界召开了政治局紧急扩大会议,批判了张国焘分裂主义错误,继续坚持北上方针。会后,北上红军改称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在党中央的率领下于当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影响 北上方针为党中央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党中央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实现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取得完全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转变政治路线

背景:长征加深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推动了党的政治路线的转变。与此同时,中国政治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华北事变,疯狂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危机,抗日救亡成为中国社会的主题。如何联合尽可能多的力量进行抗日斗争,成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任务。

事件:为挽救民族于危亡,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决定实行战略策略的转变。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做出了把土地革命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转变的抉择,决定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会议还通过了《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确立了以打通抗日路线为中心任务,以山西和绥远为红军行动和发展苏区的主要方向。此后不久,红军发起了东征战役。

影响:瓦窑堡会议的决定,顺应了当时国内的形势,解决了遵义会议未及解决的政治策略问题,开创了革命的新局面。经过大力实践,党与东北军和杨虎城十七路军形成了西北抗日大联合的局面,在华北和上海等地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同全国各地一些地方实力派建立了联系,他们都表示愿意与共产党联合抗日,从而初步形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同时,大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势,也为党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和红军取得长征的完全胜利创造了条件。


简介长征的伟大精神50字左右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2691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