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战争心理口号

时间:2016-12-20 07:39:40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战争时期标语的功能研究

战争时期标语的功能研究

摘要:标语,即用简短的文字写出有宣传鼓动作用的口号。标语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可以说,一部标语口号的发展史就是中华民族发展史的缩影。不同历史时期的标语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与功能,下面,笔者通过对战争时期标语内容的分析,来具体研究该时期标语的特征和功能。

关键词:

正文:中国的标语自诞生初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

一、宣传动员的动能。

宣传动员功能是标语功能的重要特点,战争时期的标语更需如此。战争时期,一方阶级通常需要将自己的建议与观点大力宣传来赢得民众的支持。例如,“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知识分子必须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与劳工阶级达成一片”…….这些标语口号在近代中国战争史上,均带有明显的宣传动员功能。每一个标语从被创始开始,都具有其内在的“告知”功能。标语口号中的内容,第一要旨便是要通过告知,向人们传达内在的精神意义。中国的标语口号拥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与环境基础,加之标语的字面表达简洁有力,契合大多数群众的知识水平,符合大多数群众的文化接受水平,因此不仅传播面积十分广泛,而且宣传动员的力度也十分深厚。大多数群众普遍容易受到标语口号的影响感染,在这一时期的标语口号,以其简洁明了的行文风格,不断发挥着其强大的宣传动员功能。

二、政治导向的功能。

战争时期,中国的标语中的大多数诉求都体现出明显的政治导向性。例如在鸦片战争失败后,以魏源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强调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反击外来侵略,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正是这句口号,成为近代中国探索国家出路的先声。而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对抗外来侵略的战争历史中,继“师夷长技以制夷”之后的另一响当当的口号——“变法自强”,成为洋务派和维新派倡导“西学东渐”这一政治趋势的变法口号。与此同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振兴中华”、“扶清灭洋”、“打倒帝国主义”等等,这些标语口号都简洁明了,直截了当地表明了他们的政治诉求,并引导人们关注时事,注意时下的政治发展大趋势,起到了很好的政治导向功能。

三、权力实施功能。

标语是重要的权力工具。严格地说,标语本身并不是政治学意义上的权力,标语的权力功能指的是通过信息的传播来执行与权力有关的功能。标语的权力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指标语是权力的体现和象征,二指标语本身拥有的话语权。古代帝王的石碑象征皇权和律令的威严,其颁布在民间的条文律令寥寥数语便能反映出高层统治者不可忽视的权威;现代政府和各级权力部门更是要通过标语的制作和发布来展示政策的权威性、对社会的管理权和舆论的控制权。在解放战争时期,红军大量使用无主句的标语形式来增强语势,施展其政治的高度权威。例如:“打倒国民党反动派 !” 、“学湖南打土豪, 穷人不打穷人!” 、“彻底粉碎川陕会剿!”、“活捉刘湘,保卫赤区!”、“大举南进!”、“平均分配土地,保护工农利益!”、“加紧查田查阶级!”等等一系列句子均蕴涵着权力的高度施压,简短明了的有力句式朗朗上口,深入人心。在战争时期这些带有明显阶级斗争的政治标语,往往内含一方阶级强烈的政治利益需求与权力实施,换句话说,诸如此类的政治标语代表的就是一方阶级的话语权。阶级方借助标语的强势来突显自己高度集中与不容忽视的权威,从而深入人心,赢得民众的拥护支持。

四、社会教育功能。

在战争时期,虽然政治与军事的交锋占据了人们的大部分视野,但各方利益阶层却没有忘记对教育的大量宣传鼓动。例如:“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等等系列标语反映出近代中国战争史上,先辈们从未忘记教育对国家产生

的巨大推动作用。这一时期,教育通常与军事相辅相成。它通常是主要采取正面宣传引导的方式,描绘教育的巨大力量,引导社会成员自觉实践,努力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近代中国的战争史是一部外来入侵的屈辱史,却也为我们带来了新一轮的技术文明。教育给迷失于战争的人们找到了心灵寄托与信仰,为中国日后的崛起铺下了坚实的道路。标语作为宣传教育文化的有力载体,以其极具号召力的口号对民众进行动员传播,让人们从旧式教育中走出来,在不断反思中找寻到新的出路,看到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因此,我们必须看到,在战争时期,标语不仅仅是各方利益阶层操控的政治宣传工具,同时也是社会进行全民教育的有力武器。

现代战争时期标语的语言特点:

一、简洁有力,语意鲜明

标语的首要特点就是必须简约, 即在形式上简洁凝练, 概括力强。其在表义上也要主旨鲜明, 提倡什么, 反对什么都必须直截了当, 不能含混不清。战时环境及宣传工作的紧迫性, 更加要求各种标语做到言简意赅, 语义明晰。在长征时期留存下来的红军标语中, 有许多标语虽寥寥数字, 但表达的内容却十分丰富, 极具震撼力。如 “取消一切高利贷:!” ;“取消百货厘金!” ;“红军是工农队伍!” ;“红军是为土地革命而战!” ;“不当王家烈的饿肚兵!”;“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 !” ;“平均分配土地, 保护工农利益!” (见于平昌县,为石刻 );“红军主张打土豪分田地!” 等。这样的标语, 简洁有力, 号召性强,曾经有力宣传了红军和土地革命政策, 旗帜鲜明地抨击了敌军。

二、因地制宜, 通俗易懂

为了通俗易懂, 标语口号首先必须是大白话, 妇孺皆知,而不能让人费解。从传播符号学的角度来讲, 只有编码的符号及其蕴含的意义为受众熟知, 受众才能准确解码理解信 息, 否则就可能出现信息的误读或信息被拒斥的现象。

而因为战争时期的特殊性,更需要通过大量宣传来迎合民众的心理,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取得民众支持对战争的成败显得尤为关键。红军长征途经的十余省份多数地处边隅, 尤其是我国西南广大少数民族地区, 普通民众受教育的程度就更低。为了让广大民众迅速了解红军, 红军必须用最普通的语言来启发群众, 教育群众, 武装群众, 瓦解敌军。因此, 红军标语必须通俗易懂。如 :“当白军的坏处:吃不饱、 穿不暖, 不讲道理, 无自由, 家里干(穷)得不得了, 一世讨老婆不到手” ;“土豪劣绅小杂种, 贪官污吏大臭虫。帝国主义一齐滚, 国民党请他进茅坑” ;“官僚军阀面面团, 害得干人没裤穿”。红军标语还经常因地制宜吸纳当地的一些方言, 这样显得更加亲切、 自然, 当地老百姓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如:“乾人 ”一词为三十年代贵州遵义一带的土话, 意即穷人。它的内涵是穷人被反动派压榨得干干净净,一无所有, 变成了干人 。“绅粮” 同样也是三十年代贵州遵义的方言, 即豪绅财主, 因豪绅都拥有钱粮 , “绅” 后面加上一个 “粮” 字, 即代表拥有钱财之富人。这种俚语式的红军标语, 在情感上与当地民众产生了共鸣, 道出了他们的心声, 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另外, 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的民族地区,还有藏文、 回文、 藏汉合书、 回汉合书等书写形式,体现了红军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也因此而扩大了红军的影响力。

三、讲究韵律, 琅琅上口

标语的对象是中国最基层的民众, 他们往往喜欢追随大流、 情绪容易被感染。为了便于传播, 标语口号一般整齐而且有韵律, 便于诵读, 易于识记, 其鼓动的效果也就明显。红 军各部队在遵义书写的标语中, 就有许多韵律整齐、 易懂易记的顺口溜。如 《当兵就要当红军 》 :“当兵就要当红军, 帮助工农打敌人。会做工的有工做, 会种田的有田耕 。 ”

《国民党你像什么样》 :“国民党, 你像什么样? 日本行旅开到长江, 谁也不抵抗! 谁也不打仗! 全不抵抗来缴枪。 ” 又如:“地主谷堆满仓, 穷人无米煮汤, 土豪劣绅住洋房, 工人农民住草棚。还有种种苛捐和杂税, 把工农血汗全吸尽。只有拥护红军打胜仗, 工农才能得解放。 ” 再如 :“坡坡青松棵连棵,青松哪有红军多, 前锋翻过娄山坳, 后卫还在乌江河” 等。在遵义山盆李梓关李裕章家房壁上, 至今还留存着红军赤水河游击队写的四句顺口溜 :“团房乡丁早回头, 跟着乡长不自由, 有点利益乡长得, 整人害人你带头”。 [5] (P140)。

四、大量使用无主句与祈使句

(一)无主句

红军为了用简洁明了的句子达到宣传的目的, 经常将主语省略。例如 :“打倒国民党反动派 !” 、 “学湖南打土豪, 穷人不打穷人!” (遵义苟坝 ) 、 “彻底粉碎川陕会剿!”(广元,石刻 )、 “活捉刘湘,保卫赤区!”(巴中, 石刻 )、 “大举南进!”(金川县,墨写 )、 “平均分配土地,保护工农利益!”(平昌县, 石刻 )、 “加紧查田查阶级!” (万源市, 石刻 )、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 、 “打富济贫!” (遵义董公寺 )“赤化全川!” 等主语的省略, 客观上是对谓语和宾语的强调, 同时也加强了普通民众对标语语义的理解。红军在制作标语时主要还是考虑到无主句这种开门见山的效果, 它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力和号召力。由于红军的积极宣传, 在长征途中红军队伍得到不断扩大。红军在黔北半个月的时间内就扩充战士四五千人。

(二)祈使句

红军在书写标语时多用祈使句,因为标语是人们思想情感的高度概括, 而红军标语则是红军发自内心的呐喊, 不用祈使句很难表达这种强烈的感情。如 :“农民起来, 实行土地革命 !” 、 “拥护中国共产党 !” 、 “不当王家烈的饿肚兵 !” 、 “欢迎白军兄弟来当红军 !” 、 “拥护苏维埃政府 !” 、 “将革命进行到底 !” 、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 、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等。

30:师夷长技以制夷

鸦片战争失败后,以魏源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强调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反击外来侵略,这句话成为近代中国探索国家出路的先声。

31:习兵战不如习商战

19世纪60年代起,早期维新派郑观应等人提出,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外,还有另外一种战争,即“商战”,中国的工商业者自此以“富国”理想的担当者步入历史。

篇二:我们的心理战争

心理战争片

有那么一阵我觉得很孤独,似乎没有一个朋友能和我聊得来。我所说的,他们不感兴趣;他们所议论的,我听不懂。

于是我开始一个人看书。

我看了梦的解析。

看了开头我就笑了:写书的这个老头真可爱!

当看到中间的时候,我沉迷其中,因为这是一本精彩的“心理战争片”——每个角色都是自己。

我看着那些自己打来打去,并且还无休止的和谈、彼此妥协,然后再次开战。

当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我才发现,写书的这个老头也很孤独。 大约有那么一年的时间吧,我观察了很多人。我发现,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因为每个人都不能被别人完全理解,而倾诉所获得的最多的也就是同情,并非感同身受。同时我也发现,每个人都在不眠不休地对自己进行着大规模的战争。从成千上万个自己在和成千上万分自己对阵、厮杀、怒吼。我能看到那暴风骤雨般的突袭,好像晨雾弥漫在林间的静伏,有如烈火般狂暴的侵略,还有比临海峭壁更坚固的坚守,以及阴云般蕴涵着杀机的忍耐、堪比雷霆般地动山摇的冲锋。我迷茫的看着这些:为什么?

难道我们生来就如此纠结吗?

我看不懂。

后来当 我向一个朋友说起这个“战争”的时候,朋友不禁问我:

“谁赢了?”

我懂了。

并不是我们纠结,而是我们在寻找更好的方向。 并不是我们挣扎,而是我们在不停的选择。

篇三:战争与文化交流

三、正文

战争与文化交流

(课题编号:081701 课题组长:程霞 成员:赵海峰 郭晓佳 史文俊 杨强指导:刘荣争 )

一、前言

走过硝烟弥漫,趟过血雨腥风。

闯出枪林弹雨,踏过荆棘满地。

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人类文明走了多远,战争就存在了多久。

文明与野蛮同在,流血与辉煌相随。

战争激起的火花,照亮了文明前进的路。

古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我们是新时代的中学生,生活在祖国的乐园中。

我们位卑未敢忘忧国,肩上担负着复兴中华的己任。

担负着和平大计,我们怎能忘记?

溯本追源,才是根本之道。

拨云见雾,才能永保和平。

让我们来研究战争!

透过现象看本质,拨开迷雾见真相!

自人类有史以来,战争频繁,烽火不断。我们虽然生活在安全和平的国度里,但是仍有不少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的战争中。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有责任,有义务为呼吁世界和平奔走出力!

二、整理与分析

让我们用更广阔的视野来考察一下战争与文化研究的意义所在。诚然我们要避免重蹈过去某些历史学家的覆辙,把人类历史仅仅看成一部战争史,从观察历史,解释历史而言,战争与文化研究的确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角度,我们视野中出现了新奇的景观。不仅对历史研究而言,即使对当代和未来社会的观察而言,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审视点。塞缪尔·P亨延顿的“文明冲突论”既是一种不错的尝试,尽管其某些结论有待商榷,但他从战争与文化关系的新角度,历史地分析国际关系未来趋势的新尝试,无疑值得肯定。从战争与文化的角度还可以发现儒家思想对于当代世界的新价值,例如,孔子主张“礼制”,以及对战争看法,使他成为东西方历史上最早主张对战争暴力进行理性制约,用社会规范来约束战争暴力的思想家。孟子,荀子关于“仁义之师”的论述,使他们成为历史上最早系统地考虑战争与道义的大思想家,孟,荀的战争应该成为道义工具的观点至今尚未过时。尤其孟子,面对当今国际政治复杂之现象和众多理论学派,我们更感其学说慎密,深刻之伟力所在,他不仅在历史上最早提倡人道主义军事干预,同时也是历史上最早提倡对人道主义军事干预进?

战争与文化研究使我们重新发现历史,发现文明遗产的价值。就像过去人们发现《蒹葭》《采葛》是表现远古爱情的千古绝唱,《氓》《我行其野》是弃妇咏叹的永恒经典,从战争与文化角度看《诗经》,同样会发掘其中长期被人所忽视的重要意义。古典文学研究侧重比,兴,赋得艺术技巧的运用,关注社会生活诸方面情感的宣泄和抒发,然而,运用《诗经》提供的古代社会的生活信息,寻找汉名族对战争的基本态度,古典文学研究即不能胜任,也没有这方面的义务。战

争与文化研究发现,《采薇》《伯兮》是表现古代汉名族对战争暴力基本态度和感受的经典作品,它们反映了汉名族在现实生活,情感心理,理性认知三个层面对战争暴力的矛盾冲突,对于把握汉民族个性特征和社会特征来说,这两首诗的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军事学和心理学的价值远远超过其艺术价值。

同样,在“荷马史诗”中,我们发现阿伽门农的联军在特洛伊城外海滩登陆后,把船只拖上陆地,构成几段连环防御工事。这表明当时的航海民族不仅把船只当作海上运输工具,也把它们当做军事防御设施,从而提供了远古地中海军事艺术和军事技术的宝贵信息。这使人想起西汉霍去病远征匈奴时,用运输工具武刚车在草原上“环接连城”,组成防御工事以对付匈奴骑兵的冲击。这表明各民族的人们在从事军事活动上,都遵循将日常生活条件与军事作战条件尽可能结合的原则,这是人类社会追求效率时的规律,只是不同生活环境表现为各种具体的形式而已。所以“荷马史诗”在军事学、社会学方面的价值与艺术学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通过战争与文化关系的研究,可以发现民主制度致命的弊端,给人类造成史无前例的两次世界大战并没有发生在黑暗的中世纪,而是产生于自由、民主、平等、博爱深入人心的时代,产生于民主主义制度走向全面胜利的时代,这使得包括汤因比在内的一些西方学者大为困惑:民主的原动力是爱,它所产生的巨大活力不仅不能阻止战争,反而全部转化成战争热情?汤因比的困惑在于不了解人类尚未摆脱国家的羁绊,在国家的范围内,民主的仅仅是调动一切成员、形成一致对外力量的有效手段。由于历史的局限,民主所产生的“爱”在现实中成了“恨”的手段。所以富勒说出了那句惊世骇俗的话:“民主的原动力不是对他人的爱,而是狠。”这也许就是两次世界大战在民主主义时代爆发的根本原因,近代民主制度使人类战争恢复了原始野蛮时期的总体战状况。

历史学的使命在于总结过去,避免曾经有过的灾难,以便在未来的历史十字路口帮助人们做出明智的选择,从而把握人类自身的命运。战争与文化研究不仅为了更好地解释过去发生事件,同时还分担着历史学交付的部分使命。如果说军事学研究更多地是为将来战争做准备,那么战争与文化研究除了具有军事学同样的功能外,还将义不容辞地、更多地考虑如何营造人类永久和平的问题

最后谈谈人类面对战争时才会凸现出来的智力悖论现象。战争最能证明人类史智慧异常和愚蠢透顶的混合体。战争是把双刃剑,它激发了人类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把它们发挥到极致,从指南车到火药、雷达、声纳、原子能、计算机,无一不是战争刺激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讲,即将来临的人类电子计算机时代即为战争的产儿。尽管西方许多学者论证了战争在促进文明发展和人类许多高尚精神方面的种种益处,但正如卡尔·雅斯贝斯所说,没有任何事情比战争更能证明人类的愚蠢。核武器的发明实际上是人类在向地球上所有生命种类表明自己是最强大的生命种类的同时,自觉地、人为地、快速地逼近了历史的尽头,到达了毁灭自身的边缘。这就是历史对人嘲弄!这才是一幕经典的历史悲喜剧!富勒在20世纪60年代总结出这样一句话:“今天,人类的敌人仍然是人类本身。”历史表明:战争既是人类聪明才智的见证,也是人类愚蠢不化的见证。也许人类将永远背负着这把“双刃剑”走到历史的尽头。战争与文化研究也将在无可奈何之下,担负起沉重的使命能否将人类带出自我毁灭的危险地带?

三、我们的建议:

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各国之间的关系是

大事不犯,小事不断,但还不至于发生战争。各个国家的人民要求和平的呼声日益高涨,大批的反战人士游行,都预示着和平时期即将到来。

然而在19世纪和20世纪,和平对于一些国家和人民是可望不可及的。

清朝为了短暂的和平闭关锁国,但还是在1840年被英国火炮轰开了大门,开始了中国被屈辱的近代史。在一次次的屈辱中,对当时生活在战火的中华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在他们眼中,和平已成为奢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人数让人们看的触目惊心,犹太人在法西斯的迫害下,差点被灭族,集中营中的囚犯每日坐在那里只等一死,他们已不期望和平了,只希望多一点食物,多一点时间,努力地活下去。

和平,对于经历过战争的国家是多么地宝贵。今天,在战火纷飞的伊拉克,在极度贫困的非洲,在背井离乡的巴勒斯坦人眼中,和平又是多么的遥远。今天的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应当更加珍惜这少有的和平,行动起来,呼吁世界各国团结起来保卫和平,努力发展世界和平力量。

四、后记

经过紧张的探索与发现,思考与证实。

寻寻觅觅,在摩擦与碰撞中寻找证据。

几经探索,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

战争战争,一个永远呼吁的口号。

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今天的和平是建在昨日的血腥之上。

明天的日子是要战?还是要和?

伊拉克的战火还在烧吗?

科索沃的人民泪还在流吗?

每一个生命都该敬仰,每一个灵魂都该敬畏。

我们应该摒弃战争,永葆和平。

让自由的阳光洒满和平的国度。

让和谐的花朵开遍幸福的家园。

自由万岁!和平万岁!


战争心理口号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2643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