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对实验管理的评价

时间:2016-12-20 07:33:22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实验评价管理制度

西关小学“有效教学”教改实验评价管理制度

一、教学管理

1、制定并落实《“有效教学”教改实验项目推广实施方案》,成立“有效教学”教改实验项目推广实施领导小组。

2、实行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校长任副组长的实验领导小组,坚持专项督查,检查、指导工作要常规化、全程化。

3、、实验推广实施领导小组要坚持深入课堂听课,校长、副校长每周不少于2节,教研组长、年级组长每周不少于1节。

4、定期召开实验教师会议,每月不少于一次。

5、组织召开实验班学生家长会,宣传“有效教学”教改实验。

6、教导处要对实验教师的学习培训情况、实验教学开展情况、教学绩效等方面工作定期进行检查考核,并纳入教师绩效工资考评。

7、每学期,学校将评选“五星”学习小组、先进实验班和优秀实验教师,并进行表彰奖励。

二、教师管理

9、实验教师在全校教师中择优选用,学历要求不低于大专学历。

10、实验教师要积极学习“有效教学”教改实验的理论知识,理解其内涵,掌握其精髓。

11、实验教师必须规范制作和运用“一案三单”,运用“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实施课堂教学。

12、实验教师要按照学校要求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学习和培训,认

真做好学习笔记,每期撰写实验教学心得体会不少于两份。

13、实验教师要按照学校规定撰写实验教学工作计划、实验教学工作日记和阶段性总结。

三、班级管理

14、各实验班要按照实验要求布置教室,摆放桌凳,进行学生分组,评选出小组长,确定班级口号、学术助理、学科长,各学习小组要有组名、组牌、组训,。

15、实验班学生要学会小组合作学习,养成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6、学术助理、学科长、小组长要明确责任,履行职责,协助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开展好实验教学。

四、后勤保障

17、后勤保障和财务供给优先考虑和照顾实验教学工作。

18、学校打印室只供印制“一案三单”和“有效教学”教改实验相关资料,任何人员不得违反规定用于其他工作。

19、外出学习和培训,优先安排实验教师,其费用按照规定予以报销并进行补助。

篇二:中小学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评价标准

中小学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评价标准

单位:

篇三:构建学校德育管理与评价体系的实验报告

陈翠霞

一、问题的提出

(一)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可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研究和构建学校德育评价体系,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坚持以德育为首,是关系到学校办学方向的大问题。但长期以来,对德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在实际工作中德育工作是个软任务、软指标3缺乏严格的考评和具体、规范的衡量标准。在德育管理与评价中,抽象的多,具体的少;要求的多,可操作的少;定性的多,定量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少,德育的实效性差。

(三)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存在着等上级安排计划的多,自己主动设计开展的少;发现问题被动补偿性教育多,发挥德育主导作用少;零打碎敲的教育多,系列养成教育少等问题。在德育养成上形不成教育系列,建立不起实质性的教育评价管理网络。在时间、空间、人力和物力上得不到强有力的衔接和保证,不利于调动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竞争日益激烈。育人的质量决定着学校的命运,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办好学校的硬任务。 以上各点都说明如何发挥德育评价的功能,构建学校德育管理与评价体系,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

二、实验内容及过程

(一)德育评价研究的基础、目标及任务

1.德育评价的基础条件

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和科技的竞争,都十分重视智力资源的开发,重视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鉴定和检验,教育评价作为衡量教育的有效手段,也同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我国在教育评价的理论、评价的方法以及评价模式上也有了重大突破和发展:在教育思想的评价方面由“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转向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在评价教育的对象及范围方面由教师评学生扩大到对整个教育领域的评价;由单一狭窄的学习范畴,扩展到素质教育的更广泛的各个方面;在评价方法和技术上,由单纯的定量或单纯的定性评价发展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自评和他评相结合,使评价对象由被动、客体地位转到主动积极参与的主体地位。当前,德育评价理论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评价新体系的构建上必须认真学习、掌握、研究已有的理论经验,并在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校情,从实际出发,创建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管理评价体系。

2.德育评价实验的目标及任务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建立德育工作的评估制度,并把德育工作作为评价一个地区、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国家“九五”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子课题的管理评价研究中,实验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变单纯的行政管理、单纯的衡量尺度为调动师生积极性,使评价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动力和保证。通过研究评价功能,使广大师生在对考评的理论认识和思想观念上有一个突破,充分认识评价在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要突破思想观念中僵化的评价模式,篇二: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结题报告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结题报告

北京市房山区电业中学

课题组执笔人:田 明

实践-体验-内化-践行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一、子课题立项研究的基本情况:

我校是一所企业办的12年制综合性学校,有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

自2002年3月参加了由中央教科所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国家重点科研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深入研究与推广实验》的研究,我校研究的子课题是《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有效途径与方法的研究与实验》,为我校开展有效的德育研究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载体。

1、子课题提出的背景和原因

现阶段教育存在着一种倾向,在教育过程中,无论是社会、家长、学校、学

生都以追求分数为成功目标,而忽略了教育最本质的内容——教学生学会做人。市场经济对学校德育的双重影响。自主经营的原则激发个人主体意识形成,

同时诱

发个人主义倾向;所有制的多元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必然导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效益原则增强了效益观念和求实精神,诱发了拜金主义和重利轻义的现象,这些都影响着学校德育体系的构建和方向的把握。

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预期目标

通过德育《读本》的使用与研究,探讨其实验效果,通过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提高德育教育实效,特别是整体构建我校德育体系。预期目标为:提出我校德育体系。

3、参加实验的师生情况

我校自2002年3月至2005年12月在参加此课题的实验与研究过程中,

参加年级:小学一年级、四年级、初一年级、高一年级

参加班级:16个

参加人数:教师:18人,学生:796人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 江泽民总书记多次强调:“以德治国”,党中央在2000年1月至2001年7月四次提出“以德治国”治国方略。

2、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整体规划学校德育体系,德育目标和内容;德育途径和方法;德育管理和评价。”

3、 总课题组的《整体构建德育体系引论》、《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等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原则和方法

1、课题研究的内容范围:

重点研究的是如何将德育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过程通过各条教育途径横

向贯通,纵向衔接构成一个整体,形成教育合力,增强德育实效性。具体研究:

1) 学校主题教育活动

2) 班级管理

3) 课堂教学

4) 师生心理等

2、课题研究的原则:

1)

2)

3)

1) 主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 实效性原则 管理方法 3、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实验的过程中,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学校课题小组,王宝丽校长为

此课题的总负责人,田明副校长为课题组组长,课题组共有研究教师18人。并聘请首师大教授蔺桂瑞、胡玉顺为我校课题实施辅导专家。在实验过程中严格按

照计划执行,研究人员积极、认真工作,保证了课题的顺利开展。

实验分四个阶段:

⑴ 2002年3月-2002年6月 准备阶段(课题论证,提出研究方案)

始年级进入研究阶段)

⑶ 2002年3月-2004年12月 实验阶段(全面实验研究、阶段总结)

例、资料集锦等)

2) 研究方法

前期准备阶段:文献资料研究法;

研究实验阶段:行动研究法;

研究总结阶段:主要为经验总结、反思研究法

实验过程主要从五个方面开展:

1)学校育人模式

2)开展主题、专题、系列教育活动

3)开展多种社会实践活动 ⑷ 2005年1月-2005年12月 成果总结阶段(研究报告、实验论文、案⑵ 2002年7月-2003年12月 培训阶段(现状调查,教师理论培训,起

4)专家引路,推动课题的深入研究

5)创设开放性学习环境,整体构建学校德育课堂。

四、研究成果和结论

1、研究取得实际效果

我校把“科技导学,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纳入该课题研究体系,通过多年的深入研究和认识德育途径之间的联系,以及德育内容与德育途径的整体联系关系的研究,探索构建了“实践-体验-内化-践行”的育人模式。重点研究的是如何将德育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过程通过各条教育途径横向贯通,纵向衔接构成一个整体,形成教育合力,增强德育实效性。概括起来说,我校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途径与方法的实践可以概括为一个理念,两种模式,三个结合,三种方法,六条途径。

一)一个理念:以育人为本,教学生学会做人

我校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品格高尚,基础扎实,素质全面,特长明显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为实现我们的育人目标,以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为目的,以“科技导学”为突破口,育人为本创新发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我们注重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为重点,从强化文化内涵,养育民族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入手,帮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与手段,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以积极的人生态度,追求高品位的人生目标,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品质,培养现代社会的文明公民。

二)二种模式:

1) 实践-体验-内化-践行

我们知道,道德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是道德发生的基础,学生情感、道德、价值观的形成,不是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说教形成的,而是靠道德实践的潜移默化形成的。因此我校在实施这一育人模式的过程中,始终把握住一个“实”字。即以“实事”来实践,以“实情、实景”来体验,以“实施过程”来内化,以“实效”来践行。

根据我校的育人目标和德育工作的重点,我们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将校内各类课程进行整合,以实现校内育人环境的整体构建,遵循认知规律,结合德育读本,精心安排了教育实践系列。我们以epd教育实践、现代信息技术、科技教育、研究性学习、综合课程等学习过程为突破口,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例如:我校天文小组的同学们,常年观测天象,每周五晚上的同一时间准时到天文台用天文望远镜进行认真观测,详细

如实地记录数据,画图分析,对天文现象进行拍照等等。他们的作品发表在《天文爱好者》杂志上,并多

次获得北京市摄影比赛的一、二等奖。地震小组同学的观测记录则更为繁杂,要每天三次将观测结果记录下来进行统计、分析,经过长期观测记录,地震小组曾二次成功地预报了地震,引起了市地震局有关专家的关注,中央电视台也先后两次为他们拍了专题片,他们的活动也多次获得北京市一等奖。地震专家李均之教授为电中题词:“电业中学地震研究处于领先地位。”通过这样的实情、实景,使学生亲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原则,使知识与认识,态度与情感通过实践体验过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学生体验态度、情感、价值观对人发展的重要性,以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学习态度。

2) 学校主导,有效沟通,家校互动,社区合作协同育人

首先,在“学校主导——有效沟通——家校互动——社区合作”三位一体协同教育模式中,学校的主导作用占主要地位。学校主体——主导作用发挥的如何,是这种合作的关键。学校要倾注全部的爱心与责任担负起主导的作用,要精心设计好教育的内容、方式,并从实际出发。3年来我们共同组织了5次科普夏令营,冬令营活动,科技报告9场,参观科技馆所10余次,联合举办大型科普教育活动5-6次,合作搞大型学校科普展3次,高层次、高水平的家教报告共举办了10次,每次都是全校家长全员参加,共计15000多人次。如我们对2002年入学的初一年级学生家长的跟踪调查反映出这样的情况:

初一年级学生家长对理论培训的态度的调查

这就充分说明绝大多数的家长是愿意学习,愿意接受新的教育理论和注意自己的育子方法的。

其次,应以建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核心,全面发挥教师、校长、家长、社区组织、地方政府等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使各层的面教育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相互作用,互为主客体发挥各自主导——主体作用并形成教育合力。这个教育模式中各方的关系是:每个社会成员都是独立的主体,都要自觉意识自身所处的地位,并积极主动地

发挥各自的主体——主导用,相互联系,相互支持,密切合作,共同发展,如图所示:

三)三个结合: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家校结合,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

1) 挖掘学科德育内涵,整体构建德育课堂

以语文学科为例,各年级都规定了必读篇目和必背诗作,目的是给学生一个量的积累。以通级擂台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通过竞争形式激 篇三:如何构建与学校德育工作有机整合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树立两个服务宗旨 发挥学校德育特色

真正构建与学校德育工作有机整合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佳木斯一中

尊敬的各位领导,兄弟学校的各位同仁:

大家好!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2007年秋季开始的黑龙江省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旨在引导全社会形成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综合素质评价做好了,就可以为学生修身设置路径,为学生成长搭建阶梯。因此,如何将综合素质评价与学校德育特色有机整合,真正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效性,就尤显重要。

佳木斯一中自1946年建校以来,一直注重育人模式的探索,在多年的德育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形成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紧扣时代脉搏,针对学生思想、道德、心理实际,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注重学生做人教育的德育模式。八十年代以来,适时选

取有效的德育载体,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对德育提出的挑战。

八十年代后期我们开展了“三全”管理教育,即全员管理、全面管理和全程管理,使我校德育工作从少数骨干向全体成员延伸,从课堂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从校内生活向家庭和社会生活延伸,使德育工作在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德育管理体制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九十年代初期,我们针对学生思想呈现出的价值观多元化、趋利化、自我中心化的三种倾向,开展了以“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为主要内容的“五心”教育活动。九十年代末期,以我校67届校友、新华社记者邵云环烈士的事迹为鲜活素材,作为德育工作中又一生动载体,开展了学习做人和如何做新世纪新人的“云环教育”,增强了德育实效性。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在深化“五心教育”,开展“云环教育”的基础上,学校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开展“自主教育”,成立了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自主教育”变德育领域的“灌输”式为“体

验”式,转变了统的师生地位关系,丰富了学生的道德体验,有效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以来,我校高度重视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和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组织机构,进行了多次的动员与培训,顺利地启动了综合素质评价的工作,但是由于缺乏有力的制度支撑,加之操作复杂,参与评价的主体广泛,评价者素质层次参差不齐,评价结果区分度小。更重要的是,我们进行的三年的综合素质评价,在最终总结性评价中的六个纬度评价等级中,a等第的评级均不是由三年来广泛参与评价的主体评出来的,a等第的必要条件的门槛很高,要获得诸如全国青少年科技大赛等活动的一、二等奖,而这是95%以上的学生不可能达到的硬性要求。由此我们可以预见,众多的高中毕业生他(她)的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应该是六个c等级,仅从这个角度说,综合素质评价中参与评价的主体所做的工作与最后的总结性评价所得到的结果比较来看,投入与产出严重不均等,影响了各个评价主体参与综合素质评价的积极性。

在总结反思的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必须端正对综合素质评价核心价值的认识,必须把综合素质评价与学校德育工作有机整合,这样的评价才真正有血有肉,才真正会产生实效。下面,就我们对综合素质评价与德育工作的关系的认识和我们在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向大家作以汇报。

一、“两个服务”的宗旨是综合素质评价持续发展的动力

综合素质评价最终的结果是以六个纬度的内容,以a、c、d三个层次的等级呈现的,但是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我们可以看到,绝大多数的学生最终将得到c等级的评定,所以追求综合素质评价的最终评价的结果,不如在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更关注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在引导学生从六个纬度(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体育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引导他们成长,不断指导他们认识是非、判断美丑,通过建设良好的集体风气来带动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加强学校的管理。为此,要牢固树立“两个服务”的宗旨,即“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打造优秀班级体建设服务”的宗旨。

(一)综合素质评价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有力支撑

开展素质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全社会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开不开展素质教育的问题已经淡出了研讨的范围。取而代之的是如何开展好素质教育。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学校更是潜心研究并致力于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提升中国公民的整体素质、增强中华民族的竞争力的同时,也苦于评价体系的缺失,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却也收效不明显,没有从制度上保障素质教育的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以六个纬度,即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体育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为观测点,给予定量的评价,虽然不能像学业水平考试那样具有很强的区分度,却也开启了学校对于学生学业成绩以


对实验管理的评价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2617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