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陶继新-读书丰盈教师的智慧

时间:2016-12-20 07:26:40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上)陶继新

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上)

陶继新

各位校长、各位老师:

今天我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为什么要谈这样一个话题呢?

人们谈论更多、关注更多的往往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这固然很重要;但是教师从身到心到灵的一种生命飞跃,则是超越专业成长之上的。作为老师,首先应该是文化人。所谓文化,就是以文化人。而教师,既要接受文化之化,又要以文化人。而要想拥有文化,就必须读书。经典文化一旦内化到教师的心里,外化出来的就是一道绚丽的风景。因为经典文化不仅流淌着智慧的的光华,而且还摇曳着思想的要义。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与教师的生命成长有着一种内在的生命维系。

那么,现在老师们的生命状态怎样呢?我感到并不理想。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本应是生命个体探索未知、获取智慧、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幸福之旅,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逼迫,使得我们的教育和教学发生异化,使得教师之教和学生之学,变得与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渐行渐远。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使自己的生命灵动起来,抵达幸福求知与教学相乐的境界呢?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诵读体悟,以及自己所采访的经由经典文化熏陶成长起来的老师的成长片断,为大家提供一种生命成长的参照。

一、读书: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

必需就是舍之不可。为什么呢?大家知道,作为一个自然人,要想生存的话,就需要空气、阳光、食物和水等必需的养料;作为教师,就不单单需要这些,因为我们教师肩负着一种特殊的历史使命,是人 1

类灵魂的工程师,需要在精神与心灵层面涵养学生,且通过潜能的开发,让其拥有丰盈的知识与智慧,从而实现其生命的飞跃。

(一)完善人格-----君子求诸己

韩愈在《师说》中有一句很经典的话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认为,传道、授业、解惑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除迷惑,这只是一种字面的解释,其深层内涵,则在于人格升华与文化升值。

既然我把?传道?定格为完善人格,那么,作为教师,究竟怎样才能完善人格呢?途径非止一端,而读书当是最佳、最捷之径。特别是经典文化,恰恰是人格培养的最为有效的载体。还是孔子说得好:?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你看,君子是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的,但是小人呢?却时时刻刻苛求别人。阅读《论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认为是人格成长。《论语》有好多关乎心灵层面的东西,读《论语》的关键是要读懂其思想以及灵魂深层的东西。不然,就会望文生义,曲解其中的内涵。比如孔子所说的?好学?,往往不同于今天的解说。《论语〃学而》第一篇中不是有这样一章吗??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意思是说,君子吃饭不要求太饱,居住的也不一定太安逸,勤勉地做事,谨慎地说话,接近有道德的人匡正自己,这就是好学。可见,孔子所谓的?好学?,并没有定位于努力学习知识,而是道德要求与人格涵养。鲁国的鲁哀公曾经问孔子他的弟子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是颜回,理由是?不迁怒,不贰过?,就是说不把自己的怒气无缘无故地迁移到别人身上,不犯同样的错误。还是没有今天我们学习文化知识这个层面的意思,仍然是从做人上谈的。因此,我们读圣贤之书,和圣人进行对话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尽管我只是举了《论语》中的一个片断,但可以使我们窥豹一斑。 2

孔子的思想,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其经典意义;相反,因其思想具有穿越时空而慰藉不同时代的特性,今天再读《论语》,仍然感到光华不减,甚至让我们有一种?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感觉。

其实,古今中外很多大师作品,大都思想丰富,有的还流淌着审美的追求。老师们一般都看过的夏洛特〃勃朗特的《简爱》。看完之后,简爱这个女主人公的自爱、自尊、自强、善良、真诚等优秀品质,就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走进我们的心灵。也就是说,读过这篇部小说之后,对我们的心灵是一种净化。这就是世界大师通过他们的经典文本向我们教师传递出的精神与思想。所以,我一直认为,通过读书,特别是高层次的读书,能使我们教师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本质要义上提升自己的人格。

(二)授业解惑-----文不在兹乎

我认为,?授业解惑?的真义在于文化升值。对一个人来说,他可能有万千资产,他可能在银行里存了很多很多的钱,但他未必是幸福的;而大量的经典诵读之后,则是另一种存款,我称之为文化存款。只是没有存到银行里,而是存到自己的心灵里了。而文化一旦在心灵安顿之后,就成为了一生幸福的储蓄。

孔子,就是一位不断地文化升值者。大家知道,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民办教师,第一位民办学校的校长,他是第一个将学在官府移至学在民间的人,成了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他曾经周游列国十四年,几经磨难;曾经被围困在匡这个地方。这个时候,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怎么说的呢?他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大致意思是这样的:周文王已经死了,文化难道不在我这里吗?上天要想把这个文化毁掉的话,那么后来的人就得不到这文化了;如果上天不想毁灭这个文化的话,匡人软禁我是没有办法的。在有生命 3

之忧的时候,孔子仍然以文化的传承者自居,甚至是感到自豪的。他认为文化就在他那儿,他是文化的代言人,是文化的传播者。实际上,我们老师在学生心目中,也是文化的代言人,也是文化的传播者。既然如此,就应当拥有文化。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拥有文化呢?我认为,最为有效的方法还是读书。从书中,我们才能真正地汲取文化营养,才能真正地像孔子所说的那样?文不在兹乎??

而要想真正地拥有文化,就不单单是对教材文本的解说,更不是单纯对教参内容的重复与再现。它需要自己的思想与话语。课堂教学应是对教材文本审视之后的创造,是一种富有生命张力的精神活动。但是怎样才真正拥有文化呢?我想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读书。因为老师在学生面前也应当是文化的拥有者与代言人,也应该对学生大言不惭地说:?文不在兹乎??如果不读书,所有的文化升值都成为纸上谈兵,也不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真正意义上的老师。所以,教师必须关注读书,实现自己的文化升值。特别是通过阅读一些高层次的书之后,就能使我们真正地拥有智慧人生。大家知道,知识和智慧是不一样的。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如果只有知识,那你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看到一粒沙子仅是一粒沙子而已。但是一旦拥有智慧之后,就可以从一块石头里面发现一道风景,从一粒沙中感悟灵魂的律动。

(三)生也有涯----- 逝者如斯夫

宇宙是浩渺无涯的,地球在宇宙中只是一个点,作为生命个体来说,在地球上也只是沧海一粟。但是,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面,即几十年最多百十年的时空中,我们是庸庸碌碌一生,还是让生命焕发着光彩?我想,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思考的哲学命题。

所以,我们要通过读书,特别是读一些经典书籍,来提高我们的思想文化品位。有了高质量的思想文化品位,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 4

的人民教师,才能被我们的学生认可。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存必须。

时光是不断流逝的。所以,《论语》中有就了这样一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你想,时光如流水一样从我们身边永远地流逝了。但它流逝的不单单是美好的时光,还有我们的生命。所以,孔子也会发此浩叹。如果在流逝时间和生命的时候,我们一事无成,没有实现生命的成长,我想那就是真正的生命流逝了。假如我们通过阅读提升了自己的文化品格,就有了文化的升值,就会有别样的价值。这样看来,读书就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的问题,还是生命在宇宙空间行走中提升质量的一个必经之路。

二、读书走向:取法乎上

有的老师说,我读了很多书,并未见有多大的长进。我觉得问题在于你的读书走向出了问题。古人说:?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如果阅读高品位的作品的话,我们得到的仅仅是?中?;如果在?中?的层面阅读的话,我们得到的只是?下?。我们很多的老师,或者说当今不少中国人,所读的书是在?中?或者?下?的层面。?近墨者黑?,如果你一直跟三流作者进行交流,你必定是在低水平上徘徊复徘徊,即使读了不少书,也不会有生命意义的提升;也不会有因阅读而感悟的生命快乐的质的飞跃。

(一)鱼龙混杂,有舍有得

有道是:?名师出高徒。?我们的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学生跟着名师学习,即?取法乎上?。可眼下名师难找,大师更是难以寻见。不过,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经典作品来向这些未曾谋面的大师学习。为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因为我们现在报刊、图书、网络等文化知识信息载体林林总总、斑斓多彩,自然也就有了上下之别、优劣之分。但往往因为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不会取舍或不知取舍便随意取来,结果就出现了?取法乎中?甚至是?取法乎下?的阅读现象。如果阅 5

篇二:陶继新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后感

陶继新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后感 信手翻阅陶老师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时时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做一个教师真的很幸福,而这种幸福的感受从何而来,来源于那一种长期的修身养性,来源于精神上不断超越,超越自我,逐渐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不断打造幸福的人生,陶老师将这种高尚的追求化为一种行动就是不断地读书,读古人圣贤书,读经典的文本,在古人经典的思想里遨游,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书体会。 陶老师说,“在我的记忆里,就一直没有和书疏离过”“以书为伴,以读为乐”“让读书成为生活的必需,甚至成了审美追求,特别是高品位的阅读,甚至是背诵,几乎没有停止过。”陶老师特别注重了对孔子精神的研究,也正是因为数十年不断地对经典作品的广泛涉猎,潜心地钻研,陶老师才具有了温温尔雅的大师一样的儒家风范,除此之外,陶老师对自己所从事的编辑记者工作的热爱,更是养成了一种优秀的品格,宠辱不惊,泰然自若。 这本书是陶老师的讲演录,共分三部分,分别是《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打点幸福人生》《孔子的精神世界》。其中《打点幸福人生》主要是讲人的自身修养,《孔子的精神世界》则主要是讲陶老师几十年研究《论语》的成果和心得。本文不作详细介绍。我重点向大家介绍第一部分《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这部分共分九讲,分别是:第一讲《读书: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第二讲《读书走向:取法乎上》;第三讲《诵读内容:古今中外经典》;第四讲《疏离浮躁,淡泊名利》;第五讲《读书教学相得益彰》;第六讲《读写成为生命成长之双翼》;第七讲《读书与思考同行》;第八讲《经典诵读的思考与行动》;第九讲《终身幸福的文化之旅》。这九讲按主要内容我把它归纳为三个大问题,即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 陶老师认为读书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我们都知道人的生命形式有两种,即常态的肉体形式和内化的精神和心灵维度。大诗人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就很好地诠释了生命的这两种形态。对于常态的生命来说,空气、阳光、食物和水是必需的养料;而对于精神和心灵维度的生命来说,它需要的养料来自于读书。用陶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因为我们教师肩负着一种特殊的历史使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需要在精神和心灵层面涵养学生,通过对其潜能的开发,让其拥有丰盈的知识与智慧,从而实现生命的飞跃。” 以前我们常说这样一句话“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得有一桶水”。我想现在这句话恐怕就很不恰当了。一则现在的孩子知识面之广甚至已经超过我们老师了,也就是说人家的碗比你的桶还大呢,你说这怎么行?二则社会的发展要求孩子越来越全面,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孩子不是需要一碗水,而是需要两碗水,甚至更多的水,你说光有一桶水够吗?三则世界越来越小,

()都成为一个地球村了,知识的需求日新月异,你桶里的水都臭了,还怎么给学生?所以,当代的教师你得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行,而这活水从何而来?从书中来。你说我们教师怎么能离开读书?这正所谓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啊。想一想我们熟知的那些特级教师,哪一个不是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又有哪一个是死抠教科书而终有所成?所以从教师这份职业的需要来说,教师离不开读书。 我们常常发现,我们周围那些退休的老教师一旦离开学校,便形容枯槁,精神憔悴,甚至郁郁而终。我们只当是他们离不开学校,离不开学生之故,岂不知是他们精神生命的终结使然。退休前,他们教的是教科书,看的是教参书,改的是教辅题,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好像很充实。可退休后,没有了题可改,没有了书可教,生命中好像一下子没有了阳光,失去了意义。运气好的抱抱孙子外甥,运气不好的连孩子都没得抱,终日无所事事,你说怎能不生病?陶老师建议大家“在精神世界中为自己搭建一座辉煌的宫殿”,要“提前为60岁作准备”,与书为友,同书结伴,不断地丰盈自己的精神,滋润自己的心灵,这样,“退休不再是精神生命走到了尽头,而会欢欣鼓舞地迎接另一个精神生命的诞生”。这是从教师自身的幸福需要来说的,教师离不开读书。

篇三:读书,教师幸福的源泉

读书,教师幸福的源泉

书海拾贝

幸福是人生的主题,然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从教师职业的劳心劳力、社会地位、劳动报酬等方面来看,教师确实很难轻言幸福。那么教师是不是就不幸福呢?我有幸拜读了陶继新老师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这本书,对“幸福”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一、诵读经典文化,促教师专业成长,走进教师

幸福的境界。

教师幸福的感受来源于精神上的不断超越,超越自我,不断打造幸福的生活。这种高尚的追求化为一种行动,就是不断地读书。读古人圣贤书,读经典文本,在古人经典的思想里遨游。以书为伴,以读为乐,让读书成为生活的必需,甚至成为审美追求。经典文化一旦内化到教师心里,外显出来的就是一道绚丽的风景。因为经典文化不仅流淌着智慧的光华,而且摇曳着思想的要义。从某上意义上讲,读书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内在的维系。拥有了健康,再有精神的高

贵和心灵的丰盈,就真正走进幸福境界了。

二、读书,教师掌握知识,形成教育智慧的途径。实际上,老师是文化的代言人,也是文化的传播者。既然如此,就应当拥有文化。那么,怎样才能拥有文化呢?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读书。“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如果有了知识,那你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看到一粒沙子仅是一粒沙子而已。但是,一旦拥有智慧,就可以从一块石头里发现一道风景,就可以从一粒沙子里感情灵魂的律动。”由此说明,读书对于理解生活有着重要意义。作为教师,只有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才能拥有更丰富的教育

智慧。

三、读书,有效课堂的不竭动力。

作为教师,更要懂得享受课堂。课堂是教师生命最重要的舞台,一个懂得享受上课的人,课堂便自然成为其享受幸福的重要舞台,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和学生一起痛苦、一起欢乐,你就会少了许多教学的焦虑和烦恼。课堂教学是怎样的呢?“课堂教学应是对教材文本审视后的创造,是一种富有生命张力的精神活动。”我们的教学不应该停留在对教材和文本的表面分析上,而应该充分挖掘教材里面、文本背后深层次的东西,这样传递出来的理解才是“传道、授

业、解惑”。一个文化积淀很厚的老师,他也会看教材和教参,但他更关注课外更大范围的文化,于是他就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思想文化领地,这样,在教学中就有了属于自己的语言和思想,能够旁征博引,进入“教学如有神”的境界。现在,我校正在打造有效课堂,

读书将是“有效课堂”不竭的动力。

总的来看,读书能够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丰富教师的教育智慧,使教师享受教育成功带来的幸福。读书能够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守住心灵的那份宁静,从而找到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有幸福的老师,才有幸福的学生,有幸福的学生,才有一个民族幸福的

未来。

老师们,让我们用平和的心境,以内求和谐、外

求进取的心态,塑造自己的幸福人生。


陶继新-读书丰盈教师的智慧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2586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