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总结

时间:2016-12-19 07:27:24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高效地推进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如何高效地推进税收风险管理工作

为加强税收征收管理,深化税源专业化管理,现就深入推进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有关事项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提高认识,深刻领会税收风险管理的基本内涵

税收风险管理是税源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深化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内在要求。税收风险管理一般是指各级税务机关和税务工作人员按照一定的规则,在对纳税人涉税活动中存在的引发、增加税收风险的各种风险信息进行识别的基础上,科学评定纳税人涉税风险度,并根据不同风险度和风险形成的情形,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和应对措施,以实现税收风险的有效防范、控制和化解;为后续税源管理加工、传递税收风险信息,为其进行税收风险的识别、评定、应对以及监督评价等税收风险管理活动提供一系列支撑。

税收风险管理事项主要包括风险任务管理和风险应对管理。风险任务管理主要包括风险管理规划、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排序、风险诊断书出具、风险应对任务下达、风险任务评价监督等。风险应对管理主要包括税收风险提示、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

税收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纳税人满意度,降低税收流失率和征纳成本。

二、上下联动,明确税收风险管理工作职责

(一)实行“统一分析、分类应对”管理

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方法,就是把风险管理贯穿税收征管的全过程,形成风险管理规划、风险识别、等级排序、应对任务下达、应对处理和评价监督的闭环管理系统,对不同税收风险的纳税人实施差异化和递进式的风险管理策略。“统一分析”,就是由风险分析监控部门通过对涉税信息分析比对,识别可能存在税收流失风险的纳税人,进行风险等级排序后推送至任务应对环节。“分类应对”就是由相关部门按照风险分析监控部门下达的应对任务进行分别应对,即:对一般风险纳税人,采取风险提示等服务手段督促其修正申报,消除风险;对较高风险纳税人,采取纳税评估和反避税调查等手段进行处理;对高风险和纳税评估中发现涉嫌偷逃骗税的纳税人实施税务稽查。

(二)实行分级联动管理

1.省州局重点税源风险管理

(1)税务稽查应对任务由县局稽查局负责接收并组织实施。对任务实施结果进行反馈,需反馈的信息包括:任务实施过程、风险诊断书疑点排除情况、发现的主要税收问题描述、税收查补及处罚情况等。税务稽查应对任务一般应在6个月内完成。

(2)纳税评估应对任务由县局征收管理科负责接收,并推送至税源管理一科。税源管理一科组织实施纳税评估,进行集中管理,采用团队化应对。对任务实施结果进行反馈,需反馈的信息包括:任务实施过程、风险诊断书疑点排除情况、发现的主要税收问题描述、税收查补情况、是否需要移送稽查或进行特别纳税调整立案调查等。纳税评估应对任务一般应在4个月内完成,其中特别纳税调整应对任务一般应在12个月内完成。

(3)风险提示应对任务由县局纳税服务科负责接收,并组织实施。对任务实施结果进行反馈,需反馈的信息包括:风险提示方式及内容、企业反馈情况等。

风险提示应对任务一般应在2个月内完成。

应对任务办结后,各实施单位将应对任务实施情况录入信息系统。原则上应对任务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对超出规定时间仍未办结任务的,需作出说明。

2.县局重点税源风险管理

县局重点税源税收风险实行“统一分析、分类应对、上下联动” 管理。

(1)征收管理科

负责开发、完善、应用县局重点税源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对县局重点税源企业进行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排序、出具风险诊断书,并根据风险等级划分为税务稽查、纳税评估、风险提示应对任务,分别推送至县局稽查局、税源管理一科和纳税服务科组织实施。负责督促风险任务应对和评价反馈结果工作。

(2)稽查局

负责税务稽查应对任务的组织实施、结果反馈工作。对任务实施结果进行反馈,需反馈的信息包括:任务实施过程、风险诊断书疑点排除情况、发现的主要税收问题描述、税收查补及处罚情况等。税务稽查应对任务一般应在2个月内完成。

(3)税源管理一科

负责纳税评估应对任务的组织实施、结果反馈工作。纳税评估应对任务实行团队化管理。对任务实施结果进行反馈,需反馈的信息包括:任务实施过程、风险诊断书疑点排除情况、发现的主要税收问题描述、税收查补情况、是否需要移送稽查或进行特别纳税调整立案调查等。纳税评估应对任务一般应在1个月内完成,其中特别纳税调整应对任务一般应在12个月内完成。

(4)纳税服务科

负责风险提示应对任务的组织实施、结果反馈工作。对任务实施结果进行反馈,需反馈的信息包括:风险提示方式及内容、企业反馈情况等。风险提示应对任务一般应在1个月内完成。

应对任务办结后,各实施单位将应对任务实施情况录入相关信息系统。原则上应对任务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对超出规定时间仍未办结任务的,需作出说明。

3.一般税源风险管理

一般税源税收风险实行“统一分析、分类应对、上下联动” 管理,主要包括分析监控和纳税评估。

(1)税源管理部门——风险监控岗位

对基础管理类岗位提供的涉税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并根据需要进行补充采集,注重引入第三方信息;根据风险管理需要建立、运用并持续改进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风险评估模型;通过风险分析监控平台,按照纳税人规模、行业、税种等对其申报纳税情况进行风险分析识别;对存在税收流失风险的申报表和相应纳税人进行风险等级排序;低风险的,实行风险提示应对任务管理,报经本部门领导审核同意后,推送至本部门风险应对岗位实施风险提示应对,并对风险实施情况进行复核与评价;对中、高风险的,经本部门领导合议后制定风险应对任务建议方案,并将风险分析依据、结果和建议方案报县局征收管理科审理。

(2)征收管理科

对税源管理部门上报的一般税源风险应对任务建议方案进行评价。对具有全局普遍性的问题,组织各税源管理部门进行进一步的统一分析和风险排查。结合税源“一体化”管理的要求,整合各税源管理部门的风险分析结果和建议方案,

制定一般税源风险应对任务方案,统筹安排、统一部署。在统一推送风险应对任务中,将中、高风险的任务推送给税源管理一科组织实施纳税评估,将高风险任务中涉嫌偷逃骗税的推送给稽查局进行税务稽查,将涉及税务机关内部风险的推送给县局督查内审部门或监察室进行执法监察、监督。对风险实施情况进行督促与评价。

(3)税源管理科

负责一般税源纳税评估应对任务的组织实施、结果反馈工作。一般税源纳税评估应打破区域和税收户籍信息管理限制,根据评估实施对象的实际情况,以团队化评估、联合评估、异地评估、日常评估等形式组织实施。实行团队化评估和联合评估的,由税源管理一科在重点税源风险应对团队中抽调合适人员组建专门的团队实施。实行异地评估的,根据交叉应对方案推送给相应税源管理部门组织实施。实行日常评估的,推送给所属税源管理部门组织实施。对推送的风险实施情况进行督促与评价。

(4)税源管理部门——风险应对岗位

负责县局下达的风险应对任务的组织实施。利用获取的涉税信息和风险提示,进行纳税评估。对纳税人(包括扣缴义务人)申报纳税情况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核评定,综合判断其纳税遵从风险程度,并作出相应的税务处理。对任务实施结果进行反馈,需反馈的信息包括:任务实施过程、风险诊断书疑点排除情况、发现的主要税收问题描述、税收查补情况、是否需要移送稽查或进行特别纳税调整立案调查等。纳税评估应对任务一般应在1个月内完成,其中特别纳税调整应对任务一般应在12个月内完成。

三、规范流程,明确税收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风险任务管理

县局负责县局重点税源和一般税源的风险任务管理,并实行“分级管理、统一分析”,即:县局重点税源和根据需要带有全局普遍性的问题由征收管理科统一分析,一般税源由税源管理部门风险监控岗位统一分析。

1.税源基础信息采集

税源管理部门户籍管理岗位负责采集纳税人纳税申报、生产经营、税务管理和第三方信息,建立并维护好纳税人“一户式”征管基础档案。要加强基础信息质量管理,把好数据入口关。在日常税收户籍信息管理过程中做好申报信息的合理性、有效性的基础管理。对新入库数据,注重疑点数据清理力度,对新采集的基础数据进行完整性、合理性、有效性的初步分析和完善,做好日常一般性疑点数据的核实和修正工作。

2.风险管理信息采集和建库

依托现有信息系统,按照统一的数据口径标准,合理采集纳税人信息,拓展第三方涉税信息来源,形成风险管理数据仓库。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是开展税收风险管理的基础,是信息管税的根基所在,是进行税收分析的生命线。数据库应涵盖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出口退(免)税、国税征管的基金(费)的申报基础数据、网络发票使用信息和财务申报数据以及相关联的第三方拓展信息数据。

注重风险信息数据质量管理。做好入库数据的筛选、量化、归集以及加工、分析、共享、传递、交换等工作,落实数据分析责任制。建立县局和税源管理部门两级风险管理数据仓库,县局由征收管理科负责,税源管理部门由风险监控岗位负责。

3.风险信息管理

逐步开发、完善、应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数据综合分析利用平台,以专业化团队实施数据应用管理。

(1)建立和完善风险特征指标体系。科学设置风险特征指标体系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和关键。逐步建立和完善以通用指标为主体、个性化指标为补充、以风险特征事项和风险特征指标为主要内容的风险特征指标体系。根据税源管理的变化和申报等信息的延伸,不断完善风险特征指标体系,能较为全面准确地防范和查找税收风险。

(2)建立和完善风险特征库。以税种、纳税人类型、征收方式等为分类依据,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具有明显分类特征的风险特征库。以专项性风险特征指标体系为基础,实行分类管理,研究、开发风险分析数据模型、工具。积极探索税收风险防控管理、行业专业化管理、个体税收风险管理,逐步建立分析模型。对中小税源,可以行业模型管理为主要抓手,按行业进行风险分析和应对,推进分行业专业化管理。对个体工商业户,可实行自行申报缴税或委托代征的社会化管理。

(3)建立数据综合分析利用平台。建立以县局全局性、税源管理部门区域性、出口退税部门专业性的数据综合分析利用平台,以专业化数据风险分析为手段,结合出口退(免)税预警评估体系,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风险防范体系。通过对风险特征指标体系合理设置指标选取、指标参数、指标计分、指标权重、模型计分、风险等级和风险诊断书,为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奠定基础。选择科学、合适的分析方法是税收风险分析的关键。建立专门的风险分析团队,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实施风险分析管理和结果反馈提炼。

4.风险识别管理

加强数据分析应用,综合分析探索纳税人不同规模、行业(产品)、税种等风险发生规律,应用数据综合分析利用平台,依托风险特征指标体系和风险特征库,根据县局税源管理工作重点的统一部署,结合部门实际,分期分批分指标特征对风险数据信息进行扫描、分析和筛选,产生税收风险易发生的领域、环节和纳税人群体。原则上,上半年对以增值税、消费税为主的纳税人进行风险扫描,下半年对以所得税为主的纳税人进行风险扫描。通过分析、总结、提炼,对风险特征指标体系进行完善,以增强风险识别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5.风险排序管理

根据风险分析识别成果,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估值计算,综合考虑征管资源,评定纳税人风险等级,并出具风险诊断书。建立税收风险应对机制,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拟定风险提示、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不同的应对任务方案。

6.风险应对任务下达

应对任务方案经审批同意后,税务稽查应对任务推送给县局稽查局组织实施;纳税评估应对任务推送给税源科组织实施(其中:税源管理部门产生的一般税源纳税评估任务视不同情况,部分直接组织实施,部分推送给所属税源管理部门组织实施);风险提示应对任务推送给纳税服务科组织实施;税源管理部门产生的低风险提示应对任务,推送至本部门风险应对岗位实施风险提示应对。

(二)风险应对实施管理

各应对任务实施单位须按照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以及总局、省市局规范性文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规范实施应对任务。对超出规定时间仍未办结任务的,需作出说明。

1.稽查应对任务实施

稽查局应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稽查程序,实施税务稽查应对工作。

2.纳税评估应对任务实施

对于纳税评估应对任务,实施单位应规范纳税评估中止程序,在企业出现全面停产、进入破产程序以及正在稽查等不适宜继续开展纳税评估工作的情况时,可以中止纳税评估,由实施单位在辅助征管系统中填报《中止纳税评估申请审批表》。

3.风险提示应对任务实施

对于风险提示应对任务,由有关实施单位按照总局有关要求,以及省局《重点税源风险提示应对管理办法(试行)》和市县局有关要求,向企业发出风险提示。

(三)风险管理绩效评价

各风险管理责任部门应根据各自工作职责切实做好过程督促和评价工作。

1.结果反馈

风险应对任务规定办结时间截止后,各实施部门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客观反映风险应对情况,逐级上报给上一级部门。省市局重点税源应对任务,由归口部门按相关文件要求将结果反馈给上级相应单位;县局重点税源和一般税源风险应对任务结果逐级反馈结果至风险任务发起部门;风险任务发起部门将汇总结果反馈给征收管理科。

2.评估分析

各实施部门在结果反馈中应注重对风险管理情况的总体评估分析,以促进风险管理的不断完善。对风险管理情况的评定标准包括:

选案准确情况,考量实施的税务稽查和纳税评估应对任务的准确性等。 风险应对情况,包括风险诊断书疑点排除情况、风险应对任务实施及时性、案卷信息完整性、风险应对任务执法规范性、风险管理对象投诉情况、风险应对成果等。

3.风险特征指标体系修正

根据风险管理情况,征收管理科、税源管理部门风险监控岗位完善指标体系和参数设置,提高风险识别针对性。

4.成果转化

促进税源管理的完善是税收风险管理的目的之一。各风险管理责任部门对风险应对情况进行分类别汇总分析,提炼共性涉税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完善管理措施,指导征管实践,强化后续征管。对发现的较为重要的特殊问题,提请相关部门进一步研究提出具体意见。

(一)注重统筹协调

要充分发挥税源一体化管理机制的作用,统筹安排各项工作事项,避免多头、重复下达工作任务。要注重事权的相互制约,风险监控分析与风险应对管理实行有效分离。

(二)注重回避责任

风险管理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存在法律规定应回避情形的,应当回避。因工作需要,实行“一人多岗”的,原则上户籍管理人员不得参与户籍管辖范围内的纳税人的纳税评估工作。

(三)注重保密责任

风险管理人员应当依法保护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尊

篇二:关于进一步加强税收风险管理的思考

关于进一步加强税收风险管理的思考

近年来,风险管理理论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系统,已经在金融、保险、央企等行业普遍应用,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税收管理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在税收征管实践中引入风险管理理念,实施税收风险管理,实现征管资源的有效配置、减少税收风险、提高纳税遵从度和税收征管效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本文结合税收工作实际,旨在分析风险管理理论在税收征管实践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深入应用该理论指导税收征管实践的方法和途径。

一、税收风险管理的现状

今年以来,以深入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为契机,为降低税收风险,促进纳税遵从,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我局在年初制定了全市关于实施纳税遵从风险管理的通知,明确了全市纳税遵从风险管理的总体思路,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和相关工作要求,确保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取得实效。经过近一年的运行,主要取得的以下几点成效:

(一)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得到认同。通过大力倡导和宣传发动,全系统税务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风险管理理论及其对征管工作的指导意义有了一定的理解,在征管实践中已开始主动运用风险管理理论。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已得到大家的初步认同。

(二)税收风险管理的工作流程基本确立。经过实践,以“风险管理目标规划—分析识别—等级排序—应对处理—监控评估”为主要流程的税收遵从风险管理体系基本确立,风险分析识别、等级排序、分级应对、绩效评价各环节的工作步骤得到进一步明确。

(三)税收风险评估取得初步成效。以牢固树立“风险管理”理念,不断完善纳税评估机制,积极探索评估管理新模式的思路为指导,市局纳税评估中心对市级监控的373户重点纳税人2012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和税收缴纳等情况进行了风险分析和识别,通过对征管数据、网络在线发票开具信息、网上申报系统等信息的比对分析,重点排查风险疑点,以《风险管理纳税评估任务派送单》的形式派送到各基层单位,要求各单位采取巡查巡管、纳税评估等措施进行风险应对,并及时反馈市局。9月份主要对59户风险等级较高和零收入、零税收纳税人进行了疑点派发, 10月份又对17户1—9月纳税排名在前500名且未缴纳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的企业完成了疑点派发,11月份通过重点税源企业2012年纳税情况与2011年同期对比,对其中差异较大的9户企业进行了疑点派发。通过风险疑点分析、风险排序、风险任务派发、风险评估应对等阶段,向8个县区局派发有纳税风险疑点的纳税人83户,完成评估分析53户,共评估税费290.43万元。此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工作信息在总局和省局内外网站进行刊登,受到上级的关注,也得到了广泛认可。

(四)征管资源重新配置收效良好。以税源专业化改革为契机,落实风险管理理念,对税源实施科学分类,开展分级应对。按照“规模+行业”将税源划分为重点税源、一般税源和个体工商户。重点税源由大企业管理局或者直属税务分局管理,一般税源按行业由专业分局(所)管理,个体工商户由辖区主管科所管理。在科学分类税源的基础上,对不同规模的税源实施实施分级应对,重点税源在征管资源配置和人员保障方面给予倾斜,实现管理扁平化,市、县(区)局都直接实施监控、纳税评估和风险管理;一般税源实施行业管理,梳理同行业主要特征,掌握行业管理规律,强化行业纳税评估;个体工商户坚持有利税源控管和方便

纳税的原则,大力推行“简并征期、简易申报”和“电子定税批量扣税”的管理方式。将有限的征管资源根据税源风险等级程度和复杂程度重新进行配置,从而提高纳税遵从度。

二、税收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税收风险管理已经拉开序幕,但仍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受制于主观认识水平和客观条件制约,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试作如下分析:

(一)主观认识不足对税收风险管理存在制约。从管理层面讲,基于传统征管方式,不论是否实际存在税收风险,不论风险大小,均实施无差别的税收管理,征管力量偏重于风险全面防控,有限的征管资源不能集中用于存在风险的纳税人。不仅没有有效地提高纳税遵从度,还加大了征管成本,造成征管资源的浪费。从执行层面上,内部部分税务人员对税收风险管理认识不统一、理解有偏差、掌握不到位;外部纳税人风险意识不强,存在逃避纳税义务的侥幸心理,税法遵从度不高。征纳双方对风险管理的认识还不够一致,提高税收遵从度未成为共同目标。

(二)征管资源分布存在结构性问题。一方面,人力资源丰富,但直接从事税源管理的人力资源不足。目前,一线征管人员的数量占全局总人数的38%,也就是说,大多数税务人员没有直接从事一线征管工作。另一方面,税务机关基础业务素质较高的人员比例很高,但基础业务素质较好的直接从事税源税基控管的比例相对不高。在现实工作中,如此多的优秀人才分布在不同部门不同岗位,难以形成一个资深的专家群体,甚至到大型企业看账还有困难。

(三)信息采集利用不充分。税务机关能采集到的涉税信息范围狭窄、渠道少且不准确,一些对风险分析至关重要的购买方信息、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信息很难获取,社会综合治税信息网络尚未健全。同时,由于税收风险管理是新生事物,风险案例和模型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影响了风险特征指标系统的归纳和提炼;风险指标特征体系的指向性不强,还不能准确地反映风险点和风险等级的分布情况,无法有针对地抓住重点开展风险的应对。

三、完善税收风险管理的策略思考

税收风险管理是指税务机关运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合理配置管理资源,通过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排序,风险应对处理,以及过程监控、绩效评估等措施,不断提高纳税遵从度的过程和方法。税收风险管理的意义在于如何科学有效的将有限的征管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充分的使用。通过分析风险管理的现状,探索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全面深入实践风险管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建立健全税收风险管理机制。健全的工作机制是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的保障。机制一:层级管理机制,在省局风险管理工作指导下,市局主要负责目标规划、情报交换、建立风险指标体系、直接应对处理重点复杂风险、派发风险任务、监控考评风险应对成果等;县(区)局主要负责采集风险信息、提出完善风险指标体系的建议、直接应对处理一般性风险并做好情况反馈。机制二:风险识别排序机制,风险识别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比如,进行经济与税收、跨税种、跨部门以及重点税源的综合风险分析;针对税种管理特点、难点和热点,深化各税种风险分析;税收程序性风险分析;通过纳税评估、典型稽查等案例解剖进

行风险分析。风险等级划分是风险应对策略选择的前提,在市、县级机关设置风险等级管理的专门岗位,实施等级评定排序工作。主要对系统排序的初始化设置进行研究,根据本地区遵从状况、资源状况,合理分配各等级比例,合理设置风险分值设置,合理设置不同风险类别的权重等。机制三:风险应对管理机制,首先在于风险应对的支持管理,主要应由市局纳税评估中心完成,包括建立评估指标、行业模型,研究收集制定业务操作指南等,提高对基层税务机关风险应对的指导力和支撑力;深入研究不同时期主要税收风险的应对策略,总结设计应对风险的方法和措施,为基层风险应对提供专业支持;对基层一线遇到的复杂政策和征管问题,及时派出业务骨干进行指导帮助。其次在于风险应对的上收管理,重要复杂应对事项上收到市局直接进行风险应对,如大型企业的高层沟通和纳税评估,对上收大企业实施以风险控制为重点的专业化管理。

(二)加强风险管理的教育培训。一是宣传培育风险管理理念,要加强对税收风险管理的宣传,教育与激励全体税务人员牢固树立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引导全体成员为实现纳税遵从最大化的组织目标共同努力。二是加强教育培训,大力开展对各岗位人员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应对、跟踪监控等技能和税收管理、评估、检查等执法能力的培训,通过业务培训和工作实践不断丰富风险识别方法和应对手段,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三)建立风险管理信息支持平台。一是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建立一个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掌握足够、准确、适用的涉税交易信息。一方面要求纳税人对其向税务机关提供的涉税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负法律责任;另一方面涉税交易的相关方包括银行、中间人、行业协会等依法履行向税务机关提供信息的义务,从而提高纳税人涉税信息的透明度,增加风险管理的信息占有量。二是要完善税收风险指标体系,优化税收风险特征库。要在省局风险指标体系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做好市级税收风险特征库建设,最大程度地运用好各种涉税数据资料,归纳提炼出反映税源客观状况的风险特征指标体系,通过计算机技术手段完善识别和排序税收风险的特征库。

(四)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要以管理员制度创新为着手点,合理划分责任区管理和税源风险管理职责,完善税源风险管理方式。责任区管理负责责任区内纳税人的所有日常事务管理,包括税务登记、资格认定、发票管理、申报征收、纳税评估以及调查、巡查、协查等各项业务,同时也有查找和发现税收风险的职责;税源风险管理负责风险的分析识别,从事普遍性风险和重大税收风险的直接应对以及一般纳税人注销、大企业管理等重点复杂管理事项的处理,开展专业性纳税评估等。通过明晰责任区管理与税源风险管理职责,努力完善税收风险管理与责任区管理相结合的税源管理方式。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到征管一线和税源风险应对环节,消除人力资源多层级平铺式配置,强化从事风险管理的人员力量。

税收风险管理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对推进税收管理现代化进程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由于时间、条件和能力的限制,本文仅针对这一问题做了初步的探讨,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激发大家研究讨论的兴趣和热情。

篇三:税收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14年03月18日

税收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税收风险管理是国家税务总局根据新时期税收事业的总体要求和税收征管工作的实际情况,着眼强化税收安全、降低征纳成本、推进依法治税、促进纳税遵从提出的一项举措。随着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征纳双方的博弈冲突日见凸显。税务机关科学管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税收执法服务的标准逐渐精细,纳税人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意识日渐加强,税务干部的行政行为和执法行为时刻接受社会各阶层的监督和制约,税收征管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在现实的税收征管工作中,不断提高税收风险管理的水平和质量是值得我们探索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税收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特点是强制性和无偿性,税务机关是具体的管理部门,其工作职责是对纳税人的实际经营和纳税情况进行监督、为纳税人提供服务,以确保财政收入及时足额入库和纳税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税收风险管理是近年来各级税务机关都在研究探讨的新的税收管理模式,其含义是:将现代风险管理引入税收征管工作,旨在应对当前日益复杂的经济形势,最大限度地防范税收流失;规避税收执法风险;实施积极主动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征收成本,创造稳定有序的征管环境,是提升税收征收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有益探索。

二、税收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风险具有不确定性,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只要涉及到风险就一定是难点。税收风险管理处于探索阶段,受制于主观认识水平和客观条件瓶颈,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供大家参考。 税收风险管理的基础薄弱。

(一)税收风险管理在技术力量、法律保障及信息数据共享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一是技术力量的薄弱。风险管理的核心是数学模型,税收风险管理与数学发现密切相关,基层税务机关要进行风险管理,首先要有一个数学模型来计算,否则就无法衡量税收风险管理的成效,也无法确定风险管理的重点。而要建立并随时修正数学模型,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专业人员提供技术上的保证,这也是开展风险管理的基层税务机关所不具备的。 二是法律基础的薄弱。现阶段,风险管理还缺少一些必要的法律法规的支持,风险管理虽然以内部控制为主,但其信息的获取往往涉及其它单位和个人,这就需要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

三是外部环境上的欠缺。风险管理的必须依靠大量正确的数据信息,而最有说服力的数据信息往往不是纳税人自己提供,而是来源于第三方的数据信息。第三方信息主要来源于银行的支付制度和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等方面,目前,银行卡支付仍未普及,存在大量的现金结算,另一方面,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些都是外部环境的欠缺。

(二)风险管理模型未建立与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

一是税收风险管理预警指标体系尚未建立,目前基层税务机关的风险管理主要是以指标为主,风险模型的研究不够深入。电子档案及风险评估系统的开发水平及整合水平不高,有效的信息资源未能得以充分利用,信息缺乏指导性或针对性,突出表现为“三多三少”,即散乱信息多,提示问题信息少;提出问题、给任务型信息多,指方向、给方法型信息少;单个信息分析多,信息综合分析少;

二是税收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对如何从制度上确定风险评估的主体、程序、标准和评估结果的应用缺乏系统的操作办法,对风险管理任务的下达和完成缺乏统筹安排,导致风险管理形式重于实质,风险管理结果应用水平较低,互动协调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风险案例和模型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缺乏实战的风险指标特征体系的指向性不强,还不能完整准确地反映风险点和风险等级的分布情况,无法有针对地抓住重点开展风险的应对。

(三)税收管理方式仍然较为粗放与权力过于集中。

现行基层税务机关主要采取行业和规模相结合的户籍管理模式,对中小微企业的管理仍以属地分片、分责任区管理为主的拉网式、粗放型管理方式,对所有的纳税人实施均衡管理,缺少完整的风险管理机制,缺乏管理的层次性和针对性。

一是税源控管缺乏针对性。目前,基层税务机关的税收管理方式仍然较为粗放化,基本上采用人海战术,依靠税收管理员“人盯人”的方式进行管理,这种全面撒网、不分轻重的牧羊式管理方式缺乏对税源控管的针对性,致使管理效率低下,征纳成本居高不下。

二是税收管理员“权力过于集中、缺乏监督制约”的弊端。尽管税收管理员制度设定了双人上岗、定期轮岗等条款,同时

明确规定“税收管理员不直接从事税款征收、税务稽查、审批减免缓抵退税和违章处罚等工作”,但在很多涉税事项的审批过程中,实际上完全依赖税收管理员的初审意见,后续的审批环节基本上流于形式,因此,在日常税源管理中,对那些自我约束力较差的税收管理员存在着以权谋私和谋求个人私利的操作空间。

(四)税务管理人员少与纳税人日趋增多的矛盾。

当前税收管理中存在着“一多一少”、“一高一低”两大矛盾,即纳税户多而税收管理员少、税收管理要求高而管理员平均素质偏低,纳税人的数量逐渐增多,造成税收管理浮于表面,管理广度和深度的拓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

一是从纵向来看,各层级之间存在“多头管理、多头下任务”的状况。现行的管理体制呈现“倒金字塔”结构,上级税务机关各项管理任务下达的分散性和随意性,导致基层税务机关人员疲于应付、无所适从,造成管理资源的浪费,降低了工作效率,加重了税收管理员和纳税人的负担。

二是从横向来看,税务机关内部协调配合不够。税收管理的各个环节相互脱节,税收征管、税源监控、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各环节之间业务衔接不顺畅,没有实现有机的联动,阻碍了税收征管整体效能的发挥。虽然实行“窗口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窗口出件”的“一站式”服务,有效减少了纳税人多头跑的情况,但是内部流转的有序性值得商榷,业务流程不清晰、责任不明确、各部门间相互推脱的情况仍然存在。

三、税收风险管理的建议

深入落实税收风险管理,需要解决税收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只有抓好认识、人才、环境等方面的基础建设,才是实现税收风险管理的关键所在,同时,也应从不同角度对企业进行涉税风险分析评估,引导纳税人进行自我审核、自我约束、自我修正。

(一)积极稳妥推行税收风险管理。

将税收风险管理引入税收征管工作,实行事前预警、事中监控、事后督察,建立统一的税收风险管理平台,最大限度地防范税收流失,规避执法风险,降低征收成本,是实现税收风险管理的目的。

一是加强事前预警。就是通过强化税收分析来有效识别和定位税收风险,依托税收征管软件平台,有效采集内外部数据,梳理各项税收风险点,设置与实际税收征管工作相适应的预警指标,落实分析制度,为实施有效管理提供指引和方向,提高基层税务机关的税收风险预警能力。

二是加强事中监控。就是通过税收分析确认税收管理风险点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级别的风险,结合企业性质、行业类型等因素,将各项风险指标予以组合,建立风险管理模型,实现常态化、动态化的监控,并根据风险提示和相应的疑点数据,采取应对管理措施。

三是加强事后督察。就是因事前、事中税收风险管理中无法识别、控制或者人为因素造成税收管理中存在漏洞、不当或者过错的基础上,通过事后督察的方式,对税收管理全过程进行核查,发现问题的及时整改补救,同时落实责任追究,防止同样的问题再次发生。

四是建立管理平台。探索和建立“融预警、监控、督察于一体,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管理为目的”的税收风险管理信息化系统,来实现税收风险管理的专业化、规范化、动态化和信息化。

(二)强化税收风险监控分析。

加强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风险监控分析是提高风险管理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一是建立多层级的税收风险分析制度,风险分析应按照“分工负责、多次分析、人机结合”的原则,明确分析的职责和工作内容,合理设置岗位,深入开展各层次的税收风险分析。

二是建立“上下结合”风险识别制度,就是要充分发挥各级税务机关风险管理办的统筹协调作用,一方面要自上而下通过电子档案及风险评估系统发现发布风险信息和应对任务;另一方面就是要有效调动中小微企业财务人员主动发现、采集风险信息,自下而上地汇总、上报风险信息,增强系统发现发布风险的能力和准确性,形成风险信息上下畅通的良性循环机制;同时要突出基层局风险管理办的再分析作用,在区局初次分析,地州局二次分析的基础上,基层税务机关的风险应对人员要重视实施应对前的案头分析工作,充分运用纳税人征管信息、生产经营信息、第三方信息以及纳税人具体情况和历史处理信息实现涉税信息的横向、纵向分析,判定问题的具体所在和应对工作的重点及方法。

(三)加强税收风险管理控制。

通过税收风险识别与评估,针对不同风险级别的纳税人,结合行业风险管理模型,制定有针对性的税收管理办法。做到层层落实管理责任制、监控目标和监控措施,实施动态跟踪、重点核查、行业评估。实行“点、线、面”结合管理的方

法,确定重点管理的企业、重点监控的行业,对高风险企业有计划地实施纳税评估、税务检查,强化动态监控。与此同时,不断完善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税源管理联动机制,实现由排除风险点到治理风险面、控制风险源的转化,发挥税收风险管理的最大作用,实现对税源的长效管理。

(四)突出税收风险分类管理。

依据不同的税收遵从度,确立分类、动态、个性化的管理服务机制。对待不同风险级别的纳税人,应按照“一般风险一般管理,较高风险重点管理”的原则,税收管理中税务人员对纳税人的介入程度应有所区别。对风险级别较低的纳税人,采取频率和深度不同的常规管理措施,如案头分析、辅导、巡查等服务性措施;对风险级别较高的纳税人可使用约谈、实地核查和税收检查等措施,已达到实行税收风险管理后,使基层税务机关根据辖区内不同风险级别纳税人的分布情况,有针对性地主动调整、合理安排征管力量,有重点地强化对高风险级别企业的监控和管理,从而使有限的税务人员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增强和提高税收征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深化纳税评估工作。

充分运用各类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积极开展纳税评估工作,通过纳税评估评价和估算纳税人的实际纳税能力,并为其提供自我纠错的机会,提高税法遵从度,落实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促进纳税人自我管理涉税事务,不断提高纳税遵从度,以达到强化税源管理,优化纳税服务,降低税收风险,减少税款流失,提高税收征管质效的目的。 综上所述,构建科学的税收风险是一个全方位和系统的过程,它应在高效风险考核机制的制约下努力提高风险人员的综合素质,共同促进税收风险管理在税收征管工作中的运用,进一步提高税务机关依法治税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


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总结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2540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