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王若飞简介

时间:2016-12-18 22:05:30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博古简介

博古简介

博古——秦邦宪(1907年~1946年),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又名博古。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苏州工业专门学校,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25年入上海大学学习,参加五卅运动。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4月任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之后又任中共临时中央局成员、临时中央政治局书记和负责人。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在遵义会议上被解除中共最高领导职务。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红军野战部队政治部主任。 1946年4月8日由重庆返延安汇报工作,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遇难。

1931年9月-1935年1月,秦邦宪为中国共产党实际最高领导人,主持中共中央工作。博古在六届四中全会当选政治局委员和常委,深受王明路线影响,负责上海临时中央的领导。1933年初迁到瑞金,对中央苏区的影响更大。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中,因盲目听从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指挥,使红军伤亡惨重,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博古在遵义会议后虽然失去了最高统帅地位,但仍然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博古和周恩来、叶剑英参与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因此,他们被中央派遣去南京参与国共合作的谈判,并取得成功。博古在新四军组建初期也有功劳。博古是中共长江局成员,参与领导了武汉会战期间的抗日宣传。博古回到延安后,领导创办了《解放日报》,这是中央机关报。1946年4月8日与王若飞、邓发、叶挺等十多位同志和先生从重庆乘飞机返回延安,在西安停

机加油时,被国民党特务在机上放了炸弹,飞行途中又遇雨雾,飞机迷失方向,在山西省兴县黑茶山爆炸,机上人员全部遇难,被党中央称为“四八烈士”,那时博古年仅39岁。

那么博古是怎样成为中共总负责的呢?1931年,博古24岁时,在上海任共产主义青年团书记。这时党中央遭到破坏,在上海剩下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不足半数。党中央决定,周恩来赴中央苏区,王明赴莫斯科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党中央与共产国际远东局商量,在上海成立中央临时政治局,决定由博古、张闻天、卢福坦、李竹生、康生、陈云6人组成,博古、张闻天、卢福坦为常委,博古总负责。1931年10月10日,共产国际批准上述任命。博古担任这个职务是临危受命,服从分配,并且合法的。党的负责人原称书记,这时为什么称“总负责”呢?因为卢福坦曾想当书记,远东局不同意,而王明呢?想留着这个职务以后他担任。1934年1月,在党的六届五中全会上,博古当选中央委员,政治局的博古、周恩来、张闻天与项英4人未经中委选举,但五中全会政治局常委(有时也称书记)的名单是经共产国际批准并有所增减的,手续不完备,但合法。

遵义会议时期的博古作为党中央的书记又让出许多权力。遵义会议作出以下决定:1.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2.张闻天起草会议决议;3.常委再进行分工;4.取消博古、李德与周恩来的军事领导3人小组,由朱德总司

令与周恩来政委为军事指挥者,周恩来为军事指挥最后下决心的负责人。

18日,博古召集常委研究分工,确定周恩来指挥军事,毛泽东为周恩来的助手,张闻天负责宣传,博古负责组织。现在一般书籍上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与军内的领导地位,是仅指思想上说的,是阶段性的说法,没有组织决定。遵义会议后,长征队伍路经打鼓新场时,成立毛泽东、周恩来与王稼祥组成的3人军事指挥团,这个3人团代替了以前的3人军事领导小组,毛泽东开始正式成为党的军事负责人。

组建苏维埃中央政府期间博古决定毛泽东任政府主席。“10月21日,中央苏区中央局致电临时中央”,“望派一位政治局委员,最好是工人同志来主持中央政府工作”,“10月下旬,中共临时中央致电苏区中央局,提出中华苏维埃中央临时政府由毛泽东任主席”。这样,是博古负总责的临时中央,将毛泽东安排到政府的最高岗位。

长征途中虽然失去了最高统帅地位,但他是中央红军与张国焘红四方面军较量的干将,在涉及中央红军内部利益时,他站在毛泽东一边。

篇二:个人履历

个人履历

周恩来[1], 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原籍浙江绍兴。字翔宇,小名大鸾,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

1913年进天津南开中学学习。1917年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在天津参加五四运动,组织觉悟社,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

1920年至1924年先后去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在旅欧的中国学生和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称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由张申府等人介绍),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书记,并参加中共旅欧总支部的领导工作,对早期的建党、建团工作起了重大的作用。

1924年8月从巴黎回国,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两广区委委员长、常委兼军事部部长,主持建立党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叶挺独立团。

1925年2月、10月,领导进行了第一、二次东征,为巩固和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北伐作出了重大贡献。 1926年曾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授军事课程,同年冬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兼中共江浙区委军委书记。 1927年3月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获得胜利;8月领导了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

枪,为创建人民军队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起义中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同月在中共“八七”会议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1928年出席党的六大,在会上作了关于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的报告。后在上海坚持地下工作,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中央军委书记,曾发表《坚决肃清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意识》和《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

1931年12月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后,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兼第一方面军政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领导和指挥了第四次反“围剿”战争,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为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遵义会议后,仍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并任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成员。

1936年12月任中共全权代表去西安同被逮捕的蒋介石进行谈判,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书记,并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长期在驻国民党政府所在地武汉、重庆进行党的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

1945年8月和毛泽东去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斗争,《双十协定》签订后,率中共代表团留在重庆和南京。 1946年11月从南京返回延安。

1947年7月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时转战在陕北,同年8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理中央军委总参谋长。

1948年9月,参加领导和指挥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同年11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武装夺取政权、创建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政府总理、外交部长(兼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二、三届主席。是中共五届中央委员,中共六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六届、七届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八至 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八届、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担负处理党和国家日常事务的同时,和毛泽东一起制定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几个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都是他亲自主持制订和组织实施的。

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国民经济顺利地得到恢复和发展。还提出了中国知识

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对社会主义建设都有重大意义。在国际事务中,参与制定并亲自执行了重大的外交决策,提出了外交工作中一系列具体的方针和政策,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了党的革命外交路线。

1954年,倡导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4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第一次亚非会议,使会议通过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 1961年,出席苏共二十二大,对赫鲁晓夫集团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行为,进行了坚决斗争。

在“文革”中,顾全大局,任劳任怨,为继续进行党和国家的的正常工作,尽量减少损失,为保护大批的党内外干部,费尽心血,并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阴谋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

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代表党提出: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的宏伟规划。

1972年患病以后,一直坚持工作。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

主要著作编为《周恩来选集》。

夫人邓颖超。[2-3]

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原籍浙江省绍兴县(今绍兴市)。

1910年春,随伯父离淮安,先后在奉天省银州(今辽宁铁岭市)银岗书院和奉天(今沈阳市)东关模范学校读书。1913年春,到天津。8月,考入天津南开学校。

1917年6月,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9月,赴日本留学。

1919年4月,离日本回国。参加并领导天津爱国学生运动,参与发起成立觉悟社。

1920年1月,领导天津学生运动。11月,赴法国勤工俭学。

1921年春,加入巴黎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八个发起组之一)。

1922年参与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1923年2月,担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之部”书记。

1924年9月,奉调回国抵广州。后任中共两广区委员会委员长、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1925年1月,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四大。2月和10月,先后参与两次东征的领导工作。8月,与邓颖超结婚。

1927年3月,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力主出师讨伐蒋介石。7月,任中共临时中央常委。 8月1日,领导南昌起义。

1928年夏,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当选中共中央委员、政治局常委,任常委秘书长兼中央组织部部长。11月,回调上海实际主持中央工作。

1930年9月,同瞿秋白等纠正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主持召开中共六届三中全会。

1931年12月,进入江西中央苏区,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

1932年10月,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

1933年春,和朱德等领导红军粉碎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 5月,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1934年10月,参与领导中央红军长征。

35年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此后,与毛泽东等率红一方面军西进、北上,于10月到达陕北。

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周恩来作为中共代表出使西安,与张、杨二人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1937年7月,起草《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2月到武汉,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副书记。

1938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

1939年1月,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8月,赴苏联疗伤,翌年3月回延安。

1941年1月,在《新华日报》上为皖南事变题词,怒斥国民党反动当局。

1943年7月,回延安参加整风学习和中共七大筹备工作。

1944年5月,出席中共六届七中全会。11月,到重庆同国民党谈判。

1945年4月至6月,出席中共七大,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8月,和毛泽东等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10月,和王若飞代表中共在《会议纪要》上签字。

1946年1月,同马歇尔、张群谈判达成停战协议。率中共代表团参加国民党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5月,中共代表团迁往南京。11月,率中共代表团返回延安。

1947年3月,和毛泽东、任弼时等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8月,为中面军委副主席,兼代中央军委总参谋长。

1948年4月,中共中央机关迁至河北西柏坡。从9月起,在此协助毛泽东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949年3月,和毛泽东等率中共中央机关进入北平。4月,率中共代表团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谈判。6月,主持进行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作关于《共同纲领》问题报告,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委员。10月1日,出席开国大典,被任命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随后又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1950年1月、2月,和毛泽东在莫斯科与苏联领导人会谈,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0月,协助毛泽东组织领导抗美援朝战争。

1951年和陈云等领导人开始主持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年1月,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选举法起草工作。

1954年4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6月,访问印度、缅甸,同印、缅政府总理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9月,出席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被任命为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12月,当选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主席。

1955年4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

1956年1月,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工作会议上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阐明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9月,出席中共八大,作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的报告,当选中央委员、政治局常委和副主席。12月至次年2月,出访亚、欧十一国。

1957年8月,在民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党关于民族工作的理论和政策。

1958年1月,出席南宁会议。3月,出席成都会议。勘察三峡大坝坝址。5月,出席中共八大二次会议。8月,出席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1959年4月,在全国人大二届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继续担任国务院总理。 7月、8月,出席庐山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

1960年4月、5月,访问亚洲六国。8月,主持制定对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961年4月、5月,在河北邯郸农村调查研究。

1962年1月、2月,出席在北京召开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七千人大会),讲话强调实事求是的思想工作作风。3月,在广州向全国科学工作会议和戏剧创作座谈会代表作报告,赞成为广大知识分子“脱帽加冕”。同月,在全国人大二届三次会议上肯定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属于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9月,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11月,主持领导发展尖端科技的中央专委会工作。

1963年1月,在上海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是科技现代化。12月至翌年2月,访问亚非欧14国,提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五项原则和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项原则。

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宣布中国政府关于核武器问题的承诺和建议。12月至翌年1月,出席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完整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和“两步走”战略。再次被任命为国务院总理。1965年3月至7月,先后率中国党政代表团访问欧洲、亚洲、非洲八国。

1966年春,担任北方八省、市、区农业小组组长。3月、4月赴河北邢台地震灾区视察并指导华北抗旱。8月,出席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会后实际主持中央日常工作。9月,在红卫兵“破四旧”、“大串连”中宣讲党的政策,保护党内外干部,坚持抓生产、抓业务。

1967年1月,坚持不迁出中南海,反对揪斗党和国家领导人。2月,在不同场合强调应坚持党的领导、保护广大干部、保持军队稳定。8月,制止外交部“夺权”,果断处置王力、关锋、戚本禹(翌年1月)。

1968年夏,主持起草制止武斗文电。10月,出席扩大的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

1969年4月,出席中共九大,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常委。9月,在北京与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会谈。1970年出席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庐山会议)。

1971年4月,会见应邀来华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主持召开中央批陈整风汇报会。7月、10月,两次会见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9月,和毛泽东一起领导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政变阴谋。林彪事件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1972年1月,安排并出席陈毅追悼会,致悼词。2月,同美国总统尼克松会谈,中美发表《联合公报》。5月,确诊患膀胱癌。5月、6月,主持召开中央批林整风汇报会。8月,提出要进一步批判极左思潮的意见。9月,同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会谈,中日发表《联合声明》。

1973年3月,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通过恢复邓小平党的组织生

活和国务院副总理职务决定。8月,出席中共十大,作《政治报告》,当选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副主席。

1974年6月,离中南海住院治疗。10月,在四届人大筹备期间,支持邓小平与“四人帮”斗争。12月,抱病飞长沙同毛泽东商定四届人大人事安排问题。

1975年1月,出席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重申“四个现代化”目标。四届人大确定以周恩来、邓小平为核心的国务院领导班子。5月,根据毛泽东的意见,支持邓小平主持政治局会议批评“四人帮”。6月,抱病出席贺龙骨灰安放仪式,并致悼词。冬,嘱咐叶剑英等注意不使大权落入“四人帮”手中。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 [4]

篇三:八路军简介

八路军简介

八路军 :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以后,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逐步形成。 7 月 15 日,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发表宣言,决定“取消红军的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8 月中共中央军委命令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改称为第八路军总指挥部,辖一一五师、一二零师、一二九师。 8 月 25 日,中央军委任命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叶剑英为参谋长,左权为副参谋长。原红军总政治部改为八路军政治部,以任弼时为主任,邓小平为副主任。同日,第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通电就职,决心“效命疆场,誓驱日寇,收复失地,为中国之独立自由幸福而奋斗到底!” 9 月 6 日,八路军总部由朱德、彭德怀、任弼时、左权、邓小平诸同志率领从陕西三原县云阳东进。所属各师先后东渡黄河,向华北抗日前线进军。 9 月 11 日,第八路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习惯仍称八路军),第八路军总指挥部改为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简称集总),朱德为总司令,彭德怀为副总司令。 1938 年 12 月,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八路军前方指挥部,简称“前指”,设立于晋东南。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参谋长左权,野战政治部主任傅钟,副主任陆定

一。 1943 年 9 月 8 日,彭德怀离开麻田总部,同刘伯承一起回延安。 10 日,又任命杨立三为前指副参谋长。 10 月 6 日,中共中央决定一二九师于总部合并(保留一二九师番号),仍沿用“前方总部”名义。前方总部总指挥彭德怀,参谋长滕代远,政治部主任罗瑞卿,副参谋长杨立三,供给部部长周玉成,政委周文龙。八路军前总工作由邓小平同志主持。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部队不断发展壮大。 1937 年 8 月,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共 4.5 万人,遵照中共中央的决定,八路军三个师分别以晋东北之五台山、晋东太行山、晋西吕梁山以及晋南太岳山一带为活动地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敌人,壮大抗日武装。 10 月 23 日,一一五师政委聂荣臻奉命率一一五师一部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11 月 7 日,建立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一个军区——晋察冀军区(北岳、冀中、平西、平北、冀东),此后,又创建了晋绥(晋西北、大青山)、晋冀豫(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冀鲁豫、鲁西、湖西)、山东(鲁中、鲁南、冀鲁边、清河、胶东、滨海)等军区。到抗日战争结束的 1945 年 8 月,八路军的三个师分别兼任山东军区、晋绥军区、晋冀鲁豫军区和晋察冀军区。在八年抗战中,各师扩大了编制,又一度组建了第一至第五纵队以及冀察热挺进军等,总兵力由改编时的 4.5 万人发展到 102 万人。据不完全统计,我八路军共与日伪作战 12 万次,毙伤、俘虏日伪 125 万人,创造面积达 246 万平方公里,人口近 1 亿的抗日根据地,为中国人民民族解放战争作出了贡献。 1947 年 6 月,八路军全部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八路军总部(集总) : 1937 年 8 月 25 日,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副主任。八路军指挥机关的组成是:司令部秘书长舒同,下设参谋处,处长彭雪枫(后为阎揆要),副处长边章伍;副官处,处长唐延杰,副处长余忠良;炮兵主任武亭;政治处主任李文楷。政治部设有宣传教育部,部长陆定一,副部长黄镇;组织部,部长谭甫仁;敌工部,部长蔡乾;保卫部,部长杨奇清;地方工作部,部长傅钟。供给部,部长赵尔陆,副部长谢今古(后改名黄达);兵种部,部长叶季壮,副部长周玉成;

卫生部,部长姬鹏飞。随营学校,校长韦国清,政委张平凯。特务团,团长朱水秋,政委邱创成。 9 月 11 日,根据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总部,简称集总(习惯仍称八路军)。由八路军司令部、政治部和供给部组成。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参谋长叶剑英,副参谋长左权,政治部主任任弼时,副主任邓小平,供给部长杨立三。 1937 年 9 月 15 日,总部机关由韩城县芝川镇东渡黄河,转战华北,指挥作战,年底进入太行山区,之后一直驻扎在此,直至抗战胜利。 1938 年 1 月 5 日,中央军委任命邓小平为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不再任总政副主任。 2 月 28 日,为统一对外名义,军委总政治部以八路军政治部出现,主任任弼时,副主任傅钟、谭政。 1938 年 8 月 4 日,中央和军委发布通知,王稼祥从苏联回国,担任军委总政治部主任,并兼八路军政治部主任。 1938 年 12 月,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八路军前方指挥部,简称“前指”,设立于晋东南。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参谋长左权,野战政治部主任傅钟,副主任陆定一。后勤部部长杨立三,供给部部长周玉成,“前指”秘书长申伯纯。总部所属特务团(团长尹先炳,政委李志民)、炮兵团(团长武亭,政委邱创成)、随营学校(校长韦国清,政委陈卜明)。 1940 年 5 月朱总司令返回延安, 1940 年 5 月 25 日,中央军委任命罗瑞卿为野战政治部主任,接替傅钟职务( 1943 年 9 月 10 日,张际春任副主任)。任命王若飞为八路军副参谋长,驻军委办事。鉴于叶剑英已回延安, 1941 年 2 月 14 日,中共中央决定叶剑英仍兼八路军参谋长,驻延安办公,王若飞调任中共中央秘书长。 1942 年 5 月 25 日,八路军总部副参谋长左权在战斗中牺牲。 8 月 25 日,中央军委任命滕代远为八路军副兼前指参谋长。 1942 年秋,八路军总直机关的编成情况是:司令部,秘书长韩进;机要科长段连绍,参谋处一科科长王政柱,二科科长魏国运,三科科长吴子云,四科科长朱早观;情报处,处长滕代远兼,一科科长林一,二科科长钱江,三科科长项本立。野战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周恒;宣传部长,部长陆定一兼,副部长王东明;敌工部,副部长漆克昌;秘书处,处长陈志斌。后勤部,部长兼政委杨立三,下辖供给部,部长周玉成,政委周文龙;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军工部,部长刘鼎,副部长刘鹏;冀南银行行长兼政委高捷成,副行长熊光炳。特务团,团长欧致富,政委武开胜。 1943 年 9 月 8 日,彭德怀离开麻田总部,同刘伯承一起回延安。 10 日,又任命杨立三为前指副参谋长。 10 月 6 日,中共中央决定一二九师于总部合并(保留一二九师番号);中共太行分局合并于北方局,邓小平任北方局代理书记,主持八路军前方总部工作。 1945 年 8 月,成立晋冀鲁豫中央局和晋冀鲁豫军区,同时撤销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前方总部。

八路军政治部 :八路军的政治工作机关。其前身为红军总政治部。 1937 年 8 月 25 日成立, 9 月 11 日,八路军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政治部改称十八集团军政治部,主任任弻时,副主任邓小平,下设宣传教育部、组织部、敌工部、保卫部、地方工作部。 1938 年 1 月,邓小平调一二九师任政治委员,任命傅钟、谭政为副主任。为统一对外名义, 2 月 28 日,中共中央决定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以八路军政治部名义出现,同时决定将华北前线的八路军政治部改为野战政治部。 8 月 4 日,中央军委决定军委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兼八路军政治部主任,机关设在延安。王稼祥赴苏后,毛泽东兼代主任,主持工作。王稼祥回国后,继续任政治部主任, 1943 年 1 月恢复军委总政治部。

八路军野战政治部: 1938 年 2 月 28 日,中共中央决定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以八路军政治部名义出现,同时决定将华北前线的八路军政治部改称八路军野战政治部,傅钟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兼野政主任, 1940 年 5 月傅钟调中央军委工作,罗瑞卿为野政主任,陆定一为副主任。 1942 年,野政成立党务委员会,罗瑞卿为书记,彭德怀、罗瑞卿、陆定一、周恒、滕代远、杨立三等六人为委员。 1943 年 9 月,中央军委又任命张际春为野政副主任。 1945 年 8 月,成立晋冀鲁豫军区,八路军野战政治部改为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

八路军后勤部 :八路军总部成立后,开始设供给部,部长赵尔陆;卫生部,部长姜齐贤;兵站部,部长杨立三。 1940 年设立后勤部,部长兼政委杨立三,政治部主任谢翰文。下属供给部,部长周玉成;卫生部,部长孙仪之;军工部,部长刘鼎;兵运部,部长刘颂;财政经济部,部长张慕光;冀南银行,行长高捷成。 1945 年 8 月编为晋冀鲁豫军区后勤部。

军政委员会 :中国共产党在其军队中设立的党的集体领导机关,负责部队的军事、政治和党的工作。一一五师军政委员会由林彪、聂荣臻、周昆、肖华组成,林彪为书记;一二零师军政委员会由贺龙、关向应、肖克、甘泗淇、王震组成,贺龙为书记;一二九师军政委员会由刘伯承、张浩、徐向前、陈赓、王宏坤组成,刘伯承为书记。 1941 年 2 月 7 日,中央军委颁布《军政委员会条例》,规定在军、师、旅、团及纵队、支队、军区、军分区成立军政委员会,作为党的领导机关,集体讨论决定军队重大问题,领导部队的军事、政治和党的工作。 1947 年,随着军队党委制的恢复(军队党委制在王明“左”倾错误的影响下于 1931 年 11 月取消),军政委员会被撤消。

华北军分会: 中国共产党在华北敌后的军事领导机构,是根据中共中央 1937 年 8 月 29 日的决定成立的,当时称前方军委会分会(简称为前方军分会)。 1941 年 4 月 16 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命令,前方军分会改称华北军委分会,简称华北军分会,朱德任主席。


王若飞简介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2461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
濞寸姵枪閸ㄥ倿宕ユ惔鈥崇ギ闁告瑯鍨伴ˇ鏌ュ礆閿燂拷
闂傚嫭鍔栧鍌炴偋闁稓骞�: 5闁稿骏鎷�/缂佲槄鎷�闁告ḿ鍠嶉悳锟�10闁稿骏鎷�
闁革负鍔庨崵搴ㄥ绩椤栨瑧甯�
闁艰鲸姊婚柈瀵糕偓骞垮灪濠€锟�
濠㈣泛绉撮崺妤呭箣閹邦剙顫犻柨娑虫嫹
濞寸姵枪閸ㄥ倿骞嬮幇顒€顫犻柛姘嚱缁辨繈鎳熼妷锔斤骏婵炲娲戞繛鍥偨閵婎煈鍤為柤杈ㄦ⒒闁鈧箍鍨哄﹢锟� 閻庡箍鍨哄﹢鍥ь嚗椤旇绻嗛柛娆欐嫹 p00852-1 闂傗偓閹稿骸鐦荤€甸偊鍠曟穱濠囧矗瀹勬澘璁插璺虹Т閸╋拷 濞撴艾銇樼花顒勫箖閵婏附鍋濈紒鎲嬫嫹 闁瑰灚鎸哥槐鎴濐嚗椤旇绻�
闁革负鍔庨崵搴ㄥ籍閸洘锛熼柨娑欒壘閹冲棙绋夐埀顒勬嚊閸愬弶鍣ù婊愭嫹 9:00-12:30 14:00-18:30 闁告稏鍔岄崣锟� 9:00-12:30
鐎甸偊鍠曟穱濠囧绩椤栨瑧甯涘☉鎿冨弿缁辨繄鎷犲畡鏉跨憦闁稿繑濞婂Λ瀵哥玻濡も偓瑜帮拷
鐎甸偊鍠曟穱濠囧绩椤栨瑧甯涘☉鎿冨弿缁辨繄鎷犲畡鏉跨憦闁稿繑濞婂Λ瀵哥玻濡も偓瑜帮拷
闁衡偓椤栨瑧甯涢柟瀛樺姇婵拷 鐎规瓕灏獮蹇擃嚗濡ゅ嫷鍤夐柡鍌氭川閻濋攱寰勫鍛厬闁哄鍟村锟�